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的名言

时间:2022-04-12 12:4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十点读书 | 评论: 次 | 点击:

清官的名言

1.清官说的名言

吴隐之,到广州做官,从“贪泉”路过,听随从说起有这么一回事,便去看看。他看见所谓的“贪泉”实际上只是山泉,就蹲下捧着泉水畅饮,随从见状赶紧上前阻拦:“这是贪泉,千万不能喝啊!”吴隐之哈哈大笑,说:“什么贪泉不贪泉的,我就不信这个邪。贪婪的人不喝也会贪,清廉的人就算喝了也能保持廉洁。”随后还赋诗一首以表达自己廉政的决心:“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这首诗的意思是:人们传说喝了“贪泉”的水便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但我认为,如果让品德高洁的伯夷、叔齐(殷商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喝了它,一定不会改变廉洁之心的。

吴隐之笑酌“贪泉”明廉志,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表现出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2.清官说的名言古代清官说过什么名言

吴隐之,到广州做官,从“贪泉”路过,听随从说起有这么一回事,便去看看.他看见所谓的“贪泉”实际上只是山泉,就蹲下捧着泉水畅饮,随从见状赶紧上前阻拦:“这是贪泉,千万不能喝啊!”吴隐之哈哈大笑,说:“什么贪泉不贪泉的,我就不信这个邪.贪婪的人不喝也会贪,清廉的人就算喝了也能保持廉洁.”随后还赋诗一首以表达自己廉政的决心:“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这首诗的意思是:人们传说喝了“贪泉”的水便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但我认为,如果让品德高洁的伯夷、叔齐(殷商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喝了它,一定不会改变廉洁之心的.吴隐之笑酌“贪泉”明廉志,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表现出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3.帮忙找点赞扬清官的诗词.有谁知道关于

唐 白居易

三年为刺使,饮水复食叶。

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况钟《贻耆民》

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酾酒密如泉。

况钟(二)

捡点行囊一担轻, 京华望去几多程。

停鞭静忆为官日, 事事堪持天日盟。

于谦

手帕蘑菇和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李汰(明)

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

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

叶存仁清

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明东林觉人 贺宝莹

为官十载一世穷,布衣粗茶慰平生。

何曾不识晋身路,祗缘未忘难为情。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人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作官, 囊中羞涩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山作渔杆。

晋代 吴隐之

古人去此水,一歃思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朱熹

葱汤麦饭两相宜, 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 前村还有未饮时。

清 蔡信芳

罢郡轻舟回江南, 不带关中一点棉。

回看群黎终有愧, 长亭一别心黯然。

清末民初,《大公报》主笔的刘孟扬《戒贪铭》:

财富人所羡,但须问来源。来源果正当,虽多不为贪。

来源不正当,清夜当自惭。人皆笑我痴,虽痴亦自适。

不痴何所得,痴又何所失。居官本为民,贪求非吾志。

钱多终非福,人格足矜持。富贵等浮云,虚荣能几日?

人生几十年,所争在没世。

4.有关于为官清廉的警句,名言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水清沙自洁,官闲弊自绝。

廉则政清,政清则民服。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

士有百行,以法为首。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于忧于其心?

当共产党员的干部,一不能偷懒,二不能糊弄,三不能滑坡。

一个领导干部,面对歪风邪气,就要勇于说“不”。

日食百姓粟米,月拿国家俸禄。不为百姓办事,老百姓养我们何用?

堂堂正正为人,公公正正执法。

只要当一天干部,就要做一天清官。

一丝一粟,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5.形容清官的成语

一马当先 一身正气 万夫不当 无所畏惧

气冲牛斗 气冲霄汉 气壮山河 气宇轩昂

气吞山河 正气凛然 龙骧虎步 百战百胜

冲锋陷阵 英姿焕发 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

顶天立地 昂首挺胸 昂首阔步 赴汤蹈火

挺身而出 战无不胜 临危不惧 威震天下

面不改色 勇冠三军 骁勇善战 镇定自若

慷慨就义 大智大勇 仰不愧天

一视同仁 一清二白 大义灭亲 大公无私

义无反顾 正气凛然 正直无私 执法如山

刚正不阿 冰清玉洁 克己奉公 严于律己

两袖清风 忍辱负重 奉公守法 表里如一

斩钉截铁 忠心耿耿 忠贞不渝 贫贱不移

高风亮节 涓滴归公 虚怀若谷 堂堂正正

深明大义 童叟无欺 谦虚谨慎 廉洁奉公

毅然决然 豁达大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襟怀坦白

郑板桥:人生在世,唯真不可辜负

2020年年初,央视《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开播,当红明星肖战演唱了一曲《竹石》。

它是根据名诗《竹石》改编而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整首诗读来字字掷地有声,句句铿锵有力,而肖战激昂清越的音调又让这首诗大放异彩。

古人说,“诗以言志。”每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都藏着诗人的心志和意趣。

这首诗也不例外,它是诗人抗争精神和坚贞品格的形象写照,而这位诗人便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

郑板桥笔墨功夫了得,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帆,而他真诚为人、幽默达观的种种言行更为人称道。

清代诗人张维屏在《松轩随笔》中写道,“板桥大令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其实,“三真”不仅是对郑板桥艺术成就的评价,也是对其品行的总结,他有真气、真意和真趣的立世原则也为他的人生锦上添花。

郑板桥:人生在世,唯真不可辜负

一身正气荡人间

1693年,郑板桥出生于江苏兴化的一个耕读世家,父亲是一名教书先生。

他自小接受父亲的悉心教育,加之天资聪颖,刻苦勤勉,从而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二十岁时,他考中了秀才,一边在教馆教学,一边研习书画,一边备考,以期跻身仕途。

发愤努力二十年后,他终于中了举人。又过了四年,他进士及第,等候授职。

无奈家世卑微,朝中无人,待业六年后,郑板桥才被委任为范县知县。

范县交通闭塞,物产匮乏。连县衙都是瓦草相间,一向淡泊的郑板桥端坐其中审阅簿册也安之若素。

因为出身贫寒,他深知百姓生活不易,走马上任后便以公自约,以廉自律,爱民若子。

当地民间冤案难以平反、隐情难以明示、官场行贿受贿等现象层出不穷,郑板桥为此痛心疾首。

反复考量后,他不顾旁人异样的眼光,与百姓们打成一片。他下乡走访,询问桑麻农事,厕身市集,探寻民间疾苦。

他还力挽狂澜革除弊政,时间久了,范县的各类公事都能得到及时处理,冤屈也被及时伸张,郑板桥的辖地“讼简刑轻”,以致于可以“卧而理之”。

这样一来,廉政立身、勤政务实的郑板桥就为范县树立了清明之风。

郑板桥:人生在世,唯真不可辜负

四年后,郑板桥被调署潍县。当地疫病流行,庄稼不收,民生凋敝,饿殍遍野,但是一些粮商故意哄抬粮价,让饥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他当机立断明令其平价出售粮食,不仅打压了粮商们肆无忌惮的嚣张气焰,也阻断了他们从中贪图不义之财的念想。

后来,在与一些尸位素餐的官员共事时,他的正气凛然也多次触及他们的利益,经常惹其诟病。

但对抱持“立功天地,字养生民”志向的郑板桥来说,这些小插曲实在不值一提。

他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用实际行动“泽加于民”,尽心竭力地维护百姓的利益。

但在那个政治风气近乎病态的小城,郑板桥过于刚直的做法引来了同僚的敌意,最终遭致诬告,不久就被免去官职。

至此,他的仕途生涯也走到了尽头。可他的赫赫之功,百姓看得见;他的切切之情,百姓也明了。

临行之前,潍县的众多百姓遮拦归路,牵衣顿足,他躬身致谢后慢慢地离开。

蹇驴人影,形销骨立,百姓们望之,纷纷泪雨。

为官七年,他带走的,除了三只毛驴驮着的几捆书画,还有满面的风霜和满怀的坦荡。

《清官十训》有言: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省吾身,四肢勤民,五指不伸,六辟律节,七品不嫌,八面纳言,九朝为镜,十世为名。

在宦海沉浮中,郑板桥挥洒两袖清风,拂去乱世尘埃;消解四方混沌,铲除百姓之忧。

纵然被迫离场,但他的正气之举,亦为世人念念不忘。

郑板桥:人生在世,唯真不可辜负

一枝一叶总关情

《格言联璧》中有一副对联,“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善良,是人生之本、万世之基。一个人,心存善念才能福泽绵长,祥瑞安康。

一直以来,郑板桥都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

他在家中收拾旧物时,无意间发现藏书中有不少卖身契据,多是他父亲生前与家奴之间所立。

为了让家奴们恢复自由身,他毫不犹疑地全部找出来,一把火将这些契据付之一炬。

这一把火,烧掉了绑在家奴身上的枷锁,也留下了他淳朴厚道的美名。

事实上,郑板桥的善良是刻在骨子里的。因为即便是步入仕途、有了名望之后,他依然如此。

郑板桥在潍县任职时,当地灾害频发,哀鸿遍野的惨象比比皆是,流离失所的灾民随处可见。

他立时着手救灾,将自己微薄的养廉银捐出来接济灾民。

他还命令全城大户设立粥厂救济灾民,对这种无利可图的事情,恶豪劣绅们很是不满。

与此同时,他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在没有向上级申请汇报的情况下开仓放粮,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周围的人连连相劝,他却笃定地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

在灾民的生命面前,个人的安危又算得了什么呢?

郑板桥:人生在世,唯真不可辜负

他的铮铮之言,也彰显了一位爱民之官的担当与情意。

正如他在诗中所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为民如他,他听到了百姓们啼饥号寒的怨声。所以,关乎百姓的每一件小事,他都责无旁贷。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人本情怀,亦是一种博大济世的赤子之忱。

郑板桥在给堂弟的信中也曾写道:

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

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

字里行间,尽是他对佃户们的宽厚和仁爱。而他对劳苦大众的关爱之情不止于书面,更落于实际。

因为放不下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同乡紧邻,他还经常将微薄的俸银邮寄回家,在信里特别交待堂弟“挨家比护,逐一散给”。

殷殷之情,于他的笔墨之间昭昭可鉴;拳拳之意,于他的寸心之间丰盛盈满。

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文学家萧纲在《唱导文》中写,“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

长夜之中,人之善心,历经万劫而不灭,如明灯百盏,照亮惨淡之境。

因为仁和以政和为人以善,郑板桥的嘉言善行,像一盏盏明灯,温暖了万千穷苦百姓的心。

郑板桥:人生在世,唯真不可辜负

勿学板桥烂兰竹

《世说新语》里讲,“人生在世,兴起而至。”

人之一生,行之匆匆,若是能在日常中咂摸出趣味来,才算是真正地活着。

郑板桥为官清正,又乐善好施,所以只能清贫度日。但他从不介怀,仍将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罢官回乡后,他在家乡建了一座别业——拥绿园。

园子由三间茅屋、四面绿竹围合而成,格外清静。

斑竹摇翠,时有沙沙之声,如浅唱低吟,如细语呢喃。日出日落时,月圆月缺时,还有倩影游移,似徜徉徘徊,亦似闲庭漫步,很是悠然。

有美醉人心的竹子作伴,他恬淡自持的日子里又多了几分趣味。

郑板桥:人生在世,唯真不可辜负

他终日临窗写字作画,耳闻风声竹响,眼看雪白纸窗,当真是犹如置身大自然,加之心有桃花源,也自得人间雅趣清欢。

但迫于生计,郑板桥不得不从丰满的理想回到骨感的现实中来。为了补贴家用,他开始了卖画生活。

不同于扭捏作态的文人墨客,他竟然堂而皇之地亮明了价位: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赠未必弟之所好也。

而且,画与不画要看自己的心情。无论对方是华堂贵客,还是饥寒之子,他都一律表态,“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

这波操作让人深为叹服,也着实体现了他的风趣与率真。

有了名望的陪衬,有了生活的积淀,郑板桥笔下的墨竹更有清俊挺拔之韵,诗文也更添奇气纵横之格。

久而久之,登门求教者愈来愈多,王公大人有之,卿士大夫有之,山中老僧有之,黄冠炼客亦有之。

饶是如此,他的字画得以远播,前来求索字画的人也络绎不绝。

不过,即便他“年年画竹买清风”,却依然囊中羞涩,因为“大都付与酒家翁” 。

卖画得了碎银几两,他便忙不迭地呼朋唤友,去酒肆歌场放怀畅饮,吟诗作对,挥毫泼墨。

当然,这种苦中作乐的生活,郑板桥也欣然自喜,因为它随性,且有趣。

在郑板桥七十岁生日的时候,朋友为他画了一幅画像,他执笔提了一首诗,“老夫七十满头白,抛却乌纱更便服。同人为我祝千秋,勿学板桥烂兰竹。”

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中虽已有叹老之意,但不乏幽默之趣。

郑板桥:人生在世,唯真不可辜负

唐代诗人刘沧有诗云,“真趣淡然居物外,忘机多是隐天台。”

人间至乐,莫过于抛却功名利禄和万千烦恼后真正地享受生活。

奔波大半生,郑板桥遍尝酸甜苦辣,看透世态炎凉,日子虽庸常,却已多了诗意,多了真趣。

郑板桥:人生在世,唯真不可辜负

国画大师徐悲鸿评价郑板桥:

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仅相见高致,而且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郑板桥一生诗以言志,书以写心,画以养性,人如兰有清香,如竹有气节,如石有风骨。

所以,他也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他有真气,面对权贵时不苟同俗,傲然独立,是历史铭记在册的清官。

他有真意,担负重任时枝叶关情,民声在心,是百姓交口称赞的善人。

他有真趣,生活拮据时无锁无枷,自得其乐,是后世仰而望之的趣人。

不得不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千秋不变的真君子。

作者 | 卜一,漫游云水间,闲记红尘事。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