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太宗开明的名言

时间:2022-04-03 09:4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唐小福 | 评论: 次 | 点击:

关于唐太宗开明的名言

1.唐太宗的名言、名句

唐太宗的名言、名句有下面几个内容:

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译文: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唐太宗语。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译文:一个人以铜为镜子,可以用来整理衣冠;以历史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衰的道理;以人为镜子,可以知道得失、对错。

出自后晋·刘昫《旧唐书·魏征传》载唐太宗语。

3.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译文:君子在用人就像用器具一样,使用他们的长处。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贞观元年》载唐太宗语。

4.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译文:当政的关键,唯在用人得当,若所用的人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长处,政事就必然难以得封治理。现在所任用的官员,必须是道德、修养、学问都本分的人。

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载唐太宗语。

5.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闻所未闻,日慎一日

译文:开启臣子们说直话的言路,打开臣子们说直话不为尊者隐讳的大门,让我听到没有听说过的事情和道理,我就能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出自唐·唐太宗《唐太宗集》。

扩展资料:

唐太宗治国,有许多过人之处。其中尤以善于用人为世人称道。

他曾经与大臣讨论隋文帝施政得失。有大臣认为隋文帝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君主,而太宗恰恰认为隋文帝之失在于不懂得放权,不信任臣下,有大事小事一把抓的毛病。

他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敢于用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反映了唐太宗的胆识。其典型事例是重用魏徵。魏徵在隋末诡为道士,初投瓦岗军,曾效力于李密帐下,后归依窦建德。所投皆为李世民平定山东时的敌对势力。及窦为唐军所破,又在太子李建成东宫效力,官至太子洗马。他虽职位不高,却自称曾经劝谏李建成在与李世民的争斗中先下手为强。

这样一个几乎处处与己为敌的人,李世民却能爱惜其才而摒弃前嫌,委以重任。

又如,范阳卢承庆父、祖皆隋官。贞观中,太宗任其为民部侍郎和兵部侍郎并兼选举,卢承庆自辞“越局”。太宗不允:“朕今信卿,卿何不自信也。”能够团结曾经是自己敌对阵营的人才,这对于唐太宗稳定唐朝初年的政治局面,笼络人心,减少反对派,具有重要作用。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不求全责备,反映了唐太宗的明智。他对于自己大臣的所长所短,了如指掌。

如评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速……而总兵攻占,非所长也。”评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聪悟,临难既不改节,为官亦无朋党;所少者,骨鲠规谏耳。”评房玄龄、杜如晦,不善于理狱,不擅长处理杂务琐事,长处是多谋善断。说戴胄的短处是“无学术”,但敢于犯颜执法。说博陵崔敦礼,“深悉蕃情,凡所奏请,事多允会。”

总之,唐太宗懂得“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资治通鉴》卷198贞观二十一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是什么成就了唐太宗?

2.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问题

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是魏征“纳谏”的话,唐太宗李世民常用告诫后人,久之成了李世民的“名言”。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这面镜子,大家不用回头,照着自己平时做事要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少做错事,不做错事,凡事都要做到心如明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心如明镜呢?

3.唐太宗 以人为镜 以史为镜

全文如下: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这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

扩展资料:

魏徵,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

关于唐太宗开明的名言

唐太宗治国十大经典语录

唐太宗治国十大经典语录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唐太宗在位期间,虚心纳谏,任人唯贤,缓和阶级矛盾,重视发展经济,堪称封建统治者中明君的典范。现总结他治国的十大经典语录: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原句:“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唐太宗集·自鉴录》)

译文:君王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够载船,也能够翻船,你作为人君,可以不畏惧吗?

这段话反映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说明了君主与百姓的辩证关系,因此他谨慎治国,积极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如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时正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唐太宗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10万雄兵。”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唐太宗治国十大经典语录

“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

原句:“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犹如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君无弃士。”(《唐太宗集·审官篇》)

译文:英明的君主任用人才,如同巧匠使用木材,直的木材用来做车辕,曲的用来做车轮,长的用来做栋梁,短的用来做拱木和掾子,不论曲直长短,各有各的用处。英明的君主使用人才也是这样,聪明的人用他的智谋,愚笨的人用他的体力,勇敢的人用他的威风,胆怯的人用他的谨慎,不论是聪明愚笨勇敢胆怯的人,都能任用他们。所以,优秀的木匠不会抛弃木材,英明的君主不会抛弃士子。

唐太宗十分注意用人,他曾说,选择官员不能马虎,用了一个好人,别的好人就来了,用了一个坏人,别的坏人也都来了。在位期间,他笼络了一大批人才,如魏征、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敬德等。

唐太宗治国十大经典语录

唐太宗治国十大经典语录

“大敌必勇,大憝必诛”

原句:“大敌必勇,匪为身谋;大憝必诛,志安天下。”(《唐太宗集·赐孝义高年粟帛诏》)

译文:遇到强大的敌人,一定要倍增勇气,但并非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遇到元凶大恶人,一定要把他诛灭,目的在于安定天下,从而反映了他诛暴安良的治国思想。

“远馋佞,近忠良”

原句:“致治之君,远馋佞,近忠良,屈己以伸人,故能成其化;为乱之主,亲不肖,疏贤臣,虐下以恣情,用能成其乱。明君遵彼以兴国,暗主行此以亡身。”(《唐太宗集·令天下诸州举人手诏》)

译文:致力于治理好国家的君主,都疏远花言巧语的小人,亲近忠良的贤臣,抑制自己的私情,伸张别人的意愿,所以能成就他的事业;搞得国家纷乱不堪的君主,都是亲近小人,疏远贤良,虐待臣下,放纵自己,弄的国家大乱。英明的君主遵循前一种做法,国家就会兴盛;昏暗的君主实行后一种做法,就会遭遇灭身的结局。

“甲兵之设,义在止戈”

原句:“甲兵之设,事不获已,义在止戈,期于去杀。”(《唐太宗集·令诸州划削京观诏》)

译文:建立武装部队,这是不得已的,它的作用在于阻止战争,它的目的在于去除残杀。体现了唐太宗以战去战的战争观。

唐太宗治国十大经典语录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原文:“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唐太宗集·备北寇诏》)

译文: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定坚固,国家就会安定太平。体现了唐太宗鲜明的民本思想。

“食为人天,农为政本”

原句:“夫食为人天,农为政本。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乏则忘廉耻。故躬耕东郊,敬授民时。国无九岁之储,不足备水旱;家无一年之服,不足御寒温。然而莫不带犊佩牛,弃坚就伪,求技巧之利,废农桑之基,以一人耕而百人食,其危害也甚于秋螟。”(《唐太宗集·务农篇》)

译文:食是百姓的天,农业是为政的根本。国家粮食充足,人民就知道礼节;衣食缺之,老百姓就会忘记廉耻。所以,天子亲自在东郊耕种田地,把天时节令告诉人民。国家没有九年的粮食储存,就不足防止水旱灾害;家里没有准备一年的衣服,就不足为冬夏做好了准备。如果人们都抛弃农业生产去舞刀弄剑,抛弃实的而弄虚的,追求通过技艺、工巧谋取利益,废弃农桑这个国家的根本,用一个人耕种,百个人吃饭,它造成的危害比秋天的螟虫之害更严重。这段话说明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唐太宗治国十大经典语录

“理人必以文德,防边必以武威”

原句:“为君之道,处至极之尊,以亿兆为心,以万邦为意。理人必以文德,防边必以武威。……不可以威武安民,不可以文德备塞。”(《唐太宗集·金镜》)

译文:做君主的处在天下最尊贵的位置上,要把万民放在心坎上,把天下各地方放在自己的脑海中,治理人民要采用礼乐文教的方法,对边防要采用武力威镇。不可以采用武力安定老百姓,也不可以采用礼乐文教的方法对付边防问题。这段话说明了文武各有所用,不可偏废。

“选贤之义,无私为本”

原句:“夫选贤之义,无私为本;奉上之道,当仁是贵。”(《唐太宗集·答房玄龄请解仆射诏》)

译文:选择贤臣的原则,没有私心是最根本的;奉事君主的原则,推行人爱应该是最重要的。

唐太宗治国十大经典语录

“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

原句:“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闻所未闻,日慎一日。”(《唐太宗集·赐孝义高年粟帛诏》)

译文:开启臣子们说直话的言路,打开臣子们说直话不为尊者隐讳的大门,让我听到没有听说过的事情和道理,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