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的名言
时间:2022-04-05 11:3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名师大讲堂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归有光的名言
1. 冯梦龙,归有光,施耐庵的资料介绍及名句
冯梦龙简历,冯梦龙简介,冯梦龙资料 冯梦龙(1574一1646),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他使用的其他笔名还更多。
他出生于明后期万历二年。这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
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灿的篇章。在这一批文人中,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他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在这一年的前后,有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如凌蒙初(1644),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1645),阮大钺、王思任(1646),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1647)等等,在战乱中死去。
一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在异族入侵的铁蹄下夭折了。 冯梦龙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苏州)人,出身名门世家,冯氏兄弟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
其兄梦桂是画家,其弟梦熊是太学生,作品均已不传。冯梦龙自己的诗集今也不存,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我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
其中除世人皆知的“三言”外,还有《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智囊》、《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 他一生有涉及面如此广,数量如此多的著作,这除了和他本人的志趣和才华有关外,也和他一生的经历密不可分。
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与封建社会的许多读书人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诵读经史以应科举上。他曾在《磷经指月》一书的《发凡》中回忆道:“不佞童年受经,逢人问道,四方之秘复,尽得疏观;廿载之苦心,亦多研悟。”
他的忘年交王挺则说他:“上下数千年,澜翻廿一史。”然而他的科举道路却十分坎坷。
直到崇祯三年(1630),他五十七岁时,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七年(1634)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四年以后回到家乡。
在天下动荡的局势中,亲历了女真的蹂躏而郁郁去世 。 纵览他的一生,虽有经世治国之志,但他不愿受封建道德约束的狂放,他对“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李卓吾的推崇,他与歌儿妓女的厮混,他对俚词小说的喜爱……都被理学家们认为是品行有污、疏放不羁,而难以容忍。
因而,他只得长期沉沦下层,或舌耕授徒糊口,或为书贾编辑养家。也正因为如此,不但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也奠定了他中国出版史上的崇高地位——这一点,我们至今研究、认识得还很不够,如果没有他的辛勤劳作和超出同时代人眼光百倍的见识,那些到明代已散佚殆尽的宋元话本以及在民间流传的歌谣、笑话、戏曲,都将自生自灭,使文学史上留下大段大段的空白。
冯梦龙的这些工作成就,实可与孔子删定《诗经》的意义并肩媲美! 冯梦龙所编纂的这些书,从出版学的角度来看,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实用。他的那些记录当时历史事件的著作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新闻性;他的那些解说经书的辅导教材受到习科举的士子们的欢迎;他的那些供市井细民阅读的拟话本、长篇说部、小说类书,以及剧本民歌、笑话等有更大的读者群,为书商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这使得冯梦龙的编辑工作,具有一定的近代市场经济下的出版业的特色。在《智囊》一书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智囊》、《古今谈概》、《情史》三部书,可谓冯梦龙在“三言”之外的又一个“三部曲”系列的小说类书。《智囊》之旨在“益智”、《古今谈概》之旨在“疗腐”、《情史》之旨在“情教”,均表达了冯梦龙对世事的关心。
而《智囊》是其中最具社会政治特色 和实用价值的故事集。他在《智囊叙》中说: 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
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
他想由此总结“古今成败得失”的原因,其用意不可谓不深远。 《智囊》初编成于明天启六年(1625),这年冯梦龙已届天命之年,还正在各地以做馆塾先生过活,兼为书商编书以解无米之炊。
此时也是奸党魏忠贤在朝中掌权,提督特务机关东厂,大兴冤狱,正红得发紫之际,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冯梦龙编纂这部政治色彩极浓,并且许多篇章直斥阉党掌权之弊的类书,不能不令人对冯氏大智大勇的胆识表示敬佩。
以后此书又经冯梦龙增补,重刊时改名《智囊补》,其他刊本也称《智囊全集》、《增智囊补》、《增广智囊补》等,内容上均同《智囊补》。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慧故事1238则,依内容分为十部二十八卷。
《上智》、《明智》、《察智》所收历代政治故事表达了冯氏的政治见解和明察勤政的为官态度;《胆智》、《术智》、《捷智》编选的是各种治理政务手段的故事;《语智》收辩才善言的故事;《兵智》。
2. 求激志的名言
1.人在20岁以意志力著称,在30岁以智慧取胜,在40岁则靠的是理智的判断。
2.要永远坚信这一点:一切都会变的,无论受多大创伤心情多么沉重,一贫如洗也好,都要坚持住。太阳落了还会升起,不幸的日子总会有尽头,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
3.有心能知,有情能爱,有缘能聚,有梦能圆。
4.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为快乐,什么样的人最美——自信的人;所以我们不但快乐,而且自信。
5.年轻的情怀,喜欢一个人,爱一朵花,其实并没有错,在我们长大过程中;只要爱过,喜欢过就是美丽的。
6.人生的聚会是一种缘分,有时分离也是一种爱的祝福。
7.机遇如清水,无处不可流;机遇如月光,有隙皆可存。
8.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产生学会吃得起苦。——爱迪生
9.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斯大林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王守仁
10.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
川上的桥梁。——培根
11.如果一切都任我欲为,我会有迷失在这自由深渊之感。——富兰克林
12.希望是不幸之人的第二灵魂。——歌德
13.当得意时,须寻一条退路,然后不死于安乐,当失意时,须寻一条出路,然后可以生于忧患。--归有光
14.登天难,求人更难,黄连苦,贫穷更苦。春冰薄,人情更薄。江湖险,人心更险。知其难,甘其苦,耐其薄,可以处世矣--孙其遇
15.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更要奋斗。--孙中山
自:
3. 一句话概括归有光的一生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已讲过多次,讲的最差的就是将文章翻译、串讲了一次。
当我有了文本细读和教学设计的意识之后,这篇貌似简单的文章,便变得有意义起来。第一步:直寻现量,直击文本。
时间为5分钟。读书第一步就是不带任何成见、不看任何解释的直接理解与感悟。
也就是说,教学生读书,首先要教学生像普通读者那样去读书。作为普通读者,拿到《项脊轩志》,并不是先看翻译,不是先了解背景材料,而是直接面对文本。
我引用了三条材料: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必是今日去一重,明日去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
去尽骨,方见髓。——朱熹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钟嵘《诗品》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
——王夫之 《姜斋诗话》第二步:情感把握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当随意提问了几个同学阅读的最初感受之后,便从文章的体裁入手,进行情感把握。
这篇文章是散文,准确地说就是“志”,“志”就是“记述”,记人的叫“志”,记地的叫“记”。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作者的感情,学生很容易找到:“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接下来,我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即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学生也很容易回答,是承上启下。于是一个问题出现了:承上启下的句子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我请同学们想了一下自己写到过渡句时,一般将其放在哪里?很多同学说是后一段的开头,或者单列一段。
于是,我就跟学生讲,粤教版教材将这句话放在第一段的开头是没有道理的。找到这句话之后,我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请从多重侧面探讨归有光“喜在何处,悲在哪里”?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核心问题。
学生首先探究的是“喜在何处”。经过概括,答案是:环境优美,居处高雅,诗意的读书生活,丰富的精神世界,甜蜜的爱情婚姻。
其实这个地方很简陋,称之为“陋室”一点也不过分。但正如“陋室不陋”一样,归有光可以在此自由自在地读书,享受独处的时光。
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为什么在此种植“兰桂竹木”?为什么不种植大柳树和白杨树?其实,兰桂竹木不仅是实实在在的植物,同时也是某种精神的象征。兰桂,寓示着君子,竹木,象征着高雅。
这些植物恰恰是归有光个体精神追求的象征。二是“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这种动作只能出现在独处的场合,大庭广众之下“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都会被视为精神有问题。也就是说,“喜”是我们作为普通读者阅读的感受总结。
其次,学生分小组讨论了“悲在哪里”?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分别总结第二段、第三段和第五段的意思即可。概括如下:家道中落,四分五裂,功名无望,遥遥无期,母亲驾鹤,妻子离世。
第三步:背景分析 作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书,同时还要站在更高的位置,站在更丰富的资料立场上,给学生补充相关知识,让他们更为深刻地理解文本。于是,在学生对文章进行情感把握之后,我抛出了三条背景材料:1、归有光的家庭状况:“县官印不如归家信”。
远祖归隆道,宋朝人,曾居住太仓县之项脊泾。曾祖归凤中举,官武城令。
祖父、父亲均未有功名。祖母的祖父夏昶,太常寺卿。
2、归有光的个人资料:1540年中举,时年33岁,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1565年中进士,时年60岁,授湖州长兴县知县,后为顺德(邢台)通判。
1570年,南京太仆寺丞(从六品),时年65岁。1571年,卒于南京,时年66岁。
3、本文的写作背景:第一至第四段:写于【 】岁。母亲去世:作者【 】岁。
吾妻来归:作者【 】岁。妻子去世:作者【 】岁。
复葺南阁子:作者【 】岁。最后一段:写于【 】岁。
讲述了这三条背景材料之后,我又一次带领学生走进了文本本身,特别是第二三四五段。归家原是名门望族,现在却四分五裂。
叔伯分家,鸡飞狗跳,而归有光却猫在南阁子里读书。对这个问题就有两层解读:一是归有光在南阁子里读书,可以暂时抛开家庭的纷纷扰扰,独处于自我的精神空间,享受读书的时光,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比这更可喜的了;二是归有光在南阁子里读书,真的能够抛开家庭的是是非非吗?或许,读书对他来说,原本就是一种逃避。
也就是说,表面上是喜,其实是悲,是一种无能为力的虚无感,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感。他并不能真正抛开家族的恩恩怨怨,或许,他还想通过读书获取功名,重新振兴家族呢。
后文其实也说明了,项脊轩其实并不是一个清静的所在,而是经常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这种“干扰”,既是亲情的,也是功名的。母亲去世时,作者才8岁,一个十七八岁的人,对于八岁之前的事情是非常模糊的,普通人也是如此。
正是在他人的不断转述中,自己才能构建起童年的生活。老妪的出现,恰恰给作者提供了一个构建童年世界特别是与母亲相关的生活的机会。
只可惜,老妪还在,项脊轩还在,而母亲却早已离世,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紧接着就是大母的。
4. 项脊轩志 名句默写
1、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3、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4、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5、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6、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归有光《项脊轩志》。
5. 项脊轩志名句默写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归有光《项脊轩志》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归有光《项脊轩志》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归有光《项脊轩志》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归有光《项脊轩志》
6. 明代归有光的文章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又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
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译 文】
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我家。第二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姊。过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第二年生淑顺,过一年生有功。有功生下以后,先母比哺养前几个儿女时更加强健。然而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佣说:“我苦于生孩子这样多。”有一个老婆子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常怀孕了。”先母举起杯,把水一气喝完,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病故。儿女都还小,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娘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接着,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眼前,对他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象母亲。
先母名桂。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辈辈住吴家桥。吴家桥在昆山县城东南,离城三十里,经过千墩浦,到南直桥,沿着小河往东就到。村子里聚居着许多人家,全都姓周。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因为富有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外祖父常常和和气气和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
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劳动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天差个人来送点东西。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象是穷得揭不开锅。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环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间间房里干干净净。待佣人有恩惠,佣仆虽然被责打了,背后也不忍心责怪她。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
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常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孺人故世以后,外祖母何孺人也病故了。周家染上了瘟疫。舅母病故;四姨妈嫁在顾家,又病故;一连死了三十个人才停止。只有外祖父和二舅还健在。
孺人故世十一年后,大姊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孺人生前应允的。故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孺人生前给我订定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格外想念孺人。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象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
《朱子治家格言》朗读,句句金玉良言,能做到的家庭一定很和谐!
导读:《朱子治家格言》是清初朱柏庐所著。朱柏庐(1617~1688),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名用纯,字致一。昆山(今属江苏)人。与归有光、顾炎武为“昆山三贤”。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小时看朱子治家格言,并没有太多深刻感受,自己有了一定阅历后,再读,深有感触,才知道这里面倡导的品行是多么的可贵。今天特别整理发出,希望能把先贤智慧更多的传播,让更多人去践行,造福更多的家庭。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
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倚。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 之不是,须平心静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
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