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与出世的名言
时间:2022-04-06 08:0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好玩的国学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入世与出世的名言
1. 出世与入世
我喜欢睡前读书,所以床头有很多书,而且总是保持“一堆”的状态,被老妈说我是“四体不勤”。书堆中小说居多,然而古典文学也不少,我比较爱看古典语录式的书,所以《论语》、《世说新语》总夹杂在其间,一晚偶尔又看到论语中的“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突然有感而发,催笔写成此文。
中国人谈论中国的哲学思想,总喜欢用出世与入世来划分,比如说儒家思想就是入世的,老庄玄说就是出世的。其实不完全,中国哲学精神,是出世与入世的结合。就象上面的那句话,正确的解释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应该都可以查得到,我想的是,如果说天下大治、有道了,孔子是不是就和桀溺一样,归隐于山林,偶尔遇到子路这样的人来问路呢?可惜孔老先生终身看不到他理想中的大同世界,逝者如斯了,而我的想法也无处证实。我自认为这是很有可能的,理由还是出在《论语》中:“‘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我与点同。’”这段论语说得是孔子叫他的弟子说说他们的志向,其实是在变向说自己的志向,让后人知道他言志不过其所居之位,天理流行,随处充满。这样就很有一点道家无为的味道了。所以如果可以,孔子其实很想游于方外,隐于林翳之间,博学于文的。
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应该是所谓的“内圣外王”。这个理想比较难实现,既要做到内在修为的完善,又要做到外在社会功用的完满。既不出世,也不入世,或者说是既要出世又要入世。我一直对此很是迷茫,一个人如何能做到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呢?无意间看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使我豁然开朗,这便是出世与入世的统一了。早在魏晋时代,当时的名士就形成了较为完满的人格理想,虽然他们受庄子的影响较深,往往有一些不肖与放荡的品性,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恬淡自守”、“清虚无为”的精神品质,却依然值得我们称颂。陶渊明是这群人中名气最大的,也是最为后世所称颂的,然而其实他恰恰做反了,他是以入世的精神出世,这在他的很多诗里可以看出,他其实仍然希望能兼济天下的,只不过没有机会吧,用他自己的诗句,就是“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陶渊明看不惯官场世故、黑暗,世风日下而隐居,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出世,并且没有再回来,即使他有过想法。入世成就霸业,激流勇退般出世的人,并不是没有。最让后人称道的,就是范蠡了。相传范蠡帮勾践报仇之后,便弃官从商,与西施常常乘扁舟一叶,泛于江湖之上,富而有德,人称“陶朱公”。功名、利禄、爱情,他都有了,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呢?范蠡便成了千百年来美好人生的标本。后来不断有人对他的人生发出感慨与艳羡。如李白的“何如邸夷子,散发弄扁舟。”,又比如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据说金庸先生也喜欢范蠡,所以写了《越女剑》。可惜感慨归于感慨,真正象范蠡那样的人,却不在多数,大多是象李白、李商隐这样的,郁郁不得志,无处退隐,更多的则是成了范蠡的同僚文种。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了诸葛亮。孔明先生的人生,只有短短的五十四年,而他出山辅佐刘备的时候,刚好是27岁(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隆中对成了他人生的分界线。他有两句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分别代表了他前后半生的精神所在。如果不分开看问题,这两句名言似乎有点自相矛盾。孔明是先出世,后入世的。前半生的27年,他避世草堂之中,躬耕于南阳。他出世就是要博览群书,学到经世致用的才能,也要在身体力行中,养成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前半生是为他的后半生做好基础,所以他既不会苟活于乱世,也不求闻达于诸侯。《三国演义》是中国老百姓中,最为熟悉也最为喜爱的古典名著了。一本小说(野史)的作用能完全盖过正史,也只有罗贯中才能做到。小说把诸葛亮与关羽神话得太厉害,让用心学史的人不禁有点不能忍受:诸葛亮可以活活把人骂死,并且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历史学家说小说是一种小传统。可是小传统却能反映出民间的意志所在,可以与大传统殊途同归了。
诸葛亮的事业毕竟没有成功,没有成为出世与入世结合的典范,然而他的人生是成功的。据说在他死后,官方一开始并没有给他立祠,当时成都一带的百姓在他的忌日,于路边拜上香案,让过往的行人拜祭。在我的历史记忆中,这样的待遇也是绝无仅有的了。
2. 古人所说的“出世”和“入世”怎么理解呢
一、出世:
1、出生;产生
宋 陈师道 《谢寇十一惠端砚》诗:“诸天散花百神喜,知有圣人当出世。”
翻译:各位天神散花百神喜悦,是因为知道了圣人刚刚出生。
2、超脱人世。
宋苏轼 《书黄鲁直李氏传后》:“无所厌离,何从出世?”
翻译:没有什么所厌恶背离的,何来超脱人世一说?
3、指出家。
唐 皇甫曾 《秋夕寄怀契上人》诗:“真僧出世心无事,静夜名香手自焚。”
翻译:真正的僧人出家是没有心事的,还须自己用功,自己承当,他人替代不得,佛祖赐不得。
4、到人世间。
唐 柳宗元 《龙城录·任中宣梦水神持镜》:“此镜乃水府至寳,出世有期,今当归我矣。”
翻译:这个镜子是水府的宝贝,到人世间也是有期限的,现在归我来管。
5、谓出仕做官;立身成名
唐 李白 《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诗:“浪迹未出世,空名动京师。”
翻译:浪迹天涯这么久没有出仕做官,空有虚名惊动了京师。
6、超出世人。
唐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翻译:可以调节弓箭又可以呼唤雄鹰,这是超出世人的能力。
二、入世
1、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
他是个刚入世的雏儿。
2、佛家语,与“出世”(脱离俗世)相对,生于世上
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翻译:那种凛然正气浩大磅礴,永远存留(在)天地之间,为什么一定要(问他的)面目形象是出世成仙成佛还是入世为人了呢?
扩展资料:
对于出世和入世的问题,儒家、佛家、道家具有不同的理解。
事实上,道家是讲入世的,尽管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再强调无为的思想,但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并且最终,“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儒家历来是入世的学问,但是儒家的入世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把入世狭隘化,只有为官才是入世。
所以,儒者热衷于做官,而对民间的入世持消极态度,更有甚者当了官反而为虎作倡,与当权者一起压制百姓。如此以来,儒家的入世成为了权力场上的角逐和官本位社会的奠脚石。
真正的出世的学问,其实是佛家。佛教的出世思想原则是悲不弃世,智不堕世,就是说,要认识世界的无常苦空、虚幻不实的本质而放弃一切贪恋之心,但需要有济世度众的大慈大悲心,不能放弃苦海众生,自求彼岸的涅盘寂静。
真正的佛家出世思想本质是消除贪恋之心,身处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贪恋荣华富贵,并不是厌恶和逃避现实,自求净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入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出世
3. 古人所说的“出世”和“入世”怎么理解呢
出世与入世最初来源于儒家跟道家两派的学说观念,儒家提倡积极入世,帮助世人,贡献社会;而道家则提倡隐居山林,譬如老子的“老死不相往来”。 后来,这种观念被引申到了其它人身上,代表着不同的两种人生观,入世是积极向上的融入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出世则是消极的逃避社会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的桃花源。 心得解脱就是出世,心不得解脱就是入世。如果心得解脱,无论在哪里做什么事情都是出世,所以如果能够同时发起度化众生的菩提心,那么就是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情了。所以说一般人因为心不得解脱,实际上是无法有出世的心的。如果想达到这个境界,那么还是要关注自身的修行,否则很可能还是用入世的心做入世的好事。当然即便如此,多做好事还是值得赞叹鼓励的,只要有心于佛法这种好事也会为日后能够心得解脱,真正的出世打下良好的基础。
儒家经典名言50句,学习入世的智慧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释义: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释义: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释义: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释义;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释义: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释义: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释义: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
释义: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释义: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释义: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释义: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释义: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用心认真地复习了吗?
1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释义: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1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释义: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释义: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释义: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释义: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释义: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释义: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且不感到耻辱。
20、三思而后行。——《论语》
释义: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释义:智慧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释义: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释义: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释义: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释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释义: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释义: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2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释义: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会先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释义: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3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
释义: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释义: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释义: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33、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释义: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34、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
释义: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3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释义: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36、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
释义:开头虽然只有毫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么远了。
3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释义: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就要效法大地的包容,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
释义: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享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39、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
释义: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4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释义: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
4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释义: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4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
释义: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4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释义: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44、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释义: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45、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周易》
释义: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低下的位置上不要忧虑。
4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释义:君子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
47、多行不义,必自毙。——《春秋·左传》
释义:多行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招致灭亡。
48、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春秋·左传》
释义: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4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左传》
释义: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5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春秋·左传》
释义: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来源:国学小常识
相关文章:
- 上一篇:管教子女的名言警句
- 下一篇:汽车方面名言(有什么关于汽车的谚语或者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