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读书的警句

时间:2022-04-09 06:0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江徐的自留地 | 评论: 次 | 点击:

不爱读书的警句

1. 不爱读书的名言警句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出处: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释义: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出处: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释义:读书来修身,应该以学习为最首要的任务,而如果要教授学问,则应该以书本上的知识为根本。

4、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5、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高尔基

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出处:宋·陆游《陆游诗选》

译文: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会的知识太少了,事非经过不知难指事因经过始知难,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就不知道它的艰难。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出处: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释义:读书只有读透书,博览群书,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

8、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扩展资料:

有关劝学读书的事例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吗?我只是让你泛览书籍,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哪个像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到(我),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2. 有关不爱读书的名言就是看书有什么不好的

1:动物被捕杀,植物被破坏,能源不停地被消耗。人们啊,请听我一句忠言:“停下你们毁灭的脚步,好好保护这一切吧!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保护今天的生物,就是保护明天的自己!”

2: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就像向阳花总是追寻太阳,不为名利,听从的是心的召唤,正是这份爱让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能嗅出书的馨香,都能在孤独中以温情的手指在书的页面上摩挲不止。在主动碰撞的激情中,书中的人与事,作者的理念智慧与我们的经历体会、思想情感互动沟通,相鸣相和。日子长了,我们便获得了对生命对人生最深切地认知与感悟。

3:的确如此,人的一生陪伴我们最多的是书籍。从幼儿园到小学再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再从高中到大学,等等。不都是书籍一直在陪伴我们吗?而且读书有益于身心健康,增加我们的知识量。大家可知我们所学的书仅仅是知识海洋的一小滴水。我们的伟大教育家孔子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应当向他学习。

4:我年轻,需要你指点,但不需要你指指点点。

5: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3. 小时候我不爱读书,老师用有关读书的名言开导我:(

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闭门少,读书少,深山净土则少

闭门少,读书少,深山净土则少

文|江徐

世上的书,如恒河沙数,无穷无尽,却也泥沙俱下。有良莠不齐的书,便有参差不齐的读书人,便也有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诫语雅训,如卷页间星星点点的灯。

哪些句子入你的眼,便是哪些读书观入你的心,便也是相对的人生态度在你的血管中行云流水。

关于读书,脑海中飞快掠过的一句话是:“书到今生读已迟。”

这也是近来萦绕心头的灰云。

此话出自袁枚的《随园诗话》。他讲自己小时候家里没书,借来一本《昭明文选》,读到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时,“恍如读过”,读于《离骚》,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由此,他得出读书处世的感悟:名须没世称才好,书到今生读已迟。

对袁枚来说,这种迟,有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到了我这里,更多成分变成日暮乡关的哀愁,因为重要的事已来不及。纵使从前至今日,争分夺秒,废寝忘食,也已来不及。何况没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苦短,如隙中驹,如石中火,如水中泡影,如草中蝼蚁。而知识浩渺,渺如恒河沙,如镜台尘,如人间草木,如苍穹银汉。作为一个人,却生出天大的妄念——想穷尽美,想追求真,想止于至善,想达到精神世界的尽头。同时又在心里叹息:晚了,来不及了……

闭门少,读书少,深山净土则少

这番想法,常常使我对读书抱有迫切与焦虑。不知道是血型、星座、还是后天养成的强迫症,我不追求完美,但是喜欢完整。唯有穷尽,才能完整。完整了,才心安。可是这怎么可能呢?不要说天底下所有的书,即便是一类书,即便只是一个人的书,这辈子恐怕也难以穷尽。因为,书不是越读越少,而是越读越多的。

明白生之有涯与知之无涯极不对等的关系,我只能无可奈何地灭掉穷尽的念头,心里还是残留挥之不去的哀愁,因为意识到有什么东西被错过,或即将错过,又或终将错过。庄子错过陶潜的桃花源记,陶潜错过李白的诗,李白错过苏东坡的词,苏东坡错过张宗子的夜航船,张宗子错过曹雪芹的红楼梦,曹雪芹错过张爱玲的红楼梦魇……说到底,这些人的错过,都属于他们共同的一枚粉丝——江徐一个人的低回。

唯有穷尽,才能完整。既然无论如何,这辈子都不能穷尽,那又何必焦虑?何必迫切?何必想着来不及?随意随缘,放逐四海,反正怎样都已经错过,反正必然会错过,错过是生命的一种常态。

人呐,知道昨日今日明日如黄河之水,昼夜不停,滔滔不绝,抽刀断水水更流。却不知前生今生来生同样是如此一以贯之。

忘了谁说过,书是读不尽的,就是读尽也没用。

那么,我姑且安慰自己:今日之书,为今日和明日读,今世之书,为今世和来世读。

袁枚携着花气与书香从前生来,江徐乘着纸折的苇船到来生去。

闭门少,读书少,深山净土则少

第二句飞快想到(必须是飞快)的话是:“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此话出自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先前读到,觉得文采美,境界高;现在再读,依然觉得美,境界平平尔。

最近晚间看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这本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怀师在书院上课时的讲解,由学生整理成书,封面用的是“著述”。《金刚经》这部初期大乘佛教的经典,同样是释迦摩尼向弟子所做的讲述,由弟子整理成经。

因为是“经”,也许就有人产生正襟危坐、一本正经的联想。怀师建议大家看这部经书时,心扉要打开,轻松一点,把它当做剧本,或者师生问答记录那样去看。

这个说法很中肯,《金刚经》的确如剧本,更是师生之间的问答,和孔子与他学生之间的你问我答一样。以为佛经很高深,其实并不高深。因为并不高深,所以真的很高深。

这部经书,讲的是悟道成佛的般若法门,是方法类书籍。它的文字极简练,极雅致,这要归功于译者鸠摩罗什的文字般若。作为读者,如果我们被它的优美迷住,便是盯着佛陀指向月亮的手指而忘记月亮了。但我想,如果智慧有限,如果不执着于悟道,停留于文字层面,品其美,习其简,虽有舍本求末之嫌,也算有益无害吧。

单单从文字角度看,佛经是最上层的文学读物。

闭门少,读书少,深山净土则少

有一天,须菩提向佛陀请教:“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他也是肉体凡胎,不知道怎样使心定下来。佛陀对此悉心作答。这便是《金刚经》的缘起。

人心是河,日夜翻涌,念念不停。一念可成佛,一念可成魔。如何使心安定下来?我从这本书里读到六个字:善护念、不著相。

昭明太子当年研读《金刚经》,将此经分章分品,还给每一品取了名。其中一品,叫做《庄严净土分》。人人想得一方净土,柏拉图的理想国,陶渊明的桃花源,曹雪芹的大观园,乃至陈继儒通过读书获得净土的方便之说,本质上是同一种追求。

须菩提也有此追求。释迦摩尼告诉他,净土不在外界,而在内心。

一个人,如果能够一念清净,保持住清净的念头,善护念,不著相,那么处处都是净土,时时都可以安心。

心净,则得净土。

怀师年轻时候读《金刚经》,每读一品,就做一首偈。对这一品,他做了这样一首偈:

外我无身世大身,若留净土即留尘。

然灯吩咐庄严地,挂角羚羊何处寻?

这里单单说第二句“若留净土即留尘”。心不清净,是因为有杂念。心里想着如此,想着这般,都是杂念,追求净土的念头,同样是一杂念。“净土”不是尘,“留净土”的念头是尘。

想着闭门、读书,已是心有所住,住在了闭门、读书的念头上。以为通过读书可以进入的净土,因为由是一念,便成为一尘。

在这一品末尾的空白处,我用铅笔胡扯了几句,算是夜读经书的心得:

欲入深山,何须闭门?

欲得净土,何须读书?

闭门开扉,时时身在深山;

读书掩卷,处处净土,是为境界。

陈继儒著了深山与净土的相,我认为他境界平平,是著了境界的相。

如今的人们,闭门少,读书少,闭门读书尤少,深山净土更少。

闭门少,读书少,深山净土则少

第三句飞快想到(必须飞快哦)的话是:“凡是令我倾心的书,都分辨不清是我在理解它,还是它在理解我。”

不知木心读到哪本书的哪一句话时,萌生如此感慨。他这句话,让我心有戚戚。他的书,常常让我心有戚戚。

很多名人关于读书的建议带有功利色彩,教你这样,教你那样,木心淡淡的一句,却打动相同频率的心灵,于是对此句会心一笑。

读书少,知道的作家也少,在很少的作家和有限的书籍中,最令我倾心、分辨不清是我在理解它还是它在理解我的,终是张爱玲。

尽管别人也这么说,但我自恋地认为,不一样的——你们对她的理解,和我对她的理解,哪能一样?她的文字对你们的理解,和她的文字对我的理解,又哪能一样?毕竟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对书和人生的领会也不一样。

上学时第一次读张爱玲的书,内心惊鸿照影。一字一句,一个比方,一份描摹,被她的华丽和精巧手段迷住。只是文字的美感与灵感,无关人性人心。那时涉世浅,有时为赋新诗强说愁。

说来奇怪,张爱玲的作品,有些还再三再四读,喜欢且用心,过了几年全然忘光。如今再读,那股精巧劲依然缠绕我。真正令我倾心的,是文字背后,属于她自己,属于她虚构人物的心思,心绪,心境。

张爱玲从不写正能量的、程式化的、歌功颂德的东西,她对日常琐碎下展现的真实人性感兴趣,包括暗戳戳的心思。因为真实,因为别人掖藏着,因为大家有意无意避而不见,而她勇敢、赤裸、婉妙地表达与呈现,所以读来格外痛快。一边痛心疾首,一边心悦诚服。通过她的文字,你可以确认,哦,就是这样的,人心就是这样的,也可以是这样的,亲情、爱情有时就是这样的。

看书,有人求知,有人求术,有人求道,有人求方法,有人求鸡汤的慰藉,有人求干货的充电,有人求柳绿桃红的消遣……都不如可遇不可求的懂与被懂。

她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说,因为懂得,所以共鸣。因为共鸣,所以钟情。

闭门少,读书少,深山净土则少

有人在朋友圈列出最喜欢的十篇小说,有张爱玲的《创世纪》。我问其原因,答:“这篇写紫薇一家,把遗老遗少的生活写得逼真之极,那完全是张熟悉的世界,那种灰蒙蒙的浮华使人触动。”于是心想,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张爱玲。

我喜欢她的《小团圆》,热望那样炽烈,幻灭又那般彻底,从火焰直至冰冷的灰烬。书里对亲密关系的解剖、对隐秘关系血淋漓的描述,实在惊心动魄,却是直指人心。至少对我来说如此。

她描绘的月亮的阴暗面,是我常常想起的温柔雨天与绚烂净土。

有时候想,为何她晚年独自身处异乡,屋子里日日夜夜开着白亮的日光灯。一切都已幻灭,她活下去的理由,或者说勇气,是什么呢?

张爱玲自己评价《小团圆》:“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这点东西,才是人生最终,也是最根本的依托吧。

十年前,最喜欢的作家是张爱玲。如今依然是她。十年后,也许依旧。浩浩书海中,遇到一个让自己倾心、又能理解自己的人,何其不易。

在木心眼中,张爱玲是一名隐士,“飘零的隐士”,“张爱玲隐于隐,就中了世界阴谋的计”“张爱玲寂静了,交响乐在世界各地演奏著。”听其一段,余音缭绕心梁,绵绵不绝。

关于读书,木心还说过一句非常平实的话,似乎有点恨意。恨铁,又知成不成钢终究是别人自身事,于是再恨也是平静。那一年,在异国他乡,为期五年的世界文学课终将结束,最后一课,他跟大家讲:“文学是人学。至少,每天要看书。我是烧菜、吃饭、洗澡时,都会看书。”

“至少,每天要看书。”

平淡的七个字,我读来有平实的力量,觉得“至少”不能忽略,“每天”也不能忽略,“看书”更不能忽略。

闭门少,读书少,深山净土则少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