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2-04-10 13:4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大道知行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泰山的名言警句
1. 关于泰山的名人名言
游泰山六首
李白
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山⑴。
四月上泰山,石屏【一作平】御道开⑵。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⑶。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⑷。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⑸。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⑹。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揽【一作览】八极⑺,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⑻。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⑼。
清斋三千【一作十】日⑽,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暝。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一作摇】空碧⑾。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一作霄】汉
2. 关于泰山的名言
泰山压顶、原做泰山顶上一青松、重于泰山、一叶蔽目,不见泰山、十人十双手,抱着泰山走、人齐泰山移、当上皇帝想成仙,登上泰山想升天、稳如泰山、泰山若厉、泰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泰山不拒微尘,黄河不择细流、健步上泰山,一步一重天、理服泰山倒、欲得泰山神,当识泰山人、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代 杜甫凭崖望八极,目尽长空闲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唐代 李白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元代 张养浩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战国 孟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西汉 司马迁。
3. 关于泰山的名人名言,或诗句
登泰山小天下----孔子
一条黄水似衣带,穿破世间通银河----袁枚《登泰山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歌颂泰山的诗、句
“泰山岩岩,鲁邦所赡”---
- ----诗歌总集《诗经》
《孟子·尽心上》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4. 泰山的名句
游泰山六首
李白
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山⑴。
四月上泰山,石屏【一作平】御道开⑵。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⑶。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⑷。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⑸。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⑹。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揽【一作览】订骇斥较俪记筹席船芦八极⑺,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⑻。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⑼。
清斋三千【一作十】日⑽,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暝。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一作摇】空碧⑾。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一作霄】汉?⑿?,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⒀。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⒁。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一作听】娱清晖⒂,玉真连翠微。
想像鸾凤舞,飘飖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箴言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战国时期李斯在其所著《谏逐客书》中说:“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思是,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那样深广。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吏,后从荀子学理政之术,学成入秦。公元前237年,李斯上《谏逐客书》,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他与王绾等人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这一时期是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出现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梳理一下当时的典籍文献,就会发现诸如“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样的表述有很多。
比如,《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熟知的《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走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水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而荀子,正是李斯的老师。
到了西汉时期,文学家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又将此论引申为“泰山不让砾石,江海不辞小流,可以成其大”。《韩诗外传》是记述中国古代史实、传闻的短文集,多记述孔子轶闻、诸子杂说和春秋故事,在每条中引用《诗经》诗句作为结论。值得一提的是,《韩诗外传》与荀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多阐发儒家礼乐教化,主张重民爱民,其中直接取自《荀子》的条文,就多达40余条。
古人无论为学、为政,都特别注重这种不舍弃细微功夫的精神。最为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小学语文课本中“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据宋代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方舆胜览》记载,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为其精神感动,就回去继续完成学业。这条溪流,就叫磨针溪,坐落在四川眉州的象耳山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出自这个故事,这句话成为激励人们持之以恒求学、做事的名言。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了这种细大不捐的精神。干事创业,只有不让土壤、不择细流,找准目标,一截截垒砌、一寸寸夯实,如此才能无往而不胜。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原文有修改,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