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惠敏名人名言录

时间:2022-04-04 13:3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秦汉书法研究 | 评论: 次 | 点击:

高惠敏名人名言录

1.求十句名人名言录

1浩瀚海洋,源于细小溪流;伟大成就,来自艰苦劳动。

2一定时间的休息好比是记忆的润滑油,会加快你储存信息的过程。——保坂荣之介

3不要为博得他人的好印象而矫揉造作。——林华《聊天的艺术》

4美不能丑之,丑不能美之。——《无能子·宋玉说》

5言不宿诺,行不苟从。——陈子昂

6人们把我的成功归于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爱因斯坦

7服难以勇,治乱以智。——《庄子·田子方》

8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9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旌表》

10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葛洪《抱朴子·遐览》

11敌人不信你的解释,朋友无需你的解释。

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

人们缺少的不是力量,而是勇气。——胡歌

12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力的女儿。——培根

13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语

14理想是世界的主宰。——霍桑

15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潜

2.名人名言录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进学解》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5、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7、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曹 植《赠白马王彪》

9、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 列传》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 甫《望岳》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1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15、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诚廉》

16、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 轼《晁错论》

1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 原《离骚》

2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陆 游《病起》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 原《卜居》

22、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曹 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2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

24、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格言联璧•处事》

25、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出师表》

2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 陆 游

27、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2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29、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3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曹 植《白马篇》

3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

32、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 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3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鲍 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3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5、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吕 坤《呻吟语•应务》

3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 备

38、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 魏 徵

39、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 诸葛亮

40、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鲁 迅

41、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席慕蓉

42、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 —— 方志敏

43、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萧楚女

44、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 迅

45、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 —— 巴 金

46、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雷 锋

47、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 周恩来

48、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49、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 吴玉章

50、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3.有什么名人名言录比较全的啊~

名人名言录 一、勤奋(奋斗) 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学习上的 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3、天才出于勤奋 4、灵感,是由于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5、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 6、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二、时间 1、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天 3、合理的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4、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5、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则是慢性自杀 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7、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三、持恒 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3、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4、一日一钱,十日十钱。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5、欲速则不达 6、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 7、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四、团结(合作) 1、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经营企业,是许多环节的共同运作,差一个念头,就决定整个失败 6、人心齐,泰山移 7、团结就是力量 五、文明 1、文明就是要造成有修养的人 2、富裕并不带来文明,而文明产生财富 3、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4、文明的建立靠的不是机器而是思想 六、环境 1、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2、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是清洁空气,二是澄清饮水,三是流通沟渠,四是扫洒屋宇,五是日光充足 3、没有一个清洁的环境,再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无意义 4、大自然是善良的母亲,也是冷酷的屠夫 七、理想 1、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2、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5、攀登高峰要不畏艰险,实现理想要勇于奋斗 6、活着又没有目标的人是可怕的 7、没有血气的人苍白,没有理想的人懈怠 八、幸福 1、对于平凡人来说,平凡就是幸福 2、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3、不论在哪里,自己的幸福是要靠自己去创造去寻觅 4、老是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人,永远不会幸福 5、如愿便是幸福,满足便是幸福 6、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 7、人人都可以成为幸福的构建师 九、友谊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3、朋友是生活中的阳光 4、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丽,更会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5、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 6、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 十、爱国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6、爱祖国高于一切 7、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十一、奉献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人生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取得什么 4、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5、太阳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永远消耗自己 十二、立志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3、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4、无目标而生活,犹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6、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十三、虚心(骄傲)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骄傲是无知的别名 3、谦受益,满招损 4、虚心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6、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的 7、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十四、尊严(骨气) 1、君子可招而不可诱,可弃而不可诱 2、不可自暴自弃自屈 3、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地 4、丧失了自尊心的人,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个人;丧失了自尊心的民族,是一个无望的民族 5、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十五、知识 1、知识是引导人们看到光明和真实境界的灯烛 2、知识是人生旅途中的资粮 3、明日之帝国将是智力之帝国 4、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对生活做出正确的解释 5、无知是迷信之母 6、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力量,他的知识和他的能力是相当的 7、人的知识越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十六、书籍 1、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2、书是世界宝贵财富,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 3、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 4、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5、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6、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7、我一生的嗜好。

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十七、诚信 1、民不信不立 2、人无忠信,不可立。

4.关于舍次要的,留主要的名人名言录

当你处世行事时,求知可以促成才干。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 (英)培根

选择机会,就是节省时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 培根

在人生中最艰难的是选择。 莫尔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美国现代艺术家 考尔德

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印度诗人,作家,哲学家,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泰戈尔

书必择而读;人必择而交;言必择而听;路必择而蹈。明末清初理学家 张履祥

5.名人爱情名言录

如果我们没有爱过头,说明我们爱得还不够(比西·拉布丹) 爱情总藏在温柔的心里(意大利) 在各种各样的谨慎中,恋爱时也许是最有碍得到真正的幸福的----(伯·罗素) 痛痛快快地爱上一个钟头,抵得上平平淡淡地活上一辈子----(贝恩) 看中了就不应太挑剔,因为爱情不是在放大镜下做成的---(托·布朗) 挑剔就是扼杀爱情;凡事都不可太挑剔(约·布朗) 不能原谅人是爱不起来的(坎皮恩) 纵使你再有过失,我也照样爱你(威·柯珀) 恋人眼里无缺点(托·富勒) 在凡人看来是瑕疵的东西,爱神却能从中窥出美点(盖伊) 去爱就是用心去鉴识(儒贝尔) 志同道合是爱情的基础(欧洲) 只愿和所喜爱的人接吻(英国) 互相信赖是幸福的根源(印度) 猜疑是爱情之树上的一把斧头(欧洲) 缺少食物和酒,爱情是冷的(拉丁语) 饥肠辘辘的时候,没人会想到亲嘴(迪斯克) 当贫穷从门外进来,爱情便从窗口溜走(托·富勒) 当强烈支持幻想曲的灼热耗尽,凛冽的寒冬来临,多情岂能代替火焰取暖,秋波又岂能代替食物充饥?(森莉弗拉) 为了爱情,无钱结婚,夜来欢娱,白天悔恨(英国) 有钱,爱情就能长久(卡克斯顿) 谁的爱情宫殿是用美德奠基,用财富筑墙,用美丽发光,用荣耀铺顶,谁就是最幸福的人(弗·夸尔斯) 夺走闲暇,丘比特的箭就会折断(奥维德) 爱欲海,未可沈埋男子躯;温柔乡,岂应老葬君王骨 . 爱情把我拽向这边,而理智却要把我拉向那边(奥维德) 适当地用理智控制住爱情,有利无弊,发疯似的滥施爱情,有弊无利(普劳图斯) 爱情所需要的唯一礼物就是爱情(盖伊) 用爱去爱才是虔诚的(胡德) 爱情从爱情中来(拉布吕耶尔) 为被人爱而爱人,是人;为爱人而爱人,是神(拉巴丁) 爱情换爱情是最公平的交易(欧洲) 一切真正的爱情的基础都是互敬(维利而斯) 真正持续的爱情必须有尊敬才能成立(德国) 爱情不是强扭的,幸福不是天赐的 逼人相爱是徒劳的(俄罗斯) 两相情愿,好结亲眷 爱情的王国不用刀剑来统治(英国) 爱情需要合理的内容,正像熊熊烈火要油来维持一样;爱情是两个相似的天性在无限感觉中的和谐的交融(别林斯基) 爱,不是一种无需花费精力的享受,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 识和努力(弗洛姆) 培育爱情必须用和声细语(奥维德) 爱情不只是一种感情,这同样是一种艺术(法国) 忠诚是爱情的桥梁 爱情要用忠诚播种,友谊要用谅解护理 所有的爱都可被忠贞不渝的爱情征服(奥维德) 谁脚踏实地地生活,谁就会真心实意地去爱----(伊·芭·勃朗宁) 朝三暮四的爱,不叫爱(欧里庇得斯) 爱不贵亲热,而贵长久(英国) 不太热烈的爱情才会维持久远(莎士比亚) 不爱则已,要爱就得有始有终(丁尼生) 胸怀忠诚比漂亮有钱强(蒙古) 忠诚的胸怀是爱情的安全的港口(德国) 爱情的火焰需要不断添加忠诚的干柴(苏联) 男人的爱情如果不专一,那他和任何女人在一起都会感到幸福----(王尔德) 时常移值的树,很少会长得茂盛(阿拉伯) 我不仅要爱的肉眼认识我的肉身,我要你的灵眼认识我的灵魂。

——徐志摩 爱的出发点不一定是身体,但爱到了身体就到了顶点。 ——徐志摩 眉,我恨不得立刻与你死去,因为只有死可以给我们想望的清静,相互永远的占有。

眉,我来献全盘的爱给你,我的身体,我的灵魂,完全是你的,一团火热的真情,整个儿给你,我也盼望你也一样拿整个完全的爱给我。 ——徐志摩 眉,没有一分钟过去不带着想你的痴情,眉,上山,听泉,折花,望远,看星,独步,嗅草,捕虫,寻梦,——哪一处没有你,眉,哪一处不惦着你眉,哪一个心跳不是为着你眉!——徐志摩 你看我活着不能没有你,不单是身体,我要你的性灵,我要你身体完全的爱我,我也要你的性灵完全化入我的,我要的是你绝对的全部——因为我献给你的也是绝对的全部,那才当得起一个爱字。

——徐志摩 我没有别的方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力,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徐志摩 说起来咱们久别见面,也该有相当表示,你老是那坐着躯着不起身,我枉然每回想张开胳膊来抱你亲你,一进家门,总是扫兴。

——徐志摩 我是极空洞的一个穷人,我也是一个极充实的富人——我有的只是爱。 ——徐志摩 你早已成我灵魂的一部,我的影子里有你的影子,我的声音里有你的声音,我的心里有你的心;鱼不能没有水,人不能没有氧气; 我不能没有你的爱。

——徐志摩 即使命运叫您在得到最后胜利之前碰着了不可躲避的死,我的爱!那时您就死。因为死就是成功,就是胜利。

一切有我在,一切有爱在。 ——徐志摩 我不敢说,我有办法救你,救你就是救我自己,力量是在爱里;再不容迟疑,爱,动手吧! ——徐志摩。

高惠敏名人名言录

陈忠康临帖如是说

陈忠康临帖如是说

1、临摹是怎么回事?这是个大问题,不搞点临摹的心理学是难解决的。必需对临摹的流程有

所考察。我认为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起点)对象--看(观察)--体验--心理传递--手部反映--落实纸面

  第二,对照--纠错--再次心理体验--加强记忆(终点)

   第三,再一次轮回, (无数次下去。。。。。。)

   这是一个无数次的“试错--修正”的过程,任何的临摹都不能百分之百接近原帖。可以说任

何临摹都是意临。真正的形似存在于理想中。

   临摹的最大意义是通过准确重复古人的书写而达到与古人接近的书写状态及心理状态,入古

深浅就看这了。

   因此这么看的话形的逼真很重要,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没有逼真的笔触模仿是根本无法体验

古人的书写情境和心理状态。就是不能入古。(出古的不象应该是另一回事)。因此,所谓的造假

的模仿我也认为很有必要,起码是检验书写者的能力的一个考察手段。

   “神”本来是不存在的。任何的神都依附于物质基础--形。不存在神似而形不象的临摹,但

存在形即使不似而神不错的临摹(历史上成功的意临都这么干)。分析来看,不同效果的神都对应

不同的形。通常认为的“神似而形不似”只是读者的一种误度,一种心理认同。

   2、形不是指表面的,那是僵尸,形有肉、筋、血等。摸的好的话都应该出来,神也随之而生。

把位置与神采对等是古人的一种描述方式,有其意义,但未必准确。

   3、在临摹中一般使用“形-神”之二元概念只能针对一种模糊的大方向,是中国人思维方式

决定的对书法一种描述。有时管用,有时却会被这种概念所误导,是语言的无能,没办法。这对概

念在具体的运用时还要很多内容要补充进去,才能丰满。

  4、古人或传统的最好东西都凝聚在经典书法里面,不论是以前,现在或将来,人类精神生活

的好东西就在那里。现代人善于夸大某些感觉,以为那就是现代精神,并崇拜它,搞一些艺术的造

反,也确实是反映现代精神的,但这种现代精神的意义和价值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大有问题。人

类是渺小的,它真正值的尊敬的价值也许不多,而这种价值很可能不存在现在或将来,也许就存在

于以前。所以,某种意义说,我们尊古是对人类真正意义的回归,和一种宗教式的崇拜。至于其他

如创造性之类的追问就变得没有意义。

5、造就一个书法大家的程序或学习史的起点肯定是日常书写,而中间是日常书写的技术积累,

最终是日常书写达到艺术性的高境界,就是历代书法大家所达到的水准。

   6、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达到那种水准?临摹大概是现在书法活动中解决此问题的不二法

门。(不知古人是否也这样想,但古人的临摹的问题情境与我们面临的肯定不一样,每个时代的问

题情境也不一样。对古人临摹问题化些工夫研究会很有意义。)那怎样的临摹方式才能最有效呢?

我觉得这是我们的焦点问题。

   国美经过二十年的教学积累,逐渐已现成一套有效的方法,凡是一到国美学习,必会融入这

种技术语境。可能是因为出了太多的人才,人们就推崇它。实际也证明在国美读几年书抵的上社会

上学上几十年的。但任何事物一旦发展为一种模式,也会渐渐暴露出不好的倾向。国美现在似乎给

人一种感觉正在日益繁荣地利用那一套流水线培养越来越多的写字工具。个性在日益让位于共性

(主要指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在销蚀),这可能是任何体制内的东西都会有这结果。历史上的学院派

最后都是从革命走向保守僵化。

   7、一个外国人的眼里是否是形还是神我不知道。但书法的形来自与人心里一种共通的美感

和心理同构,而历代经典是这种东西的积淀结果。也是衡量你的造型的源泉、潜在标准。

     8、好,谈技术,节奏。就是速度问题,是形能否准确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一般人都不注

意。临摹的话就看你临什么、绝不一样,个别对待,结合性情选择。笼统的说,少年时比速度,越

快越好,只有快才反映活(即脑袋好用,手听话),标准是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难的动作,要有意

思训练这个,当然也应该会慢。年纪大了,就比谁能慢下去了。我怀疑少年时不会快写而老了能慢

写好的人,也怀疑老了还在拼命快写的人会写的好。不知你们同意否?

   9、关于临摹的逼真问题。一般的形似要求是没人怀疑的。由于人们习惯于用“继承=创新”、

“古-今“、古人--自我”等二元论思考问题,对逼真的程度可能会时刻反思。到底如何算临摹得

像,怎样的度才算标准呢?答案每人会不同。比如翁志飞的临摹,其他人已认为很入古,怀疑他的

创作,担心他太入古,再下去就是奴隶,找不到自己。而他本人却认为尚是基础阶段,还差得远。

这种分歧很有意思。

   10、我之所以高度重视翁志飞,是因为他独特的思考和感觉方式。况且他在入古这条路上

比别人走得更彻底,这不仅仅指他的书法,而是他的整个人----心境和状态,这从他有意识得排斥

某些现代化的东西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比别人更彻底的原因是敢毅然决绝地把自我的火种掐灭,

置之死地而后生。入古在他那里已成为自律的事情。别人担心失去自我,而他怕有自我。他决不理

会一般人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他也许觉得没意义,也许他比任何人想得更通。他的焦点问题很简

单:学赵子昂,多写小楷,拿好笔,找些适合的工具。这些常人眼里最简单,最基础、最一般的问

题在他看来是严重的问题、根本的问题。而他能把这些问题一直深化下去。

   11、临摹的效果决定于认识,决定于对范本的心理体验程度。

   心理体验中有个心理筛选问题。人们面对范本,总是注意到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总

是看到或选择其乐于接受的东西,视觉的发现要经过心理的过滤,这就是筛选。

   任何人都会存在心理筛选问题,因此任何人在临摹时都会有局限。好的临摹应该克服因心理

筛选而忽略的信息。临摹中“视而不见”的情况太多了。

   针对被忽略的信息要经过感觉系统的反复检验修正,即培养“修正的眼睛”。很多人临的不

象,不会看(观察),甚至临得一塌糊涂还自鸣得意,这不奇怪,只因为他没训练 “修正的眼睛”。

关于临摹问题的心理暗箱是如何操作的我们所知甚少。

关于“临摹”的笔记

  

高惠敏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

  △“临”和“摹”,本来是两个意思:“临”是“对着写”,“摹”是“蒙着描”。这两种方

法,对初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对后者,大家往往不重视,其实,你如果真的试试,就会发现效果也

许比前者更加明显。

  △临的对象(字帖),可以由老师指定,但最好还是自己选择。你喜欢它,并且着手研究它,

那可说是一种享受;强迫自己学习那种毫无兴趣的东西,不管它本身是多么重要正确,那也无异于

一种劳役。如果你是因为不满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进,但多方面努力又实在找不到一种能引起

热情和兴趣的字帖,那么,你最好,还是干脆去干那些使你兴趣盎然的事情。

  △临摹不是整篇誊抄,不能全线出击;它是描样绣花,须各个击破。一个字就是一个战役。无

论对整体还是局部,都需要仔细推敲慎重对待。

  △临摹是通过手的描画,加深脑的印象;通过手、眼、脑的运动,把优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

里。

  △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每临一遍都要确有所得。哪一遍心无所动,那一遍就是浪费时间。

  △临就要力图象,这是临摹的主要目标之一。历代著名书法家曾留下不少临摹作品,有的看上

去不完全逼肖,常有书家自己的影子。初学者不宜用此法。现在的任务,是通过临摹来理解、消化

别人创造的书法形象。临习作品与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也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艺术到了高级阶段,本来是只能感受、意会,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来解释的。但在此之前,

通过临摹,归纳一些基本原则和机械规律,还是十分必要的。

  △从形式上看,临摹是用自己的手写别人的字;从本质上看,这实在是训练形象感受能力的极

好手段。临写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观察得越细,说明感受力越敏锐。两个字放在一稍有不

同,便能一眼明辨,这样敏感的眼力,应是每一个书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质。

  △临摹是一种思索。老学不象,究竟问题在哪里?是哪一笔、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

己常犯的毛病是什么?要找症结、抓关键,多找几个角度分析。

  △临摹是一种比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写的字是比较的双方。笔画的方向、长短、曲直、位置,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的感觉、局部的造型,应该一点一点地解剖、对照。

  △临摹是一种记忆。临得象了,还要总结。以前不象,是因为什么;后来如意了,是抓住了什

么主要矛盾。这样,就能抓住一个字的基本骨架,然后反复巩固,记在心里。

  △对钢笔字来说,临摹的重点是字的结构,不必在用笔上花太多的力气。既注意结构又照顾用

笔,能一下学得象固然很好;但实践的结果常常是互相干扰,顾此失彼。

  △每天临几个字并能吃透记住,这样的进度应该令人满意。坚持半年,从理解方面说,应能基

本解决问题。当然,为求熟练、流利、再创作,还须巩固、发展、努力。

临帖的必要性

佚名

  "临帖"是学书法者从规矩入手,从古今优秀的书法范本入手,使初学者从传统中掌握前人的

用笔和结体,使其有法度。"临帖"易得前人笔意。赵孟頫说:"临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

之意,乃为有益。"

  "临帖"是学书者,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最基本保证。"临摹"是学书法者的必经之路。从临帖可

以了解笔画肥瘦,间架结构,墨色的浓淡枯润,运笔的轻重缓急,转折换锋,接搭引带等等。只有

通过"临帖"才能进入到创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创造性,使前人书迹为我所用,也就是常

说的"后与古人离"。

  临帖是创作的准备。创作完全是一种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带有明确审美追求的艺术活动。  

临帖应是对传统全面而深入的继承。 临帖要从所临碑帖中汲取传统中的精华和营养,挖掘出精神

的本质,对符合时代和个人气质的审美意蕴及形式的不断改造、融合,同时也是对不符合时代审美

观念的内容的抛弃。这是创造选择的过程,是不断运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创作中。也就是

说,只有通过对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临摹,研究其规律,让帖中的笔画、结体节度自己的心手,方

可跨入书法艺术之门而进行创作。  临帖是进入创作的基础,创作是对临摹的突破。

读帖三式:欣赏·分析·记忆

作者:汪国金

“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书断》)。当然碑帖也

属于书的范畴。像传世的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赤壁赋》等法帖,这些

不但是书法艺术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传的好文章。

  学书临帖固然重要,但读帖则能提高我们的艺术分析、鉴赏能力和修养。清蒋骥《续书法论·临

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则不足与论书。”当然,

学书者“读帖”不光是领略其文采,更重要的还是要从书法的角度去观察其章法、笔法和情趣意境。

  既然读帖如此之重要,那么如何读帖呢?就笔者学书浅见其法有三:

  一 欣赏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书张芑堂论书》广义而言,这里的看,

很显然是教学书者对优秀碑帖势必要进行欣赏、揣摩、感受,从而达到能心领神会。书法欣赏与绘

画欣赏不一样,它没有绘画的具象,是借文字符号的挥写,创造具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我们欣赏时,

有种模糊性。“就欣赏者来说,则是以象观意,从象味意。不是具象,却有生命,看是抽象,却有

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丧失。意味只在抽象中。”(当代·陈方既《书法创作意象》)如果

我们养成经常读帖的习惯,久而久之便会领悟原范本的气息、格调、韵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二 分析式

  对于学书者来说,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它要求学书者要对原帖中的一点一画进行理性

的分析研究,要对其外在形式和内在意境作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风貌神采。正如

宋黄庭坚在《论书》中所说:“细看令人神,乃到妙处。”另外,我们还要分析和了解作者书其帖

时的背景,心情等,并进一步扩大研究分析其与同一字体的其它范本的异同之处,广取博览,吸取

适合自己口味的优点部分,化古为我。

  三 记忆式

  读帖的目的是为了使学书者能更好地临帖和脱帖,它需要反复多次地揣摩范本的点画、结字、

章法、意韵,并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古人学书,不尽临模张

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宋·黄庭坚《论书》)我认为之所以能下笔时随

人意,便说明了他对张挂于壁间的书作朝夕谛观,通过细看已对其章法、结字、意韵等特征达到心

手相应的程度。只要我们能这样长期不懈,坚持记忆式的读帖,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一定会得之

于心,用之于手。

  上述三种方法,在读帖过程中,应相互联系,并与临帖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奏效。

临帖心态调整四法

佚名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唯一途径。书家以它为日课。以期融会贯通,自成风格;初学者更是以它为基石,以期厚

积薄发,技进乎道。可在临帖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即拿到一本字帖,通过一段时间的临写之后,有时会

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甚至感到越写越差了。这时我们往往会感到临帖的乏味,会有几分心灰意冷,甚至对习书

失去信心。

其实.这种现象每一位习书者都经历过,我们称之为“临帖高原期”。它是我们习书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

们只有越过它才能海阔天空。我们要正确对待习书高原期,不回避.不畏惧.并要善于在高原期调整自己的心态,

顺利度过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质的飞跃。

一、改变思维,追求新意。

改变以往临帖的思维定势,刻意寻求帖内的新意是自我调整临帖心态的方法之一。我们惯用的临帖方法多

是对照字帖一页页临写,但久而久之便会厌倦这种临法,怎么办?可以寻求新的临法。 A、选临:即有选择

性地临习,如选相同偏旁的字,选相同结构的字,选自己喜欢的字,选难写的字,选自己喜爱的几页。选自己喜

爱的几句等反复临习。这样临写有时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临写起来时而轻松,时而专注,

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不再把临帖当作一种负担。 B、创作式临写:即把临帖当成一次次创作,如可以

把帖的每一页当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两行当作一副对联来完成。这种创作式临习方法不但可以使我们以严谨的

态度对待临帖,提高临帖兴趣,而且便于我们将临作与原帖进行比较,发现临作在笔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

提高临帖的精微程度,促进创作。 此外,还可以由后至前临习.从新的角度去认识,把握字帖;还有集字、

集联或集体式临写。这是由临帖向创作过渡的一种好方法。

二、研究揣摩,中得 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话“距离产生美”,当我们临习某帖产生厌倦心理时,我们不妨进行冷处理,暂时将该帖

束之高阁。

这时我们可以间或地以其他帖(当然最好是一脉相承的)来调剂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时的闲情静下心

来对该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广泛地收集该帖的有关资料,如刊物上对该帖的赏评.该帖书写的时代背景.该帖

讲述的主要内容,该帖临写的指导文章,该帖相关的收藏轶事等,这些相关内容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

所临之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该帖的风神、气韵.提高临写质量。

另外,我们可以对收集的相关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在参照他人艺术观点的基础上,冉从自己的审美观点和

临写体会谈谈自己对该帖的诸多看法。还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给报刊,如果能够刊发无疑对自己又是一个促进。

我们常说“没有计划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没有总结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实,我们在对所临写帖进

行研究揣摩的过程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们平时临帖所犯的错误,更好地走近古人。

三、营造氛围.激发情趣。

孙过庭《书谱》中阐述书法的功能“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虽然指的是书法创作,但临帖时我们

也应尽力契合于原帖的“情性”、“哀乐”,因为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现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笔论》中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由此可见,古人作书是十

分讲究一个好心境的。这一点对临帖当然也具有借鉴价值。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字帖内容及时代背景的原因。

笔者以为.要真正深入地临帖起码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二是需笔端融入感情。然而这

样的氛围如何营造呢?可以品茗读帖,与古人对话;可以听上一段旋律通融于古帖的音乐,激荡心扉;也可以如

蔡邕所言“默坐静思,随意所适”……总之,临帖前调节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达到事半功倍的临写效果。

否则,我们应付式、任务式临写往往手是心非。越写越丧气,所以笔者以为养成良好的临帖习惯也很重要。

四、寻师访友,开启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当我们临习某帖产生写不下去心理的时候,可以带上自己的几纸临作寻师

访友。去他们中寻求一剂良方。

书法前辈苏东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将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师友

倾诉时,他们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点拨,这其间也许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顿开。更何况师友间的聚会可以开

阔心境,可以取长补短,可以相互激励,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临帖的方法很多,讲究也非常大,每个习书者都会有一番心得体会.但愿小文能抛砖引玉,有更多

的道友将自己临帖的成功经验介绍给大家,这对广大习书者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浅说临帖六法

佚名

临摹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习阶段练习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

人书法的体势结构,但最大的缺点是难以领悟书法的精髓——神韵。学习任何一门艺术,其归根结

蒂是要把握艺术的奥妙所在。表现于书法的则是对法则、技巧与气韵的理解与运用。在对优秀法书

摹仿的进程中,为有效地弥补“摹帖”的不足而对法则、技巧及气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我们更多

地选用“临帖”的方法。

笔者现就临帖浅析几种方法,有兴趣的书友不妨选择试用。

一、实临法。这是最常用的临帖法。此法就是将范本放于眼前,用毛笔(硬笔)对照着写,

通过观察与理解法帖来摹拟范字。开始时可看一笔写一笔,看一字写一字;待临熟了,便可看几字

或几行而写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临。待对范本中每一个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记忆与理解。

便可凭印象将全帖写出来,这就是背临。临帖要临到背临的程度。实临法因能充分结合眼手脑且很

有效果,所以广泛地被每一位学书者应用。

二、指临法。这种方法可用于不具备纸、笔的情况。如在工作的中间休息时.火车的路途

中,便可运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体上,凭对范字的记忆进行“临习”或“创作”。就在这种独

特的书法学习中,往往能加深对执笔手感与运笔疾缓的理解与把握。这种方法不仅在当代被人采纳;

就是在清朝时,便有郑板桥睡觉时用妻体习字的趣史为例,广为传颂。

三、心临法。在脑海里设一张纸、一支笔来临习范字,也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实

这种方法被每一位学书者于无形中运用。当临习法帖时,先观范字,加深理解,而临习落笔之时便

在脑海里有对范字“演习”或“放影”的过程,即便是瞬息即逝。这与“意在笔先”的书论不谋而

合。其实,在众多的休息、闲暇之余,我们若能有效利用“心临”之法-进步往往会在下一次实临

中显露出来。

四、意临法。这是临习法帖气韵、意境的方法.被众多书家广为运用。临习法书时不求一

字一画肖合形毕,但求整体气韵生动自然。这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临习方法,不适于初习者运用。

五、创作临习法。有的书本称之为“集古字”。选取法帖中的字进行“移植创作”,或对

联,或条幅,或扇面.能“箭”临帖与创作之“双雕”。王羲之行书名帖《圣教序》便是由僧怀仁

集王字而成。这种临习法能有效消除临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对碑帖的兴趣与感知能力.是一

种于习书者深为喜爱的方法。

六、临摹互补法。传统的“临摹互补法”为用毛笔(硬笔)先摹后临的方法。笔者在此介绍

当今社会悄然兴起的一种新的“临摹互补法”——先用硬笔勾摹出范字的“骨架”。然后再用毛笔

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写的“骨架”正是结体美观的硬笔字,再。加肉”而表现出的点画形态又是对范字的“再

生”过程。这种方法既习了硬笔字,又练了毛笔字.确是一种既简单易行又一举双得的好方法。

“临摹用功,是学书大要”。学书者视临帖为日课,潜心修研、方法适宜,细心用脑.临帖遂

能事半功倍。

书法临帖五点要求

佚名

临帖是书法学习的主要途径,是书法创作和运用的基础工程,临帖过程如何是取得学书成功与否

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重视临帖。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书及教学经验,归纳为临帖五“要”,供书法

爱好者参考。

一、临帖要会选帖,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书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败,不可随便处

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这是我们择

帖的前提。同时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己审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欢它说明这种范帖和你有默

契相通之处,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较快地掌握范帖。另外,选帖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循

序渐进的规律,选择笔画,结构皆法度严谨、规律性强的范帖。以后再逐渐选其他字体和风格的字

帖。书体上一般先楷、隶等正书再行草,先立后奔。

二,临帖要“三结合”,既临帖和读帖结合,临帖和摹帖结合、临帖和背临结合。读帖是对范

字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读笔画,结构及章法等。临帖前要统读,对范字的特点有个初步、大

体的印象。临帖过程中要边读边临,看准每个笔画的位置安排,形态特点和相应的笔法。其长短、

粗细、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笔的藏、露、转、折,提,按.顿、挫、回锋,出锋等

等都应做到心中有数,笔为心使,下笔方能准确到位。读帖是临好帖的前提,只临不读的“抄帖”

式临写是写不好字的。摹帖较容易,习惯上认为是初学阶段采用的一种方式,如临帖中适时进行摹

帖,会发现手下之宇和范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对范字的理解和学习。姜夔《续书谱》云:“临帖

易得古人笔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可见摹临结合,能互取

其长,互补其短,促进学书进步。背临是学书较高阶段的一种临帖,是出帖前的准备。临帖中结合

运用,能检验临帖效果,发现对范字掌握的不足,加强对范字的记忆和把握,促进临帖。

三、临帖要临一帖,即学书中,把选好的范帖临好,掌握住为自己所用,以后再临习其他范帖,

博采众长,不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一帖没学好即改弦易辙,去学其他字帖,这样只能学一帖,

扔一帖,最后哪一帖也没有学好。另外,临帖时要态度老实,尊重范字。以临像,临准为原则,不

可把自己的书写习惯强加于范宇之上,对范字进行篡改,这样只能陷入误区,导致学书失败。

四、临帖要持之以恒,任何学习都是从一点一滴学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临帖更是如此,

只有每天坚持临帖,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才能学有所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不成书法的,

最终只能半途而废,碌碌无为。同时要克服急于求成,骄傲自满的情绪,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这

些都是我们学书的拦路虎。

五、临帖要和应用结合起来。临帖是为了掌握书写技巧,提高书写能力,以服务于运用为目的

的,如果临帖中注意运用,能促进临帖。通过运用使我们了解书写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我们临帖时

对范字进行再认识,增加学书的动力和目的性。应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写信、写文章、写日记、写

作品

等,平时我们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学既用、用既学,学用结合,形成习惯,日久天长,定会学用合

一,既提高了临帖质量,又达到了应用的目的。

临摹的基本方法

刘安成

临帖,人们往往笼统地称其为“临摹”。实际上,“临”与“摹”是两种不同的学书方

法。所谓“临”,就是将字帖置于案前,观察字的形态、结构、笔划,领会其精神,再下笔仿写,

如同“临渊”。“摹”,则是将薄纸蒙在字帖上,随字的大小、线条的粗细而把它描写下业。“临”,

容易掌握字帖的笔意,而往往把握不住字的结构位置;而“摹”则易得其结构位置而往往失其精神,

二者各有的怅。但我们说,书法讲究“形似而神亦似”,因此,临帖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习钢

笔书法,要把临帖看作是登堂入室的钥匙,是打基础。临的次数越多、临的范围越广,基础就越牢

固。如果将临帖比作作画,它倒不象画像,必求其维妙维肖;而倒有点类似于速写,务必摄取字帖

的精神。临帖需眼到手到、眼准手巧,眼里看到的,笔端都能够表达展示出来。这里,并不追求临

帖的速度。即使到临写得很熟练的程度,也需放慢速度。  

根据本人临帖的体会,我认为:要想临好帖,必须突出一个字--“勤”!临写必须勤。读一

部好的著作,要求通读;临一本好的字帖,也要求通临。有人临帖,挑选自己认为好的字,或是自

己喜爱的字来写,即使写也写得不多,甚至写上三两遍便乏味了,以为熟了,其实,非但一个字学

不好,而且通篇的精神更无从领悟。这样是不行的。 

把帖置于胸前,逐字逐笔临写,谓之“面临”;离开字帖,头脑还保持着某帖某字的形象,

拿起笔来就可以写得很象,这叫做“背临”或“默临”。我们学写字,有时在空中“画空”,或在

手心“书空”,这样精神集中,也能学好一种字体。这也可叫一种“背临”。这里需要解释的是:

临不可过于死板,达到“昏沉沉”的地步,这样就失去了临的主动权,让字帖牵着鼻子走,跟着前

人亦步亦趋,而只可以将临帖看作是“打基础”。 

临帖需勤。勤是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因为临帖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明显奏效。因此,我们

把临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学帖似帖,形似神似。似帖,形似易而神似难,这就要求临帖者,开始临帖时形势要求

力学原作,笔划、结构、运笔诸方面越象越好,以至真伪难辨,这就说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专注一端,以究其难。初学一种字帖,对它印象不深。对其中的难点,就要多次推敲,

反复执笔实践,在书写中逐步就会穷根究底,为已所用的,一本字帖有其难点,此帖与彼帖的难点

也不一样,而难点往往是它们各自的特点。我们临帖时可以各击破,取其精华,左右逢源。这种专

注一端的方法,仍然可以说是打基础的。  

三、精通一帖,博取众长。学习钢笔书法,应求专工,逐渐达到博取众家之长。专学某人的

字体,即便学得很好,但终归是追随人后,步人后法。“工”虽“工”,但这“工”并不高水平,

还要用“博取”将它解脱出来。这里,“工”与“博”仍然是辩证统一的,没专工而无所谓“博取”,

“博”要以“工”为起点,进而向第二期工程--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迈进。  

四、临中求创,“脱胎换骨”。我们要从临帖中寻出一条新路子来。不能总是圈在字帖里出

不来。我们在临写时,学习字帖,而同时要“高视字帖”,即不可把字帖临“死”了。学习字帖是

入乎帖,高视字帖是出乎帖,能入是“临”、能出是“创”,从“临”中求“创”。临帖千万不可

死临,死临,必现效颦丑态;死临,即便再下功夫也是徙劳无功。总之一句话:“临帖”而不忘“创

新”,最后达到“脱胎换骨”,自成一家,写出高风格,写出新水平。

临帖五要   

佚名

临帖是书法学习的主要途径,是书法创作和运用的基础工程,临帖过程如何是取得学书成功与

否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重视临帖。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书及教学经验,归纳为临帖五“要”,供书

法爱好者参考。   

一、临帖要会选帖,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书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败,不可随便处之,

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这是我们择帖的

前提。同时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己审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欢它说明这种范帖和你有默契相

通之处,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较快地掌握范帖。另外,选帖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循序渐

进的规律,选择笔画,结构皆法度严谨、规律性强的范帖。以后再逐渐选其他字体和风格的字帖。

书体上一般先楷、隶等正书再行草,先立后奔。   

二,临帖要“三结合”,既临帖和读帖结合,临帖和摹帖结合、临帖和背临结合。读帖是对范字的

观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读笔画,结构及章法等。临帖前要统读,对范字的特点有个初步、大体的

印象。临帖过程中要边读边临,看准每个笔画的位置安排,形态特点和相应的笔法。其长短、粗细、

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笔的藏、露、转、折,提,按.顿、挫、回锋,出锋等等都应

做到心中有数,笔为心使,下笔方能准确到位。读帖是临好帖的前提,只临不读的“抄帖”式临写

是写不好字的。摹帖较容易,习惯上认为是初学阶段采用的一种方式,如临帖中适时进行摹帖,会

发现手下之宇和范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对范字的理解和学习。姜夔《续书谱》云:“临帖易得古

人笔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可见摹临结合,能互取其长,

互补其短,促进学书进步。背临是学书较高阶段的一种临帖,是出帖前的准备。临帖中结合运用,

能检验临帖效果,发现对范字掌握的不足,加强对范字的记忆和把握,促进临帖。   

三、临帖要临一帖,即学书中,把选好的范帖临好,掌握住为自己所用,以后再临习其他范帖,博

采众长,不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一帖没学好即改弦易辙,去学其他字帖,这样只能学一帖,扔

一帖,最后哪一帖也没有学好。另外,临帖时要态度老实,尊重范字。以临像,临准为原则,不可

把自己的书写习惯强加于范宇之上,对范字进行篡改,这样只能陷入误区,导致学书失败。   

四、临帖要持之以恒,任何学习都是从一点一滴学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临帖更是如此,只有

每天坚持临帖,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才能学有所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不成书法的,最

终只能半途而废,碌碌无为。同时要克服急于求成,骄傲自满的情绪,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这些

都是我们学书的拦路虎。   

五、临帖要和应用结合起来。临帖是为了掌握书写技巧,提高书写能力,以服务于运用为目的的,

如果临帖中注意运用,能促进临帖。通过运用使我们了解书写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我们临帖时对范

字进行再认识,增加学书的动力和目的性。应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写信、写文章、写日记、写作品

等,平时我们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学既用、用既学,学用结合,形成习惯,日久天长,定会学用合

一,既提高了临帖质量,又达到了应用的目的。

再谈临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胡汉春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是古代书家理想而有效的临帖方法。现代的书法学习虽也离不开扎实的临帖功夫,

但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剧增,即使专业学习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书法学习中亟需省时、高效

的临帖方法。

首先,选帖要准确。选帖的准确与否,与学书者有很大关系。如果对一种帖有较浓厚的兴趣,你临帖的热情

就会高。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有篆、隶、行、草、楷诸体,又因各体风格迥异,使古今书帖如群星灿烂。要

找到适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仅要感兴趣,还应因人而异,考虑是否适合自己,有没有发展。考虑所

选的字帖与自己平时的书写习惯、特别是与自己的钢笔书写习惯有没有冲突,要尽量减少这种冲突。

其次,临帖要到位,即“拟之贵似”。只有模仿的程度维妙维肖,逐渐消蚀掉自己先前的书写习气,书写技

巧才能逐步接近或达到原帖书家水平。在学书伊始,暂时不理解的“生吞活剥”,也比偷懒式的“变通”更有意

义。弘一法师的临帖就是力求准确到位。他曾说:“朽人于写字时,皆依西洋画图案之原则,竭力配置调和全纸

面之形状……。故朽人所写之字应作一张图案画视之,斯可矣。”弘一法师若没有早年酷似原帖的临写功夫,便

不会有他晚年独特的书法风格的形成。为此,学书者应力求对原帖临准、临像、临到位,养成良好的临帖习惯。

每临一帖,可按“读-背-临-校-改-记”六字绳之,其中校帖与改帖是写到位的关键。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日毕万字”已不可能。学书者还应树立这样一个信念:每临习一遍要有一遍的收获。临写前明确任务,临写后

检查效果。每次临写前要明确:这一遍临习重点突破哪些难点,临写一遍后检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已得的逐

渐强化成书法技巧,变为书写潜意识;未得的再次临写寻求解决。

   再次,练笔要持久。要耐得住寂寞,始终保持临习的兴趣,临帖的功夫是准确性的积累。因为,一些技巧

一时写准确了,但不一定能掌握住,这就需要反复临写来巩固成果。大致说来,临帖中常遇到如下分心处;或帖

中一些高难度的笔画一时难以写像;或有某处数十日不合辙,学书如触墙壁,仿佛全无进展;或受别人说法或随

流行书风影响,对所临字帖的合理性产生怀疑;或好高骛远,浅尝辄止;或为世事所累、兴趣转移……。凡此种

种主客观原因,皆可使临帖的信念降低,甚至半途而废。因此,应做到:立志高远、意志坚强,坚持到底,形成

强化训练的习惯,自我规定每天必写的最少字数,无论何种原因决不间断。长此以往,临帖便会由“被迫”变成

“自觉”。

最后,学书要变通。学书者在临帖一段时间或临过几本帖后,要不满足于极似原帖,临写中要求与原帖有“不

同”之处。临习一帖相当一段时间后,可从以下途径找变化:一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兴趣的“字”,反复临写寻

找感觉,再把这种感觉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欢“字”的写法。二是把原帖字放大写或变小写,通过改变笔

法寻找改变。三是改变原帖章法临习如:把“空灵”的写“茂密”,反之亦可。在学过两本以上字帖后,可通过

“复合法”求变通,或看着甲帖临乙帖;或把甲帖笔意与乙帖结构相结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中

自认为不喜欢的笔画,换成另一帖中运用熟练的笔画,然后注意检验效果。以上方法,在学帖的较高阶段运用是

十分必要的,这是对临帖的深化,也是初级创作向高一级的过渡。

书法临习的基本内容

佚名

书法临习就是依照范帖进行书写基础训练和作品欣赏,它是接受书法传统,发展书法的必由之

路。书法临习的基本内容是书写技法、书法形象作品精神。

临习方法:

(1)读帖

书法临习应先动脑后动手,未临摹之前,先要理解,这就需要读帖。读帖就是体会范帖的神韵,

认识范帖,分析它的写法,掌握它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摹帖

摹帖就是直接依托在范帖或其仿样上书写。常用的摹写形成有四种。

仿影法:把透明的纸覆在范帖上,照着纸面上透过来的字影描摹。

描红法:在印有红色范字的纸上描摹

廓填法:也叫双勾填墨法。就是把透明的书写纸覆在范帖上,用硬笔沿字点画的外沿精确勾画,

然后照空心字描摹。廓填法的好处是在勾勒过程中能加深对范帖点画形态的认识。

丰肌法:就是把透明纸覆在范帖上,用硬笔在字的点画中线上勾画,然后看着字帖沿单线描摹。

(3)临帖

临帖就是把字帖放在一边,凭观察、理解和记忆书写。常用的临写形式有四种。

对临法:反范帖放在眼前对照着写,可以写得与范字一样大,也可以放大或缩小。

背临法:不看范帖,凭记忆书写临习过的字。

意临法:不求局部点画的逼肖,注意力放在对帖的大关系上和神韵的把握上。

创临法:运用对范帖点画、结体、篇章和风格的认识、书写范帖上没有的字,或联字成文,创

作作品。

临帖要求

字帖应放置于书案左上方。砚台放在右上方,练习用纸正对自己,不能歪斜,书写时纸可上下

左右移动。 墨不可蘸得太饱,养成完后再蘸的习惯,不能写一笔就蘸墨。

书法格式为从上到下竖写,先右后左。 每天的临帖时间应保证半小时以上,至少应写三十字,节

假日也不要间断。如欲在书法上有所成就,这点时间是很不够的。

初学可参照点画运笔动作图示,但千万注意这只是为初学方便而提供的图示。事实上点画的运

笔都是一气呵成的,决不是简单的机械动作的重复。因此,临写点画既不能信手涂雅,也不能像木

偶一样动作僵化。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临习中逐渐领悟笔法,否则一旦形成不良习惯,纠正起

来就不容易了。

字的结构要经过长时间临习才能掌据。应先看清楚字再下笔,尽量养成看一个字写一个字的习

惯,不能看一笔写一笔。特别要注意第一笔起笔的位置。初学只要能把字工整地写在格子中间就算

达到目的了。

米字格是供临习书法的界格纸,临习时对照范本字形,掌握点画位置,充分利用米字格,能帮

助我们尽快掌握字的结构安排,为过渡到“背临”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于临帖的境界

肖鑫

临帖是学习前人书法的有效手段,它是通向创作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桥梁。只有在临帖这一阶段打下

坚实基础,择取到前人创作的经验和精华,才有可能创作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好作品。大

多数人虽然都知道临帖的必要性,但是对于临帖本身却未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创作有境界的差别,

临帖也存在境界的差别;临帖境界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以后创作境界的高低。这一点往往被

书法爱好者所忽略。

大体说来,临帖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眼到”、“手到”、“心到”。其中后两个层次是当前认

识比较模糊的地方;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势必影响到以后的创作水平。

先来谈谈“眼到”。这一层次即是唐代孙过庭所谓的“察之者尚精”。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

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南宋姜夔在

《续书谱》中说:“字有藏锋出锋,粲然盈楮,顾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

忆,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

要对空白的分布予以重视。清笪重光《书筏》说:“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即是指出要

懂得空间分布之理。而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欹正关系,润燥疏密等因素。古

人讲求章法要“变而贯”,“如织锦之法,花地相间须要得宜。”在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观察能

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处。许多临习者只得粗枝大叶,整体看去,似乎与原帖相去不远,

但在细微处则失之甚多,这和抄书并无区别。前人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之中,

就如同美人之美亦常在一颦一嗔之间一样。所以王僧虔说:“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姜夔说:“夫

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这时的眼睛要像放大镜,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

节放大。能否做到“眼到”决定了能否“手到”,因此临习者不能盲目机械地照临,应多读帖,多

观察。

“手到”这一境界是在临帖过程中最具基础性的环节。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

“手到”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势相似,下笔自然要缓慢但要写出神气来,则

非熟练迅速(相对而言)不可。而二者又是一对矛盾。务必精熟,才能迟速有度。所以古人说:“迟

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空能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

在拳学中,“手到”是极关键的,在双方对搏时,一旦得机,须身快手到,才能中敌,不然战机即

失。这说明了技术准确性的重要性。事实上,“手到”的境界对于一个学书法的人来说,可谓是难

途了。在众多临习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太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临习之初,未能

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态浮躁,临摹功夫尚未下到。这和习太极拳技击一样,如果连拳架都

不能达以精熟准确,何谈实战?当前许多临习者对于“拟之者贵似”这一句格言的认识相当模糊,

一个“似”字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关于“心到”的境界,则是本文最主要的立意之处。在许多人看来,临帖到了“手到”的境界即形

神兼似了,理应算达到了临帖的最终要求。但反观当代不少书法创作者在提及他们的临帖经历时都

说临过多少多少帖目,某帖目临过多少遍,甚至过百遍。但其所创作的作品中,都难以看到他们从

中吸收了多少精髓。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书写者提到自己曾临《兰亭序》等“二王”帖

多年,但在其作品中并无半点“二王”的神韵。如果从创造动机上根本就不想吸收“二王”的营养,

那当然另当别论;但既然花了时间去临“二王”,为何连捕风捉影的意思都没有呢?另一种情况是

虽然在创作中体现了所学的某些形式因素,但流于程式化,缺乏变通,更无论神韵二字。以上疑问

使得笔者开始想到关于临帖的“心到”问题。“手到”虽然标志着临帖已到精熟准确之境,但事实

上,仍然处于技术层面,未能真正捕捉到原帖作者心灵深处的生命律动。所谓“形神兼似”也还不

过是在笔墨外在形式上的深刻理解,虽然做到这一步已经很难得,但要想对创作起到精神层面的深

刻影响,则必须“心到”——去触动前人在挥毫时撩拨性灵的心弦。就像六祖慧能之于达摩,直通

心性,而后可言悟道。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

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乎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创作

的最高境界是“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那么临摹的最高境界也当如此。要想达到这一

点,则须要更多地在精神层次上去体会探求。具体到《兰亭序》则不能仅仅追求其形式上的逼肖,

而应在充分了解魏晋社会文化大背景及王羲之本人思想个性的基础上,熟读《兰亭》内容,把此文

中的思想感情移植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深味那魏晋时代士人独有的心灵“药酒”,试图让这酒的余

味渗入你的历史悠思当中去。当你仿佛已听到王羲之等人对人生的咏叹时,或许你将不再处处拘泥

于《兰亭》帖某笔某画的固定形态,而达到心手双畅的高境界。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若

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谋猷在觌,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及夫

身处一方,会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性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这里虽然是论述

书法的功用,但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临帖达到最高境界的具体要求。同时这也足以说明书法绝不仅仅

是一种技巧形式而已,它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这自然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前人传统时,必须超

越技术层面,而进入文化精神的境界去理解它。所谓“心到”,即是要在临帖中突显这一文化意义。

在达到“心到”这一境界之后,相信人们在以后的创作中必能左右逢源,心手相应,写出既富一定

时代气息又具深厚传统底蕴的优秀作品。

书法“临摹”初探

佚名  

在书法学习中首先要学会“临摹”,这是学习书法的关键,也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如果说学习

书法有捷径的话,那么临摹就是学习书法的唯一捷径。

  自古以来,书法的继承与创新都是在“临摹”的基础上进行的,“临摹”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

历代书法大家对“临摹”都非常重视,因而,从古到今介绍书法“临摹”方法的文章有很多,但大

多都不涉及技术问题,或者说没有做详细的技术分析,只是很胧统说说而已。比如说:“‘临’就

是看着写,‘摹’就是照着写”,但具体方法没有做详细介绍,对于初学者来说,有的知道什么叫

“临摹”,有的还不知到什么叫“临摹”,以及怎样“临摹”,“临摹”的方法,“临摹”的意义

等,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更没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这无形中给初学书法者带来了朦胧、迷

惑、找不着北的感觉,往往使初学者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写才好,其结果是下了很大功夫,走了

不少弯路,而书艺得不到提高,直接影响了书法的学习效率。这就如同一个人在路途中迷失了方向,

那种迷茫、焦急、懊悔、无助等的复杂心理在心头缠绕,什么滋味可想而知。笔者根据多年的书法

教学实践和研究,对“临摹”的方法、步骤和意义做一下全面的介绍,目的是给那些迷失方向的朋

友们指指路,从迷茫中走出来,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顺利前进。

  一、“描”与“摹”的误区:“描”与“摹”在书法学习中的混淆

  “描”与“摹”在书法学习中是两个不能混淆的概念。在传统的书法教育中,没有“描”这个

字,常用的是“临摹”、“双钩”之类的词,“描”这个概念是现代才引用到书法学习中的,而最

常见的是在小学的书法教材中,他们称之为“描红”。但我认为,不能用“描”代替“摹”,二者

在技术上是完全不同的。“描”是模仿的意思,从现代小学书法学习的教科书中可以经常看到“XX

描红字帖”,现代的学生接触的就是这个词:“描红”,学生用毛笔在印好的空心字里比猫画虎,

进行“涂抹”,这就是他们学习书法的方法----“描红”,简单地说就是“描”,在描红的过程中,

不讲究起笔、行笔、收笔等技术问题,既没有艺术方法,也没有艺术思想,只要把空心字涂满就达

到目的了,这就是他们的所谓书法,可想而知,用这种方法能学好书法吗?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导,

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在书法教育中应坚决杜绝“描”字。那么“摹”是什么呢?“摹”就是按笔法

进行书写,是“临摹”中的第一步。“临摹”这两个字是书法学习过程的两个步骤的精辟概括,对

初学者来说,第一步是“摹”,第二步是“临”,然后,“临”与“摹”交替进行。常用的“摹”

的方法有:用透明的塑料放在字帖上,上边再放上薄宣纸进行“摹”写,或者把字帖双钩下来再写

(实际上也就是双钩空心字),古人是用油纸蒙在字帖上照着写(曾国藩教他的儿子学书的方法就

是这样)。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比猫画虎”,要严格按照艺术规律、艺术方法进行“摹写”,在

写的过程中要注意起笔、行笔、收笔等技术问题,还要在写的过程中认真体会艺术思想和艺术规律,

这就是“摹”和“描”的最本质的区别。另外,“描”只讲究“形”象,而“摹”不但要求“形”

象,而且还要“神”像,所以,“摹”就不能和简单意义上的“描”相混淆。

  从书写形式上说:“描”和“摹”都是衬着写的,或者说都是双钩后再写,这是它们的共同点,

即形式上的统一性。但从本质上说,它们的技法却是截然不同的,即“描”与“摹”在方法和概念

上是不同的。“描”:是书写者不按笔法的“涂抹”,对汉字的机械性模仿,是错误的书写方法。

“摹”:是按笔法、节奏进行书写,严格按照技法,对汉字进行理性的、规律性的模仿,进而上升

到创造性的模仿。笔者从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描”是学书的大敌,“描”出来的字看着挺像的,

可是缺乏力度,是“涂抹”出来的,缺乏节奏感,缺乏连贯性,一旦脱开字帖去“临”,临出的字

却和字帖有很大的出入,纠其原因,这都是“描”惹的祸,这正是没有掌握“摹”的技法而表现出

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使很多书法爱好者徘徊在书法艺术之门外,阻碍书法艺术的向前发展。

因此,一定要把“描”与“摹”区分开,千万不能用“描”的方法学习书法,要掌握正确的“摹”

的方法,注意“涂抹”与“书写”的区别,“形式”与“内容”的区别。

  二、“临摹”的方法:是用艺术的方法去表现技术

  “临摹”首先要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古人曾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因此,用笔是书法

的灵魂,学书者首先要学会用笔,就如同人要先学会走一样,不会走何谈其行、何谈其跑。简单的

说,用笔就是毛笔在汉字笔画的轨道上行驶,一笔一画都要严格地按照技术方法、艺术思想进行运

动。这个技术包括执笔、行笔,以及在行笔过程中节奏上快与慢的变化,在用笔上有高与低、前与

后、上与下、转与折、连与断的变化,在形态上有大与小、宽与窄、斜与正的变化,再加上对艺术

的理解,达到心手相应,用技术手法表现艺术思想,使技术和艺术达到完美的统一。

  “临摹”是用艺术的方法去表现技术。艺术是什么?艺术是节奏。“临摹”就要去表现节奏,

表现快与慢的节奏。在书写中所谓的快和所谓的慢都不能表现节奏,节奏是快与慢的结合,缺一不

可。对初学者来说,在行笔时快与慢一定要分开。具体地说:在“临摹”时 严格地按照笔画的书

写规律进行,我们知道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在书写笔画时都存在起笔、行笔、收笔这些基本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要用艺术的手法去表现,那就是慢、快、慢。在书写中的表现是:起笔慢、行笔快、

收笔慢、空中行笔快、再回到起笔慢,这样不停地循环。就如汽车,起步慢、行使快、结束慢一样,

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常说的书法的练功,就是练这样的功。练在行笔中的节奏、练在运动中的变

化、练对艺术的感觉,如能感觉到笔书写时的节奏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节奏相吻合,就一定会有很

爽的感觉。这时笔的运动与情感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临摹”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在书写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摹”,“摹”是衬着字帖用笔

法进行书写,“摹”到了一定程度后,就要进行第二步:“临”,“临”就是看着字帖用笔法进行

写,“临”又分为“实临”和“意临”两种,“实临”的基本要求是写出的字和字帖一样为佳,侧

重点在“形”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形似”,这是临摹的初级阶段,而“意临”则要求形神兼备,

它可以加入自己的思想,是高层次的“临摹”。不论是“实临”或者是“意临”,都对用笔有严格

的要求,这一点是一样的。此外还有“空临”和“背临”,“空临”就是看着字帖用笔或指在空中

写;,“背临”就是在“临摹”的过程中,用心把字帖记下来,背着字帖进行书写。在此看出“临

摹”的方法很多,用那种方法都可以,只是实临要受条件的限制,必须有桌子、纸和笔,而空临和

背临随时都可以进行,是不错的临摹方法。“临摹”不是简单的模仿,它是掌握技术的捷径,简单

的模仿是学不会技术的。

  三、“临摹”的意义

  1.“临摹”是快速定型剂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学习书法和学习其它姊妹艺术一样,也需要练功。但练什么功?

怎么练功,说起来是很简单的,不就是天天写、天天练吗!是的,不写、不练成不了书法家。可怎

么写、怎么练?这里包含着很多技术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例如一架钢琴,谁都会把

它敲响,但不同的人敲出来的音响效果却不同,有的悦耳动听,是一种艺术享受,有的杂乱无章,

构成噪音,纠其原因,就是技术手法和艺术思想上的差别,而技术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它是需要

用正确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够达到的。书法也是如此,同样是一只毛笔,有的人用他可

以写出或令人心旷神怡、或令人振奋激昂、或令人有小桥流水之明净感的书法作品,而有的人却不

能如此,其原因也是对技术的运用和对艺术的理解不同。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问题上,首先是要解

决技术问题,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技术娴熟,才能衍生出巧,也就是说,才能发现艺术规律,掌

握艺术规律,从而掌握艺术的表现手法。因此,学习书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技术问题,而技术问题

怎样解决呢,主要依赖于大量的临摹,而临摹又必须按照正确的方法,在临摹中逐步掌握技术,只

有契而不舍的按照正确的方法临摹,才能事半功倍,从而上升为艺术,达到好的效果。因此,“临

摹”是艺术升华、艺术再创造的基础。反之,如果不按照正确的方法临摹,整天又涂又画,忙得不

亦乐乎,结果一无所获,不要说升华、再创造了,就连比猫画虎也画不像。因此,要想在书法艺术

上有所造诣,就要打好基本功,在临摹上很下功夫,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好书法打下坚实的

基础。

  临摹,可以使书法技术快速定位。书法是从“临摹”开始的,临摹得多了,对字帖的理解会逐

步加深,这时,字帖中的艺术思想、表现手法等规律就能潜移默化的进入你的脑海,很自然的就会

形成一些和无意识的习惯动作,因此,大量的“临摹”能使书法的技术动作快速定位,形成良好的

习惯。古人对书法家的评价有“临摹功夫”之说,说明了书法“临摹”的重要性。学习书法只有走

正确的路,才能快速定型,才能克服多余的笔病,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

  2.“临摹”是“创造性临摹”的基础

  “临摹”是“创造性临摹”的基础。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的“临摹”方法。初学者的“临摹”

和书家的“临摹”是不一样的。初学者的“临摹”主要是掌握书写的方法和技术,把握行笔速度的

慢、快、慢的节奏规律和笔画之间的连接的技术,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而书家的临摹,除练功之

外,最主要是掌握字帖内部的东西,比如字帖的特点、形成的原因、思想的表达、思维的方法、艺

术特点、书写的技巧等,这种临摹可以叫做“创造性临摹”,它不要求和字帖完全一样,只要把它

的精华即神提取出来进行消化、吸收,并把这种信息储存在脑细胞中,为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打基

础。当然,这不是初学者所能达到的,但是,这种临摹是建立在初级临摹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扎实

的基本功,“创造性临摹”的境界是达不到的。因此,“临摹”的目的就是为“创造性临摹”打基

础的,就如同人天天吃饭一样,一切营养都来源于你所摄入的能量。如吃下的鱼、水果、蔬菜、馒

头等,在机体被消化、吸收,从而变成人体所必须的营养,只有营养充足,才能保证肌体的正常运

转,才能精力充沛的去做你想做的事。历代留传下来的名碑、名帖,就好象我们每个学习书法者的

饭菜,我们必须不断的从里边吸取营养,才能健康的向前发展,经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

格。

  因此,书法创造来源于“临摹”,是“临摹”使书法得到了继承,是“创造性临摹”使书法得

到了发展。“临摹”就是要继承古人的技术和思想,“创造性临摹”不但要继承古人的技术和思想,

而且更重要的是融汇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个性”。王羲之的书法平和、自然,

是阳刚、阴柔的完美结合;王献之继承了王羲之,不同的是王献之的字比王羲之的字更峭拔;米芾

在王献之的基础上又得到了发展,字体更加俏丽、险拔,而且横细竖粗,产生极力的反差;苏东坡

的字则是向厚重、大气上发展;王铎在书法学习中一日“临摹”,一日“创造性临摹”,把继承和

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洒脱的笔法,去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在王羲之的基础上,他

们出自一家而又风格各异,这正是他们结合自己的特点(或者说是自己的个性)而形成的是“创造

性临摹”的产物。

  3.“临摹”是修身养性的良药

  “临摹”是修身养性的良药。现代的科学(经过仪器的实验)证明,在书写“正书”的时候,

脉搏、血压能恢复到正常,使血压高的降下来,使血压低的升上去,使人的心理平静,达到生理的

平衡,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调理的作用。古人早就提出“书法养性”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它能除去

人思想中的“燥气”、故在“临摹”时一定要不急不燥,心平气和地按照慢、快、慢的节奏去做,

按照艺术的节奏去做,这样就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四、总 结

  “临摹”是获得纯正的用笔技术的捷径,是体会古人用笔的技巧的方法,是克服自己不良“习

气”的良药,是快速掌握书法技术的定型剂,是通往书法大师的必经之路。我们要重视“临摹”,

在“临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味地脱开“临摹”的创新,那必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造

出的书法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切的创新必须在“临摹”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的创新才会有牢固

的根基。同时“临摹”也是一个矫正器,当远离传统的轨道时,可用“临摹”扶正。如果在书法的

创新中,感到困惑、迷茫、无路可走时,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临摹”。所以说:在书法学习中“临

摹”得再多也不为过。在当前的书坛,有这样一种现象,过分强调了“创新”,只要是创新的就是

好的,而忽略了对传统功夫的认定,结果怎样创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新却给忽略了,造成书法

理念上的混乱,使那些急功近利者打着书法创新的旗帜、披者书法创新的外衣蜂拥而至,去争抢书

法头顶上那闪耀的皇冠。书法和其它艺术一样也有书法的道,在书法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这个道,

离开了这个道就不是书法了。这个道就是“继承”和“创新”,就是“临摹”和“创造性临摹”。

“创造性临摹”使书法艺术得到了延续、继承和发展。我们只有好好的继承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

进行创新,才能真正的学好书法。因此,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开始。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