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培养孩子说说
时间:2022-04-09 03:1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男孩派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怎么样培养孩子说说
1. 说说您是怎样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
在心理学中通常把人格、个性作为同义词来理解。
一般是指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的总和。人格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格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既包含了人的品德,又包含知、情、意、行多方面的特征。还有社会道德标准,心理素质标准,行为方式标准,工作能力标准等。
正常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所以,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重视幼年和学龄期宝宝的培养,宝宝时期正是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要培养宝宝做事认真的习惯,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意识。凡是宝宝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让宝宝自己动手,爸爸妈妈不要包办代替。
当宝宝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鼓励他们克服,并且给予帮助。现在有不少爸爸妈妈包办太多,致宝宝锻炼机会少,助长了宝宝的依赖性。
从小懒懒散散、怕苦怕累的宝宝长大后是很难承受挫折的,极易形成消沉的人格,在事业上也很难有所成就。(2)要鼓励宝宝积极与伙伴交往,和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爸爸妈妈正确的教育会使宝宝学会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懂得尊重别人的权益,谅解别人的短处和失误。这样的人格特征,就会使别人乐于与他交往。
有些爸爸妈妈生怕宝宝出事,总把宝宝关在家里,不让宝宝与其他宝宝接触,这是极不明智的做法,对宝宝的正常发展极为不利。(3)让宝宝学会正确对待自己。
正确对待自己即不骄傲、不自卑,并且具有较强的自信心。爸爸妈妈对宝宝的优点应恰当地给予表扬和肯定,但不能抬高自己的宝宝而贬低别的小朋友。
同样,对宝宝的缺点和失误也不能不讲方式,不分场合地指责和数落,更不能以揭短的方式进行挖苦、讽刺,这样很容易挫伤宝宝的自尊心而形成自卑感。(4)培养宝宝乐观的情绪和开朗的性格。
乐观开朗的性格是从小形成的。在和睦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宝宝,性格一般都比较开朗。
另外,打骂宝宝、苛求责备等压抑个性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宝宝对人敌视、自卑、忧愁等消极的人格特征。所以,在家庭生活中,爸爸妈妈应有民主的作风,允许宝宝发表个人意见,尊重宝宝的权益,从多方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5)增强宝宝适应环境的能力。人们常说,“适者生存”,适应性强的人能迅速调整自己与新环境不一致的行为习惯,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发展。
要增强适应性切忌娇生惯养。为了宝宝将来的生存与发展,应该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加强培养和锻炼,以增强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和适应性。
(6)培养宝宝谦虚谨慎、沉着稳重、凡事要三思而后行的品质和习惯,锻炼其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以便能够不断地消除其自身弱点,并使自己的行为方式能够不断地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7)培养宝宝广泛的兴趣爱好:这可以使人生活内容充实、知识丰富、视野宽阔,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从而易于取得多方面的工作成就,也容易适应社会各方面的变化。
(8)培养宝宝实事求是的精神,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处理生活、学习、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决不回避现实,凡事从实际出发,能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严以律己、对于能做到的事情则要努力完成。(9)培养宝宝热爱祖国、爱集体、爱科学、爱劳动的精神: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密切与同学、同事、朋友的关系,与他们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乐于助人,尊老爱幼、遇事多为别人着想。
艰苦奋斗、勇于追求真理和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优良品质。(10)培养宝宝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使宝宝永远朝着正确的方向,把握好人生的航程。
目前,有些爸爸妈妈对独生子女重养轻教、宠爱过分等不良倾向,都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
2. 谈谈怎样教育孩子
古人早就告诉我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核心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做到:
1、一定要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然后在因势利导。
2、要教会孩子用什么方式表达他的想法,这样他遇到的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
3、在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在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与孩子交流沟通。
总之,每个孩子的先天的遗传的性格都有不同,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特点。还要根据孩子的具体年龄、性别,个性,思维发育程度来理解孩子,教育孩子。祝你成功!
3. 说说你是怎样培养孩子自尊自重与尊敬他人的
自尊心是一个人做人最起码的要求。孩子与家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家长决不能利用权威对孩子实行压服教育,动不动就叱责打骂,这样易使孩子因自尊心大受伤害而自暴自弃甚至发生人格扭曲。即便孩子有过错,也要进行正面疏导,讲理说服,让孩子口服心服。大人需要别人的赏识,孩子同样也需要父母的赏识。孩子进步了,夸夸他“你真棒”,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他更上一层楼;孩子遇到了困难,鼓励他“相信你能行”,孩子会大受鼓舞,信心倍增。
精心保护自尊心的火种。每个教育者要真诚地爱护和关心儿童,尊重他们的喜好、特长,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愿望,要善于联系具体的行动情境,向儿童揭示有关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对“是”和“善”的行为给予肯定,从而形成儿童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孩子会从家长的举止中揣摩你对他的看法,当他意识到父母爱他、尊重他时,他就会儿地说到自己的价值。
坚持正确的教育引导方向。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尊心也有度。如果超越了界限,就会使儿童萌发“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意识,这对儿童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家长一方面要让儿童懂得,求自尊与尊重他人是互为条件的,谁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谁就应该尊重他人;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明白,人的自尊的实现是同明是非、辨善恶分不开的,只有立身处世是非分明、趋善嫉恶,个人的自尊需要才能如愿以偿。
注意升华孩子的自尊情感。儿童的自尊心有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开始,儿童在某些方面显示出能力、取得了成绩,受到他人的肯定和夸奖,从而萌发自尊心,这种自尊是在某种“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儿童还缺乏深刻的情感体验。家长要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教育儿童取得更大成绩,从中享受胜利和创造的欢乐。
惩罚时也要注意到尊重孩子。对孩子的错误要从正面示例,正面引导。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让孩子感悟到父母或老师是真心地爱护、尊重自己,并非有意与自己过不去。不能不分场合在别人面前惩罚或不尊重孩子。
注意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自尊心要从塑造儿童优良个性的整体出发,要与培养诚实、正直、谦虚、宽厚、勇敢、开朗、有毅力、负责任、热爱集体、热爱人类等品格因素协同起来。还要教育他们把自尊心发展提高到集体荣誉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上来。
让孩子学会尊重,要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尊重长辈(父母、师长等)、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除了要教会孩子基本的生存技能,更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尊重身边的亲人。在我的记忆中,央视有一则公益广告非常精彩,该广告的画面是:辛劳了一天的妈妈给外婆洗脚,被孩子看在眼里,孩子也端来一盆水要给妈妈洗脚。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家长却把孩子看作是“小皇帝”,家里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孩子转,孩子的喜怒不管是否有道理,一律要遵照办理。
在一些家庭中,孩子的尊重教育被溺爱所取代,以此造成了孩子从小就“目中无人”。当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时,我们的教育目的被许多功利的价值取向左右,在一些学校和老师的教育观念中,培养学生考出优异的成绩成了最重要的教育动力,一些老师甚至为了多上几分钟课,多讲几道题,把上下课学生对老师问好等基本的礼节都会省去,长期以往,学生和老师之间怎么可能形成最起码的尊重。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一个不会尊重别人的孩子,他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肯定也不会有最基本的尊重,极端的甚至连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也失去尊重。时常看到关于学生自残、自杀的消息,这或许就是我们对孩子缺少尊重教育的极端后果了吧。进入社会,孩子就成了大社会的一分子。作为社会成员,尊重他人,也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握一个手、道一声好,别人遭遇不幸时有一种同情、怜悯之心,而不是漠然、讥笑;自己收获成功也不傲然自大,而是谦逊、随和,这才是一个社会的人。
文章摘自:金色雨林
4. 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培养孩子讲文明的好习惯
文明语言习惯——从礼貌用语做起。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为一名现代家长,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应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比如正确地称呼大人,说“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还有一种情况,孩子说话虽然不带脏字,但说话的态度不好,语气急躁甚至严厉。因此,家长在教养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
集体意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行为习惯。
人是社会性的。对孩子来说,如何与伙伴相处是他们亟需学习的一门学问。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与同伴交往,提醒孩子与周围伙伴友好相处,要让孩子有集体荣誉感,鼓励孩子帮助别人,或为集体做事情,尽管有时,孩子所做的“帮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击孩子的热情。家长应因势利导,支持孩子主动帮助他人,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这样,才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集体意识,学会遇事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能仅仅以自己为中心。
劳动习惯—让孩子从自己穿衣做起。
劳动习惯,同样是一项应该从小培养的行为习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多数。现代父母在孩子的教养上,常常会过度保护或生活中处处代劳。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可能会失去自己动手的机会,进而失去做事靠自己的意识。孩子失去了学习和参与的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就该由家长做。渐渐产生了依赖性。
卫生习惯—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
现代家庭对子女卫生习惯的培养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健康的饮食习惯,一是良好的作息习惯。现代家庭中孩子养得娇,往往是孩子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殊不知这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并无好处。应该注意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按时进餐,不暴饮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尤其是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观,让孩子从小形成饮食有节、均衡营养的好习惯。
良好的饮食习惯,将伴随孩子一生。
作息时间混乱是现代人生活的误区,这一点,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现在的小孩从婴幼儿阶段就开始接触电视、电脑,到了幼儿期,沉湎于电视、电脑的机会更多。有些小孩子从3岁开始就接触电脑;有的孩子精力充沛,周末、节假日甚至随着父母的生活节奏晚睡晚起,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还使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不能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
学习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北路小学校长沈广慧告诉我们,小学一二年级是养成阶段,要让孩子逐渐养成按时休息、按时起床、按时学习等生活习惯,以适应今后紧张的学习需要。但是实际上这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样始自孩子的幼年。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阶段,不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发孩子爱学习、爱看书的兴趣,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极为有益。据美国教育专家表明,如果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孩子将来入学后很可能就会学习能力低下,跟不上学校学习的进度。
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正因此,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教养的重要一环,让孩子从细小处做起,成长为一个独立、有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人。
5. 教师谈谈怎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一、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
开头的时候,我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
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从幼儿的能力来看,既是履行一些内容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
如果教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们接受不了,那么这样的要求就会落空。当幼儿做不到教师的有些要求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并且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不信任教师了。
当我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要求幼儿对人要有礼貌。
我就这样告诉幼儿: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儿讲卫生,我就说,我们要做个讲卫生的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要求幼儿午睡时脱下的衣服裤子叠好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幼4家4儿童 二、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
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又如我们班有个新小朋友叫魏晓蕾,胆子特别小,他不习惯集体生活,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也往往不敢去做。
对于他来说,我们需要让他养成合群的习惯。我就运用各种方法来鼓励他。
先是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如上美工课的时候,让他来分发美工纸;吃午饭时候,让他来分筷子。
经过一次两次的锻炼。他的胆子慢慢大起来了。
接着,我还训练他在大众面前讲话的习惯。一次在学习儿歌《老师的手》的时候,我提问全班的幼儿:“老师的手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提问之后我就有意识这样说:“老师准备请一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回答这个问题。
大家看看谁最近以来比过去勇敢了?”小朋友们不约而同提到了魏晓蕾,他也就大胆地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三、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都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
刚上小班的时候幼儿习惯较差,吃饭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话的现象也多起来,教师的提醒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于是“最佳餐桌”在我们班级产生了,怎样才能成为“最佳餐桌”呢?经过商量我们列出标准,即吃饭吃得认真,不讲话、吃得较快、不挑食,评出以后分别得到一颗小红花。教师也给全班幼儿提出要求,进步大的也可以荣获“最佳餐桌”的称号,进步的人多了,我们还可以办两个“最佳餐桌”。
现在不在象以前那样处处让教师提醒,吃饭讲话、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等坏习惯减少了很多,吃饭不再成为孩子们的难题了 四、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
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如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玩“美食店”的游戏,游戏一开始,李琳和张波突然争吵起来,我走过去一问,原来是因为争新的煤气灶,都不愿意要旧的煤气灶,怎么办呢?新的煤气灶只有一个,我思索了一会,便拿起旧的煤气灶放在耳朵上,过了一会儿,我对两个小朋友说:“旧煤气灶刚才对我说,它也可以用,小朋友都不喜欢它,它好伤心,它想找一位好朋友,谁愿意帮助它?”我这样一说,李琳就去拿了旧的煤气灶。
两个小朋友笑着说:“老师,我们以后不争了。”我对他们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并以此教育小朋友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争做好孩子。
五、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
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
6. 谈谈如何教育孩子
首先,教育要从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开始,加强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
了解,就是要懂得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心里想什么,平时主要做什么,交往的人是些怎样的人等。理解,就是不要忽视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在家庭中有他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而不能说“小孩子懂什么”。
家中大事应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设家庭民主化,即让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权利和地位得到尊重。尊重儿童在家中的权利、地位,不是一味德宠爱娇惯孩子,置于“小皇帝”地位。
对孩子百依百顺,不是尊重,是溺爱。 其次,教育要身教重于言教。
在家庭中,孩子是在家长的影响和教育下,在认识周围的世界中成长的,家长对待人生、事业、生活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都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上述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在重视身教重于言教的同时,讲究“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方法,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养儿子,就像驯兽!父母常说这4句话,他会越变越优秀
育儿路上永远不要小瞧话语的力量。
想要培养出一个优秀自信的男孩,父母一定要学会说这四句话。
作者 | 枫子
前几天送孩子上学,在校门口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6、7岁的男孩不知道因为什么和妈妈发生争执,啪的一下就躺地上去了。
妈妈在边上好说歹说,男孩就是噘着嘴不肯起来,最后还是老师出来把男孩拎进学校去了。
事后,妈妈有些尴尬:
“头痛死了,我儿子臭脾气一上来,我就拿他没辙。”
一句话,边上的妈妈们好像都找到了共鸣。
有的抱怨男孩爱闹腾:
我家的每天不是翻箱倒柜,就是大吼大叫,上房揭瓦,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有的吐槽男孩爱搞破坏:
我儿子是专业拆家300天!只要被他看上的东西,没有一个不被他霍霍的。
……
不得不说,养男孩就像在“渡劫”,劳心劳力不说,还费嘴又费妈!
但其实,男孩的养育,就像是驯兽,不需要太用力,但需要用对方向。
《男孩需要明确指令》一书就指出:
男孩从来不是问题制造者,只要父母给男孩明确引领,他们的天赋就会被挖掘出来。
家有男孩,父母不妨把这4句话常挂嘴边。
“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
教育家孙云晓曾指出这么一个男孩危机:
现代的男孩正在变“弱”,许多男生已经丧失了阳刚、有责任心等应有的男子气概,转而以“阴柔”等示弱性面孔示人。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
本该勇敢的男孩,却怕黑怕虫子;
本该坚强的男孩,却娇滴滴,动不动就哭鼻子;
本该有担当的男孩,却肩不能扛手不能提。
对此,教育家卢勤曾多次劝诫家长们要把成长的空间还给男孩,她说:
“家有儿子,父母要弱一点,你太强大了,儿子就弱化了。
儿子靠着你,依着你,他就长不大,你靠着他,他就长大了。”
那要如何做呢?
卢勤给出了一个话术,要多说:“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
一位妈妈,因为害怕邻居家的大狗,每次回家都跟在老公的后面。
后来老公出国工作了,她不敢上楼,儿子就说:
“妈妈没事儿!你别怕,有我呢。”
上楼时狗叫得厉害,儿子虽然也吓得直哆嗦,却仍把她护在身后。
她由衷地感叹: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
儿子听后一脸自豪,胆子也慢慢大起来了。
一次,姥姥要出门倒垃圾,儿子便拿了个小板凳走到黑黑的走廊里,把灯按亮,才让姥姥出来。
姥姥感动得泪眼汪汪,说道:
“家里有个男孩就是不一样。”
就这样,妈妈抓住时机就对儿子说这句话,儿子就逐渐从胆小怕黑,爱哭爱闹的小男孩蜕变成了小男子汉。
其实,男孩并不是天生就会长成男子汉的。
6~13岁是男孩尝试成为男人的时期,一句“有儿子没儿子就是不一样”,看似简单,却在无形中激发了男孩的责任感和价值感。
想要男孩顶天立地,父母首先要多褒奖他,赐予他“男孩”角色的勇气和力量。
“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么想的呢?”
听过一句话:给男孩一个工具箱,他就能把地球拆掉。
男孩,简直就是拆家界的杠把子,有使不完的破坏力,用不完的想象力。
新买的玩具,玩不到半天,就给解剖得四分五裂了;
把电视机凿了个洞,就为了看看能不能钻进去。
明明藏好了的笔记本,再拿出来时键盘已经被抠得七零八落了。
生孩子不会让人老,养儿子却分分钟让人疯啊!
其实吧,根据心理学分析,男孩爱捣蛋,也是不受自己控制的。
一方面,男孩因为求知探索欲作祟,总喜欢把东西拆开来一探究竟。
另一方面,男孩生理和心理发育慢,缺乏自控能力,常常会不顾后果的一探究竟。
所以当男孩又在拆“家”时,父母不要着急给他贴上“调皮捣蛋”的标签,不妨先蹲下来,问他:“你是怎么想的呢?”
毕竟,东西坏了可以修,求知欲被抹杀了,孩子的思想也就被桎梏了。
在校读书期间,就有4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的温帆,从小也是个爱“搞破坏”的男孩。
一次,妈妈花了两个月的工资买的收音机,还没用几天,就被他拆了。
妈妈发现后没有大发脾气,也没有指责他,而是问他:“你是怎么想的?能跟妈妈说说吗?”
温帆回答:“我想看阿姨在里面怎么唱歌。”
一直以来,不管温帆闯什么祸,妈妈都会先听他的想法,肯定他的奇思妙想,再陪着他把东西修好。
他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才一次次创造出了荣获国家专利的发明。
就像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的:孩子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上。
动手就等于动脑,拆拆装装的过程就是开发智力,主动探索的过程。
与其盯着男孩的破坏性行为,不如去发现男孩行为背后的“奇思妙想”,为男孩提供探索的动力和想象的翅膀。
“关于XX,你能做到吗?”
因为多巴胺和睾丸激素的作用,我们的男孩就像一台精神亢奋的永动机,一分钟不闹腾,浑身都皮痒。
在家也就算了,在公共场合,那分分钟是老母亲的大型社死现场。
前两天,在商场看到这样一幕。
两男孩无视人来人往的行人,就开始了你追我赶。
到了日用品区,更是你一个垃圾篓,我一个厕所刷,就干起来架来了。
边上的妈妈们不停地叫着:
“不许跑!别打!别闹了!能不能消停一下……”
妈妈们早已喊得口干舌燥,男孩们却依旧东跑西窜。
遇到柱子就想往上爬,跑到空点的地方就滚上两圈。
妈妈越阻止,男孩越闹得嗨。
怎么阻止男孩的不良行为呢?
作家鱼爸曾给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把负面的禁语换成正面的指令,最后加一句:“你能做到吗?”
这是因为男孩天生不服输,骨子里就不安分,你越禁止,越会激发他的叛逆情绪。
反之,你把禁语改成勉励的话,问他“你能做到吗?”
男孩感受到了尊重,加上喜欢挑战的心理,他们往往不会拒绝。
所以,我们不妨把话换成男孩爱听的,男孩才能真正如我们所愿。
比如:
“在公共场合需要保持安静哦,你能做到吗?”
“我能!”
“玩游戏的时候,不能滚地上和出手打人,你能做到吗?”
“我能!”
这样的话术,不仅会让男孩体会到挑战的乐趣,还可以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自信。
需要注意的是,在男孩做出对的行为后,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提升男孩的成就感,从而激发男孩做事的兴趣。
当男孩又做错时,父母也不要着急,只需再次提醒即可,重复多次,就可以帮助男孩塑造出正确的行为。
“我发现……”
养育儿子的过程中,很多妈妈都会后知后觉地发现:
自家儿子不仅资质平平,还是不开窍的“学渣”。
就拿我儿子来说,钝角、锐角、直角教了20遍都记不住。
一小时才做5道题也就算了,一检查,5题错4题!
关键吧,男孩不仅作业写得不好,字也写得差,还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反应慢半拍。
不少男孩妈妈更是直呼:速效救心丸俨然成了自己的日常标配。
男孩开窍晚,难道我们就只能听天由命,静待花开吗?
让我们看看教育局长魏书生是怎么做的吧。
他找到考试只考8分(满分100),次次垫底的男孩,问道:“听说你从来不听课?”
学生倒也坦诚:“老师,我听不明白,所以我就不听了。”
“听说你也从来不写作业?”
“嗯,我作业都是抄的,后来老师也不给我改作业了,我也就不抄了。”
“听说你回家书也不看?”
“老师我看不明白书,所以我也就不看了。”
看着学生自暴自弃的样子,魏书生没有批评、没有说教,反而肯定道:
“对啊,你看你自己,不听课、不写作业、不看书,咱还能考8分,不正是说明咱们有天赋吗?”
男孩一听,眼里开始有了光,也开始有了学习的动力。
后来这个全校倒数第一的男孩,在他不断的鼓励下,分数从8分到10分,26分,36分一路进步到及格,最后还成功考上了军校。
一位教育家说: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女孩需要更多的爱,而男孩子需要更多的鼓励。
开窍晚的男孩,本来已经对学习感到沮丧,觉得自己就是干啥啥不行的料,所以拯救他们的唯一途径,就是把他们从自暴自弃的境地解救出来,不断地鼓励他。
当男孩字写得七歪八扭时,你可以挑出那个写得最好的字去肯定他:
“我发现你这个字的一笔一划,就写的特别端正。”
当男孩10道题只对1题时,你可以说:
“我发现这题有点难度,但是你做对了。”
哪怕是男孩怎么也学不会,你依然要肯定他:
“我发现你学习的时候,有特别努力去思考。”
“我发现……”这句话的本质,就是努力挖掘出男孩身上的闪光点,去放大它,给男孩自信心,给男孩成就感。
有了一个良好的体验和感受,我们的男孩才会一步步慢慢成长起来。
一位育儿博主说:
“男孩的养育过程注定曲折,在这个道路上,男孩就是一头贪玩的大象,只能看到当下。
父母则是那个手拿地图,能够看远方的骑象人。
但骑象人要知道,你永远不可能通过鞭打让大象赶往远方。”
想要男孩站得高走得远,苛责、打骂、抱怨都是没用的。
能做的,就是耐心地去共情、引领、鼓励、肯定、支持他。
很多时候,一个道理,换种表达方式,男孩的反应模式和行为模式就会随之改变,育儿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就像一句话说的:孩子在父母的嘴里,不断定义自我,也在不断地调整自我,构建自我。
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说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点个“赞吧”吧,做会说话的父母,男孩的未来才更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