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优美句子品析
时间:2022-04-11 05:5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缓存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山雨优美句子品析
1. 描写山雨的优美句子,要长的,不少于400字,急.快点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沐浴之后特有的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那腥气.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据说住在竹楼里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是住在竹筒里,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2. 描写山雨风景的句子
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晚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译文: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阳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3、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先秦《诗经·郑风·风雨》
译文:风雨交加冷凄凄,鸡儿寻伴鸣叽叽。终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风狂雨骤声潇潇,鸡儿寻伴声胶胶。
终于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风雨连连天昏濛,鸡儿报晓鸣不停。终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
4、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唐代王建《雨过山村》
译文: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姑嫂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晚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译文: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3. 《山雨》好词好句好段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拂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的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拟人句:
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变得非常幽静.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给分吧~
4. 描写山雨的好句
《度大庾岭》
——唐·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雨
杜甫
山雨不作泥,江云薄为雾。晴飞半岭鹤,风乱平沙树。
明灭洲景微,隐见岩姿露。拘闷出门游,旷绝经目趣。
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屦。岂无平肩舆,莫辨望乡路。
兵戈浩未息,蛇虺反相顾。悠悠边月破,郁郁流年度。
针灸阻朋曹,糠籺对童孺。一命须屈色,新知渐成故。
穷荒益自卑,飘泊欲谁诉。尪羸愁应接,俄顷恐违迕。
浮俗何万端,幽人有独步。庞公竟独往,尚子终罕遇。
宿留洞庭秋,天寒潇湘素。杖策可入舟,送此齿发暮。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唐诗四首教案
教学导入: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律诗四联指的是律诗有四联,这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首联也叫起联,尾联也叫结联。其中“颈联”“颔联”要对偶。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 。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教学过程:
越中览古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诗词展示】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鑒赏品析】
李白在22岁至46岁期间,曾经漫游各地。年富志昂的诗人来到吴、越一带,自然会想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雪前耻的历史。历史和当下的对照,想象与现实的落差,促使诗人写下了这首览古抒怀之作。
诗歌首句直接叙述史事,二、三句具体描写了诗人心中的想象,“战士”一词体现了越王雪耻复国时的狂喜,“尽锦衣”一词表现了将士们获得殊荣时无尽的自豪和喜悦之情。这两句将昔日的繁华热闹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句则描写诗人眼前实景,让凄凉萧条的景象与前面繁盛欢乐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全诗前三句连贯直下,赋昔日之繁华,是虚写,显得更有气势;末句才骤然一转,咏今日之凄凉,是实写,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山居秋暝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等。著作有《》、《画学秘诀》。
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板书: 月——明净
松——清幽
泉水——清澈,欢快
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
颈联: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学生讨论品读)
板书:浣女——纯真、活泼
渔夫——勤劳、朴实
理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问题:
(1))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
答案: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最后不行时老师读或者放录音机纠正读法。
(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
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5))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拓展
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
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板书
山居秋暝
唐·王维
景 感受 愿望
月、松——明净、清幽
泉 水——清澈、欢快
渔夫——勤劳、朴实
写作特色:1.托物言志
2.动静结合
登高
(1)、这一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正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3)、首联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情感 :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意境 :凄凉,旷远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组读) (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明确: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无边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暂。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看看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4)、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注在什么样的意境中? 情感:仰望着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三组读)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意境:苍凉寥廓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组读)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艰 难苦恨繁霜鬓”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四、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1、对仗工整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情景交融 (1)、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情景交融。 (2)、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3)、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五、总结: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战乱频繁的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泊、穷困潦倒的一生。面对祖国山河,黎民苍生,老人百感交集,让我们诵读去感怀这位老人:齐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六、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人称“诗圣” 文为“诗史”
首联: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孤独哀伤
写景
颔联: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韶光易逝
颈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漂泊孤苦
抒情
尾联: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忧愤苦闷
艺术成就----对仗工整,情景交融
石头城
一、作者介绍
关键词:九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最早、历时最久的城市。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位居中国古代众多古都之首。西安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南京:历史上曾被叫做建康、建业、金陵。历史上有六个王朝在此建都,故南京又叫“六朝古都”。
北京:古称燕京,幽州。五朝古都。
洛阳:武则天。
开封:又叫东京。北宋赵匡胤。
杭州:南宋。
安阳:上古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帝喾两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殷商时期为商都殷墟。
郑州: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部分学者认为轩辕之丘指现在郑州境内。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也在郑州境内。
大同:金沙滩(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
商丘:商朝开国之都。
石头城,就是现在的南京城,又叫“金陵城”。它依山傍水,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相传诸葛亮观看了这里的地势之后,评价它“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这是南京为金陵的最早得名;
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建城郭、宫殿,并更名为“石头城”;
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
六朝时,宋、齐、梁、陈亦相继在此定都,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
经六朝繁荣,唐初高祖武德元年(626),唐定都长安,石头城废弃。
由于建都于这里的朝代,醉生梦死,追欢逐乐,存在的时间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尤其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山围故国周遭在”,首句写山。“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周遭,环绕的意思。这句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水。“潮打空城”,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但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所以说“潮打空城”。这句意思是说:潮水拍打着“空城”,虽有巨响,却显得分外凄凉,便又寂寞地退去了。这两句写出了石头城的地理位置。我们要注意后面这一句里面一个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寂寞”。潮水会寂寞吗?其实在这里寂寞的是人。表面写潮,实为写人,想当初,这里曾经过六代豪奢,曾经是那么的繁华富贵。而如今山川依旧,金陵城昔日的繁华却难觅踪影。城空空,心空空,潮寂寞,人寂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淮水东边旧时月”,“旧时月”,诗人特意标明“旧时”,是包含深意的。淮水,即秦淮河,横贯石头城,是六朝时代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里面就有写到了这种状态。这里曾经是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的不夜城,那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即是见证。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只是石头城已经不是六朝时候的石头城了。
整体感悟
提问:通过我们刚才的讲解还有朗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首诗它的画面感是比较强的。我们现在闭上想一下,作者在这里面所描绘的画面是怎样的?各个画面之间的转化又是怎样?
首先采取一个航拍的形式,先从空中拍出这一个石头城被山围绕着的情境,然后,镜头越拉越近,到最后呢,整个画面都是石头城了。这是第一个画面是吧。为了体现它的一个“故”字,我们是不是还要将石头城里面衰颓的景象大致地拍一下呢?嗯,然后我的镜头就在石头城里面像巡逻一样了。到了西北处,我再给这个潮打空城的画面做一个特写。那接下来呢,我就会采用快进的手法,迅速地将白天到黑夜的变化过程浓缩。这个时候我们的主角“月”出来了,它慢慢地移动,在荒凉的城里洒下了一层清辉。最后,画面定格。
从老师前面的描述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首诗的四句话都是写景的。但是我们昨天已经知道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要寄托感情用的。那在这里作者是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我们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目睹金陵残破衰败的景象,联想到唐皇室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作者是希望能够通过写一个已经没落、过气的石头城的现状,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同时也有这样的意味,警醒当时的统治者,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这一种怀古伤今的诗歌,我们就把他称为是咏史诗。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总结:诗人借描写石头城萧条荒凉的景象,伤悼石头城六朝繁荣的消逝,表达了作者江山依旧、国事日非、繁荣易逝、好景无存的慨叹,抒发了作者对满目疮痍、国运衰微的愁闷之情。
布置作业:
练习册一,二,三,四。
教学反馈:
十四年(755年),爆发。
元载(756年),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王维被下狱,交付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官终。
二年(761年),王维逝世。临终时,他仍作书向亲友辞别,完成后便安然离世。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 上一篇:会场组口号
- 下一篇:描写九月会议室的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