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作人名言
时间:2022-04-09 23:2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红网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吴作人名言
1. 徐悲鸿座右铭来历
徐悲鸿座右铭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来历:这句话并不是悲鸿先生发明的,真正的发明者是曾经与悲鸿先生共过事的张祖芬先生。若想了解张祖芬其人以及这句话的来历,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翻阅一下悲鸿先生的《悲鸿自述》就可以了。该文曰:“年十九,先君去世,家无担石,众多,负债累累,念食指之浩繁,纵毁身其何济。爰就近中学,及三校图画教授。心烦虑乱,景迫神伤,遑遑焉逐之逝,更无暇念及前途。览爱父之,只有。时落落未与人交游。而国文教授祖芬者,独蒙青视,顾亦无杯酒之欢。年余,终觉碌碌为教,无复生趣,乃思以工游沪,而学而食。辞。先生手韩文全函,殷勤道珍重,曰:‘吾等为赡家计,以舌斗,至老死,亦既定矣。君盛年英锐,岂此?曩察君负荷綦重,不能勖君行,而乱君意。今君毅然去,他日所跻,正未可量也。’又曰:‘人不可无,但不可有傲气。愿受鄙言,敬与君别。’呜呼者,悲鸿入世第一次所遇之知己也。”张祖芬所说的“鄙言”指的就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这句话。
先生将张祖芬引以为知己,并终身铭记着这句佳言,将它作为座右铭。
2. 谁有请留言,
1、生物学家童第周中学时因期考不及格还留级,后补读一年获得了全校第一; 2、物理学家居里夫妇在废弃的停尸房里炼出了镭,获得了诺贝尔奖; 3、数学家华罗庚为了回国参加建设,避开美军的搜查,秘密取道香港回到北京; 4、著名女作家张海迪五岁成了残疾人,后来自学小学到大学的课程,以及五国语言,被评为三八红旗手; 5、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因为作战负伤,双眼失明,但却靠顽强的毅力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朝鲜著名战斗英雄黄继光为了掩护军队,用自己的身驱堵住了敌人的堡垒; 7、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在练兵时跳下冰冷的河水救出落儿童,壮烈牺牲; 8、普通职工向秀丽为挽救突发的火灾带来的财产损失,毅然扑进火海救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9、抗洪英雄李向群在长江特大洪水抢险中,积极奋战在抗洪前线,劳累过度牺牲; 10、儿童团员刘胡兰面对敌人的诱降,坚贞不屈,倒在了敌人的铡刀下; 11、海尔总裁张瑞敏初到海尔时面对企业的落后管理,决定革新,引进国外技术,使得海尔在短短十几年当中跻身全国知名企业行列; 12、北京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十五年如一日,终年工作在来来往往的公交车上,热情待客,态度诚恳。
被评为三八红旗手; 13、上海工人徐虎在业余时免费义务到社区居民家中,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坚持如故修理电器,凭借一流的技术和热情的服务受到居民好评; 14、气象学家陈金水上世纪60世纪毕业后自愿去西藏支援,创办了气象站,对每日的气象做出精确的汇报,并坚持做气象报告,至到花甲之年才退休; 15、著名环境学家彭加木为了揭开罗布泊的生态之谜,不幸在探险途中走失,下落不明; 16、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双目失明,靠家庭老师的彭励走上写作之路,并积极到世界各地演讲,宣传助残; 17、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大学时开始研究计算机,和好友艾伦创办了公司,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进行研究,实现 了网络的全球化,本人也因此成为世界首富; 18、英国科学家霍金幼时身患半身不遂,听力视力均有下降,但通过自学获得了物理学学位,并通过向别人口授完成了科普名著 《时间简史》; 19、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对教学精益求精,因材施教,坚持带病教研究生,并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终因劳累过度病逝; 20、北大方正董事长王选院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计算机软硬 件开发和现代印刷出版事业,在临终前一天仍然坚持审阅学术报告。 ,被誉为“当代毕升”。
(1)、爱迪生一生有1000多项发明。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就是从常常连 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
后来不断的挤出时间,所以他永远有用不完 的实验时间。从而变成了科学家。
(2)、鲁迅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从事无产阶级文艺事业30年,视时间 如生命,笔耕不辍。 (3)、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疼 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
(4)、爱迪生为了科学发明,紧紧抓住每个“今天”,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除 了吃饭、睡觉、活动,几乎没有闲过。每天延长工作时间就等于延长了生命。
因此, 当地79岁生日时,便称自己是135岁的人了。爱迪生生活了85岁,仅在美国专利局登 记的发明专利就有1328项,平均15天就有一项发明。
(5)、我国国画大师齐白石,坚持每日作画,除身体不适外,从不间断。85岁那 年,一天他一连作画四幅后,又特为昨天补画一幅,并题字道:“昨日大风雨,心绪 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 (6)、“不教一日闲过”,所有业有所成者莫不为此。请看鲁迅最后一年(1936 年)的生命历程,从一月到十月(10月26日逝世),卧床8个月,还写杂文和其他文 章54篇,翻译《死魂灵》第二部残稿三章并作附记两则,复信270多封,并给不少青 年作者看稿,病中坚持写日记。
病逝前三天,还给一翻译小说写序言。在逝世前六年 的时间,鲁迅一直住在上海虹口公园附近,从他的住地到公园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却 从没去公园玩过。
这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
3. 名人婉拒的成功故事的最佳答案
1吴作人妙拒求画者 世人评说吴作人的画“落笔惊风雨,画成泣鬼神。”
其笔墨传情,已达出神入化之境。 吴作人为人平和,朋友索画,只要得便,他总慷慨相赠,而有些人想通过朋友作跳板求画,他只能拱手抱歉了。
一次,一位朋友带来了他的朋友,亮言求画。吴作人权当没听见,说:“让我讲个阿凡提做羊肉汤的故事给你们听。”
大家洗耳恭听,他说:“上传阿凡提善做羊肉汤,味美绝伦。一位朋友慕名而来,阿凡提亲自下厨侍奉。
朋友吃后赞不绝口。 第二天,这位朋友又带了一位他自己的朋友,要求品尝。
阿凡提在昨日剩下的羊肉汤中加了一桶冷水,烧热后奉上。朋友喝了问道:‘怎么不是昨天的味道了?’阿凡提笑着答道:‘今天来的是朋友的朋友,我端的是汤的汤。
’”一切尽在不言中,众人一笑了之,再也不提求画的事了。 2郑板桥妙拒说情 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的时候,查处了一个叫做李卿的恶霸。
李卿的父亲李君,是当朝的刑部大官,他听说此事后,立即找郑板桥说情。 李君来到郑板桥的家里,只见旁边的几案上放着文房四宝,于是他眼珠子一转,心中有了主意,对郑板桥说:“郑兄,你我题诗作画以助雅兴,如何?”郑板桥爽快地说道:“李大人请便!”李君也不客气,当即上前拿起笔,就在纸上画了一片尖尖竹笋,上面飞着一只乌鸦。
郑板桥上前见了,也不搭话,就挥笔画了一丛细长的兰草,中间还有只蜜蜂飞舞。 李君画完后,笑眯眯地对郑板桥说:“郑兄,我这可有名堂,叫做‘竹笋似枪,乌鸦真敢尖上立’。”
郑板桥微微一笑,说道:“李大人,我这也有名堂,这叫做‘兰叶如剑,黄蜂偏向刃中行’!” 李君听了郑板桥之言,知道来硬的不行,于是就换了方式,提笔在纸上写道:燮乃才子。郑板桥一看,知道人家是在夸自己,于是笑着提笔在纸上写道:卿本佳人。
李君看了心中不由地一亮,说道:“我这‘燮’字可是郑兄的大名,你的‘卿’字可是……”郑板桥笑着说:“那当然就是贵公子的宝号了!”李君听了眉开颜笑,说道:“承蒙郑兄关照,既然我子是佳人,那就请郑兄手下留情……” 郑板桥笑着说:“李大人,你怎么糊涂了?唐代李延寿不是说过‘卿本佳人,奈何作贼’吗?”李君一听,变了脸色,拂袖而去。 3丘吉尔婉拒铸铜像: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首相丘吉尔保卫国家有功。
战后,英国国会准备为他铸造一尊铜像,放在公园里,供人瞻仰。丘吉尔知道后,对这种耗费国家资财,宣传个人英雄、搞个人崇拜的做法很不赞同。
于是他委婉地致信给有关负责人道:B“谢谢大家,我怕鸟儿喜欢在我的铜像上拉屎,还是免了吧!” 4罗西尼过生日: 罗西尼被誉为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三杰之一。他生于1792年2月29日,因此,他的生日只能四年才过一次。
可他从不以此为憾,反而因此而高兴,他觉得自己的生日非常好,省去了像别人年年要过的许多麻烦,当他过第18个生日时,已经72岁了,一群朋友认为他的生日不易,便集资两万法郎,准备为他立个纪念碑。罗西尼知道后,对朋友们的盛情表示谢意。
他说:“浪费钱财,给我这笔钱,让我站在那里好了!”。
4. 哪些名人小时候要父母安排时间重点是例子
孟子,名柯。
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
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 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 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
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
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5. 吴作人《齐奋进》邮票图案是什么
为吴作人1978年创作。
牦牛是生活在我国西藏高 原一带,在极为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也能够健壮成长的一种动物,可作为力量和 坚初不拔的象征。邮票画面上,画家以水墨画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牦牛倔强不 屈、无所畏惧的性格,体现出我们民族顽强奋斗、勇往直前的品质。
并亲笔题写了 “法由我变,艺为人生”的八字名言,表达了大师孜孜不倦、像牦牛那样奋斗不息 的人生哲学。 吴作人祖籍安徽泾县,1908年生于苏州。
1921年考入苏州工业专门学校预 科。1927年入上海艺术大学美术系学习。
1928年进入海南国立艺术学院美术系。 1930年赴法国,先在巴黎自由画院及卢费尔学校进修素描,而后考入巴黎美术学 校,旋又考入比利时王家美术学院巴思天工作室。
1931年以优异成绩获比利时皇家' 美术学院金质奖章和桂冠生荣誉。在欧期间,曾先后赴德、奥、英、意、瑞士等 国,对各地博物馆的艺术收藏作广泛地考察和研究。
1935年秋回国,任教于南京中 央大学艺术系3 1937年抗战爆发后,参加“战地写生团”,赴前线作画。1943年至 1945年,深入甘肃、青海、西藏等地,临摹敦煌壁画,并创作了大量写生画。
1949 年以后,一直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教学和领导工作。 1977年以后,曾多次应邀出国 访问或参加国际性会议及举办作品展,其作品被各国公私收藏家所捜求。
吴作人禀 赋独厚,学贯中西,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杰出艺术家。在他60多年的美术生涯 中,创作了大量的传世之作。
其代表作品有油画《纤夫》、《出窑》、《播种》、《玄武湖上风云》、《齐白石像》、《黄河三门峡》、《镜泊飞瀑》等;中国画有 《金鱼》、《山鹫》、《雄鹰》、《熊猫》、《牦牛》、《骆驼》等。 出版物有 《吴作人油画选集》、《吴作人水墨画选集》、《吴作人的艺术》等。
曾担任中央 美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85年,法国政府和文化部授予他“艺 术文学最高勋章”。
1988年,比利时国王博多安一世授予他“王冠级荣誉勋章”。 从1954年起,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3年起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 员。1988起任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
艺评丨盛和钧:书画才人武陵情
钟亚书武陵魂。
书画才人武陵情
——钟增亚先生书画三张耀诗墙
文/盛和钧
钟增亚先生,又名钟亚,湖南衡阳人,1940年12月出生,2002年9月逝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兼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省美协副主席、省书画研究院院长。这位才华横溢、成就卓越的书画大家,被誉为20世纪中国艺坛的天纵之才。他极具文化意识和文人精神,兼融南北画风,并蓄笔力墨韵,深入探索与追求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创新,关注中国画在世界艺术格局中的独特地位及中西绘画的艺术交融,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展露出丰厚的理论修养。他的艺术创作融人物、山水、花鸟画于一体,集书、画、诗、文于一身,代表新时期湖湘书画艺术的最高成就,并得到全国书画界名家们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
钟增亚先生提倡“书画同源”,他有一句名言:“书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书”。他曾泼墨疾书“武陵魂”三个大字,以表达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常德之情有独钟。他为中国常德诗墙创作的三幅书画作品,正集中体现了他心系武陵的书画情结,也比较完美地展示了他的创作理念和笔力墨韵。在此仅就我在组稿过程中对他的一些感受,谈谈钟亚先生是怎样为诗墙创作《春申保国》《辛亥风云》和《常德城区防洪墙建成喜赋》这三幅书画作品的。
钟增亚(右)陪同86岁的关山月在张家界写生。
(一)锲而不舍求佳作
因为同在省、市文联工作,我同钟亚先生相识比较早,他说对我1984年在省文联四届二次全委(扩大)会上的一个发言留有印象,但是我们彼此间没有多少往来。真正接触比较密切,还是我到诗墙办公室工作以后。1995年5月参加全国美术家联谊活动的一批名家莅临常德,我受命向他们介绍筹建中的中国常诗墙情况,增亚先生当场给我画了一幅速写像,托请主持会议的市委秘书长莫道宏同志转交给我,从此我们间的接触多了起来。随后我多次去省书画研究院向他汇报诗墙工作,请求给予支持帮助;省美协黄铁山主席也曾带我同他一起商量过邀请为诗墙作画的美术家名单。诗墙恭请钟亚先生创作《春申保国》和《辛亥革命》这两幅作品,则是1995年11月在常德召开的石刻画创作会议上定下来、并约好翌年上半年交稿的。但是1996年6月14日诗墙在长沙举行看稿会时,钟亚先生却未能如约交稿。之后,我几次去省书画院和他府上拜访,希望早点获得佳作,经他说明情况,我又不由对他的处境深表同情,不忍相求太急。因为他既有摆不脱的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缠身,又有纷至沓来的约稿和邀请等画事扰人;既有强烈创作欲望驱动的个人计划,又有一个接一个压下来的创作任务,简直是身不由己。试举我对他的一次拜访为例:
1998年5月12日,我又一次来到省书画研究院,敲开钟亚院长画室的门,一见面他就连连表示歉意:“对不起,对不起,实在挤不出时间,诗墙让我画的《辛亥革命》,题材大,任务重,我只打好了腹稿,还没有来得及动手。”我惊讶地看到,这时候,他正在为某个任务同时赶制两幅画,一手拿着笔,一手拿着烟:一会儿抽上两口烟,在这幅画上走笔,一会儿思忖了一番,又在另幅画上挥毫。看到他忙成这个样子,我也为他着急。我说:“只要呆在长沙,您就有忙不赢的事情,还是躲到我们常德去吧。”他哈哈笑道:“这个主意好,只要封闭一个星期,保证把对诗墙的‘欠债’还清。”我马上向他预约:“下个星期就来接你,行吗?”“这段时间不行。”他连连摇头:“我很快要到广东去,接关山月先生来张家界写生。”我知道,钟亚先生1958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从附中到大学成绩优异,深得老师们青睐,是岭南派国画大师关山月先生的得意门生。他陪关老写生的任务非同小可,自然是无暇他顾了。
钟亚画《申春保国》。
“那什么时候合适呢?”我总想有个准头。“等搞完了接待,再看吧。”他确实身不由己,不敢肯定。“别忘了,不是一幅,可是请您画两幅呀。”我郑重地提醒他。“记得记得。”他笑了起来,朝墙上贴的张小稿一指:“《春申保国》,小稿早就出来了,它可以为我做证!”
谁曾料到,他这个“记得记得”的“再看吧”,竟然又 “看”了十个月之久。1999年3月3日,我再次登门拜访钟亚先生。这回倒是爽快,他答应下个星期就来常德作画。可一个星期过去,忙得焦头烂额的他仍然没有抽开身来。12日下午,我又一次打电话催请,那头接电话的他刚说了个“抱歉”,我心便凉了半截,知道又被什么任务卡住了,但他忽又话锋一转,坚决说道:“这样吧,明天,明天星期六,我给你电话。”谢天谢地,第二天先生果然回我电话:星期天来常德。
经过三年多锲而不舍的努力,期盼了太长的时间,我们终于迎来了贵客光临。1999年3月14日下午三时许,钟亚先生来到了他也念念在兹的常德,迫不及待地让我陪他再去诗墙一览。灯火阑珊下一望无际的常德诗墙,蓦然间呈现在钟亚先生眼底,三年前参加石刻画创作会议时初识诗墙的种种想象,现以琳琅满目的书画石碑在相映交辉。激动异常的他,来回走动,远看近瞧,摸摸这块石刻诗词,敲敲那幅石刻画作,面对新辉熠熠、厚积流光的诗国长城,聆听奔流不息、轻波拍岸的沅水吟唱,再也难捺的一股激情,火山般地喷发在他的心田。很有个性的钟亚先生挺身高举双手,好似要大呼一声,然而没有,只笑对我说了两个字:真好!我知道,此刻的钟亚先生,已经进入到最佳的创作状态……
《春申保国》小稿。
(二)《春申保国》称珍品
石刻画《春申保国》表现的是一个古老的历史题材。春申君黄歇,战国晚期著名政治家,楚国贵族,楚顷襄王时任左徒。在秦强楚弱、秦楚矛盾日益激化之时,他上书秦王,劝其与楚国修和,并陪护楚太子熊完到秦国作人质。后在得悉楚顷襄王病重、急需太子回国主事时,他巧妙地安排太子化装车夫潜回楚国,而自己则留下来与秦昭王周旋,进而以大智大勇折服秦昭王将他释放。太子熊完继位为楚考烈王后,任黄歇为丞相,在相位25年,振兴了楚国。考烈王给他封淮北地12县,后应他之请改封于吴(今苏州),在吴城废墟上重建起繁华的封邑,养有食客三千,上客皆蹑珠履。黄歇以功封春申君,与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并称战国的“四公子”。《湖广通志·人物志》记载,“春申君宅、墓皆在常德府”。为纪念春申君,常德城区旧有“珠履巷”,现有“春申阁”;常德诗墙敬请钟亚先生创作《春申保国》这幅石刻画,立意也是要弘扬黄歇大智大勇、忠心保国的精神,以为武陵大地留下千古垂芳的精神财富。
融人物、山水、花鸟画于一体的大画家,钟亚先生最擅长人物画,他的人物画就是他的一手绝活。由于约稿已久,他对创作历史题材画《春申保国》也早有构思。历史人物绘画不是连环画,首要任务是怎样选择历史事件的一个瞬间来组织画面。钟亚先生置身于黄歇的处境缜密考量:在陪同楚太子在秦作人质的漫长日子里,最为焦虑的问题,是楚顷襄王病重而太子不在身边致使国事垂危;最为成功的处置,是以自己显而易见的正常活动迷惑秦王,暗地里已掩护太子回国继位;最为惊心动魄的斗争,是抱定不惜一死的信念往见秦昭王,慷慨陈词,晓以利害,并自请赐死以谢欺瞒秦王之罪;而最为完满的结果,则是以大智大勇折服了秦王,终被释放回国辅佐楚王。在这环环相扣的事件中,矛盾的焦点是黄歇与秦昭王面对面的斗争。抓住这个焦点就抓住了精彩所在,以此组织画面,既能为演绎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拓展时间因素,也能为绘声绘色地塑造人物形象提供广阔空间。于是,绘画的场景、大有可画的历史瞬间,就这样被精心确定下来。
在这场面对面的斗争中,关键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黄歇;另一个是骄横暴戾、怒而无奈的秦王。此外,钟亚先生还别出心裁,设计了一个端坐一旁、不动声色的秦相。秦相在画面上位置不显,增亚先生在设计中却赋予了他至关重要的任务,想通过此人告诉人们许多幕后的故事:黄歇在晋见秦王之前,可能曾拜见过秦相,以大局为重打动了能冷静分析形势而不感情用事的秦相,从而为最终制服秦王布下了高招。也就是说,实际上是这位心地善良而又通情达理的秦相,在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进行疏导调和,才改变了秦王的决断,帮助了忠心保国的黄歇。整个画面也就是围绕这三个互相呼应的人物来构图,淋漓尽致地表现他们情绪上的对立与交流,乃至于微妙的内心活动。
钟亚先生具有扎实的造型能力,在宣纸上塑造人物形象能达到信手拈来、随心所欲的境界;他作画时从不打草稿,正如他自己所说,“画家只有摆脱草稿的约束,才能把笔墨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说他两年前就为《春申保国》勾勒出了小图,只是证明他认真对待诗墙的约稿。实际上,他提笔创作此画,就把小稿丢在了一边,而是随内容的需要和感情的变化下笔,极具中国绘画的笔墨灵动,注意气的承接连贯,势的动向转折,匠心独运地营
造画面的生机和节奏、韵味。作为当代画家,钟亚先生具有很强的素描功力,熟知人体结构和解剖,能够生动准确地进行人物造型和表现浩大的群众场景。但同那些学会了西方画技法就丢掉了中国画笔墨的画家不同,钟亚先生是把西方画的技法融汇到中国画的笔墨里面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素描应为中国画服务”,把他的写实能力融进在传统写意文人画的创作原则之中。请看《春申保国》里三个人物的准确造型、相互位置的标准比例,都很是合乎西方绘画的规范。特别是他借用西画透视法原理,准确而巧妙地塑造出黄歇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英武气概,更是动人心弦。但这幅画不是西方绘画的以面来表现、立体地造型,而是以中国画高度概括的、极具艺术性的线条来表现、来塑造人物的。这是个根本的区别。无论是大义凛然、智勇双全的黄歇的形象刻划,还是蹯踞宝座、怒目圆睁却又无可奈何、极其尴尬的秦王的造型,乃至于那个安然自得、面带微笑、好似旁观者的秦相的表情,都是通过灵动的、有些夸张变形的、因而更富生命力和表现力的线条塑造出来的。钟亚先生在谈创作感受时告诉我说:我这线条不是西方绘画那僵死的轮廓线,它既是形式也是内容,它是理性与感性高度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画风格。
当然,中国画风格不仅如此。极具文采擅长书法的钟亚先生在画面上那大段优美的题记,既阐释了历史背景,深化了绘画主题,又展示出鲜明的个性追求。这种融画、文、诗、书为一体的表现方法,也是在中国绘画中屡见不鲜的经典手法之一,使《春申保国》的民族文化风格更加耀眼。
钟亚先生扎实的造型本领,是他用心、用脑和用手的综合能力和精神素质的反映。应该说,石刻画《春申保国》是一幅具有民族文化根基而又富有时代特征与个性特征的人物画珍品。
钟亚画《辛亥风云》。
(三)《辛亥革命》风云涌
已有多次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绘画实践,钟亚先生对为诗墙创作好石刻画《辛亥革命》显然很有信心。喜欢读历史典籍、人物传记的他,熟知辛亥革命——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史实,对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充满崇敬之情。诗墙策划把这幅石刻画和另两幅石刻画《开国大典》《香港回归》一道,镌刻在《中国常德诗墙·华夏新声》篇章,就是要慷慨激昂地讴歌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的新生,涵盖深刻地反映伟大的中国人民一个半世纪多来英勇悲壮的奋斗史。钟亚先生此前曾经创作过辛亥革命的连环画,对这个题材可说是轻车熟路。他想为诗墙再来创作这幅历史人物众多、历史情节复杂的主题画时,一定要超越既往、画得更为庄严凝重又别开生面。一个采用综合手段、带有装饰意味的图式,逐渐清晰地出现在钟亚先生的脑海。类似电视投影仪那般,他要把一幅硕大的历史照片,投影放大到中国常德诗墙上。
带着这个精巧别致的构想来到常德,就在3月14日晚上再看诗墙现场时,却被他决然放弃了。因为反复观摩已刻上墙的诗碑、画碑,他欣赏阴刻的书画碑刻,最能表现书画家运笔的粗犷、潇洒和用墨的自由、流畅,强烈的黑白效果也最具视觉冲击力,同时阴刻方法只是在石材表面刻上一些线条,对石材的破损也最少;而装饰意味的老照片构图虽然很美,但在石刻表现上很受局限,没有丰富的层次感,尤其是雕刻老照片的斑驳痕迹,会对石材造成较大的破坏,不利于画碑的长久留存。从诗墙的历史性质、石材质地和镌刻效果着想,两个字:重来!
个性鲜明的钟亚先生说自己“是一个情绪化的画家”,他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浪漫情怀,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爆发力,而又艺术功底扎实,学识修养全面。由他的性情使然,当机立断;一个新的构想呼之而至,删繁就简。他决定用阴刻石碑的表现方法,以最为简约的形式,创作出一幅最有容量的历史画卷来。
《辛亥风云》(局部)。
删繁就简,即在繁复中求单纯,在单纯中求丰富,构思更为凝炼。钟亚先生把历史画面定格在武昌首义后孙中山从海外归来受到国民革命军热烈欢呼和拥戴的场景。在众多历史人物中,他只突出孙中山、黄兴和孙夫人宋庆龄这三个辛亥革命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面上,领袖人物孙中山先生穿着紧身服(即流行至今的“中山装”),紧身裤,尖头皮鞋,一手拿礼帽,一手执文明棍,风尘仆仆,迎面而来;作为革命助手的孙夫人肩披大围巾,身着女性服装,充分展示出她的聪慧和温顺;掌握武装亲身参加了武昌起义的黄兴,穿着军大衣,戎装打扮,显示出他的文武全才。欢呼的革命军战士和招展的革命旗帜,组合成好似夹道欢迎的场面。这些考之有据的外在形式,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的深刻内含,揭示出武昌起义的成功,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长期进行革命宣传和坚持不懈进行革命斗争的结果,形成了丰富内容与完美形式的和谐与统一。
删繁就简,笔墨就要更具功力,这又是钟亚先生的一大强项。他有素描速写最扎实的基本功,据说当年在美院的素描训练中,他能把鼻子的36个面准确地画出来。在创作中,钟亚先生擅于把西方绘画的写实造型与中国绘画的写意创造相交融,以刻画人物惟妙惟肖的
形神兼具,凸显中国绘画传统的笔墨情趣。我们知道,创作主题性历史人物画的重点难点是人物造型,而有过硬本领的他却举重若轻,易如反掌。中山先生、孙夫人和黄兴先生的历史形象是世人熟知的,他采用高度浓缩、非常简炼并且有些夸张的线条,眉毛只两笔,眼睛三笔,嘴吧也就是几笔,都画得十分准确而又传神,一看就是这三个人,十分的像,画活了,很有个性。在这幅画里,中山先生的英姿帅气,孙夫人的美丽端庄,自不待说;就说黄兴先生的造型吧,颧骨较高,额头较短,脸比较胖,特别是向外扬的眉毛和两撇大胡子,寥寥几笔,丰采毕呈。在画稿上干干净净,甚至没有一处用橡皮擦过,都是落笔准确,一次成形,这就是钟亚先生经多方面锻炼而造就的绝招,大本事。他说笔墨一定要高度概括,画多了不行,你画得再多,画得再像,画得跟照片一模一样,刻出来也不会好看,因为画里要的就是这种内在的气质、神采和韵律。他强调在节奏上、旋律上、手段上,要更好地表现历史事件,使形式更好地吻合内容。他塑造的革命军战士的诸多形象,各种动态,用墨也都是这样自由、流畅和粗犷,并且都很准确到位,符合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包括他们的武器、服装,甚至绑腿和子弹带,全都源自钟亚先生长期深入生活、考察历史、熟悉人物、注意观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这些简洁有致、遒劲有力、耐人寻味的笔墨,也恰好说明他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功力是何等了得!
同石刻画《春申保国》一样,钟亚先生在《辛亥革命》这幅画里,再次展示了他画中有书的个人风格和书法特长。他把画名改题为《辛亥风云》,不直白“革命”,而以“风云”二字隐喻变幻动荡的局势和历史的转折点,自然也流露出他的情致和文采。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在画幅的底部,运用灵动的线条,勾勒出几片云彩:这是武昌首义的战火硝烟,也是辛亥革命的历史烟云;它既出于构图上虚实处理的需要,又是画龙点晴紧扣主题的妙笔;而画面留下的大块空白,似乎也在呼唤观画者岁月当歌、壮怀激烈的想象……
书画同源-—中国美术家协会吴作人先生书贺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
(四)诗书交辉写真情
钟亚先生出身于书画之家,自幼受艺术家父亲熏陶,酷爱字画;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和美院国画系后,又经受南国学院派的严格训练,打下了包括中国书法隶、篆、楷、行、草的扎实功底;作为才华横溢的有创作能力的画家,1973年他被有关部门借调到北京,与恩师关山月等多位名家一起作画和研讨艺事;1979年又被借调到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与著名画家吴作人、李可染、李苦禅、张仃、许鳞庐等前辈大家交往,得到艺术上的诸多指点。吴作人老先生是1953年成立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后为主席),当时中国书法是作为美术事业的一个分支,由中国美协统领的;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时,吴老书写了“书画同源”的题词表示祝贺。钟亚先生提倡“书画同源”,根缘同此。李可染、李苦禅等老先生论述中国文字与绘画之组成,以线为主,以骨为质,以气行于笔墨,故知画者必知书,等等,钟亚先生从中颇受教益,化为血脉地继承光大。钟亚先生在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上的卓越贡献,使其得以肩负中国美协、中国书协“双理事”之重任。
钟亚先生为诗墙创作的书法作品万木诗《常德城区防洪墙建成喜赋》,由于诗人用的笔名,原本没有引人注意。直到2008年5月6日突发噩耗,曾任常德市副市长的杨万柱因车祸不幸去世,这位实际主持修建中国常德诗墙八年的市领导、为诗墙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修建委员会副主任,他用笔名“万木”创作的这首七律诗才为人们广泛知晓,并与诗墙一道长存于人们的赞赏与纪念中。
《常德城区防洪墙建成喜赋》,是一首激情昂扬的颂歌,称赞常德城区防洪墙,也就是中国常德诗墙赖以依托的母体工程。诗人回顾常德城区前灾后安的历史,肯定防洪墙的强大功能,通过描写防洪墙的巍峨壮观,赞扬其保障民生的伟大作用,显示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诗人充盈全诗的喜悦心情,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共同心声。钟亚先生接到这首七律后,首先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常德城区防洪墙建成喜赋
作者丨万木
浩荡沅江绕武陵,亦呈妩媚亦狰狞。
莫流灾难前人泪,须动英雄盛世兵。
铁壁巍巍凝众志,琼楼稳稳慰苍生。
千年汛史开新笔,笑写顽蛟败洞庭。
边吟诵边品味,钟亚先生觉得这是一首十分规范的七律,由平仄粘对产生的抑扬顿挫,激活了全诗的丰富内涵,生发着一种玲珑剔透的艺术性,启迪人们的思维,激励爱国爱乡的豪情,不失为一首具有声韵美、整齐美、对称美和参差美的好诗。
钟亚先生作为一个集书、画、诗、文于一身的艺术家,最懂得格律诗词和毛笔书法同为中华国粹的奥秘。诗词以千锤百炼的格律为索骥蓝图,驾驭汉字内含的形、音、义、美;书法以举世无双的毛笔为表现手段,塑造汉字字形的精美绝伦,两者各以其自身特点追求共有的诗意。他边吟诵边思忖,经过锤炼推敲的杨万柱的这首格律诗,将汉字诗意发挥得恰到好处,自己又该怎样用笔的精髓和精到,曲尽其妙地加以表现呢?
曲尽其妙?对,抓住这个“妙”字,钟亚先生一股血性的激情奔涌,已然成竹在胸。妙就妙在用笔,妙在笔纸相触所得的线条,古人谓之曰“骨”的东西。他铺开宣纸,把笔蘸墨,与他内在精神气质相呼应的笔触挥洒纸上,于是粗细起伏、轻重坚柔、滞涩干湿的线条墨迹,便神融笔畅、气韵生动地在流淌,集豪放与飘逸隽永于一体,密密疏疏,相就相让,相辅相成,一任自然地传递杨诗的诗意与激情。
随着这些书写内容的进展与变化,他用笔的使转、顿挫和节奏,也总是至性至情,出乎自然,不断地从外在形式向着内在精神进行过渡或者深化;在他笔下涌出的汉字,一个个灵动精巧,自由自在,却又衷肠悠悠,诗意盎然。你看表现沅江“妩媚”和“狰狞”两张面孔的这四个字,对比多么鲜明;前人千年泪流的“流”字,盛世英雄兵动的“动”字,不也惊心动魄?而“铁壁巍巍”的气势、“琼楼稳稳”的明丽,又是那么的喜气勃发;最妙的是那结尾处的“洞庭”二字,似有八百里湖水的风光,又似亟待治理的期盼,令人好生捉摸,感慨万端。
钟亚先生一气呵成的这些心手相合、抒情写意的线的飞动,书法优美而不乏哲理味,变化有致而又韵味无穷,果真是曲尽其妙、近乎完美地表现了杨诗的内含和意蕴,两相辉映,满满诗意。
钟亚书、万木(杨万柱)诗《常德城区防洪墙建成喜赋》。
以书入画和以画入书,是中国书画的传统。在《春申保国》和《辛亥风云》那两幅画作里,钟亚先生渗入了他杰出的书法艺术,令人读来好似有形的书作;而在欣赏他这幅书法作品时,则感受到他是以画的品质和要求来磨合经营的,线条虽然没有固定的形象,但是充分体现了人的思想情绪,有血有肉,富有生命力,这幅书作就是美不胜收的无形的绘画。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扎根于人民生活土壤的钟亚先生,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与充足的生活储备,对现实生活充满热情与挚爱。他是性情中人,他的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要是有感而发,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
钟亚先生是20世纪中国艺坛的书画大家,他光耀中国常德诗墙的这三幅书画作品,留下了这位英年早逝、62岁便溘然离世的艺术家,对武陵大地无尽的深情,对中华国粹孜孜的求索……
人们欣赏佳作,当会缅怀斯人!(文中图片皆为作者提供)
- 上一篇:图柏拉名言
- 下一篇:形容人或物的优美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