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名言
时间:2022-04-06 11:3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钮文新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弗里德曼名言
1.米尔顿61弗里德曼的名言,"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货币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者弗里德曼(Friedman)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地方都是货币现象” (Inflation is always and everywhere a monetary phenomenon)。然而,实际经济中的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并不是简单地为表现为货币的多少。
大量的数据经验表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主要适用于长期,在短期这种关系并不明显存在。弗里德曼教授考察了美国历史上1867~1960期间货币供给(以M2度量)与通货膨胀(以GDP减缩因子度量)之间的关系。注意,他考察的是这两个指标每十年的平均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即以每十年作为一个数据点来考察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所得出总的结论是:高的货币供给导致高的通货膨胀。但是,当把这种考察用于短期分析,特别是观察月度的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数据时,经济学家们却很难发现二者之间有什么规律性的关系。
“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这个说法,是从长期的角度,撇开了经济中具体因素作用的过程,而对最终结果所做的一种概括性描述:即通货膨胀最终都归结为货币过多。这如同发洪水是由于水过多一样的道理,而不论水是来自长江的水,还是来自黄河的水,还是来自天上下的雨。总之,水多是发洪水的基本条件。同样可以理解为:货币过多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条件。因此,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与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谈论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这意味着从长期来看,要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要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而从短期来看,抑制通货膨胀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总的来说,弗里德曼是否认为世界的扁平化是好事还是坏事
弗里德曼名言:自由、私有、市场这三个词是密切相关的。在这里,自由是指没有管制的、开放的市场。单单使用市场并不足够。任何国家不论富庶或贫穷的,都在使用它。只有私有市场也是不足够的。例如,印度虽然有一个相当庞大的私有市场,但人民的生活比起四十年前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同样地,一般非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也使用私有市场,但它们非常落后贫穷。
弗里德曼指出自由、私有、市场,三者的关系,三者缺少任何一个,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影响作用都不大,更通过举例子,证明三者息息相关,缺一不可。可见,弗里德曼是认可世界扁平化的。
多数据!弗里德曼名言在华被曲解丨钮文新:通货膨胀的谬误
如图1所示,中国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而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以总是强调通胀,甚至比当年的美国总统里根更加关心通胀问题,其实际意图并不在于担心中国物价上涨,而是要绑架公众认知,逼迫中央银行紧缩货币,以达成推高人民币币值——升值的目的。请注意,我们正处于这样的误导当中。
图1
“通货膨胀无论如何都是货币问题”,作为从货币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学者——弗里德曼先生提出这样的命题无可厚非,但这并不代表物价问题研究没有其他的角度,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而美元霸权实际存在的前提下,这一命题正确性已经被事实无数次否定,但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实际是货币学家、金融学家没人愿意对之提出质疑,更不可能去否定这一命题,甚至面对事实视而不见,这就是货币学派在中国所特有的“宗教性”。
我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如何都是货币问题”的命题本身“没错”。因为,“通货”指的是流通中的货币,“膨胀”指的是太多了,所以,通货膨胀实际是说“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它当然是货币问题,但现在人们被误导,不知曾几何时,经济学家做了一个“等量替换”,即“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所以弗里德曼的命题悄然地被默认为“物价上涨无论如何都是货币问题”。
物价上涨无论如何都是货币问题?换个问法:物价上涨一定是货币超发所致,而且货币超发一定导致物价上涨?或“物价上涨无论如何都是货币问题”属于“充分且必要的命题”?逻辑学告诉我们,只要能够举出反例,就可以否定命题。那好,我们是不是可以举出大量反例否定“物价上涨无论如何都是货币问题”这个命题?当然可以。
比如,中国改革历史上的多次“价格改革”,尤其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推进物价改革,都导致物价严重上涨;再比如,近10年的物价多因食品价格上涨引发,而食品价格上涨又与农产品市场化过程中,土地、人力、水力、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从不计成本变为显性成本”密切相关,如图2所示。这些物价上涨因素是否属于货币因素?有人会说,如果没有货币发行支持这样的改革,那价格也涨不起来。对不起,我认为,没有货币发行的支撑,那物价会更猛烈地上涨。因为,前端成本上升,而因为没有货币、没有需求,成本不能顺利向后端传导,那生产就会大规模萎缩,结果是“产品供不应求推高物价”,那将是更严重的物价上涨。
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中国的物价不一定由中国自己决定。尤其是2005年之后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速上涨所致,对于中国这样的以制造业为本的国家而言,物价上涨主要由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输入引发。如图3所示,中国CPI与国际一篮子大宗商品指数(CRB)走势高度正相关。
为什么要说“输入性物价上涨”的问题,因为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物价上涨不一定是人民币‘主动’超发的问题”,而是“输入性物价上涨”导致人民币被迫多发的问题。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通货膨胀不一定是本币的问题。因为,中国企业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必然导致中国企业多花钱去购买同样多的东西,从而使货币需求增加。那中央银行是不是可以紧缩货币、不予企业货币满足?对不起,在企业规模边际的作用下,那等于把企业逼上绝路,生产萎缩,供给减少的预期,同样会引发物价暴涨。
所以,物价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货币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物价上涨就紧缩货币,物价下跌就放松货币。同样的道理,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发达国家大量投放基础货币,但8年多过去了,我们什么时候见过发达国家出现物价暴涨?为什么?因为需求羸弱。所以,货币超发必须通过需求作用于物价,如果我们看到需求疲弱或供给过剩之时物价上涨,一定是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与货币多少有关,但属于弱相关,如图4所示,中国的物价涨跌与M2增减的相关性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