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名言

时间:2022-04-03 08:2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新华网 | 评论: 次 | 点击:

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名言

1. 有关创新与传承的文章,名人名言,成语~~

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

——阿诺德 人材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 ——箴 言 人可以老而益壮,也可以未老先衰,关键不在岁数,而在于创造力的大小。

——卢尔卡尔斯基 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 ——富尔克 一个具有天才的人——具有超人的性格,绝不遵循通常人的思想和途径。

——司汤达 独立性是天才的基本特征。 ——歌 德 欢乐的名字是创造。

——希 恩 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 ——米 尔。

2. 继承和创新作文名句

“碧艾香满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长眠于大地的诗人啊,你是否也预料到现今端午的荒凉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卧独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样光耀后世,他的清高不愿与世皆浊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湮没了,不少人开始不断追求物质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灯红酒绿中浪费青春,在纸醉金迷中虚度年华,又有多少人解《离骚》之苦,又有多少人会屈原之意?端午节的背后成了是人们玩乐的假期,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早已消弥殆尽,有的只不过是闲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在漫漫华夏几千年文化中,中国文化的传承竟也会断流,是文化的缺失吗?没错,先是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主权受辱;接着清明时节议纷纷,国人庸俗,难道还要让中国的文化从此消失吗?虽说早将传统节日定为国假,但对其重视程度却仅仅停留在物质之上,文化的缺失尤为重要。清明节iphoneiphone的接踵不正是人们庸俗的体现吗?亲人在世时无暇多尽孝心,天人相隔后,花费无谓的钱财,对逝者价值何在?掩藏背后的不正是拜金主义、攀比之风吗?更让人心痛的是,造别墅,造名车后有掀起了纸糊苹果成祭品的潮流,这些都折射出了社会的病态,难道不正与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驰,难道还想再上演一次悲剧吗?

文化的传承早已刻不容缓,对文化的关心与重视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创新,去培育。当然,创新是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像纸糊苹果成祭品,这种行为万万不可取,这种所谓的创新更要严厉地打击。其实韩国能够成功申报江陵端午节成联合国无形文化遗产,其背后也对它进行了很多地创造性发挥,将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断地拓展,为国人所吸收接纳,相比之下的我们难道不该惭愧吗?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爱护自己的文化,当他人成功申遗时再去争执,一切又有何意义,难道不觉得羞愧吗?难道我们不该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吗?难道还要让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都被他国抢去吗?不!对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去继承,但同样我们也要创新,将与现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义传承下去,这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坚信,中国的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定会在历史的苍穹中绽放光辉,睡在水中的屈原也会会心一笑吧!

3. 关于传承的名言

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孟子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3、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5、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6、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肖楚女7、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王符8、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9、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1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11、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

12、投之以桃,报之以李。13、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

14、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15、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16、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17、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18、可怜天下父母心。19、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

20、哀哀父母,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2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22、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2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24、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华罗庚25、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26、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27、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 ——洛克28、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

——尼采29、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卢梭30、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莫泊桑31、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罗素32、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贺拉斯33、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象!她们的心始终一样,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34、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前苏联谚语35、养儿方知娘艰辛,养女方知谢娘恩。——日本谚语36、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饰舌、酗酒或其他脆弱的人心的恶德还要厉害。

——英国谚语37、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希腊谚语38、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品行中最不好的。

——英国谚语39、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40、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

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41、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

——卢梭42、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日本谚语43、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居里夫人 4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45、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46、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47、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

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 48、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 华罗庚 49、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 堂恩 50、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英国谚语 51、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 52、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谚语 53、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54、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 萨克雷 55、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 ——英国谚语 56、无知的人本想做点好事,结果却害人不轻;小喜鹊拔出妈妈的羽毛,还以为报答了养育之恩 ——藏族谚语 57、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苏联谚语 58、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日本谚语 59、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日本谚语 60、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 - 日本谚语 61、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 日本谚语 62、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 中国谚语。

4. 有关反对传统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名言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了夏商周以来的先秦文化,尤其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思想

其中诸子百家思想中的经典著作包含了:《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善若水、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

除了类似的名著中,在一些典故,俗语,成语中也大量浓缩了爱国、明志、持节、自强等思想内涵的话语: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弘扬传统文化的名言有哪些

1.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2.爱我中华,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3.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4.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

5.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6.学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财富。

7.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8.破坏古迹,就是破坏你的未来。

9.弘扬传统美德,继承传统文化。

10.培养中国魂,树立中国心。

11.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

12.扬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

13.先人神力绝技,鬼斧神工天姿。

14.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15.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土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1.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2.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3.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4. 传统文化的全称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

5. 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6. 关于创新的古代名人名言有哪些

1、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赵翼《论诗》

释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地生长,向前发展,大自然的天然鬼斧和人类巧妙的神工下的制品每天都涌现出来,层出不穷。

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释义: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3、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增广昔时贤文》

释义:长江的后浪推进前浪一步一步的前进,一浪胜过一浪。世上的新人踏着前人的脚步一代代的更换。

4、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李翱《答朱载言书》

释义:师:师承,师徒相传,这里指沿袭。这两句大意是:文意和词句都应该有所创新,不建议效仿过去的传统方法。文学贵在独创。韩愈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李翱的主张更为彻底。从强调创新来说,这个主张是正确的,但这不应该理解为排斥文化遗产,正确地继承文化遗产还是必要的。

5、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释义:只有不断地进取,才有不断的创新和成长

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名言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从“保下来”到“活起来”:在文脉传承中涵养中国自信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从“保下来”到“活起来”:在文脉传承中涵养中国自信

新华社福州7月16日电 题:从“保下来”到“活起来”:在文脉传承中涵养中国自信

新华社记者邹声文、许雪毅、陈弘毅、赵雪彤

“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古城福州,16日迎来高光时刻——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此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发来贺信。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说。

保护文脉、传承文脉,一直牵动着总书记的心。

巍巍中华,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正在“活起来”,怀抱着岁月秘密的瑰宝开始“火起来”。从历史走向未来,从民族走向世界。文脉的传承与创新,涵养起更深厚的中国自信。

守护“根”与“魂”,对文脉要有“珍爱之心”

光影摇曳,歌舞纷呈。15日晚,沉浸式演出《寻梦·坊巷》在三坊七巷揭开神秘面纱,向全球来宾展示福州的动人魅力,以及背后的文化印记。

【三坊七巷“风云录”】

三坊七巷,这处占地约40公顷的古建筑群,起于晋、成于唐宋、鼎盛于明清。青石板小巷里,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数百位风云人物,赢得“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美誉。

这里,承载着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根”与“魂”,氤氲着闽都独特的文化气息。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福州古厝》一书作序时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坊七巷考察时,再次强调:“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万寿岩“历险记”】

面对历史、面对文脉,若无敬仰之心、广阔胸襟,就会在拆留之间“一失足成千古恨”。

被誉为“南方周口店”的三明万寿岩史前遗址,是“从炸药包下抢救的瑰宝”。上世纪90年代,作为采矿点的万寿岩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一方是投巨资买断开采权的企业,一方是坚称“山里有宝”的村民。

在“一炮炸掉”还是“原地保护”的抉择中,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作出的批示一锤定音,留住了这一远古人类的遗迹。后续考古研究发现,万寿岩遗址把福建古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18.5万年前,因此被称为“闽人之源”。

【鼓浪屿珍藏的情谊】

中华文明经历5000多年历史变迁,有形无形的文脉传承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厦门鼓浪屿,这座东南沿海的“弹丸小岛”,同样珍藏着一段难忘情谊。

如今被视为鼓浪屿“地标”的八卦楼,曾经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指示有关部门拨出3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2017年,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注入源头活水,让文脉之“泉”汩汩长流

每当夜幕降临,泉州府文庙附近的金鱼巷口,“古城南音阁”的公益演出准时开场。一众围观者中,既有忠实“票友”,又有手捧奶茶的年轻人和好奇的游客。

【泉州的奇妙火花】

千年南音古韵袅袅,红砖古厝燕尾脊耸立。走进“润物无声”展陈空间,映入眼帘的是鲤鱼滴水兽、石狮等古城文创产品。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在这条200多米的小巷中,擦出奇妙火花。

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的一街一巷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4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条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密度之大,国内罕有。

跨越千年,文脉之“泉”如何汩汩长流、活水不断?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千千万万文物保护者、文化传承人代代相传的呵护与坚守,生动诠释着这句话。

【“老古董”变成“潮文化”】

在福州,随着古城日渐复兴,越来越多“后生仔”把曾经的“老古董”变成“潮文化”。代代传唱的方言童谣,成为“秒抢”热门课;林则徐、严复等福州先贤“化身”卡通人,吸引游客争相“打卡”。

【南平“朱子归来”】

在朱熹故里闽北南平,140多处朱子文化遗存得到立法保护,曾经“沉睡”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徐徐苏醒。与朱子同行,成为人们打开武夷山的另一种方式。

“学生们诵读朱子格言等经典后,变得更有礼貌,会更主动尊敬师长、孝敬长辈。”南平一中语文教师范成忠说,过去不少人认为文脉“看不见、摸不着”,其实,文脉是活的,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

用创新“浇灌”,以文脉涵养中国自信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今年3月,在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习近平总书记有感而发。

【“85后”店主的创意】

文脉体现在物质层面,是有形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体现在精神层面,则犹如无形的“接力棒”,代代相传。

在人潮涌动的福州三坊七巷,一家名为“城思”的文创小店“吸睛无数”。来自湖南的“85后”店主陈龙,从事文创十余年。他说,通过创意设计,把抽象的文化形之于人们衣食住行的日用之物,是零距离对话历史、理解文化“根”与“魂”的绝佳方式。

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取材,打造出“现象级”产品。

水下中国风舞蹈《洛神水赋》“绝美出圈”、三星堆考古发掘全程直播、数字技术让敦煌石窟艺术“穿越时空”……一件件文物、一场场文化盛宴,吸引着海内外亿万网民追捧热议。

【当南音古乐遇上西方管弦】

2017年12月,奥地利维也纳,来自泉州的“80后”青年蔡雅艺,用一曲《出汉关》,将南音这一千年古乐展现在世人面前。原汁原味的南音演唱和西方管弦乐相得益彰,把东西方艺术的交融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蔡雅艺看来,《出汉关》中的汉代昭君出塞带着文化交流的使命感,与2000年后在维也纳唱响的旋律仿佛不同时空的精神共鸣。以南音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属于家乡,更属于世界”。

【英国青年“福州行旅记”】

英国青年凯恩在福州生活多年,早已融入这里。闲暇时,他骑着单车在城市中走走停停,赏古厝、品茉莉花茶、体验脱胎漆器制作。社交平台上,他发布的“老外看福州”系列视频成为“爆款”。

“越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越能感受到魅力无限。”凯恩说,能够向西方介绍真实的中国,他很开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涵养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为创造美好生活注入更深沉持久的动力。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