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名人名言
时间:2022-04-06 06:0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大道知行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溺爱名人名言
1.关于溺爱的名言警句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唐代诗人罗隐有两句赠友诗:“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他推崇的是为国家大计要不惜肝胆涂地,却万万不要为子孙谋家财。
林则徐写有一幅对联:“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留钱给他干什么,他本来就很贤慧和聪明,我把钱和财产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奋斗的意志。子孙不如我,那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坐吃山空。留的钱越多,他就越是胡作非为,越是增加其过错。
2.有关溺爱的名句
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作者】:刘向。
【出自】:《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释义】:天下之大爱就是父母爱孩子的那种爱,父母是怎么爱孩子的呢,他们为孩子的长远考虑,把孩子的未来都考虑好了。
2、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作者】:林则徐。
【朝代】:清朝。
【出自】:清朝政治家林则徐的对联。
【释义】: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留钱给他干什么,他本来就很贤慧和聪明,我把钱和财产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奋斗的意志。子孙不如我,那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坐吃山空。留的钱越多,他就越是胡作非为,越是增加其过错。
3、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作者】:王宝池。
【朝代】:现代。
【出自】:《七律 ·劝学 》。
【释义】:自古以来凡是作成大事的英雄豪杰都是经历过很多磨难的,而那些富贵人家的子弟很少有人能成就大事的。
4、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朝。
【出自】:《种树郭橐驼传》。
【释义】: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
5、孤犊触乳,骄子骂母。
【作者】:范晔。
【朝代】:南朝宋。
【出自】:《后汉书·仇览传》。
【释义】:牛犊吃奶会触顶母牛的乳房,骄横的儿子会詈骂自己的母亲。比喻娇惯的子女容易忤逆不孝。
3.溺爱所危害的名句
漫谈“溺爱”的危害
曾几何时,吃苦夏令营,“磨难教育”这些闻所未闻的教育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这实际上就是让孩子们承受磨难,补上吃苦这一课。任何东西一旦需要额外的补助,那就说明了一种情况:生活中遇到的太少了。
从独生子女,到由此产生的溺爱;从溺爱,到由此产生的危害。这些我们都已听得太多,许多家长也渐渐注意起来,于是产生了“磨难教育”。
我想问的是:这种“突击式”的教育方式究竟有多大作用呢?在进行“磨难教育”时,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变得能够吃苦,看到了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变得能够战胜困难,可是,我们同样看到了,父母亲在磨难教育结束后更加伟大的“爱”:孩子吃苦了,理应慰劳慰劳,于是孩子得到了“小皇帝”般的待遇;孩子战胜困难了,理应奖励奖励,于是又得到更多的零用钱。生活又回到了从前,而这次“磨难教育”所留下的可能仅仅是一篇日记或几张照片。
我还想问的是:如果在平时就不给孩子许多额外的“爱”,参加这种教育活动还有什麽意义?活动毕竟是活动, 它无法代替生活,生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预知性。试问一个已经知道结果的“磨难教育”,怎能和生活中的“望尽天涯路”式的困难相比呢?
对孩子来说,他小的时侯也许会觉得父母对他很好,但当他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之后,他会觉得父母对他很好,但他逐渐长大,有了完全独立的思想之后,他会觉得父母的干涉是对他的一种禁锢,他想冲破这道禁锢,于是矛盾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由此看来,溺爱在两个阶段是危害最大的:一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时期,二是孩子渐渐独立的时期。尤其是前者,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也是唯一方法,就是改变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坚强的性格,让孩子自己面对对生活中的小困难,小挫折,自己去解决,才可能更好的面对走上社会后的大困难。否则就很容易被困难击垮。一句老话,做父母的都是为孩子好的,总是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但这种爱要以对孩子的成长有利为标准,切不可使 “爱”成为“溺爱”,切不可由父母包办代替,否则,不但孩子难以承受,同时,也让孩子在独立面对社会时,不知所措。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被社会淘汰。
最后套用黑格尔的话,假如你将所有困难都关在门外,那么成功也将被你关在门外了。
4.关于溺爱的词语、名言、事例
溺爱孩子,父母溺爱孩子的事例,溺爱
溺爱孩子是中国人传统的育子方法,因为溺爱培养下的孩子缺少独立性格,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自古以来就有“慈母败子”的说法。所谓“慈母”指的是一种过分的母爱,也就是溺爱。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字兼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过分地疼爱孩子等于淹没他们。古人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注解。韩非子有句话∶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有一个脍炙人口的父母溺爱孩子的事例,说的是中国古时候,有一个从小被母亲溺爱娇惯的少年,临刑前要求再喝一口母亲的奶,他妈妈解开衣襟喂他,这少年一口把母亲的奶头咬下。这位少年把母亲的奶头咬下,是恨母亲的溺爱娇惯害了他。
无独有偶,著名的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关于父母溺爱孩子的事例故事,一个偷窃的少年犯被当场捉住,犯缚了双手,被牵到刽子手那里。疼爱孩子的母亲跟在后面,捶胸恸哭。儿子回转身来,说要对她说句心里话。母亲走近去,想不到却被儿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来。母亲骂儿子大不孝,犯了罪还不够,又把母亲的耳朵咬下来。那少年犯说:“假如我初次犯偷了同学的写字板拿去给你的时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于胆子越来越大,被牵去处死呢!”
《古今谭概》一书中有一个寓言故事,翠鸟为避免灾祸,开始把窝筑在树的高处。孵出小鸟以后,它很喜爱,生怕小鸟从高处的窝里掉下来摔死,于是把窝向下移了移。等小翠鸟身上长出了羽毛,非常漂亮,它更是加倍喜爱,越发怕小翠鸟摔下来,又一次向下移动鸟窝,移到离地面很近的树杈上。这样,翠鸟放心了,然而当路过树下的行人发现小翠鸟时,稍一举手便把小翠鸟掏走了。
巴尔扎克笔下又这样一个故事,面粉商人高老头十分娇惯女儿,他把大部分财产作了陪嫁,让女儿挤进商流时候,过贵妇人的奢侈生活。为使女儿们快活,他替女儿的情人还了债,帮助女儿与人通奸。可是,出嫁后的女儿们,在榨取了父亲的最后一点养老金之后,就把他当着榨干了的柠檬一样,无情地抛弃了。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就是溺爱
5.父母不能溺爱孩子的名言
(英)利斯
●教育随生命开始。在我们察觉个性已建立之前,后来的教诲已很难将它移动及改变。
(英)莎士比亚
●子女之教育,一般人常有谬误:对女儿之教育专注意其身体,忽略其精神;而对儿子则忙于修饰其精神,而忽略其身体。
(英)休谟
●温和地训练儿童,使他们养成受了痛苦而不畏缩的习惯,这是一种可以使他们精神镇定、并且为他们日后的生活奠定勇敢与果断的基础方法。
(英)洛克
●野性难驯的马儿,只要合适地加以训练,是可以成为骏马的。
(捷克)夸美纽斯
●友善伴随着孩子,他看见洒向人间的都是爱。
(英)劳€€诺尔蒂
●宽恕触及儿童自尊心的最敏感的角落,使儿童心灵中产生要改正错误的意志力。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受罚最重的孩子,长大了很少有成为最好的人的。
(英)斯宾塞
●男孩子生性自由,不善服从;对待他们,当以诚恳和率直的态度,帮助他们建立起勇气。
(法)蒙田
●把完善的教育遗留给子女,乃是最好的遗产。
(英)司各特
●如果有人问我,教育孩子需要哪一种资格,我会说那需要异乎寻常的耐心和适量的爱心。
(英)伊罗丝
●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兴趣和爱心,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毫无意义可言。
(法)蒙田
●爱迪生幼年的故事,给了我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科学要从小孩学起,二是科学的幼苗要像爱迪生的母亲一样爱护才能保全。
陶行知《致育才之友书》
●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肥沃的土壤。
(美)杜威《经验与教育》
●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
(法)卢梭《爱弥儿
●多少熟悉一些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学的初步知识,对于带好孩子是不可缺少的。
(英)斯宾塞《教育论》
●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及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
卢梭《爱弥尔》
●某些教育应当从儿童在摇篮的时候开始。
斯宾塞《教育论》
●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末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育的建议》
●教育随生命开始,在我们察觉个性已建立之前,后来的教诲已很难将它移动及改变。
(英)莎士比亚
●人在生后三年所学的事,比成年后在大学所学的量更多。
(德)保罗
●母亲是儿童最好的教师,她给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学校教育加起来还多。
(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数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劝也且全恩。
(清)颜元
●棍棒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更为懦弱,更为固执。
【名人】 捷尔任斯基
【名言】 父母溺爱和娇惯孩子,满足他们的任性要求,他们长成就会堕落,成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因此,父母的爱不应该是盲目的……
6.父母不能溺爱孩子的名言
(英)利斯 ●教育随生命开始。
在我们察觉个性已建立之前,后来的教诲已很难将它移动及改变。(英)莎士比亚 ●子女之教育,一般人常有谬误:对女儿之教育专注意其身体,忽略其精神;而对儿子则忙于修饰其精神,而忽略其身体。
(英)休谟 ●温和地训练儿童,使他们养成受了痛苦而不畏缩的习惯,这是一种可以使他们精神镇定、并且为他们日后的生活奠定勇敢与果断的基础方法。(英)洛克 ●野性难驯的马儿,只要合适地加以训练,是可以成为骏马的。
(捷克)夸美纽斯 ●友善伴随着孩子,他看见洒向人间的都是爱。(英)劳€€诺尔蒂 ●宽恕触及儿童自尊心的最敏感的角落,使儿童心灵中产生要改正错误的意志力。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受罚最重的孩子,长大了很少有成为最好的人的。(英)斯宾塞 ●男孩子生性自由,不善服从;对待他们,当以诚恳和率直的态度,帮助他们建立起勇气。
(法)蒙田 ●把完善的教育遗留给子女,乃是最好的遗产。(英)司各特 ●如果有人问我,教育孩子需要哪一种资格,我会说那需要异乎寻常的耐心和适量的爱心。
(英)伊罗丝 ●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兴趣和爱心,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毫无意义可言。(法)蒙田 ●爱迪生幼年的故事,给了我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科学要从小孩学起,二是科学的幼苗要像爱迪生的母亲一样爱护才能保全。
陶行知《致育才之友书》●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肥沃的土壤。(美)杜威《经验与教育》 ●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法)卢梭《爱弥儿●多少熟悉一些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学的初步知识,对于带好孩子是不可缺少的。
(英)斯宾塞《教育论》●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及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
卢梭《爱弥尔》 ●某些教育应当从儿童在摇篮的时候开始。斯宾塞《教育论》●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
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末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育的建议》●教育随生命开始,在我们察觉个性已建立之前,后来的教诲已很难将它移动及改变。
(英)莎士比亚 ●人在生后三年所学的事,比成年后在大学所学的量更多。(德)保罗 ●母亲是儿童最好的教师,她给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学校教育加起来还多。
(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数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劝也且全恩。(清)颜元 ●棍棒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更为懦弱,更为固执。
【名人】 捷尔任斯基 【名言】 父母溺爱和娇惯孩子,满足他们的任性要求,他们长成就会堕落,成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因此,父母的爱不应该是盲目的……。
7.关于溺爱.环保.社会公德.诚信.谦虚.惜时的名言警句
关于诚信:1、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
2、诚信是你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万水,质量也应永恒不变。 3、诚信像一面镜子,一旦打破,你的人格就会出现裂痕。
4、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 5、诚信是做人之根本,立业之基。
6、创起诚信校园,树起诚信学风,成为诚信学子。 7、诚信为本,学做真人。
8、诚信为荣,失信可耻。 9、最大限度的诚实是最好的处事之道。
10、诚实守信是面明镜,不诚实的人在他面前,都会露出真相。 11、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12、诚实是上策。
13、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诚信为先决条件。 14、不诚则有累,诚则无累。
15、诚信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善于欺骗的人,永远到不了桥的另一端。 16、诚信,是一股清泉,它将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
17、诚信,让心灵无瑕,让友谊长存,让世界美好! 18、知识是财富,诚信也是一种财富,拥有知识能使你变得充实,拥有诚信能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19、诚,乃信之本;无诚,何以言信?诚而有信,方为人生. 20、诚信,如一把钥匙,打开你我心中那扇门上的锁,让我们敞开心扉,沐浴那友谊的阳光。 21、诚信,是人类文明的阶梯;诚信,是填补人类间隔的碎石。
22、诚信是一种自我约束的品质,不是通过一篇文章或一句话就能检验得出的。 23、诚信是人的本钱,没有诚信的人是一个失败者。
24、诚信比一切智谋更好。 25、诚信就像人身上不可缺的钙,没钙的还能算作人吗? 26、诚信就像人生航船的楫桨,控制着人生的去向。
27、诚信犹如一颗青涩的果,你咬一口,虽然很苦,却回味无穷,倘若你将它丢弃,便会终身遗憾! 28、生活是需要诚信的,有了诚信才会有幸福可言。 29、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30、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31、诚实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
32、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 33、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
34、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诚。 35、诚信是人生之本。
36、诚信者,受人爱戴尊敬也。 37、诚信是友谊的必备条件。
38、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先导。 39、诚信是人生路途中的第一准则。
40、诚信是一种美德,会让你更加完美。 41、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42、诚实守信,快乐人生。 43、诚信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金钱。
44、诚信,世界需要你。 45、诚信创造财富。
46、不讲诚信的人,是可悲的、可怜的、可恨的,也是可怕的。 47、只有种下诚信的苗,才能结出诚信的果。
48、有其言,无其行,君子之耻也。 49、给心灵一片净土,给诚信一片天地,人生的道路让我们与诚信同行。
50、人如以诚信为本,就能塑造完美人生。 关于环保: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环境破坏后悔恨的泪。
保护环境,人人有则 人人为环保、环保为人人 人人关心环境质量 人人参与环境保护 珍惜资源 永续利用 保护环境光荣 污染环境可耻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环境保护 提高环境意识 保护美好家园 合理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平衡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保护环境山河美 持续发展事业兴 别让可爱的生灵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尊崇自然、敬畏生命 尊天重地、敬天爱人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保护蓝天碧水。 建设美丽的边疆,爱护我们的家园。
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 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
树立大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欣赏荒野、回归自然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选择 选择绿色生活、健康适度消费 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同舟共济 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 请不要践踏您脚下的青草,因为,它和你一样,是都有这绿化环境的神圣使命 环保行为,处处体现,文明整洁,大家坚持 由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迪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
朱熹教子:注重启蒙 拒绝溺爱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又称紫阳先生,是我国史上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诗人。朱熹出生于南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14丧父,随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追随程颐,程颢,继承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成就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不但学术、政治成就颇深,在家庭教育上更是卓越不凡,育儿有方。
朱熹十分重视蒙学阶段的启蒙教育。他把人的一生都看成是一个不断受教育的过程,特别强调幼年时期发蒙读书的作用。
朱熹的家学:明通义理,注重启蒙
朱熹依据古代的教育经验,依照年龄和智力的发展规律,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他认为这两个阶段必须相互衔接、配合紧密,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为原来的知识获得更为深化和扩展的机会。
蒙童之际教学的内容,朱熹称之为“学其事”,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法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学诗、书、礼、乐,使他们在小时候就明晓一个社会的基本纲常伦理,从而通过学其事而知其然,养成习惯,形成基本的人格。
为了便于蒙童学习,他还编写了一些启蒙教材,如《论语训蒙口义》。朱熹认为当时的《论语》注疏大多是为成年人而作的,而年轻人不容易理解其中的含义,为了使“儿辈读之”,他对以往的注释进行了加工改造,全书详细简明,方便儿童理解。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朱熹称之为“明其理”,按照《大学》的要求,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正因为大学阶段是使人明通义理的重要时期,朱熹精心规划了教学内容和学习步骤。他提出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作为大学阶段的基本教材,并用理学化的学说重新解释各书。这是朱熹启蒙教育的一套理论,它以培养“君子”和“圣贤”为目的,在过程上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考虑年龄和智识的发育水平,在古代教育理论中颇为系统。
朱熹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继承了孔子“少时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教育理念,根据儿童教育的发展规律,提出“习与知长,化与心成”的著名观点,他认为在教育上必须从蒙童幼年就开始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注意“讲”(道德灌输)、“习”(道德实践、习惯培养)、“化”(熏陶变化)三个层面。朱熹认为德育伴随儿童身心发育而进行,通过点滴灌输、反复实践,使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不自觉的道德行为向自觉的道德行为转化,达到自然而然变化的目的。
儿童天性本是好动,朱熹为了使他们行为规范,文明有礼,还特意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儿童行为准则——《童蒙须知》,希望通过书中全面规范化的训练,以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真正达到“习与知长,化与心成”的目的。
除了对启蒙教育的重视之外,朱熹对成年子女们的要仍然很严格。在他看来,父母对子女的爱应当是有所节制的,决不能变成“爱而无穷”的溺爱,更不能不根据儿女的情况期望值太高。朱熹的长子受之外出游学拜吕祖谦为师时,朱熹特地写了一封《与长子受之》的家书,告诫儿子要勤学、严谨,慎重自己的言论和交游,将来归来时不要无颜面见“父母亲戚乡党”。(本文摘自《言传身教——长江流域的家学与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