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孝的名言

时间:2022-04-09 16:5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凌波读书 | 评论: 次 | 点击:

论语中孝的名言

1.论语中有关孝心的名言

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

-----------------鲁讯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

-------戴达菲尔德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大孝终身慕父母。

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孟轲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莫泊桑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

--------歌德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2.论语中有关孝的名言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第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第一》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第十》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子张第十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3.论语中有关孝心的名言

1、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和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里仁第四》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4、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 为政》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让父母对自己除开担忧生病一事外,再无别的担忧。”

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篇第一》。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

4.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2113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5261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4102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1653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内,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容身体健康。

5.论语中有关孝的名言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第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第一》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第十》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子张第十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6.《论语》中表现"孝"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孝"的言论很多,其中《为政》篇中就连续出现了四则:

1.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3.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4.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7.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和解释

论语为政第二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

(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

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

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

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

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

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8.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

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9.论语中有关孝心的名言

◎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0.论语中写“孝”的句子并翻译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如果多年不改变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4、梦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译文:梦懿子问怎样才是孝。孔子说:“不要顶撞父母,不要违抗父母的意愿。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为子女的疾病担忧,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扩展资料:

《论语》中的“孝” 

孔子认为儿女的孝不应仅限于供养父母,让父母有吃有穿,而是应该对父母抱有一种纯乎天然的敬爱之情。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父母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吃穿用度,而是发自内心的慈爱。以敬爱报慈爱,是非常合理的。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就已有“孝”字。在“百善孝为先”这样的传统价值观浸润下的中国人,对“孝”推崇备至。

《论语》对中国人“孝道观”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论语》中共有约二十条与“孝”有关的论述。

读懂《论语》里的这7句话,你就知道怎么孝顺父母

读懂《论语》里的这7句话,你就知道怎么孝顺父母

读懂《论语》里的这7句话,你就知道怎么孝顺父母

孝顺我们的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这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一种本能。

而贯穿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一直倡导我们要重视热爱家庭,亦即孝悌之义的践行。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在物质上要给他们基本的保障,同时也需要从心底里去关怀他们。

我们又可以从孔子那里,得到什么样的有关家庭和孝顺的智慧和启迪呢?

01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读】:在家里就要孝顺父母,外出就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且诚信,博爱众人,亲近有德行的人。如果再有余力,则要继续学习诗书文章。

这都是我们敦品励学的七件重要事情,而其中排在前面的就是孝悌。

02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解读】: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那些所谓孝顺的人,只是在饮食供养上面给予保障,但是我们饲养家里的狗和马,不也是这样吗?如果对待父母,没有从内心里的敬意,那么对待父母和对待狗和马又有什么区别?

这句话在现在这个环境下,更值得我们反思,如今年轻人不在父母身边,就连物质上的供养也更多是靠网购。我们到底要怎么更好地陪伴父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怎么才能做到“敬”字?

读懂《论语》里的这7句话,你就知道怎么孝顺父母

03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解读】:子夏也来问孔子孝是什么,孔子说:子女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最是难得。如果仅仅只能做到家中有事,子女就回家来帮忙操持;或者有酒肉的时候由父母先吃先喝,难道这就算是尽孝了吗?

孔子一直强调,孝最重要的是要发自内心里敬爱父母,而不仅仅是帮忙解决问题或者给他们足够的衣食。

孝道,只有藏于心,才能形于外。

04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解读】: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他们有过错,我们也要婉转劝谏,即使他们不听从我们的建议,也要保持恭敬,不要违背他们的心意。要继续服侍他们,但不能心存怨怼。

每个人都会犯错,父母也会。为人子女,我们要怎么处理这种棘手的情况呢?我们要保持态度的恭敬,和蔼地和父母沟通,等他们心态平和时,再重新提出自己的想法。

读懂《论语》里的这7句话,你就知道怎么孝顺父母

05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解读】: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不得不出门外出,一定要向父母禀明去向。

子女出门在外,做父母的肯定会担心,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子女肯定有义务和责任让家人知道他们的行程,这也是一种孝道的表现。

06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解读】:父母的年龄,作为子女的一定要知道。一方面要欣喜父母能活到这么高寿,另一方面也要担心父母正在日渐衰老。

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知道父母的年龄或者生日呢?为父母的生命感到幸福的时候,也要知道之后陪伴父母的时间正在变少,从而更加努力地孝敬父母。

读懂《论语》里的这7句话,你就知道怎么孝顺父母

07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读】:当一个人的父亲活着的时候,观察这个人的志向;当他父亲去世之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对于他父亲的合理的部分,能够长期坚持不改变,就算得上是孝了。

父母要对孩子言传身教,那么子女也需要认真学习父母的优点,并且认真去践行,这也是一种孝道。

孝道,一直以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在新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但是,不管生活方式怎么改变,我们都得要从内心里去敬爱我们的父母。

给他们多一点耐心,给他们多一点陪伴,给他们多一点真诚。

如果你觉得孔子的这些理念和方法有价值,请留下你的点赞。也可以将其转发给你的家人或者朋友。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读懂《论语》里的这7句话,你就知道怎么孝顺父母

作者 | 凌波。终身学习者,阅读和旅行,让我们灵魂和肉体一直在路上。

图片 | Pixels.com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