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警世名言都是断章取义(寻找被断章取义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2-04-07 20:3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什么值得买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那些警世名言都是断章取义(寻找被断章取义的名言警句)
1.寻找被断章取义的名言警句
1、以德报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 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拿起板砖飞他!”????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 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
在这里插一句,孔 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 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方说现 在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 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
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 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 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 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好好的一句话,硬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混蛋生生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挠人民知书答理寻求知识的愚民之术。真不知道那些 曲解这话的SB怎么想的,你要说这种P话是教育家孔子说出来的,谁信啊?都把人民当白痴来忽悠了??? 3、无毒不丈夫 ????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民间谚语联对 ????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搞笑的一个例子之一,就算是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生,也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 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我们认识的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这种前 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 ?? 原来,这句来自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 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可惜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这一句话,到了朝廷上那 些所谓的学高八斗的“君子”嘴里就变了个味。
为什么呢?这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 读为平声字“毒”,那些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学者们某天吃饱了没事儿干,便发挥他们的专长自做主张,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于是这句话,终于成了典 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的笔下的又一个牺牲品,“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一个君子对一个丈夫,一个度对另一个量,本来 是很完美的一个句子,可经过上千年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 4、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 孔子当初是在什么一种环境下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的呢?这话又是对谁说的?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 乘,招摇市过之。
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
我来大致翻译一下这段话,当代全国教育劳模孔老先生受卫国国君的邀请,来到了卫国 参观学习休养,但在这期间,孔老先生突然发现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那个 卫灵公的老婆,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贬低了孔子,孔老先生那个郁闷啊,你卫灵公到底是喜欢德才多些,还是喜欢女色多些?在你心里我和你老婆哪个 重要?干醋自己吃完,依然没人鸟他,孔子怒了,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2.寻找被断章取义的名言警句
1、以德报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 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拿起板砖飞他!”????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 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
在这里插一句,孔 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 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方说现 在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 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
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 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 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 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好好的一句话,硬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混蛋生生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挠人民知书答理寻求知识的愚民之术。真不知道那些 曲解这话的SB怎么想的,你要说这种P话是教育家孔子说出来的,谁信啊?都把人民当白痴来忽悠了??? 3、无毒不丈夫 ????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民间谚语联对 ????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搞笑的一个例子之一,就算是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生,也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 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我们认识的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这种前 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 ?? 原来,这句来自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 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可惜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这一句话,到了朝廷上那 些所谓的学高八斗的“君子”嘴里就变了个味。
为什么呢?这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 读为平声字“毒”,那些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学者们某天吃饱了没事儿干,便发挥他们的专长自做主张,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于是这句话,终于成了典 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的笔下的又一个牺牲品,“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一个君子对一个丈夫,一个度对另一个量,本来 是很完美的一个句子,可经过上千年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 4、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 孔子当初是在什么一种环境下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的呢?这话又是对谁说的?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 乘,招摇市过之。
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
我来大致翻译一下这段话,当代全国教育劳模孔老先生受卫国国君的邀请,来到了卫国 参观学习休养,但在这期间,孔老先生突然发现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那个 卫灵公的老婆,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贬低了孔子,孔老先生那个郁闷啊,你卫灵公到底是喜欢德才多些,还是喜欢女色多些?在你心里我和你老婆哪个 重要?干醋自己吃完,依然没人鸟他,孔子怒了,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3.完整地把断章取义的名人名言写出来
以下是官方解释,来自人民网:多年来,每提到朝鲜战争,我国各种报刊经常引的一句话就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利曾说那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的错误的战争”,以此来说明美国自己也认为那场战争是不该打的。
本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美国查档案中发现这段话出现的背景与我国广为流传的不一样,一直被断章取义,由此误解了美国政府对朝鲜战争的看法。当时我就曾写过文章予以澄清,可惜不为人所注意。
直到今天,朝鲜战争已过去六十年,我的正误也已提出二十年,国人还在不断以原来的理解来引用这段话,因此感到有必要再次说明来龙去脉,以还历史本来面貌。布莱德利的确说过这样的话,但不是指美国出兵朝鲜本身,而是另有所指。
在美国出兵朝鲜,打得比较顺利,直抵鸭绿江边时,以麦克阿瑟为代表的少数军人主张轰炸中国东北,以切断志愿军的供应线,并摧毁新中国东北的重要工业基地。根据麦克阿瑟的想法,这样一来,中国的工业化就要推迟许多年,而且将成为苏联的沉重包袱。
而以杜鲁门为首的美国当政者的主流派坚决反对把战争扩大到中国领土,由于麦克阿瑟擅自发表与美国政府政策不同的言论(威胁可能打击中国本土),杜鲁门于1951年4月解除了他远东地区“盟军总司令”之职。此事在美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麦克阿瑟回国时受到英雄凯旋般的群众欢迎。
以共和党人为主的反对派大肆攻击杜鲁门政府,并在国会提出质询。5月间由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和对外关系委员会联合举行了一系列听证会,总题目为“远东的军事形势”,全面审议美国的远东政策。
布莱德利在5月15日的听证会上的证词中阐述了反对将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的理由,大意谓:美国出兵朝鲜是以最小的力量抵制苏联全球扩张的一个方面,如果战事扩大到中国,将使美国大量军力,特别是海空军力量陷进去,这将正中苏联下怀,它可以乘机控制整个欧亚大陆,并由此控制全世界。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把朝鲜战争限制在朝鲜境内。
他还说了这样一段话:“红色中国不是一个谋求统治全世界的强大国家,坦率地说,根据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意见,这个战略(按:指麦克阿瑟把战争扩大到中国的战略)将会把我们卷入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的错误的战争”。他用的语法是虚拟式:“将会”,很清楚,“错误的战争”决不是指已经进行的在朝鲜的战争,而是“如果”扩大到中国的战争。
另外,布莱德利还说过,即便要同中国打一仗,也只能在南边而不能在北边,因为那里离苏联太近,苏联不可能坐视不管。事实上,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美国朝野都没有否定过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出兵朝鲜的必要性(不像对越南战争有许多反思,认为是错误的意见占上风)。
在我国流传甚广的布莱德利的这几句话往往被诠释为美国自认为决策失误,有后悔之意,这是一厢情愿的误解,不符合事实。美国人在总结经验教训中的普遍共识是:首先是艾奇逊于1950年1月12日那篇著名的讲话中关于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防线没有包括朝鲜半岛,给金日成造成错觉,以为美国可以放弃南朝鲜;后来,美国又不顾李承晚的反对,开始从南朝鲜撤军,更加重了这一印象,从而帮助了金日成发动进攻的决心,这才是美国人自己检讨之点。
不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当时美苏两家都力图避免直接冲突,同时也决不允许对方跨越已经划定的势力范围的界线,这是双方的战略底线。再有1、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 原句:“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
爱迪生想强调的是后面。 2、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意思是:有人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说:“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也就是说,孔子反对“以德抱怨”。
但是,由于被人曲解,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3、人尽可夫 一般认为是指“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她的丈夫。
说明女子的作风问题。” 但实际上,这只是字面解释,“人尽可夫”本身根本没有奇淫的意思。
是后来的夫子理学断章取义,用以戕害女子。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
原文:(郑)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
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於市。
厉公无柰祭仲何,怒纠曰:“谋及妇人,死固宜哉!” 春秋时期,郑厉公深恨相国祭足专政,暗命祭足的女婿雍纠去把其老丈人干掉,就可接任相国的位子。雍纠对老丈人不好,可夫妻感情倒不错。
回家后面对老婆有点心虚,被老婆雍姬看出问题,一番逼问,就坦白交待了。 雍姬回家问母亲:“父与夫孰亲?母亲说:“父一而已,人尽夫也。
4.在中国人所接触的常识史实以及古典诗词与名句名言中,有哪些是后人
1、以德报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 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拿起板砖飞他!”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 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
在这里插一句,孔 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 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方说现 在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 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
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 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 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 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好好的一句话,硬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混蛋生生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挠人民知书答理寻求知识的愚民之术。真不知道那些 曲解这话的SB怎么想的,你要说这种P话是教育家孔子说出来的,谁信啊?都把人民当白痴来忽悠了? 3、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民间谚语联对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搞笑的一个例子之一,就算是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生,也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 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我们认识的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这种前 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 原来,这句来自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 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可惜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这一句话,到了朝廷上那 些所谓的学高八斗的“君子”嘴里就变了个味。
为什么呢?这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 读为平声字“毒”,那些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学者们某天吃饱了没事儿干,便发挥他们的专长自做主张,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于是这句话,终于成了典 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的笔下的又一个牺牲品,“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一个君子对一个丈夫,一个度对另一个量,本来 是很完美的一个句子,可经过上千年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4、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孔子当初是在什么一种环境下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的呢?这话又是对谁说的?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 乘,招摇市过之。
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
我来大致翻译一下这段话,当代全国教育劳模孔老先生受卫国国君的邀请,来到了卫国 参观学习休养,但在这期间,孔老先生突然发现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那个 卫灵公的老婆,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贬低了孔子,孔老先生那个郁闷啊,你卫灵公到底是喜欢德才多些,还是喜欢女色多些?在你心里我和你老婆哪个 重要?干醋自己吃完,依然没人鸟他,孔子怒了,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丢!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GO,GO,GO!”收拾行李就离开了卫国,离 开之后,心情平复。
硬核历史,花钱不多,值得深读深思的严肃题材kindle书目试读简评
本文由什么值得买用户原创:哈尔科夫
这次获得的张大妈的众测,没想到是Kindl的电子书横评。大胆猜测一下,不会是张大妈也进行数据筛选,看到我写过自己买的Kindle的设备晒单然后综合评价才选中的吧? 不管这么多了,既然被选中众测,那么就好好的写,好好的评测。
kindle设备这里就不讲了,这东西晒单都烂大街,自己也都专门的晒过。还是直接切入主题,说书。
这次特地找了几本严肃题材的书目,并且价格并不是很贵,作为历史爱好者的参考,值得花这份儿钱来读。那么都是些什么书呢?涉及什么方面?且看下面分解。
1、玫瑰战争简史
这本书讲述的是玫瑰战争的历史,而所谓的玫瑰战争实际上指的是一场持续三十年的,为争夺英国王位的内战。内战的双方同样是大贵族的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因为双方家族的徽章标志各有玫瑰,又是红玫瑰和白玫瑰,于是,这场英国的王位之争的内战被称为了玫瑰战争。这两大家族都是金华雀王室的分支之一,也可以算是皇族的内讧。最终打了30年,兰开斯特家族占了上风,内战的结束以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迎娶了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告终,统一了王室的两大分支。金雀花王朝到此结束,都铎王朝开始。说个延伸话题,目前的英国王室跟那时候的关系不大,目前属于温莎王室,而实际上这一支英国王族的部分血缘来源是德国,也就是说一群德国人血统的在当英国的皇族。包括跟老佛爷同时代的维多利亚女王,她的母亲就是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的公主,纯德国人。由于血缘的关系,一战时期的乔治五世也有一个德国姑表兄弟,那就是德皇威廉二世,因为这个,英国皇室也没少受非议,一帮德国佬在当英国皇室 ,到了1917年,为了顺应民意,英国国王发表声明,以英国风格的温莎作为皇族姓氏,取消了之前那一套独伊茨式的头衔,不然今天你看到的英国皇室就不是什么温莎王朝,而是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姓氏标准的德国人的。 英国的历史也是很复杂的,这本书能给大体上能然你了解到这一段内战的历史。另外,这次持续30年的内战,贵族元气大伤,阵亡者很多,洋人比较奇怪,包括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军冲在最前面的都是贵族子弟军官,而不是坐在温暖的大后方遥控。 可能这就是西洋的所谓贵族骑士精神吧。。。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在这里表现的比较直白。
2、绝望者日记:纳粹德国时期的政治与社会生活
这本书的原始出处实际上是纳粹德国内部的一份反纳粹的文件。原始的出处作者,最终在二战结束前几个月死于达豪集中营。作者是弗利德里西莱克,一个出身于东普鲁士地主富裕家庭的社交圈名人和艺术家。同时他也是一个文化悲观主义者,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从纳粹上台一直到他死前一个月的一些日记。从一个普通人的微观角度记录了从纳粹上台开始的压抑生活以及文化的禁锢。用一个旁观者+经历者的视角来看待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作者在德国战败前被捕,还是给盖世太保,然后被送进了集中营,接着就没然后了。。。这本书翻了几页,感觉非常适合给现在部分德三NC粉好好看看,德三并不是他们幻想的那么美好,也并不是他们幻想的那么廉洁高效。不过呢,对于只喜欢自己愿意相信德三很美好的人来说,这本书看和不看都一样的效果。 作者是个保守势力的代表,但是他并不反犹太人,甚至还有不少犹太朋友,这个就跟不少反对小胡子的德国人有不小的区别,他的观点能从文章看出来,他认为那个奥地利人早晚会把德国给带进沟里,只不过这样的人少之又少。这本书非常值得推荐~~~
3、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
这本书来自著名的理想国文丛(有几本理想国文丛的貌似市面上再也找不到了,未知原因 ),作者通过写一个日本士兵横跨九十年的生命历程,来阐述对战争的看法。其实写的就是作者的父亲。坐着的父亲19岁的时候被征兵送到中国东北,正值日本败局已定的时间段。最终日本战败又被送到西伯利亚战俘营,做了好几年的苦力,侥幸活着回到日本。此时已经成了社会脱节人,社会不需要的人,一步一步从最底层做起,25-30岁期间,因为劳累过度等原因,身染重病,直到30岁才重新回到社会,一点一点的往上爬,起码过得还算可以。(这时候正好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这个历史背景也有关系)等到成为老年人,又成为原告,把当年征兵把自己送前线的日本政府告上了法庭。整本书就是作者通过他父亲的一生的经历,来写的日本的二十世纪的历史。这个话题不好深入讲,有兴趣的还是自己买来看吧,我推荐这些书不是胡乱推荐的。
4、勃列日涅夫时代
这本书一个是便宜,只要五块钱。另一个就是结合之前早年在某论坛上有人发的苏联笑话关,勃列日涅夫是赫鲁晓夫的继任者,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国力达到了顶峰,与美国分庭抗礼,甚至美国在某一阶段还处于下风。但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就真的那么好吗?答案是否定的,当时苏联的国力达到顶峰,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能源危机导致的油价高涨,等到危机结束,寅吃卯粮,透支了大量能量的苏联开始走了下坡咯。并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社会实际上是个停滞状态的。大量的财力用于优先发展军备,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但是在民生领域,却进展缓慢,整个苏联的重工业,重军工,最终让经济本来就坡脚的重工轻农和轻工更加的放大化,等到苏联末期,想买个吃的,光排队你都不一定能买到,这个是有当时的新闻照片佐证的,莫斯科的商店空空如也的货架和排队的人群。说题外的故事,勃列日涅夫时期也是阿富汗战争的高潮,连前线的军队后勤装备都没法保证,提供给前线的后勤装备要么不实用不耐用,质量奇差无比,有些连供应都供应不足。在前线与游击队战斗结束后,士兵甚至从阵亡的阿富汗游击队那里捡洋落,结果发现,缴获的游击队使用的急救药品比苏军装备的还好用还轻便,游击队配发的装具套件比苏军自己的还好用,甚至连保暖服内衣内裤也比苏军配发的好不知道几条街,遇到这些,很多苏军士兵毫不介意的从俘虏身上扒下来自用(更恶劣的不好说) 。直到阿富汗撤军,这些问题都没解决。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到点端倪。这时期还有比较轰动的鱼子酱罐头事件,被一个克格勃的工作人员买东西偶然发现买的鱼罐头里怎么都是鱼子酱,结果引发了轰动,具体不多说,这个是有相关历史文献的。总体上,从书中的内容就能看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所谓看似强大的背后到底是什么状况。
5、遗踪探秘:柏林墙倒塌后25年
遗踪探秘:柏林墙倒塌后25年(一本书穿越柏林,一道墙铭刻记忆;跨界高产作家带你步量长墻,325幅摄影作品全线直播。)2.99元
估计现在年轻一批的人对这个柏林墙了解的不多,我们这一批八零后,正好赶上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冷战末期,东欧剧变,玻璃墙倒塌,德国统一和苏联解体,还算是经历丰富。之前在家找到以前家里的地球仪,上面俄罗斯的位置还是写的苏联,而德国还是两个,没有什么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还是南斯拉夫,甚至连也门都是两个,南也门也还存在。想想世界变化的确实真的很快。这本书里有不少的柏林墙时代东德的遗迹照片,配合照片讲故事。东德的诞生来自于二战战后东西方阵营的矛盾和利益分配,最终消亡也是冷战格局的变化,使它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尤其是对于扶持东德的苏联来讲,没有了苏联的支持,东德就算是想继续存在也不可能。至于这个柏林墙的全称,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中文意思可以自己查。至于柏林墙的倒塌是历史的必然性,虽然实现形式是当时东柏林的负责人沙博夫斯基的一道“带有歧义”的“错误命令”,至于这个导致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的“错误命令”是无意还是有意的,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毕竟那时候的东德已经是风雨飘摇状态,都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书里面结合的相关地点以及照片讲的历史典故还是蛮多的,有兴趣研究历史的这本书还是值得收入,时不时的看看。国内关于东德的书还是比较少的。
6、一本最危险的书: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从罗马帝国到第三帝国
一本最危险的书: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从罗马帝国到第三帝国(附《日耳曼尼亚志》中译本)4.99元
这本书算是对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的一种解读。塔西佗,古罗马的著名历史学家,如果单说名字,可能不会有什么印象。但是讲到由他得名的“塔西佗陷阱”,估计很多人就想起来了。塔西佗陷阱,最直白的说明就是,如果一个人失去信用度,成为了大家厌恶的对象的时候,无论做什么,大家都认为他是错的,无论他说什么,大家都认为他在说假话,哪怕是真话。套用中国寓言故事,有点狼来的意思,喊多了狼来了,等到狼真的来了,大家也认为孩子撒谎。
书中着重讲了当年塔西佗所著的篇幅不长的日耳曼尼亚志,为什么最后会变成了纳粹的精神图腾,用来对当时的德国人灌输什么德国是日耳曼人的国家等等。并且如何被断章取义,加以利用用来包装所谓大日耳曼尼亚的合理正当性。一本篇幅很短的历史典籍,能被一帮人给包装成鼓吹日耳曼人至上,构建大日耳曼尼亚的精神图腾,仔细想想细节和过程,确实很恐怖,作者更多的是通过对这方面的阐述,来达到一个警世的目的。侧面也说出了一个问题,无论什么典籍,通过断章取义的解读,完全可以使其向着自己想要的意思演变,重点是你想怎么看。
7、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3元
这本书收入图书库,完全是出于一个与大阪欧巴桑们相同的爱好,免费~ prime会员目前是免费,其实我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并不太感兴趣,出于主观上对于法国没啥好印象。不过抱着免费的诱惑不能抵挡,还是收了。只不过,这书 的质量还是超过了自己的预期,收对了。作者完整的阐述了法国大革命的前因后果,揭露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潜在联系。看了大半篇,发现一个作者阐述的问题,法国君主制封建社会的小范围的修修补补式的变革改良是否加速了大革命的爆发,也就是让大革命提前了。 如果结合十九世纪的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爆发,感觉作者阐述的这个理论貌似也能对的上,正是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算是对清国时期的社会有限度的改良,逐步与世界交流增多,反倒是促进了后面辛亥革命的爆发。这本书没有读完,还在继续读,作者的理论知识和逻辑性确实够厉害的,外加译者的水平也很高,免费的不代表质量差,这个书光中亚kindle电子书就有好几个出版社的不同译者的版本,总体上看了一下其他版本预览,这个prime会员免费的版本还是相当不错的,建议收入。
历史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需要耐心的看,研究这方面。早先一直是买纸质图书,但是确实太占地方了,有了kindle,能节约很多的空件,最重要的一点,我感觉用kindle看书还能加快阅读的速度,我指的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速度加快,能在相同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内容,接受更多的知识,这是好事情。上面几本是这次评测的历史类图书的样本,实际上kindle里还有不少这次下载的免费的和收费的,只不过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将来。
总体上,如果资金条件允许,建议买一台kindle,kindle的图书库内容还是非常精彩的,并且有纸质书不具备的便利性。
相关文章:
- 上一篇:名言篡改做广告(篡改经典成语名言的广告词)
- 下一篇:美国历届总统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