焊轨口号标语
时间:2022-04-03 03:4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闪电新闻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焊轨口号标语
1. 机务官兵强军梦的口号标语有哪些
践行群众路线 坚定强军目标
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与时俱进振兴中华,科技强军固我长城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中国梦 强国梦 强军梦
用忠诚和奋斗托起强军梦
凝聚强军意志力量 推动强聚目标落实
牢记强军目标 献身强军实践
富国强军 共筑长城
战训合一 科技强军
中国梦是强军梦 伟大民族必有强大军队
听党指挥 能打胜仗 作风优良
听党指挥 服务人民 英勇善战
扬我军威 铸我军魂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听党指挥 敢打必胜
养兵千日能打仗,用兵一时打胜仗
依法治军 从严治军
真打实备 砺剑铸魂
枪听我的话 我听党的话
首战用我 用我必胜
坚定信念跟党走 铸牢军魂打胜仗
富国与强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两大基石。
强国梦包含着强军梦,强军梦支撑着强国梦。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强军梦”不是“霸权梦”。
强国梦、强军梦相融共生,国家和军队有梦想才有未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强军梦”,体现的是抱负、展示的是追求、映照的是时代。
“兵心横槊天下行”。国家之梦,反映军人之梦;军人之梦,融为国家之梦。
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是成就梦想的最好支点。
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是和一支强大的军队联系在一起。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
强国强军,百年一脉:实干兴邦,实干兴军。
一个汗水凝聚的中国,一定是美丽的中国;一个甘于牺牲奉献的军队,一定是强大的军队。
中国人的“中国梦”是与各国共赢之梦,是维护世界和平之梦。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既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保障。
统筹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用强国梦、强军梦凝聚精神力量,用忠诚与能力成就伟大梦想。
“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济南铁路局:中国速度背后,钢轨是怎样焊成的?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今天距2019年国庆节还有19天。
70年砥砺奋进,山东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文化强省、生态建设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各行各业发展势头正劲。闪电新闻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融媒体行业成就系列报道今天推出《济南铁路局:中国速度背后,钢轨是怎样焊成的?》。
以下是报道全文:
绿皮火车“咣当咣当”的声音是一代人的记忆,如今高铁上轻松竖立硬币、鸡蛋的实验常常被我们津津乐道。平稳高速运行的背后离不开车轮下延展的无缝钢轨。记者去到了济南铁路局焊轨基地,探秘钢轨焊接与建设者的故事。
济南铁路局焊轨基地焊轨车间副主任郑树良说:“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以为焊接是需要手工焊,用电焊条来焊的,其实我们这两个钢轨对在一块,通过低电压、大电流将钢轨(接口处)熔化,熔化以后达到一定的温度,给他一个外界的压力,把它挤在一块,牢牢的挤在一起。”高铁用的钢轨是由一百米的速轨焊接成,五百米的长轨需要四个焊接点,无缝钢轨的焊接要经过除锈、配轨、焊接等工序。
郑树良又向记者介绍到:“我们的热线主要是保证钢轨的内在质量,我们的冷线要保证外观质量,最后出厂的误差相当于一张A4纸那么厚。”
毫米级别的控制使焊接处光滑平整,最后几乎看不出焊接的痕迹,焊缝探伤是最后一道工序,老郑管这叫给钢轨做B超。
郑树良说,对钢轨内部有没有灰斑、杂质进行判定,我们牢记一个焊头等于一千条人命。对每一个旅客负责,确保每一个出厂的接头,都是百分之百合格的。
在焊轨基地有这样一条标语:“千锤百炼就铸钢铁轨道”,这个千锤百炼并不是简单说说而已,有焊头的钢轨要先经过落锤实验。
老郑说“一吨重的锤头升到五米二的时候自然落下,一锤砸不断那就算合格。没砸断我们要看看里边有没有缺陷,那么怎么办呢?就要据开再看。”
五个车间、四条作业间、十几道工序,焊轨这一行老郑已经做了38年,桑梓店焊轨基地的从无到有他比谁都熟悉。工作之余,老郑最大的爱好就是摄影。
“这是最早的第一代K355焊机。这张照片大概是84年、85年拍的,刚开始投产时间不长。这是我们2008年8月18号生产的第一个接头,开始有身份证了,不和现在是钢印的,那时候是手写的。”老郑介绍到。
老郑说他有一个习惯,每当淘汰一批旧设备,上一批新设备,他都要拍一组照片,400多G的照片素材,也见证了焊轨基地,乃至铁路的变迁。
“(这张08年的照片里)32台吊葫芦就需要32个人来操作,后来随着发展我们上了集控装置,这台集控装置就是吊了钢轨以后,就是一个人来控制32台吊葫芦。”老郑给记者介绍他拍的照片。
在济青高铁、鲁南高铁石济客专等重要线路上都有济南造的身影,老郑说每次见到这些熟悉的焊轨,都是他最满足的时候。说起38年的焊轨路,老郑红了眼圈,里面有对家人的亏欠,也有老铁路人的骄傲。
老郑回想道,“这三十多年回头想想,确实付出了很多。为了铁路建设,每次出去以后,特别是坐上高铁以后,听到旅客对高铁的评价,心理觉得很舒坦,觉得这么多年的付出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