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名言

时间:2022-04-11 22:3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青山红豆心 | 评论: 次 | 点击:

禅宗的名言

1. 禅宗的一些哲理名言

禅宗哲理名言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杀人刀,活人剑。”

“悬崖撒手,自肯承当。死而复苏,欺君不得。”

“打得念头死,方得法身生。”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以真理为习惯,化习惯为真理。”

“引爆激情,顿开智慧。”

“时时可死,步步求生。”

“参要真参,悟要实悟。”

“即此用,离此用;离此用,即此用。”

“高处高平,低处低平。”

“放下归零;归零达道。”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异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攀援,不能证得。”

上述禅话说得何其好啊?可是谁能做到呢?

人生最大痛苦,莫过于“知道做不到”——道理都知道,就是做不到!

禅修的意义在于:让你真正“知道”,并且“做得到”——只许你“会”,不许你“知”!

2. 佛教十大名言

佛曰。

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

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

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

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

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佛曰。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曰。

睹人施道。助之欢善。

得福甚大。 佛曰。

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

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

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

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

被辱不镇难。 有劫不临难。

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

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

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

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

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

善解方便难。 佛曰。

净心守志。可会至道。

譬如磨镜。垢去明存。

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广义的佛经 广义的佛经总称“三藏”,包括: ◎经藏:梵文Sū-tra-pit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素袒缆藏”,指释迦牟尼诸弟子所传述的释迦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其后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行的著作。 ◎律藏:梵文Vinaya-pit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毗奈耶藏”,记载佛教僧侣的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清规。

◎论藏:梵文Abhidharma-pit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阿毗达磨藏”,是对佛教教义的解说。 狭义的佛经 狭义的佛经专指经藏。

以上皆出自佛经 佛经有太多 不一一介绍 希望对你有帮助!!!~\(≧▽≦)/~。

3. 关于佛教的名言

关于佛教的名言:

1、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2、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切皆为虚幻。心动则物动是说,心里若有妄想存有妄心,那么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都充满了诱惑;心静则物静则是说,如果心如止水无杂念,所有的诱惑利益面前它都是静止不存在的。)

3、随心、随缘、随性。(凭着自己的心意。依随自己的心情,不迎合,不造作,按照自己所思所想而行事。顺应机缘;顺其自然。)

4、万法唯心。(三界充满了我们的心,除了我们的心,什么也不存在。)

5、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这个世界是自己内心的影射。)

6、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了人一命,功绩超过造七层佛塔。)

7、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并进行改正,这是一种勇气和美德,也是不断的完善自我、取得进步的阶梯。)

8、善恶一念之间。( 善与恶的界限,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9、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当一个人有了一个愚蠢的念头时,就会远离正途;而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正念也会让你走上正途。)

10、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青草树木。)

扩展资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佛教

4. 中国佛教禅宗的经典作品和语录

禅宗分为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代表著作。,《金刚经》及《维摩经》为禅宗所力荐。其他比较经典的有:《人本欲生经》、《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道地经》、《阿毗昙五法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禅行法想》《楞伽经》。

语录,格言等有很多经典传世,其中以两首诗最为人乐道。

相传五祖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偈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神秀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作为一个火头僧——惠能就在神秀的偈子的旁边写了另外一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来呢,五组就把衣钵传给了慧能,就成为了后来的六祖。

5. 关于佛教的名言

以下是《佛陀的格言》全部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非常珍贵的格言。

佛陀的格言一、宁静一、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三、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四、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五、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二、私欲 六、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七、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八、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三、束缚 九、固执某一件事物(或某种见解),而轻视其他事物是卑鄙的,智者称它为‘束缚’。 一○、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一一、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著,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一二、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

不执著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 一三、聪明的人说: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珠宝、耳环、妻子才是最坚固的束缚。

一四、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却隐藏著相当多的苦恼。 一五、沉溺在爱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笼里那般惊恐,为束缚和执著所缠绑,长期受苦痛的折磨。

一六、被不正确的思想所困住,爱欲强烈贪图感官享乐的人,欲望便加倍也增长,束缚也因而更坚牢。四、洞察 一七、不可只依据逻辑、推论、或事物的外表来决断事理。

一八、只有当自己知道某件事物的确不完善和错误时,你才能革除它。也只有当你自己确实知道某件事物是完善和正确时,你才能接受它,而且去身体力行。

一九、以不真实的事物为真实,以真实的事物为不真实,停留在不真实的思想中,永远无法达到真实的境界。 二○、明智的人不易为别人的想法所影响。

二一、不要被任何报导、传统、或流言所左右。 二二、不要轻信别人的道听涂说,不要相信谣言,不要绝对信赖一般书籍。

二三、不要轻信你自己的猜测,不要因为和你的意见相同而就加以相信,不要随便轻信权威。 二四、急躁地裁断事理是不妥的。

智者应该同时明察正确与错误两方面。五、愿望 二五、愿所有的众生幸福安宁,内心满足! 二六、让我们心中无限的爱,遍布整个世界——无论是宇宙的那一个角落——都没有丝毫的障碍、怨恨和敌意。

二七、愿所有的众生,内心快乐。不论我们看不看得见他(它)们,不论他(它)们在远处或周遭附近,已出生或尚未出生! 二八、只要是醒著,无论行、住、坐、卧,一个人就应该保持著这种慈悲的胸怀。

二九、愿我慷慨施舍,乐于帮助别人,愿我身心清净,做人正直,朴实无辜,品性良好,不起恶念。愿我不自私、不占有,而且大公无私,甚至牺牲小我。

愿我聪明伶俐,能够把真埋和知识的好处告诉别人。 三○、愿我努力精进,勤奋不懈。

愿我能宽容,能容忍、宽恕别人的过失,愿我能信守自己立下的诺言。 三一、愿我能坚决勇敢,有毅力和恒心。

愿我能仁慈、友善、富有同情心。愿我能谦卑、平和、宁静、沉著、安详。

愿我能迈向完美的道路,而且能完喜地服务别人。 三二、愿所有的生物、动物和人类,没有任何怨恨、疾病、忧伤,而且愿他(它)们都能快乐地保护自己。

六、慈爱 三三、让我们本著无限的爱心,去对待所有的生物,就如同慈母冒著生命的危险去保护自己唯一的孩子。 三四、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三五、永远不可欺骗别人,不可轻视任何地方的人们。在充满愤怒和恶意的地方,让我们用慈爱对待他们,使他们不受丝毫的损伤。

三六、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三七、所有的动物都害怕刑罚,所有的动物都畏惧死亡(所有的动物都爱惜生命)。自己设身处地想想别人和他人做个比较。

一个人不应该杀害动物或教唆别人杀害动物。七、烦恼 三八、当一个人感觉到不满而刻意追求时,他就成了爱渴的奴隶。

三九、寻找别人过失,而且容易发怒的人,苦恼越来越多。离开没有烦恼的境界也越来越远。

四○、聪明的人不奢望未来,也不追悔过去。 四一、胜利者招来怨恨,失败者生活在苦恼中。

宁静的人舍弃胜败,所以平安幸福。 四二、常思索苦恼的来源,善于约束自己的感官,饮食有节制,充满信心和干劲,就不会被邪魔所击败,宛如大山岩不会被风所动摇。

四三、通常发生下列这种情形:当一个人经历过坏医生的诊疗后,他连好医生也不信任了。 四四、透过信心、良好的德行、努力、禅定,以及观察体验真理,了解和实行同时并进,常做正确的思考,就可以除去大烦恼。

八、障碍 四五、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损害比受害者大多了。 四六、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

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满的。愚笨的人不断地做出微小的坏事,日子久了,整个。

6. 佛的经典语录有哪些

051 我们的心有很多种作用,这些作用一半害己害人,一半利己利人。

净化自己的心就是去除掉不好的心识作用,不令恶质的作用生出来。 052 如果内心不再有坏的作用那一部分,我们便不再会从其中引起痛苦、烦恼,从而达到永恒的愉快、安详。

053 佛陀说:“净化自己完全在于自己,别人无法代替。”但是心要怎么净化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054 莫从卑劣法。莫住于放逸。

莫随于邪见。莫增长世俗。

奋起莫放逸。行正法善行。

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乐。 055 贪欲是火能焚身,瞋恨是恶能害身,痴是无明能引起五蕴炽盛而苦了身心。

要终止苦而达至安详快乐,惟有消除“我”、“我所有”的意识。 056 如果我们能看清“苦”的真相,看出苦由何处而生,由何处消逝,那么便容易做到不令苦的形成,也就能够控制苦。

057 在找到智慧之前得先找到快乐,找到快乐之前得先找到自己。人要寻求最高的觉悟,得先明白自己和自己与时空的关系。

058 如牧人以杖,驱牛至牧场,如是老与死,驱逐众生命。若以刀杖害,无恶无害者,十事中一种,彼将迅速得。

059 凡夫误用经典的章句,只是把它拿来说说,而无身体力行。他只是得到章句的表皮,没有掌握到真谛。

060 于求乐有情,刀杖加恼害,但求自己乐,后世乐难得。于求乐有情,不加刀杖害,欲求自己乐,后世乐可得。

061 我们是我们的心灵的主人。不因为外在的毁誉顺逆而影响自己的心。

我们也能忍受别人对我们的辱骂和敌视。 062 屋顶盖得粗糙,房子会遭雨水浸漏,未经修养调御的心,欲望贪念会入侵。

懈怠是死路,努力精进才是生路。智者常努力精进以修缮他的心。

063 人的心像一间有六个孔洞的屋子,贪、嗔、痴、渴、爱、欲无时无刻地侵入,故欲得清净得先修缮自己的心。 064 不诽与不害,严持于戒律,饮食知节量,远处而独居,勤修增上定,是为诸佛教。

即使雨金钱,欲心不满足。智者知淫欲,乐少而苦多! 065 故彼于天欲,亦不起希求。

正觉者弟子,希灭于爱欲。诸人恐怖故,去皈依山岳,或依于森林,园苑树枝提。

066 每个人要努力自求解脱,如来只是提供了修行的方法。就从禅定开始着手,真切地去做。

最后终将解脱一切外在的束缚,心便得到了自由。 067 此非安稳依,此非最上依,如是皈依者,不离一切苦。

若人皈依佛,皈依法及僧,由于正智慧,得见四圣谛。 068 苦与苦之因,以及苦之灭,并八支圣道,能令苦寂灭。

此皈依安稳,此皈依无上,如是皈依者,解脱一切苦。 069 谁能够不懈地遵行我所说的教理,谁就能够远离痛苦的轮转,而令苦完全消失。

070 净心是远离痛苦最好的方式。我们若能守护六种感官,不让欲望去影响我们的心,心不造作行为,痛苦便无从升起。

071 供养供应者,脱离于虚妄,超越诸忧患,佛及佛弟子。若供养如是,寂静无畏者,其所得功德,无能测量者。

072 修行者留意自己的心,不让思想任意奔流而无法自我控制。他用警觉之火烧去所有困住他的大小烦恼。

由于这样,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之道。 073 我等实乐生,憎怨中无憎。

于憎怨人中,我等无憎住。我等实乐生,疾病中无病。

于疾病人中,我等无病住。 074 我等实乐生,贪欲中无欲。

于贪欲人中,我等无欲住。我等实乐生,我等无物障,我等乐为食,如光音天人。

705 修行者进入尘世,应该要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损伤花的色与香,轻盈地采取蜜汁,无害于花本体。 076 我们一生所需如果只是为了达到维生所需,其实需要的并不多,就像一只鸟、一条虫,天地提供的其实足以满足它们的需求。

077 胜利生憎怨,败者住苦恼。胜败两俱舍,和静住安乐。

无火如贪欲,无恶如嗔恨,无苦如五蕴,无乐胜寂静。 078 我们的好或坏全因为自己,我们修改自己是为了要舍弃坏而趋向好的方向,是为了善恶,而不是因为别人的批评。

079 己饮独居味,以及寂静味,喜饮于法味,离怖畏去恶。善哉见圣者,与彼同住乐。

由不见愚人,彼即常欢乐。 080 如果有人毁谤我,毁谤我的教义或是毁谤我的弟子,千万别因此而沮丧或心情烦乱。

因为这样的反应无济于事,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害。 081 如果有人赞美我,赞美我的教义或赞美我的弟子,不要因而过分欢喜或得意,因为这样的反应会妨碍正确的判断。

082 与愚同住苦,如与敌同居。与智者同住,乐如亲族。

贤者智者多闻者,持戒虔诚与圣者,从斯善人贤慧游,犹如月从于星道。 083 坦然地接受事实,自己就会得到平静。

坦然地去接受外在,去克服愤怒。以爱去克服不满和怨恨。

084 心的净化完全要*自己。无论是多么神圣的人,多么神圣的经典,他们也仅能提供正确的方法。

净化自己的心完全在于自己,无人可以替代你。 085 愚人的心攀缘外在,随外在的变化而起伏,怎能称自己为自己的主?智者保有自己,不因为别人的评断而改变自己的心,因此他是自己的主。

086 莫结交爱人,莫结不爱人。不见爱人苦,见憎人亦苦。

是故莫爱着,爱离为苦。若无爱与憎,彼即无羁缚。

087 我们要像一只大象一样,在战场上能承受箭的毒害而继续奋战不已。我们也能忍受别人对我。

7. 佛教的精典名言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

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波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普贤行愿品》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8. 佛教的精典名言

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斌宗法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普贤菩萨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华严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华严经》“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十善业道经》“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

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

观察善法。令诸善法。

念念增长。不容毫分。

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

善法圆满。”《无量寿经》“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 清净无染”。

《梵网经序》“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涅盘经》“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五苦章句经》“人身难得,六情难具,口辩难中,才聪难致,寿命难获,明人难遭,直言难有,大心难发,经法难闻,如来难值。”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

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9. 佛的经典语录有哪些

下面是一些佛教的经典语录: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禅宗的名言

禅宗劝诫诗(一)

禅宗劝诫诗(一)

上堂开示颂

黄蘖禅师(唐)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黄櫱(niè)禅师是唐时福建福清僧人,幼年在本州黄檗(bò)山出家,为 宣城敬亭山广教寺肇基者,系曹溪六祖之谪孙,初居高安黄蘖山,又称黄蘖禅师。他是佛门禅宗的一代高僧,这首《上堂开示颂》是他所作的一首无题诗。

禅宗劝诫诗(一)

诗中赞扬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傲骨丰姿,劝诫世人为人做事要有梅花的品性,勉励人们要经过许多艰难困苦,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黄櫱禅师也借此诗偈,表达自己经过艰苦摸索后禅机顿悟,坚志修行才得成果的决心。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这两句诗极为有名,它指明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禅宗诗偈成为世俗名言的主要原因。

禅宗劝诫诗(一)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