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的名言
时间:2022-04-11 02:1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温读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阎锡山的名言
1. 军阀人物阎锡山名言是什么
一、言不可奢,行不可吝。大意思是说一个人说话不能过于夸张过分,要有所节制,但是如果承诺过什么,就要说到做到,不能言而无信、口是心非。不然大话说的太多,行动上又有所懈怠,那么做什事都是难以成功的。这句话乍看上去非常平淡,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意思也很容易理解。但是我们细细品味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于平淡中见神奇,揭示了一个基本的人生道理。就是做人要有诚信,社会更需要诚信,这种品质是君子应该具备的。
二、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好的机遇对一个人是很重要的,在做事用人上也要审时度势。阎锡山平时对这两点是很重视的,他也善于把握机遇,利用机会壮大自己的力量,在用人问题上也是深思熟虑。最后大势将去的时候,他也看清了局势,顺应历史潮流避居台湾,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平时勤于著述,日记里很好地体现出了他处世的哲学和艺术。即使到了今天,这些阎锡山名言对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2. 阎锡山的资料要有阎锡山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的,还有他的故事,名
阎锡山阎锡山(1883—1960)字百川,号龙池, 汉族, 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同盟会员,组织与领导了太原辛亥起义。
民国时期,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一级上将。
解放前夕去台湾,卸职后避居阳明山著述至去世。1939年12月至1943年4月任山西大学校长,其著述有:《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阎伯川言论集》等。
3. 张学良的名言有哪些
1、平生无憾事,惟一爱女人。
2、军人的头不是悬在颈上,而是挂在腰上,随时准备要把首级取下。
3、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皆英雄;我虽不是真英雄,唯有好色似英雄。
4、我的女朋友好多,行的却没有几个。其实,我并没有怎么追过女人,除一两个女人我主动追过以外,大都是女人追我。
5、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堕空云齿发寒。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6、人不能总在痛苦中生活,当一种痛苦被一个人逐渐消化了之后,他的思想就会升华,胸怀就会旷达一些,意志也会变得更为坚强些。
7、我有两个长官,一个是我父亲,一个是蒋总统。我对他们两人的评价是:我父亲这人有雄才,大略不好蒋;介公有大略,雄才不如我父亲。
8、精神上的苦闷总是难免的,自由的丧失一直在我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伤痕。可是事物在运动,在不断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事会慢慢变得淡漠起来。
9、外人不但在物质文明上胜过了我们,即在精神文明上也胜过我们。所有仍在崇信本国精神文明以为在今日推行新生活运动无其必要的国人,我以为应当赶快觉醒了。
4. 阎锡山的《补心录》内容是什么
阎锡山的《补心录》内容是祖父为了管教他,教他打算盘,并摘抄圣人名言而编了一本书《补心录》。
其中入世不陷,出世不脱;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是阎锡山《补心录》的一句话意思是生活在尘世而不受影响不随波逐流,自己本身脱离世间的束缚而心系天下,说明自己取舍分明立场坚定.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 现选录阎锡山感想日记、补心录、百则,供鉴。
(1)为人类谋幸福,替造化表功能。个人的成就在此,人生的责任亦在此。
(2)人生的功效,是要使内者向外,以道理规律行为,外者向内,以行为表现道理。在自处处人处事上,应以本性为先,惹性随之;本性惹性一体的表现作用,始为成己成人、利己利人、人我皆成、人我皆利的人。
(3)无论如何巧妙的虚假,终久胜不过真实。 (4)知识即是命运,工作即是生活,能力即是财富。
人应当以工作求生活,以能力换财富,以知识造命运。 (5)取他人之长为自己之长,可使他人之长自己皆有。
鉴他人之短去自己之短,可使他人之短自己皆无。 (6)言不可奢,行不可吝。
言奢则难践,行吝则难成。 (7)积财不若积技,积技不若积功,积功不若积德。
德是自身的质变能,只有德,才是人生的收获。 (8)以钱济人是以钱易德,以钱作乐是以钱损身。
钱贱德贵,故以钱易德,是以贱易贵。身贵钱贱,故以钱损身,是以贱害贵。
孰得孰失,甚易知之。 (9)只有个现在,只可说现在,把得住现在,始可说过去与将来。
只有个自己,只可说自己,尽得了自己,才可说他人。 (10)谋其事之所当为,尽其力之所能为,天命与人事何分。
(11)人世以济众生,有为等于无为,出世以成其志,无为即是有为。 (12)入世不陷,出世不脱;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13)心则一无,脑则万有。进一无为万有,是人生的程序;化万有为一无,是人生的结果。
(14)人是心身一体的,养心必须修身,修身必须养心,修养并行,始能完成心身一体的功用。 (15)心身得中,理欲得中,知行得中,人我得中,为自处处人之根本。
(16)喜怒哀乐未发时能以得中,发时始能得中节之和。若未发时不中,发时如何能和。
自处然,处人处事处物亦然。 (17)只有正义是不磨灭的,此外皆海沤陆风,一阵就过去了。
(18)云能遮日,不能毁日,人怕没真的,不怕人淹没。 (19)感情向内,可以蓄力;理智向外,可以发力。
人能不断的蓄力发力,力量才有根源而堪持久。 (20)得中道者事长,积厚德者气长。
得中道须智,积厚德须仁。 (21)化贪嗔痴为智仁勇,则可以处荣,可以处辱,可以处安,可以处危,而荣辱安危,皆与己无碍矣。
(22)仁者安仁,不自作孽,故不忧。智者利仁,不利令智昏,故不惑。
勇者见义勇为,不为威迫利诱,故不惧。 (23)智无诈,方为至智;仁无贪,方为至仁;勇无暴,方为至勇。
本乎中以行之,则可尽去诈、贪、暴,纯表智、仁、勇。 (24)仁不节则弛,义不节则刻,礼不节则繁,智不节则乱,节其要哉。
(25)智以知止,仁以知足,义以知进,勇以知退,有此四德,可以自处矣。 (26)智内敛则益,外发则朽;仁外发则功,内欲则配。
以故人应发仁敛智。 (27)智不藏则荡,仁不施则朽,言不讷则轻,行不敏则误。
(28)仁而不足以厚生,智而不足以利事,勇而不足以忍辱者,非真仁真智真勇也。 (29)智莫大于自知,仁莫大于自爱,勇莫大于自管。
自知则明,自爱则尊,自管则荣。能自知,方能知人;能自爱,方能爱人;能自管,方能管人。
(30)随遇而安是仁者之道,亦是智者之道。若不安于所遇,祸必临。
小不安受小祸,大不安受大祸。 (31)不知己恶,不能知人善,不知己错,不能知人对。
欲知人,须先在知己上用功夫。 (32)制服人易,制服己难;原谅己易,原谅人难。
故人一生当向制服己、原谅人处努力。 (33)自处要常常站在原谅人的地位,不可求人原谅。
求人原谅是低人一头,能原谅人是高人一头。 (34)有什么空子,必吃什么亏。
处人不可以瞅人的空子,自处不可漏人以空子。 (35)利有当趋与不当趋,害有当避与不当避,故利害之来,不审之于先,必悔之于后。
(36)远大事业每被眼前小便宜所误,常人如此,智者亦所不免。 (37)利己之事,可以做,可以不做,则勿做。
利人之事,可以做,可以不做,则做。 (38)为己谋一分美满,招世人一分忌嫉;为人谋一分美满,增世人一分倾感。
(39)与人物,可以与可以不与,则与之。取人物,可以取可以不取,则勿取。
报人恩,可以报可以不报,则报之。报人怨,可以报可以不报,则勿报。
(40)积怒必发,蓄怨必报,常人皆然。若雅量之人,则怒消而不使之积,怨化而不使之蓄,何发何报之有? (41)自私的行为,开始是损人,结果是害己。
仁者不忍自私,智者不肯自私,勇者能制服自私。自私的人是不仁不智不勇的人。
(42)理若日,气若云,气动则遮理,故人当沉气以彰理。 (43)人生是为做事,不是为与人生气。
凡不碍自身做事之横逆,均应置而不论。 (44)自由之真谛,为理性不受欲性支配。
今之误解者,反以欲性不受理性管束为自由,是以世风日下也。 (45)事难尚有办法,自难则永无办法,故改善自己,为人事之根本要件。
(46)环境转移意志是常人,意志改造环。
5. 一字之差而失败的名言警句
一撇之差酿失败 一字之差败中原
1930年5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在河南南部进行了大规模的中原大战,双方使用了100多万人的兵力。战前,冯玉祥和阎锡山为了更好地讨伐蒋,商定率军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然后集中兵力一举歼灭驻守在河南的蒋军。但是,冯玉祥的一位作战参谋在拟定命令时,误把“沁阳”写成“泌阳”。恰巧河南南部有一个泌阳,该地与沁阳相距数百公里。这样一来,就使冯玉祥的军队误入泌阳,因而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战机,让蒋军争得了主动权。在近半年的中原大战中,冯玉祥军队处处被动挨打,最后导致中原大战以蒋的胜利、冯玉祥和阎锡山的联军失败而告结束。(摘自 百度知道)
6. 阎锡山的生平简介
人物生平
1、五台少年
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1883年10月8日),阎锡山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山西定襄县河边镇)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九岁入私塾,读过《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与部分四书五经。
14岁辍学,随父阎书堂(字子明)到五台县城内自家开设的吉庆长钱铺学商,参与放债收息及金融方面的投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阎锡山在一次投机中惨败,负债累累,父子二人被迫逃往省会太原躲债。金融投机的时光虽然短暂,但却为阎锡山后来进行政治活动积累了原始经验。
2、太原起义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太原的同盟会员密谋响应,但因新军有枪无弹(当局害怕起义收走了子弹),未能发难。宣统三年(1911年)10月28日,第八十五标奉命出发南下平乱,领到了子弹,阎锡山等中国同盟会会员当即决定起义。
29日晨,该标中国同盟会会员杨彭龄、张煌等宣布起义,公推管带姚以价为起义军总司令。起义军攻入城内,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成立军政府,公推阎锡山为山西都督。
3、主管晋省
宣统三年(1911年)12月初,“南北议和”已经开始,袁世凯违约派第三镇进攻山西民军。在大军压境之时,阎锡山既慑于袁世凯的威力,又对袁世凯抱有幻想,遂同意中国同盟会会员景梅九的建议,致函袁世凯,如果袁世凯能“协同军民,颠覆帝制,然后敷政共和,与民更始”。
则拥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南北议和后,阎锡山由归绥南返,行至忻州,收到袁世凯不许他继续前进(即不承认阎锡山为山西都督)的电令。在这种情况下,阎锡山认为袁世凯手中不仅握有重兵,而且将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整个政治天平已倾斜到袁世凯的一边。
于是一面请求孙中山给予支持,一面派人向袁世凯表示诚意;又在建都问题上站在孙中山的对立面,赞同袁世凯建都北京的主张。并声称“以形势论,以事实论,以对内对外论”,袁世凯看到阎锡山不同于其他中国同盟会会员,遂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从此,阎锡山即主管山西。
扩展资料
《阎锡山日记》
人称“山西王”的阎锡山军政之余,勤于著述,这本1931—1950年间的日记,多由阎本人于每日晨起洗漱时口述、秘书笔录而成。历尽曲折,阎锡山的日记终于出版了。从1952年它浮出水面,岁月已翻过将近一个甲子。
阎锡山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军政人物,主政山西38年。他一生讲究“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表现为他坚守了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立功表现为积极建设山西省,努力造福乡里;立言表现为勤于思考,勤于著书,可以说是一个有思想的军阀。
1930年5月19日,美国《时代》杂志发现了阎锡山的价值:“作为山西省的‘模范督军’,阎锡山处在军阀的包围之中。尽管目前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他为1100万人带来了繁荣。阎锡山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鸦片,甚至也不是金钱,而是优质的道路、纺织技术、防御部队……”
阎记日记,形式特别,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不记事,只记理”,大多是随想,有的更像格言。别人的日记论“篇”,他的论“段”,每日可记数段,也可只记一段,甚至数月只记一段。
据阎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当年太原绥靖公署机要科有一科员叫刘石生,精书善画,是五台县河边村人,跟阎同乡,深得阎的信任。
阎常把刘石生叫进去,阎说一句,刘就记一句,然后回去再把记下的“理”工工整整誊抄在固定的日记本上。同时在另一个日记本上还要将重要的来往电报录下,一同作日记保存。电报是保密的,但阎所说的“理”并不保密,于是不几日就会有阎的格言传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阎锡山
阎锡山临终妻子异常平静,葬礼只有一子参加,陪葬品一钢笔一剪刀
1959年,77岁的阎锡山突然感觉到了心绞痛,被医院诊断为严重的冠心病。
1960年5月20日,阎锡山病情加重,进入弥留状态。
阎锡山的夫人徐竹青得到消息后,在侄子徐宝寿的陪伴之下前往医院见了阎锡山最后一面。
徐竹青在病床旁看了阎锡山一眼,没有流泪,没有哀嚎,一脸平静。
看完后,徐竹青就让徐宝寿陪她回新店。
一到家中,徐竹青就让侄子雇了一部卡车,去阳明山“种能洞”清理阎锡山的遗物。
所有的遗物都堆在了徐竹青新店的家中,两个保险箱则放在了徐竹青的房间里面。
阎锡山交代,两处房产都留给徐竹青,而自己的孩子是得不到任何遗产的。
图|蒋介石在阎锡山的葬礼上
阎锡山病逝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国外,四子阎志敏迅速赶回台湾,而五子阎志惠没有办法回国见父亲最后一面,原因是家里实在是没有钱。
所以最后回来送阎锡山的,只有阎志敏一个儿子。
台湾当局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葬礼是由何应钦主持的,蒋介石也曾亲自到场致祭,他对阎志敏说:“你如果有任何需要,就过来找我。”
蒋介石还送上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怆怀耋勋”。
阎锡山生前为自己的葬礼做了非常周密的安排,他的遗嘱如下:
一、一切从简,不宜奢;
二、收挽联不收挽幛;
三、灵前供无花之花木;
四、出殡以早为好,不要久停;
五、不要过于悲伤,放声大哭;
六、墓碑刻他的思想日记第100段及第128段;
七、七日之内每天早晚各读他的《补心灵》一遍。
他的思想日记100段是他自己对“礼、义、谦、信”的总结,而128段看起来是一段为人处世之道理,却在暗示自己“被迫”隐居的原因和不甘心。
图|阎锡山
阎锡山还为自己的灵堂布置做了提前的规划,为自己写好了挽联,连贴在什么地方都想好了。
其中一副贴在院子之中的挽联,最是内心真实写照:
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有大机缘。
他是在悲叹这一生算计,最终只得期期艾艾终老的无奈……
1949年4月24日,人民解放军对太原发起总攻,4小时候,太原正式解放。
阎锡山在山西待了大半辈子,做了38年的土皇帝,现在也不得不灰溜溜地逃走。
10月23日,阎锡山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身份发表了对山西群众的讲话。他说:“只要我在一天,一定一刻不会忘了你们。”
阎锡山不甘心,时时想着要卷土重来。然而现在的他,已经全然没有可能再回去了。
12月9日,成都新津机场,国民党最后一批政府要员即将前往台湾,其中就有阎锡山。
阎锡山在人群之中显得很奇怪,他坐在自己的一口行李箱之上,另一口行李箱则放在手边。他精神恍惚,一字不吭,身体随着车子左摇右晃。
同行之人察觉到了阎锡山的异常,不少人以为阎锡山是因为离开大陆心情沮丧、失落。
其实,阎锡山这是在担心他身边的两口行李箱,里面满满的可都是黄金。
前一天,阎锡山、陈立夫、朱家骅、杭立武、关吉玉、万鸿图等十四人已经乘飞机逃了一次,
没想到在四川和湖北的交界处,飞机遇到了寒流,两翼都结上了厚厚的冰层,没有办法再继续前行,只能返回降落。
陈立夫立刻紧张起来,他打开随身携带的小手提箱,拿出了手枪。他怀疑飞行员或者飞机上的某人已经被共产党策反,他观察着阎锡山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阎锡山要投降,就先杀了阎锡山,再自杀。
图|抗战胜利后回到太原的阎锡山
飞机回到成都后,陈立夫询问飞行员为什么非要返航,飞行员无奈说:“阎院长带的东西太多,金条就有几箱,太危险了。”
陈立夫这才知道,因为阎锡山的金条,自己险些丧命。
陈立夫找到了阎锡山,他可不管阎锡山的级别高,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是‘政府’首脑,必须舍小求大,将飞机上的物资撤下一部分。”
陈立夫劝了半天,阎锡山一声不吭。后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阎锡山舍弃了一部分亲信,但还是要带上所有的金银财宝。
此时再一次来到新津机场,阎锡山其实是紧张的,他也害怕飞机太重,自己反倒丢了性命。
正在此时,张大千乘车冲进了机场,他带来了78幅敦煌临摹壁画,并且请求和这批画一同撤离。
杭立武深知这批画的价值,而此时飞机已经装不下大行李了,更别说还要带上一个人。
图|阎锡山全家福
有人提出,可以说服阎锡山丢下部分黄金。
对阎锡山来说,现在让他丢下黄金,简直比要他的命还难。朱家骅和杭立武劝阎锡山,去了台湾之后,让蒋介石补偿等量的黄金。阎锡山根本不信狡诈阴险的蒋介石,也绝对不同意丢弃黄金。
他冷着脸对一群焦急的人说:“我的财产在山西带不出来,现在就只剩这么一点积蓄,跟随的家人、仆人,还有已经到台湾的亲戚,过去的老部属,以后还要靠这个生活。”
在场众人不好意思当面戳穿他,其实早在4月份的时候,阎锡山驻京办事处从南京刚刚搬到上海,他就让自己的心腹从上海运送了大批的金银到台北,随即又让彭士弘以做生意为由送到日本。
当时山西籍CC分子苗培成等人听说阎锡山已经运走了大量的金银,他在台北街头散发传单,历数阎锡山横征暴敛、剥削人民、中饱私囊。他威胁阎锡山如果不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就将这些登到报纸上。
阎锡山没有办法,只得拿出几十根金条交给了苗培成等人,总算是将此事给压了下去。
阎锡山早就已经在给自己铺后路了,有意思的是,他身边侍从医官张增庆是如此回忆的:
“阎锡山早已做好了死守太原的准备,安排了剧毒药氰化钾500瓶,一旦城破,准备和部署们一同‘杀身成仁’。”
「上图:阎锡山一身戎装,坐在书桌旁,桌子上摆着“飞虎队”陈纳德和马歇尔将军的照片,左手将一盒子氰化钾毒药倒在桌子上,誓与太原共存亡」
张大千和画不得不带,杭立武将自己的三箱行李全都卸下,还有他所有的积蓄20两黄金。
在一旁一直冷眼旁观的陈立夫,是带着蒋介石交代的“任务”来的,目的就是盯住阎锡山,在必要时候利用“非常手段”对付阎锡山。
飞机终于起飞,机上众人各怀心思。
这次惊险的飞行,陈立夫一直憋着一口气,就等着到台湾向蒋介石告状,他觉得阎锡山这样贪财的人,根本不能委以重任。
阎锡山对于蒋介石的判断果然是精准的,他前脚刚到,蒋介石已经在考虑怎么撤他的职了。
当时蒋介石已经卸任“总统”一职,“代总统”李宗仁现在却在美国。按照国民党的律法,现在应该由“行政院长”阎锡山代行职权。阎锡山到达台湾当天就在自己的寓所之中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国民政府”即日起迁移到台北办公。
此时的阎锡山对重返大陆颇有信心,不停召开新闻发布会做宣传,还明确指出国民党内部的致命弱点——不讲诚信,不讲团结,一条条详细阐述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大骂国民党官员的腐败无能,拉帮结伙。
蒋介石怎会容忍他如此针对自己、高调行事,这么多年来,阎锡山几次站在老蒋的对立面,蒋介石对他一直压抑着不满,现在阎锡山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让他忍无可忍。
蒋介石不顾国民党的“宪法”,依旧一手掌权,行政院的大小事件都在他的掌控之中,阎锡山空有其心,却没有对抗的能力。
1950年元旦刚过,蒋介石将阎锡山喊到了办公室,和他“商讨”行政院改组。看起来是尊重阎锡山的意见,实际上阎锡山对行政院的人事安排没有决定权,完全就是当面去听了一次“通知”。
图|阎锡山晚年
没过多久,阎锡山就被迫辞去了“国防部长”一职,由参谋总长顾祝同兼任。
不仅如此,行政院之中原本阎锡山的人手都被蒋介石换上了自己的人。
阎锡山在沮丧之时,还要被迫代蒋介石接受各方不满。一天晚上,阎锡山正在院子里面散步,一位四川籍“立法委员”闯进了阎锡山的家,质问阎锡山这次改组为什么没有让一名四川人“入阁”。
阎锡山当时还占着“行政院长”的虚衔,别说是均衡一个四川,他自己手下不少人都受到了排挤。
长期被蒋介石压制的日子不好过,阎锡山吃多了哑巴亏,也就有了卸任的念头。特别是在1950年初蒋介石正式在台北复职之后,阎锡山知道自己是时候离开了。
1950年3月1日,阎锡山向蒋介石交上辞呈的那一刻,蒋介石终于舒了一口气,还要佯装客气挽留几句。第二天,蒋介石还专程来到了阎锡山在行政院的办公室,好好安抚了他一番。
图|晚年阎锡山
5天后,陈诚就继任了行政院长。
行政院开了个送别会,为阎锡山送行,而每个人心里的那点小九九,阎锡山其实都能看明白。
有人别有深意地将老子的两句名言“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送给阎锡山,阎锡山则回了两句话:
“无珠宝而争珠宝,不是不争,是无所争;有珠宝而不争,是自己心上无珠宝,才足为奇。人不污辱你,不和人争,不是不争,是无争;人污辱你,你不和人争,才是不争。”
从一心期待卷土重来到落寞退场,阎锡山不过经历了短短3个月。
从行政院出来,阎锡山就在打包行李,第二天搬到了台北地处偏僻的丽水街。
从此以后,阎锡山在家中深居简出,著书立说。半年后,阎锡山干脆搬到了台北市郊的阳明山菁山居住,跟他一起隐居的还有40多名部属及家人。
图|菁山草庐早期照片
那是一片颇为荒凉的农场,想要进城,得步行30分钟才能看到公路。没有电灯、没有电话也没有自来水,喝的只能是泉水,举目之处杂草丛生。
阎锡山既然找到了这种地方,是彻底表示“隐居”的决心了。
台湾和山西的气候非常不同,夏天闷热潮湿,一遇到台风,阎锡山的草庐根本支撑不住。
阎锡山很想念山西老家的窑洞,想要在台湾建造一个,以抵御酷暑和台风。但当地老农告诉他,台湾土地潮湿,山上不适合挖洞,而且台湾经常地震,住在山洞之中会有被砸伤的危险。
但阎锡山建造窑洞的心非常坚决,为了克服台湾潮湿闷热的特点,阎锡山亲自设计,在窑洞内部糊上了水泥防潮,还在窑洞的前后都开了一扇窗户,就解决了空气流通的问题。
阎锡山为这个窑洞起名为“种能洞”,他亲手写了这三个字,挂在门楣上。
图|种能洞内部
“种能”的意思是,这世间万物的根本就是种子,种子的能量是无穷的,代表着阎锡山的世界观。此外,在阎锡山刚来台湾、频频开新闻发布会之时,就曾经呼吁组织选训所谓的“革命种能干部”,只不过短短3个月,这个计划根本来不及实行。
种能洞的墙壁很厚,窗户开得非常小,洞内是非常昏暗的。窑洞不大,只有起居室、卧室和书房,能用的面积不过60平方米。要知道阎锡山山西的老宅有3万多平方米,大大小小27个院子,近千间屋子。
阎锡山的窑洞外面还有一个墙壁厚达40公分的防空洞,那是国民政府要员到达台湾后都会修建的保护建筑。
窑洞门口的墙上镶嵌着一块不规则的石板,上面刻着阎锡山在种能洞落成之后写的碑文。种能洞的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频年迁播异乡,最难忘三晋风云,六朝城郭”,下联是“今日欢欣佳节,且来看淡江春水,横海楼船”。
已经落得如此境地的他依旧没有忘记山西。
阎锡山在附近租了一大块地,建了“种能农场”。他亲自下地,种植了不少柑橘和松树,在写作疲劳的时候就去侍弄这些农作物。
图|1954年九月初八,阎锡山72岁寿辰与亲友合影
他的部下们也跟着在山上开垦荒地,养鸡养猪。他们还经常聚到一起开会,每一次开会都做会议记录。
阎锡山的孩子们都在美国,也有不少亲戚到了日本。境况尴尬的阎锡山也想过离开台湾,去海外定居,但蒋介石始终不放心他。阎锡山只有在蒋介石眼皮子地下这么活着,不问政事,只管写书,蒋介石才能放心。
宋美龄也曾在蒋介石授意之下前去看望阎锡山,阎锡山明白宋美龄此次前来的目的,不提政事,只交流写书的心得,一副超脱世外的感觉。
宋美龄此次来探望也并非全无好处,她为阎锡山要来了一部军用电话。后来,陈纳德和夫人陈香梅来访,又给阎锡山送来了一台小型发电机。不过阎锡山为了节省汽油,很少去用这个发电机,在通电前都在用蜡烛照明。
图|阎锡山晚年,全部精力投入写作
除了陈诚在刚开始继任“行政院长”之时礼貌性地来探望阎锡山,其他国民党要员基本不会来看他,或者说是根本不敢来看他。“种能洞”的常客只有阎锡山的侄子阎志昭。
阎锡山在种能洞之中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清晨起床,散步和吃早餐,早晨从8点开始一直到中午都在写作,或者和客人会谈。午餐后,阎锡山稍作休息,从下午2点到5点继续写作。5点到6点则听报告重要新闻论文及书籍杂志。晚6点准时吃晚餐,晚7点到9点依旧在写作,10点睡觉。
阎锡山在种能洞一住就是十年,不出山、不看电影、不赌博、不吸烟、不饮酒、不参加剪彩、证婚等,没有非常重大的活动,他是绝对不会进城的。
他晚年的生活十分单调,听京剧就是他唯一娱乐消遣,但他再也没有去戏院看过,仅仅是“听”而已。身边的卫士和秘书都很有默契,出门看戏或者看了电影,回来之后都不会讲。
阎锡山称自己这是“言语道断,心思路绝,乃可语学问修养”。
图|种能洞布局
阎锡山的晚年真的是醉心学术吗?其实这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阎锡山这十年根本没有从学术之中找寻到真正的自己。
曾经担任过阎锡山行政院秘书长的贾景德回忆,阎锡山除了见蒋介石,平时很少说话,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写作之上。
台湾已经没有多少当年阎锡山的嫡系部下了,国民党那些政要也不会去专程探望他。阎锡山接见的客人大多是报纸和电台的记者,他们希望从阎锡山的口中挖掘到更多历史真相。
阎锡山在山上写的那些哲学文章,也会被这些记者带下来发表在报刊之上,这也是阎锡山晚年生活之中少有的安慰了。
1959年,香港《真理》记者采访阎锡山,在说到“反攻大陆”之时,他大发狂论:
“一旦如能配合国际局势,王师跨海北进,直捣黄龙,毫无问题。诸位别看阎锡山已经老态了,真个反攻号响,看吧,我还是要请求率领健儿再打几个胜仗给国人看看,我有信心。生从太原来,我这把老骨头仍将活着回太原去。”
一直跟随者阎锡山的秘书原馥庭是如此评价阎锡山的晚年——“心中没有风景”。他的内心是荒芜的,无所依靠的。
有一次,阎锡山正准备吃晚饭,原馥庭站起身准备走,阎锡山将秘书留下来,一边吃饭一边和原馥庭说话。一名副官端了一碗面,放在桌子上,阎锡山对那名副官说:“你怎么就给我两条面?”
图|阎锡山正在吃饭
秘书仔细一看,阎锡山筷子上夹着的是两根豆芽,卫士解释道:“您夹着的是豆芽,面条在下面。”
原馥庭心中暗暗悲叹,阎锡山这真的是食不知其味,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1959年,因为被确诊为心脏病,阎锡山在医院里面住了一个多月。他还时时刻刻惦记着那本没有完成的《三百年的中国》,没有彻底痊愈就急匆匆回到了种能洞。
1960年,《三百年的中国》总算完稿了,阎锡山顾不上每况愈下的身体,计划研究《二十五史》和《十三经》。
此时的阎锡山已经78岁,天气一热起来,就不断出现问题。
5月2日,阎锡山突然腹泻,腿部浮肿。经过医生治疗后稍有缓解,但几天后又开始气喘。
因为一场小小的感冒,阎锡山心脏病急剧恶化,病情已经十分严重。
弥留之际,阎锡山悲凉地说:“我不能随蒋公回大陆去了,这是我深感遗憾的。”
图|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
阎锡山闭门隐居这么多年,看起来是看破了政治,远离喧嚣。其实他的内心还有对权势的欲望,直到死的那一刻还充满着不甘。
5月23日,阎锡山被送到了医院抢救,不久就病逝了。
在台湾的十年,阎锡山在每年的年初一都会修改自己的遗嘱,甚至自写挽联。
按照阎锡山的遗嘱,他最终被埋葬在种能洞附近,陪葬品只有一支常用的钢笔和修剪胡子的剪刀。
陈立夫晚年在自己的回忆录之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似乎在表达着对阎锡山的一丝怜悯:
“后来我听说当年阎院长离开山西出来,他带了许多靠他接济的干部,因此金条对他是必携之物。可是我们的性命也几乎因金条而断送了,这是何等的讽刺,何等的矛盾不调。”
然而如果不是这些黄金,阎锡山是否还能在种能洞吃喝不愁、自给自足地活上10年呢?贪财是一方面,对蒋介石的不信任和防备,才是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