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名言

时间:2022-04-12 16:0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书斋逸品 | 评论: 次 | 点击:

鸠摩罗什名言

1.鸠摩罗什的名言

鸠摩罗什,是后秦高僧、国师、大翻译家。

公元413年,感知大限即近的鸠摩罗什,对众人起誓:“假如我所传的经典没有错误,在我焚身之后,就让这个舌头不要烧坏,不要烂掉!”不久,鸠摩罗什圆寂,在逍遥宫依佛制焚身,火灭身碎后,惟有舌头完好无损。

鸠摩罗什译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经》、《法华经》、《大智度论》、《维摩经》、《华手经》、《成实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经》、《坐禅三昧经》、《弥勒成佛经》、《弥勒下生经》、《十诵律》、《十诵戒本》、《菩萨戒本》、佛藏、菩萨藏等等。有关翻译的总数,依《出三藏记集》卷二载,共有三十五部,二九七卷;据《开元录》卷四载,共有七十四部,三八四卷。

“好比臭泥中开莲花,只采莲花,莫取臭泥。”

2.古龟兹国翻译大师鸠摩罗什翻译的名句

天生万物惟人最灵。匪人能灵实心是灵。心为主宰一身之君。役使百骸区处群情。

物无其物形无其形。禀受於天良知良能。气拘欲蔽日失其真。此心即失此身亦倾。

欲善其身先治其心。治心如何即心治心。以老老心治不孝心。以长长心治不悌心。

以委致心治不忠心。以诚恪心治不信心。以恭敬心治无理心。以循理心治无意心。

以清介心治无廉心。以自爱心治无耻心。以积德心治为恶心。以利济心治残贼心。

以匡扶心治倾陷心。以仁慈心治暴戾心。以谦逊心治傲慢心。以损抑心治盈满心。

以俭约心治骄奢心。以勤慎心治怠忽心。以坦夷心治危险心。以忠厚心治刻薄心。

以和平心治忿恚心。以宽洪心治偏窄心。以伤身心治沈湎心。以妻女心治奸淫心。

以果报心治谋夺心。以祸患心治斗狠心。以正教心治异端心。已至信心治大疑心。

以悠久心治无恒心。以始终心治反覆心。以施与心治悭吝心。以自然心治勉强心。

以安分心治非望心。以顺受心治怨尤心。以推诚心治猜忌心。以镇定心治摇惑心。

以中正心治偏袒心。以大体心治系务心。嗟乎人心不治不纯。如比乱丝不理不清。

如彼古镜不磨不明。如彼劣码不勒不驯。我故说经欲治人心。人心得治天地清宁

3.有关于鸠摩罗什的一生 越详细越好(演讲用)

鸠摩罗什(梵语 Kumārajīva )(公元 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

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 鸠摩罗什,是后秦高僧、国师、大翻译家。

最早一鳞半爪地听说他的故事,是从老弟处;然后诵《妙法莲华经》,译者即是鸠摩罗什,亲身感受其译笔之美妙圆润,令人叹为观止;后来才注意到,我们平常所读到的诸多佛教经典,不少是他所译:《阿弥陀经》及最流行本的《金刚经》等等。 鸠摩罗什,其人真实生平,颇具传奇:公元385年,姚苌杀掉苻坚,于长安确立后秦。

不久姚兴即位,横扫前秦、西秦、后凉,雄霸北方,国势大增。姚兴推崇儒学和佛教。

于是,后秦逐步发展成为十六国中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公元401年,姚兴打败后凉吕隆,迎请鸠摩罗什到长安,尊奉为国师。

鸠摩罗什是天竺人,汉语译作“童寿”。他七岁时就跟随母亲出家,每天诵一千偈,三万多言。

二十岁时,受戒,学习《十诵律》,后赴龟兹(现为新疆),习学大乘。其母曾告之,他将去往东土传经说法,途中将历尽坎坷磨难。

两晋列国混乱,其中人才争夺成为一大热点。公元382年,苻坚派骁骑将军吕光攻打龟兹,临行前在宫中对吕光说:“帝王应天而治,以爱民如子为本,并不是贪爱人家的地盘就去攻打,实在是因为那里有怀道之人。

听说西国有个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明阴阳,是后学的宗师,朕非常想念他。贤哲是国家的大宝,如果打下龟兹,立即用快马把他送回来!” 吕光却没有法眼,俘虏了鸠摩罗什后,看不出他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其时,鸠摩罗什三十出头,吕光见他如此年轻,就当作凡人戏耍,硬逼着鸠摩罗什与其表妹龟兹公主成亲。鸠摩罗什怎么也不肯答应,吕光就设计,给他灌酒,灌完后将其与表妹关在一间密室里,可怜鸠摩罗什酒后破戒。

习学大乘的鸠摩罗什,愧悔万分,痛不欲生,求死不得,后为弘法,忍辱而生。 吕光又让鸠摩罗什骑牛、骑烈马,想把他摔下来。

但鸠摩罗什忍辱负重,没有一句怨言。吕光也觉得不好意思,只好罢手。

回军途中,吕光听说苻坚兵败淝水,就在姑藏(现甘肃凉州)建立后凉国。鸠摩罗什为他谋划军机,尽管无法传授佛法,但志心不改,仍潜心学习汉语,直至精通圆熟,为以后弘法传教做准备。

公元401年,后秦姚兴为延请鸠摩罗什弘法传教,而发兵后凉,大败凉军,迎鸠摩罗什入长安,并拜奉为国师。 至此,鸠摩罗什到达东土传经之路,长达十六年!时年五十八岁。

从此,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和西明阁译经说法,招收弟子,由国家出面,他组织、主持三千多人的佛经译场。 鸠摩罗什为人仁厚,待人诚恳,空虚我见,善循循善诱,佛行事业,终日不倦。

国君姚兴常常对鸠摩罗什叹说:“大师聪明超悟,天下无双,可不能使法种无嗣啊!”总觉得鸠摩罗什如果不能留下后代,是极大遗憾。为能让其留下"法种",姚兴遂强逼鸠摩罗什接受伎女十名,不让他再住僧坊,另立一座房舍,殷勤款待。

当时众人对此议论纷纷,毁誉渐起,甚至有人以此效仿。为能弘法传经,鸠摩罗什仍然忍辱负重,每到讲学时,总先语重心长:“好比臭泥中开莲花,只采莲花,莫取臭泥。”

鸠摩罗什不仅培养了大量人才,最大伟绩就是翻译佛经。从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到长安至公元413年圆寂,十一年中,他在弟子的帮助下译经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

他的译笔忠于原文,圆通流畅,典雅质朴,并纠正了四百年来他人译经之误,成为后世流传最广的佛教经典。 公元413年,感知大限即近的鸠摩罗什,对众人起誓:“假如我所传的经典没有错误,在我焚身之后,就让这个舌头不要烧坏,不要烂掉!”不久,鸠摩罗什圆寂,在逍遥宫依佛制焚身,火灭身碎后,惟有舌头完好无损。

三寸不烂之舌,证显鸠摩罗什之誓。 (鸠摩罗什生平故事,依据《佛教的故事》一书(无碍编著)及新疆电视台《丝路的发现》栏目“鸠摩罗什”,综合杂糅。

谨以此文向高僧鸠摩罗什致敬。

4.关于鸠摩罗什法师的一些故事

接上:不听良言 吃亏眼前 吕光灭了龟兹国,把鸠摩罗什法师就给抢来了, 那个吕光嘛,还看不起e68a84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7393633出家人,他心里想:「我们这个皇帝呀,真是没有知识,这麽劳师动众,耗费国帑,抢来这麽一个穷和尚干什麽?智人有什麽了不起?他也是有鼻子,有眼睛,有嘴巴,和我们一样要吃饭。

」心里不佩服;吕光总是不佩服这个鸠摩罗什法师,觉得他没有什麽了不起。不佩服呀,一路上就有一些个问题发生,这些个细节,大约历史也不记载。

可是,走到半路上,经过一个地方,晚间就在那儿扎营下寨。那是在一个山谷里边,地势非常洼下。

罗什法师因为有他心通,知道这天晚间会有大水来,就对吕光说:「这地方很危险,不要在这地方扎营,如果大水来了,甚至於都可以把我们全军淹死,」吕光根本就对罗什法师不生信仰,他不相信,就说:「你懂什麽,你出家人只懂得讲经说法,你懂得什麽排兵布阵,你不要管,淹死?怎麽就会淹死呢?」也就不接受他的建议。 这天晚间,到半夜的时候,说巧不巧?嗐,果然山就啸了,山啸就是山洪,山洪暴发,从山里流出水来;这水不知多大,把吕光的军队淹死了五、六千人。

他带著七万人马到龟兹国作战,大概死了几千,回来,在这里又淹死了一部份。 由此之后,吕光才知道鸠摩罗什法师是有一点来历的,是有神通的,是个不可思议的人;以后不敢那麽轻慢,也就很相信鸠摩罗什法师了。

不可思议 神通境界 那麽再往前走,走了一段时间,到了凉州,就是现在新疆燕安一带。在这个时候,吕光就听说长安发生了政变,苻坚被姚苌给杀了;姚苌取而代之,做了秦的皇帝,因为他姓姚,所以就叫「姚秦」。

「姚秦」和「嬴秦」、「苻秦」是不同的——秦始皇那时候叫嬴秦,苻坚的时候是叫苻秦。 吕光一听说国内政变了,姚苌做了皇帝;这个时候,他也不回去了,就在凉州这地方,在这半路那儿独立了,就称起皇帝来,国号凉,这就是所谓的「西凉」。

鸠摩罗什法师在凉州这地方的时候,吕光有一位最宠信的臣,叫张知。张知生病的时候,就来了一个婆罗门教的骗子;怎麽骗呢?他说他能治好张知的病。

於是吕光就给了他很多钱,叫他治病。 鸠摩罗什法师知道这人是个骗子,就对吕光讲:「你就用了多少钱,也治不好张知的病。

我可以用一种玩耍的性质,来证明他这个病不会好。我现在用五色线,把它烧成灰,放到水里,如果这条线的灰,还能恢复成五色线的形状,那麽张知的病就不会好;如果这个灰放在水里,不能恢复成五色线,那他的病就会好。

你如果不信,我们就试验试验,」於是就用五色线烧成灰,放在水碗里,果然灰就浮起来,又变为五色线。 在这个情形之下,吕光还是给张知治病,但是始终也没有治好;没有好久,张知就死了。

吕光虽然用了很多钱,也没有一点益处。 这是鸠摩罗什法师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神通妙用,不是一般人所可知道的。

鸠摩罗什法师种种的经历和神通妙用,说起来很多,我们先知道个大概,慢慢研究佛法的时候,就会完全都明白了。 什师东来 过程曲折 等到姚苌做了几年皇帝,死了,他的儿子姚兴继位。

姚兴知道以前苻坚派吕光,去抢鸠摩罗什法师这件事,於是就向吕光要鸠摩罗什法师,吕光不给;吕光死了,儿子吕隆继位做皇帝,姚兴又向吕隆要鸠摩罗什法师,吕隆还是不给,姚兴就发兵去征吕隆。一作战,吕隆战败了;姚兴这才把鸠摩罗什法师请到长安来,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翻译经典的工作是很艰钜的。

为什麽吕光去抢鸠摩罗什法师?为什麽姚兴又派兵去接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当时鸠摩罗什法师德高望重,一般人都崇拜他、相信他,所以姚兴把他抢到中国来,才翻译很多的经典。这就是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的因缘。

吃得了针 结得了婚 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姚兴就想:「鸠摩罗什法师智慧太大了,没有人可比的。如果这样有智慧的人,不留下一个后人,这实在是太可惜了。

」於是就强迫鸠摩罗什法师结婚,赐两名宫里头的美人,给鸠摩罗什法师做太太;他的目的就是要鸠摩罗什法师生出一个有智慧的儿子,好继续他这种的学问。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在皇帝的势力压迫之下,没有法子推辞,也就接受了。

可是,接受这个条件之后怎麽样呢?因为鸠摩罗什法师对中文不太清楚,但是他对梵文很精通,所以当时就有八百多个出家人,聚会在一起,帮著鸠摩罗什法师从事翻译经典。鸠摩罗什法师主张出家人没有太太,那麽现在他自己有了太太;在这个时候,这八百多个出家人,他们不知道这是环境的压迫,他不得已,所以就不佩服鸠摩罗什法师;於是这一些个法师就很不服气,很生气说:「哼,你看,你教我们不接近女人,教我们没有太太,你现在这样子,你尽讲,你尽骗我们,」 鸠摩罗什法师在一早过堂——出家人吃饭叫过堂,过斋堂吃饭的时候,每一个法师面前没有旁的东西吃,只有一包用纸包著的缝衣针,被放在每个人的面前;做什麽呢?鸠摩罗什法师就对大家讲:「今天我们没有饭吃,就吃这个针,」这麽一讲,你说怎麽样呢?这一些个和尚,你看看我,也不敢吃;他看看你,也不敢吃。

你望我,我望你,没有。

5.关于鸠摩罗什法师的一些故事

过去七佛译经师—鸠摩罗什法师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过去七佛译经师 颖悟绝伦善知识恩播法界泽后世 大教流通永护持鸠摩罗什法师到了中国,这时候,佛法才真正有显著的成就;他的功德真是对后世的佛教徒,是特别的深厚,报答不完的。

所以,佛教能以流通到各国去,都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力量所成就的,也就是他的功德庄严所成就的。天竺智者 将至震旦中国东晋的时候,苻坚在长安,建立起来的一个国号「秦」的朝廷,历史上称为「苻秦」;因为在这以前,战国七雄时代,秦始皇把六国都灭了,建立了秦朝,历史上称为秦始皇那时候叫「嬴秦」。

以后,汉高祖刘邦,又把秦朝给灭了;到了东汉末年,汉分三国——三国就是蜀、魏、吴,蜀就是西蜀,现在是四川;魏就是北魏;吴就是东吴,大约就是在南京这一带。三国以后,就到晋朝;在这个时候的人心,有的还欢喜秦朝,於是苻坚就在长安成立了一个国家,也叫秦,自以为是秦始皇的后人;这国家就是「苻秦」。

当时,有一位管天文学的钦天监,看见天竺(印度)的天空上面有一颗智星——这一个星星是有智慧的;就对苻坚讲:「现在天竺有个大智慧的人,将来会到震旦(中国),来拥护震旦。这个大智慧人,大概就是鸠摩罗什法师吧!他在天竺,一般人都非常崇拜他,因为他有智慧……」 他怎样有智慧法呢?龟兹国内 巧说因缘这位鸠摩罗什法师,他的父亲叫鸠摩罗炎,是中天竺一个国家丞相的儿子,以当时的制度,本来他应该继承这个丞相的职位,可是他不愿意做官,愿意干什麽呢?愿意修道,就想出家修行。

於是就各处游学,各处去参访明师。因为鸠摩罗炎的父亲是个大官,所以他到处都受人欢迎。

他一走就走到龟兹国的时候;龟兹国,在现在的新疆库页县,龟兹国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家。龟兹国王就到郊外去欢迎他,又请他到宫里头去宴会。

吃饭的时候,龟兹国王有个妹妹叫耆婆,对鸠摩罗炎一见就钟情了。因为国王的妹妹,生来就非常聪明,在她本国的所有男人,她都看不上眼,认为都配不上她。

这一次见了鸠摩罗炎,一见就倾心,就钟情了。她对她哥哥龟兹国王虽然没有说什麽,他哥哥也是聪明人,一看他妹妹对鸠摩罗炎这麽样有好感,一定是以身相许啦!於是就把他妹妹嫁给鸠摩罗炎。

智子在肚 具大辩才龟兹国王就把他妹妹嫁给鸠摩罗炎,没有好久,耆婆就怀孕了;你说怎麽样呀?可就奇怪的事情也发生了。什麽奇怪的事呢?耆婆本来不懂印度的语言,可是怀鸠摩罗什的时候,竟然又会说、又会听,把梵语统统都会了;不单这样,而且她还辩才无碍、智慧大增。

在当时有一位罗汉,就对人说:「喔!这个女人肚里的小孩,可不是平常人,一定是个有大智慧的人……」这个罗汉就讲起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他说:「以前舍利弗在他母亲肚子里头的时候,也是使他母亲智慧大增;大概这个小孩和舍利弗是一样的。」这是鸠摩罗什法师在他妈妈的肚子里头,就能帮助妈妈增加智慧。

宁可死了 也要出家耆婆生下鸠摩罗什,过了三年,又生了第二个儿子。在这个时候,鸠摩罗什的母亲常常到巧黎大寺去听经闻法。

因为她自己的根机非常好,一听法师所说的法,就知道人在这个世上,一切一切都是「苦、空、无常、无我」,所以她就发心想要出家;这时候,鸠摩罗什才仅仅七岁。他母亲出家的时候,很费了一点手续,什麽手续呢?本来鸠摩罗什的父亲以前是想要出家的,可是和龟兹国王的妹妹结婚之后,因为对他的太太有一种深重的爱心,所以就不想出家了;他贪恋这漂亮的太太,又有钱,又有地位,所谓富贵到极点。

《四十二章经》说:「贫穷布施难,富贵学道难。」所以鸠摩罗炎因为被富贵所迷,不单他自己不出家了,他的太太想要出家,他也不准。

鸠摩罗什的母亲就下决心,发愿说:「我如果不能出家,我宁可死了,也不要在家。如果你不许可我出家修道,我就不吃饭,也不喝水,唯死而已!」鸠摩罗炎就说:「不吃饭,你就不吃饭;不喝水,你就不喝水。

总而言之,我不许可你出家。」那麽最初不吃饭,鸠摩罗炎也不以为然,一天、二天、三天、四天、五天,到了第六天,都不吃饭;不但不吃饭,连水也不喝,什麽都没有吃。

鸠摩罗炎一看这样子,不行了!如果再不许可她出家,她就真要饿死了;就不想向他太太投降,现在也要投降了,也要低头了。就说:「好啦!你要出家,我答应你!你可以吃东西了!」鸠摩罗什的母亲说:「你许可我出家吗?那你要先请法师帮我落发之后,我才吃;如果没有落发,等我吃完东西,你又不许可我出家,那我怎麽办?」鸠摩罗炎看在这个情形之下,没有另外的方法,也没有其他的途径可走,就到巧黎大寺,请来寺里的住持方丈,给他太太落了发。

落发之后,他太太才吃了东西。诚心所致 证得初果鸠摩罗什的母亲吃完了东西,因为落了发,是个出家人罗!以后就要学习佛法了。

由这一出家之后,没有好久就证果了。因为她学习心太诚了——我们对佛法一定要有真正的诚心,如果没有诚心,学多久也不会有所得;因为她诚到极点:「不许可我出家,我宁死!」生死都置之度外!所谓「净极光通达」,净到极点,把什麽都放下了;在这个时候,她。

6.鸠摩罗什的中论

佛教论书。又称《中观论》或《正观论》,与《十二门论》、《百论》合称三论宗据以立宗的“三论”。古印度龙树著,青目注释,后秦鸠摩罗什译,4卷。系印度中观派对部派小乘佛教及其他学派进行破斥而显示自宗的论战性著作。主要内容是阐发“八不缘起”和“实相涅槃”,以及诸法皆空义理的大乘中观学说。卷首的“八不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是全书中心思想的概括。“八不偈”批判了在缘起法上的种种“谬论”,指出单纯执着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等,是不正确的“戏论”。应该超出戏论、消灭戏论,得出对现象实在的认识,即实相。“三是偈”则是对“中观”所下的定义。认为真正的缘起法,是既要看到无自性(空),又要看到假名(有),假名与空相互联系,即所谓“中观”。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说:“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即是此意。本论《观涅槃品》还讲到“世间”与“涅槃”在实相上的统一,所谓“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中论》的思想,对后来大乘佛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印度,此论经过几代传承,形成与瑜伽行派相对立的一大学派——中观派。首先弘传此论的,有以佛护、清辨为代表的八大家,他们竞作注疏,进一步发挥《中论》思想,正式建立了中观学派,清辨之学成为中观自续派。后来又有月称,承佛护之说为《中论》作注,别名《明句论》,并撰有中观通论性质的《入中论》,进一步发展了中观学说,成为中观应成派。

此论在中国影响很大。先是鸠摩罗什弟子僧肇弘传此论,据此论义撰写了《不真空论》等多篇论文。后有吉藏撰《中观论疏》,进一步发挥此论的思想,并将此论和《百论》、《十二门论》一起作为依据,正式创立了三论宗。此论在中国西藏地区也很流行,佛护著《根本中论注》有藏译本。宗喀巴曾撰《中论广释》,系统地阐述对中观论思想的根本见解。

相传在鸠摩罗什译此论时,印度即有70多家注。除青目外,尚有清辨著、唐波罗颇蜜多罗译《般若灯论释》15卷,安慧著、宋惟净、法护译《大乘中观释论》18卷,无著著、般若流支译《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等。中国以吉藏著《中论疏》10卷最著名。他还著有《中论游意》1卷、《中论略疏》1卷。此外道融、昙影、法朗、琳法师、硕法师等也都作过注疏。日本有安澄著《中观论疏记》20卷等。梵本则有月称著的《明句论》。西藏译有无畏、德慧、提婆设摩等八家注释。月称的《明句论》初品已由谢尔巴茨科依译成英语。

鸠摩罗什名言

世间的是非都源于师心自用——老曹读《庄子•齐物论》第八段

原文: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世间的是非都源于师心自用——老曹读《庄子•齐物论》第八段

上一段讲了庄子发出了一声感叹,所有生命存在都是茫茫然的吗?还是只有我是这样的茫茫然,而有人找到了生命的真谛呢?就像禅宗一样,说到这里没有了,你去参悟吧。

接着他又来了一个大波浪,也可以看做前面一句感叹只是为后面做了一个铺垫,因为庄子接着就要开始批评各家学说了。庄子当时所处的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家各派的学说都认为自己的是真理,进而各自维护自己的真理,抨击别人的真理。针对这种情况,庄子给予了非常有力的批评,这种批评其实放到现在也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一个人如果随着自己的立场、认知,形成了一个观念,认为自己这个是对的,是真理,然后用自己这个高明的观念去解释一切。比如每个宗教、每个哲学家,解释生命的根本,都有各自的理论。乃至同一宗教不同派系,都有各自解释的方法。这些理论都是“随其成心而师之”,就是用自己的立场、认知构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再拿自己这个意识形态来判断一切,观感一切。所以,都看不起别人,都自认有高明之处!而且我的高明不传给你。如果认为这样是了不起的真理,认为自己就是大师的话,那谁心里没有一个老师!

庄子在几千年前就告诫我们了,但我们还不自知,始终在师心自用,因为要见智太难了,无异于找到生命真谛。这也正如禅宗所讲的迷悟不二,即你真的悟了会认为自己悟了吗?如果你认为自己悟了,那还是你以为,还是在师心自用。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懂得真理,认为自己很高明,悟道了。是不需要用智慧来替代的,也不需要别人来指正,因为除了我,其他人都是错误的。这就是用自己心里的标准来判断所有的是非对错,越是愚笨的人,越是认为自己的理论高明,越是认为自己是对的。第二种是:你自认为自己很高明,却不知道你所谓的无可替代的“高明”,愚笨的人也有,谁还没个自己的认知跟观念呢。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我们总会充满各种自信,认为别人都比不上我聪明,都没有我看得远,都不如我。另一方面又总会不自觉的居高临下的认为不要与愚者争辩,那样是很掉身份的。殊不知,在他人眼中,你也是那个愚者。庄子这么一描述,人活着除了茫茫然等死还一直在自欺欺人且沾沾自喜。

世间的是非都源于师心自用——老曹读《庄子•齐物论》第八段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假如一个人,没有成心,就是心里没有一个已有的主观的观念、认知,而有是非。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一个人绝对客观的看待一切事物、一切现象,这可能吗?所以庄子说了一句名言“今日适越而昔至也”。庄子说自己今天到了越国,我不是今日到的,而是以前就来到了。这不是颠倒、混乱逻辑了吗?也就是说如果人没有主观认知,哪来的是非观念呢?这个说法对吗?

后来有一位佛法大师,东晋时期的僧肇法师,鸠摩罗什法师的得意门生,他写过一本名著叫《肇论》,里面有一篇很权威的论著,叫做《物不迁论》,论述的是世界有无变化、生灭、运动的问题。其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直白发翻译就是“可以吹倒山岳的大风是静止的,江流河水滔滔不绝同时却是停滞不动的。山间雾气随风鼓动却是没有运动的,日月在天空轮转更迭却是没有变化的。”在僧肇看来,世界事物看起来在那里飞快地旋转,但是实际上却没有变动。因为“动”只是与“静”相对的一种假象,若站在纯哲学的高度上,透过假象看本质,撇开动静的相互关系,就无所谓动与不动了。

这也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的原理和发挥。后来到了明朝,禅宗有位憨山大师,他研读《物不迁论》许久,对这两句名言始终不能理解。有一天他在禅床上看经书,当阅读到“梵志出家修行,到头发白了才回家,周围的邻居见了问:‘过去的梵志还在吗?’梵志回答说:‘我和过去的梵志相似,但又不是过去的梵志!’”时,一下就悟到了诸法不迁的道理,高兴之余下了禅床就去小便。走到台阶上时,一阵凉风吹拂着庭院中树叶,金秋时节、飞叶满空,这正是‘旋岚偃岳而常静’的境界啊!后来小便时,不见有流动相,这犹如‘江河竞注而不流’啊!于是对生来死去的疑团,从此冰消瓦解,开悟了!禅宗的悟很难懂的,古人读书都是背的,憨山大师把僧肇法师这些名文,背得很熟,因此在那个时候一启发,就开悟了。

但庄子提出来“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也产生了一个问题,人世间哪个是真理?哪个是“是”?哪个是“非”?哪个对?哪个不对?对与不对,都是人的师心自用。我们经常会说我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客观的说等,这个客观本身就是主观意识了。就是说一个人有成见、有主观的观念,自己认为这样是对,那样是不对,都叫做师心自用。

可是天地间有没有是非的存在呢?如果说有个是非,那这个是非又像什么呢?就像你今天坐高铁从北京到香港,并不是今天到,而是过去就已经到了。这就是说,一切的是非,都是因为空间、时间观念而产生的。这是形而下的是非,是空间、时间加上人的情感、思想与认知,而产生的是非观念。至于形而上的那个真理,那个是非,就是万象都在动,它始终没有动过。那个是非是泯除了是非而称做的是非,是看起来没有是非的是非。

世间的是非都源于师心自用——老曹读《庄子•齐物论》第八段

“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最高的那个是非,不是师心自用来的,它是泯除了形而下一切是非以后,亘古不变的真理。在那个真理中间,自然有它的是非,也就是佛家讲的“因果不灭论”。形而下的那个是非,不是真正的是非,是师心自用。形而上那个绝对真理,泯除形而下的是非之外,别有是非。叫做是非善恶也可以,不叫是非善恶也可以,这都是人类文明给予的命名,就如同道家所言的“道”一样。

在那个形而上的那个真理,或者叫“道”也好,没有东西,本来无一物,了不可得,就是《逍遥游》的无何有之乡,就是《齐物论》开头南郭子綦讲的“吾散我”,也是佛家讲的“空”。“无”、“空”只是道家、佛家的借用词,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所以宇宙万有是怎么来的?从真空里来的,无有变成有,是无中生有。这个宇宙就是这样来的,生命也是这样来的。但这不是唯物论那个“无有”,那个思想的“无有”是断见。无有里怎么生出一个妙有呢?庄子告诉你,就像智慧最高的神禹那样,他都不能理解,那么我们普通人就更没有办法搞懂了。

神禹就是九年治水的大禹,在我们的文化历史上,大禹是位神人,有各种各样的神通,别人几十上百年都治理不好的洪水,他九年就治理好了。中国古代的方技、炼丹术,其实就是古代的科学,比如炼丹术,现在的术语就是化学,方技就涵盖很多了,就是有技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是物理学的,也可以是化学的、医学的、建筑学的等等。中国古代没有那么细分这些科目,基本就是统称为方技。大禹就是一位古代的科学达人,他懂得很多方技,也懂得天文地理,更懂得治国安邦,所以他的智慧之高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但是庄子提出来,纵然有大禹那样的智慧,那样的神人,他都不能了解真空变成妙有,“吾独且奈何哉!”那么叫我们一般人有什么办法懂呢!

上一段讲了对生命存在本来的追寻,叹息世人还有不迷茫的吗?进而讲人世间的智慧,因为了解形而上本体的道,都不透彻,都是师心自用,以致世界上每个学派、宗教,甚至每个个人,因各自的立场不同、认知不同,从而产生了各种是非对立。

我们经常说要换位思考,但真能做到的又有几人?立场不一样,主观意识不同,又如何能做到感同身受呢?所以不管是修道还是修身、修心,首先得明悟问题的根本,即认知到了形而下的“是非”产生的缘由,那再来看待人世间各种是非争论时,便会如同看蚂蚁打架,你还会去在意吗?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