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富强的名言及事例

时间:2022-04-10 14:3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 次 | 点击:

关于富强的名言及事例

1. 关于富强的名人故事

1、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 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四年楚汉之争,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西汉初年社会经济非常贫困。

史书上记载:老百姓无法在田地上生产,到处是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百姓死者过半。

那时连皇帝也坐不上四匹纯一色的马拉的车子,将相们只能坐牛车。面对着这种形势汉高祖刘邦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

重农抑商,恢复了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君主专制社会经济成为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

汉高祖死后,汉廷经过一段的动荡,爆发了诸吕之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帝,史称为汉文帝,朝政逐步稳定下来。

其后汉景帝刘启即位,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至汉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文、景二帝仁慈恭俭,笃信黄老,以清静不扰民为政策,海内富庶,国力强盛。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唐玄宗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或称开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唐玄宗登基以后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

在政治上任用贤能,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使得唐中期的朝政趋于稳定。

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和恢复奠定了基础唐玄宗先从经济方面改革。为了增强国力,加大财政收入,制订新的经济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

改革实施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大力发展农业。唐玄宗还对兵制进行改革,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军措施。

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提高军队战斗力,扩张疆域。对外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

同时,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经济迅速发展。

此间的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

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

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3、李世民贞观之治 唐初,由于隋炀帝造成的大乱,隋朝留下了破坏严重、民生凋敝的局面。

北周“留给”隋朝690万户(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久等人的考证),而且没有大的战乱。而隋炀帝造成天下大乱,人口锐减,隋朝“留给”唐朝200余万户(按《通典》记载杜正伦奏,经隋炀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的大乱,到了唐初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

以及内外众多强敌、破坏空前严重的烂摊子。李渊李世民统一中原与南方,为贞观之治创造了条件。

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对君主专制统治稳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

吸取隋亡教训,纠正前朝之弊端,调整统治政策,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唐太宗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

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

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逝,朕亡一镜矣。”4、商鞅变法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

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他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

他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并且“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变法令得以贯彻执行。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机制更加健全。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5、隋文帝杨坚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是。

2. 表示国家繁荣富强的事例

表示国家繁荣富强的事例1、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与被评为人类20世纪10大工程之首的美国300m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FAST能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并在2017年10月发现距离地球分别约4100光年和1.6万光年的2颗新脉冲星。

2、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这只超4万吨的“海上巨兽”: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和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之一,最大工作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50米,致力于深海能源的开发。3、蛟龙号:“2017年6月15日,7062米!”这是震撼世界的数字,赶超美日法俄,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这也意味着“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

4、抓宇宙“妖魔鬼怪”的“悟空”:主流科学界认为,人类已发现的物质占宇宙物质总量不足5%,剩余部分就是暗物质和暗能量“妖”。近年来,全球多个团队通过不同类型的设备持续“捉妖”,如地上有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天上有美国费米卫星。

作为后起之秀,但“悟空”不仅更“经济适用”,其电子宇宙射线能量测量范围也有显著提高,还能够最大限度地过滤掉宇宙射线的“杂音”空”还将持续捉“妖”。5、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长55公里,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拥有工程技术难度最高的长约29.6公里的桥—岛—隧集群工程。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全球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生产和安装技术有一系列创新,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的经验。6、复兴号:“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构建了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先进科学的技术标准体系,动车组基础通用、车体、走行装置、司机室布置及设备、牵引电气、制动及供风、列车网络标准、运用维修等10多个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里不但能充电而且有WiFi,空调系统充分考虑减小车外压力波的影响,通过隧道或交会时减小耳部不适感;列车设有多种照明控制模式,可根据旅客需求提供不同的光线环境。减振降噪措施,改进洗漱设施,设置有无障碍设施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数说2018年中国经济发展重大成就。

3. 有关富强的名言素材

1、“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管子·形势解》

译文:君主的功绩,在于使国家走向富强。做到国富兵强,各方诸侯就会服从他的政令,邻邦也因敬畏其威力而不敢来侵犯。

2、“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译文: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3、“郑国欲弊秦 ,渠成秦富强。”宋·王安石《和吴御史汴渠》

译文:郑国原本是想要以修建水利工程来耗费秦国财力削弱秦国的,可是当渠修成反而使秦国得到利益越来越富强。

4、《惜往日》

屈原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竢。

译文:

痛想当年曾受君王的信任啊,受王命草宪令使政事清明。

继承先王的功业恩惠百姓啊,修明法度的缺陷和漏洞。

国家富强法度建起啊,忠臣理事君王安乐自轻松。

5、“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老舍《茶馆》第一幕

4. 关于富强的名言素材

民智者,富强之源也。

——康有为非力车农无以富邦也。——汉代文学家 桓宽欲讲富强以刷国耻,则莫要于储才。

—— 谭嗣同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 —— 林耐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我要献出全部学识智慧。

——钱伟长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 《礼记儒行》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我坚持奋战五十余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

—— 汤姆逊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 谢觉哉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周恩来没有一个真正富强的国家不把人才当作国宝的,或者应该倒过来说,不把人才当国宝的国家,不可能真正富强。

—— 龙应台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声音,让我们牢记这些话,做一个清醒的中国人,国家的命运仍然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让我们都大声的呐喊:“中国富强,有我!”—— 戴旭国家有优良的公民,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会强盛起来。 —— 沃纳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

—— 吴仲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周恩来。

5. 关于富强的名人名言,谚语俗语或歌词,谢

关于富强的名人名言: 1、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我要献出全部学识智慧。

——近代 钱伟长 2、人类的所以能进步,国家的所以能富强,社会的所以能安定,根本就都在于政治。 富强名言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现代 郁达夫 3、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富强。

——近代 毛泽东 4、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近代 詹天佑 5、没有一个真正富强的国家不把人才当作国宝的,或者应该倒过来说,不把人才当国宝的国家,不可能真正富强。

——台湾 龙应台 6、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声音,让我们牢记这些话,做一个清醒的中国人,国家的命运仍然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让我们都大声的呐喊:“中国富强,有我!”——现代 戴旭 7、欲讲富强以刷国耻,则莫要于储才。—— 近代 谭嗣同 白话译文:中国人不应忘记被人欺凌的历史,只有富强起来才可以尊严地生活,但富强一定要抓教育,要储备优秀的人才。

6. 关于富强的名言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

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勤动笔墨勤看书。

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7. 关于富强的名人事例概述,加名人简介,不要复制别处什么的糊弄我

这个段子是听语文老师讲作文素材老师讲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马云当年搞那个网站的时候,有几个大老板联系他,他把所有一些概念全部说给几个大老板听,连一些关键技术都口无遮拦,所谓是多么有诚意。但是那几个老板却背叛马云,自己合资搞起了网站。

这样,马云的竞争力就更大了,自己的网站被别人抢去了。最后马云还是不负重任,自己建立了阿里巴巴。

我看到他还在一个外国访谈节目上,外国人问他最大的错误是什么?他说i made 阿里巴巴.有大片感的气息,我也被感动了。创业艰难,很多同事都反对马云,只有一个人同意。

这是需要多大的气魄才能创造出的网络支付时代啊。

关于富强的名言及事例

著者独白|韩毓海:马克思也最懂得富强之道

40岁之后方才知道:面对我自己所关注的课题——从长时段历史去描述中国的改革与革命,倘无马克思的视野,倘无马克思的理论做基础,是绝不可能有任何建树和进益的。

魏源曾经这样说过:“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强,无不富强之王道。”此乃深得之语。而要概括中国长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莫过于抓住追求“富强”与实践“王道”这个基本矛盾。从王安石、张居正、胤禛(雍正帝),到晚清洋务自强运动,再到国民党的建国运动,撮其要旨,其实也就在于“寻求富强”四字而已。而要寻求富强之道,则必须实现从王朝帝国向着以财政、金融和军事为基础的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其目标简而言之也就是“富国强兵”。具体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建立与现代财政和金融制度相联系的科学教育制度和军事制度。

不过,我们也更需看到,自儒家思想从“经学”的束缚中独立解放出来之后,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则走了另外一条特立独行的道路,简而言之,这便是追求“王道”。

著者独白|韩毓海:马克思也最懂得富强之道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韩毓海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什么叫作“王道”?“王道”当然不是“霸道”。“王者,往也”,“政者,正也”。“我心即是民心”,“养我心即是养我民”,大学之道在亲民,故离开“亲民”,也便无所谓“明明德”、也就无所谓“王道”。“与民同心”,与普天下老百姓同心同德,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便是“大同”,这便是“人间正道”,此即所谓“王道”。而要实现“王道”,那就必须与天下苍生心贴着心,手拉着手,共饥寒、同冷暖,就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不断改造“精英思想”,始终保持一颗老百姓的“平常心”,而这就是王阳明所谓“我心光明,夫复何言”。要践行“王道”,更必须反抗一切形式的“霸道”,特别是那种“不王道之富强”,正如严复所指出的,自古“无不富强之王道”。离开了“富强”,“王道”往往就会流于空谈,国家便会陷入积贫积弱,而这也确是宋儒以来中华文明的一个致命缺陷。但是,中国与世界的问题显然也并不在于简单的“富强”,而在于怎样才能把富强建立在王道的基础上,在于怎样才能实现王道与富强的统一,而说到底,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富强。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自宋代以来,中国面向富国强兵的改革所主攻的目标之一,就是财政与金融,具体说,就是历代王朝所施行的“消极的财政政策”和“短缺性的货币政策”。所谓消极的财政政策,是说国家对民生与产业奉行“少予少取”乃至“不予不取”的原则;所谓“短缺性的货币政策”,就是以贵金属为币,而明代中期钱粮改银之后,白银主要依靠海外进口,更使得“短缺性的货币政策”一变而为“依附性的货币政策”,这样一来,国家的发展便总是会缺钱。

同样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去,西方之所以能够在16世纪之后迅速地超越中国,实现富强,原因固然很多,但从根本上说,则在于它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财政金融革命,从而把商品经济转变为信用经济、资本经济。而货币由“交换的中介”转变为以国债为基础发行的银行券,则是这一革命性转变的突出标志。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互相预付”的信用制度基础上的,而资本主义的流通方式并不是“货币流通”,而是信用,即票据的流通,这一切都是由马克思的学说(特别是《资本论》)所揭示和指明了的。社会交往方式的革命为经济交换方式的革命奠定了基础,在此之上,方才树立起相应的政治组织形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无论如何,我们总要承认:马克思最懂资本主义,马克思也最懂得富强之道。马克思对于金融和资本的研究是自经济学诞生以来,各路经济学大师所不能比拟的。不过,我们更需知道,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充其量也不过就是“不王道之富强”罢了,如果沿着这条道路照走不误,一切“后发国家”不仅不能实现“富强”,而且还会陷入“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丛林法则,其结果不仅仅是亡国,而且更是“亡天下”。

今天看来,无论求富强还是求王道,我们都离不开“西方圣人”马克思,因为仅靠我们祖宗的遗产,确实难以解决富强与王道之间的矛盾。

写完《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之后,我本想一鼓作气把《龙兴——1500年以来的中国改革与革命》写完,但是随着写作和研究的深入,我日益认识到:如果不能抓住现代社会转变的根本动力,如果不能洞悉人类社会发展发生“大分流”背后的因缘,无论下多少功夫都是枉然,而要抓住这样的动力、追求这样的视野,那就必须掌握马克思的理论、马克思的方法。

马克思于1883年病逝于伦敦,于今100多年矣。今天的世界却正处于他所预言并深刻分析了的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之中,而这按照恩格斯的名言来说就是:“我们至今还忍受着马克思预言过的这些事变后果所带来的苦难。”

希望《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这本小书,能为广大读者带来真正的思想与知识的乐趣,而这也许正是马克思本人所希望的。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本文原载于北京日报2014年7月21日。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