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酢名言
时间:2022-04-06 15:2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人民法院报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游酢名言
1. 春秋时期荀子关于礼仪的名言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许攸 - 简明演义传记
2. 奠师重道的故事,古诗,名言或谚语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对别人的老人不好;敬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怠慢别人的老人。出自《孝经。
天子章》 不师者,废学之渐也。 意思是:不向老师学习,这等于开始渐渐地放弃对学问的追求。
出自《吕衡州文集•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意思是: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出自《苟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意思是:古来学习的人必须有老师教导。
出自韩愈《韩昌黎集•师说》。 疾学在于尊师。
意思是:要很快学得知识才干,首先在于尊敬老师。出自《各氏春秋•劝学》。
君子隆师而亲友。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老师并和善地对待朋友。
出自“《荀子•修身篇》。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研究学问、说明道理时必称老师是如何教导的,并努力发扬光大。出自《吕氏春秋》卷四《尊师》。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意思是:重视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出自《朱舜水集•劝兴》。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意思是:人不能没有老师指导学习。出自(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就:靠近。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怎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问不向老师请教,最后还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出自〔唐〕韩愈《师说》。
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意思是:人希望自己的子孙有作为,却不知道重视老师的作用,这就好比想保养自己的身体。
但又不穿衣,不吃饭似的。出自(清)王卓《今世说》卷一。
冀:希望。敬:重视;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意思是:人即使本质很好,又有聪明才智,但也要向老师学习,这择高尚的朋友互相帮助。出自《荀子•性恶》。
辨:慧。 若要好,问三老。
意思是:要想把事情办好,要向有经验的老年人请教。见于(明)唐海《中山狼》第三出。
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意思是:拜师解答疑难,交友辨析疑难,师、友对做学问很有帮助。出自(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 意思是:师友之间贵在尊敬和亲热,考察古代文化应当反躬自问。
出自(宋)刘过《湖学别苏召叟》。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
意思是:教师得到敬重,然后知识才有较高的地位,百姓才能重视学问。出自(汉)韩婴《韩词外传》。
师者,人之模范也。 意思是;当老师的人,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
意思是:老师呀老师,简直是儿童的生命,致力于求学,不如下功夫去找寻好的老师。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师道立则善人多。 意思是: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则具有良好行为的人就多。
出自《海瑞集•赠陈元山任古田司训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师长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把他们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而改掉。出自《论语•述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不用老师费大劲就能收到双倍的效果,并感谢老师的功劳;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地教,结果却事倍功半,他不检查自己,反而埋怨老师。
出自《礼记•学记》。逸:安逸;轻松。
庸:功劳。 为学莫重于尊师。
意思是:学习最主要的是尊重老师。出自(清)谭嗣同《刘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务学不如务求师。 意思是:努力求学不如努力找位好老师。
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篇》。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意思是;学习要有老师讲授,也要有朋友间的切磋。出自(明)唐甄《潜书•讲学》。
学莫便乎近其人。 意思是: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
出自《荀子•劝学》。 尊人共客语,侧立在傍听。
莫相前头闹,喧乱作亚鸟鸣。 意思是:长辈同客人说话,应站在旁边听,不要跑到人前去嬉闹喧叫。
出自《全唐诗补逸》卷二(王梵志诗)。 择师,不可不慎也。
意思是:选择老师不可不慎重。出自《礼记•学记》。
3. 关于尊师的名言、故事、成语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程门立雪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
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
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4. 关于学习要动笔的名言
白头方悔读书迟,困倦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10.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11,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你听 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是知也。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 be patient and enjoy yourself.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s should be fun. 放松点!要有耐性, for communication. 学以致用,但不要放弃, the more natural it will become. 一位伟人曾说,他用脚踢踢刘琨。
三人行。 少壮不努力,读书求理。
14,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继续学习。锥刺股:战国时有位名为苏秦的好学者,昼夜勤读。
读书破万卷,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Learning any language takes a lot of effort。刘琨醒来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可以为师已,胜过积蓄金银。
(欧洲谚语 立身以立学为先。 5! 2. 造烛求明、粮食和友谊,就用绳系发悬在房梁上,瞌睡时把自己拽醒.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2.读一书,增一智。 3.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4.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树不修,叫匡衡. 学习一门语言的方法就是要尽量多地练习说.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12;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and the more you apply it in real situations。
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一书,增一智。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不向前走。形容刻苦学习,永不懈怠。
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5。
它在催我们起床了。” 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起来,拿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Relax,下笔如有神,不明白真理。 粮食补身体.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长不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拿了一把小刀。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必有我师焉。
6,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清醒后继续学习,误一生的事;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13,一次去见老师程颐,程颐刚好在打瞌睡,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 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勤奋地操练,你所付出的一切将会得到报答。
下面的是古人事例 1.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语言是用来交换思想。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书籍丰富智慧。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4,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 3.囊荧映雪 车胤捉来萤火虫当读书用的灯,孙康就着雪地的反光读书学习,俩人都是刻苦读书的典范。
4.头悬梁,锥刺股。头悬梁:晋代名士孙敬;不努力学习,晚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
知之为知之,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 黑发不知勤学早,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 就这样.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 蜂采百花酿甜蜜,不知为不知, 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 祖逖不想睡了,人读群书明真理。
程门立雪的故事,是人人都知道的:宋代杨时,反复操练是非常必要的,你越多地将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他们就变得越自然。
《宋史》记载这个故事,无疑是为了表彰杨、游两人的“尊师重道”。
3. Work harder and practice more. Your hardworking will be rewarded,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没知识。
6。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 15.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缅甸谚语) 16,进行交流沟通的,行成于思毁于随 有关学习的谚语 1。 1,匡衡长大了。
5.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The way to learn a language is to practice speaking it as often as possible. but don't give up. 学习任何语言都是需要花费很多努力,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组逖闻鸡起舞 当匈奴贵族横行北方、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晋朝有一些有志气的将领还坚持在北 方战斗。
刘琨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刘琨年青的时候,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叫祖逖。
在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 洛阳东北)做主簿,有个农民的孩子,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幼年不勤学。
(英国谚语) 17.积累知识,买不起点灯的油,昼夜苦读,唯恐困倦,杨时与他的同窗游酢皆侍立不去。程颐醒来时,门外积雪已深一尺.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
9,并让自己快乐!学习外语应该是乐趣无穷的,误一天的事;人不学。 清晨不起早。
温固而知新.程门立雪好像和刻苦读书无关,立学以读书为本。祖逖往窗外一看.Study English in order to apply it. Language is for the exchange of ideas,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老大徒伤悲,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
那个时候,。
5. 有没有关于讲文明的名言和小故事
在北宋时期,有一个非常好学的青年,他的名字叫杨时。
杨时从小就很聪明,读书很用功,他常对别人说:“学习对我来说像吃饭一样,是我内心的需要……所以不能放松。”
一天,杨时遇到一个不懂的问题,就与好友游酢相约去请教老师程颐。当他们赶到老师家时,正好赶上老师午睡。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他们就站在院子里静静等候。
不巧,那天下起鹅毛大雪。他们站在外面,身上落了厚厚的一层雪花。当老师一觉醒来,推门看见他们时,地面的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杨时和游酢站过的地方,留下了两双深深的雪坑。
6. 关于勤学苦练的名言警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疏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有关学习的谚语 1.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2.读一书,增一智。 3.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4.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5.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6.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8.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9.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10.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11.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12.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13.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4.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15.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缅甸谚语) 16.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17.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
(欧洲谚语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一书,增一智。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学,误一生的事。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已。 1.Study English in order to apply it. Language is for the exchange of ideas, for communication. 学以致用。
语言是用来交换思想,进行交流沟通的! 2、The way to learn a language is to practice speaking it as often as possible. 学习一门语言的方法就是要尽量多地练习说。 3、A great man once said it is necessary to dill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the more you apply it in real situations, the more natural it will become. 一位伟人曾说,反复操练是非常必要的,你越多地将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他们就变得越自然。
4、Learning any language takes a lot of effort. but don't give up. 学习任何语言都是需要花费很多努力,但不要放弃。 5、Relax! be patient and enjoy yourself.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s should be fun. 放松点!要有耐性,并让自己快乐!学习外语应该是乐趣无穷的。
6、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Work harder and practice more. Your hardworking will be rewarded. 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勤奋地操练,你所付出的一切将会得到报答。
下面的是古人事例 1.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组逖闻鸡起舞 当匈奴贵族横行北方、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晋朝有一些有志气的将领还坚持在北 方战斗。
刘琨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刘琨年青的时候,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叫祖逖。
在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 洛阳东北)做主簿,晚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
祖逖往窗外一看, 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 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脚踢踢刘琨。
刘琨醒来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祖逖说:“你听 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
它在催我们起床了。” 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起来,拿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
就这样,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 3.囊荧映雪 车胤捉来萤火虫当读书用的灯,孙康就着雪地的反光读书学习,俩人都是刻苦读书的典范。
4.头悬梁,锥刺股。头悬梁:晋代名士孙敬,昼夜苦读,唯恐困倦,就用绳系发悬在房梁上,瞌睡时把自己拽醒,继续学习。
锥刺股:战国时有位名为苏秦的好学者,昼夜勤读,困倦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清醒后继续学习。形容刻苦学习,永。
7. 尊师重教的名言和古诗名句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3、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4、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5、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6、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8、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 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9、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10、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2、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3、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4、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能够为你解答是我最大的荣幸!
8. 急求古代礼仪名言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9. 关于尊师爱友的格言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3、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4、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5、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6、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8、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 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9、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10、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2、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3、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朱门立雪名公多(上)——《判词经典》之二十五
朱门立雪名公多(上)
——《判词经典》之二十五
这篇朱门立雪,是要说说朱熹和他的弟子,他们当中颇有几个很会写判词的。日本历史学家小岛毅在《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一书中就这样说过:
《清明集》所收判词的作者们,也就是“名公”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朱子学派的人物。开头三篇文章(不是判词,而是对官吏的告诫)的作者就是那位真德秀;接着上场的蔡杭,全书收录他的判词超过七十篇,自祖父以来他们家三代连续师事朱熹。由此可见,本书的编者应该是属于朱子学系统的人物,由此体现的就是他们的地方统治的理想形态。
朱门立雪的标题,当然是从程门立雪套用而来的。程门,说的是北宋时伊川人程颐,他和他的哥哥程颢并称“二程”,均是道学(即理学)的创始人。大程二程学问难分伯仲,但个人性格却迥然不同,据二程的弟子讲,程颢饶有风趣,程颐“直是谨严”,也难怪程门立雪的故事发生在程颐身上。传说是,弟子杨时来洛中向程颐问学,虽然年已四十,但“事伊川愈恭”。“一日见颐,颐偶螟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杨时是二程很看重的弟子,当他学成返乡时,程颢曾道:“吾道南矣!”后人对杨时推崇,还因为“杨时三传而有朱子”。朱熹虽说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但也是以传承二程思想为己任的。他不仅为二程编次《程氏遗书》和《伊洛渊源录》,《近思录》也多采周张二程四家。他曾说:“道丧千载,圣远言湮。不有先觉,孰开我人。”这是《濂溪先生像赞》中的话。濂溪先生又是谁呢?他是二程的老师,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所以我们在讲朱熹和他的弟子之前,不妨先讲讲他这位老师的老师。
周敦颐是与王安石同时代的人,比安石长四岁,据说,安石提点江东刑狱时,与敦颐相遇,“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朱熹《周敦颐事状》云:“先生家世道州营道县濂溪之上。姓周氏,名敦实,字茂叔。后避英宗旧名,改敦颐。”黄庭坚曾经这样评价周敦颐的为人:“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友人潘兴嗣尝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
苏东坡诗云:“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周敦颐最重要的著作并不是《爱莲说》,而是《太极图》。朱熹曾说:“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言皆发此图之蕴。”陈亮则说:“濂溪周先生奋乎百世之下,穷太极了蕴,以见圣人之心,盖天民之先决也。”周敦颐正是以太极本体论奠定了“道学宗主”“理学开山”的地位,“播天下,传后世,如此其大”;“若夫爱莲有说,吟咏有作,及古今人之颂扬而赠及其后裔者,乃其芳中之余芳。”《宋史·道学传序》这样评价周敦颐之“上继往圣,下启后儒”之功:
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
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
清光绪年间贺瑞麟作《周子全书序》,则以这样一段文字开端:
孔孟而后,千有余年,圣人之道不传。道非不传也,以无传道之人耳。汉四百年得一董子,唐三百年得一韩子,皆不足与传斯道。至宋周子出,而始续其统,后世无异词焉。
这样一位圣人级的大儒,其实还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法官。《宋史·道学传·周敦颐传》这样记载他的折狱功夫: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因此两案,周敦颐名声大噪,以至于在他知南昌时,“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胥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后来,他还获任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不惮出入之勤,瘴毒之侵,虽荒崖绝岛,人迹所不至处,皆缓视徐按,务以洗冤泽物。”可惜的是,“未及尽其所为,而君已病矣”;更可惜的是,他的判词也一篇都未能留下。朱熹晚年弟子、官至礼部侍郎的度正,生于周敦颐曾经为官的合州,他当年就曾试图搜求他的书判,可惜片纸未得。他在《书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后》中是这样说的:
而先生仕吾乡时,已以文学闻于当世,遂搜求其当世遗文石刻不可得。又欲于架阁库讨其书判行事,而郡当两江之会,屡遭大水,无复存者。
周敦颐史称宋代五子之首,经张载、程颢、程颐,到朱熹时完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伟大复兴。黄榦曾言:
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程、张子继其绝,至熹而始著。
我们无意阐述朱熹的道学思想,单表他的法律生涯和司法理念。英国传教士卜道成曾经这样描述周敦颐:“与政府官员的工作相比,他更在意的身份是一名道德教师和一个学派的开创者。”朱熹也是这样,一生都在“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因此“辞官文字甚多”,“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虽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但孝宗皇帝却曾留下“朱熹政事却有可观”的评价。《宋史》本传还说:“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萧然。朱熹在知南康、漳州、潭州以及提点江南西路刑狱公事等任上,处理过不少狱讼,例如知漳州时,因为民间讼争纷纷,案件积压如山,提刑司状下如雨,朱熹刚到漳州,一下子就判了二百四十三道词状。
关于朱熹的执法,“普遍印象,以为朱子执法太严”。朱熹亦自认:“治财太急,用刑过严,二事亦实有之。”陆象山亦云:“朱元晦在南康,已得太严之声。”那么,南康时期的“严”是怎样一种情形呢?朱熹在《语类》中是这样回忆的:“某南康临罢,有跃马于市者,踏了一儿将死。某时在学中,令送军院。次日以属知録。晚过廨舍。知録云,‘早上所喻,已栲治如法’。某既而不能无疑。回至军院,则其人冠履俨然,初未尝经栲掠也。遂将吏人并犯者讯。次日吏人杖脊勒罢。偶一相识云,‘此是人家子弟,何苦辱之?’某曰,‘人命所系,岂可宽驰?若云子弟得跃马踏人,则后日将有甚于此者矣’。况州郡乃朝廷行法之地,保佑善良,抑挫豪横,乃其职也。纵而不问,其可得耶?”
其实,朱熹“严”的名声,还不是始于知南康军时,在他初入仕途、担任同安县主簿时,就已露端倪。据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记》载,同安流传着一则朱熹处理民田争讼的佚事:
文公为同安主簿日,民有以力强得人善地者,索笔题曰:“此地不灵,是无道理;此地若灵,是无天理。”后得地之家不昌。
束景南在《朱子大传》中评论道:“用地理风水诅咒富家的强力夺田自不免软弱可笑,但他终身敢于不惜丢官犯上抗命,严惩豪强势力的飞扬跋扈,已经在同安初仕中初露锋芒了。”
因“严”而引祸上身,以至于成为一大罪状的,还是发生在朱熹二入湖湘,出任荆湖南路安抚使期间。庆元党禁中,胡纮上劾章指控朱熹:“帅长沙,则匿藏赦书,而断徒刑者甚多”。对于这一事件,宋代吴子良著《林下偶谈》有较详细的描述:
晦翁帅潭,一日得赵丞相简密报,已立嘉王为今上,当首以经筵召公。晦翁藏袖中,竟入狱取大囚十八人,立斩之。才毕,而登极赦至。翁恐赦至而大恶脱网也。
同治七年刊本《长沙县志》也沿袭了这一记载。但据束景南考证,《林下偶谈》的故事不过是从胡纮的劾章附会而来。朱熹自己在《语类》中曾谈到这事的来龙去脉:
某在长沙治一姓张人,初不知其恶如此,只因所犯追来,久之乃出头。适有大赦,遂且与编管。后来闻得此人凶恶不可言人。只是平白地打杀,不问。门前有一木桥,商贩者自桥上过,若以柱杖拄其桥,必捉来吊缚。此等类甚多。若不痛治,何以惩戒!
束景南认为,朱熹斩杀的是一些“平白地打杀人不问”的凶恶之徒,而且,朝廷早就有规定,凡遇大赦,“罪人情重者,毋得以一赦免”,所以,朱熹明知大赦天下而仍公然提斩凶囚,并没有违反朝廷规定,也没有必要偷偷藏匿赦书斩囚。束景南的辩白不乏爱屋及乌、为贤者讳的色彩。其实,朱熹的“严”是摆在那里的,是他自己都承认甚至极力鼓吹的。不仅没必要掩饰,甚至都有认真挖掘梳理一番的必要。
人们常说,“为政以德”,还是“唯治为法”,实乃儒家与法家的分水岭。崇礼而视法为末节,似乎是儒家的代表性主张。但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候,对于宽猛相济就已经给予了肯认。《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了郑国国相子产的一则故事,据说这也是宽猛相济原则的最早出处: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当听闻子产死的时候,孔子出涕曰:“古之遗爱也。”他对于子产的宽猛相济论也做了一番阐发:
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朱熹的发展,在于修正了孔子的“宽以济猛,猛以济宽”,而是主张“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史家指出,此说“似有意提高礼、刑关系中刑的地位”。他强调:“为政以德,非是不用刑罚号令,但以德先之耳。以德先之,则政皆是德。”又说:“圣人为天下,何曾废刑政来!”虽说朱熹是儒家的巨擘,但他的“刑以止刑”思想与法家的申韩倒是异曲同工,例如《商君书》就云:“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朱熹的这一思想也与周敦颐一脉相承。周子在《通书·刑第三十六》中曾说:“圣人之法天,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不止则贼灭无伦焉。故得刑以治。”西方研究者显然也注意到这种儒中有法、外儒内法的现象,例如美国学者卜德与莫里斯在《中华帝国的法律》一书中就指出:
然而,在汉代取得独尊的儒家却是一个折中主义的思想体系——它广泛吸取了与其相对立的其他学派的思想,其中也包括法家的思想。因此,法家学派的消失,并不表示法家的理论和作用也随之彻底消亡。相反,法家思想继续对汉代及以后各代的政治思想和经济理论产生影响。
为什么主张“以严为本”?朱熹在不同场合做过许多解释。首先,严是为了“辟以止辟”。朱熹说:“古人为政,一本于宽,今必须反之以严。”“刑愈轻而愈不足以厚民之俗,往往反以长其悖逆作乱之心,而使狱讼之愈繁。”又说:“今之士大夫耻为法官,更相循袭,以宽大为事,于法之当死者,反求以生之。殊不知‘明于五刑以弼教’,虽舜亦不免。教之不从,刑以督之,惩一人而天下人知所劝戒。所谓‘辟以止辟’。虽曰杀人,而仁爱之实已行乎中。今非法以求其生,则人无所恐惧,陷于法者愈众;虽曰仁之,适以害之。”其次,严是对无辜良民负责。他说:“今人说轻刑者,只见所犯之人为可悯,而不知被伤之人尤可念也。如劫盗杀人者,人多为之求生,殊不念死者之无辜。是为盗贼计,而不为良民计也。”
至于“以宽济之”,首先,体现在“临民以宽”。余英时曾说:“理学家在朝廷则念念不忘‘得君行道’,在地方则往往强调‘泽及细民’。”这话总结得很到位。朱熹有一句名言:“知县若宽一分,百姓得一分之惠。”而欲使百姓“宽一分”,则必要有严的另一面,否则只会“长奸惠恶”,最后遭殃的还是百姓。其次,则体现在“恤刑”。既然刑罚严酷,则不可不慎,所以周敦颐就曾说:“呜呼!天下之广,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朱熹也认为,“恤刑”的目的是避免司法枉滥,所以要求“疑罪从轻”,应当“详审曲直”,“令有罪者不得幸免,而无罪者不得滥刑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概从轻。无原则地一味从轻,就是“于不当恻隐处恻隐,即是恶”。换句话说:“使无罪者不得直,而有罪者得幸免,是乃所以为恶尔”。
朱熹曾经这样评价周敦颐:“周茂叔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其为政,精密严恕,务尽道理。”朱熹自己也是以此为理想,他在任湖南安抚期间,举荐治才的标准就是“严恕”并备,例如他这样称道邵州守潘焘:
以学问持身,以儒雅饬吏,不鄙夷其民。首以教化为务,崇尚学校,修建先贤祠宇,民嚣讼,谕之以理,事至有司,敏于决遣,由是庭讼日简,郡圄屡空。
他又将“精密严恕”做过进一步分解,那就是:“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以严。”这话是讲给辛弃疾的。按照陈亮的说法,朱熹与辛弃疾堪称南渡之后的“双子星座”,一个是“人中之龙”,一个是“文中之虎”。朱熹与辛弃疾也确实志向相同,命运相近,相交既久,相见亦深。淳熙七年冬,江西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担负救荒使命的安抚使辛弃疾贴出八字榜文:“劫禾者斩,闭粜者配!”朱熹听闻,深表钦佩。当辛弃疾一度被罢官闲居时,朱熹为他愤愤不平:“辛幼安是个人才,岂有使不得之理!”朱熹死后,辛弃疾哭得最为真挚悲痛:“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绍熙三年春,在家闲居十年的辛弃疾被朝廷起用为福建提刑,一到福建就向朱熹问政,朱熹就对他说了前面那三句话。这既是对辛弃疾的忠告,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夫子自道。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李广宇丨编辑:李璇 林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