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扬名言
时间:2022-04-03 09:0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界面新闻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卡拉扬名言
1.介绍一下卡拉扬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年),奥地利指挥家。
1908年4月5日,卡拉扬生于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1989年7月16日下午1时30分在萨尔茨堡去世,享年81岁。
卡拉扬父母虽然不是专业音乐工作者,但都非常喜欢音乐。父亲能吹单簧管,母亲是位业余钢琴手,哥哥从小就学弹钢琴。
因此,卡拉扬从小就生活在音乐的环境里。他4岁开始学钢琴,5岁就登台当众演奏。
8岁时进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卡拉扬的手较小,加上过度的练习,得了腱鞘炎,而老师又发现他有很高的指挥天赋,就建议他改学指挥。
卡拉扬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随当时小有名气的维也纳歌剧院指挥弗朗茨·夏尔克学习。 1927年,德国小城乌尔姆歌剧院的指挥临时得病,卡拉扬代他指挥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演出极为成功,观众掌声雷动。
乌尔姆歌剧院立刻与他签订了7年的工作合同,从此,年仅19岁的卡拉扬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1935年,卡拉扬应聘担任亚琛歌剧院指挥和音乐总指导,在这里指挥了《尼伯龙根的指环》。
演出之余,他仍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指挥技艺日趋成熟。1937年,他在柏林歌剧院客席指挥了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引起轰动,柏林的报纸一片喝彩,卡拉扬也因此一鸣惊人,这次演出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
从此,卡拉扬除在柏林活动外,还与欧洲各大歌剧院、乐团合作,在欧美各地进行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大受欢迎。1941年任柏林国家歌剧院首席指挥,翌年任柏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49年成为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负责人,1955年接替富尔特文格勒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1956年又接替伯姆成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指导并任萨尔茨堡音乐节的艺术指导。
为贯彻自己的艺术思想,他还以个人名义创办音乐节,被誉为欧洲的“音乐总监”。 卡拉扬不仅在欧美享有盛誉,在东方也极受欢迎,曾数次率团访问日本,并应邀担任客座指挥。
1979年,他曾率领柏林爱乐乐团前来北京访问,该团与中央乐团的合作演出极为成功,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专程从上海、天津、西安等地赶来观摩学习。这次演出一时成为我国乐坛一大盛事。
卡拉扬曾先后向20世纪上半叶享誉国际乐坛的德国指挥富尔特文格勒和意大利指挥托斯卡尼尼学习,汲取这两大流派的长处,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指挥风格。他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气势磅礴,并以准确和客观著称。
他指挥时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音乐之中,而且还善于启发乐队队员,使他们懂得如何演奏,用魔法般的动作牢牢吸引住乐队。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把托斯卡尼尼的精确与富尔特文格勒的幻想结合在一起”。
正是他的音乐天赋,加上对乐曲的正确理解和对乐队的严格要求,他的演出总能达到超常出众的艺术水平。卡拉扬是20世纪最著名的指挥家,由于他具有超常的音乐天赋和惊人的指挥技巧,以及不可思议的统率乐团的魅力,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音乐总监,国际乐坛的泰斗。
在卡拉扬的学生中,日本的小泽征尔和意大利的阿巴多,都已成了当今世界一流的指挥大家。 卡拉扬的保留曲目极为广泛,他所演绎的贝多芬和瓦格纳的作品更是有口皆碑。
同时他是一位录制唱片的指挥大师,一生留下了800多张唱片,总销售量已超过一亿张。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唱片就有300多张,仅1971年一年就录了31张唱片。
每部作品都要反复试奏几十遍,前后花费一年多时间录制而成的贝多芬全套交响曲,被公认为世界第一。他的第一张唱片是1938年Polydor公司出版的《魔笛》,柏林国家歌剧院演奏。
歌剧则有:莫扎特的《魔笛》(维也纳爱乐乐团,EMI)、《女人心》(柏林爱乐乐团,EMI)、贝多芬的《费德里奥》(柏林爱乐乐团,EMI)、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柏林爱乐乐团,EMI)、《名歌手》(德累斯顿爱乐乐团,EMI)、《帕西法尔》(柏林爱乐乐团,DG)、威尔第的《阿依达》(维也纳爱乐乐团,EMI、DECCA)、《奥赛罗》(柏林爱乐乐团,DECCA、EMI)、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维也纳爱乐乐团,DECCA)、理查·斯特劳斯的《玫瑰骑士》 (EMI)、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多诺夫》(维也纳爱乐乐团,DECCA)、德彪西的《佩里利斯与梅里桑德》(柏林爱乐乐团,EMI)等。 卡拉扬还关心音乐美学、音乐治疗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关心青年指挥家的成长。
为此他于60年代末建立卡拉扬基金会,在家乡萨尔茨堡创办复活节音乐节,举办青年指挥比赛,还每年组办一次题为“人与音乐”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涉及的题目有“音乐与哲学”、“音乐与自然科学”、“音乐与神经系统”、“音乐与数学”、“音乐与语言学”、“音乐体验与时代形态”等,影响都十分深远。 这里有卡拉扬的CD封面集锦:http://www.weimei.org/viewthread.php?tid=1412&extra=page%3D1。
2.如何评价卡拉扬
从大众的普遍认知和一般的媒体的宣传上来看,卡拉扬的确是过誉了。
我记得当初卡拉扬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国内的跟风媒体纷纷冠之以什么最伟大的指挥家之类的名号,那时我还小,就对此深信不疑。当时我对古典音乐基本没啥认识,但又特想入门,就让在北京出差的我爸去买碟,就买了卡拉扬指挥的DG大禾花版尼伯龙根的指环(现在想想,幸好没买卡拉扬的几十CD大包子)。当时哪里能听得明白指环啊,所以买回来也基本没咋听,每天就听听费加罗的婚礼啊魔笛啊贝九啊之类的,对版本也没啥鉴赏力。回想起那个时候,作为一名对古典音乐没啥了解的小屁孩,我还以为卡拉扬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指挥家,甚至于以为卡拉扬的版本基本都是那个曲目的决定版(现在回想起来,幸好那个时候基本不买碟)。这其实代表了一种大众的观念:不认识几个指挥家,以为卡拉扬是最伟大的指挥家
3.赫伯特·冯·卡拉扬的经典作品
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
演唱: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托马斯·斯特华德&杰西·托马斯&黑格尔·布里奥特&佐尔坦·克勒门&乔恩·维克斯&贡朵拉·雅诺薇茨&雷吉内·克莉斯宾&希尔佳·德内施&埃文·沃尔法特&杰哈德·施托尔茨&卡尔·里德布施等
合唱: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合唱团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DG 457 780-2 GOR14[14CDs]
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女高音:贡朵拉·雅诺薇茨 男中音:艾伯哈德·瓦希特 合唱:维也纳合唱协会合唱团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DG 463 661-2 GOR[1CD]
里姆斯基-科萨阔夫:《舍赫拉查德》柴科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1812序曲》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DG 463 614-2 GOR[1CD]
勋伯格:《升华之夜》&《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DG 457 721-2 GOR[1CD]
海顿:《创世纪》演唱:贡朵拉·雅诺薇茨&弗里茨·温德里希等 合唱:维也纳歌剧院合唱团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DG 449 761-2 GOR2[2CDs]
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瓦格纳:《齐格弗里德的牧歌》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DG 449 725-2 GOR[1CD]
马勒:《升f小调第五交响曲》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DG 447 450-2 GOR[1CD]
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蒂尔·艾伦斯皮格尔的恶作剧》&《唐璜》&《莎乐美的七纱舞》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DG 447 441-2 GOR[1CD]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大提琴:米沙·梅斯基&姆斯蒂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DG 447 413-2 GOR[1CD]
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变形》&《死与净化》 女高音:贡朵拉·雅诺薇茨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DG 447 422-2 GOR[1CD]
贝多芬:《C大调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协奏曲》勃拉姆斯:《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协奏曲》
钢琴:斯维托斯拉夫·里赫特 小提琴:大卫·费多罗维奇·奥依斯特拉赫 大提琴:姆斯蒂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
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乔治·塞尔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克利夫兰交响乐团 EMI CDM 5 66954 2[1CD]
理查·施特劳斯:《唐·吉诃德》
大提琴:姆斯蒂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EMI CDM 5 66965 2[1CD]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帕西法尔》~三幕神圣节日舞台剧
[德国]DGG公司413 347-2GH4[4CDs] 演唱:乔西·范·达姆[阿姆弗塔斯] 维克多·冯·海勒姆[提图雷尔] 库尔特·莫尔[古内曼茨] 彼特·霍夫曼[帕西法尔] 齐格蒙德·尼姆斯根[克林索尔]
1945年 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1951年 瓦格纳纽伦堡名歌手
1962—1963年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1963年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庆贺柏林爱乐大厅落成现场版)
1963年 比才卡门(现场录音)
1965—1968年 西贝柳斯《第四至第七交响曲》
1967-1970年 瓦格纳:歌剧《尼贝龙根的指环》全剧
1971年 《舒曼交响曲全集》
1973年 威尔第:歌剧《奥塞罗》
1975年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 1977年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1981年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DG 439 011-2)
1987年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DG 419 616-2)
1988年 布鲁克纳:c小调第八交响曲(“三冠王”) 1989年 布鲁克纳:e小调第七交响曲(DG 439 037-2)
4.如何看待1980后卡拉扬
先说说我对卡拉扬的整体评价,也就是我针对我所接触的卡拉扬的全部录音(60至80年代,不好意思,对于卡拉扬50年代以及之前的录音,我极少接触)所得到的一些看法。
首先,他是一位超凡的音响大师。现代管弦乐队的音响之美被卡老挖掘得淋漓尽致。每个音乐爱好者(冒充内行者除外)听过他的唱片之后,起码都会承认,单论他那强烈的对比、精雕细琢的乐句和辉煌的音色造成的听觉效果,我们就必须心悦诚服地称卡拉扬为一代宗师。当然,在不少时候,你可以发现卡拉扬精细的乐句有过度雕琢的痕迹,甚至可以批评说这样的雕琢让音乐显得肤浅、不够感人,但倘若以此否定卡拉扬那完全是以偏概全。
第二,老卡的影响很深远。这一点就太明显了。他开创了独特的指挥艺术风格,在指挥艺术上进行了许多前人未尝进行过的尝试,比如,经常被人拿出来说的,把托斯卡尼尼节奏上的精准和富特文格勒的即兴与灵感熔于一炉(这种尝试不管是否达到预期的成功,其历史意义都是深远的);再如对柏林爱乐的贡献,对许多当代指挥家艺术风格的影响。至于说到他录制的那么多优异的唱片,有多少乐迷是听着他的贝多芬才初窥古典音乐大门的?卡拉扬对于古典音乐的普及贡献是非常大的。
再次说一下,这是整体评价。说实话,我对卡拉扬的态度是:欣赏,尊敬,但不是特别喜爱或痴迷。所以我还没有试过分阶段去深入地分析或者感受。当然,卡拉扬80年代的风格与60、70年代的风格确实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但是叫我用准确的文字来形容,我却很难说得出来。感觉上,卡拉扬晚年的许多演绎,除了上面所说过的特点之外,个人感觉,初听之下,确实感觉不是太容易产生共鸣,张力退减,音色也没有早年那么迷人了(当然还是世界顶级水平),有时候是雕琢堆砌得过了头了,有些则有点死气沉沉(你可以去比较一下80年代版的贝交和60年代版的贝交)。但如果仔细一听,还是能听得出一些东西在闪光的。比如他晚年的理查·施特劳斯、马勒,简洁练达、细腻深刻,绝对是大手笔。楼主如果想了解晚年卡拉扬的指挥艺术,可以去听听这几个录音。再如经常为人所诟病的那几个弥撒,如果认真听的话,也会听到一份特殊而真挚的情怀的。再拿楼主说到的新年音乐会来说,当然,音乐这东西见仁见智,每个人的感受都是有道理的,但是我的感觉却与楼主不同,我认为,我所听过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卡拉扬的1987是巅峰之作,而Jansons却是让我最不满意的演出之一。Jansons那种东欧风格放在维也纳圆舞曲上可能听起来是有点新鲜,但是味道根本不对头,完全没有卡拉扬1987的那种典雅、真挚和动人,连织体都有点浑浊,更没有卡拉扬那种迷人的音色;而卡拉扬那场则可以说真正体现了一代宗师的风范,感觉即使是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这么平常的东西,卡拉扬也能从中挖掘出一些更耐人寻味的东西,那种“金色的忧郁”,无比甘醇,我至今没有听过其他人能把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演绎得这么有情感高度的。
感觉,时下指责卡拉扬还有其他几位演绎大师似乎成为了某些人中流行的一种时髦。当然,艺术是允许批评的,即使是大师也不例外。对于卡拉扬这样的指挥家,自然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问题是,这些批评者有几个是真正把自己的结论建立在认真分析和感悟卡拉扬的声音上的?还只是通过毫无根据地贬损权威来表现自己的品位有多高明呢?时下流行的许多关于卡拉扬的论调,在我看来完全是某些冒充内行者想当然或者人云亦云的结果,什么“只有音响效果没有感情”之类的,试问音乐的感情可以脱离音响得到表现吗?卡拉扬哪些录音没有感情呢?(或许,技巧上出神入化的音乐家都会被这些人想当然地斥为没有感情吧。记住霍洛维茨的名言,要想超越一位技匠,首先必须有技匠的身手)一个真正在听音乐而不是在附庸风雅的人绝对不会说这么空泛的话的。在我看来,卡拉扬的晚年时挑战,是升华,是对艺术进行的新的尝试。既然是挑战升华和尝试,那必然就会既有成就又有败笔,那些只盯着卡拉扬的少数几处败笔的人显然是不知道卡拉扬究竟想通过他的尝试达到何种高度。我只想说,不管卡拉扬有哪些缺点,他都是卡拉扬,最起码他都比那些谩骂他的人伟大。
卡拉扬、唱片工业与艺术
编者按:1908年4月,卡拉扬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出生。1989年7月,他与世长辞。即便是在去世近三十年后,他依然是古典音乐圈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本文作者从卡拉扬开辟的音乐家与唱片工作合作的新型合作关系,讨论了卡拉扬带给唱片工业的影响。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号猫总(ID:cafemusik)。
说到卡拉扬,一代著名指挥大师,他最活跃的年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他去世的九十年代前夕,然而他去世以后仍然是人们话题不可缺少的人物,原因就在于如果一个人曾经是一位畅销的音乐家,那么他留给世人无数的录音必然会永远被人拿来品评一番。
对比今天唱片工业的窘境,我们再回头来看卡拉扬,他首先是一个积极的符号,因为他确实为唱片工业出了不少力,也为唱片工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为什么要说唱片工业而不是音乐工业呢?难道卡拉扬没有频繁地参与演出吗?当然不是,但是就整体环境而言,音乐工业始终没能在现代成为与电影工业相匹敌的一种娱乐行业,当然流行音乐有巨大的市场规模,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数字音乐没能产出票房般的巨额利润,现场流行音乐会由于形式的限制,也不可能起到电影般的传播量。
在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的推波助澜下,我们可能随时或者说不久就能看到一场精彩的演出,但是版权的因素以及艺人的因素,都可能让这一切非常的缓慢,所以,如果我们去参考维密天使的运营,那么就更加意识到,音乐的商业赞助、广告以及销售远远逊于其他的演出。
那么所谓神曲呢?这种短视频起家的娱乐形式已经风靡世界有一些年头了,也是由于它的这种爆炸式的流行说明它存在一个弊端:不能形成一个规模或者一种集团性的冲击力。最后就成了昙花一现,或者说,风靡一时。
说回卡拉扬大师,他是唱片工业的一个响亮鲜明积极的符号,他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在新的唱片载体上,比如CD、VHS、LD,他也尽可能地发挥了这种载体与个人魅力的结合。误区恰在这里产生了,我们要问一个问题,留声机是什么?唱片是什么?它们和音乐的关系又是什么?
从科技属性,唱片是一种记录方式存储方式,而从他的物质属性来讲,它是一种商业行为。如同个人电脑和软件的关系,电脑升级的前提就是因为软件的升级。那么音响的诞生、发展,也是随着唱片而变化。如果按照指挥大师,也是卡拉扬的批评者,切利比达克的说法,录音唱片音响跟音乐完全没有关系,音乐只能在现场,是一种现象,一种不可以复制的现象。
我相信很多人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因为作为一种记录存储音乐的载体,唱片和音响结合起来,提供了人们在家消费音乐的方式,这种方式也是卡拉扬为乐团所做的巨大贡献。有了大量的录音,乐团有了大量收入,团员们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能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中。至少是不会闹事儿,解除与指挥家之间的合同。
想想我们知道的,一个乐团收入来源,第一位的是财政拨款,第二位的是演出,包括国内外,第三位是唱片录音,第四位是为广播电台,或者其他需要演出。
卡拉扬开辟了指挥家与唱片工业的新型合作关系,主动与唱片公司合作,发行大量的唱片,得到了乐团的拥护,促进了乐迷拥有唱片的欲望。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当一位指挥把自己的时间主要投入在唱片有关的工作中,那么他对于作品的深入研究可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某一些作品上失去影响力。除非是他特别擅长的作品,否则录音不会给他带来更多的收获。
举一个例子,这就像一个运动员参加商业表演,与比赛训练存在冲突,是一样的。体育比赛的目的是为了实战,最大的观赏性也在实战。如果一个运动员获得了惊人的成绩,然后被广泛邀请做各种与体育本身有距离的商业活动、演出的话,那么时间长了,必然会影响他的状态。
公平的说,唱片记录存储的音乐信息是非常有限的,音响重播的音乐信息也是非常有限的,它们与现场音乐会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无论对于音乐家,还是对于乐迷听众,现场都是一个最重要的欣赏音乐的场所,把时间大量花在唱片和音响上则是另一种娱乐另一块市场。
我国政治教科书上有一句名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卡拉扬生逢其时,他在战后看到了机会,人们在恢复自己的家园,恢复美好的生活,恢复社交以及吃喝玩乐,所以古典音乐也要为此创造一个可能性,让大家在音乐厅和家里,享受物质增长带来的快乐。不仅要买得起票,还得有自己的音响,相当于不仅能够出门旅游,而且还能开着自己的车去。
关于卡拉扬的艺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没有机会听到他的现场,或者说亲临过他现场的中国人凤毛麟角,也许只能从现在的录音录像中做一个粗浅的判断。卡拉扬的所有录音录像都在水准之上,可是哪一个指挥,尤其是他同时代的指挥名家,做不到这一点?重要的是谁有这样的机会和这样的意愿。
卡拉扬显然都做到了,特别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卡拉扬训练乐队的水平之高,是很多指挥家的楷模。另一个很显然的地方是,卡拉扬不属于独辟蹊径的指挥,他的所有诠释都非常能够被大众所接受,比如恢宏,浪漫,细腻。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卡拉扬指挥的作品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好莱坞电影,类型丰富,功力深厚,娱乐性强,不时也有感人肺腑的创造。
此外不会有什么特别鸡汤似的或者小清新似的演绎,这也许跟他能够把生活与工作撇得清有关系。我们从卡拉扬的身世和生活中,看不到什么灵性、磨难的影子,在生活中他是一个幸福的人,时尚和速度的爱好者;在音乐中,他是一个满足大众需求的指挥大师。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地方,这不正是很多人希望的人生吗?
卡拉扬在艺术中的第三个特征,也许是指挥郑小瑛所评价的,她曾经在莫斯科听过卡拉扬指挥的莫扎特小夜曲,当那种丰满的和声回荡在音乐厅的时候,心中无比感慨。的确,卡拉扬指挥音乐非常注意唯美性的传达,他不会为了个人的想法破坏这种美,也许他就从来没有过要让一部作品不美的想法。有鉴于此,有的人认为,包括我在内,卡拉扬最适合的音乐形式是歌剧。只有在歌剧这种综合艺术中,才能够完全满足卡拉扬的创作野心和创作欲望,也正是在歌剧中才能完整传达出卡拉扬对于舞台乐队歌唱的综合的平衡的把握能力。
1987年8月15日晚,年迈的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与女高音杰西·诺尔曼在萨尔茨堡音乐节合作了一场后来被观众誉为神迹的音乐会。在卡拉扬指挥音乐中,所有人都仿佛升上了天空,当诺尔曼以极弱的音调唱出著名的“爱之死”,仿佛推开了天堂的大门……
时间过得真是快,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十年前是卡拉扬诞辰100年,马上到明年就是他诞辰110年。作为卡拉扬的乐迷之一,我还是觉得他给人间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幸福,带来了沉醉。他是一位大师,一位不会成为神的大师。
如果卡拉扬今天还年轻,我觉得很有可能乐迷都在听他的文件,买他的数字直播,装他的APP,依然找一张他比较随便的照片很难……绝对镜头党啊。
(以上内容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猫总 ID:cafemusik,转载请与公号联系,取得授权)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