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相扶持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2-04-08 00:1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语文梦工场 | 评论: 次 | 点击:

邻里相扶持的名言警句

1. 关于邻里团结的名言警句

隔重门户隔重山,隔层楼板隔层天。 —— 谚语

阴险的邻居,有时比凶恶的敌人更可怕。 —— 谚语

破车损坏道路,坏人殃及邻里。(维吾尔族) —— 谚语

瞒天瞒地,瞒不了隔壁邻居。 —— 谚语

邻家失火,不救自危。 —— 谚语

一家有事,四邻不安。 —— 谚语

人到难处邻里来。 —— 谚语

是亲必顾,是邻必护。 —— 谚语

邻居平安,自己也平安。(维吾尔族) —— 谚语

为自己的狗护短的人,跟邻居合不来。(蒙古族) —— 谚语

只顾自己的人,和邻居合不来。 —— 谚语

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莫把邻居当作盗贼。(维吾尔族) —— 谚语

和睦能结邻家。 —— 谚语

你父亲在世时,就要了解邻居。(柯尔克孜族) —— 谚语

千金买户,八百买邻。 —— 谚语

宁盼邻家买个驴,不盼亲戚中个举。 —— 谚语

村中有个好嫂嫂,满巷姑娘齐学好。 —— 谚语

非宅是卜,惟邻是卜。 —— 谚语

得好乡邻胜过亲。 —— 谚语

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 —— 谚语

远亲不如近门,近邻水如对门。 —— 谚语

隔邻居,不隔心。 —— 谚语

多年邻居变成亲。 —— 谚语

远水不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 谚语

没有木头,支不起房子;没有邻居,过不好日子。(藏族) —— 谚语

和得邻居好,胜过穿皮袄。 —— 谚语

邻居好,一片宝。 —— 谚语

邻居好,无价宝。 —— 谚语

行要发伴,居要好邻。 —— 谚语

邻居好,赛金宝。 —— 谚语

2. 形容邻居关系和睦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1、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勿,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

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2、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尔与之。”--《论语-雍也》

有人向微生高借醋,微生高没有,而到邻居那里转借。这在孔子看来是不“直”。虽然微生高尽力满足别人的愿望,在某种意义上符合助人为乐的美德,但微生高隐瞒了自己家里没有醋的真实情况,这种隐瞒本身就是不“直”的表现。

3、我来从北鄙,子省涉西陵。白发初相识,秋山拟共登。邻居帝城雨,会宿御沟冰。未报见贻作,耿然中夜兴。——唐贾岛《酬厉玄》

释义:我来从北鄙,子省涉西陵。白发初相识,秋山拟共登。邻居帝城雨,会宿御沟冰。未报见贻作,耿然中夜兴。诗歌结尾写法:感受关键之处,尤其上一句白发初相识,秋山拟共登至深,这就是唐诗歌的上一句胜出的贾岛经典名言。

4、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释义:万里长城今天还在呢,但是当初命令修建长城的秦始皇早已不在了。作者心胸开阔,劝说家人别为三尺之地与人斤斤计较,就如当年秦始皇修建了不朽的万里长城,但是自己怎么也难逃一死,就是争来三尺之地又有何意义呢

5、邻家失火,不救自危。 —— 谚语

领居家着火了,你不帮忙救火,最终火会危及你家。

扩展资料

和睦邻里关系的妙招:

1、以花为媒:家中常养花,与邻居交流养花经验,互赠花卉,可增加交流感情。

2、以宠物为媒:家中养有宠物时,也可以互相交流意见和经验,从而增进邻里关系。

3、顺带垃圾:每次倒垃圾,顺便捎带邻居的垃圾,这样多次会互相感动和感染,从而增加邻里感情。

4、互相谅解:楼上楼下的关系,需要互相谅解,楼上的响声和空调滴水等都会涉及到楼下,要找准发生的原因,双方尽快解决问题,互相谅解对方难处。

5、互助帮忙:邻居有事情需要帮助时,要主动热情,积极配合邻居把事情做好。人人都献出自己的爱心,一定会有和睦的邻居。

3. 提供互相帮助的俗语格言

格言、锦句、谚语、俗语、典故、名句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3、差之毫厘,(失)缪之千里。

4、既来之,则安之。5、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6、千里之堤,溃于蚁穴。7、人逢喜事精神爽。

8、谦受益,满招损。9、有备则无患。

10、兵来将挡,水来土淹。11、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1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1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4、好马不在鞍,人美不在衫。15、初生牛犊不怕虎。

16、事在人为,时事造英雄。17、逆水行舟用力撑,一蒿松劲退千行。

18、人上一百,种种色色。19、人心齐,泰山移。

20、冬练三九,夏练三伏。21、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22、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23、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4、车到山前必有路,水到滩头自有沟(桥到船头自然直)25、饮水思源,忆苦思甜。26、不见棺材(死尸)不掉泪; 不到黄河心不死。

27、雁过留声,人过留名。28、无事不登三宝殿。

29、福无双降,祸不单行。30、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31、上山容易,下山难。32、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3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34、晴带雨伞,饱带饥粮,洪水未来宜先防。

35、麻雀虽小,五脏俱全。36、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37、树怕剥皮,人怕伤心。3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39、黄金有价,情无价。40、身在曹营心在汉。

41、要人尊敬你,你先尊重别人。43、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

44、自古雄才多磨砺,从来纨绔少伟男。45、有事者事竟成。

46、不经一番刺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4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8、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49、好篱笆三个桩,好汉子三个帮。

50、君子一言,驷马难追。51、财富不是朋友,朋友才是财富。

52、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53、口里叫哥哥,背后摸家伙。

54、当面是人,背后是鬼。55、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56、有志者不在年高,无志者空活百岁。57、滴水尚可穿石,愚公志能移山。

58、身正不怕影了歪,酒好不怕巷子深。59、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60、机不可失,失不再来。61、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

62、忍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清云散。63、时间好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

64、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65、骄兵必败。

66、浪子回头金不换。67、雷声大,雨点小。

68、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69、师傅引进门,修行在各人。

70、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71、众人拾柴火焰高。

72、百闻不如一见。7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4、寸有所长,尺有所短。75、上一次当,学一次乖。

吃一堑,长一智。76、解铃还需系铃人。

77、无风不起浪,有烟必有火。78、笨鸟先飞早入林。

79、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攀登)。80、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81、不到黄河非好汉。82、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83、人有人言,兽有兽语。84、不说不笑,一天不到。

85、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86、树大分叉,人大分家。

87、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88、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89、人亲水也甜。9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91、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92、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93、民以食为天。94、君出于民,民出于土。

95、一人得道,鸡犬升天。96、一不做,二不休。

97、两虎相斗,必有一伤。98、十指连心,个个疼。

99、磨刀不误砍柴工。100、大路朝天,各走各边。

101、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102、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10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104、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

105、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106、高楼万丈平地起。

107、十五的月亮,十六圆。108、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109、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110、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11、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1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1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14、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15、当局者迷,旁观者清。11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17、只见树木,不见森林。118、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119、兼听则明,偏听则暗。12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12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24、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12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126、涓涓之水,汇成江河。

12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128、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129、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30、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131、一时足成千古恨。132、一年之季在于春。

13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34、一物降一物。

135、一着不慎,满盘皆输。136、一个鼻孔出气。

137、一蟹不如一蟹。138、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139、丁是丁,卯是卯。140、人怕出名猪怕壮。

141、九牛二虎之力。142、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143、三天打鱼,两天晒网。144、三思而后行。

145、万变不离其中。146、小巫见大巫。

147、上天无路,入地无门。148、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149、山雨。

人生哲理经典语录200句: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名句的诞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2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3恻隐4之心,非所以内交5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6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公孙丑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不忍人之心:不忍看到别人处于痛苦的怜悯心与同情心。2乍:突然、忽然。3怵惕:惊惧、恐惧。4恻隐:哀痛、同情。5内交,结交,“内”同“纳”,结纳之意。6要誉:博取名声。“要”同“邀”,求。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他人、不忍见他人处于痛苦的心情。先王们由于拥有这种心情,因此才会制定出体恤百姓的政策。用怜悯体恤他人的心情来施行政策,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心里运转东西一样的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而这并不是因为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也不是因为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名,更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者,不是人;没有羞耻心者,也不是人;没有谦让心者,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者,根本不是人。

名句的故事

在孟子的观念中,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与禽兽不同,便是因为人能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与“是非之心”四种心态,简称“四心”。而对应着这“四心”发散出来的道德表现,则是“仁”、“义”、“礼”、“智”,也就是所谓的“四端”。

可以这么说,孟子将仁、义、礼、智这四个带有社会涵义的概念说成是人性中先天所具有的,而人在后天,只不过是在保持及不断扩充这“四端”,或者任其慢慢消亡。正因为“四端”会随着人的“不留意”或者“有意忽略”而消亡,因此如何保持及扩充这“四端”,便成为孟子在提出自己的“性善”学说之后,专心致意去宣扬的又一重点。

除去在个人修养外,在政治上,孟子也不遗余力劝导四方君王必须施行“仁政”思想,而此“仁政”思想,也正是本着这“四心”与“四端”而来。正因为在孟子的观念中,这“四心”人皆有之,因此施行“仁政”并非不可为,而只是君王们“不想为”。

但我们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孟子所谓的“恻隐之心”并不是“妇人之仁”,因为人的“恻隐之心”并非无“度”的放纵个人同情心,它必须在一定的准则之下,也就是在经过理性的思考,在符合道德法则的情况下发散,否则便会流于“滥情”。

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的指摘可说是相当的严厉,但正因为明白体恤、怜惜他人之心是人本有,若不是看着世人此心渐渐被利益或冷漠所蒙蔽,孟子怎会如此的语重心长、感慨万千呢!

历久弥新说名句

孟子的“恻隐之心”可说是儒家学说中极为重要的论点之一,并且自此也成为文人们论述“仁”心时最经常使用的范例。但若在“恻隐之心”之前加上一个“无”字,则讲述的不仅仅是人无“仁心”,甚至有时还成为“禽兽”的代名词。

像《前秦·苻朗·苻子》中便曾提及:“观刑曰乐,何无恻怛之心焉。”看人遭刑罚不仅不心痛,还心存看热闹、取笑之意,如此“无恻怛之心”之人,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无恻隐之心”之人,确实禽兽不如。只是古时的文人终究不忍将“禽兽”二字说出口,而用“无恻隐之心”来暗讽,痛心之意溢于言表。

到了今天,“恻隐之心”的用法一如过往,还是“同情心”与“仁心”的代名词,因此像“请唤醒恻隐之心———低级动物养育子女与人一样不易”之类的标题屡见不鲜。但有一个现象不可不提,那就是有时人们总会错误地将“恻隐之心”等同于没有原则的“妇人之仁”,因此像这样的标题:“个人恻隐之心与群体公正意识的冲突”,或者是“操盘策略:杜绝恻隐之心”,四处可见。

下回,无论是在做文章或是看文章之时,我们一定得特别留心这个问题,因为没有原则、没有立场的“一念之仁”,其实并不是真的“仁”,有智慧、有寸度的“恻隐之心”才是真正值得提倡的。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哉?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存1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2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3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4哉?”

———离娄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存:观察。2了:眼睛明亮之意。3眊:音máo,眼睛看不清楚的样子。4廋:音sóu,隐匿、藏起来。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无法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会明亮;内心不端正,眼睛就会黯淡不明。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睛,他的善恶真伪哪里能隐藏住呢?”

名句的故事

“望闻问切”是中医看诊的四个方法。第一个方法就是“望”,观察气色之外,还要观察眼睛的清浊昏明,因为人体内部器官的健康状况,可以由眼睛反映出来;而眼睛的清浊昏明也反映出一个人的心术端正与否。例如《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便记载:“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眼睛是人心思的浮现,言语是人行为的指标;心中所想的,会散发到外表,所以要用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外在,来观察他隐藏于内心的真正想法。

孟子也认为,心胸端正,眼睛就会明亮有神;心胸不端正,眼睛就会看起来昏暗不明。如同汉朝王充所补充的:“孟子相贤,以眸子明了者,察文以义可晓。”(王充《论衡》)王充说,孟子看眼睛明亮者,就知道对方是个贤达人士,这如同我们看文章所展现的义理就可以了解文章的内容一样。因此,听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并观察他的眼睛,他的内心善恶真伪,怎么可能掩饰得住呢?

历久弥新说名句

中国以楷书名传后代的书法家钟繇,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太傅,他最小的儿子钟会从小就很聪明,而当时的中护军蒋济曾经写过“观其眸子,足以知人”这样的一篇文章,因此钟繇就带着他的儿子去拜见蒋济。蒋济看到钟会后非常惊讶,称赞钟会“非常人也”。果然,钟会身具各项才艺,精通名家的理论(意即辨别是非同异的理论),官至尚书中书侍郎,并赐爵关内侯。(《三国志·魏书·钟会列传》)

《皇朝经世文编》有收录一篇文章叫做《河防述言》,其中第四部分“任人”谈论到选择治河的用人奖惩问题。其中便说到:“孟子不云乎,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盖应对举止之间,其人之智愚敬忽,大略可见。”从一个人应对中的谈吐、眼神,就可以约略知道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与工作态度了。

另外,《皇朝经世文续编》的“刑政”单元中,收录了一篇文章《青平贼影》,谈的是如何利用观察人的外在举止来抓到贼人。其中记载:“孟子观其眸子一语,即相人之要。每见贼匪到案,其目睛闪转不定,与良善迥别,良善闲有被扳赴质,虽形悚惧,初无流视之状,以此决之,百不失一。”贼匪跟普通百姓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的眼睛一定是四处流转、闪烁不定,而善良老百姓虽然会害怕,眼神却不会这样。因此,有没有抓对贼匪,从眼神就可以知道了。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也曾经说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里怎么想,眼睛就会怎么说话,这可能是达·芬奇创作人物画的心得。有个词叫做“溜眼睛”,就是用眼睛来表达心里面的情意,也可以说“眉来眼去”。有一句歇后语则叫做“泥球换眼睛”,就是说一个人有眼无珠,比喻这个人见识浅短之意。白居易的《长恨歌》便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我们就知道杨贵妃的眼睛是多么会说话了。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苟1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2则存,舍3则亡4;出5入无时,莫知其乡6。’惟心之谓与?”

———告子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苟:如果、假设。2操:持、拿。3舍:抛弃、丢弃。4亡:消失,失去。5出入:出外与入内。6乡:向。

孟子说:“如果得到良好的养护,没有东西不能生长;如果失去护养,没有东西不会消亡。孔子说:‘把握着就存在,放弃了就丧失;出去进来没有定时,无人知道它的去向。说的大概就是心吧?’”

名句的故事

虽然孟子是“人性本善”的倡导者,但是他似乎花了更多的篇幅在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他曾经用大麦的生长来做比喻(告子篇),而这次的比喻对象则是牛山里的树。他说:“牛山的树木曾经很繁茂,因为它处在大都市的郊外,常用刀斧砍伐它,还能保持繁茂吗?那山上日夜生长、受雨露滋润的树木,不是没有嫩芽新枝长出来,但牛羊接着又放牧到这里,因此成了光秃秃的。”

当然,孟子的重点不在于牛山的树,他话锋一转,把焦点转到人身上:“就说在人的身上,难道会没有仁义之心吗?有些人之所以丧失他的善心,也就像刀斧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还能保住善心的繁茂吗?尽管他日夜有所滋生的善心,接触天明时的晨气,而使他的好恶之心同一般人也有了少许相近,可是他白天的所作所为,又将它搅乱、丧失了。反复地搅乱,那么他夜里滋生的那点善心就不足以保存下来;夜里滋生的善心不足以保存下来,那他离禽兽就不远了。”

牛山会长树,就像人会长善心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得到良好的养护,没有东西不能生长;如果失去护养,没有东西不会消亡。”换言之,即使人天生的条件是好的,但是这个美善的特质,还是必须有后天环境的诱发、培养,才能尽情发挥出来。孔子说:“把握着就存在,放弃了就丧失;出去进来没有定时,无人知道它的去向。说的大概就是心吧?”

孟子不厌其烦地用反诘的方式强调,可别因为“牛山光秃秃的,就以为这是牛山的本性”,可别因为“人们有时会像禽兽一样,就以为他是不配拥有善良的”。总之,只要有像孟母一样注重环境教育的母亲,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孟子。

历久弥新说名句

电视广告词这样写着:“如果喝了××奶粉,就可以像小树一样长得又高又壮。”这大概就是孟子所说的“苟得其养,无物不长”的现代版。有了肥沃的土壤,小树可以长高长壮。有仁慈的君主这样的养分、照料,人民也才能够安居乐业、幸福快乐。汉代的贾谊是一位很有学识的文人。聪慧好学,极有才华,很早就被封为博士。而他的工作就是要负责培养、教导出一位好君主。

汉文帝请他负责培育、训练梁王刘揖。梁王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儿子,文帝指望他将来能继承皇位,所以要他多读些书、增广学识。贾谊则回答文帝说:“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假使像秦朝末年赵高教道秦二世胡亥那样,传授给胡亥的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看待杀人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这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他之所以这样,是教导他的人没有引导他走上正道,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汉书·贾谊传》)

后来,贾谊果然非常认真、全心全意地辅道梁王。可是梁怀王不慎骑马摔死,贾谊自伤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因此终日郁郁不乐,常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死时才33岁,无法为人民再培养、训练一位有为的君主。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富岁1子弟多赖2,凶岁3子弟多暴4。非天之降才5尔殊6也,其所以陷溺7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8,播种9而耰10之,其地同,树11之时又同,浡然12而生,至于日至13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14,雨露15之养,人事之不齐16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告子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富岁:丰年也。2赖:借也。3凶岁:收成不好,闹饥荒的年岁。4暴:凶暴强横、残酷凶恶。5降才:上天赋予的能力、禀性。6尔:这样,如此;殊:不同。7陷溺:陷入、沉溺;丧失本性,沉迷不悟。8麰麦:麰,音móu。麰麦:大麦。9播种:散布种子于土壤中,使其生长。10耰:音yōu,本为农具名,此处做动词,指用土覆盖种子。11树:动词,种植。12浡然:兴起、旺盛。13日至:即夏至。14硗:土壤坚硬贫瘠,不适宜耕种。15雨露:雨水、露水。16齐:使同等、一致。

孟子说:“丰收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懒惰;灾荒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横暴。不是天生资质不同,而是由于外部环境使他们的心有所陷溺而变成这样子的。比如种大麦,播了种,耙了地,然后用土把种子覆盖好,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播种时间,麦子蓬勃地生长,到夏至的时候,全都成熟了。虽然有收获多少的不同,但那是由于土地有肥瘠的差别,雨水有多有少,人照顾方式不同造成的。所以凡是同类的事物,其主要方面都是相似的,为什么一说到人,就产生了疑问呢?圣人和我们其实也是同类。”

名句的故事

本篇名句探讨的是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大家应该都还记得孟子有名的妈妈“孟母”常常搬家的故事。孟妈妈为了让儿子有好的教育环境,不怕颠沛流离的四处搬家,最后落脚于学校旁边,于是儿子终于变成了有名的学问家。

孟子虽然被当成小白老鼠来实验,但他一点都不以为意,认为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确实是母亲注重教育环境的功劳。他用家境的富裕贫穷对子女的影响,来说明后天环境的重要:“丰收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懒惰;灾荒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横暴;不是天生资质不同,而是由于外部环境使他们的心有所陷溺。”孟子认为当人生活在富足的年代便容易养成懒惰的性格,而生活在饥荒战乱的年代便容易养成暴力的性格。

人之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喜欢比喻举例的孟子,还举出种植大麦的原理,来说明人就像大麦一样,会受到土地、雨水、人工等的影响。

其实,拿孟子本身的例子,更能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小时候住在葬仪社的隔壁,他就每天模仿那些办丧礼的人哭泣喊叫,孟母看到了,二话不说立刻搬家;后来搬到市场屠夫的隔壁,孟子就模仿起杀猪的动作与玩起买卖的游戏,孟母看到了,知道又得搬家了;最后终于搬到学校附近,而孟子也就开始用功念书起来。

历久弥新说名句

莎士比亚曾说:“升平富足的盛世徒然养成一批懦夫,困苦永远是坚强之母。”我们常常听到在困苦的环境当中努力奋斗而功成名就的故事。

虽然因困苦的环境而奋斗成功,很让人敬佩。但是能够在太平盛世,还随时要求自己要能日日有长进、不能松懈,则是更大的挑战。个子长得不高的晏子就是这样的人。他是齐国宰相,辅佐齐王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晏子手下有一位名叫高缭的,为官三年,从没做过什么错事,可是有一天,晏子却把高缭给免职了。晏子左右的人都感到很奇怪,觉得不合情理,于是他们劝阻晏子说:“高缭侍奉先生三年,对先生向来都是言听计从,并没出过什么差错呀。甚至,先生理当给他一定的爵位才是,怎么反而把他辞掉呢?”

晏子对左右劝阻的人摇头说:“我是一个有很多缺点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料,必须用规矩来定方圆,要用斧子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造就一件好的器具。我手下的人,就应像这些规、矩、斧子、刨子,帮我去掉那些不能成器的地方,以利我更好地帮齐王治国。可是高缭和我一起做事已经三年了,对于我的缺点、过错,从来没提出过任何批评意见,也没做过任何纠正。我并非圣贤,平时作为中难免有失误,可是高缭只是一味顺从我、称赞我,这对我替齐王工作又有什么好处呢?非但没有,反而有害。所以我决定辞退高缭,原因就正是你们所说的‘高缭无过’。”

古语曾说:“虽有良剑,不锻炼则不锋利;虽有良弓,不排檠则不正;虽有良吏,不鼓舞则不振。”晏子大概就是把自己当成弓和剑,不断地操磨训练,所以才被后世永远地怀念、称赞。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水信1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2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3而跃4之,可使过颡5;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信:诚,真。2就:趋向。3搏:拍打。4跃:跳起、飞跃。5颡:音sǎnɡ,额头。

孟子说:“水流的确是不分东西向,但是,难道也无不分上下流向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往下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水叫它倒流,也能使其逆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之所可以迫使他做坏事、变得不善,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

名句的故事

有一次孟子碰见告子(告子就是那位曾经说过“食、色,性也”的人,据说是墨子的学生),二子讨论了一个人生大秘密:究竟人性到底是善或不善。首先,告子拿水来做比喻:“人性就好像洪水急流,东边缺了口就向东流,西边缺了口就向西流,人性之无分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东与西也。”

好口才的孟子微微一笑、不疾不徐地说:“水固然是向东流也行,向西流也行,但难道它向上流也行,向下流也行吗?”不知道听到这话告子的表情如何,他怎么会忘了水只能往下流这回事。孟子继续侃侃而谈:“人的本性之向善,就像水往下流一样。人是没有不往向善发展的,就好像水是没有不往下流的。”

不过,虽然孟子只是主张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后”,他倒也清楚实际的情况,他继续用水比喻:“虽然水是往下流的,但是如果你拍打它,水也是可以飞跃过额头的;阻挡住水叫它倒流,也能使其逆流到山上。”换言之,孟子认为,如果有外力、外在环境影响介入,还是可以改变水的本性的。而人也是一样,“人之所可以使他做坏事、变得不善,这种改变本性的情形,也是因为外力使然。”

简言之,孟子认为人会做坏事,不是因为本性,而是因为外在因素。至于,为什么水向下,会是指人性之向善,而不是向恶。这一点不论是告子还是孟子都没有解释。

历久弥新说名句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墨子也对人容易受污染的情况非常有感触。有一次,他在经过一家染坊时,看见工匠们将雪白的丝织品分别放进热气腾腾的染缸里,浸泡良久后取出,再晾晒时就变成不同颜色的织物了。墨子仔细地观察了染丝的全过程后,顿有所悟,不觉长叹一声,自言自语地说:“本来都是雪白的丝织品,而今放到青色颜料的染缸里浸泡后就变成了青色,放到黄色颜料的染缸里浸泡后就变成了黄色。所用的颜料不同,染出来的颜色也随之不同。如果我们将白丝先后放到五种不同颜色的染缸里各染一遍,它就会改变五次颜色了。如此看来,染丝的时候,人们就不能不谨慎从事啊。”

墨子有感而发,可以染的不只是丝而已,还有一个国家、一个人也都存在着要染成什么颜色的问题。“汤染于伊尹,故王天下;殷纣染于恶来,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

殷纣王,亦称帝辛,是商王朝的末代天子。辛的身材高大壮实,长相俊美。他资质过人,许多事一学就会、一看就懂,而且多才多艺、巧言善辩。他力气很大,曾经徒手与猛兽格斗,将九头牛拖着往后走。一次,宫室的一根柱子坏了,他竟用手托着屋梁,让人将坏柱子换掉了。

纣王自恃聪明,看不起群臣,更以为天下人都不如自己。他嫌竹筷子不好,让玉工做象牙筷子。纣王征讨有苏氏,有苏氏将其女儿妲己献出。妲己长得太美了,纣王被她的姿色所迷,对她言听计从。为了讨妲己喜欢,纣让乐师涓创作新的靡靡之音———乐曲和名为“北里”的舞蹈。还在朝歌城里,用七年时间建成一座周三里高千尺的台观,以玉石为门,琼玉为室,取名鹿台。并加征赋税,搜刮了无数的钱财放在鹿台上。又扩大王室园囿沙丘,弄了许多飞禽走兽放在里面,用活人喂养猛兽。

纣王更加淫乱昏庸,微子启多次劝谏不听,叹息:“如今殷朝要灭亡了,就好像在汪洋大水中,没有岸,也没有渡船。”他想自杀,又想逃跑。比干以死强谏,纣王愤怒地说:“我听说圣人的心脏有七个洞,今天我就要看一下。”活活地剖开比干的胸膛,取出心脏。箕子也害怕了。有人劝他说:“还是逃吧!”箕子回答:“明明知道劝谏没有用还要说,是不明智。以自己的死去彰扬君王的过失,是不忠。作为大臣去讨好民众,我又不忍心。”于是散开头发,撕破衣服,装成疯子,给人去当奴隶。

总之,纣王身边并不缺乏可以让他染成好颜色的优秀贤能的大臣,但是他还是只喜欢接近好阿谀奉承、贪赃受贿的费仲或恶来这样的人。“人之可使为不善”,除了外在环境,似乎还是有自己应该担负起的责任。

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告知以善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夫1苟2好善3,则四海之内,皆将轻4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5,予既6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7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8谄9面谀10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告子章句下

完全读懂名句

1夫:音fú,语气词。2苟:如果。3好善:喜欢听取善言。4轻:易,容易,不以为难。5訑訑:音yí,傲慢自信,不听人言的样子。6既:尽,都。7距:同“拒”。8谗:说陷害人的坏话。9谄:巴结,奉承。10谀:讨好逢迎。

孟子说:“假如喜欢听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从千里之外都会赶来把善言告诉他;假如不喜欢听取善言,那别人就会模仿他说:‘呵呵,我都已经知道了!’呵呵的声音和脸色就会把别人拒绝于千里之外。士人在千里之外停止不来,那些进谗言的阿谀奉承之人就会来到。与那些进谗言的阿谀奉承之人住在一起,要想治理好国家,办得到吗?”

名句的故事

鲁国打算邀请孟子的学生乐正子(复姓乐正,名克)治理国政。身为老师的孟子与有荣焉地说:“我听到这消息,简直欢喜得睡不着觉。”也是孟子学生的公孙丑很少看到夫子这么高兴,就问:“是因为乐正子很有能力吗?”孟子摇摇头说:“不是。”公孙丑又问:“是因为他很有智慧有远见吗?”孟子说:“也不是。”公孙丑问:“见多识广吗?”孟子说:“不。”

连三不之后,公孙丑实在一头雾水:“那您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呢?”孟子回答说:“是因为他为人喜欢听取善言。”公孙丑觉得很奇怪,这有什么好高兴的?又问:“喜欢听取善言就够了吗?”孟子说:“喜欢听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更何况治理鲁国呢?”

为什么喜欢听取善言,就足以治理天下?孟子解释,因为“假如喜欢听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从千里之外都会赶来把善言告诉他”。如此一来,即使乐正子本身没有那么优秀完美,但是全天下优秀完美的人都会跑来献计、为他所用,拥有全天下的贤人,集思广益,还怕治理不好天下吗?

此外,喜欢听取善言还有一个好处,当好人都来了,那些喜欢进谗言、阿谀奉承的小人就会逃得远远的。相反的,如果不喜欢听取善言,那么好人不近,喜欢阿谀奉承的小人就会闻风而至,如此,别说治理鲁国,就算治理自己的家可能都治理不好了。

历久弥新说名句

古语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这里却有一个忠言逆耳却是利于病的有趣例子。《史记》中记载了扁鹊慧眼识病、三劝齐桓侯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代,有位神医叫做扁鹊,他不需要把脉,只是观察病人的神情,就能知道病况。有一次,扁鹊路过齐国,齐桓侯以客接待扁鹊,进入朝廷见面,扁鹊一见面就说:“君有疾在皮肤表面,如果不治就会严重。”桓侯自觉身体硬朗,很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扁鹊出去后,桓侯对左右人说:“这位死要钱的医生,没病说成有病。”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见他,说:“你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疗会更严重。”桓侯开始有点觉得刺耳:“寡人没病。”扁鹊出去后,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见他,说:“你的病已到了肠胃间,不治疗不行。”桓侯觉得什么跟什么嘛,干脆不理他。又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见他,大老远看见桓侯,就转身退而离去。桓侯觉得很奇怪,就派人去问明原因。扁鹊说:“如果疾病位置在皮肤,烫熨一下就可以治好;进到血脉,用针石也可以治好;进到肠胃,用酒醪方法也可以治好;但进入骨髓,就无可奈何了。现在桓侯的病已进到骨髓,我是没有办法了。”过了五天,桓侯真的病了,派人去召扁鹊来,但扁鹊已经逃离齐国。不久桓侯便死掉了。

齐桓侯没有理会扁鹊的忠言劝告,等醒悟过来时,为时已晚。可见不听逆耳忠言,不仅会碍于行,还有可能会致命呢。但是如果喜欢听取忠言、善言,则不仅可能救自己一命,还可能统一战国六雄,成为一统天下的帝王。

西元前361年,年方21岁的秦孝公即位,励精图治,在国中颁布了“求贤令”。果然吸引到满怀雄图壮志的商鞅,收拾行囊,携带着李俚的《法经》,头也不回地西奔入秦。在宠臣景监的引见下,秦孝公与商鞅见面三次,最后终于三拍而合,成就了秦国的统一大业。由此可知治理好一个国家并不单单靠执政者个人的能力、智慧和学识,就算在上位者像乐正子一样什么优点都没有,唯一的优点就是“好听取善言”,那么也就等于拥有全天下了。否则如果是“马屁悦耳利于行”之类的上位者,那么就会如莎士比亚所说的:“大半个世界都在愚昧中失去了。”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也

名句的诞生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1大焉,善与人同2,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3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公孙丑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有:同“又”。2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3与人为善:与,偕同、共同之意。

别人指出子路的过错,他便很高兴。大禹听到有益的话,就向人拜谢。伟大的舜帝又超越了他们:总是与别人共同行善事,并可以舍弃自己的短处,学习人家的长处,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从他种庄稼、做陶器、捕鱼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同来行善。所以君子的最高德性莫过于与别人共同行善。

名句的故事

孟子借“闻过则喜”的子路、“闻善则拜”的禹,以及舜“与人为善”的例子,来阐述自己“与人为善”,也就是“善与人同”的思想。

大家都知道孟子向来主张“性善”,但“性善”中提及的“善”与“与人为善”的“善”,意义上其实有些不同。因为“性善”之“善”指的是人本心中的“善根”、“善念”,也就是“仁心”;但“与人为善”之“善”,却是指“行善”。

而同样的,今天我们常说的“与人为善”,是指善意地帮助别人,与孟子这里所表达的意思虽密切相关,但又有所不同。因为孟子此处所说的“与人为善”就是与别人“一同行善”,而其基础是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

从“闻过则喜”到“闻善则拜”,再到“与人为善”,虽然三者看似在程度上有些差异,但其实本质都是同样的,也就是乐于接受别人对自己缺点的指摘,然后努力地完善自己。而由这些例子之中,我们正可看出圣哲们之所以被人敬仰,正因他们拥有如此宽广胸襟以及大气量。

尽管对一般人来说,要做到如子路、禹、舜的程度会有些困难,但至少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知错能改”、“乐于助人”等方面的,不是吗?

历久弥新说名句

孟子对于所谓的“与人为善”,可以说是身体力行,由他不畏艰难与挫折地四处游说各君王行仁政以利天下、安百姓,便可看出他的仁德之心。

就像前面提过的,孟子的“与人为善”是与“改正自己短处”、“吸取旁人长处”相提并论,并且有连带关系的。但演变到了今天,慢慢地,人们已经将“与人为善”单独地提领出来,让它不仅可以独立存在,并且还变成了一个称颂他人或者用以自勉的一个词语。例如许多报章杂志之中便常出现这样的标题:“尽其在己与人为善———访某某人”、“舆论监督不能与人为善”……

而更有时,“与人为善”还成为一种形容他人个性的词语,例如当说某人“不与人为善”时,则通常表示这个人孤僻、不好相处,而在国外,形容这种人时,用的还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形容“She/He is a tough cookie”(她/他是一块硬饼干)。

曾经,印度的圣雄甘地有一回乘火车,一只鞋子掉到了铁轨旁,而此时火车已经开动了,鞋子再也无法捡回来,于是甘地急忙把穿在脚上的另一只鞋子脱下来扔到第一只鞋子的旁边。一位看到这种情形的乘客有些不解地问甘地为什么要这样做,甘地则笑着说:“因为这样一来,看到铁轨旁有鞋子的穷人就能得到一双完整的鞋子。”

在今天看来,甘地的行事绝对是“与人为善”的最好表率,而其行为背后“仁心”的发见,更与千年前孟子的“仁德”思想遥相呼应,令人神往。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大人1者,不失其赤子之心2者也。”

———离娄章句下

完全读懂名句

1大人:有德行的君子。2赤子之心:赤子是指婴儿、小孩,赤子之心就是像孩提一般纯洁无邪的心。

孟子说:“有德行的君子,就是能保持像孩提一般纯洁无邪的心的人。”

名句的故事

“大人”与“赤子”看似两种不同的元素,却被孟子的一句话结合在一起;《圣经》上也有提到过,如果不能像小孩一样,是无法进入天国的。不论孟子或《圣经》,他们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做人的境界,是期许世人在繁华的花花世界中,一样能够出淤泥而不染,用像孩提般纯洁无邪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赤子之心”才是最接近我们心灵的本相。

孟子所谓的“大人”不是单单指有德行的人,还包括孟子常常提及的“大丈夫”,“大丈夫”要能够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易经》的干卦中,对“大人”的定义更是让人一目了然,《易经》上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大人者就是要有符合天地之德,要有像日月一样的光明,要能配合四季的运行,要能与天地鬼神契合。这样的条件,也只有圣人才能达到了。

《老子·第二十八章》也提到:“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如果做到真常不变的德性不离开我们的本心,我们也就回到像婴儿一样了。老子与孟子的想法,看起来似乎很像,但是究其因,孟子的“赤子之心”是指天生的善良本性,这样的本性可以依靠后天的修为所达成;但是老子的理念则是主张无知无识的自然本性,而且是否定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

历久弥新说名句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是陆九渊思想中的重要主题,他曾经在《与李宰书》中诠释:“‘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意思是说,上天赋予我们的就是这样纯洁无邪的心灵,就是孟子所说的赤子之心,而且人人都有这样的本心。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亡姊前京兆府参军裴君夫人墓志》中记述:“必敬必亲,下以不失其赤子之心,姻族归厚,率由是也。”柳氏称赞他过世的姊姊,做人恭敬亲和,并且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因此死后夫家为她举办隆重的丧礼。我们可以说,柳宗元的姊姊因为用赤子之心去对待周遭的人,因此获得大家无比的敬重。

近代作家林语堂先生,在其《人生的盛宴》一文中以为:“哲学家的任务是去发现并取回已经失掉了的东西,据孟子的见解,这里所失掉的便是‘赤子之心’。”他并进而举例孟子说:“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意思是说,就好像山之于树木一样,如果山没有树木也就不成其为山;人如果没有赤子之心,也就不以成其为人了。

因此,当我们这样如同孩提般的真心,经过世俗的洗练,而早已不复见时,唯有依赖道德修养、宗教洗涤,再次去发觉这样的世界,让这个真实的心灵世界,可以展现在我们的人生态度中。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名句的诞生

故曰:“求则得之,舍1则失之。或相倍蓰2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3曰:‘天生蒸4民,有物有则5。民之秉6彝7,好是懿德8。’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告子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舍:舍弃、丢弃。2蓰:音xǐ,五倍。3诗:本句诗引自《诗经·大雅·蒸民》。4蒸:众。5则:法则。6秉:执。7彝:常。8懿德:懿,美。懿德,美德。

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尚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名句的故事

公都子是孟子的学生,向老师学了不少辩论技巧。一日,他有备而来,举出了三方观点,来向老师孟子挑战人究竟为何是善的。

首先,他搬出告子的观点,作为破题,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的区别。”然后,他举例阐述这个论点:“有人说:‘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老百姓就变得横暴。’”

继续,他又举出更多强而有力的例子,来证明人性无分善不善。“又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善良的人做天子,却也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贤臣。’”

公都子举了三种人们常见的说法后,向老师掷出最后一击说:“如今老师却说‘人性本善’,那么难道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吗?”

关于人的本性究竟为何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大概有三种论点,一是荀子的“性恶说”,一是告子的“性无善恶说”,还有就是孟子的“性善说”。对于公都子强而有力的论证,孟子究竟如何招架呢?首先,他澄清:“有些人变得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本性或资质。”他认为,变得善良,是要去探求就能得到它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有些人会去探求,有些人则是放弃,结果善与不善的人的差距就愈来愈大,“有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这是因为能与不能充分表现人原本的天性的缘故。

然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公都子引用了许多“人们说”,孟子也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他搬出了《诗经》和孔子说(似乎比公都子简单的人们说更占上风)。《诗经》上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尚美好的品德。所以爱好美德。”孟子继续搬出孔子对这段诗句的评论:“写这首诗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既然公都子引用了许多别人的说法来论证,孟子因此也不自己上场,而搬出《诗经》和孔子来抗辩。不知道读者是否也认为姜还是老的辣,这一轮似乎是孟老师占了上风。

历久弥新说名句

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除了相貌等外在条件是天生非求而来的,后天的人品修养之好坏,其实只有自己能够负责。我们看看唐代有名的宰相狄仁杰的故事,就可以了解贤者是如何“求而得之”。

年轻时候的狄仁杰入京参加考试,路上见有众人聚集,趋前探看,贝一巨牌大字写着:“能疗我儿,酬绢千疋。”而那位公子皱眉揪心,痛苦不堪,好像随时会死去的样子。狄仁杰擅医药,尤妙针术,便说:“我能治。”他的用针出神入化,那孩子痛苦的面容立刻可见明显的舒缓。他的父母亲又哭又拜,恭敬地把千疋绢奉上。狄仁杰只是简短地说一句:“我做的是实践我的志向,而不是贩卖我的针灸技术。”说完,掉头就走。

狄仁杰当秋官侍郎的时候,和也是秋官侍郎的卢献聊天,狄公说:“我的这个狄字,乃是犬傍火。”卢献回答说:“犬旁有火,乃是煮熟狗。”这对白是讽刺唐代武后(武则天)临朝时,奸佞小人满布朝廷,狄仁杰在朝为官的处境,就好像熊熊火焰中间的一只狗,稍一不慎就会被煮熟了!

后来,狄仁杰当上宰相,处境更是辛苦,明末大儒顾炎武就曾形容狄仁杰出任宰相,是力挽狂澜于欲倒。有一次,武则天将一件珍贵的地方贡品集翠裘送给宠臣张昌宗,要他披着和自己玩双陆(赌博游戏)。这时狄仁杰刚好进来奏事,武则天令他入座,要狄公与昌宗赌双陆。

武则天问:“你们两人要以什么为赌注呢?”狄仁杰抢先回答说:“赌昌宗身上穿的那件裘衣。”武则天回问:“那你以什么对赌呢?”狄公指着身上穿的“紫袍”说道:“我赌这件官服。”武则天听完笑着说:“贤卿,你不知道昌宗穿的这件裘衣,价逾千金吧,你们赌的价值不相等呀!”

这时,狄仁杰站起来说道:“臣此袍,乃是大臣朝见奏对之衣;昌宗穿的,是嬖幸宠遇之服。拿他那件赌臣的紫袍,我还觉得不值呢!”武则天也就同意狄仁杰的赌注。后来狄仁杰果真赢得了那件集翠裘,拜了恩之后,还没走出宫门,就把集翠裘送给家奴穿,骑着马走了。

由以上简短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狄宰相一生如何“求”的过程。第一个“求”,他可以选择治病拿钱,但是结果他求的是助人不求回报。第二个“求”,他可以选择同流合污,众人皆醉,我当然也醉;但是他没有,他选择“清醒”,追求“出淤泥而不染”。这些小“求”加起来,让他得到流传历史的贤相之美誉。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死1徙2无出乡,乡田同井3,出入相友4,守望相助5,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滕文公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死:指死后安葬。2徙:迁居。3乡田同井:同乡之田、同井之家,古时八户人家共用一井,同乡之人一起种田。4友:陪伴。5守望相助:相互帮助,共同守卫。

孟子说:“百姓有了固定的产业,不论下葬或迁居,都不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同乡的人同在一块井田工作;出入都有陪伴,可以互相帮助、共同守卫家园;有了疾病会互相救助,那么百姓自然亲爱敦睦了。”

名句的故事

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谈起了井田制度。他说,滕国虽然土地狭小,但是也有官吏也有农人;如果没有官吏就无法治理农民,没有农民就没有人供养官吏,因此滕国应该要实行井田制度,以及征收十一税。孟子继续建议,每户人家如果有年满16岁而尚未独立的男子,即每人授田25亩。

孟子立意甚好,如果每户人家都拥有自己可以耕种的田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安定的生活方式,有足够的粮食得以温饱,也可以粮食换取生活上的必需品。所以古时候的人很少迁居,从出生到老死,几乎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这样也创造出紧密的邻里关系,家家可以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也使得社会较为安定。社会安定,君王治理国政自然也就容易多了。

那么“井田”是什么呢?孟子说,把一方里的土地划分成井字,每井九百亩,八家各分田一百亩,中央则是公田,由大家共同耕作。公田就是要用来供养他人的,私田是农民自己的收入。井田制度也说出两个重点,一是血缘,另一是地缘,血缘是亲戚关系,地缘则是同乡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亲戚多半会互相照顾,同乡也是一样,特别在政坛上,同乡多半会互相提拔。这就是以农立国衍生出来的效益。

历久弥新说名句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说的就是中国以农立国、朴实务本的日常生活。因此,同乡之田、同井之家,常常是执政者治理地方的重要凭借,例如《汉书·食货志》记载:“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学制、生产量与税收、服役等,都与耕作的土地、居住的邻里息息相关。

又例如所谓“使先耕者亦与兵同其射猎,则农亦可化为兵。而兵与民之情胶固,守望相助,出入相友。民之情亦与地胶固,战则同力,守则同坚。”(《皇朝经世文编》《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农民可以学习射猎,士兵亦可屯田,两者身份通常是可以互换的,士兵与一般百姓如果相处得好,即可互相帮助。

邻里包含生产单位、军事单位、政治单位,所以中国的地方主义势力往往为朝廷所重视。朝廷运用得体,则可保家卫国;运用不当,朝廷往往坐如针毡。例如清朝的团练制度,在白莲教起事、太平天国之乱、拈乱等,都发挥很大的功效,有名如曾国藩的“湘军”,就是从团练演变而来,由同乡子弟所组成,为清廷剿平太平天国之乱,立下很大的功劳。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