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用的名言
时间:2022-04-12 13:3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道心者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关于无用的名言
1.描写“有用与无用”的名言有哪些
1.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庄子《庄子》
2.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庄子
1.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
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周作人《北京的茶食》
2. 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我们在阅读一本书,因为它毫无用处。——夏尔·丹齐格《为什么读书》
3.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梁文道《悦己》
4. 有用意味着一种奴役。无用意味着只为自己而存在,无用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无用,才能自用。——张方宇《单独中的洞见》
5.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周国平《闲适》
2.关于读书无用的名言,成语,俗语,事例
“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他曾对老师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记在《论语》里(《先进》)。这就是说,有了人,有了土地(社)、粮食(稷),还读什么书?有饭吃就是“学”了。书能当作饭吃吗?这话是从一个人做官引起的,可见用意在于做官就是为学。孔子不赞成,也没有驳回。孔子的私淑弟子孟轲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尽心》)一捆竹简他才取两三条,公然说无书胜有书。诵读诗书的儒家祖师爷尚且有此论调,“绝圣弃智”的道家和“摩顶放踵”的墨家之流更不必提了。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话。不仅如此。“读书无用”实指书生无用,文人无用。此论也是由来久矣。试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一千年前的五代时期的一些“妙人妙事”。
五代的国号是梁、唐、晋、汉、周。除第一代以外总是后一个比前一个更古。若再有第六代,那应该是殷商了。不错,接下去的是宋。春秋时的宋国据说是殷人的后代。只不知赵匡胤取国号时是否考虑过这一点。照国号看,这些国君应当是“信而好古”的。然而不然。这都是文臣的主意。后唐明宗即位时,有人建议自建国号。这位皇帝问:“何谓国号?”(卷二七五)他“目不知书。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重诲亦不能尽通”(同上)。这才“选文学之臣,与之共事,以备应对”(同上)。选出来的便是翰林学士冯道。他是历事四朝,历来挨骂的,当时却被尊重如圣人。他官大,名大,其实不过是“以备应对”,起点咨询作用的无足轻重的人。他自己也说:“我书生也。当奏事而已。”(卷二八七)不过有时上上条陈提点意见罢了(《通鉴》里记了他的一些意见)。后唐明宗是沙陀族人,不识汉字是不奇怪的。刘邦、项羽是汉族人,也是著名不读书的。
后晋一位掌权大臣说:“吾不知朝廷设文官何所用。且欲澄汰,徐当尽去之。”(卷二八四)胡三省在这下面的注中大发感慨说:“呜呼!此等气习自唐刘已为文宗言之。……非有国者之福也。虽然,吾党亦有过焉。”(同上)他说的“吾党”就是“我辈”,指的是做官的文人。他说不必怪武人(“夫何足责?”),而怪文人自己,有点自我批评精神。
五代的后汉时,大官们曾吵过一架。一个说:“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另一个说:“无毛锥则财赋何从可出?”(卷二八九)这后一位是管财政的。在他眼中,“毛锥(笔)”的用处也就是收税记账。他不算是“文官”。所以他同样“尤不喜文臣。尝曰:此辈授之握算,不知纵横,何益于用”?(同上)因此他给文官的“俸禄皆以不堪资军者给之”(同上)。俸禄大概是实物,不能军用的才给文臣,而且故意高估价值,实际是打了折扣。(“吏已高其估,章更增之。”)除这个“毛锥论”以外,还有个理论。后汉高祖任命的一位最高掌权大臣“素不喜书生。尝言: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至于文章礼乐,何足介意?”(卷二八八)这实际上是孔子早已讲过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国家有了粮食(廪实),有了武器(兵强),老百姓还能不听话信从吗?所以商鞅相秦,讲求耕、战。可见所谓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为什么武人不喜文士?为什么胡三省要文人自我反省?五代的后汉一位武官“尤恶文士。常曰:此属轻人,难耐。每谓吾辈为卒”(卷二八八)。文人瞧不起武人,当然要挨骂。可是顺从附和也不行。后梁太祖还没当上皇帝时,曾和僚佐及游客(门客之类)坐于大柳树下。忽然他说:这柳树可以做车毂。有几个游客便跟着说“宜为车毂”。这可遭殃了。这个未来皇帝“勃然厉声曰: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车毂须用夹榆。柳木岂可为之?”他随即“顾左右曰:尚何待?”于是“左右数十人言宜为车毂者,悉扑杀之。”(卷二六五)不但武人,文人也自相攻击。有一位官员“屡举进士,竟不中第,故深恶缙绅之士”。他趁那位未来皇帝大杀朝士的时候建议:“此辈尝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同上)被杀的都被“投尸于河”。这个建议人“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时人谓之鸱枭。”(同上)也有不这样的,处境就不妙。后晋时一位大臣(节度使),“厚文士而薄武人,爱农民而严士卒,由是将士怨之”(卷二八一)。结果是引起了一场兵变。
文革期间的读书无用论
1968年秋“停课闹革命”以后,由于“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白专道路”等受到猛烈批判,大中学生毕业纷纷上山下乡,学校教学秩序仍然混乱,且以政治(毛泽东思想)为主课,基础知识被大大削弱,社会上出现在校生不愿上学认真读书的思潮。是对文革文化的一个测试、肖像。提出书读得愈多愈反动。
3.关于读书无用的名言,成语,俗语,事例
“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
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他曾对老师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记在《论语》里(《先进》)。
这就是说,有了人,有了土地(社)、粮食(稷),还读什么书?有饭吃就是“学”了。书能当作饭吃吗?这话是从一个人做官引起的,可见用意在于做官就是为学。
孔子不赞成,也没有驳回。孔子的私淑弟子孟轲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尽心》)一捆竹简他才取两三条,公然说无书胜有书。
诵读诗书的儒家祖师爷尚且有此论调,“绝圣弃智”的道家和“摩顶放踵”的墨家之流更不必提了。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话。
不仅如此。“读书无用”实指书生无用,文人无用。
此论也是由来久矣。试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一千年前的五代时期的一些“妙人妙事”。
五代的国号是梁、唐、晋、汉、周。除第一代以外总是后一个比前一个更古。
若再有第六代,那应该是殷商了。不错,接下去的是宋。
春秋时的宋国据说是殷人的后代。只不知赵匡胤取国号时是否考虑过这一点。
照国号看,这些国君应当是“信而好古”的。然而不然。
这都是文臣的主意。后唐明宗即位时,有人建议自建国号。
这位皇帝问:“何谓国号?”(卷二七五)他“目不知书。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
重诲亦不能尽通”(同上)。这才“选文学之臣,与之共事,以备应对”(同上)。
选出来的便是翰林学士冯道。他是历事四朝,历来挨骂的,当时却被尊重如圣人。
他官大,名大,其实不过是“以备应对”,起点咨询作用的无足轻重的人。他自己也说:“我书生也。
当奏事而已。”(卷二八七)不过有时上上条陈提点意见罢了(《通鉴》里记了他的一些意见)。
后唐明宗是沙陀族人,不识汉字是不奇怪的。刘邦、项羽是汉族人,也是著名不读书的。
后晋一位掌权大臣说:“吾不知朝廷设文官何所用。且欲澄汰,徐当尽去之。”
(卷二八四)胡三省在这下面的注中大发感慨说:“呜呼!此等气习自唐刘已为文宗言之。……非有国者之福也。
虽然,吾党亦有过焉。”(同上)他说的“吾党”就是“我辈”,指的是做官的文人。
他说不必怪武人(“夫何足责?”),而怪文人自己,有点自我批评精神。五代的后汉时,大官们曾吵过一架。
一个说:“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另一个说:“无毛锥则财赋何从可出?”(卷二八九)这后一位是管财政的。
在他眼中,“毛锥(笔)”的用处也就是收税记账。他不算是“文官”。
所以他同样“尤不喜文臣。尝曰:此辈授之握算,不知纵横,何益于用”?(同上)因此他给文官的“俸禄皆以不堪资军者给之”(同上)。
俸禄大概是实物,不能军用的才给文臣,而且故意高估价值,实际是打了折扣。(“吏已高其估,章更增之。”
)除这个“毛锥论”以外,还有个理论。后汉高祖任命的一位最高掌权大臣“素不喜书生。
尝言: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至于文章礼乐,何足介意?”(卷二八八)这实际上是孔子早已讲过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国家有了粮食(廪实),有了武器(兵强),老百姓还能不听话信从吗?所以商鞅相秦,讲求耕、战。可见所谓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为什么武人不喜文士?为什么胡三省要文人自我反省?五代的后汉一位武官“尤恶文士。常曰:此属轻人,难耐。
每谓吾辈为卒”(卷二八八)。文人瞧不起武人,当然要挨骂。
可是顺从附和也不行。后梁太祖还没当上皇帝时,曾和僚佐及游客(门客之类)坐于大柳树下。
忽然他说:这柳树可以做车毂。有几个游客便跟着说“宜为车毂”。
这可遭殃了。这个未来皇帝“勃然厉声曰: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
车毂须用夹榆。柳木岂可为之?”他随即“顾左右曰:尚何待?”于是“左右数十人言宜为车毂者,悉扑杀之。”
(卷二六五)不但武人,文人也自相攻击。有一位官员“屡举进士,竟不中第,故深恶缙绅之士”。
他趁那位未来皇帝大杀朝士的时候建议:“此辈尝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
(同上)被杀的都被“投尸于河”。这个建议人“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
“时人谓之鸱枭。”(同上)也有不这样的,处境就不妙。
后晋时一位大臣(节度使),“厚文士而薄武人,爱农民而严士卒,由是将士怨之”(卷二八一)。结果是引起了一场兵变。
文革期间的读书无用论1968年秋“停课闹革命”以后,由于“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白专道路”等受到猛烈批判,大中学生毕业纷纷上山下乡,学校教学秩序仍然混乱,且以政治(毛泽东思想)为主课,基础知识被大大削弱,社会上出现在校生不愿上学认真读书的思潮。是对文革文化的一个测试、肖像。
提出书读得愈多愈反动。
4.有关不半途而废的名人名言或格言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
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郭沫若 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雨果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多读书、多学习、多求经验,就是前途的保障。
——罗曼、罗兰(法) 学问是光明,愚昧是黑暗。念书吧!——契坷夫(俄) 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王安石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
——苏轼 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
——爱迪生 学会读书就是点燃火炬。——雨果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培根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5.鲁迅关于不读无用书名言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 鲁 迅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 鲁迅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 鲁迅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 鲁迅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 鲁迅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 鲁迅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 鲁迅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鲁迅名言精粹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
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
6.有关实干最好,虚名无用的名言
梦想家命长,实干家寿短。 约·奥赖利
实干家只有在演说讲完后才动手。 加博里欧
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苏格兰作家、历史学家 托·卡莱尔
一切都靠一张嘴来做而丝毫不实干的人,是虚伪和假仁假义的。古希腊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
一切实干家企图把世界置于他们的手掌之下,一切思想家则企图把世界置于他们的头脑之中。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
要是我们只限于梦想,那么谁来使生活成为美丽的呢?
——高尔基
11.道德经第十一章:无用,才是最高级的有用
原文、译文感悟一:有无相生,统一对立感悟二:无用之用能给人以最高级的改变小知识:关于“无用”的名人名言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2.【共】集中
3.【毂】车轮中心可以容车轴穿过的中空圆木。
4.【埏shān】作动词用,揉。
5.【埴zhí】粘土。
6.【户牖yǒu】门窗。
7.【当其无】正因为(这些东西)有空间
译文: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一个车毂上,正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使车轮转动)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正因为有了器皿中间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盛物)的作用。开门窗凿窑洞建造房屋,正因为有了居室中的空间,才有了房子的作用。所以,“有”是物品形成的条件,“无”才是它的功用所在。
感悟一:有无相生,统一对立
这章还是说“有无”,只不过从第二章中“有无相生”这种比较抽象的说法变成了本章的具象描写,有了具体事物做实例,就更容易理解了。车轮那段与其看翻译,不如看上图理解得更快。
老子用“车”、“器”、“室”这三种如此接地气的常用物品,生动地说清楚了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我们看待事物不仅要看到它们“有”什么,更应注意到它们“无”的部分,即空间,往往才是真正的功用所在。
把玄妙的哲理变成人人可知可晓的常识,实在是妙。老子,不负圣贤之名,神人也。
感悟二:无用之用能给人以最高级的改变
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没有用的用处,或许才是最大的用处,映射了本章的内容。什么是有用的事,什么又是没用的事呢?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本末倒置,把有当无,无当有。把物质利益放在首位,升学、择业、工作、婚姻、育儿,“有用论”已经快成了“有用病”,凡事只讲有没有用,有没有效。
读本书考虑的是对成功和赚钱有没有用?做个项目考虑的是对升职加薪有没有用?给孩子报兴趣班还要考虑孩子学了之后能比赛吗?能拿奖吗?对升学有用吗?
一个字:累。总是在计算投入产出比,考虑付出多少努力得到多少回报。有钱、有权、有名,终日忙忙碌碌,看似什么都有了,心里却留不出一丝空间来安放自己的灵魂。
请问这是有?还是无?好不容易拥有了自己的车、器、室,但它们没有空间,被堵住了,也没法用了。
假如把我们的心灵比作一个空麻袋,简称“心袋”。我们一路走一路往里装,美其名曰充实自己。我们不断往里装焦虑、装欲望、装自己觉得有用的碎片知识,还装挥之不去的烦恼、忧愁和执念。
心袋越来越重,满得快要爆开,我们也舍不得扔掉任何一样,情愿负重前行。因为我们觉得这些东西都是有用的。从没想过停下来,休息一下,做一些无用的事,比如泡壶茶,下盘棋,弹弹琴,练练字,写写随笔,想想心事,看看闲书(非成功学类的书)。
适时整理心袋,留出空间,做点无用的事,再轻装出发时,你改变的可能是你的心,你的道,你的格局。仿佛觉得自己没什么改变,但又觉得好像不同了,这就是无用之用对你起了作用,是一种最高级的改变,大道无形的改变。
人生的乐趣,无非就藏在这些“小确幸”里,往往被我们觉得浪费时间而忽视。多做些无用但有趣的事,不去考虑它有没有用,反而能从中获得无尽的乐趣,感知生命的意义。
小知识:关于“无用”的名人名言
收集了一些从古至今名人大家说“无用”的句子,没什么用,但值得一读。
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无用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时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影响之大,殊可惊人。——林语堂《京华烟云》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清】项廷纪《忆云词甲乙丙丁稿》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明】张岱《陶庵梦忆》(癖:指琴棋书画等可有可无之事。)
我们于日常必需的东西之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和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周作人《周作人文集之生活情趣》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
感谢阅读|点赞|收藏|分享|评价的朋友。
欢迎关注@道心者
每日一章道德经,18点准时更新。
下期文章:《12. 道德经第十二章:要自律,但不要假装自律。》
往期回看
道德经第一章:“道、无、有、玄”四字尽已包罗宇宙万物道德经第二章:无为处世,想明白容易做起来难道德经第三章:无为治国,是愚民?还是使人民愉悦?道德经第四章:和光同尘,不露锋芒,与世无争道德经第五章:四十六亿岁的地球不需要人类来拯救道德经第六章:了解什么是“玄牝(pìn)之门”很关键道德经第七章:不把自己当自己,跳出自己看自己,方可长生永存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低调、深沉又强大,你拥有几种水德?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的娱乐圈,谁能功成身退,笑到最后?参考资料:
《道德经》【春秋 老聃,乙力 注译】——三秦出版社
《道德经》【中华文化讲堂 注译】——团结出版社
《老子》 【汤漳平 王朝华 译注】——中华书局
#寻找古籍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