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名言名句(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中经典语句摘要)
时间:2022-04-11 04:2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橄榄领导力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麦克卢汉名言名句(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中经典语句摘要)
1.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中经典语句摘要
媒介即技术,可以是人的任何延伸。
媒介即讯息。媒介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电光的讯息是固有的、弥散的、非集中化的,消除了人际组合里的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
电能打破了事物的序列,它使事物疏忽而来,转瞬即去。站在与任何结构或媒介保持一定距离的地方,才可以看清其原理和力的轮廓。
预见和“控制媒介的能力主要在于避免潜在的自恋昏迷状态。媒介的魔力在与人们接触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施放出来一样。
文字环境把加纳土著拽出集体的部落社会,使他们搁浅在个体孤立的沙滩上。我们在新鲜的电子世界中的麻木状态,与土著人被卷入我们的文字和机械文化时所表现出来的麻木状态,实际上是一样的。
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吸引看门狗的注意。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
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上,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官比率和感知模式。只有能泰然自若地对待技术的人,才是严肃的艺术家,因为他在觉察感知的变化方面够得上专家。
对媒介影响潜意识的温顺的接受,是媒介成为囚禁其使用者的无墙的监狱。一切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形式,与其最终呈现的形式截然相反,这是一条古老的原理。
机械形式转向瞬息碗里的电力形式,这种加速度使外向爆炸逆转为内向爆炸()。任何媒介或结构都存在博尔丁所谓的“断裂界限”,即一个系统在此突变为另一个系统的界限,或者说,系统在动态过程中经过这一点后就不再逆转。
自我截除是中枢神经系统解压的直接手段,自我截除不容许自我认识(Self-amputationforbidsself-recognition)。电力技术到来以后,在人的身体之外延伸出(或者说在体外建立了)一个活生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模式。
如果要使用技术,人就必然要为技术服务,必然要把自己的延伸当做神祇或小型的宗教来信奉。中枢神经系统延伸和暴露以后,我们必须使其麻木,否则我们就必死无疑。
因此,这个焦虑和电子媒介的时代有是无意识和冷漠的时代。然而,除此之外,这个时代显然又是认识到无意识的时代。
因为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在战略上变得麻木起来,有意识知觉和秩序的任务就迁移到人的物质生活里去了。在电子时代,我们身披全人类,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
媒介(即人的延伸)是一种“使事情所以然”的动因,而不是“使人知其然”的动因。这些媒介的杂交和化合,提供了一个注意其结构成分和性质的特别有利的机会。
重视口头文化者,其内心世界的情绪错综复杂。讲究实际的西方人,为了效率和实用,其内心的复杂情绪早已销蚀殆尽,收到压抑了。
电光的讯息是全盘的变迁。电光是纯粹的信息,限制其转换功能和传递信息功能的内容,是不存在的。
电光的威力,可以转换它渗进和接触的一切时间、空间、工作和社会。除了电光之外,一切媒介都成双结对。
媒介作为我们感知的延伸,必然要形成新的比率。不但各种感知会形成新的比率,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形成新的比率。
两种媒介杂交或交会的时刻,是可以发现真相和给人启示的时刻,由此而产生新的媒介形式,因为两种媒介的相似性是我们停留在两种媒介的边界上。这是我们从自恋和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
媒介交会的时刻,是我们从平常的恍惚和麻木状态中获得自由解放的时刻,这种恍惚麻木状态是感知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所谓“机械化”是将自然加以转换,将我们的品性加以转换,将其改变为放大的形式和专门化的形式。
言语是人最早的技术,借此技术人可以用欲擒故纵的办法来把握环境。语词是一种信息检索系统,它可以用高速度覆盖整个环境和经验。
语词是复杂的比喻系统和符号系统,它们把经验转化成言语说明的、外化的感觉。借助语词把直接的感觉经验转换成有声的语言符号,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刻召唤和找回整个的世界。
无论是科学领域还是人文领域,凡是能把握自己行为的含义,凡是能把握当代新知识含义的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家是具有整体意识的人(.)。
艺术家在意识过程尚未在新技术的打击下麻木之前,就能矫正各种感知的比率。他能抢在麻木、潜意识摸索和潜意识反应出现之前,去矫正感知的比率。
技术产生一种迫使人需要它的威力,但是这一威力并不能摆脱技术而独立存在,技术是人体和感官的延伸。一旦拱手将自己的感官和神经系统交给别人,让人家操纵-------而这些人又想靠租借我们的眼睛、耳朵和神经从中渔利,我们实际上就没有留下任何权利了。
将我们的眼睛、耳朵和神经租借给商业公司,就像是将公众的言论交付给私营公司,就像是把地球的大气送给一家公司作为垄断的商品。
2.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有关的个人资料
麦克卢汉是谁? 五年前,我在深圳世界之窗游览时,同行的一位三岁小儿老是冒出一句口头禅:“好酷哇!”吃冰激凌“好酷哇!”看雕塑“好酷哇!”看表演“好酷哇!”。
众人忍俊不禁。我不禁感慨万千。
这个“酷”(cool)字,是麦克卢汉普及的。20世纪的60年代,前卫的嬉皮士喜欢这个字。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借用了这个俚语,用来形容热门的媒介。该书的序言里有了一句话:“你们孩子家为什么用‘酷/冷’(cool)这个词去表示‘热’(hot)的意思?”60年代,美国孩子和年轻人“扮酷”。
如今的中国年轻人,也处处喜欢“扮酷”了。 其实,麦克卢汉的影响何止于年轻人呢。
如今的几十亿人,谁不知道“地球村”这个概念?“地球村”的发明权,就在他的手里。这个词的诞生的产房,就是他这本《理解媒介》。
《理解媒介》业已进入经典的学术殿堂。麦克卢汉早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理论家。
1964年,这本奇书横空出世。麦克卢汉说: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是讯息”,“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媒介使人自恋和麻木”,“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西方文明的整个观念是从拼音文字派生出来的”,印刷术、广播、电影是“热”的,口语、手稿、电话、电视是“冷”的……有人说,这些观点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既使人半信半疑,又令人心驰神往。
既使人震惊迷惑,又令人耳目一新。于是有人说麦克卢汉是一本天书,难以理解,是斯芬克斯之谜。
40年前,世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别若天壤。 褒之者宣告他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
1964年12月28日的《国家》杂志,把麦克卢汉列为风云人物;1965年的《读者指南》列出四篇有关他的文章,分别刊载于《评论》、《纽约客》和《哈泼斯》。一时间,“麦克卢汉热”风靡美国,他的著作也成为畅销书。
1966年至1967年,这“热”潮达到顶峰,美国最著名的几十种报刊如《幸福》、《新闻周刊》、《生活》、《老爷》、《全国评论》、《党派评论》、《纽约客》、《新墨西哥季刊》、《周末评论》、《花花公子》等,都刊登了有关麦氏的文章。他还不时应邀在电视上演讲,出尽了风头。
他太有名了。欧洲语言里居然出现了几个以他命名的词汇:mcluhanism,mcluhanist,居然产生了“麦克卢汉学”。
贬之者骂他是“通俗文化的江湖术士”、“电视机上的教师爷”、“攻击理性的暴君”、“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巫师”、“波普思想的高级祭司,在历史决定论的祭坛前为半拉子艺术家做黑弥撒的教士”。攻击他“出尽风头,自我陶醉,赶时髦,追风潮,迎合新潮。
可是他错了”。宣判他的文字“刻意反逻辑、巡回论证、同义反复、绝对、滥用格言、荒谬绝伦”。
历史给这些保守派和卫道士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扑面而来的数字时代、网络生活、虚拟现实、赛博空间,使一切攻击不攻自破。
信息高速公路证明,他是对的!20世纪90年代初,吹响网络时代号角的《在线》杂志(Wired),从创刊号起,就在刊头上把麦克卢汉供奉为“先师圣人”(Patron Saint)。“在线”一族供奉他为祖师爷和开山祖,虽然他并不懂技术。
如今,他的预言一个个变成了现实,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他的“梦呓”变成现实竟然会这么快。
40年前,麦克卢汉像是一个“幽灵”,一个独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他独自孵化出了一种全新的思想:媒介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
他潜心研究传播、电脑等电子技术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他成为新技术媒介的教师爷,又是技术革命的传教士。
40年后,他播下的种子长成了信息网络、虚拟现实。 世界范围的麦克卢汉热,一共有两次。
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时间不长。目前的麦克卢汉热,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受到冷落的麦克卢汉,终于在数字时代复活了(可惜,我们无缘再聆听他的滔滔雄辩,他去世于1980年)。这是理性的回归,也是历史的必然。
历史是公正的,在学术殿堂里给他留下了神圣的一席。学界是清醒的,纠正了过去对他的误读。
这一次热潮,不仅范围广、势头猛、评著多,而且已然经过历史的考验和汰洗。信息高速公路崛起,知识经济到来,虚拟现实的出现,才使人们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对的!他所谓的意识延伸就是赛博空间,他所谓的地球村已然到来!他的确是电子时代的先驱和预言家!60年代读不懂的天书,看上去胡说八道的东西,等到如今,都明白如话了。
这一次的热,可以用亚马逊网上书店的书目为证。这个书店可供出售的有关麦克卢汉的著作和他本人的著作一共有28种。
与此相反,托夫勒、奈斯比特、亨廷顿、福柯、赛义德这些在中国红得不能再红的大牌人物,不是只有寥寥几种,就是根本没有一席之地。 中国人对第一次的麦克卢汉热浑然不觉。
我们在“内战”中几乎埋葬了一切人类文化。奇怪,80年代等他陷入低谷时,我们却把他引进来了。
那时的中国,久旱逢甘露,多么渴望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啊!20年来,他的著作已经被译介,他的基本思想进入了大学课堂,他的一些奇特警语,学界已经耳熟能详。不过,总体。
3.名言警句大全
卡尔德隆·戈麦斯:你无法用手指遮住太阳。
网络:当远古时代的神,在丧失其权力的同时又都从坟墓中走了出来,以求支配人类生活,开始永恒的爱。
沈从文:不让我说我可以不说,但不代表我没有这个能力。
好莱坞:死亡是容易的,但喜剧非常难。
席勒:只有自由的人,才能够游戏;只有游戏的人,才是完全的人。
马化腾:开放不仅仅是一种态度,而且是一种能力。
麦克卢汉:愤怒的受众正是忠实的受众。
蒂利:社会过程是路径依赖的。
张小娴:不忠的男人是可怜的,他们不是故意不忠,而是他们受不了寂寞的侵袭。
海明威: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网络:一个人以何种方式获取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运用知识。
让·莫奈:来源mingyan.gushiwen.org人民别无选择时就会接受改变。
海德格尔:烦与畏是人对于时刻与存在的基本反映。
网络:我知道至少有一半被浪费掉了,但问题是我不知道究竟是哪一半。
拉丁文:健康的身体承载健康的精神。
亚当·斯密: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经常促进了社会的利益。
网络: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禅宗:月影松涛含道趣,鸟语花香透禅机,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马克·吐温:对于一个手中只有榔头的人,他所看到的问题都是钉子。
网络: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
格雷厄姆:你是正确的,是因为你的事实根据是正确的,你的推理是正确的,这是唯一使你正确的原因。
甘地:一旦追究动机,所有的善行都变得可疑。
乔布斯:人们不知道他们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
布尔迪厄:知识的积累并不代表优越,它只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纳乔姆·希克梅:人的一生总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资料参考: http://mingyan.gushiwen.org/type_zheli_1.aspx
4.麦克卢汉是谁啊
麦克卢汉是谁? 五年前,我在深圳世界之窗游览时,同行的一位三岁小儿老是冒出一句口头禅:“好酷哇!”吃冰激凌“好酷哇!”看雕塑“好酷哇!”看表演“好酷哇!”。
众人忍俊不禁。我不禁感慨万千。
这个“酷”(cool)字,是麦克卢汉普及的。20世纪的60年代,前卫的嬉皮士喜欢这个字。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借用了这个俚语,用来形容热门的媒介。该书的序言里有了一句话:“你们孩子家为什么用‘酷/冷’(cool)这个词去表示‘热’(hot)的意思?”60年代,美国孩子和年轻人“扮酷”。
如今的中国年轻人,也处处喜欢“扮酷”了。 其实,麦克卢汉的影响何止于年轻人呢。
如今的几十亿人,谁不知道“地球村”这个概念?“地球村”的发明权,就在他的手里。这个词的诞生的产房,就是他这本《理解媒介》。
《理解媒介》业已进入经典的学术殿堂。麦克卢汉早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理论家。
1964年,这本奇书横空出世。麦克卢汉说: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是讯息”,“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媒介使人自恋和麻木”,“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西方文明的整个观念是从拼音文字派生出来的”,印刷术、广播、电影是“热”的,口语、手稿、电话、电视是“冷”的……有人说,这些观点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既使人半信半疑,又令人心驰神往。
既使人震惊迷惑,又令人耳目一新。于是有人说麦克卢汉是一本天书,难以理解,是斯芬克斯之谜。
40年前,世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别若天壤。 褒之者宣告他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
1964年12月28日的《国家》杂志,把麦克卢汉列为风云人物;1965年的《读者指南》列出四篇有关他的文章,分别刊载于《评论》、《纽约客》和《哈泼斯》。一时间,“麦克卢汉热”风靡美国,他的著作也成为畅销书。
1966年至1967年,这“热”潮达到顶峰,美国最著名的几十种报刊如《幸福》、《新闻周刊》、《生活》、《老爷》、《全国评论》、《党派评论》、《纽约客》、《新墨西哥季刊》、《周末评论》、《花花公子》等,都刊登了有关麦氏的文章。他还不时应邀在电视上演讲,出尽了风头。
他太有名了。欧洲语言里居然出现了几个以他命名的词汇:mcluhanism,mcluhanist,居然产生了“麦克卢汉学”。
贬之者骂他是“通俗文化的江湖术士”、“电视机上的教师爷”、“攻击理性的暴君”、“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巫师”、“波普思想的高级祭司,在历史决定论的祭坛前为半拉子艺术家做黑弥撒的教士”。攻击他“出尽风头,自我陶醉,赶时髦,追风潮,迎合新潮。
可是他错了”。宣判他的文字“刻意反逻辑、巡回论证、同义反复、绝对、滥用格言、荒谬绝伦”。
历史给这些保守派和卫道士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扑面而来的数字时代、网络生活、虚拟现实、赛博空间,使一切攻击不攻自破。
信息高速公路证明,他是对的!20世纪90年代初,吹响网络时代号角的《在线》杂志(Wired),从创刊号起,就在刊头上把麦克卢汉供奉为“先师圣人”(Patron Saint)。“在线”一族供奉他为祖师爷和开山祖,虽然他并不懂技术。
如今,他的预言一个个变成了现实,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他的“梦呓”变成现实竟然会这么快。
40年前,麦克卢汉像是一个“幽灵”,一个独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他独自孵化出了一种全新的思想:媒介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
他潜心研究传播、电脑等电子技术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他成为新技术媒介的教师爷,又是技术革命的传教士。
40年后,他播下的种子长成了信息网络、虚拟现实。 世界范围的麦克卢汉热,一共有两次。
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时间不长。目前的麦克卢汉热,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受到冷落的麦克卢汉,终于在数字时代复活了(可惜,我们无缘再聆听他的滔滔雄辩,他去世于1980年)。这是理性的回归,也是历史的必然。
历史是公正的,在学术殿堂里给他留下了神圣的一席。学界是清醒的,纠正了过去对他的误读。
这一次热潮,不仅范围广、势头猛、评著多,而且已然经过历史的考验和汰洗。信息高速公路崛起,知识经济到来,虚拟现实的出现,才使人们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对的!他所谓的意识延伸就是赛博空间,他所谓的地球村已然到来!他的确是电子时代的先驱和预言家!60年代读不懂的天书,看上去胡说八道的东西,等到如今,都明白如话了。
这一次的热,可以用亚马逊网上书店的书目为证。这个书店可供出售的有关麦克卢汉的著作和他本人的著作一共有28种。
与此相反,托夫勒、奈斯比特、亨廷顿、福柯、赛义德这些在中国红得不能再红的大牌人物,不是只有寥寥几种,就是根本没有一席之地。 中国人对第一次的麦克卢汉热浑然不觉。
我们在“内战”中几乎埋葬了一切人类文化。奇怪,80年代等他陷入低谷时,我们却把他引进来了。
那时的中国,久旱逢甘露,多么渴望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啊!20年来,他的著作已经被译介,他的基本思想进入了大学课堂,他的一些奇特警语,学界已经耳熟能详。不过,总体上说,。
5.有关于战争的名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6.“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如何理解
曾经轰动欧美的传播学论著。作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是加拿大著名学者,传播学理论家,
一度成为大众传播研究领域北人们引用最多的作者之一,有"电子时代的预言家"之称。
在《媒体通论:人体的延伸》一书中,麦克卢汉提出了许多异乎寻常的论点:(1)媒介
即信息。人类社会己任的思想,行为等的发展变化,取决于传播媒介的性质,而不是取
决于传播的内容。这里的媒介,除指大众传播媒介外,还泛指一般工具或科学技术,如
电报,火车,飞机,印刷术等。(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的第一位功能不在于传播
信息,而在于人体某部分的延伸;而每一项新的创造,都会引起人类生活或社会结构的
变化。拼音字母的视觉分离性曾是原始社会解体,而电子媒体的出现则把人类紧密的联
系在一起,是全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3)传播媒介分凉热两类。两类之"低清晰度
"的延伸人体的传媒,如电视,漫画等。他们并不充满信息,允许受传着参与其间进行补
充,受传者需要付出最大程度的想象力,才能从符号跳到对实体的认知。热类指"高清晰
度"的延伸人体的传媒,如报刊,广播,照片等。他们之作用于人的某一感官,充满信息
受传者不需任何想象上的努力就可以从符号向现实的图景飞跃。他所谓清晰度的高低
是指媒介所含信息量的多寡。
对于麦克卢汉的理论,学术界毁誉不一。许多学者认为:"媒介级信吸"这个论点值得重
视,但被过分的渲染了:"媒介是人体的眼神"很有道理;"凉","热"传媒似是而非,没
有实际意义。"麦克卢汉传播学理论价值在于:他激起人们研究各种传媒特点和职能的兴
趣,是人们对媒介本身的认识和研究面目位置一新"(见彭克宏主编《社会科学大辞典》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第753页)。"从肯定意义讲,他的著作包括了丰富
的向行李,此举引人注目并且带有格言性,显示了作者跨学科界限和综合自己折衷发现
的能力。另一方面,他的思想体系不够清晰,或者说她在研究方法上没有坚持一个确立
的传统,因而它的许多思想常常是令人怀疑和无法验证的。就他自己的信息而言,传送
的方式也许比其内容更有意以"(见亚当·库珀,杰西卡·库珀主编《社会科学百科全书
》,上海疑问出版社1989年版第469页)。美国传播学的奠基人,威尔博·施拉姆认为,
"他发出的讯息可以做种种不同的解释,但的确发人深思,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对于祈求神
俞的人们产生很大的影响"(见《传播学概论》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页)
7.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兵者,凶器也.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曲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攻敌无备,出敌不意.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归师勿截,围师必阙,穷寇勿追.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绝地而后存.《孙子兵法》,兵学之鼻祖,几乎每句都是经典.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 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
(晋·张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希腊·柏拉图) 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
(法国·巴斯卡) 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毛泽东)。
凭什么说悄悄读懂麦克卢汉《理解媒介》的人早已改变世界?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读书笔记
我接触并阅读世界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书,是因为几年前听到某个老师的推荐,他说,管理大师德鲁克已经过时了,现在要读的是麦克卢汉,麦克卢汉才是真正的思想家,他比德鲁克厉害一万倍!
在拿德鲁克做对比后,这个老师又说了一句,悄悄读懂《理解媒介》这本书的人早已改变世界。
当时听到他对这个书的推荐,对我的冲击力是比较大的,因为我是德鲁克的忠实拥趸,虽说我知道他这么说,是为了充分引起人的注意,有夸张的成分。但这个老师本人以及他所采用的夸张手法,不恰恰是一种“媒介”吗?
通过这种媒介讯息传递,让更多人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想要去了解麦克卢汉这个人,想去读读《理解媒介》这本书。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老师的推荐方式,他是成功的。
说实话,当我拿到《理解媒介》读起来的时候,是读的很艰难的,我想,如果连我这样有多年营销传播工作经验的人读起来都困难,那么对其他多数人来说,也很难读的下去,也不一定读的懂。鉴于此,我从这本书的几个核心观点出发,重点谈谈对于我们个人在现实工作中的应用,以供大家参考。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的核心观点,是四个:
01-地球是一个地球村
02-媒介即讯息
03-媒介是人的延伸
04-媒介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
你真的理解“地球村”的内涵吗?
二十年前,当互联网开始在中国普及应用的时候,我就经常看到人们用到“地球村”这个概念了,而这个源头正是麦克卢汉最早在60年前提出来的,时至今日,在中国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时候,“地球是一个村”的概念也家喻户晓。特别是最近新冠病毒肺炎在全球的爆发,让人们再次感到地球上每个国家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又不可分割,真是寰球同此凉热,人类命运休戚与共。
但是,当地球是一个村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比如,最近,我有一个做外贸的客户朋友,他们就遇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他在意大利的客户、伊朗的客户,巴基斯坦的客户向他们求助能不能帮忙收集一批口罩给他们?
说实话,他们刚开工,员工自己用的口罩都很紧张,只能每天清洗、重复使用。对此,有些员工说,不能捐,自用都不够。而另外一些员工则说,咱们一起想想办法,能捐一个是一个,说不定也能救很多人呢?
最终全公司上下决定一边节约用口罩,一边发动身边所有的人收集口罩,最后给这些国外的客户也寄送了一些过去,虽不多,但总是能解一点燃眉之急。
所以,“地球村”看起来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有点遥远,有点理想化,但具体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其实又离我们非常近。就如我们这个做外贸的朋友,相信当疫情过后,他们与海外客户的联系会更紧密,因为经历过患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意关系。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我们的国外市场萎缩或消失了,那也意味着我们的事业也萎缩或消失了。
所以,麦克卢汉地球村的概念告诉我们,我们狭隘,我们拥有的世界就狭隘;我们开阔,我们拥有的世界就开阔。
“媒介即讯息”意味着什么?
“媒介即信息”,这是麦克卢汉一个突破性的观念,过去我们都把媒介单纯地当作信息、知识、内容的载体,认为它是空洞的、消极的、静态的。也就是说,我们并不重视媒介作为工具本身对人、对世界的影响力!
比如,相对于报纸,电视的影响力不一样,相对于电视,手机的影响力又不一样。所以,同样是一个产品广告,在车站,在机场,在酒店,在楼宇,在报纸,在电视,在微信,在B站,在快手,在头条,在抖音发布,这个影响力就千差万别。
所以,媒介即讯息,一切又皆是媒介。不同的媒介本身就给人传递了不同的信息。你选择什么媒介,你可能就意味着是什么人。比如,你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用什么手机,看什么书,讲什么语言,用什么推销方式,在什么环境生活等等这一切都在有意无意的对外定义你是什么人,他人也由这些媒介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来定义你。
懂得“媒介即讯息”原理的人,会很好的用在日常管理中。比如,“孟母三迁”的背后,就是人的学习环境就是一个媒介,不好的环境,就会传递负面的讯息,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再比如,纽约的城市管理者,改变纽约地铁站过去脏乱涂鸦的环境,营造出一个干净、明亮、规范、有序的环境,很快就改变了纽约地铁站居高不下的犯罪率。
因此,学校可以是一个媒介,地铁站也可以是一个媒介…由此,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工厂是一个媒介,仓库是一个媒介,产品是一个媒介,店铺是一个媒介,办公室是一个媒介,员工也是一个媒介,如果我们懂得了“媒介即讯息”的原理,我们就要懂得去改造我们身边所有的媒介要素,让它们按照我们的需要,变得可感应化、可视化,可迅速传播化。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要拿一台手机直播,当手机镜头对着我们的店铺、工厂、办公室、员工时,你希望给全世界网络上的顾客或观众传递一个什么样的信息?
所以,从这个媒介讯息传播的角度,已经在倒逼企业内部的管理环境和管理体系向用户无限靠近。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认为麦克卢汉的媒介管理思想超越了德鲁克的企业管理思想。
如何理解“媒介是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与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它对人的感官有强烈的影响,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这种延伸又一分为二: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其余一切媒介是个体到器官的延伸。
具象化到每一个人体器官的细节部分: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电话是声音和耳朵的延伸、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耳朵和眼睛的延伸、电子技术是人类整个中枢神经的延伸。不同的媒介延伸了人类不同的感官,使得人们接收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具象了。
其实,关于媒介是人的延伸,在中国古时已经有另一种表述,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也就是说,作为人而言,大家的能力都差不多,但厉害的人之所以比别人厉害,是因为他们懂得善于利用工具。
懂得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工具,是人与人拉开差距的关键!比如,我们知道的超级网络卖手李佳琦,薇娅,他们一场直播卖出去的产品,可能是一个企业几百号人,一年都不了那么多的产品。所以,同样是一个人,为什么销售的效率差别那么大?
这是因为,李佳琦薇娅他们更懂得如何驾驭网络直播这样的媒介平台和工具,借助这种网络媒介,他们一个人可以和镜头前成片上万的人进行销售沟通,而不是过去那种传统的销售拜访只能一对一的沟通,这就是人的延伸!
所以,未来的个人也好,企业也好,如果不借助网络媒介的工具,去延伸自己的影响力,就很难在当下这个世界立足和生存。
如何应用“冷媒介和热媒介”背后的原理?
把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这也是麦克卢汉的独创。所谓冷媒介,是指低清晰度的媒介,如手稿、电话、电视、口语。因为它们的清晰度低,所以它们要求人深刻参与、深度卷入。因为它们清晰度低,所以它们为受众填补其中缺失的、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机会,留下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调动了人们再创造的能动性。
而热媒介是指高清晰度的媒介,如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等。由于它们给受众提供了充分而清晰的信息,所以受众被剥夺了深刻参与的机会,被剥夺了再创造的用武之地。
总的来说,热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
当然,麦克卢汉关于冷媒介和热媒介的划分,并不就是百分百的精准,但重要的是,我们在实际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我们需要时刻留心的是: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受众更多的参与、讨论、互动?而什么情况下,我们只需要受众单纯的接收信息即可?
所以,我们看,为什么那些做得好的公司,在与粉丝或用户的互动中都会做的很好?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把握好这种参与的尺度。比如,有些公司在社交媒体上,通过一个短视频来发布自己的产品和理念,但同时又在短视频下留下自己有趣或有角度的评论,这样就既单方面的表达了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又激发了围观者的参与感。
在这方面,当年小米的快速创业成功就是典型的应用了这种冷热媒介的参与感原理,利用网络媒介,充分激发无数手机发烧友的深度参与,才成就了小米的快速崛起。而总结介绍小米成功的《参与感》一书,也成为当时火爆的畅销书。
所以,综上四个核心理论,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悄悄看懂《理解媒介》一书的人,早已改变世界。但通过对媒介形式的重新认知、改变、应用,我们不说改变世界,至少改变我们自己和周边局部的小环境是没问题的。
此外,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麦克卢汉也提出了“部落”的概念并加以划分,他说人类社会经历“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三个阶段。简而言之,人类社会,早期因为抱团狩猎而聚成部落,又因为工业革命社会分工的原因,又分解为非部落,但因为相同兴趣和媒介的连接又再聚集成新的部落。
由此,我们看今天的所谓粉丝群,社群,其实都是一种细分的依托在社交媒介上的兴趣部落。因兴趣而形成部落,因部落而形成新的消费群体和消费主张,这就是新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品牌营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所以,麦克卢汉60年前的理论和预言,在今天都一一被验证,这也是麦克卢汉的思想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尊崇的原因。
最后,以麦克卢汉的一段话来作为结束:“提高对媒介形式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段,借以预期和控制强大的新媒介环境。”
过去,我们将过多的目光和注意力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上,所以,我们会关注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但在今天的社交网络媒体充分发达的时代——要预期和控制强大的企业外部的新媒介环境,则成为每个经营管理者的一个新挑战。
何谞雄
橄榄领导力中心
2020年3月12日
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