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名言

时间:2022-04-05 12:3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书海夜航 | 评论: 次 | 点击:

仁的名言

1. 关于‘仁’的语录和名言

仁 rén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1.同情友爱:仁心,仁义至尽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儿. 不仁:(1)不仁慈,无仁德如不仁不义 (2)手足痿痹,为能运动:麻木不仁,四体不仁. 3.人、仁 “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仁固可作‘仁义’解,也可作人解。

我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以孔子之话作本论,《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应作“人”解。

而一般学者以其字之为仁,多曲为之解,求其说,而不得要领。故上例我以‘仁’字应作“人”解。

否则,‘井有仁焉’,作仁义之‘仁’解,难以解通。又以其他著作为旁证,可知人、仁同义。

例如《礼记表记》说,人也谓施以人以忠恩也。人与仁同义……《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即本此义。

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关系密切。把仁字均解为‘仁义’,难以自圆其说、令人信服”(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4-46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4. 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

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

的简写。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

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种。

[编辑本段]儒家学派核心——“仁”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

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

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

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

2. 仁的名言

关于仁义名人名言1.仁义值千金 2.仁义长,财义段 3.仁义廉士,穷不改节 4.仁义之师,秋毫无犯 5.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6.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7.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8.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9.平日若无真义气,临事休说生死交.——(明)施耐庵 10.仁义尽从贫处断,世情偏看有钱家 1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 12.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13.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14.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 15.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卷二》 16.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

3. 孔子关于"仁"的名言

1、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译文:道德高尚的人就算在吃饭睡觉时也会按道德标准去做,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译文: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译文: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4、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论语·颜渊》

译文: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5、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译文: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加给别人了。这正是推己及人,心在仁道。

4. 仁义的名言警句

重义气的名人名言1.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2. 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尽心上》 3.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5.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尽心上》 6.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7.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 8.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9.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10.见利思义。——《论语·宪问》11. 义,志以天下为芬。

——《墨子·经说上》 1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13.视死如归。

——《管子·小匡》 14.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16.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1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1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19.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20.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21.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陆九渊《与郭邦逸》 22. 讲义气的人,他们彼此建立友谊,是非常容易的;要他破坏已有的友谊,却是一件难事。 23. 正如黄金的器皿一样,是不容易破碎的;倘若破坏了,要修补它,使它恢复原状,却是最容易的事。

——伊本·穆加发关于仁义名人名言1.仁义值千金 2.仁义长,财义段 3.仁义廉士,穷不改节 4.仁义之师,秋毫无犯 5.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6.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荀子·荣辱》 7.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8.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9.平日若无真义气,临事休说生死交。——(明)施耐庵 10.仁义尽从贫处断,世情偏看有钱家 1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 12.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13.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14.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 15.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6.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回。

5. "仁义"的名言警句

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

——王建 为己重者不仁,好广积者不义。足恭者无礼,贪名者无智。

——林逋 照耀人的惟一的灯是理性,引导生命于迷途的惟一手杖是良心。——海涅 在有信心的男人和女人心目中,良心并不是儿戏。

——罗曼·罗兰 誉人而人亦誉之,则是自誉矣;毁人而人亦毁之,则是自毁也。自誉,仁之贼也,自毁,义之贼也。

——姚莹 今日的良心是幸福的要求。 ——三木清 仁义莫交财,交财仁义绝。

——梁章钜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礼记·大学 良心这玩意儿使人变胆怯。

想做小偷,害怕谴责。想谩骂、中伤又怕叱责。

……良心是在人内心造反的最怕寂寞的家伙。 ——莎士比亚 仁义为友,道德为师。

——史襄哉 对于道德的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 ——西塞罗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 丘 世界上还有些国家更重要的,那便是人类的良心。 ——罗曼·罗兰 行大义然后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

——孔 子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三国志·魏志·何晏传》 义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

——刘 向。

6. 表示“仁”的格言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这句是放屁)。

7. 求关于仁的名言警句或成语

●不必要求我仁慈,只需把我当作仁慈要求我去行动(朱尔·勒纳尔) ●仁慈是心灵美,而不是行为美的体现(艾迪生) ●仁慈必须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之上,而决不能取代正义(亨·乔治) ●仁慈是最受人欢迎的(西塞罗 ) ●对好人仁慈比对富人仁慈更有益(西塞罗) ●留下应该除掉的人的命,是最不仁慈的(爱默生)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残忍(毛泽东) ●慈悲永存,容易变(英国) ●众生扰扰,其苦无量,我要成为天,成为地,成为旱天的雨,成为漂渡者的筏,饥饿者的食,干渴者的水,寒冷者的衣裳,炎 热者的凉风,成为疾病者的医生,黑暗中的灯光(佛经) ●仁者,爱人〈论语〉 ●爱人利物之谓仁〈庄子〉 ●以爱已之心爱人则尽仁(宋·张载) ●仁也以博爱为本(清·康有为)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 ●择不食之地而葬〈礼记〉 ●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人 ●仁爱先从自己开始,公正则先从别人开始(狄更生) ●在一分仁爱之下隐藏着九分自私(赫·斯宾塞) ●仁者义之本也〈礼记〉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唐·韩愈)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汉·董仲舒) ●千秋龟鉴示兴亡,仁义从来为我宝(清·张映斗) ●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不渝(唐·吴兢) ●幸人之灾,不仁;背人之施,不义(明·冯梦龙) ●仁义者,治之本也〈淮南子〉 ●用仁义以治天下,公赏罚以定干戈〈水浒传〉 ●非仁无以广施,非义无以正身〈艺文类聚〉 ●真正的慈善是神灵培植的作物(威·柯珀) ●慈善也即是给予人们的爱比他们应得到的要多(儒贝尔) ●慈善是阳光,美德在它的沐浴下成长(英国) ●真正的慈善能明察秋毫,哪里需要行善它一看就知道(托·布朗) ●大慈大悲的人不会失掉什么(欧洲) ●慈善是心灵的,而不是手的美德(阿狄生)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卢梭)文章出自吕东坡小学语文教学网。

8. 关于仁爱的名言警句

1、礼之用,和为贵。

2、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3、巧言令色,鲜矣仁。

4、人而不仁,如礼何。

5、人而不仁,疾之已甚。

6、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7、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8、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9、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

10、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1、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

扩展资料:

仁爱 : [ rén ài ]

详细释义:能同情、爱护和帮助人:宽厚~。~之心。

近义词:和蔼,温和,和气,良善, 慈蔼, 善良,和善 ,和睦。

反义词:暴虐。

基本解释:

1、仁爱(rén ài),[Charity] 宽人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

2、仁爱是一种上对下的一种爱,可以是母亲对孩子,也可以是君王对臣子。

3、英文:Kindheartedness; Humanity;Philanthropy;Charity。

10条经典的古代哲理名言,告诉你做一个仁义的人

当仁不让于师。

——(先秦)《论语·卫灵公》

【注解】

(1)当:面对。

(2)让:谦让。

【翻译】

面对仁德之事,即使是老师,也不必谦让。

【解读】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先秦)《论语·里仁》

【注解】

(1)仁:仁慈、仁爱。

(2)约:节俭。

【翻译】

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不能久安于节俭的生活。

【链接】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成书于战国初期。通行本《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人,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先秦)《论语·泰伯》

【注解】

(1)乎:吗。

(2)已:停止。

(3)远:志向远大。

【翻译】

君子以实现仁德为自己的任务,使命还不够重大吗?为实现仁德而奋斗到死,志向还不够远大吗?

【链接】

仁——全德之称

仁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核心问题。孔子对仁有过系统论述,并赋予仁以丰富的道德内涵。一部《论语》中仁字出现过109次,作为道德原则使用的就有105次。仁包括了人类的美德及其道德规范,因此被视为“全德之称”。仁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仁的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还提出了“为仁由己”的道德修养方法,主张通过主观努力,严以律己,“克己”达仁。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把道德原则移植到施政问题上,提出了“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仁政思想。宋代“二程”给仁以更新的解释,认为“仁自是性”。仁对礼、义、智、信来说是体,其余四者是用;仁是“全体”,义、礼、智、信是“四肢”。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先秦)《论语·述而》

【注解】

(1)怨:抱怨。

【翻译】

追求仁而得到仁,还有什么抱怨的呢?

【链接】

孔 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刚、毅、木、讷,近仁。

——(先秦)《论语·子路》

【注解】

(1)刚:刚强。

(2)毅:果断。

(3)木:质朴。

(4)讷:说话谨慎。

(5)近:接近。

【翻译】

刚强、果断、质朴、说话谨慎,做到这四点,就接近于仁了。

【链接】

孔子的家世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就是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极为有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下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他的妾生下一个儿子,叫孟皮,足部有病。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是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先秦)《论语·雍也》

【注解】

(1)夫:发语词,无意义。

(2)仁者:仁德的人。

(3)立:第一个“立”是立事立业,第二个“立”是“使人立”。

(4)达:第一个“达”是顺达之意,第二个“达”是“使人达”。

【翻译】

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立事立业,也让别人立事立业;自己想人生顺达,也让别人人生顺达。

【链接】

孔子好学

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孔子极为聪明,并且好学,20岁时,学识就非常渊博,被当时的人称赞为“博学好礼”。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克己复礼为仁。

——(先秦)《论语·颜渊》

【注解】

(1)克:克制。

(2)复:恢复。

【翻译】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回归到礼的方面去,这就是“仁”。

【链接】

孔子问礼

据《史记》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先秦)《论语·里仁》

【注解】

(1)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2)喻:明白,懂得。

(3)于:对于。

(4)小人:道德低下的人。

(5)义:道义。

(6)利:私利。

【翻译】

道德高尚的人看重的是道义,道德低下的人关注的是私利。

【链接】

鲁仲连功而不取

战国时的鲁仲连是一个十分注重节操的人,他所注重的是为社会服务,为人排忧解难。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攻打鲁仲连的祖国齐国,半年内攻下七十余城。5年后,齐将田单以墨为根据地想收复这些城池。田单派人请来了鲁仲连,鲁仲连听取了有关战况后,提笔给燕将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入城中。燕将读罢鲁仲连的信,痛哭三天三夜,拔剑自刎,燕军不战而溃,聊城被齐国收复。田单建议齐王为鲁仲连加官封爵,他坚辞不受。后来,他又为平原君解邯郸之围,平原君想加封他,他也谢绝了。又给他千金,鲁仲连淡然一笑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诚之。

——(先秦)《论语·卫灵公》

【注解】

(1)质:根本。

(2)行:推行。

(3)之:指“义”。

(4)孙:通“逊”,谦虚。

(5)出:表现。

(6)成:完成。

【翻译】

君子以义为根本,以礼去推行义,以谦虚的态度来表现义,以忠诚的心来完成义。

【链接】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儒家提出的一种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理论,源于孔子,由汉朝的董仲舒正式提出,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做出表率,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见义不为,无勇也。

——(先秦)《论语·为政》

【注解】

(1)义:合乎正义的事。

(2)为:做。

(3)勇:勇气。

【翻译】

遇到正义的事却不做,这是没有勇气的表现。

【链接】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此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10条经典的古代哲理名言,告诉你做一个仁义的人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