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名言
时间:2022-04-06 18:3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静一号普洱茶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日本茶道的名言
1.求日本茶道经典语录
日本茶道经典语录:
“独坐观念”
这个和“一期一会”一样,出自于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面对茶釜 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拥起一股充实感。”
“和敬清寂”
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
以上这两个概念再加上你说的“一期一会”就是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会;(三)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
“茶禅一味”
千利休的“ 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作为武野绍鸥及门高徒的千利休(纪元1522年——1592年),幼名四郎,法号宗易、利休,斋号抛筌,出生于河内国堺町(今大阪府堺市)的商人家庭,幼年已亲近于茶道,十八岁拜在绍鸥的门下,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和精进修为,他不仅全面继承了珠光的“禅茶一味”理论和绍鸥的茶道本土化运动,进而克绍箕裘,多有发明,亲手完成了对茶道的全面改造,使之彻底脱胎换骨,真正深入日本人心,成为国民文化。因此,每当人们评价武野绍鸥的贡献时,首先就会提及是他亲手栽培出利休这样的古今第一人。由此可见,利休确实全面超越了自己的师长和前辈,在日本茶道史上达到了不可企及的至高地位。
“佛法存于茶汤”
被后世尊为日本茶道开山鼻祖的田村珠光, 是十五世纪在奈良称名寺出家的一位僧人。十五世纪,民间茶会限于封建等级制度和举办者的财力,只能在一种叫做“草庵”的简陋茶室内进行。然而,恰恰是这种简约古朴的建筑风格,却令珠光仿佛一下子悟到了什么。每当他正襟危坐于小小草庵之中,品评各种茶艺的时候,他的心就情不自禁地与周遭环境发生共鸣,他努力捕捉着共鸣之中所传递出来的禅机佛法,终于从那首著名的佛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中有所顿悟,作出了“佛法存于茶汤”的论断。
还有“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等。
2.茶道感悟句子
茶道感悟句子
1、“真正的安静,来自于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鼓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茶香中,一颗心慢慢沉静下来。关于茶的句子。浮躁世界红尘滚滚,惟愿内心清风朗月。
2、开始入门,觉得喝茶舒服、有品味、爱屋及乌喜欢茶具;成高手,感受香、醇、韵、滑等等,看出品种、产地、制程等;后来,从茶汤看见春天、看见人生,
3、月很圆,花更香,保重身体要健康;鱼在游,鸟在叫,愿你天天哈哈笑;手中书,杯中酒,祝你好运天天有!欢乐多,忧愁少,预祝中秋节快乐!
4、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花茶和肠胃,清茶滤心尘,茶之德也;乌龙大红袍,黄山素毛峰,南生铁观音,北长齐山云,东有龙井绿,西多黄镶林,茶之生也;茗品呈六色,甘味任千评,牛饮可解燥,慢品能娱情,茶之趣也。
5、人生就像一杯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涩,第三口甜。回味一下,甘甜清香。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甜是它的馈赠。关于茶的句子。
6、日子,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静心,过得从容。奋斗,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敬心,赢得坦荡。爱情,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净心,爱得真洁。人生,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尽心,活得纯粹。
7、人生就是在品茶中思索,在品茶中感悟,在品茶中成长。
8、佛能洗心,茶能涤性。苦中有甜,甜中是苦,先苦后甘,人生亦如是,如饮黑茶。生活禅,幸福茶,禅洱茯茶,一生幸福。
3.茶道的历史的好句
“茶道就是把炭放进炉子里,等水开到适当程度,加上茶叶使其产生适当的味道。按照花的生长情形,把花插在瓶子里。在夏天的时候使人想到凉爽,在冬天的时候使人想到温暖,没有别的秘密。” 千利休
千利休(日本语:千 利休/せん の りきゅう Sen no Rikyu,生于1522年,卒于1591年4月21日。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著名的茶道宗师,日本人称茶圣。本名田中与四郎,家纹是“利休梅”。时人把他与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称为“天下三宗匠”。千利休作为日本著名的茶圣,他在日本茶界以及日本历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即便放眼全世界,他对于茶文化、茶历史的贡献与地位,都是不容抹杀以及不容置疑的,即便是再偏激的民族主义者,只要真正了解了千利休的生平,也会对这位茶道宗师兼高僧产生许多的敬意。 千利休大器晚成,五十二岁才成为织田信长的茶头,因此登上日本的政治舞台,其命运因此发生巨大转折,随后织田信长遭遇本能寺之变,丰臣秀吉得取了天下,千利休也开始了其辉煌的黄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千利休的茶道境界攀升到了登峰造极,返璞归真的境界。 当时有人慕名向千利休来讨教茶道之奥义,千利休便告诉他们:“茶道就是把炭放进炉子里,等水开到适当程度,加上茶叶使其产生适当的味道。按照花的生长情形,把花插在瓶子里。在夏天的时候使人想到凉爽,在冬天的时候使人想到温暖,没有别的秘密。”
4.描写茶道的句子有哪些
1、茶的滋味,大抵在其或苦或甜,或浓或淡色味交织之中,品出一种淡定的人生,一种不可释怀的人生,一种笑看风轻云淡的人生。
2、借茶静心度春秋。
3、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和哲理。
4、大抵,茶的妙处,抑或可以从中品出一种人生的滋味!
5、忙里偷闲,且和一杯茶去,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
6、二两茶叶一斤盐,斤半茶叶有衣穿,改善生活在眼前;一斤茶叶十斤钢,四斤茶叶百斤粮,建设祖国富双强。
7、茶道讲究五境之美——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8、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
9、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
10、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足;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11、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12、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着南塘移树时。
13、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14、听说在南宋时期日本僧人带了茶去日本,日本人加以发扬变成了茶道;听说官妓源自我中华天国,却在一海之隔的日本,有一种精致的艺人,名叫艺妓。
15、山僧后檐茶数从,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5.描写茶道的句子有哪些
1、茶的滋味,大抵在其或苦或甜,或浓或淡色味交织之中,品出一种淡定的人生,一种不可释怀的人生,一种笑看风轻云淡的人生。
2、借茶静心度春秋。3、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和哲理。
4、大抵,茶的妙处,抑或可以从中品出一种人生的滋味!5、忙里偷闲,且和一杯茶去,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6、二两茶叶一斤盐,斤半茶叶有衣穿,改善生活在眼前;一斤茶叶十斤钢,四斤茶叶百斤粮,建设祖国富双强。
7、茶道讲究五境之美——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8、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
9、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10、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足;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11、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12、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
何人书破蒲葵扇。记着南塘移树时。
13、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14、听说在南宋时期日本僧人带了茶去日本,日本人加以发扬变成了茶道;听说官妓源自我中华天国,却在一海之隔的日本,有一种精致的艺人,名叫艺妓。15、山僧后檐茶数从,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6.关于茶道的诗词有哪些
关于茶道的诗词有:
1. 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2. 唐元稹《一七令·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3. 唐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4. 唐白居易《琴茶》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今无往还?
5. 唐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注释:
1. ⑴桑茶坑:地名,在安徽泾县。⑵草满花堤(dī):此处倒装,即花草满堤。⑶童子:儿童;未成年的男子。柳阴:柳下的阴影。诗文中多以柳阴为游憩佳处。
2. ⑴碾雕白玉:茶碾是白玉雕成的。
⑵罗织红纱:茶筛是红纱制成的。
⑶铫:煎茶器具。
⑷曲尘花:指茶汤上面的饽沫。
3. (1)有怀:怀念亲朋至友。
(2)泠泠:清凉。
(3)瑟瑟:碧色。尘:研磨后的茶粉(按,唐代中国茶为粉茶,也就是日本学去的抹茶,所以用尘来形容)。
(4)无由:不需什么理由。
4. ⑴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
⑵陶陶(yǎoyǎo):和乐貌,《诗经·国风·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
5. (1)诮(qiào):原意是嘲讽。这里的“诮”字不是贬义,而是带有诙谐调侃之意,是调侃崔石使君饮酒不胜茶的意思。崔石约在贞元初任湖州刺史,僧皎然在湖州妙喜寺隐居。
(2)越:古代绍兴。
(3)遗(wèi):赠送。
(4)剡溪:水名,“剡(shàn)溪”位于浙江东部,又名剡江、剡川,全长二百多公里,乃千年古水。自新昌至溪口,环绕会稽、四明和天台三座名山蜿蜒而来,其间清流奔腾风光惊艳。早在秦汉置剡县时就有“山有天台,水有剡溪”之称。李白有诗句“送我至剡溪”;杜甫有诗句“剡溪蕴秀异”。在剡溪区域曾有四百多位唐代诗人在此留下足迹,故“剡溪”也被誉为“唐诗之路”。而剡溪茶因皎然此诗得以扬名。但此处剡溪应特指嵊州。
(5)金芽:鹅黄色的嫩芽。
(6)爨(cuàn):炊也,“取其进火谓之爨。”此处当烧、煮茶之意。
(7)金鼎:风炉,煮茶器具。
(8)素瓷雪色:白瓷碗里的茶汤。
(9)缥(piāo)沫香:青色的饽沫。
(10)琼蕊:琼树之蕊,服之长生不老。
(11)毕卓:晋朝人,是个酒徒。一天夜里,他遁着酒香,跑去偷喝了人家的酒,醉的不省人事,被伙计们捆起放在酒瓮边。次日掌柜的见捆的是州郡“吏部郎”,哭笑不得,此事被传为笑谈。
(12)陶潜篱下:陶潜,陶渊明。篱下: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3)崔侯啜(chuò)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是说崔石使君饮酒过多之时,还会发出惊人的狂歌。狂歌,此指放歌无节。
(14)丹丘:即丹丘子,传说中的神仙。
7.关于茶道诗词
《山泉煎茶有怀》
唐代: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译文: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扩展资料:
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泉边煮茶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有感而发:这么好的泉水,这么好的茶叶,可惜不能寄给爱茶的人,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当然,这故人是跟自己一样的“爱茶人”,而不是世俗之人。
此诗前两句是一对对仗十分工整的对偶句,“坐酌”与“看煎”的对偶,“泠泠”与“瑟瑟”的对偶,可见作者在选词上颇为用心,给人一个非常生动具体的意象,描述的是煮茶的情景。
后两句是作者的抒情,是通过抒发对茶的情感来表达自己对知心人的渴望,强烈的感情中带着丝丝的哀伤,从而体现作者对远方知己的极度想念。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不仅仅是茶,身边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在第一时间我们总想跟自己的朋友、爱人、亲人分享。可是有种种原因不能见到她们,难免会有失望。
在古代没法像现在一样有各种聊天软件,他们会用诗句来记录。当时是走得如此近的两个朋友,我们不能因为生活的压力而淡忘了曾经的好友。
此诗是写他用山泉水煎茶时,想到无法让同自己一样喜爱茶饮的亲友一道品尝的感受,短短数语,情真意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泉煎茶有怀
“侘び茶”与日本茶道
在日本,“茶道”一词的出现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此前,日本民族对吃茶的称呼主要是“茶の湯”或“侘び茶”。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茶の道”或“数寄道”的说法,但流传不广。其中“数寄道”仅出现在千利休时期前后的较短时间内。
现在,日本国内对茶道的习惯称呼仍然是“茶の湯”[[i]],按照形式可分为崇尚形式的豪奢书院茶和茶室面积四畳半以下的素朴“侘び茶”。后者不仅是当今日本茶道的主流,在广义上也就是千利休茶道体系的全部。此外,根据日本茶道中的“真、行、草”三种级别的定义,“侘び茶”当对应于“草”级茶。可见,相比用“茶道”或“茶の湯”,用“侘び茶”来定位与分析千利休的茶道思想更加合适。
众所周知,与我国的传统饮茶习惯相异,虽然也存在类似的“煎茶道”,但日本茶道的“茶”就是指能边饮边吃的翠绿色抹茶。简言之,日本茶道是将精制的茶叶用茶磨碾成粉末状的抹茶,再将这种抹茶放人茶碗里,注人热水后用茶筅搅拌的过程和相应礼仪。可见“侘び茶”显然更贴近日本茶道的内在神韵。而探讨这种独特饮茶形式的产生,就要追溯到活跃在四百年前的织田信长[[ii]]、丰臣秀吉[[iii]]时代的一名茶师以及他提倡的茶道精神。
千利休其人
在“织丰时代”,茶师千利休与今井宗久[[iv]]、津田宗及[[v]]并称“天下三宗匠”,在当时就被尊称为“天下一宗匠”,位列日本茶师之首。在现今的日本文化生活中,体现其审美观亦冠以其名的物品数不胜数,如“利休灰”、“利休豆馅”、“利休豆腐”、“利休头巾”、“利休木屐”、“利休扇子”等。
一位茶师能够形成如此持久的影响力,实在值得深思。审视千利休的生平,他极高的茶道技艺和人格魅力固然引人赞叹,但也需同时参照当时特殊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就像“英雄”与“时势”,向来都是相互造就的。
“织丰”茶师千利休
千利休(1522-1591)出生于今大阪府堺市的一个咸鱼商家庭,幼年名与四郎,19岁时改名为宗易,号抛筌斎。早年曾向北向道陈[[vi]]修习由“唐式茶会”演变而成的“书院茶”,后拜村田珠光[[vii]]的弟子武野绍鸥[[viii]]为师,修习“草庵茶”。另一说是,在向武野绍鸥求教前,千利休就已师从禅僧村田珠光,因此深得“茶禅一味”内蕴。63岁时在京都禁中小御所举行的茶会上,千利休才被正亲町天皇御赐“利休居士”之号。这个称号采自大德寺春屋宗园的语录,其意思是“名利共休”或“名利顿休”。
值得一提的是,在千利休之前,作为日本茶道开山者的村田珠光就创立四张半榻榻米的“草庵茶”和“茶禅一味”思想(姜天喜等2009)。
“村田珠光得到一张中国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ix]]的墨迹后,领悟到‘佛法存于茶汤之中’,便把把墨迹挂在茶室的壁龛里,人们走进茶室,都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一是表示对圆悟克勤的敬意,二是表明草庵茶的宗旨是与禅宗的思想相通的。”(余悦2002)
曾作为连歌师的武野绍鸥也将和歌引入茶道,提出了茶汤的真意在“侘び”。
(伊藤古鉴2006)他在《侘之文》中说“ 侘是真正的‘真深之心’,以此为旨,诗句、茶道知量禅味,实为格言故,爱奇货珍宝,选精好酒食,或乐于建茶室结构,摆弄庭木泉石,游乐设施,乃与茶背道而驰惟有专于茶道修行,方为茶道本愿,点茶全在禅法,功夫在了解自性。”芳贺幸四郎认为,千利休深化了“侘び茶”内涵,真正使茶道具的“和物”取代“汉物”,促使“侘び茶”从武士阶层扩展到平民阶层,即确立了茶道“侘び”精神和使茶道生活化。因此,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及体系被称为“侘び茶”。
在千利休剖腹离世后,中间辗转崎岖。到他的三个后人分别继承祖业,承袭或创立了茶室不审庵、今日庵、官休庵,并分别称为“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被茶道界统称为“三千家”。其中“里千家”是当今最大的日本茶道流派。除三千家外,日本茶道流派还有远州流、大日本茶道学会等许多流派。各流派虽在风格上各具千秋,但茶道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大同小异。有时流派差别仅在仪式步幅或茶巾颜色。
由上可看出,千利休对茶道上的贡献主要是,他将原本局限于贵族或僧侣的日本茶道塑造成了可以供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的“侘び茶”。具体措施就是在精神上给日本茶道注入新内涵,在外在表现上选择简素的茶室、茶道具、茶仪式等,而前者是后者的根本所在。
信长与秀吉的“茶头”
相较而言,中国历史上向来就不缺少起初仅限于贵族或某些特定社会阶层、后来被推广到民间的艺术文化形式;也不乏自成一家、使“阳春白雪”融入“下里巴人”的艺者雅士。纵然千利休“侘び茶”促使茶道成为日本国粹,但若对一门纯艺术而言,拥有如此大影响力着实突兀。因此,“侘び茶”成长的外在因素不容忽视。
千利休生活的时代正是战乱频发、贵族文化与平民文化开始交融的日本战国时期,与追求精神宁静平和的“侘び茶”精神迥然相异。
此前在日本平安时代,由中国传入的饮茶文化就是天皇、贵族、高僧们模仿中国唐文化的雅事。镰仓时代[[x]]从宋朝传回饮茶方法,把茶作为一种救命灵药,为寺院僧侣所利用。在室町时代[[xi]],贵族书院茶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在新兴的武士阶层和富裕阶层中流行(滕军1992)。即,茶在流传入日本之始就与中国平民茶不同,在贵族中象征地位和修养,在僧侣阶层是神秘药材,后来对武士就是炫富与娱乐手段。
在室町幕府逐渐衰落时,武士阶层开始把握政权、占据主要统治地位。如同中国的开国皇帝总要编造神话故事来说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统治阶层更替可能引起的隐患,也需要能有稳定民心、广受认同的精神文化。如此,原先作为上层文化标志的茶道也渐成为武士阶层的教养要求。“当时上至幕府将军、下至各诸侯国大小领主都会聘请著名茶人为茶道老师,学习、推行茶道。”(滕军1992)作为当时茶道第一人兼巨商,千利休成为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的“茶头”也就理所当然。
据考证,到1570年为止,千利休曾和武将织田信长交好,至1573年左右,在日本妙觉寺中担任织田信长的 “茶头”[[xii]]。而织田信长又把茶道与政治融为一体,以掌握茶道代表控制中央政权,用赏赐所收集的名贵茶道具来笼络人心。
深究茶道能与政治相连的原因,一方面如赵方任(2002)所述“茶道所提供的禅的境界既可为随时面对死亡的武士提供一块暂时的心灵乐土,使他们能勇往直前,还可以化解武将们野鄙粗放的习性,这对将来统一后治理国家将大有裨益,因此织田信长积极鼓励部下学茶事茶。”
另一方面,在1582年“本能寺之变”中织田信长被杀后,已经62岁的千利休受到丰臣秀吉赏识,成为丰臣秀吉的“茶头”。相比织田信长更甚的是,丰臣秀吉将举行茶会和参与茶会的资格作为对部下的奖赏,把茶事提到了荣誉层面。这种荣誉化的茶事,对社会文化无疑具有了形成某种价值取向的条件基础。
追随丰臣秀吉的时期,千利休完整确立“侘び茶”思想,也走到了茶道艺术的巅峰。1591年,因政见和艺术见解均背道而驰,被丰臣秀吉赐死的千利休,在京都聚乐第霞屋町的私邸剖腹自杀。千利休之死也为“侘び茶”蒙上传奇色彩。
商人出身、后为僧侣的千利休却被赐与武士礼法的切腹,说明在当时千利休的个人地位远不止一个茶师。同时,在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将茶道当成政治工具使用、并不遗余力地扩大影响力的背景下,千利休的“侘び茶”不再是纯粹的禅门修行,而与世俗社会联系在了一起。
可见,千利休“侘び茶”在战国时期之所以受到各个阶层的追捧,与其他历史社会因素密不可分,比如贵族、僧侣赋予茶事上的高雅感、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将茶事茶具奖赏化,千利休本人则集名僧侣、巨商、“茶头”于一身。
在这些因素渐淡的当代日本社会,千利休“侘び茶”为何同样处在重要地位,仍值得细究。有人说“如果不是茶道,如今摆在日本料理旁边的可能就是可乐”,那么日本茶道与附着于可乐上的文化观念究竟有什么不同,对现在日本社会风貌的形成有何影响,尚需深析千利休“侘び茶”的精神内涵。
[[i]] 本文为叙述方便,以“日本茶道”而非“茶の湯”来统称
[[ii]]织田信长(1534-1582),是活跃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
[[iii]]丰臣秀吉(1536-1598),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封建领主,是继室町幕府之后,完成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时代大名。
[[iv]] 今井宗久(1520-1593),战国时期最有名的茶道大师与堺市的富豪。
[[v]]津田宗及(-1591年),堺的茶道家、富商。
[[vi]] 北向道陈(1504-1562),书院茶茶师。
[[vii]]村田珠光(1422-1502),被后世称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
[[viii]]武野绍鸥(1502-1555),为茶坛名人之一。
[[ix]]圆悟克勤是中国宋代的禅僧,禅门第一书《碧岩录》的著者
[[x]]镰仓时代(1185-1333),是日本历史中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
[[xi]] 室町时代(1338-1573),是日本史中世时代的一个划分,名称源自于幕府设在京都的室町。
[[xii]]原指佛前奉茶奉水者,也指即专职献茶和煮茶待客的人,这里可以视为茶道方面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