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利休名言
时间:2022-04-12 20:5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缱绻风铃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千利休名言
1. 关于太刀(武士刀)或者武士的名言或者赞扬的句子
《日本刀歌》 宋朝 欧阳修 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
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
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 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词藻。 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 先王大典藏夷貊,苍波浩荡无通津。
令人感激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四十九年 一睡梦 一期荣华 一杯酒 上杉谦信辞世足利义辉 五月雨は 露か涙か 郭公 我名をあげよ 云の上まで(梅雨如露亦如泪,杜鹃载吾名至云。)
尼子胜久都渡划断す千差の道 南北东西本郷に达す(决断渡都之路差之千里,历经四方终归故乡。)毛利元就 友を得て犹ぞうれしき桜花昨日にかはるけふの色香はをしむ夜の月は入ても鹫の山云よりたかき名やはかくるる(求得知己便如迟开的樱花,尚存有昨日春天的花香。
无夜月入鹫山,令吾名至云高处。)天野隆良 不来不去、无死无生、今日云晴れて峰头月明らかなり(不来不去、无死无生,今日无云万里晴,月上峰顶格外明。)
伊香贺隆正 思いきや千年をかけし山松の 朽ちぬるときを君に见んとは(请君见,吾之千年幽思,如那不朽山松永不磨灭。)石川五右卫门石川や 浜の真砂は 尽くるとも 世に盗人の 种は尽くまじ(即使是川海滨边细小的沙子,也会被世间的的贼人盗去做巩固种子的土壤。)
井伊直政 生死の事大无常は迅速なり(人的生死存亡之大事,变幻是如此迅速无常。)石田三成筑摩江や 芦间に灯す かがり火と ともに消えゆく 我が身なりけり(吾身就如筑摩江芦间点点灯火,随之消逝而去。)
上杉谦信 极楽も地狱も先は有明の 月ぞ心に挂る云なき(月ぞこころにかかる月かな) 四十九年一梦の栄 一期栄花一杯の酒(极乐地狱之端必有光明,云雾皆散心中唯有明月(吾心中之明月啊)。四十九年繁华一梦,荣花一期酒一盅。)
我は兵にて戦いを决す、塩にて敌を屈せしめることをせじ宇喜多秀家 み菩萨の种を植えけんこの寺へ みどりの松の一あらぬ限りは(仅与金刚寺的菩萨种的青松作一别。)吉川経家 武夫の取り伝へたる梓弓 かへるやもとの栖なるらん(吾身如同武士所取下的梓弓,一去不复栖处。)
大内晴持 大内を出にし云の身なれども 出云の浦の藻屑とぞなる(此身如云般离开大内,却终化为出云湾的海草屑末。)大内义隆 さかならぬきみのうき名を留めをき 世にうらめしき春のうら波 打つ人も打たるる人も诸ともに(讨人も讨るゝ人も诸共に) 如露亦如电応作如是観(漂浮无停难留吾名,恨世间春之暗波,终彻悟胜败皆不过朝露电光,一逝即过。)
大内义长 诱ふとてなにか恨みん时きては 岚のほかに花もこそ散れ(怨艾悄然而生,发觉时,化恨成岚已催得花尽散。)大嶋澄月 澄む月の暂し云には隠るとも 己が光は照らさゞらめや(吾身就似被隐云所暂遮的清月,(至此地步)已放不出一丝光芒。)
大嶋照屋 仮初めの云隠れとは思へ共惜しむ习ひそ在明の月(忽见云遮月隐,此思绪甚惜在明之月。)太田道灌 かかる时さこそ命の惜しからめ かねて无き身と思ひ知らずば(生时未惜命之珍贵,只可惜空空躯壳,不留得半点回忆。)
太田隆通 秋风の至り至らぬ山阴に 残る红叶も散らずやはある(秋风不至深山处,残叶(枫叶)亦终将散去。)大谷吉継 契りあればむつのちまたに待てしばし おくれ先だつたがひ有りとも(乃注定在此六歧路,恭候迟早将来之日。)
冈部隆丰 白露の消えゆく秋の名残とや しばしは残る末の松风(白露消逝秋名殆去,惟独末松受残风。)冈谷隆秀 时有りて自から至り时有りて又还る 清风水を度り明月天に在り(此身时去时还,跨清风渡水,唯明月仍在天。)
小幡义実 宝剣を呑却して名弓を放下す 只斯の景のみ有り一阵の清风(吞宝剑弃名弓,只观得这一阵清风。)垣并房清 胜败の迹を论ずること莫かれ、人我暂时の情、一物不生の地、山寒うして海水清し(莫论胜败功绩,人情皆一时,此地不产一物,惟有山寒海水清。)
蒲生氏郷 かぎりあれば 吹かねど花は 散るものを 心みじかき 春の山岚(时之有限花吹散,此心归于春山风。)蒲生大膳 まてしばし我ぞ渉りて三瀬川 浅み深みも君に知らせん(吾持马刀下黄泉(三途川),是深是浅皆不告诉你。)
神户信孝【织田信孝】 昔より主を内海の浦なれば报いを待てや羽柴筑前 (『川角太合记』版)昔より主を内海の浦なれば尾张を待てや羽柴筑前 (『氏郷记』、『势州军记』版)昔より主を内海の野间なれば报いを待てや羽柴筑前 (『坂役丛话』版)过去主要在内海海湾等待捷报的羽柴筑前。(『河角摄政记录』版)过去主要在内海海湾在尾张等待的羽柴筑前。
(『姓乡记录』,『势州战记』版)过去主要在内海的野地间等待捷报的羽柴筑前。(『坡之战逸话』版)黒川隆像 梦亦是梦、空犹是空、不来不去 端的の中に在り(梦亦是梦,空犹是不空中,不去不来,惟在中央。)
黒田孝高【黒田官兵卫】おもひをく 言の叶なくて つひにいく 。
2. 日本战国名将死前说过什么名言
明智光秀 顺逆无二道,大道贯心源, 五十五年梦,醒时归一眠。
足利义辉 梅雨如露亦如泪,杜鹃载吾名至云。 尼子胜久 决断渡都之路差之千里,历经四方终归故乡。
毛利元就 求得知己便如迟开的樱花,尚存有昨日春天的花香。无夜月入鹫山,令吾名至云高处。
天野隆良 不来不去、无死无生,今日无云万里晴,月上峰顶格外明。 伊香贺隆正 请君见,吾之千年幽思,如那不朽山松永不磨灭。
石川五右卫门 即使是川海滨边细小的沙子,也会被世间的的贼人盗去做巩固种子的土壤。 井伊直政 人的生死存亡之大事,变幻是如此迅速无常。
石田三成 吾身就如筑摩江芦间点点灯火,随之消逝而去。 上杉谦信 极乐地狱之端必有光明,云雾皆散心中唯有明月。
四十九年繁华一梦,荣花一期酒一盅。 宇喜多秀家 仅与金刚寺的菩萨种的青松作一别。
吉川経家 吾身如同武士所取下的梓弓,一去不复栖处。 大内晴持 此身如云般离开大内,却终化为出云湾的海草屑末。
大内义隆 漂浮无停难留吾名,恨世间春之暗波,终彻悟胜败皆不过朝露电光,一逝即过。 大内义长 怨艾悄然而生,发觉时,化恨成岚已催得花尽散。
大嶋澄月 吾身就似被隐云所暂遮的清月,(至此地步)已放不出一丝光芒 大嶋照屋 忽见云遮月隐,此思绪甚惜在明之月。 太田道灌 生时未惜命之珍贵,只可惜空空躯壳,不留得半点回忆。
太田隆通 秋风不至深山处,残叶(枫叶)亦终将散去。 大谷吉継 乃注定在此六歧路,恭候迟早将来之日 冈部隆豊 白露消逝秋名殆去,惟独末松受残风。
冈谷隆秀 此身时去时还,跨清风渡水,唯明月仍在天。 小幡义実 吞宝剑弃名弓,只观得这一阵清风。
垣并房清 莫论胜败功绩,人情皆一时,此地不产一物,惟有山寒海水清。 蒲生氏郷 时之有限花吹散,此心归于春山风。
蒲生大膳 吾持马刀下黄泉(三途川),是深是浅皆不告诉你。 黒川隆像 梦亦是梦,空犹是不空中,不去不来,惟在中央。
黒田孝高 不叙往事先去探路(下黄泉),若是往后你迷路了就交给我吧。 斎藤利三 生命短暂的露水来不及等到天明见到明日的山丘,便在这短夜中消逝了。
(这句是看到现在最好翻的了。几乎没文言) 佐久间盛政 世上永不停止转动的小车,出了火宅的门便完结了。
佐佐成政 迩来忧患集一身,铁胄身躯今始破。 岛津忠良 莫急且留吾心啊,吹不去所决定的限度。
岛津歳久 此身掩于蓑衣中,悄然登至白云上。 岛津义弘 春樱秋枫留不住,人去关卡亦成空。
少弐政资 花散非风之罪,乃因春将尽。 终善非人之过,只因时已至。
诹访頼重 悄然尽枯的草叶,赋其灵得又一生。 柴田胜家 夏梦无常一世名,杜鹃凄鸣上云霄。
清水宗治 浮沉乱世身已去,惟有此名留松苔。 陶晴贤 何惜何怨溯本求原,天命注定在此身中。
高桥镇种 滔滔红尘无永生, 门苔沟水掩吾名, 门苔青下埋吾身, 恐怕此名亦传不至云端处了吧。 立花道雪 心无二处,*此铁弓亦达不成丰国盛世也。
武田胜頼 月色朦胧云淡霞隐,待放晴时,再去那西山之端吧。
武田信玄 此身此骨归于天地,不沾红尘,独自风流。 伊达政宗 心中明月当空无丝云,照尽浮屠世间黑暗。
豊臣秀吉 身如朝露,飘渺随梦,大阪叱咤风云,繁华如梦一场。 豊臣秀次 如吾心观不尽花月,于尘世不留半点浮思。
鸟居强右卫门 吾等性命同念珠之绳,乃无与伦比武士之道。 平冢为広 为君辞命再所不惜,留世间思绪不停息。
别所长治 临终无怨亦无恨,仅将吾身代诸君之命。 三浦义同 〖道寸〗 胜兵败将皆如瓦器(素陶),一朝破碎终归尘土。
三浦义意 天皇世世永存,纵然黄梁一梦,是梦是实皆不知,醒来惟见,一隙晨光照尘世。 三原绍心 挥手中太刀,余音缭绕久久不息,必能传至天之顶端。
三好长治 “三好”原野树梢雪花飘散,“长治”宿店人心畏惧。 三好义贤 枯草上的霜雪随着早晨的阳光消失了,吾命也如此终究逃不过报应啊。
长野业盛 春风吹得樱梅散尽,惟留吾名至箕轮山中。 二条良豊 秋风咆哮狂扫真葛原,吾留怨恨直上云霄。
祢宜右信 狂风过后的平原,残印点点见草上露水,尚未凋谢的花(如同这乱世)也来日不长了。 别所友之 一生寄命于梓弓,一无所有名留世。
别所治忠 君已不在,吾这满负伤愁之身也无意义留此世上了。 北条氏照 生于天地之清澈,归于本愿之清澄。
北条氏政 正是有了枫叶残留的秋天, 才会有怨恨秋风散花的春天, 吾心便如那吹散云雾见明月的秋之晚风。 细川高国 呈现吾胸中鸿图这志所建起来的山河,即便到了来世也会注视着。
细川玉子 别离时才方知这世间,花亦花来人亦人。 右田隆次 稍上将落之水滴,悟天下也亦万事迟矣。
山崎隆方 不闻不思则无迷惑,但若无迷惑则亦无“悟”也。 冷泉隆豊 (天皇的)治世一场宛如空中烟云,风流云散皆成空。
吉弘统幸 明日不知又是谁,草席裹尸石垣原,沐浴着同今日一样的月光。 织田市 夏夜飘渺梦,杜鹃声声催泪别。
千利休 携吾所得此具太刀,于此刻抛向天际。
3. 求日本茶道经典语录
“独坐观念”。
这个和“一期一会”一样,出自于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面对茶釜 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拥起一股充实感。”
“和敬清寂”。
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
以上这两个概念再加上你说的“一期一会”就是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会;(三)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
“茶禅一味”。
千利休的“ 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作为武野绍鸥及门高徒的千利休(纪元1522年——1592年),幼名四郎,法号宗易、利休,斋号抛筌,出生于河内国堺町(今大阪府堺市)的商人家庭,幼年已亲近于茶道,十八岁拜在绍鸥的门下,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和精进修为,他不仅全面继承了珠光的“禅茶一味”理论和绍鸥的茶道本土化运动,进而克绍箕裘,多有发明,亲手完成了对茶道的全面改造,使之彻底脱胎换骨,真正深入日本人心,成为国民文化。因此,每当人们评价武野绍鸥的贡献时,首先就会提及是他亲手栽培出利休这样的古今第一人。由此可见,利休确实全面超越了自己的师长和前辈,在日本茶道史上达到了不可企及的至高地位。
“佛法存于茶汤”。
被后世尊为日本茶道开山鼻祖的田村珠光, 是十五世纪在奈良称名寺出家的一位僧人。十五世纪,民间茶会限于封建等级制度和举办者的财力,只能在一种叫做“草庵”的简陋茶室内进行。然而,恰恰是这种简约古朴的建筑风格,却令珠光仿佛一下子悟到了什么。每当他正襟危坐于小小草庵之中,品评各种茶艺的时候,他的心就情不自禁地与周遭环境发生共鸣,他努力捕捉着共鸣之中所传递出来的禅机佛法,终于从那首著名的佛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中有所顿悟,作出了“佛法存于茶汤”的论断。
“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
在网上搜到的一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4. 丰臣秀吉为什么要杀了茶道鼻祖千利休
秀吉出身贫贱,传奇性的成为天下的统治者,在讲究名门渊源的日本古代,这是仅有的奇迹。
秀吉统治的基础是相当薄弱的,几乎完全依靠他个人 的超凡能力。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正统化,秀吉伤透了脑筋。
茶道在他看来,既是癖好,又是安抚天下的极好工具,同时也可以满足自己心理上的虚荣。 因此,秀吉非常需要通过利休这位天下闻名的茶人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他对茶事活动的热衷到了痴迷的地步,而他那天才的想象力,也在这方面有不少的发挥。
天正十三年(1585年), 秀吉从天皇那里取得了"关白"的官位,这是公卿的最高官职,对于追求名正言顺的地位、级别的秀吉而言,其意义不言自明。为此,他举办了一次高规格的宫内茶会,利休是当然的主持人 。
茶会上,先由秀吉为天皇点茶,所用的茶道具是专门定做,完全崭新的一套,以示对天皇无暇神体的尊敬。再由利休为天皇点茶,使用的茶器是珍贵的唐物"新田肩冲"、"初花肩冲"和" 松花",其中的叶茶壶"松花",据说价值40万石,相当于日本当时一国到两国的领地(日本共分66国),可谓价值连城。
此次茶会,是利休一生级别最高的一次茶会,他也被天皇赐予"利 休"的法号,在这之前,他一直被世人称为千宗易。 两年以后(1587)的北野大茶会,是秀吉与利休合作的最高峰,也是茶道史上仅见的大场面。
秀吉发布文告:于10月1日至10日举行10天的大茶会。只要热爱茶道,无论武士、商人、农 民百姓,只需携茶釜(茶具一种,煮水的壶)一只、水瓶一个、饮料一种,即可参加。
没有茶,拿米粉糊代替也无妨。不必担心没有茶室,只需在松林中铺两三张榻榻米即可,没有榻榻米 ,用一般草席也可以,可以自由选择茶席的位置。
除日本人外,爱好茶道的中国人也可出席。无论何人,只要光临秀吉的茶席的,均可以喝到秀吉亲自点的茶。
这篇文告一出,应者云集, 在茶会当天,茶席一个接一个,达到800之多。秀吉更是摆出了他曾经在天皇和明朝使节面前炫耀过的黄金茶室。
完全用黄金为材料建造茶室,恐怕只有像秀吉这样的天才、怪才加心理扭曲的变态才会想的出来。 北野大茶会是茶道空前的盛典,可以看出当时茶风的昌盛,而这次盛会对于茶道普及的推动作用也是无庸置疑的,不管秀吉热衷茶道的动机如何,他对日本茶道发展的重大贡献不容抹杀 。
利休侍奉秀吉的10年,是他茶道境界不断提升,艺术才华充分展现的黄金时期。他对茶道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由于茶道本身就是融会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陶器、漆器、竹器、礼仪、缝纫等诸方面的综合文化体系,因此,利休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茶的本身,扩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人们把利休喜爱的、体现了他的审美观的东西以他的名 字命名,这样的例子就有"利休栅栏"、"利休色"、"利休豆馅"、"利休馒头"、"利休牡丹"、"利休豆腐"、"利休头巾"、"利休木屐"、"利休扇子"、"利休缎子"等等许多,可以说,在整部 日本的历史上,迄今为止,对其民族文化艺术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利休莫属。
茶道从珠光开始有了"道"的地位,而在利休之后,更逐渐成为了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表。利休,不愧为世 界级的文化名人。
利休的茶道思想,继承珠光、绍鸥的衣钵,继续追求着"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之境界。珠光已经基本荡涤了茶文化中娱乐性的因素,利休更彻底的斩断了旧式茶文化中与物 质世界的种种联系。
他把四张半榻榻米大小(约8.186平方米)的标准茶室进一步缩小为三张甚至两张半(4.5平方米)榻榻米,室内装饰也尽量简化,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任何的娱乐 都是无法进行的,而主客举手投足如果不遵循一定的礼法,茶事就根本无法完成(一次茶事长达4小时),茶道成为了一种修行,任何物质上的欲念都不能存在在茶室之中。主客在极近的 距离促膝而坐,面貌、动作可以历历印在对方的脑海里,从而达到以心传心,心心相映的境界。
利休将茶道回归到了淡泊自然的最初。他留下的一句话成为后世茶人的至理名言:"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夏天如何使茶室凉爽,冬天如何使茶室温暖,炭要放得适当,利于烧水 ,茶要点得可口,这就是茶道的秘诀。"利休心中丝毫不存在既有的规矩与陈念,从心所欲的不断创造出新的茶趣。
与当时争相追求名贵茶道具的世风相反,他把日常生活用具随手用来作 为茶具,用日本常见的竹器来替代高贵的金属器皿,终其一生没有用心收集任何的"名器",却发现和创造"名器"无数。几乎每一件他挑选出来的茶道具,不论原来是农家的水碗也好,还是 裂了的竹子也好,都成为后世茶人珍爱的至宝。
人们常说,技能臻于极致就是"道",达于"道"者,一举一动无不是技艺之巅,利休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越到晚年越趋于古拙稚朴。未曾料到,这却给他自己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
前面提到过,秀吉是个喜欢大场面,喜欢铺张的人,可能这样才能使他忘记自己的下贱出身,感觉到身为"天下人"的尊严,他对名贵茶道具近乎贪婪的追求,对地位、财富、人生享受无 止境的欲望,都与利休水火不容。虽然利休对。
5. 茶道的历史的好句
“茶道就是把炭放进炉子里,等水开到适当程度,加上茶叶使其产生适当的味道。按照花的生长情形,把花插在瓶子里。在夏天的时候使人想到凉爽,在冬天的时候使人想到温暖,没有别的秘密。” 千利休
千利休(日本语:千 利休/せん の りきゅう Sen no Rikyu,生于1522年,卒于1591年4月21日。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著名的茶道宗师,日本人称茶圣。本名田中与四郎,家纹是“利休梅”。时人把他与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称为“天下三宗匠”。千利休作为日本著名的茶圣,他在日本茶界以及日本历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即便放眼全世界,他对于茶文化、茶历史的贡献与地位,都是不容抹杀以及不容置疑的,即便是再偏激的民族主义者,只要真正了解了千利休的生平,也会对这位茶道宗师兼高僧产生许多的敬意。 千利休大器晚成,五十二岁才成为织田信长的茶头,因此登上日本的政治舞台,其命运因此发生巨大转折,随后织田信长遭遇本能寺之变,丰臣秀吉得取了天下,千利休也开始了其辉煌的黄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千利休的茶道境界攀升到了登峰造极,返璞归真的境界。 当时有人慕名向千利休来讨教茶道之奥义,千利休便告诉他们:“茶道就是把炭放进炉子里,等水开到适当程度,加上茶叶使其产生适当的味道。按照花的生长情形,把花插在瓶子里。在夏天的时候使人想到凉爽,在冬天的时候使人想到温暖,没有别的秘密。”
6. 求日本战国时期个名将的名句
明智光秀 顺逆无二道,大道贯心源, 五十五年梦,醒时归一眠。
足利义辉 梅雨如露亦如泪,杜鹃载吾名至云。 尼子胜久 (老尼子。
) 决断渡都之路差之千里,历经四方终归故乡。
毛利元就 求得知己便如迟开的樱花,尚存有昨日春天的花香。无夜月入鹫山,令吾名至云高处。
天野隆良 不来不去、无死无生,今日无云万里晴,月上峰顶格外明。 伊香贺隆正 请君见,吾之千年幽思,如那不朽山松永不磨灭。
石川五右卫门 即使是川海滨边细小的沙子,也会被世间的的贼人盗去做巩固种子的土壤。 井伊直政 人的生死存亡之大事,变幻是如此迅速无常。
(生死大事,变幻无常。按他字面看其实就这么点。
) 石田三成 吾身就如筑摩江芦间点点灯火,随之消逝而去。
上杉谦信 极乐地狱之端必有光明,云雾皆散心中唯有明月。(吾心中之明月啊) 四十九年繁华一梦,荣花一期酒一盅。
宇喜多秀家 仅与金刚寺的菩萨种的青松作一别。 吉川経家 吾身如同武士所取下的梓弓,一去不复栖处。
大内晴持 此身如云般离开大内,却终化为出云湾的海草屑末。 大内义隆 漂浮无停难留吾名,恨世间春之暗波,终彻悟胜败皆不过朝露电光,一逝即过。
大内义长 怨艾悄然而生,发觉时,化恨成岚已催得花尽散。 大嶋澄月 吾身就似被隐云所暂遮的清月,(至此地步)已放不出一丝光芒。
(此句完全就是以自己名字暗喻的嘛。
) 大嶋照屋 忽见云遮月隐,此思绪甚惜在明之月。
太田道灌 生时未惜命之珍贵,只可惜空空躯壳,不留得半点回忆。 (这个很徐志摩阿。
) 太田隆通 秋风不至深山处,残叶(枫叶)亦终将散去。
大谷吉継 乃注定在此六歧路,恭候迟早将来之日。(应该是指做好早晚都要死的心理准备了吧。
) 冈部隆丰 白露消逝秋名殆去,惟独末松受残风。
冈谷隆秀 此身时去时还,跨清风渡水,唯明月仍在天。 小幡义実 吞宝剑弃名弓,只观得这一阵清风。
垣并房清 莫论胜败功绩,人情皆一时,此地不产一物,惟有山寒海水清。 蒲生氏郷 时之有限花吹散,此心归于春山风。
蒲生大膳 吾持马刀下黄泉(三途川),是深是浅皆不告诉你。(这句是最有趣的了啊~) 神户信孝 〖织田信孝〗 过去主要在内海海湾等待捷报的羽柴筑前。
『河角摄政记录』版 过去主要在内海海湾在尾张等待的羽柴筑前。『姓乡记录』,『势州战记』版。
过去主要在内海的野地间等待捷报的羽柴筑前。『坡之战逸话』版。
(这是辞世么?)黒川隆像 梦亦是梦,空犹是不空中,不去不来,惟在中央。 黒田孝高 不叙往事先去探路(下黄泉),若是往后你迷路了就交给我吧。
斎藤道三 。
(某人翻译不出来。)
↓ 斎藤利三 生命短暂的露水来不及等到天明见到明日的山丘,便在这短夜中消逝了。(这句是看到现在最好翻的了。
几乎没文言) 佐久间盛政 世上永不停止转动的小车,出了火宅的门便完结了。 (。
这句也看的糊哩糊涂的。)
佐佐成政 迩来忧患集一身,铁胄身躯今始破。 岛津忠良 莫急且留吾心啊,吹不去所决定的限度。
岛津歳久 此身掩于蓑衣中,悄然登至白云上。 岛津义弘 春樱秋枫留不住,人去关卡亦成空。
少弐政资 花散非风之罪,乃因春将尽。 终善非人之过,只因时已至。
诹访頼重 悄然尽枯的草叶,赋其灵得又一生。 柴田胜家 夏梦无常一世名,杜鹃凄鸣上云霄。
清水宗治 浮沉乱世身已去,惟有此名留松苔。 陶晴贤 何惜何怨溯本求原,天命注定在此身中。
高桥镇种 滔滔红尘无永生, 门苔沟水掩吾名, 门苔青下埋吾身, 恐怕此名亦传不至云端处了吧。 立花道雪 心无二处,*此铁弓亦达不成丰国盛世也。
武田胜頼 月色朦胧云淡霞隐,待放晴时,再去那西山之端吧。
武田信玄 此身此骨归于天地,不沾红尘,独自风流。 伊达政宗 心中明月当空无丝云,照尽浮屠世间黑暗。
丰臣秀吉 身如朝露,飘渺随梦,大阪叱咤风云,繁华如梦一场。 丰臣秀次 如吾心观不尽花月,于尘世不留半点浮思。
鸟居强右卫门 吾等性命同念珠之绳,乃无与伦比武士之道。 平冢为広 为君辞命再所不惜,留世间思绪不停息。
别所长治 临终无怨亦无恨,仅将吾身代诸君之命。 三浦义同 〖道寸〗 胜兵败将皆如瓦器(素陶),一朝破碎终归尘土。
三浦义意 天皇世世永存,纵然黄梁一梦,是梦是实皆不知,醒来惟见,一隙晨光照尘世。 三原绍心 挥手中太刀,余音缭绕久久不息,必能传至天之顶端。
三好长治 “三好”原野树梢雪花飘散,“长治”宿店人心畏惧。 三好义贤 枯草上的霜雪随着早晨的阳光消失了,吾命也如此终究逃不过报应啊。
长野业盛 春风吹得樱梅散尽,惟留吾名至箕轮山中。 二条良丰 秋风咆哮狂扫真葛原,吾留怨恨直上云霄。
祢宜右信 狂风过后的平原,残印点点见草上露水,尚未凋谢的花(如同这乱世)也来日不长了。 别所友之 一生寄命于梓弓,一无所有名留世。
别所治忠 君已不在,吾这满负伤愁之身也无意义留此世上了。 北条氏照 生于天地之清澈,归于本愿之清澄。
北条氏政 正是有了枫叶残留的秋天, 才会有怨恨秋风散花的春天, 吾心便如那吹散云雾见明月的秋之晚风。 (。
这个翻得很勉强的。
)细川高国 呈现吾胸中鸿图这志所建起来的山河,。
7. 丰臣秀吉为什么要杀了茶道鼻祖千利休
秀吉出身贫贱,传奇性的成为天下的统治者,在讲究名门渊源的日本古代,这是仅有的奇迹。
秀吉统治的基础是相当薄弱的,几乎完全依靠他个人 的超凡能力。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正统化,秀吉伤透了脑筋。
茶道在他看来,既是癖好,又是安抚天下的极好工具,同时也可以满足自己心理上的虚荣。 因此,秀吉非常需要通过利休这位天下闻名的茶人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他对茶事活动的热衷到了痴迷的地步,而他那天才的想象力,也在这方面有不少的发挥。
天正十三年(1585年), 秀吉从天皇那里取得了"关白"的官位,这是公卿的最高官职,对于追求名正言顺的地位、级别的秀吉而言,其意义不言自明。为此,他举办了一次高规格的宫内茶会,利休是当然的主持人 。
茶会上,先由秀吉为天皇点茶,所用的茶道具是专门定做,完全崭新的一套,以示对天皇无暇神体的尊敬。再由利休为天皇点茶,使用的茶器是珍贵的唐物"新田肩冲"、"初花肩冲"和" 松花",其中的叶茶壶"松花",据说价值40万石,相当于日本当时一国到两国的领地(日本共分66国),可谓价值连城。
此次茶会,是利休一生级别最高的一次茶会,他也被天皇赐予"利 休"的法号,在这之前,他一直被世人称为千宗易。 两年以后(1587)的北野大茶会,是秀吉与利休合作的最高峰,也是茶道史上仅见的大场面。
秀吉发布文告:于10月1日至10日举行10天的大茶会。只要热爱茶道,无论武士、商人、农 民百姓,只需携茶釜(茶具一种,煮水的壶)一只、水瓶一个、饮料一种,即可参加。
没有茶,拿米粉糊代替也无妨。不必担心没有茶室,只需在松林中铺两三张榻榻米即可,没有榻榻米 ,用一般草席也可以,可以自由选择茶席的位置。
除日本人外,爱好茶道的中国人也可出席。无论何人,只要光临秀吉的茶席的,均可以喝到秀吉亲自点的茶。
这篇文告一出,应者云集, 在茶会当天,茶席一个接一个,达到800之多。秀吉更是摆出了他曾经在天皇和明朝使节面前炫耀过的黄金茶室。
完全用黄金为材料建造茶室,恐怕只有像秀吉这样的天才、怪才加心理扭曲的变态才会想的出来。 北野大茶会是茶道空前的盛典,可以看出当时茶风的昌盛,而这次盛会对于茶道普及的推动作用也是无庸置疑的,不管秀吉热衷茶道的动机如何,他对日本茶道发展的重大贡献不容抹杀 。
利休侍奉秀吉的10年,是他茶道境界不断提升,艺术才华充分展现的黄金时期。他对茶道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由于茶道本身就是融会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陶器、漆器、竹器、礼仪、缝纫等诸方面的综合文化体系,因此,利休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茶的本身,扩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人们把利休喜爱的、体现了他的审美观的东西以他的名 字命名,这样的例子就有"利休栅栏"、"利休色"、"利休豆馅"、"利休馒头"、"利休牡丹"、"利休豆腐"、"利休头巾"、"利休木屐"、"利休扇子"、"利休缎子"等等许多,可以说,在整部 日本的历史上,迄今为止,对其民族文化艺术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利休莫属。
茶道从珠光开始有了"道"的地位,而在利休之后,更逐渐成为了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表。利休,不愧为世 界级的文化名人。
利休的茶道思想,继承珠光、绍鸥的衣钵,继续追求着"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之境界。珠光已经基本荡涤了茶文化中娱乐性的因素,利休更彻底的斩断了旧式茶文化中与物 质世界的种种联系。
他把四张半榻榻米大小(约8.186平方米)的标准茶室进一步缩小为三张甚至两张半(4.5平方米)榻榻米,室内装饰也尽量简化,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任何的娱乐 都是无法进行的,而主客举手投足如果不遵循一定的礼法,茶事就根本无法完成(一次茶事长达4小时),茶道成为了一种修行,任何物质上的欲念都不能存在在茶室之中。主客在极近的 距离促膝而坐,面貌、动作可以历历印在对方的脑海里,从而达到以心传心,心心相映的境界。
利休将茶道回归到了淡泊自然的最初。他留下的一句话成为后世茶人的至理名言:"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夏天如何使茶室凉爽,冬天如何使茶室温暖,炭要放得适当,利于烧水 ,茶要点得可口,这就是茶道的秘诀。"利休心中丝毫不存在既有的规矩与陈念,从心所欲的不断创造出新的茶趣。
与当时争相追求名贵茶道具的世风相反,他把日常生活用具随手用来作 为茶具,用日本常见的竹器来替代高贵的金属器皿,终其一生没有用心收集任何的"名器",却发现和创造"名器"无数。几乎每一件他挑选出来的茶道具,不论原来是农家的水碗也好,还是 裂了的竹子也好,都成为后世茶人珍爱的至宝。
人们常说,技能臻于极致就是"道",达于"道"者,一举一动无不是技艺之巅,利休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越到晚年越趋于古拙稚朴。未曾料到,这却给他自己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
前面提到过,秀吉是个喜欢大场面,喜欢铺张的人,可能这样才能使他忘记自己的下贱出身,感觉到身为"天下人"的尊严,他对名贵茶道具近乎贪婪的追求,对地位、财富、人生享受无 止境的欲望,都与利休水火不容。虽然利休对。
8. 茶道的历史的好句
“茶道就是把炭放进炉子里,等水开到适当程度,加上茶叶使其产生适当的味道。
按照花的生长情形,把花插在瓶子里。在夏天的时候使人想到凉爽,在冬天的时候使人想到温暖,没有别的秘密。”
千利休千利休(日本语:千 利休/せん の りきゅう Sen no Rikyu,生于1522年,卒于1591年4月21日。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著名的茶道宗师,日本人称茶圣。
本名田中与四郎,家纹是“利休梅”。时人把他与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称为“天下三宗匠”。
千利休作为日本著名的茶圣,他在日本茶界以及日本历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即便放眼全世界,他对于茶文化、茶历史的贡献与地位,都是不容抹杀以及不容置疑的,即便是再偏激的民族主义者,只要真正了解了千利休的生平,也会对这位茶道宗师兼高僧产生许多的敬意。 千利休大器晚成,五十二岁才成为织田信长的茶头,因此登上日本的政治舞台,其命运因此发生巨大转折,随后织田信长遭遇本能寺之变,丰臣秀吉得取了天下,千利休也开始了其辉煌的黄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千利休的茶道境界攀升到了登峰造极,返璞归真的境界。
当时有人慕名向千利休来讨教茶道之奥义,千利休便告诉他们:“茶道就是把炭放进炉子里,等水开到适当程度,加上茶叶使其产生适当的味道。按照花的生长情形,把花插在瓶子里。
在夏天的时候使人想到凉爽,在冬天的时候使人想到温暖,没有别的秘密。”。
9. 关于千利休 的日语介绍~
幼名は与四郎(与四郎)、のち法名を宗易(そうえき)、抛筌斎(ほうせんさい)と号した。
広く知られた利休の名は、天正13年(1585年)の禁中茶会にあたって町人の身分では参内できないために正亲町天皇から与えられた居士号である。考案者は、大林宗套、笑岭宗欣、古渓宗陈など诸说がある。
いずれも大徳寺の住持となった名僧で、宗套と宗欣は堺の南宗寺の住持でもあった。宗陈の兄弟弟子であった春屋宗园によれば大林宗套が考案者だったという(『一黙稿』)。
しかし宗套は禁中茶会の17年前に示寂しており、彼が関わったとすれば利休が宗套から与えられたのは「利休宗易」の名であり、若年时は讳(いみな)の「宗易」を使用し、后に宫中参内に际して字(あざな)の「利休」を居士号としたと考えられる。こう考えれば宫中参内の2年前、天正11年(1583年)に描かれた肖像画(正木美术馆蔵)の古渓宗陈による讃に「利休宗易禅人」とあることも理解できる。
号の由来は「名利、既に休す」の意味とする场合が多いが、现在では「利心、休せよ」(才能におぼれずに「老古锥(使い古して先の丸くなった锥)」の境地を目指せ)と考えられている。なお『茶経』の作者とされる陆羽(りくう)にちなんだものだという说も一部にあるようである。
いずれにせよ「利休」の名は晩年での名乗りであり、茶人としての人生のほとんどは「宗易」として送っている。生涯和泉国・堺の商家(屋号「鱼屋(ととや)」)の生まれ。
家业は纳屋众(仓库业)。父は田中与兵卫(田中与兵衞)、母の法名は月岑(げっしん)妙珎、妹は宗円(茶道久田流へ続く)。
若年より茶の汤に亲しみ、17歳で北向道陈、ついで武野绍鴎に师事し、师とともに茶の汤の改革に取り组んだ。堺の南宗寺に参禅し、その本山である京都郊外紫野の大徳寺とも亲しく交わった。
织田信长が堺を直辖地としたときに茶头として雇われた。本能寺の変の后は豊臣秀吉に仕えた。
天正13年(1585年)10月の秀吉の正亲町天皇への禁中献茶に奉仕し、このとき宫中参内するため居士号「利休」を勅赐される。天正15年(1587年)の北野大茶汤を主管し、一时は秀吉の重い信任を受けた。
また黄金の茶室の设计などを行う一方、草庵茶室の创出・楽茶碗の制作・竹の花入の使用をはじめるなど、わび茶の完成へと向かっていく。秀吉の聚楽城内に屋敷を构え聚楽第の筑庭にも関わり、禄も3千石を赐わるなど、茶人として名声と権威を夸った。
秀吉の政事にも大きく関わっており、大友宗麟は大坂城を访れた际に豊臣秀长から「公仪のことは私に、内々のことは宗易(利休)に」と耳打ちされた。天正19年(1591年)、利休は突然秀吉の逆鳞に触れ、堺に蛰居を命じられる。
前田利家や、利休七哲のうち古田织部、细川忠兴ら大名である弟子たちが奔走したが助命は适わず、京都に呼び戻された利休は聚楽屋敷内で切腹を命じられる。享年70 。
切腹に际しては、弟子の大名たちが利休夺还を図る恐れがあることから、秀吉の命令を受けた上杉景胜の军势が屋敷を取り囲んだと伝えられる。死后、利休の首は一条戻桥で枭首された。
首は赐死の一因ともされる大徳寺三门上の木像に踏ませる形でさらされたという。利休が死の前日に作ったとされる遗偈(ゆいげ)が残っている。
利休の茶の汤「わび茶」の完成者としての利休像は、『南方録』を初めとする后世の资料によって大きく演出されてきたものである。伪书である『南方録』では、新古今集(六百番歌合に出咏)の藤原家隆の歌、「花をのみ 待つらん人に 山里の 雪间の草の 春をみせばや 」を利休の茶の心髄としており、表面的な华やかさを否定した质実な美として描かれている。
しかしこれらの资料では精神论が强调されすぎており、かえって利休の茶の汤を不明确なものとする结果を招いてきた。同时代の茶の汤を知るには、利休の高弟である山上宗二による『山上宗二记』が第1级の资料とされている。
この书によると、利休は60歳までは先人の茶を踏袭し61歳から(つまり本能寺の変の年から)ようやく独自の茶の汤を始めたという。つまり、死までの10年间がわび茶の完成期だったということになる。
利休の茶の汤の重要な点は、名物を尊ぶ既成の価値観を否定したところにあり、一面では禁欲主义ともいえる。その代わりとして创作されたのが楽茶碗や万代屋釜に代表される利休道具であり、造形的には装饰性の否定を特徴としている。
名物を含めた唐物などに较べ、このような利休道具は决して高価なものではなかった点は重要である。利休は茶室の普请においても画期的な変革を行っている。
草庵茶室の创出である。それまでは4畳半を最小としていた茶室に、庶民の间でしか行われていなかった3畳、2畳の茶室を采りいれ、躙り口(潜り)や下地窓、土壁、五(四)尺床などを工夫した。
なかでも特笔されるべきは「窓」の采用である。师の绍鸥まで茶室の采光は縁侧に设けられた2。
10. 日本古代制作茶杯的名人
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对日本茶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日本茶器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制作茶器的理念
1、取其神不取其形。在战国时代,人们以拥有名茶器作为彰显个人风雅和社会地位的标志。但是千利休却不认同,他参加了很多茶会,结束后会用纸片剪切成自己所见茶器的形状、大小,并涂色、标注。领会名茶器制作者的意境与制作思路,从而将自己的茶器制作技艺提高到新的层次。
2、不盲目追捧。战国时代的的茶器风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复古流,以推崇唐物、名物为主(即从中国流传而来的茶器或日本自古流传的茶器)。另一种是浮夸流,分两种一种是像丰臣秀吉那样夸张和黄金茶室和黄金茶具,另一种是破坏茶器后修复,体现其残次美。但千利休没有盲目追随俗流,而是不断总结创新,提出自己的茶器制作思想。
3、崇尚自然朴素之理。提出“乐烧”制法,“乐烧”可称得上是桃山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茶陶,最初是由千利休定型,京都的陶工长次郎烧制而成。长次郎的父亲是来自中国或朝鲜(当时中、朝的陶瓷工艺都远较日本先进)的陶瓦工,父子同为丰臣秀吉的聚乐第工程烧瓦,从而与承担此项工程的千利休相识。后来丰臣秀吉称同窑的宗庆(长次郎的助手,乐家第二代常庆的父亲)所烧之器“天下第一”,并赐予“聚乐”的“乐”字金印与银印(在茶碗底部盖印自此而起,而长次郎作的所有茶碗皆无印),故后世称长次郎开创的这一茶陶流派为“乐烧”。
乐茶碗根据釉色分为赤乐与黑乐两种。赤乐施红釉,是天正十四年前试烧成功的品种;黑乐施黑釉,黑中泛褐,富于变幻,给人以温厚的感觉。乐烧放弃了辘轳拉坯的制作方法,完全由手捏制,加以刀削成形,因而器形都不完全规整,正符合了佗茶道中不对称的审美。无论赤乐还是黑乐,都在素烧(胎土成形后不上釉而直接入窑烧制)后多次上釉(如此一来釉比较厚),再入窑烧成(所谓“二次烧”),工艺过程非常复杂、讲究。所以乐烧虽看似粗朴,实则精心制作之产物。
又如千利休在林中随手所劈之竹所制成的茶桡,看似粗糙,但却充满自然平和的气息,使茶道通天人合一的境界完全体检出来。
茶之道:从“一期一会”说开去
大约是在前年的某个时候吧,我偶然间在一家茶座的墙壁上,看到了这样的一行泼墨大字“一期一会”,那个时候的我,对于饮茶,还是十分生疏的,特别是广东这边流行的“功夫茶”,让我尤为反感,一小杯、一小盏地斟着喝,然后又是洗茶具,又是不断地煮茶、最后喝到嘴里的,也只是一小杯而已,实在是教人不爽。在我们老家那边,喝茶却从来都没有如此讲究,因为我们会直接将茶叶放入很大的杯子里,兑上开水,直接饮用,好不过瘾!
也许就是从那一次,我开始仔细琢磨“一期一会”的深刻道理来,在我肤浅地看来,这似乎与饮茶没有太多必然联系,更多是讲述一份人生的哲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然而,在我经历了人生之中许多的酸甜苦辣之后,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我才蓦然发现,原来“品茶”与“品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都是一样的。
“一期一会”字面意思,是指“一生只有一次的相会”——纵使同样的宾主数次交会,今日之会也是不可再求的,实是一世才有的一度之会。言下之意,就算相同的人可以几次相聚,但此时此地的相聚,却绝不会再有,而是一生当中仅有的一次。不仅茶会如此,实际上我们的人生也如此。所以我们与人的每一次相遇、每一次聚会,都应该珍惜对待。
一期一会(いちごいちえ),是日本茶道用语。是利休集珠光(村田)流、绍鸥(武野)流之义理提出的重要茶之道(不是茶道),后经七哲、三千家和千宗室(里千家)、速水宗达等人传修,进一步发扬。“一期一会”四个字首次被提出,是在千利休的弟子山上宗二的《山上宗二记》中。一般认为,此理在《山上宗二记》记里表述的较为清楚,但不拘于此,其他如《细川三斋茶书》(细川忠兴)亦有说明。后来,因为富于禅理,“一期一会”成为日本佛道、茶道的重要思想、概念。
一期一会,字面上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白。融会到茶道的仪式里,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茶道活动,包括“水、饭、谈、茶”四个步骤,最后完成时使亭主和主客、从客静心清志,由内到外自然涌现出一种“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世当珍惜”之感,苍凉而略带寂寥。进而思考人生的离合、相聚的欢娱,使参与者的精神境界接受一次洗礼,达到更高的状态——冥想中的涅槃。这,是一期一会的道理,也是茶中的道理。
“一期”表示人的一生;“一会”则意味着仅有一次的相会。百多年前大将井伊直弼诠解道:茶会也可为“一期一会”之缘也。即便主客多次相会也罢。但也许再无相会之时,为此作为主人应尽心招待客人而不可有半点马虎,而作为客人也要理会主人之心意,并应将主人的一片心意铭记于心中,因此主客皆应以诚相待,此乃为“一期一会”也。
“一期一会”充分体现了佛教中的“无常”思想,人生及其每个瞬间都不能重复。 “一期一会”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个瞬间的机缘,并为人生中可能仅有的一次相会,付出全部的心力;若因漫不经心轻忽了眼前所有,那会是比擦身而过更为深刻的遗憾。
茶之道:从中日两国不同的茶文化说起....
茶,原产于我国,故“茶文化”也是起源于我国。众所周知,茶最初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草药而被应用。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国的古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关于茶的史料。中国最初饮茶时期可追溯到三国时代,而饮茶得到了普及,则是在唐朝时代。
唐代著名的茶学家陆羽(公元733~804年)堪称是我国的“茶圣”,同时还被称为“茶神”、“茶王”、“茶祖”等,足见陆羽对中国茶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陆羽同时又是诗人、书法家、史学家。陆羽的《茶经》是中国茶界巨著,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了中国茶道精神。北宋的梅尧臣曾评价陆羽道:“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而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可以说是其中最精彩的内容之一。那中国茶何时传入日本呢?据藤原清辅所著的《奥义抄》(著书年间1135~1144年)记载,天平元年(公元729年)4月,圣武天皇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就举行了“引茶”的仪式,引茶即“赐茶”。
据此可以推测:茶叶由遣唐使从中国带入日本的时间在公元8世纪初,即在日本奈良时代初期。然而,据中、日专家分析,《奥义抄》里关于茶的记载存在一定的疑点,甚至认为是没有根据的。毕竟,《奥义抄》的成书年份与茶传入日本的年份相差甚远,而且比《奥义抄》成书得早的《续日本记》(公元797年)却根本没有提及过“茶”这种被日本人视为贵重物品的东西!
至日本平安时代初期,公元9世纪初期,804年,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和尚(公元767~822年)入唐求法,受戒于浙江省天台山天台宗第十祖道邃,并得到天台宗教义。因为天台山盛产茶,所以最澄和尚于805年返回日本时,把茶籽也一同带回了日本。
归国后,最澄和尚在滋贺大津的比睿山开创了日本天台宗,并将茶籽种植在比睿山山麓的日吉神社内,此后移植至京都、宇治、栂尾等地。从此,茶叶种植正式传入了日本。时至今天,在日吉神社仍矗立着一块最澄所立的石碑,上书“此为日本最早茶园”。其后,在最澄、空海、永忠等多位高僧的推广下,以及加上皇室,尤其是嵯峨天皇的大力支持下,便诞生了当时著名的“弘仁茶风”(公元810~824年)。
日本正史中,最早出现关于茶的记载是在公元840年成书的《日本后记》,当中用汉字记载着:“同仁六年(815年)四年癸亥,嵯峨天皇幸临近江国滋贺韩崎,便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护命法师等,率众僧奉迎于门外。皇帝降与,升堂礼佛。更过梵释寺,停与赋诗,皇太弟及群臣奉和者众。大僧都永忠手自煎茶奉御。施御被,即御船泛湖,国司奏风俗歌舞。”简单来说,公元815年,嵯峨天皇莅临近江国滋贺,在游览崇福寺、梵释寺的时候,大僧都永忠和尚为嵯峨天皇奉上了煎茶。
茶道:在中国兴起,在日本繁荣...
有句话叫做“茶兴于唐、盛于宋”,到了宋代,我国的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茶庄、茶肆比比皆是,贡茶、散茶发展迅速,植茶的地域也不断扩大。为了茶,人们不断翻新花样,生产出了精美之极、价格昂贵的“龙凤团茶”。
龙凤团茶的饮用方法,是将团茶捣碎、磨成粉、将少量茶粉放入茶碗、点入少量热水、用竹制茶刷搅拌出沫后饮用。“龙凤团茶”又分龙团茶、凤团茶,其中龙团茶只供皇帝享用,民间是无法用钱买到的。所以,饮用龙凤团茶成为当时权力与富贵的象征。但奇就奇在,此时日本饮茶情况却显得十分“低迷”,龙凤团茶居然没有被传入日本!其原因有:饮茶没有受到当时最高权力者藤原氏的推举;没有出现大力推行饮茶来宋的日本僧人等等。
到“镰仓时代”(公元1185年之后),公元1191年,日本临济宗创始人荣西禅师(公元1141~1215年)从中国宋朝不仅带回了茶籽,还带回了新的茶制法——“抹茶法”,亦即是我国的“点茶法”,即将绿茶研磨成粉末来烹煮饮用的方法,用抹茶法做出来的茶叫“茶汤”。
据说,当时的将军源实朝喝酒醉了两天,感到周身不适、非常痛苦。众人奔走操劳皆无济于事。此时,荣西献上了茶汤。结果,源实朝很快就回复了清醒,且病意驱散、精神爽快。因此“抹茶”也作为一种药材迅速普及起来。荣西禅师还写下巨著《喫茶养生记》,喫在日文中,是“吃”的意思,这本著作详细记录了“抹茶”的制法和功效。荣西禅师被尊称为“茶祖”,《喫茶养生记》可以说是日本的《茶经》。
公元13世纪,多位日本高僧如圆尔辨圆、南浦绍明入我国求法,并把我国杭州径山寺的“禅法”及“茶礼”带回了日本。此后,日本寺院禅堂兴起了“径山茶礼”,文人、权势均纷纷效仿。中国的“径山茶礼”从精神上、内容上、用具上都给予日本“茶道”以深远的影响。
到公元14世纪,室町时代(公元1336年之后),在日本盛行“唐物”收藏的热潮,“唐物”的意思是“中国物品”,其中包括对唐物的收购、收藏、展示、使用、鉴赏等,除此之外,还兴起了“斗茶”,亦即是从我国传入的“斗茶”方式。
“斗茶”都以较豪华、花哨的方式进行,如使用优质水源的水来烹茶、使用从中国传入的上等茶具,是花巨资打造的盛大茶会。斗的是茶的品质,比的是茶碗、茶罐等唐物的珍贵、精美程度以及该茶具为何时何人所做、何时何人曾用过之类。既然是“斗”,就少不免和赌联系上,而且还斗出了人命。总之,“斗茶”是一种带赌博性质的“游戏”,与我国原始的“斗茶”,区别甚大。
与“斗茶”相反,在室町时代中期,有一日本人,主张在茶会中禁止喝酒和赌博,使用简陋的茶室、茶器,主要以主人和客人的精神交流为重点的茶会方式。这就是日本的“わび茶”,又称“詫び茶”,“空寂之茶”,这位日本人叫村田珠光(公元1422~1502年),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
很久以前有部日本动画片叫《聪明的一休》,一休和尚是日本真实的人物。村田珠光就是一休和尚门下的弟子。“空寂”,另外还有“闲寂”,这两种日本文化精神的主流,表达了一种以悲哀和静寂为根底的枯淡和素朴、寂寥和孤绝的精神,与禅宗精神有深刻的联系。“空寂”以幽玄作为基调,充满苦恼之情,更具情绪性;“闲寂”是以风雅作为基调,充满寂寥之情,更具情调性。村田珠光开创了空寂茶会,奠定了以后日本茶道发展的精神基调。
茶禅一味:品茶论道的至高境界....
及至“室町时代”后期,武野绍鸥及其弟子千利休继承了村田珠光的“茶事精神”。在日本早期喝茶形式的描述中,“茶事”与“茶会”意思基本一样,都是指“斗茶”之类的活动。但自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人提倡了“空寂之茶”后,“空寂之茶”逐渐成为了“日本茶道”的主流。所以在日本文献中,逐渐趋向于用“茶会”来称呼一般意义的饮茶,而将“茶事”限定为日本茶道的专用语。
据一些文献记载:所谓“茶事”,即通过点一碗浓茶,总括主客交流的所有要素,综合所有的文化,创造出新的美,时而作为一种社交活动来进行,时而作为一种庄严的仪礼来举办,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简言之,“茶事”就是“食礼”与“茶礼”的精美结合,即“茶事”不单包含饮茶,还伴有怀石料理的应酬。“怀石”是禅宗里亦称作“药石”,是指僧人将温暖的石头抱在怀中,以抵挡饥饿感。茶事的参加人数最多在5人左右,其更加重视和追求精神层面的内容;而“茶会”则多指单纯的饮茶,不伴有怀石料理的应酬,参加人数少可几十、数百,多可达几千,其重视的更多的是饮茶的社交性。
日本的“茶道”与“禅宗”密不可分,正所谓“茶禅一味”,在参禅时点茶、在点茶时参禅,茶和禅是一致的。顿悟茶禅一味的是村田珠光,他用平常心,将茶与禅、庶民茶和武家茶以及茶的“和汉之界”调和起来。而悟出“茶禅一味”真谛的代表性人物,却是千利休。
千利休提出以“和、敬、清、寂”的四规作为茶道的真谛:“和”指的是自然万物之间要和谐;“敬”则指动物、植物、人和山水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要平等互敬;“清”是说饮茶之人与每件事物,乃至一个小小的茶勺发生联系时,都要以纯净的心情去对待,不可有任何杂念,暗含隔绝尘世、清心洁身之意;“寂”则是说人生无常,只有大自然的寂灭才是永恒的。在“茶禅一味”的过程中,千利休又悟出“一期一会”的终极人生哲学。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等方式,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儒道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禅文化”的核心,也是“茶文化”的灵魂所在。
“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
“茶道”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同时也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茶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茶之道: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与内涵
“儒、道、佛”教与茶文化发展密切相关,三家思想的统一形成了今天“中国茶道”精神,“道”一般是指事物的“来源”、“本质”和“规律”。中国茶道是指饮茶过程中的技艺、美学观点以及茶礼仪中的哲理和道德原则。“三教合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结合茶叶栽制,饮用的变革和审美观点的变化发展,规定和影响着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中国茶道的内在本质,就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统一。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经过“茶罗”,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还要往里加盐、葱、姜、桔皮、薄荷等,类似于一种可怕的“糊辣汤”。也难怪这种彻底怪味、想象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堪下咽的“茶汤”能提神,能让人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元代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已经没有了“道”的成分。
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静“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全是近三十年来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还有更荒诞的所谓沤了若干年的一个普洱茶饼子价渝百万的宣传,则简直形同欺诈。这正是所谓“器之不存,道亦不复”。
所以,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词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心静茶味香”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唐代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当时的文人雅士们,已经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这个基本理论,显然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茶之韵:中日茶道意境之异同
我看过很多日本电视剧和电影,偶然也看到一些茶道的进行。的确,我也很容易地,被“点茶、烹茶”时那种氛围所震撼。中、日两国的“茶道”既有相通的地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日本茶道受中国的“茶文化”的影响深远,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结合了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形成了许多独特之处。日本茶道与我国茶道有一些不同之处:
日本茶道是一种艺术行为,或可以称为一种“室内艺能”。而中国茶道重文学,而不重行为艺术,重茶的“色、香、味”,重精神享受、重心灵的感悟和体会,不重肢体动作、不重形式和过程。
中日茶道最大区别,在于“点茶”时对待主客的要求不同。日本茶道主张“一期一会”,不但要求主人刻苦修习点茶法,而且要求客人也必须同样刻苦修习。有一句很有趣的话这样说道:品茶的客人,要根据火候和水温确定进入茶亭的时机。若客人修习欠佳,有时会导致火候变得相当坏。
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的确是一句有趣的话。日本茶道的主客间,必须做到“心心相印”。点一碗茶的过程,其实也恰是人们尝试着去建立各种人际关系、进行角色转换的一个训练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与人交往的心理平衡过程。而中国茶道的点茶好坏,几乎全是靠主人一人的技术好坏来左右的,根本无须客人的配合。也就是说,只要主人通晓了“选茶、汲水、用炭”的技巧,就一定可以点好一碗可口的茶了,而客人只是一个被动的喝茶者。
在品茶方面,日本茶道里客人先喝一杯浓茶,后再添一杯淡茶。但喝一杯浓茶是需要所有在座的客人一起传饮的,而且要求每位客人,必须从茶碗的同一个地方来饮!从现代人的卫生意识的角度来说 ,恐怕很多人不太容易接受。无论是主人点浓茶,还是客人们喝浓茶,彼此仅有极为简短的“寒暄”,那种气氛是非常严肃紧张的。与之相对的是,中国茶道品茶则没有这些做法,人手一个专用的杯子来品尝。中国茶道更重视茶的“色、香、味”本身,而不注重形式上。
在茶具方面,中国茶道中茶圣陆羽排斥的“白、黄、褐色碗”,在日本茶道中非但没有受到排斥,反倒成为武野绍鸥、千利休等茶人嗜好的茶碗。千利休培养的陶艺师长次郎烧制的茶碗不是黄就是黑或者是褐色的。这是两国人的审美观念的差别,或者是各自追求的目的不同。
日本“茶道”举办的茶事,种类很多,根据举办茶事的主题来进行分类的话,则既有以“赏雪、月、花”为主题的季节性茶事,也有庆祝某人新婚或逝世几周年之类的茶事等;若根据茶事具体举办的时间来分,则又可分为“拂晓茶事、早晨茶事、正午茶事、晚间茶事、临时茶事”这样五种。我国则没有如此细分。
日本茶道有很多流派,中国茶道没有派别,但这两者也有一些相同点,因为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因此中国文化是中、日茶道共同的文化背景,诸如“礼义廉耻”、“纲纪伦常”等;中、日茶道都与佛教、尤其是禅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禅紧密结合。中、日茶道都很重视“水、火、茶”等元素,且都对“饮茶道具”的挑选极其慎重。
一期一会:千利休茶宗之历史渊源
千利休(1522~1591年),生于大阪堺市的一个卖鱼店人家,本名田中与四郎。千利休的父亲是堺市有名的商人,祖父是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的茶友。所以,千利休自幼就对“茶道”很感兴趣。为了提高自身的品位和教养,他在16岁时开始学习茶道。18岁时拜当时的著名茶人武野绍鸥为师。23岁时,千利休在堺市举行了他的第一次茶事,并取自己的居士号为“宗易”。
千利休身处日本“战国时代”,群雄崛起,誓要统一日本。最有名的武将要数织田信长。据记载,千利休与织田信长交好。1568年,堺市成为了织田信长的领土。于是,千利休成为织田信长雇用的三名“茶头”之一,“茶头”也叫“茶堂”,职责是为佛龛献茶,为僧僚主持茶仪,为将军、武士、客人点茶等,千利休为织田信长点茶,并受到了喜爱和重用。在1573年、1575年,织田信长在京都举行了两次重大的“茶事”。千利休在这些重大的茶事中,非常活跃,受到了极大的赞赏。
1582年6月2日,发生了日本历史上重大的转折事件——“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的部下明智光秀谋反,在京都本能寺内杀了织田信长。织田信长死后,另一部下羽柴秀吉,当权后,改姓为“丰臣”,为织田信长报了仇、讨伐了明智光秀。然后继承了织田信长的道路,为统一日本而战斗、消灭异己。千利休又受到了丰臣秀吉的赏识,继而成为了丰臣秀吉十分喜爱的茶头。不仅仅是茶头,可以说当时千利休是丰臣秀吉的贴身心腹,对政治军事乃至外交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当权后,丰臣秀吉不仅将姓氏改为“丰臣”,并且他并不采用日本通常的“将军”名衔,反而从天皇那里取得了“关白”一职。“关白”是辅助天皇的要职,丰臣秀吉由一名农民出身的人,得此“关白”,在日本历史上绝对是罕有!因此,千利休也得到了天皇赐号“利休”。“利休”,是“名利、既に休す”、“利心、休せよ”的意思,即“名利,休止吧”、“舍弃追求名利的杂念”。此后,千利休作为“天下第一茶人”而广被流传。千利休在“茶道”艺术上具有相当大的权威,以致当时战国武将在出征前,都必须饮用千利休点的茶,抱着必死的决心出阵。
1587年,丰臣秀吉平定了九州地方。为了庆祝天下统一的成果、向内向外展示权力的目的,丰臣秀吉在北野天满宫,举行了名为“北野大茶汤”的史上最大的茶会。不管是官家还是武士,连老百姓都可以参加这个盛大的茶会。千利休被任命茶会的主持,并与津田宗及、今井宗久、丰臣秀吉一同成为茶会上的主角。
可是,随后千利休与丰臣秀吉的关系开始恶化。为了独占贸易上的利益,丰臣秀吉开始对堺征收巨大的税款。同时作为一名商人,千利休维护着堺的权益,向丰臣秀吉劝言。丰臣秀吉开始厌恶千利休。丰臣秀吉还打造了金碧辉煌的“黄金茶室”:金茶锅、金茶碗、金茶室……到处都是金光闪闪的精致的器物,这与千利休崇尚的回归木与土的质朴的“草庵茶室”,正好是相反的。
1590年,丰臣秀吉开始攻打日本关东小田原时,曾命令千利休一同上战场,为自己和武士们点茶。千利休以年老、行动不便为由拒绝。但丰臣秀吉还是强行把千利休带到战场上。这使千利休十分不爽。而且千利休的大弟子山上宗二,对丰臣秀吉的做法颇有微言,结果遭到丰臣秀吉处予“削耳削鼻”的极刑致死。这使得千利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千利休与丰臣秀吉的对立日益激烈。
成功攻陷小田原后,丰臣秀吉离统一日本近在咫尺。为庆祝胜利,他又命令千利休为他点茶。喜爱花哨事物的丰臣秀吉很讨厌一只黑色茶碗,曾命令千利休不要用这只黑色茶碗。但千利休却十分喜爱这只茶碗。在这次茶会中,千利休“故意”端出这只黑色的茶碗,并把茶汤奉在他的面前。丰臣秀吉一看,面露狰狞。
千利休说:“黑色代表陈旧之心,红色代表杂乱之心”,有暗暗讽刺“杂乱”的丰臣秀吉之意。随后便用另一只红褐色的茶碗为丰臣秀吉点茶。丰臣秀吉勃然大怒!这时,千利休在众人面前,以年老、想回故乡、安度晚年为由向丰臣秀吉提出辞去茶头一职的愿望,但丰臣秀吉岂会放人!“你直到咽气为止,都要为我丰臣秀吉点茶”,丰臣秀吉冷冷地说道。千利休反问道:“那么,我要以死明志?还是请求殿下赐予一死?”。
这是日本历史剧《江~公主们的战国~》里的剧情和对白。虽然不知历史上是否真有过这样的对话,但足以感受到千利休与丰臣秀吉之间已产生了深深的鸿沟。
一期一会:如果我们这一辈子只能相会一次
在《江~公主们的战国~》这部历史剧里,丰臣秀吉与千利休的关系被形容为“旁人无法理解、只有他们二人才知晓的关系”。丰臣秀吉对千利休是爱恨交织,喜欢喝他点的茶,赞赏他能参悟自己不能参悟的道理,非常欣赏千利休所创造的一切。所以才想留他在身边。但随着权力越来越大,以及众多的传闻,又开始憎恨千利休。
而千利休当初愿意做丰臣秀吉的茶头,原因是觉得他“有趣”,从而喜欢为他点茶。但随着丰臣秀吉的处事方式越来越专制、无理、凶残,千利休觉得他“没有趣了”,厌恶为他点茶。千利休说:对于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喜欢”与“不喜欢”,我只想为我欣赏的人点茶。现在我已经不想再为你点茶。这一句话,使跪着请求千利休留下的丰臣秀吉留下了眼泪,此为《江~公主们的战国~》的剧情,未知历史是否如此。
是爱、是恨、是妒忌、是专制、是维护尊严……使丰臣秀吉一触即发,面对无法挽留的千利休,说出了:“既然如此,就如你所愿。赐予你、切腹吧!”
1591年2月23日,丰臣秀吉命令千利休离开京都、回到堺的自宅中“蛰居”,闭门反省。
2月25日,丰臣秀吉将寺院里的千利休木像撤了下来,并在京都的一条戻桥上对木像实行分肢的“磔刑”。
2月26日,对千利休愤怒到极点的丰臣秀吉急召他回京都。并派3000人的军势将千利休在京都的自宅重重看守着。
对于丰臣秀吉赐予武士的专利“切腹之死”,千利休是以平常心率直地接受,尽管自己不是武士。2月28日,千利休在京都的住宅内,接受了丰臣秀吉的使者带来的“切腹”命令。
那天早上,电闪雷鸣、暴雨淋漓。千利休切腹前,还亲手制作了一把茶勺,传给爱徒古田织部,古田织部取名为“泪”。千利休用“泪”,平静地在茶室为丰臣秀吉的使者奉上了人生最后的一次点茶。千利休时年69岁,也差不多70岁,所以,他留下了著名的遗偈:
“人生七十,力囲希咄,吾這寶剣,祖佛共殺,堤る我得具足の一太刀,今此時ぞ天に抛。”
“人世七十,力围希咄,吾这宝剑,祖佛共杀,提我得具足的一大刀,今在此时扔给上苍。”
“祖佛共杀”乃是临济宗的名言。千利休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保持着勇壮无畏的禅者气概。之后,千利休在一次呼吸之间,悲壮地切腹!
据记载,他举刃切腹时,雷鸣电闪,冰雹突降,仿佛苍天有眼,使这位茶师的死更具悲壮。通常切腹者伴随着被斩首。使者在千利休切腹的同时,手起刀落把他的头颅斩了下来。使者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奉丰臣秀吉之命,将千利休的头颅带到京都一条戻桥桥头那里“晾晒”。千利休的头颅被放在粉碎的利休木像脚下,像被践踏一样示众。千利休的头颅被晾晒的地方,叫“一条戾桥”,现今成为了京都一个著名的景点。
失去千利休后,丰臣秀吉得到的丝毫没有胜利的快感,加上他年仅三岁的唯一子嗣也相继去世,他得到的是深深的哀伤、后悔、孤独和寂寞。他常常想念着千利休、模仿着千利休的饮食习惯、建造千利休所喜欢的简陋的草庵茶室等等。千利休死去七年后,丰臣秀吉在侵略朝鲜战争失败的失意中饮恨去世。
千利休生前有七位爱徒,称为“利休七哲”,如细川忠兴、古田织部等人。千利休死后,他的徒弟们及其后人继承他的“茶道”精神。丰臣秀吉将被流放的千利休二儿子千少庵召回了京城,及至千利休的孙千宗旦复兴了千家茶道,但为了避免像祖父那样的遭遇,千宗旦更为强调千家茶道的“淡泊”精神。千宗旦终生不为官,专心于茶道,悠闲安全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人称“乞食宗旦”。
后来,千宗旦的三名儿子将千家茶道分成“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大流派,统称“三千家”。虽然三千家各有发展,但都继承了千利休的茶风。三千家世代相传,时至今天,三千家还屹立于日本传统“茶道”的顶峰。千利休的名字及其茶道精神、制度,在崇尚传统美学的日本,可以说是不会衰灭的。
作者:清风剑客
2014年3月3日,整理于珠海市香洲区
2021年11月1日,再稿于武汉市武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