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学生名言
时间:2022-04-03 10:3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水寒说语文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惩罚学生名言
1.惩罚教育比爱的教育更有效的格言
一个怯弱的教师决不能教出一个英勇的学生来。
——(印度)甘地
没有经过驯养的马是倔强的,一个不受拘束的儿子是不可忖度的。
——犹太教育格言
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为的要使日后不去再犯。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溺爱的双亲应该记住:每样事都替孩子做,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这是对他有害的,孩子通常不需要娇养,他们要能尽职负责,过度的溺爱与娇养其结果是侮辱。
——(英)利斯
2.班主任惩罚学生的措施有哪些
1.物质罚款:在学生犯错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交班费、或者帮助班里买学习、生活用品等,作为惩罚方式。可是这一方式的弊端第一过于容易,第二对于家里贫困的同学,这一惩罚方法有些许不合理。
2.劳动惩罚:所谓劳动惩罚,就是帮助班级打扫自己分内之外的劳动,作为惩罚。让学生通过劳动的方式来为自己的错误买账,不仅可以保持班级里的卫生清洁,还锻炼了学生体验劳动成果得来的不易。
3.运动惩罚:运动惩罚在军事化训练当中,非常的常见。放在学生管理方面也很有效,不仅加强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增强了学生的身体体质,也让学生在运动的汗水中,思考自己的错误,然后改过自新
4.附加学习惩罚:附加学习惩罚法对学习不好的同学,可能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惩罚方法了。比如多抄英语单词、数理化概念、政史地知识点、语文古诗词等等。这些用笔杆子当枪的方法,将知识化为力量值得班主任一试。
5.写检查惩罚法:惩罚学生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知道自己错误所在,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首先就是写检查,从思想上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写检查也有在学生的精神上给予一定的道德压力,既是最简单的惩罚,也是对一般学生比较有效果的惩罚。
3.体罚比爱的教育更有效(例子、格言)
我们的观点是:体罚比爱的教育更有效。
因为爱的教育只能让受教育的人感到一时的温暖,但其起不了治根治本的作用,“治标不治本”,还不如不治。爱的教育太过柔情,不会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容易忘却,很有可能在这个地方再犯错。
而体罚则不同了,体罚可以让受教育的人留下痛至皮肉的教育,也许体罚有些不对,但体罚就如同家长打孩子一样,是为了让受教育的人记住这一次,从而改正错误,而不是用温暖去包容,这样不适合那些需要体罚的人。那么,假如爱的教有比体罚更有效,那为什么劳改局、拘留所为什么不用爱的教育去对付那些坏人呢?每个人本身都有惰性,都有不好的习惯。
此时,单单用爱去唤醒是没有用的,有句话说“惩罚你的肉体就是为了拯救你的灵魂”。(注意不要否定“爱是有效的”,你要证明的是个“更”字)当面临一件具体的事的时候,是没有时间让你用“爱”这种慢功夫去应对的。
先用“体罚”让这个犯错误的人知道该怎么做,再用“爱”来教育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总之一定不要否认爱的教育也是有效的,不然,让对方抓住把柄就没有希望了)体罚是指适度的体罚,并不是一味的体罚。爱的教育如果更多,便会变成溺爱,这样当然是弊大于利。
再说了,“打在身上,疼在心里”,“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疼,骂是爱” ,“名师出高徒,严父出孝子”……这些不都是说出了适当体罚的好处了么?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人,当然只能采取适当的体罚来惩罚他。在一定的情况下,适度的体罚是非常有效的。
身体的疼痛,能让人记忆更深刻。但,我们认为体罚应该与爱的教育相结合。
体罚一个人时,一定要让他懂得你的目的是教育他,出发点是爱,否则,只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体罚中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他的自尊心,身体的疼痛,会让他对错误有更深的印象,说不定,以后他会感激对他施以体罚的人。
而如果伤到了自尊心,很可能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施行体罚时,一定不要在公众场合。
体罚有必要,而且是有效的,但体罚后应施以温情感化,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此外,比起长时间的折磨式体罚,狠狠的几下会更有效果。
而且,折磨式体罚似乎更容易引起人的逆反心理。根据被罚人的性格和年龄来掌握体罚的度和时间,最好不要让他因疼痛而哭泣,而是应该让他因感动而哭泣。
人的智商和领悟能力是不一样的,应该因材施教。对于领悟能力高的人,爱的教育可能有效;但对于我们孩子来说,大部分人还是没有拥有较高的领悟能力,所以,对于孩子可以采取适度的体罚,这是会比爱的教育更有效的方式。
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体罚”。教育到底还需不需要体罚?体罚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点作用和好处也没有?我们是不是绝对的反对体罚?诚然,在教育过程中体罚学生是我们所不提倡的,因为体罚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
说得严重点那是违反《青少年保护法》。但是,这是不是就要求我们绝对的抛弃体罚呢?体罚真的一无是处吗?我们应该公正地看待这一问题。
人们在认识到体罚的危害的同时,对它的积极作用也不可视而不见。记得有一位教育学专家说过,“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很显然,体罚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实际上,教育单凭一张嘴是不行的,在有些时候嘴的作用是渺小的。
举一个例子,假如某一个同学上课纪律很差、大声讲话,在老师口头教育多次的情况下,仍然我行我素,如果不采取包括体罚在内的惩罚措施,那么老师的教学进程、同学们的学习进度势必受到影响!这个时候,体罚是必须的。另外,据考查,人类守法意识的早期形成,就源于对惩戒的畏惧,现在的学生被娇惯坏了,判断能力差,是非对错观念不是十分明确,一味的好言相劝效果并不佳,而采用一定的教育惩戒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可使其“未明事理”却“预知对错”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制力和修养。
其次,我们主张适当的体罚,而不是对学生权利的侵犯。素质教育强调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还有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侮辱学生等。
这固然不假,但是教师尊重学生和体罚学生并不一定矛盾。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得配合老师、甚至主观上阻止和妨碍教学活动时候,就必须给予适当的惩罚,这其中包括体罚。
否则那将是对老师和其它同学的权利的侵犯,甚至是对老师人格和尊严的侵犯。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学生在上课时间大声说话、并且侮辱老师呢,难道老师对他不可以采取一点处罚措施?如果是这样的话,教学活动就要受到影响,全部同学的利益就要受到损害,老师的尊严就受到了践踏!我们绝对不可以在保护未成年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伤害其它人的利益,绝对不可以以损害老师和其它同学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护所谓某几个学生的合法权益! 退一步,假如我们不体罚学生呢?看看有什么样子的情况出现呢?学生不怕老师,老师一点尊严也没有,老师的任何语言包括他所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的眼里都不重要的,老师是学生可以任意玩弄的,实际上,在某些学校,存在许多学生打着维护未成年的权益的旗号而为所欲为的事情。
老师也自然感到心。
4.关于听话的名人名言
3】学好靠信心,求教靠虚心,探求靠专心,长进靠恒心。
4】勤奋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思考是理解知识的利器,读书是掌握知识的捷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方法,讨论是理解知识的妙招,探求是创新知识的途径。5】求学无笨者,努力就成功;读书没捷径,尽力能高分。
6】学习靠积累,记忆靠理解,经验靠反思,熟练靠练习。7】死记硬背得不到真知识,投机取巧学不到真本领;纸上谈兵学不到真本事,闭门造车结不出好硕果。
8】写作要多读、多看;做题要多练、多思;巩固要多记、多用;运用要多想、多试。 9】勤奋出聪明,博学出智慧,多练出技巧,巧思出硕果。
10】学问靠点滴积累,聪明靠思考练就;博学靠学习成就,创造靠实践成功。11】知识如金矿,挖之愈深,得之愈多;知识如登山,攀之愈高,望之愈远。
12】巧思妙想出灵感,实践探索出成果。13】如果说学习有捷径可走,那么它就是勤奋;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那么它就是实践。
14】藏书再多,倘不阅读,就是一堆废纸;读书再多,倘不应用,就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蕾。15】学习不能好高骛远,须一步一个脚印;进步不能一步登天,须一步一级台阶。
16】知识是智慧的火炬,勤奋是智慧的钥匙,智慧是思考的火花,创新是智慧的结晶。 17】读书长知,思考长智,虚心长识,应用长技。
18】不读书则愚,不思考则浅;不多练则生,不巧用则钝。 19】读书如蜜蜂采花,思考如蜜蜂酿蜜,只有既采又酿,才能得到香甜的“知识蜂蜜”。
20】人生中三种东西最宝贵——信心、健康和知识;学习中三种品质最可贵--好学、好问和好思。21】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学习学习,又学又习。
22】聪明的秘诀在于勤奋好学,博学的秘诀在于博览群书,巧学的秘诀在于举一反三,成功的秘诀在于推陈出新。23】倘不学习,再美好的理想也会化成泡影;倘不勤奋,再美妙的计划也会付之东流;倘不实践,再广博的知识也会束之高阁。
24】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 是走马观花。25】学习既要有铁棒磨成针的精神,又要有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读书既要有勇于攀登的志气,又要有乐于思考的精神。
26】没有永远的博学,只有永远的学习;没有永远的聪明,只有永远的思考;没有永远的智者,只有永远的学者。27】学习前要带上几个问题,学习中要思考几个问题,学习后要能提出几个问题,这样才能学有所得。
28】“学习中没问题”就是“方法有问题”,诸如盲从,欠思考、不能举一反三、不会推陈出新等。所以,作为一名头脑清醒的学生,应善于在没问题中查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产生好的问题,才能及时解决好新的问题。
29】学生听老师的话并非有错,但是不能盲从,否则,不但会去去主见,还会失去创新能力。30】约束不了自己是自己无能的一种表现。
自己都管不住自己,难免要滑入深渊。31】学习中要荡起“乐学”和“巧思”的双桨,倡导“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这样才能学得生动活泼、融会贯通。
32】作为一名中国人,读不准普通话,书写不好自己的文字,就不能堂堂正正地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33】教育中应懂得的几个等式和不等式:A 不等式:1、批评不等于训斥;2、后进生不等于差生;3、惩戒不等于体罚;4、学生问题多不等于学生缺点多;5、对老师有意见不等于不尊重老师。
B 等 式:1、有差生等于还有差师;2、学生没“问题”等于教学有问题;3、班风差等于班级管理水平差;4、要求学生听话等于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5、学生不听话等于教师治教无方;6、学生不尊重教师等于教师言传不身教。34】一个现代人应十分注重心理方面的健康。
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能奋发向上,不被困难和烦恼所压倒。35】阅读是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倘能变阅读为“悦”读,必会激发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36】学习是一门大学问,有时“退步”反而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
当我们面对难题不奏效时,不妨考虑考虑“退一步”,思考思考再前进。37】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素质教育该有怎样的要求呢?首先,应使受教育者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且知识广博,业务精湛;其次是使受教育者有现代意识与能力,即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开拓意识、创新意识及其能力,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8】一个人若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你便是人才。一个人若一味责怪自己笨,那么,你就有可能成为蠢材。
39】多一些磨练,多一些挫折教育,这样,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40】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的眼光看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才有利于改正缺点,提高素质。
41】能提出新问题,是学生发展的核心。倘一个人掌握了许多知识却一个问题也提不出,那么,其掌握的知识就是一堆死知识。
42】未来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是对问题的探究。43】如果你能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你将始终保持不竭和强劲的动力。
44】传统节日是一门德育课。了解节日的意义和文化内涵,才能继承和发。
5.适合学生的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
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
6.有关关心同学、爱护学生的名言警句
.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
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只有像监工那样有着一颗冷酷无情的心的人,他才会在给小学生打两分的时候,心里希望不懂教育学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粗暴的惩罚办法。我建议你,年轻的朋友: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最娇嫩的花儿。它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
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上的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象低人一等。
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请你任何时候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儿童是脆弱无助的。每当我看到第一次跨进校门的儿童时,我常会联想到那刚刚开放的带点紫红色的桃花,要使这朵花结出果实,园丁要付出多少心血和劳动啊!
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人的表现上,应当加以深刻思考,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
老师活学活用孔夫子的三句话,就能让学生在受到惩罚时心服口服
虽然有很多人在不断呼吁应该将教育惩戒权还给老师,但是作为教师,我个人是不大主张在教育中使用惩戒,尤其是随意甚至过度使用惩戒这种方式。这个我在之前的文章《教育惩戒权,看上去很美,但是……》中有较为深入的思考。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时候在教育过程中必要的惩戒又不可或缺。惩戒要想达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让学生服从就行,必须要服气才行。这种服气,又不能是一般的嘴巴上的服气,而必须是心里的服气才行。
要想让学生“心服”,不能采用强力的手段压制,必须要讲理。但具体到某个事情的“理”可能有万万千千,有些时候,老师可能苦口婆心,掰开揉碎了讲道理,但并不容易一下子就能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于是为了“见效快”,就要适当地在不得不的情况下施以惩戒。那么,怎么才能达到让学生愉快地,至少是不反感地接受这个惩戒,而不是嘴巴上不敢说,心里反感得要命呢?
这就需要在惩戒的实施上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个原则不能过于细碎,要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能够涵盖广泛,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我在教育惩戒实施的基本原则上有一些思考和实践。这些思考与实践,主要源自于从《论语》中汲取的营养。
《论语•尧曰》一篇中,有“子张问政”这样一章,当弟子子张问老师孔子“何如斯可以从行政矣”(怎样做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呢)时,孔子的回答是“尊五美,屏四恶”(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然后在子张的追问下,孔子又具体阐述了是哪“五美”,哪“四恶”。
其中关于“四恶”的前三句,给我的启发很大,虽然谈的是政治治理中应该避免的一些问题,但是,我把它们迁移到教育领域,依然觉得非常合适。
前三句是这样的:“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不加教育便加杀戮叫作虐,不加申诫便要成绩叫做暴,起先懈怠,突然限期叫做贼——杨伯峻《论语译注》)
我们熟悉“暴虐”这样的词语,其实“贼”在相当程度上也是暴虐的意思,是对人的戕害。显然,这三种都属于“恶政”。下面分别说说我在教育惩戒中对这三句的理解与应用。
“不教而杀谓之虐。”
在教育过程中,这种“不教而杀”的现象其实比较常见。我刚当老师的时候,也常常将学生出现的大多数错误归因于他们的态度不够端正,不够认真,于是就会想通过惩罚的方式,让他们端正态度。
但是,当老师久了,慢慢就发现之前的那样的想法和做法是完全错误的。不能说态度不够端正的情况完全不存在,但更多的情形是学生本身能力有问题,不知道具体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这时候,即使有认真的态度也解决不了问题,因此应该先从能力着手,从方法着手,要一步步去教他们,告诉他们怎么做,而不是“不教而杀”。
比如,学生出现错别字这样的情况,就不要总是想着他态度不认真,于是罚抄多少遍,而应该追根溯源,挖掘他们出现这个错别字的根本原因。这就是我要倡导学生写“错别字诊断书”的原因。(具体做法可以参见公众号文章《语文老师玩新花样:错别字不罚抄,却要求学生出具诊断书》)
不但要他们写错别字诊断书,而且还给出他们样例来,不但给出样例来,还把样例拆解开来,告诉他们这样一个诊断书需要具备哪些部分,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些部分,让学生便于模仿,便于操作。这样的做法虽然看起来稍稍有一些复杂,但是却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而罚抄则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更会让学生有强烈的被“虐”的心理感受。
“不戒视成谓之暴。”
虽然我们在教育中一再倡导师生平等的问题。但实际上,在学校里,尤其是在课堂上,老师具有天然的主导作用,老师的权威感非常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种权威是缺乏制衡与约束的。
当学生因为某些有意或者无意的原因,干扰了老师上课,影响到其他同学学习,这时候老师如果因为情绪上的冲动,就可能对学生的犯规行为随机施加惩罚。因为我们学校的一些规则中没有特别明确具体的惩罚措施,而老师所施加的任何措施都可能会让学生认为老师是临时起意,是针对他个人的不公正的惩罚。为了避免这种情形,就要注意绝对不能犯“不戒视成”的错误,否则就会被学生认为是“暴”。
比如,一次,我在课堂上正上着课,忽然有学生的乒乓球从桌子上掉下来,估计他一定是在手里摆弄着,然后一不小心弄掉地上了。我一边讲课,一边盯了他一眼,他乖乖地把乒乓球捡起来收回去。
没过一会儿,乒乓球又掉下来了,在大理石地面上上蹦了好几下才停下来。这时候,学生觉得有热闹可看了,他们要看老师如何发怒,看老师如何惩罚这位同学。
但是,我对他们说,常言道,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我不希望以后再有这样的情形出现了,如果再出现这样的情形,我就“请他从教室外面把门关上了”,因为你影响到同学们上课了。不过,因为之前我并没有明确这一规定,所以既往不咎,不会对这个同学加以惩罚,这个规定从下节课开始生效。
过了几天,很不巧,课上到一半多了,又有一个同学的乒乓球从桌子上掉下来了。这时候,我对他说,很遗憾,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我们之前做过一些约定,当时同学也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所以我们要按照这个约定执行,我不是有意惩罚你,而只是因为你触犯了这一约定。虽然这位同学也有一点不大情愿,但还是主动离开了教室,但是他并未表现出对老师的不满。
“慢令致期谓之贼。”
有时候,为了令行禁止,为了整齐划一,老师常常会在班级里干一些“临时突击检查”的事情。实际上,这些事情应该提早安排,提早筹划,而不要到临时想起来,才突然约定期限。扪心自问,有些东西并不是今天必须带,今天必须交,更不会如果不带,或者不交会就出现“死人”的情况,远没有那么严重。有时候因为偶尔疏忽被惩罚的同学,就会心有不服,就会认为老师的这种惩罚是“贼”(戕害)。
比如,我通常要求学生语文课上必须准备好工具书。新接手一个班级,我都会强调工具书的问题,但我不会在今天提到了,明天或者后天就要求带过来,而是会给一段准备的时间,一周甚至两周。中间还会做一些正面的提醒,看看哪些同学已经准备好工具书了,让哪些还没有做好准备的学生有一个期限的意识。到了这个约定的期限之后,一旦学生不带工具书再采取约定的惩罚措施,学生就不会有太多的不满。
作业也是如此。我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谈到人人可能都会偶尔有疏忽的情况,所以如果当天忘记带作业了,第二天交上来也没问题。当然,有些人可能会有一些拖延症,非要拖到第二天交,也没有关系。而且对那些虽然晚交一些时间,但完成态度极为认真的同学要给予特别的鼓励,因为这远比为了赶时间凑合着临时补一篇作业要好得多。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活学活用孔夫子的这三句话。我把这三句话转译为适用于教育惩戒的三个基本原则,那就是:
不要总是盯住态度,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不要总是关注结果,要注意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醒和约定。不要总是临时起意,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准备和完成时间。其实,由这三句话转化而来的关于教育惩戒的三个基本原则,不仅仅适用于老师在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也适用于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