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名言之修身养性(中国古代名人名言修身养性执政)

时间:2022-04-12 23:4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书海夜航 | 评论: 次 | 点击:

道家名言之修身养性(中国古代名人名言修身养性执政)

1.中国古代名人名言 (修身养性 执政)

孔子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是可忍,孰不可忍?老子名言1、宇宙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价值观无、道、德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

「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於「有」而终於「无」。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於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於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

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

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於「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守柔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

」「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

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

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

2.关于道家修心的句子

1:无欲无为,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这些都是强调内心的净化,与佛家的禅定一致。

2:知足常乐,老子强调自足者富。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就是强调要知足,知足者常 乐。否则 老是与别人攀比,只会致悲伤消沉,所以知足对减轻心理负担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今物质欲,官欲 财欲高度膨胀的情况下,有了知足观,就会什么事都要适度,过分往往事与愿违。过分会带来内心 紧张,所以只有知足才能有好的心态。

3: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的不争之道,就是告诉人们该争时要争,不该争时不争,现在有的人 事事必争,无形中导致了心理高压,所以对事业的成败及身体的健康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人的一生 要须知要做的事很多,策划好自己何时加何事,何时减何事,理应得到的就增加,不能求到的就坚 决减掉。这样才能保护心态好。

4: 道法自然 ,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 前进。不能违背 规律,否则就会引起心理不平衡,而影响了身体的健康。

拓展资料:

道家思想起始于上古时期,以伏羲为远祖、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道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评价古代道家为易行难知,事少而功多。

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参考资料:道家思想-百度百科

3.修身养性的名言名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树廉洁之心,行廉洁之事,做廉洁之人。

无私者勇,忘我者清。

养一身正气,去半点私心。

慎权慎欲慎独慎微

自警自省自重自爱

正人先要正己,无私才能无畏。

做人、做官、不做秀,

自警、自励、不自私。

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身有正气,不言自威。

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

官多一分廉,民增一分福。

劲松立险处,正气显人格。

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

4.关于修身养性静心的格言

1.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元代罗贯中《三国演义》

赏析:多用甜言蜜语去得到好处,还不如沉默不言而不受到伤害。

2.务名者害其身,多财者祸其后。—曾国藩

赏析:只追求名声的人,会损害自身。拥有过多的财富,会殃及后代。

3.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宋代林逋《省心录》

赏析:德行很高的人,认为自己做到的还不够,这是谦虚。拥有了很多钱财,而感到不够的,这是贪鄙。

4.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无欲易,无名难。—宋代林逋《省心录》

赏析:养生就是要做到清心寡欲,保全自身就是要回避名声。做到无欲是容易的,但是做到无名却很难。

扩展资料:

修身养性的注意事项

1、戒自卑

自卑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人,要努力丰富自己,自强而后崛起。

2、戒嫉妒

与其将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做一些实事,提高自己便于更有竞争力。

3、戒小人

小人不但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毫无帮助,反而会成为一块在关键时刻让你跌倒的绊脚石。

4、戒诱惑

我们要力戒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品质,同时保持一份健康平和的心态。

5、戒暴怒

暴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所以,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修身养性

5.求儒家和道家修身修心的句子,越多越好,最好来个总结

一、儒家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3、道,不同、不相为谋(正确断句)。

现代对这句话多用引申义:道不同,指人生价值观不同。论语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主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

二、道家

1、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

天地虽然很大,但它们的变化是均衡的;万物虽然繁杂,不过它 们各得其所,归根结底是同一的。

2、人有顺逆之气生于心,心治则气顺,心乱则气逆,心之治乱在于道德,得道则心治,失道则心乱。

人的气顺与逆都在心里,心平就气顺,心情不好就气烦,心的好坏又在道德之上,得道则心好,不得道就心烦意乱.积德就会有好报,造福苍生,积怨恨只会埋下祸根。

3、君子之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4、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

不淡定不能昭明贤德,不宁静不能达成远大目标,不宽容不能兼容并蓄,不仁慈宽厚不能心怀大众,不正直公平不能明断是非。

5、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道家名言之修身养性

九副道教对联,蕴含人生哲理,多读有助于修身养性

道教楹联是书写于道教活动场所、景观等地的一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常出现于建筑物、游览区的入口处。

道教楹联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寄托,而且往往具有独到的艺术境界。小编今天整理了九则道教楹联并作浅析,带大家一起感悟道教的智慧。

01

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

扶身正大,见吾不拜有何妨。

很多宗教都有“信仰救赎”的说法,认为只要信教,或者礼遇神灵、尊敬宗教人士,可以得到救赎,洗刷罪孽,得到善报。但是道教反而强调,入道之后,要更加为自己的恶念、恶行负责,因为在道教看来,修道合真,根本上而言,是自己的事,如果自己不努力,任凭三清天尊法力再高,也无法让一个自甘堕落的人攀升仙道。

道教也并不把信教与否当成评判善恶的标准,无论你信教与否,信什么教,与你本人的善恶都没有关系,与你要承担什么样的结果更没有关系。因为“道”只遵循自然规律,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不会因为你的尊敬和信奉就会对你有所偏爱,也不会因为你的不了解和不认同就对你产生憎恨。只要心存善念,多做善事,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能够得到福报。

如果你心存恶念,无论怎么烧香磕头,也没有用,如果做了坏事,早晚还是要遭到报应;只要你的心境和言行光明正大,见到神仙,不去参拜又有何妨?

烧香拜神,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个过程去修持我们的“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心香”是指心地善良,心存善念,不生邪念,不生恶念;“身香”是指做人要身正品端,纯朴善良,不做恶事,不做亏心事;“口香”是指积累口德,不出口伤人,不口出狂言,口出脏话。

02

天雨大,不润无根草;

道法宽,要度有心人。

道教崇尚“自然而然”,崇尚“无为”。天上的雨再大,没有根的草也吸收不了雨露的恩泽;道法再广大,也只能等人有了念头才能度化。也正因为这种强调“有心、机缘”的传教观念,所以古人才有了“道化贤良”的说法。

其实,并非贤良知人才能听闻正法,而是因为贤良之人正心诚意,心胸宽广,所以拥有能够接收正法的通道;至于为非作歹、心胸狭隘之辈,其实是自己把自己堵在了正法门外——正是《道德经》所言:“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03

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福;

圣贤有教,修身可以齐家。

正所谓:“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道教认为,所谓天地之道,也不过是自然法则,是没有任何感情的。你若遵从了道法,便能功成名就;反之则事事不如意。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所以,只要你勤恳努力,遵从自然规律,必然获得福报。

道教还提倡“人道不修,天道远矣”,在修身的同时,不能忘掉自己应该担当的家庭和社会责任。不过反过来讲,修好了自己的德行,家庭和睦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04

利锁名缰,笼络许多好汉;

晨钟暮鼓,惊醒无限痴人。

人的一生要经过许多关口,其中名利关是最为狭长和难过的,可谓“生命不息,名利不止也”。遍观历史,审查当下,多少英雄好汉,痴男怨女,都败在了过分的追名逐利上。

追名逐利者,其人生的价值观、利益观、幸福观都驻足于如何获取更高的位子、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和更多的票子上,他们衡量自己一生是否成功与显赫的砝码是功、名、利、禄……

庄子认为,绝弃名利的心思,绝弃策谋的智慧,绝弃智巧的作为,体会着无穷的大道,游心于寂静的境遇,承受着自然的本性而不自我夸耀,这也是达到空明心境的表现。

要淡化名利,首先就必须悟透名利,真正把名利看作身外之物,控制心内欲念;其次是把握舍得,做到这一点尤其难。如能真正淡化名利,不失为一种生存智慧,也不失为和谐人际关系、修身养性的美德。

05

福地名山,无点真心难到此;

蓬莱胜迹,有些诚意自可游。

所谓“心诚则至”,古代的名山大川,必然路途遥远,山路险峻,如果不是真心想去看看风光,你怎么会来这样的地方?但是,你的诚心和努力,会让你看到人间仙境,会让你得到回报。

人生亦然,“做人先做事,做事先取诚。”对人、对事多一份诚心就多一分成功的可能。真正有诚之人必是心怀坦荡之人,是不会因为流言而改变自己初衷的人。公众号嗣汉天师府,“勤”字可以医治怠惰,“慎”字可以医治骄傲,在这两个字前,还须有一“诚”字作为根本。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变初衷,终有饱览人生绚丽的那一天。

06

举步艰危,便把脚跟立稳;

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

在山上行走,到了举步维艰的险要地方,要脚踏实地,不能随意跑跳;到了山的高处,置身万丈之上,更要保持心境的平和,不能沾沾自喜、得意忘形。

做人,贵在心境平和。得意时,不骄傲不炫耀,失意时,不气馁不颓废。面对小人,平和的处理远比咆哮发怒来得更有魄力,面对磨难,平和的承担远比抱怨叫苦来得更有魅力。公众号嗣汉天师府,做人,也难在心境平和。现如今,很多人遇到困难手忙脚乱,往往欲速而不达;更有人取得些许成绩便张扬膨胀,不可一世,到最后跌的更惨。

07

小憩自然凉,何幸今生来福地;

登临勿谓苦,会当绝顶看朝阳。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人活在世上,本就是一种福气,况且在生活中,足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足则是绝对的、永恒的。

足与不足是物性的,知与不知则是人性的。足与不足在物,非人力所能勉强;知与不知在人,非多少所能左右。因此,只有学会知足,我们才能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

除了知足,还有一个重要的心态必不可少,那就是乐观。我们也并非要刻意去经历一些无谓的磨难来锤炼自己的意志,考验自己的信心。只是当遇到困难时,要能够正确应对。怨天忧人对于改变现状是丝毫不起作用的,有过复杂的经历、遭遇不少的磨难和不幸,更让人学会坚强应对。正如此副楹联所说,“登临勿谓苦,会当绝顶看朝阳。”

08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易”的根本道理就在于这个“变”,一切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如果认为一切都是绝对安排好的,那么他就不懂得“易”的真谛。

《菜根谭》有一则哲言:“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意思是,以不同的心情面对同一种境界,会有绝然不同的感受。心情好,苦境会变为乐境,心情不好,乐境也会成苦境。

那该如何营造良好的心境呢?“退后一步自然宽。”保持平和心态,以宽厚之心待人,不仅会拥有更好的心境,也会使自己拥有更多的信任和爱戴。

09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幅对联阐述了道教的世界观,可以说是道教的终极智慧,流传度也十分之广泛。上联下联,都出于《道德经》,即使你没有接触过道教,也一定听过这两句话。

道教认为,道是在所有万象之先就已经存在的,“一”为一气,是成为万物根本的那个元气,有此元气,万物才能化生,而生命则是道在世间的具体体现。

下联则说:地遵循天,天遵循道,而道遵循着自然。归根结底,时间万物的起源、变换,都是自然而已。这不仅仅是一个世界观,更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智慧。

在“道法自然”的语境之下,道教在教导人面对生活之时要采取一种“顺”的态度,即通常所说的“顺其自然”。这里面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自然之道,审时度势,不强作、不妄为;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方向,顺势而为之、自然而有为。王阳明曾经说过一句话:“情顺万物而无情,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对“顺其自然”的道理做了一个很好的呼应,即摈弃私欲、顺天应时、以无为的心态去打理人生。

“道法自然”,其实道无处不在,存乎万物之间,既简单易懂,又“玄之又玄”。人生百态,世间万物,莫过于此。领悟这四个字,定能成就非凡。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