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习名言

时间:2022-04-03 19:4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学习时报 | 评论: 次 | 点击:

孔子的学习名言

1. 孔子读书名言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春秋孔子《论语》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春秋孔子《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而时练习的,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春秋孔子《论语•述而》 译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春秋孔子《论语•述而》 译文: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春秋孔子《论语十则》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2. 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3. 孔子的关于学习的名句

一、春秋 孔子《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二、春秋 孔子《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良的方面学习它,对那些不良的方面则加以改正。

三、春秋 孔子《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被动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天生喜欢学习的人。

四、春秋 孔子《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无所得。

五、春秋 孔子《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4. 孔子的读书名言

1、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春秋孔子《论语》 白话文: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无所得。”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春秋孔子《论语》 白话文:孔子说:“学而时练习的,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春秋孔子《论语•述而》 白话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春秋孔子《论语•述而》 白话文: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春秋孔子《论语十则》 白话文: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春秋孔子《论语》 白话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说:“思无邪”。”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春秋孔子《论语十则》 白话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春秋孔子《论语十则》 白话文: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春秋孔子《论语》 白话文: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

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春秋孔子《论语》 白话文: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5. 孔子学习的名言

孔子哲理名言 人生态度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

6. 孔子的学习名言

人生态度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学而时习之

学习在于明道,读书重在修身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这既是一部讨论哲学、社会、政治、伦理、教育问题的书,同时也是一部讨论怎样读书学习的书,其中有30多章讨论或涉及读书学习的问题。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关于读书学习的深刻见解,还可以学习他们关于读书的许多有益方法。

一是学习在于明道。《论语》中有的讨论为何而读的问题,有的论及怎样去读的问题。我们在读《论语》时,首先要领悟和了解的是为何而读、为何而学的观点。孔子认为,读书人首先是为认知真理而读,有志于真理而学。《论语·里仁篇》记载了孔子关于这一观点的两段谈话。其一,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中,“道”所指含义丰富,解释多样。孔子此处所讲之“道”,乃真理、道理之意。在孔子看来,一个读书人早晨得知真理,即便晚上死去,都可以。其二,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认为,读书人要有志于追求真理,如果又以自己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同他谈论道。孔子这里明确提出学习的意义在于明道,读书的目的在于求真。孔子的这一读书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在于明道,则确立了学习的目标方向,学习就能远行,不会半途而废;读书在于求真,则辨明了读书的价值追求,读书就有取舍尺度,不会无所适从。

二是读书重在修身。《论语》多处谈到读书与修身的问题。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始终关注读书人的道德修养,将道德修养与读书学习紧密相连。他所忧虑的是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与此同时,孔子在2500多年前,还注意到了一个读书学习的风气问题。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认为,古代学习的人,目的是为了涵养自己的道德,提高自己的学问;现在学习的人,目的则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孔子谈到的“今之学者为人”这一不良学习风气,也许只存在于那个时代部分读书人身上,但这种不良读书风气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今天的读书人当深以为戒,去掉不良习气,树立良好学风。

三是知学、好学、乐学。一个人读书学习的成效,与一个人读书学习的态度和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论语》中提出了读书的三重境界,即知学、好学、乐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为学读书与做事一样,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由知学,到好学,再到乐学,这就是读书人不断提升的三重境界。《论语》则更为深入地讨论了“好学”的问题。何为“好学”?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谈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认为,君子吃不要求饱足,居不要求舒适,对做事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在孔子看来,好学的人首先要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不能贪图安逸和享受,不仅要向书本学,还要向有道的人学。孔子的弟子子夏也从另一个角度谈到了好学。子夏在《论语·子张篇》中谈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夏认为,每天通过学习知道未知的,每月复习所已能的,可以说是好学了。子夏强调好学在于日积月累,巩固提高,这一观点也值得我们借鉴。

四是学而思、学而习。读书学习不仅要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还要有正确的读书理念。《论语》较早地提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给人启迪的读书理念,其中学而思、学而习的读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孔子在《论语·为政篇》谈到了学而思的问题。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孔子从读和思两个方面,指出了读与思两者相脱离的弊端和危害性,强调要做到读而思,即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思结合。从现在的读书现象来看,往往是读而不思的情况较多,思而不读的现象较少。读了不思考,或者没有真正读懂书中之意,或者被书中错误所误导。所以,子夏提出要博学多思。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此外,《论语》提出学而习的理念,也很有针对性。《论语·学而篇》开篇就谈到了学与习的关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里,“习”不是一般解释的温习之意,而是“实习”之意。孔子提出,学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不也是很高兴吗?《论语》提出的学而习的理念,实际上也是我们今天关注的读与行、学习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我们需要学习《论语》的读书理念,更加重视读与行相结合,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运用于社会、运用于人生。

五是为学绝四。我们常说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多读书是基础,读好书是前提,善读书则是关键。《论语》从正反两个方面都讨论了善读书的问题。一方面提出,读书要做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等;另一方面,又从克服为学读书毛病的角度,提出了“为学绝四”的观点。《论语·子罕篇》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绝四”何意?就是指孔子一点也没有四种毛病,即不凭空猜想,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为我独是。“子绝四”也是为学读书之绝四,对我们启示良多:读书学习要下真功夫,对原书读通、读懂。不好好读通,就凭空猜想,妄下结论,这不是认真读书的应有态度。读书学习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保持一个好心态,客观对待书本,客观对待自己,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六是择善而从,见贤思齐。读书学习不仅仅是向书本学习,还要向他人和社会学习;不仅仅是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论语》在如何拓展学习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途径,开拓了视野。《论语》强调,学习要善于向他人学习。《论语·述而篇》记载了孔子的一段向他人学习的名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提倡,要以人为师,选择他人的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在《论语·里仁篇》中,也记载了孔子类似的观点。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认为,看见贤人,便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在这里,看齐与内省都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择善而从,见贤思齐,不仅是一种读书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传统美德。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