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名人名言
时间:2022-04-12 19:0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人民政协网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颐和园的名人名言
1.写颐和园的名人名言或诗句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颐和园对联 玉泉流贯颐和园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
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
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此指黛眉。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
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联语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联语清新幽雅:落英缤纷,花径霏红如霞,云雾之中,有人轻轻打扫;瓜田菜地,一片新绿如玉,细雨湿润,有人慢慢锄草。霏红,彩霞般的红色。
联语用词简练,“趁雨锄”扣紧“宜芸馆”的命名,表现了清新素雅的风格和主人闲适的心境。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
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近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月笼沙”三字出杜牧《夜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
联扣月波楼名,甚切。 颐和园十七孔桥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十七孔桥,横跨于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
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
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爱新觉罗·玄烨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谐趣园系北京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
饮绿亭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乐园。本联构思奇丽:溪边树梢上一抹彩云飘逸而来,好像触及书房的帷帘;山泉随风流至,仿佛润湿了屋中的砚台。
书幌,指书斋中的帷幔窗帘。墨池,洗笔的水池,借指砚台.联语赋予云、风以生命和动感,并与表示清幽、宁静的书幌、墨池融为一体,动中有静,清寂中又透着闹意。
“移”“送”“侵”“润”四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雅逸的意境,使景物充溢活力。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知鱼桥在颐和园谐趣园之东南角,建于清乾隆时。
联语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明月下,水波涟漪,金光闪烁;风吹水击岸石,发出悦耳的声响。潋滟,水波流动貌。
风濑,意为风吹水急。琤琮,原为玉器相击声,此谓水石撞击声。
全联咏水,却无一“水”字,显出作者的艺术修养。“潋滟”与“诤琮”双声叠韵相对,增添了音韵之美。
联语用词精巧,秀丽娴雅,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
上联化用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句意,说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萌发绿色;下联说花气透过竹帘传来静静幽香。砌,即石阶。
此联语词凝练,雅而不俗。“绕”、“隔”、“染”、“闻”等动词精巧传神,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宜人。
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画中游在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面。亭倚山岩,楼耀金碧,水木清华,环绕着几曲画廊,游览其中,真有身在画图之感。
上联说,寂然宁静之中能体验到水之动,籁之幽,万物无不从容自得。有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
幽籁,幽雅的声音。唐权德舆《酬穆七侍郎早登西楼感怀》诗:“杉梧静幽籁。”
下联说,止息了一切杂念,则在繁嚣之中也可直觉地领悟凉意的来临。尘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
宋梅尧臣《送昙颖上人往庐山》诗:“尘心古难洗。”凉,指心灵的安闲自适,即精神的自由。
联语启示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耳目之游,还得进一步忘名利、齐得丧、同祸福、等贵贱,无牵无挂,走入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的逍遥境界。 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画中游为重檐八角阁,正殿前有石坊。
本联表现的是一幅傍晚太阳下山时的清凉幽静图景:白云飘入山间,连绵青山浓阴高蔽而转暗;飞瀑垂空而泻,使石受漱而凉。岫,山峦。
联语由流云而引出山峰,由飞瀑而引出岩石,炼字工巧,“闲”、“归”、“飞”、“垂”几字的选用使白云与瀑布富于动感与情趣。 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霞芬室,在北京颐和园玉澜堂东配殿。
婆娑摇曳的竹影映照在临窗的书桌上,潺潺的山泉声传入室内的砚池中。窗外的竹影、山泉与窗内的书桌、砚池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
“摇”字“入”字刻划了景物的动态。
2.颐和园名人名言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颐和园对联玉泉流贯颐和园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
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
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此指黛眉。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
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联语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
3.关于颐和园的诗句
七古·游颐和园有感
微风抚面除乏意,柳叶飘飞驻岸头。
小憩颐和园景赏,樱零粉瓣泛湖舟。
游颐和园
康乾盛世筑漪园,颐养冲和一代奸。
万寿山风述往事,昆明湖水咏新篇。
七古·颐和园之春 荷 秋 雪
春
细雨缠绵绿柳梢,
桃兰吐蕊花如潮
一年又见千芳竟,
知春亭前分外娇.
荷
一湖碧水半湖荷,
半卷闲云几叶濯。
雾雨西山人亦醉,
藕花深处采莲歌。
秋
残荷听雨弄清影,
桂子飘香沁云心。
花好月圆人常在,
谁说秋色不如春?
雪
寒山古塔雪纷纷,
冬夜长风扣殿门。
暗香一点凭霜尽,
昆明湖上雪无痕。
浪淘沙·颐和园
绿树掩行宫,楼宇重重。山光水色远眸中。玉带桥连烟柳岸,飞起流虹。
彩蝶逐花丛,嗅遍香浓。长丝袅袅引微风。百转长廊观彩绘,妙味无穷。
4.颐和园有哪些名句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碧通一径晴烟润
翠涌千峰宿雨收
5.关于颐和园诗句有哪些
1、颐和园墙根 :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2、颐和园绣漪桥 :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3、颐和园月波楼 :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4、颐和园十七孔桥 :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5、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
爱新觉罗·玄烨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6、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7、颐和园宜芸馆 :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8、颐和园画中游 :
幽籁静中观水动 ,
尘心息后觉凉来。
9、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10、颐和园霞芬室 :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厉以宁的“诗意人生”
辩证法是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厉以宁常讲,经济学研究要懂得哲学辩证法,哲学与经济学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哲学的重大问题要从经济学深层内涵中寻求终极根源,而经济学的复杂问题只有上升到哲学高度才能看清其本质。青年时期的厉以宁结合对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研读,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和基本问题,从而大大加深了他对经济学问题研究的宏观把握和理论穿透力,同时也让他的诗词创作蒙上了浓浓的唯物辩证法底蕴。
2016年9月下旬,厉以宁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就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快经济转型专题在山西调研,途经榆次常家庄园时,他挥笔写下了《诉衷情·山西晋中榆次常家庄园》一词:
秋来风起白云低,花落沾人衣。新杈犹有香气,指路到桥西。
园寂静,细流溪,绕长堤。沧桑亭阁,昔日楹联,游客深思。
在这首词里,厉以宁借景抒情,写出了岁月长河的沧桑和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必然性。看我还站在一边仔细研读琢磨,厉老师对我说:“诗词之道,除了懂韵律之外,一是要懂历史有文学素养,这样根基才能牢;二是要懂感觉会想象,最好还能懂点辩证法,这样写出来的诗词才能寓意好有内涵,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厉以宁自幼就喜欢诵读古代诗词,自1947年创作第一首诗词《相见欢·仪征新城途中》以来,在此后70多年的岁月中持之以恒,被他的众多同事和学生誉为“诗意人生”。厉以宁的诗词很有个人特色,既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沉思,又有底层生活的经历和感悟,诗词用语明快清新、朗朗上口。在厉以宁的诗词中,除了富含历史智慧和经济学理论外,唯物辩证法的影子也随处闪现。比如写于1951年的《菩萨蛮·别长沙》一词:
严堤沙岸湘江度,娇红艳紫湘江树。湘江自多情,欢腾送我行。
无穷留恋意,伴逐霞云起。何处不逢春,春光不待人。
词中以“何处不逢春,春光不待人”为结尾收句,写出了事物总是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以及抓住青春时光努力读书和奋斗的紧迫感。这句之意与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处,说明了事物的发展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理。
再比如写于1955年的《鹧鸪天·大学毕业自勉》一词:
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
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
这首词中既含有厉以宁青年时代的志向,也有他对理想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锲而不舍精神。厉以宁常对学生们讲,在一个人的求学和工作历程中,既应学习溪水“千弯百折不回头”的韧性,也应有“沉沙无意却成洲”的淡泊和淡定,这样无论是治学还是干事,才能始终保有一颗忙而不乱、久而弥坚的心。而他自己在青年时代既有在北大图书馆资料室坐“冷板凳”的经历,也有在鄱阳湖畔鲤鱼洲从事农业劳动的体验,但他始终不曾放弃学问和研究,始终不曾放弃对理想的坚持和追求,从而成就了他后来在经济学界和诗词领域的深厚造诣。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厉以宁诗词中对这一规律多有涉及。比如,写于2017年的《秋波媚·重读吴伟业诗〈过淮阴有感〉》:
炼丹服药为长生,无奈夕阳横。悬崖难上,仙家难遇,问寿无声。
浮沉如梦谁能悟?魂魄绕空城。几人酣睡,几人酒醒,只转农耕。
词中以读吴伟业的旧作为题,抒写对世代更替、尘事变幻、个人境遇的波澜起伏的追索,指出在纷繁复杂的矛盾纠葛中,历史长河中的个人应始终抱有一份自律和清醒。
《厉以宁诗词全集》
再比如,写于1978年自己48岁生日时的《七绝·无题》:
日升日落孰为先,月缺并非月不圆;山景总须横侧看,晚晴也是艳阳天。
在这首诗中,厉以宁以日升日落、月圆月缺的对比来阐述人应该通过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事物、考虑问题。日升日落、月圆月缺本是自然现象,但人因为心境不同,或赞美日出或讴歌日落,或兴致盎然或怅惘伤感,皆因个人心境而生,而外在的客观事物却是并无不同,因此“山景总须横侧看”,方能对事物做出一个基本正确的判断。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即量变和质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2017年2月,厉以宁为祝贺商务印书馆创立120周年,挥毫写下了《浣溪沙·祝贺商务印书馆创立120周年》:
先辈当初创业愁,而今声誉满全球,同仁几代续春秋。冬夜有暇街上过,明窗灯亮映高楼,作家编辑正交流。
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现代出版第一家”,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首词就写出了在过去的两个甲子里,商务印书馆从创建、到发展、到辉煌、再到继续发展前行的整个历史脉络。从量变到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新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引起新的质变,商务印书馆在120年的时间里如此交替发展、不断转化,皆因无数工作人员背后默默的付出,以不断积累的量变,引发质变,从而创造出了众多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第一”,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厉以宁诗词作品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进运动。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事物消亡的因素,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厉以宁诗词中对这一规律常有涉及。比如,写于1984年的《采桑子·皖南道中》:
当年都道徽商富,刚下苏杭,又去淮扬,来往车船贩运忙。
徽商早已无踪影,新辟商场,摊位成行,仅是农家小货郎。
这首词的上阕讲的是历史上徽商的辉煌。活跃于明清时代的徽商,足迹遍及宇内,从偏远的沙漠到秀美的海岛,乃至于遥远的海外,都有徽商的足迹,引领商界风骚数百年之久。下阕讲的是随着近现代以来商业经济的繁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个体户、农民工创业取代了徽商曾经的领军地位,处于时代发展之前列,全词阐明了商业螺旋式发展之路,隐现了其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再比如,写于2013年的《鹧鸪天·西安曲江,盛唐名胜地》:
故地重来几度秋,关中霸气早难留。宫廷舞乐黎民怨,废弃名园万事休。
城北望,水东流,环池又复见新楼。当年叶落愁人处,正盼花红万客游。
词中从盛唐时期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写到安史之乱后长安城的几度兴衰春秋,终不复当年的雄伟气象。直到近现代以后,西安城才又开始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站在城北高原上环望,泾、渭、浐、灞、涝、潏、沣、滈八水绕长安的景象开始了逐步恢复与重现,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居民生活水平也是丰裕富足,足见历史发展的迷人与魅力之处。此词表达了历史兴衰之意,但其哲学内核与《采桑子·皖南道中》类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客观是指在人的认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事物,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厉以宁诗词中对这一辩证法常有喻及。比如,写于1953年的《采桑子·颐和园》:
佛香阁上看湖小,只道山高。谁道山高,见否群峰水底飘?
半池荷叶遮行路,懒把舟摇。待把舟摇,别有风光玉带桥。
这首词主要是提醒我们观察问题的关键在于个人的立场和视角。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事物和生活的观感和认识就不同,从山看湖,就觉得山高湖小;但若从湖看山,则天光云影,再高的山也莫不倒映于湖中。另外,还有写于1984年的《菩萨蛮·黄山归来》:
隔山犹有青山在,彩云更在群山外。寻路到云边,山高亦等闲。
问君何所志,纵论人间事。寄愿笔生花,香飘亿万家。
这首词中藉青山、彩云对比来阐明的主观立场与客观存在,与前一首词的意境和用语颇有相似之处。
当然,唯物辩证法还有许多其他的原理与范畴,比如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联系。商务印书馆出版于2018年的《厉以宁诗词全集》共四卷1416首,对这些原理与范畴也多有涉及。阅读厉以宁的诗词,既可以触摸时代的沧桑巨变,也可以感受个体的曲折人生,还可以体悟到他在哲学的关照之际,对光阴的重视与珍惜, “人世难寻回首路,机缘一去不重逢”(《七律·雨中游南雁荡》),“轻舟好去莫回头,破浪直前随处有芳洲”(《虞美人·山东荣成市成山头》);为人的谦逊与豁达,“高山绝壁从无水,洼则盈盈,低则青青,知否人间处世情”(《采桑子·青海西宁至贵德途中》),“细雨斜风燕来去,心宽无处不桃源”(《七古·游桃花源》),“处世长存宽厚意,行事惟求无愧心”(《破阵子·七十感怀》);以及拳拳的爱国之心和浓浓的家国情怀,“乐在众人后,忧于天下先”(《五律·岳阳楼》),“一番求索志难移,此身甘愿作人梯”(《浣溪沙·六十自述》),“此生奉献从无悔,叮嘱儿孙永向前”(《鹧鸪天·赠黑龙江农垦老战士》)。
(作者系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1年11月1日12版)
作者:刘焕性
版面编辑:张丽
新媒体编辑:魏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