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优美写景句子赏析

时间:2022-04-12 01:4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红楼梦研究 | 评论: 次 | 点击:

红楼梦优美写景句子赏析

1. 红楼梦精美语句赏析

红楼梦是诗词宝库,就撷起几句典型与君共赏:

1、(第五回里)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玉里埋。

赏析:由于全书强调“钗黛合”,所以将黛玉和宝钗合在一起,所以这首判词既是黛玉的,又是宝钗的,这也是十二金钗正册只有十一首判词的原因。

判词中的前两句肯定了黛玉和宝钗的不同才华,后两句暗含两人姓名,也揭示了她们可悲的命运。

2、(第三十四回)题帕三绝句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难?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赏析:黛玉在“神魂弛荡”的情况下半夜爬起来写的这诗,因宝玉托晴雯

送两条手帕送来,黛玉一看便知宝玉的惦念,故非常兴奋,五味杂陈,于是题笔在手帕上作此诗。 3、(第二十二回) 灯谜(其四): 能使妖魔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赏析: 这是元春在省亲回到宫中后不久出的灯谜,谜底是爆竹。这首灯谜看似简单,实则暗含不详,是对元春命运的警示。

2. 红楼梦优美词句赏析

石上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赏析】

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

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与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虚无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根源。

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拉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致玛·哈克奈斯》)这就使我们从曹雪芹所叙的“身前身后事”变即小说中所真实描绘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看到了整个封建阶级必然“一败涂地”的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

3. 《红楼梦〉中写景、写人貌美的优美段

"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这是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林黛玉看到的王熙凤的外貌.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 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林黛玉眼中的贾宝玉的外貌.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林黛玉的形象. 满意请采纳。

4. 《红楼梦》句子赏析

1、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2、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4、莫失莫忘 不离不弃。

5、如花美眷,怎敌似水流年。

6、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7、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8、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9、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10、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11、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12、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13、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14、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15、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16、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17、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18、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19、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20、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5. 《红楼梦》好段摘抄加赏析

例子1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林黛玉外貌描写,不属于诗句范畴)赏析1、先写眉眼,再由面部写到全身,转而又回写目光、气息,从细部、局部到全部,又回到细部,符合宝玉对黛玉的观察顺序;2、以眼神为重点,侧重具体描写,从神态、行动和心理方面进行总体描写答1、不完全顺着宝玉的观感写,如“心较比干多一窍” ,则完全是作者的主观评价;2、艺术源于自然而又应该高于自然,作者没有必要拘泥于宝玉的审美观照,这里略带一点作者的主观感受,正是恰到好处,便于对黛玉多愁善感的形象进行全面刻画,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总之,比较曹雪芹对宝、黛外貌描写,可以发现以下的不同特点:对宝玉的外貌描写主要是通过黛玉的观察来写,目光在宝玉周身打量、游移,最后才落到宝玉的眼睛上,显示了黛玉的多情而害羞;对黛玉的外貌描写主要是通过宝玉的观察来写,目光一开始就直指黛玉的眼睛,显示了宝玉的多情而率真。

少男少女对异性处于朦胧的感觉状态,对这种特殊的个性心理描摹得如此微妙,曹雪芹实在又称得上是一位心理学的大师。例子2.“你放心” 出处:红楼三十二回:(黛玉)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

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

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有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

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

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

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

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解析: “惊心动魄”四个字也不足以形容这段文字的情感冲力。 宝玉的表白只有三个字:“你放心!”这比西方的恋爱男女常说的“我爱你”,内涵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

它包含着决心、誓言、宣示、信任、责任诸多内容。“我爱你”,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情感趋向的单一表达;“你放心”,是对双方溶解在一起的爱的情感的概括。

“我爱你”的情感分量比较轻泛,“你放心”的情感分量凝重而深挚。“我爱你”可能是刹那间的情感流露,“你放心”是海枯石烂不变心的情感誓言。

要知道,在红楼梦之前宝黛那么多的赌气和吵嘴,都是因为两人的爱情惹的祸,双方都爱得深,却又怕对方仅仅视若亲情,一直到你放心之后,黛玉再也没有在宝黛爱情上闹过脾气或打过架了,之后双方开始进入一种精神上的相互理解,精神恋爱的阶段。 3,“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赏析:这一句仿佛点出了整部红楼梦的主题。

在大观园中的各色青春美好的女儿们,就像春天里美丽的花儿,尽情绽放着自己的人生。然而“春天”很快就过去,贾府很快衰亡。

大观园中的女儿们死的死,流散的流散,念佛的念佛,甚至被卖为娼妓。就好像春天过去后花儿的凋零。

4。”假亦真时真作假,无还有处有为无“ 赏析:这句话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一幅对联。

这里头这个真和假的概念有很多层次,不是一个单纯的一个真和假,世上的人把假的东西都当作真的了,把真的东西反而把它作为假的了。贾宝玉真正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66430一个有思想有头脑,有才能的人,有思想的人,但是人家都说他是一个没有出息的;那个甄宝玉认为是有出息的,开始也跟贾宝玉也是一样一个脾气,但是到后来呢,甄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按照官方的道路去走,所以变成了真宝玉,所以真正没有才华的人,变成好样的,真正有本领的人变成是假的,不行的,就是真假混淆,这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

5。“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赏析:“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则已点明非是作者痴,实乃世人痴也。痴在哪里?错把过眼烟云、如梦人生做归处。

何谓“由来同一梦”?乃红楼一梦与尔梦(谁不做黄粱梦?)同一梦也。

6. 红楼梦精彩片段赏析

(一)《黛玉入府》赏析 此回借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夫人,宝玉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

从艺术结构来看,此回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

这也就是脂批所云“画家三染法”中的第二次皱染,经过这次皱染,几个主要人物便耀然于读者心中眼中了。 在艺术描写上,此回情节也有着许多成功之笔。

如写黛玉初见贾母一段:“……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 知是她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这可谓是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也是所谓“颊上三毫”,传神得力。其他如写凤姐出场、宝玉出场,也都是为人所称道的文字。

(二)《凤姐出场》赏析 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来者是谁,作者没有马上交代;但这一声正好像戏曲舞台上角色未出场,先从后台送出一声响亮的“马门腔”,它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来者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真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

随着后台这一声,一个浓妆的少妇出场了。作者接着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前十数句关于凤姐衣着和外貌的描写,是细腻的工笔画,是实写,而最后两句则是充满了空灵之气的写意画,是虚写;虚实结合,一个有生命的贵族少妇形象合眼如见。

但作者到此还没有交代这位少妇是谁。接下去我们先是听到贾母的介绍:“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一介绍虽然体现了这位浓妆少妇的性格特征和贾母对她的宠爱,但依然使黛玉不得要领。最后众姐妹告诉黛玉:“这是琏嫂子”,黛玉这才想起昔日听母亲说过的情况,而王熙凤这个名字才最终交代了出来。

凤姐一出场,满屋内便只有她一个人的说话声。她先是赞美黛玉“标致”,顺手就恭维了贾母;接着又为黛玉幼年丧母伤心拭泪,以此来讨取贾母的欢心;等到贾母责备她不该说这些伤心话来招她时,她又“忙转悲为喜”,自责“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然后又以当家少奶奶的身份,一面安顿黛玉,一面吩咐婆子们……至此,读者先闻其声,再见其形,再知其名,再睹其种种表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王熙凤,自然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

凤姐的出场前后作如许皱染,后文焉得不活跳于纸上! (三)《宝玉亮相》赏析 紧接着凤姐出场之后,又接写了宝玉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环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环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乍一看,这段描写似和凤姐出场出于同一机轴,都是通过了黛玉的耳中所闻、心中所思和目中所见,都是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

但实际上作者是有意识地把这两个人物的出场加以对比描写,使之“相映而不相犯”(甲戌本脂批),这正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凤姐出场,“一语未了”,黛玉听到的是“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笑语声,这一声可谓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凤姐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

而宝玉出场,“一语未了”,黛玉听到的首先是“外面一阵脚步响”,接着是丫鬟的回话声。“一阵脚步响”,说明来者是个年青的男性(古代女性走路不可能发出脚步响),且是贾母前受宠爱的人(否则不敢如此大胆放肆),这就非常切合宝玉的身分地位;丫鬟的回话声,一开始就点明了来者系谁,这和凤姐出场时直至最后才讲出姓名来正好前后相映。

因此,虽然同是“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但同中又有异,且通过了所闻之声的不同,显示了人物身分性格的差异。如果把这两个人物的出场描写调换一下,凤姐出场是听到“一阵脚步响”,宝玉出场是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笑语声,那就从根本上失却了这两个人物之神。

不仅如此,两人出场时在黛玉心中所引起的反映也不相同。

7. 红楼梦精彩片段+赏析

宝钗黛玉判词 画: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 雪下一股金簪。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析 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宝玉看“副册”仍是不解,又去看“正册”,见第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两株枯木是“林”字,雪谐“薛”音)。

下面就是这首判词。 这一句是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

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

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禁书《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她能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

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但读者同这个典型总是有些隔膜,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她对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地为恶势力帮一点小忙。

如金钏被逼跳井后,她居然不动感情,反倒去安慰杀人凶手王夫人。有人评论说,她是个有尖不露、城府很深、一心想当“宝二奶奶”的阴谋家,这也似乎有些太过分了。

她自己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个封建道德的受害者。贾家败落后,她的下场也不妙,“金钗雪里埋”就是预示。

第二句是说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

她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

好在宝玉对她一往情深,处处宽慰她,哪怕是篱玉歪派给他的“错误”,他也承认。这样,他的爱情就在一种奇特的、连续不断的矛盾痛苦中发展着。

一会儿笑,一会儿又哭了,时要比笑时多;刚刚和好了,突然又闹翻了,闹翻一次反倒加深一次感情。他们的爱情在有形无形的外界压力下,形成一种畸型。

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忍受不了。黛玉的悲剧就在于她不会像宝钗那样会装“糊涂”,她太聪明了。

宝钗和黛玉是一对相互对称的典型: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心满意足地成为“宝二奶奶”,一个凄凄惨惨地不幸天折。但这一对情敌中没有胜利者,后两句说得明白:宝玉的心仍在“林中挂”,宝钗要冷清清地守一辈子活寡。

一切景语皆情语:谈《红楼梦》写景

作者陈扬,自由撰稿人,《红楼梦》爱好者。

一切景语皆情语:谈《红楼梦》写景

作者

陈扬

为什么宝黛共读西厢,发生在落红缤纷的桃花树下?

为什么龄官含泪划蔷,发生在繁盛茂密的蔷薇架下?

曹雪芹用景写景独具匠心,充满了艺术的构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谈《红楼梦》写景

中国的文学,诗是最精华的的核心部分。

其它的一切文学艺术形式都受到了诗的影响。

像元杂剧,几乎全用诗句来完成。

中国最好的小说也常被赞美为语言如诗。

诗言志抒情,写人怀抱而又含蓄典雅。最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

要含蓄典雅就不能太直太露。

借景抒情,以景写人,烘云托月,就成了中国诗最常用的手法,也是一个最大的特点。

《诗经》中《关雎》、《燕燕》、《蒹葭》、《采薇》等篇章,都是如此,不一一述及。

下面列举两首唐诗与大家共赏: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唐·李白《送友人》

青山隐隐,白水萦绕。片片白云在空中飘远,一轮红日正徐徐而下。

扯不清的离愁别绪,尽在其中矣!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白居易《琵琶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句结语,带给人的画面感真是太强烈。

一下子就把人的心带到了白居易的客船上去了。

琵琶女的技艺炉火纯青,一曲奏罢,情绵绵,意袅袅,闻者久久沉浸于其中。

一江秋水,一轮圆月,一切都醉倒在了这个美好的夜晚里。

《红楼梦》做为小说,最精妙的文字,还是要算人物的对话。

王熙凤、黛玉、湘云这些主要人物就不用说了;

即使是像李嬷嬷、王善保家的、春燕娘这种出场极少的人物也是语言鲜活的;

甚至只出场一次的,像焦大、二丫头之类人物,曹雪芹也能写出惊鸿一瞥、让人过目难忘的效果。

但于用景写景,曹雪芹同样也十分用心,精心,达到了诗的境界。

像:

为什么宝黛最美丽的爱情瞬间--共读《西厢》,是发生在沁芳亭畔的桃花树下?

就是因为诗经中《桃夭》的爱情寓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此诗以桃花起兴,为美丽的新娘谱写的一首赞歌,成为中国古典爱情诗的最经典意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谈《红楼梦》写景

那龄官的哭泣又为什么是发生在蔷薇架下呢?

因为蔷薇泣、蘼芜愁,也是中国诗词惯用的意象。

李商隐的《房中曲》是一首怀念爱人的诗,开头便是,蔷薇泣幽素。

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镶嵌在大场景中的,其实都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除此还有一些是具体的景象描写:

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第一回)

贾雨村寄居在葫芦庙,虽穷困潦倒,但气象雄伟,踌躇满志。

而士隐,家殷小富,雅好结交。

二人甚是投机,一句景语,托出两位文士的豪兴。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第十七回)

这是李纨后来居住的稻香村。

李纨形如槁木,心同死灰。古井之水,不起波澜。

曹雪芹却给她安排了一个喷火蒸霞的景象,反衬之笔,可谓大胆!

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第二十六回)

黛玉听见宝玉被贾政叫去,一日未回,心中十分牵挂。

晚饭后,闻知宝玉回来,忙到怡红院问询消息。

不想晴雯和碧痕拌嘴,正没好气,让黛玉吃了闭门羹。

黛玉素来心思细腻敏感,泪珠早滚落下来。

又听得一阵笑语之声,细听竞是宝玉、宝钗二人。

真是冷水浇头怀抱冰,怎能不“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直写到黛玉心里去了。

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几天,竞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已到“绿叶成荫子满枝”了。(第五十八回)

宝玉大病初愈,拄了一支杖,靸着鞋来到园中。桃红柳绿,春光未老;杏子结实,今非昨日。心中万千滋味。

仅举以上数例,足可见曹雪芹用景写景之独具匠心。

如诗如画,诗中有画又画中有诗。令人回味无穷!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