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杨震的名言有哪些(杨震的介绍)
时间:2022-04-06 07:0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终南文苑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形容杨震的名言有哪些(杨震的介绍)
1.杨震的介绍
杨震(54年-124年),字伯起,中国东汉时期弘农华阴人(河南陕西一带)。杨震是杨宝之子,正是杨宝在华阴山救黄雀的“衔环”典故所指的“四世太尉,德业相继”的第一代。杨震在东汉初年任刺史、太守,刚正不阿,为政清廉,曾因拒收王密贿礼,说出“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这句千古名言的清官(《后汉书·杨震传》),曾升任太尉。为了纪念杨震,昌邑的老百姓修了“四知堂”,建立了杨震庙和纪念塔。《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杨震、杨秉、杨赐、杨彪祖孙四代皆出任太尉或司徒,人称“四世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汉末的杨修是杨震的玄孙。隋文帝杨坚自称是杨震十四世孙,北宋时的杨家将亦为其后裔。 杨震的品质,从资治通鉴所述,可以看出:1、杨震从少年起就特别聪明好学。2、杨震对教育事业特别热心,从20岁以后,对于地方州郡长官征召他出仕做官的召请任命置之不理,一心一意自费设塾授徒,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教育生涯。3、杨震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不受私谒",这在古代不但是十分可贵的品德,就是在现代也是人们十分欢迎和敬仰的品质。
4、杨震为官唯才是举,选贤任能。5、杨震为官疾恶如仇,敢于直谏。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2.杨震的介绍
杨震(54年-124年),字伯起,中国东汉时期弘农华阴人(河南陕西一带)。
杨震是杨宝之子,正是杨宝在华阴山救黄雀的“衔环”典故所指的“四世太尉,德业相继”的第一代。杨震在东汉初年任刺史、太守,刚正不阿,为政清廉,曾因拒收王密贿礼,说出“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这句千古名言的清官(《后汉书·杨震传》),曾升任太尉。
为了纪念杨震,昌邑的老百姓修了“四知堂”,建立了杨震庙和纪念塔。《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杨震、杨秉、杨赐、杨彪祖孙四代皆出任太尉或司徒,人称“四世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汉末的杨修是杨震的玄孙。
隋文帝杨坚自称是杨震十四世孙,北宋时的杨家将亦为其后裔。 杨震的品质,从资治通鉴所述,可以看出:1、杨震从少年起就特别聪明好学。
2、杨震对教育事业特别热心,从20岁以后,对于地方州郡长官征召他出仕做官的召请任命置之不理,一心一意自费设塾授徒,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教育生涯。3、杨震为官清廉,不谋私利。
他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不受私谒",这在古代不但是十分可贵的品德,就是在现代也是人们十分欢迎和敬仰的品质。4、杨震为官唯才是举,选贤任能。
5、杨震为官疾恶如仇,敢于直谏。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3.求有关于“做人品性要清正廉洁”的5局名人名言即5个事实论据(各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
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
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
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
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后汉书》〈四知〉。
4.有关廉洁的小故事、句子、名言警句
1四知先生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达,于是向朝廷举荐他(为官),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职到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的地位。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杨震于是因为“四知”先生闻名天下。
2子罕不受玉
有一个宋人得到美玉,把美玉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玉给懂玉的人看,他们说是宝物,所以才献给你。”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我,那么我就是一个贪心的人 ,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
3鲁相嗜鱼
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不敢要求他们的表现;有不敢要求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看这里 好多小故事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70
5.杨震的品质
杨震(54年-124年),字伯起,中国东汉时期弘农华阴人(河南陕西一带)。
杨震是杨宝之子,正是杨宝在华阴山救黄雀的“衔环”典故所指的“四世太尉,德业相继”的第一代。杨震在东汉初年任刺史、太守,刚正不阿,为政清廉,曾因拒收王密贿礼,说出“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这句千古名言的清官(《后汉书·杨震传》),曾升任太尉。
为了纪念杨震,昌邑的老百姓修了“四知堂”,建立了杨震庙和纪念塔。《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杨震、杨秉、杨赐、杨彪祖孙四代皆出任太尉或司徒,人称“四世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汉末的杨修是杨震的玄孙。
隋文帝杨坚自称是杨震十四世孙,北宋时的杨家将亦为其后裔。 杨震的品质,从资治通鉴所述,可以看出:1、杨震从少年起就特别聪明好学。
2、杨震对教育事业特别热心,从20岁以后,对于地方州郡长官征召他出仕做官的召请任命置之不理,一心一意自费设塾授徒,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教育生涯。3、杨震为官清廉,不谋私利。
他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不受私谒",这在古代不但是十分可贵的品德,就是在现代也是人们十分欢迎和敬仰的品质。4、杨震为官唯才是举,选贤任能。
5、杨震为官疾恶如仇,敢于直谏。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6.杨震拒金的杨震介绍
杨震(?-124年),字伯起。
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隐士杨宝之子。
杨震少时随父研习《欧阳尚书》,师从太常桓郁。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
杨震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至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被大将军邓骘征辟,又举茂才,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元初四年(117年),入朝为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120年),升为司徒。
延光二年(123年),代刘恺为太尉。他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因而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
延光三年(124年),被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而卒。
汉顺帝继位后,下诏为其平反。
清白传家的关西夫子杨震 文/景阳冈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东汉年间,弘农华阴(今华阴市)有一个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弘农杨氏的代表人物杨震一生公正,两袖清风,“四知”佳话流传千古,他的儿子杨秉也以酒、色、财“三不惑”名满天下,形成了清白传家的良好家风。从杨震开始,弘农杨氏从东汉末年“四世三公”到鼎力辅佐朝政的“西晋三杨”,从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越国公杨素等到盛唐时杨姓“十一宰相”,从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到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历朝历代先贤大儒、英雄豪杰层出不穷,弘农杨氏也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陇西李氏等一起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十大名门望族。
书香门第读书人
杨震的身份首先是知识分子,而且是一个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深厚的知识分子,是一个不愿意当官的知识分子。
杨震的父亲杨宝就是一个著名的大学者,他长期隐居华阴读书授徒,不问世事。居摄二年,杨宝同当时的著名学者“楚国二龚”龚胜、龚舍,著名隐士“杜陵蒋翁”蒋诩一起被朝廷征召当官,杨宝没有觉得光荣,他不愿意接受征召,藏起来了。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后非常赞赏杨宝的气节,专门派公车再次征召,杨宝还是拒绝,说自己年老多病,当不了官,于是终生不仕、老死乡梓。
杨震自幼敦厚笃学,除了跟随父亲学习之外,遍访名师,曾跟随当过太子老师、身居九卿之一的太常卿桓郁学习过《欧阳尚书》。明习经学、通晓经术的杨震深入钻研、博览群书,很快便名满天下,当时的儒生们钦佩地赞誉他为“关西孔子杨伯当”,后人也因此称他“关西夫子”。投到他门下学习的儒生们越来越多。
读书和教书,杨震过的都是清贫日子,但他几十年如一日清净淡泊、以苦为乐。州郡官员多次请他出山入仕,他都称病不就。直到50岁时,当时的最高军事统帅大将军邓骘亲自举他为茂才,杨震才步入仕途。
暮夜却金美名传
杨震做官也像做学问一样,要么不做,做就做到最好。很快他就从一个小吏连升四级,成为地方大员。元初四年,杨震应召入朝,先后担任太仆、太常,这两个职务都位列九卿(相当于现在的部级领导)。永宁元年,杨震进位司徒(丞相), 延光二年杨震担任了太尉。汉代,司徒、太尉和司空并称“三公”,是皇帝之下的最高官职。
不管在什么职位上,杨震始终廉洁从政,以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请托闻名,人称“清白吏”。而暮夜却金只是其中一例。杨震从荆州刺史转任东莱太守时,经过昌邑县。昌邑县长正是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恩师莅临,王密自然欢喜,备下“金十斤”作为礼品去看望老师。东汉班固在《汉书·扬雄传》中描述扬雄的清贫,说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王县长给恩师送去“十金”或许只属人情往来,况且也没有多少钱。但杨震依然不收,王密说这大晚上的,又没人知道,杨震便说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这正是“为国推贤匪惠私,十金为报遽相危。无言暗室何人见,咫尺斯须已四知。”(唐 周昙)王密惭愧极了。对此,唐代诗人胡曾赞叹:“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
苟利国家生死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杨震当的,可不是庸庸噩噩、安安稳稳的太平官,更不是见风使舵、随风倒的墙头草。终生研读、传播的圣贤书,早已成为他心中不息的火焰,此刻终于能够在真正的政治舞台上施展——抚民,荐才,治国,安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官,杨震也是认真的。
汉安帝本是清河孝王刘庆的儿子,因为汉殇帝不幸早夭而被邓太后与她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骘密谋迎立,安帝入宫时才13岁,傀儡皇帝当了十几年,邓太后才去世。亲生父母已亡,安帝最亲近的就是曾经伺候过自己的身边人,特别是自己的乳母王圣。这个邓太后时代一直受到压抑的王圣,在安帝亲政后,立即鸡犬飞升,她自恃抚育皇上劳苦功高,和女儿伯荣一起秽乱后宫、贪赃枉法、无法无天。杨震看见了就不能忍,他立刻上疏劝谏,引经据典,正义凛然,什么《书》诫牝鸡牡鸣,《诗》刺哲妇丧国,《易》曰“无攸遂,在中馈”,总之,妇人不得干预政治!杨震说得很直白,没给皇上留一点面子:希望皇上去掉私爱,铲除不忍之心,赶快让王圣离开皇宫住在外面,与伯荣断绝关系。这让汉安帝很不爽,他不仅不听,竟然还把杨震的上疏交给王圣看。王圣一看,怀恨在心:哼,找机会弄死你。伯荣一看,心里有了底儿:大臣告状也是白告,皇上哥不会对我咋样。
伯荣更加骄奢淫乱,她勾搭上了前朝阳侯刘护的堂兄。经过运作,刘瑰居然在刘护亲弟弟刘威还在的情况下,承袭了刘护的爵位,严重违反汉朝的爵位制度。杨震再次赶紧上疏劝说皇上不能这么做。皇帝继续不理会杨震。
延光二年,杨震当了太尉,成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皇上的舅舅耿宝给杨震推荐了中常侍李闺的哥哥当官,中常侍一般都是皇帝最欣赏最倚重的亲信宦官,一般人巴结都还来不及呢,可杨震觉得那个人不行,就没给办。耿宝一看杨震如此,决定直接去找杨震面谈,他说,“皇上很倚重李常侍,推荐他的哥哥也是皇上的意思,我耿宝不过是传达皇上的意见而已。”一般人到了这一步无论如何都会办了,可杨震依旧坚持原则,他说“没有正式文件,这事办不成。”皇上的舅舅大跌面子,对杨震恨到了极点。皇后的哥哥也向杨震推荐他亲戚的一个好友,杨震还是不办。
趋炎附势的事儿杨震不办,可有人办。同样位列三公的司空刘授听说以后,马上向朝廷推举李闺的哥哥和皇后哥哥的亲友,十天之内这两个人都被提拔了。同样的权力运用,带来截然不同的官场反应。司空刘接收到了广泛赞誉,杨震则更加遭到朝中权贵的怨恨。
但是杨震“生冷硬噌”的性格永远不会改变,在坚持原则这件事上依然没有停步。国库虚空、边境不宁,皇上还要给乳母王圣大兴土木建造“颐和园”,杨震痛陈缘由,坚决说不,言辞激切,皇帝很不高兴,只是因为他是名儒,不敢随意加害。
延光三年春,皇帝东登泰山,想取悦皇上和包揽工程从中取利的大臣们,假作诏书调用国库存储和国家建设资源强行施工,樊丰等也乘机给自己竞修房屋。杨震有个手下名叫高舒,他命人稽查这件事,查获宦官樊丰伪造的假诏书,于是,杨震他们写了奏书,计划等皇上回来再送上。
正邪决战即将展开。然而,恶人先告状。他们直接把告状信送到泰山,诬陷杨震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说杨震对皇上心怀不满,原因是皇帝杀了赵腾。赵腾给朝廷上书,言朝政得失,惹得皇帝十分生气,便下令把他逮捕入狱,要以欺上的罪名处斩。杨震上疏,请求皇上保全赵腾的性命,以免堵塞言路。而皇帝没有理会杨震,赵腾被杀。所以敌人诬告的第一点就是“自赵腾死后,杨震深为怨怒”;二是说杨震为邓骘的旧部,对皇上心怀憎恨。安帝本人就是邓太后与她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骘拥立的,但实际的政务大权长期握在邓氏手中。邓太后死后,邓骘也无罪遇害,大臣们不服,但安帝对邓氏外戚势力继续着力打击,这也间接导致乳母王圣和宦官势力大涨。而诬告杨震是邓氏一伙的,正挠在了皇帝的痒痒肉上。
虽然这两件事的可信度不高,但攻击性极大。于是皇帝从泰山回来就下令收了杨震的太尉印绶,杨震毫不贪权,他安之若素、闭门谢绝宾客。但政敌们并不就此罢手,他们继续落井下石,请同样对杨震不满、已经升任大将军的耿宝诬告杨震“不服罪,心怀怨恨”,于是皇帝下令把杨震送归原籍华阴。
杨震满腔悲愤难抑:满腹经纶又蒙恩居位,正可立言立功。孰料,狡猾的奸臣宦官不能诛杀,倾乱朝纲的恶女不能禁止剪除,黄钟毁弃、明珠蒙尘,壮志难酬,唯有一死!于是,在洛阳城西的几阳亭,杨震服毒而死,时年七十。服毒前他专门叮嘱儿子、学生:“身死之日,用杂木为棺,布单被只要盖住形体,不归葬所,不设祭祠。”
然而,受人指使的弘农地方官在陕县挡住了灵柩,不允许归葬,棺材只能随便放在路旁。路边的人们看到枉死的杨震受到如此羞辱,都难过得流下眼泪。
要留清白在人间
乌云可能一时遮住太阳,但不可能永远隔断光明。一年多后,安帝死去,顺帝即位,下诏授二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杨震于华阴潼亭(今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远近的人们都来吊唁。传说,安葬时有大鸟来,下地行到柩前,正立低头泪出。大鸟五色,高丈余,两翼长二丈三尺,人莫知其名也。众人更共摩抚抱持,终不惊骇,唯俯仰悲鸣,泪流湿地。
清白之人已逝,清白之气传家。
杨震虽然官当得很大,但日子过得很清贫。他的子孙们吃不起肉、坐不起车,家里吃的一般都是素菜,出门都靠步行。有些老朋友实在看不过去了,纷纷劝他:“为了子孙,你也该多少置点家业才是。”杨震却断然拒绝,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我要传就给子孙传一个清白的名声,这难道不是一份更丰厚的家业吗?
从此以后,“清白传家”成为历代杨氏后人的家风。自杨震后,其子杨秉、其孙杨赐、曾孙杨彪皆位列三公,人称“四世三公”。特别是其子杨秉,少传父业,博通书传,四十多岁入仕后像其父杨震那样刚正不阿、敢于任事,而且同父亲一样洁身自好,严于自律,以廉洁奉公著称。他计日受奉,多余的俸禄退回朝廷,绝不多收一天的薪水。在他的门生故吏中,有人曾送给他数以万计的钱财,他闭门不受。杨秉曾说:“我不受三样东西的迷惑,酒、色、财。”他生性不喜欢喝酒。早年丧妻,也没有再娶。杨秉居住的地方称“淳白”,即“淳厚清白”之地。他的“三不惑”与其父杨震的“四知”精神相映生辉,成为中国廉政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青史留名,万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