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罗萨特的名言
时间:2022-04-13 03:0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杨老师高考志愿研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让保罗萨特的名言
1.萨特经典语录
1、他人即地狱——《禁闭》2、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我觉得孤独得那么可怕,以致想去自杀。
把我克制住的是这样的想法,就是没有人,绝对没有人会对我的死而感动,我死后会比生前更孤独。——《恶心》3、在这一生里,我们是被他人界定的,他人的凝视揭露了我们的丑或耻辱,但我们可以骗自己,以为他人没有看出我们真正的样子。
——《密室》4、生活在没有人去生活之前是没有内容的;它的价值恰恰就是你选择的那种意义。 人类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并且理解到什么都不能使他挣脱自己。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5、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
——《恶心》6、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存在与虚无》7、你之所以看见的,正是因为你想看见。
——《自由之路》8、我只是存在着,仅此而已,而且我觉得恶心。——《存在与虚无》9、趁现在还来得及,我想看清楚自己。
——《恶心》10、拷打别人的人竭力去摧毁他的同类的人性,作为后果,他也摧毁了自己的人性。——《死无葬身之地》11、无需赤热的烤架,地狱就是他人。
——《密室》12、神与国王都有痛苦的秘密,那就是——人是自由的。——《苍蝇》13、这就是是时间,赤裸裸的时间,它慢慢来到存在中,它让你等待,可是当它来到时,你感到恶心,因为你发现它早已在这里了。
——《恶心》14、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墙》15、要使一件平庸无奇的事成为奇遇,必须也只需讲诉它。
人们会上当的, 一个人永远是讲故事者,他生 活在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中,它通过故事来看他所遭遇的一切,而且他努力像他将的那样去生活。然而必须做出选择: 或是生活或是讲述。
——《恶心》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1980年),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扩展资料:萨特是一个写作非常勤奋的人,他从来不放松自己,工作时总是坐在硬椅子上,从不坐有扶手的安乐椅,也从不躺着看书。
为了提高写作速度,他还大量服用兴奋剂。但他又不是一个书呆子,他的工作速度惊人,他总能找出时间旅行或度假,享受喝咖啡的乐趣并不停地演绎风流韵事。
萨特身材矮小,4岁时的感冒使他右眼几近失明,肌肉的协调能力也丧失,后来他的脸上长了许多麻子,萨特把自己描绘成“癞蛤蟆”。他有意识地锻炼肌肉,学习拳击,培养富有魅力的人格。
由于拥有一副好嗓音、不俗的谈吐以及丰富的学识和幽默感,他总能博取漂亮女人的青睐。让萨特更加出名的是他和另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波伏娃的关系,他们是终生的伴侣和情人,但却不受婚姻的束缚,他们达成默契,那就是不拒绝“偶然爱情”,还彼此开诚布公地分享这些爱情经历。
萨特天生乐善好施,他似乎对于金钱没有概念也没有要求。战后他收入颇丰,按说应属于富人阶层,但他住小公寓,没有别墅和汽车,他将收入的六分之五都给了需要钱的人,他对金钱以及世俗的荣誉均是一种超然的态度。
萨特生前,人们称颂他卓越的才华与富有正义感的人格,但也一直有人抨击他的政治信仰,并在他的生活作风上大做文章。如今,法国人纪念萨特,更多的是对逝去时光的一种留恋和向往。
在一篇纪念萨特的文章中一位受访者说道:“我怀念萨特生活的那个时代,当时的法国只有两张面孔,那就是戴高乐和萨特。”如今在巴黎,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无感慨地怀念着当时那个人文荟萃的左岸,怀念着咖啡馆里咖啡飘香,烟雾升腾,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年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让-保罗·萨特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理论人物 >>特立独行的存在主义大师萨特。
2.让·保罗·萨特的主要哲学思想有哪些
萨特的哲学是一种激进的自由意志主义。这种理论和决定论相对,认为人类有绝对的自由。“上帝已死”,尼采名言可以看作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结果是人变成被抛弃的了。因为在人的身内身外,都无法找到依托的东西。人没有存在的理由。而如果确实是存在先于本质,人就不能用一种天生的现有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也就是说,没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另一方面,如果上帝不存在,人就没有价值和戒律说明人的行为是正当的。没有价值领域。人孤寂独处,无可辩解。这就是萨特说“人是被判定为自由”时想要表达的意思。因为一个人并不是自愿存在于世的,然而一旦存在,他就是自由的;但同时他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
“上帝已死”虽是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但跟同时代的西方作家一样,在其的思想中也带有“上帝”的影子。有学者认为,其是“反有神论”者,而不是持“无神论”。随之而来的问题可以借俄国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卡拉玛左夫兄弟》一书中提出的问题“如果没有上帝,那么所有事情都是允许的。”这句话来表达。要理解萨特的自由,我们要知道另外两个重要的概念:自在(l'en-soi),或自在的存在;自为(le pour-soi),自为的存在。“自在”是“是其所是”,“自为”是“是其所不是”。举一个例子,刀子的存在是为了切割东西,它的存在有一个目的;然而人类的存在并没有任何目的――因为“上帝已死”――所以人类要为自己的存在创造价值。因此“存在先于本质”。人是面向未来,具备无限可能的“自为”主体,而不是封闭的。萨特又提到了“焦虑”和“眩晕”。萨特认为,人们感到焦虑,恰恰是因为人们的自由,人们感到了自由,但是无从选择。比如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面临攻读研究生和就业之间的选择。他不能依赖任何东西作出选择,包括上帝,这样便没有任何因素使得他的选择成为一个必然。继续学业或就业,一切都要靠自己。而“眩晕”则是“焦虑”的一种,人们在悬崖旁感到眩晕,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可以选择自杀――跳下去,而跳与不跳都由一个人自己决定。这是人类自由的表现。在“眩晕”这个例子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萨特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超越性”。超越性表现在人类在有多个选择的时候可以设想每个可能的后果,这样人类能够自己做出选择。
萨特的另外一个概念是所谓“自欺”。他把“自欺”描述为“半透明状态”,他对自欺的描述可以跟其对潜意识的反驳联系起来理解。他否认潜意识的存在,以为不过是一种“自欺”。这也可以跟其对“本质”,“中心”的反感联系在一起。他不认为存在什么超验的“本质”,因而人是“必然自由”的。他认为自欺是人对自己的自由的逃避和否定造成的。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约会,女人很清楚男人怀有亲近她的企图。因为她的自由,她必须在顺从和拒绝之间做出选择,可是她故意否定自己的这个自由,男人说的每一句话,她只理解其中的表面含义
另外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有关人类的责任。一个人在做出选择的同时,他也向其他人推荐他的选择。他有选择的自由,也就要为所有的后果承担责任。一个例子是在二战时期的某个法国家庭里,父亲为德国人工作,两个儿子中大儿子去世了,小儿子留在母亲身边。小儿子知道自己对母亲非常重要,不能离开她。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法国人,他希望到英国参加法国的抵抗力量,解放自己的祖国并为哥哥报仇。这样,小儿子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他去问萨特。而得到的回答是,你自己选择,无论后果如何,你都要为其承担责任。晚期,他的思想有所改变,把目光更多的放在社会这个宏观的层面上。也开始承认,自由本身是有所限制的,要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难以实现的。他尝试对马克思哲学进行改变,把马克思哲学和人学联系起来。 其思想内容比较丰富,若想全面理解,还需要对海德格尔对“存在”的分析和胡塞尔的“意向性”结构分析进行研读。而对物质世界,他持一种模糊的,但又直接的实在论观点。他受过德国哲学的熏陶,行文上颇为晦涩。其哲学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3.让
萨特曾经给存在主义的价值做了这样的定义:“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深化。”
存在主义剥去了人道所谓“阶级性”或“社会性”,也撇开各种社会规范,他研究人的具体的生存处境,特别是人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他会如何行动,像萨特的《禁闭》、《死无葬身之地》等。萨特从人的主观性出发谈个人自由。
他认为人在自主选择自己的本质时具有绝对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一切行动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
这种自由是绝对的、无限的。他认为:“假如存在确实先于本质,那么,就无法用一个定型的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动。
简言之,不容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自由就是人的规定,人的意志、情感乃至整个存在都是自由的。
他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无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都是一种选择,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你选择了不选择。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的选择是无条件的,不需要什么根据和标准。
因此人愿意自己是什么,他就能成为什么,“懦夫是自己变成的懦夫,英雄是自己变成的英雄。”萨特承认自由选择是“无目的”、“无着落”的,为选择而选择,为行动而行动,“除行动外,别无现实”,所遵循的格言是“不冒险,无所得。”
萨特主张人的问题才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必须把人召回来并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加以研究,从而解释现实世界。他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唯一给人以尊严的理论”,认为人有理想和愿望,既能否定也能肯定自己; 人有意识、感觉和思想,既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还能意识到人之外的各种东西的存在;人才是真正的存在,必须把人及人的问题作为先于其他一切东西而存在,并从本体论上把人作为哲学的根本问题加以研究。
萨特是法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强调存在先于本质,“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假如说人,在存在主义看来是不可能给予定义的话,这是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 只在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
于是他断言: “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一原理,也即是所谓的主观性。”
萨特的出发点是强调哲学应研究人的问题,并承认人生活在某种“环境”中,强调人的价值及责任问题,从这一点来说是很有价值的。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否定了上帝的存在,打破了上帝创造人的本质这一唯心主义观点,同时还反对人的本质是命中注定的宿命论观点。
萨特注意到了人的主观努力及主观能动性在确定人的本质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有助于彰显人的个性,增强人的自信心。萨特强调人的自由是有一定意义的,它抗议了资本主义社会摧残人的罪恶行为,鼓励了工人阶级追求自己的自由,激发了工人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热情与斗志。
萨特强调人应对自己及其行为负责,这是很有价值的。强调道德责任,有助于加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激发人们承担自己的义务。
萨特学说中还有一点不可能使人对它持批判的态度。萨特按照存在主义学说总的精神否定作为人的行动真正诱因的一切,即否定无论如何可以确定为外来的和个人之外存在的原因( 其中包括人的行为的一切社会历史的决定因素) 的一切。
这种对外来的和人的存在中客观上预有的一切不断加以简化的方法论态度,不能不使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 人实质上丧失了使他与他人、与历史、文化和文化理想目标等有机地联系着的一切根源。人孤单单地,没有任何外来的支撑,必须独自决定,世界和人本身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人的本来面目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等等。
因此,人类将朝哪一个方向前进,是毫无保障的,因为人的内部和外部都没有什么东西能决定和指引他朝着确定的目标前进。萨特在持批判态度的虚无主义热情上与尼采非常接近。
对任何规范、极微小的限制、甚至一点儿习俗和传统的迹象都表示怀疑,成了这两位哲学家思维的特点。事实上,揭示人对已选择道路的那怕一点点忠诚不渝,确立某种规范,都被萨特宣布为“非真实“的,宣布为“逃避“责任。
象尼采的看法一样,整个( 已创造的和未来的) 文化作为已确立的和人人赞同的规范的总和,都被认为是有疑问的,因为这里说的不是否定某些个别的规范,而是否定规范本身( 我们注意到,在这些问题上也被萨特“揭穿“为偏袒“解释偶像“的弗洛伊德却要现实得多: 我们看到,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文化首先是用来限制和禁止人的无所顾及的、“自由的“、内心深处的欲望的一套方法)。 萨特认为,通过“我“来研究意识,就意味着把某种不透明的“中心引入了意识。
照他的说法,这样一来意识变成了‘沉重的““有份量的“东西,从而获得了实体的特点。这一切整个来说破坏了胡塞尔本人提出的“纯粹“意识概念。
此外,萨特认为胡塞尔在这里犯了笛卡儿犯过的同样错误,即把“我思”(cogit)看成为起始的行为,而主要是看作同一层次的行为。萨特说,胡塞尔认为“我“与“思“处于同一层次,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这里把两种层次区别开来在原则上是十分重要的。萨特认为,“我“是我们意识中的第二性构成物,它只是在反射意识的层次上出现的。
4.保罗萨特,让.保罗.萨特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
萨特是唯心主义者。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是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选择物质为本原的是唯物主义,选择意识为本原的是唯心主义。
萨特是二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
萨特主张人的问题才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必须把人召回来并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加以研究,从而解释现实世界。
萨特是法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强调存在先于本质,“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假如说人,在存在主义看来是不可能给予定义的话,这是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 只在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于是他断言: “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一原理,也即是所谓的主观性。”
意识作为独特的存在方式,作为“自为存在“、“虚无“和人的现实,领悟到自己与世界不同,这就是自由。萨特认为,这就是人的现实和人的主观性的基本意义。
所以,萨特的哲学是一种激进的自由意志主义。这种理论和决定论相对,认为人类有绝对的自由。“上帝已死”,尼采名言可以看作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
综上所述,萨特是唯心主义。
但哲学现在也没有非常严格划分一个哲学家是唯物和唯心。
5.让·保罗·萨特的主要哲学思想有哪些
萨特的哲学是一种激进的自由意志主义。
这种理论和决定论相对,认为人类有绝对的自由。“上帝已死”,尼采名言可以看作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
结果是人变成被抛弃的了。因为在人的身内身外,都无法找到依托的东西。
人没有存在的理由。而如果确实是存在先于本质,人就不能用一种天生的现有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也就是说,没有决定论。
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另一方面,如果上帝不存在,人就没有价值和戒律说明人的行为是正当的。没有价值领域。
人孤寂独处,无可辩解。这就是萨特说“人是被判定为自由”时想要表达的意思。
因为一个人并不是自愿存在于世的,然而一旦存在,他就是自由的;但同时他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上帝已死”虽是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但跟同时代的西方作家一样,在其的思想中也带有“上帝”的影子。
有学者认为,其是“反有神论”者,而不是持“无神论”。随之而来的问题可以借俄国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卡拉玛左夫兄弟》一书中提出的问题“如果没有上帝,那么所有事情都是允许的。”
这句话来表达。要理解萨特的自由,我们要知道另外两个重要的概念:自在(l'en-soi),或自在的存在;自为(le pour-soi),自为的存在。
“自在”是“是其所是”,“自为”是“是其所不是”。举一个例子,刀子的存在是为了切割东西,它的存在有一个目的;然而人类的存在并没有任何目的――因为“上帝已死”――所以人类要为自己的存在创造价值。
因此“存在先于本质”。人是面向未来,具备无限可能的“自为”主体,而不是封闭的。
萨特又提到了“焦虑”和“眩晕”。萨特认为,人们感到焦虑,恰恰是因为人们的自由,人们感到了自由,但是无从选择。
比如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面临攻读研究生和就业之间的选择。他不能依赖任何东西作出选择,包括上帝,这样便没有任何因素使得他的选择成为一个必然。
继续学业或就业,一切都要靠自己。而“眩晕”则是“焦虑”的一种,人们在悬崖旁感到眩晕,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可以选择自杀――跳下去,而跳与不跳都由一个人自己决定。
这是人类自由的表现。在“眩晕”这个例子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萨特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超越性”。
超越性表现在人类在有多个选择的时候可以设想每个可能的后果,这样人类能够自己做出选择。萨特的另外一个概念是所谓“自欺”。
他把“自欺”描述为“半透明状态”,他对自欺的描述可以跟其对潜意识的反驳联系起来理解。他否认潜意识的存在,以为不过是一种“自欺”。
这也可以跟其对“本质”,“中心”的反感联系在一起。他不认为存在什么超验的“本质”,因而人是“必然自由”的。
他认为自欺是人对自己的自由的逃避和否定造成的。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约会,女人很清楚男人怀有亲近她的企图。
因为她的自由,她必须在顺从和拒绝之间做出选择,可是她故意否定自己的这个自由,男人说的每一句话,她只理解其中的表面含义另外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有关人类的责任。一个人在做出选择的同时,他也向其他人推荐他的选择。
他有选择的自由,也就要为所有的后果承担责任。一个例子是在二战时期的某个法国家庭里,父亲为德国人工作,两个儿子中大儿子去世了,小儿子留在母亲身边。
小儿子知道自己对母亲非常重要,不能离开她。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法国人,他希望到英国参加法国的抵抗力量,解放自己的祖国并为哥哥报仇。
这样,小儿子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他去问萨特。而得到的回答是,你自己选择,无论后果如何,你都要为其承担责任。
晚期,他的思想有所改变,把目光更多的放在社会这个宏观的层面上。也开始承认,自由本身是有所限制的,要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难以实现的。
他尝试对马克思哲学进行改变,把马克思哲学和人学联系起来。 其思想内容比较丰富,若想全面理解,还需要对海德格尔对“存在”的分析和胡塞尔的“意向性”结构分析进行研读。
而对物质世界,他持一种模糊的,但又直接的实在论观点。他受过德国哲学的熏陶,行文上颇为晦涩。
其哲学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6.萨特名言
让-保尔-萨特,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
他是法国作家、哲学家。 萨特是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和《方法论若干问题》。 萨特把深刻的哲理带进小说和戏剧创作,他的中篇《恶心》、短篇集《墙》、长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认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
他的戏剧创作成就高于小说,一生创作9个剧本,其中《苍蝇》、《间隔》等,在法国当代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金,被萨特谢绝。
1980年4月15日萨特在巴黎逝世。
7.关于萨特的一些经典,谢谢咯~~~~~~~~
萨特,一个伟大的人,法国的良心,1955年曾与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参加阅兵观礼。死时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萨特经典语录:
1 我拒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拒领诺贝尔文学奖
2 他人即地狱。
3 存在先于本质。
4
电影院里没有偶然性,走出电影院来到大街上,除了偶然性,其他什么都没。
5
真正的政治行为必须建立在正确的道德伦理基础上。
6
请不要责怪男人,而要谴责腐朽的父子关系,生孩子,何乐不为;养孩子,岂有此理!
7 大梦已醒,我还能说什么?大梦已醒。
8 人的本质悬置在自由之中。
9
一切生来毫无道理,在脆弱中延续,湮灭于偶然.
10 我存在,是我在使存在继续。
11
星期日是挂在公园门前数梢上的一个微笑.
12 生是一种偶然,死是一种必然.
13
行动吧,在行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
14
绝对的自由就是不自由,人的自由是对自己存在的一种选择。
15 存在即是合理.
萨特的36个名句:你之所以看见的,正是因为你想看见
来源:世界名著每日读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同时也是位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
让·保罗·萨特
萨特说,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无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都是一种选择,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你选择了不选择。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的选择是无条件的,不需要什么根据和标准。因此人愿意自己是什么,他就能成为什么,“懦夫是自己变成的懦夫,英雄是自己变成的英雄。”
萨特承认自由选择是“无目的”、“无着落”的,为选择而选择,为行动而行动,“除行动外,别无现实”,存在主义所遵循的格言是“不冒险,无所得。”
究竟萨特的存在主义都讲些什么呢?今天精选了他的36个名句,一起来了解,提升!
1,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
2,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3,你之所以看见的,正是因为你想看见。
4,我只是存在着,仅此而已,而且我觉得恶心。
5,拷打别人的人竭力去摧毁他的同类的人性,作为后果,他也摧毁了自己的人性。
6,忠诚,即使是深深的忠诚,也从不会是洁白无瑕的。
7,神与国王都有痛苦的秘密,那就是——人是自由的。
8,无需赤热的烤架,地狱就是他人。他们可以通过观念的灌输,把你烤的迷迷糊糊。
9,我们可以做许多白日梦,可以失败,可以哭泣,但也可以光芒万丈。
10,思想在我头脑里流过,或快或慢地,我不使任何东西留下来,我让它们自然地逝去。很多情况下,由于缺少借以依附的词句,我的思想始终是模模糊糊的,它们汇成一些含混的但很有趣的形体,互相贪婪地吞噬着,马上我就把它们忘了。
11,自欺永远摇摆于真诚和犬儒主义之间。
12,孤独是人类属性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它是被一种存在于人们“找到生命意义的需要”和“对人世本质的虚无的觉察”之间的矛盾所激发的。
13,“人就像是骰子一般,把自己投掷到人生之中去”。
14,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为他并没有创造自己,但却是自由的。因为一旦被扔进这个世界里来,他就必须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
15,趁现在还来得及,我想看清楚自己。
16,你是自由的,所以你选择吧--这就是说,去发明创造吧。没有任何普遍的道德准则能指点你应当怎样做:世界上没有任何的天降标志。
17,人性是没有的,因为没有上帝提供一个人的概念。人就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
18,不选择其实就是一种选择。
19,我们痛苦,因为我们是自由的。
20,人不外乎是他意图成为的东西。人实现自己有多少,他就有多少的存在。因此,他是他行动的总体,是他的生活。
21,人有选择的权利,人通过选择获得自己的本质。
22,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
23,人生越是荒唐,死亡越是难以承受。
24,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清算账目。
25,没有人妨碍我的自由,是我的生活本身汲干了我的自由。
26,人首先存在,碰到各种遭遇,世界起伏不定,然后限定自己。因为,人在开始时一无所有,只是后来才成为什么。
27,我知道再也遇不到能激起我们热情的人或事了。你知道,去爱人可不是小事,需要毅力、慷慨、不顾一切……在开始甚至还得跳过一道深渊。要是深思熟虑,我不会这么做。而现在,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再跳了。
28,在能找到任何真理之前,人必须有一个绝对真理,而这种简单的、容易找到的、人人都能抓住的真理是有的,它就是人能够直接感到自己。
29,人是被判了自由这样一种徒刑。
30,现实的精华就是匮乏,一种普遍而永恒的欠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不够人们受用。食物不够,爱不够,正义不够,时间永远不够。
31,存在先于本质。
32,人有压抑他人的天性。而且人生而自由,这种自由是选择的自由
33,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又让我明白这一切没什么意思。即使得到了自己的最爱,也依然会感到空虚。
34,最好的工作不是做你认为最难的,而是你最擅长的。
35,写作是对生活的反抗。
36,我活着,是因为我诞生了。我诞生,是因为我的父母孕育了我。我自己并没有要求诞生。但一旦我诞生了,活着,就必须适应周围的环境,追求尽可能好的结果,并尝试着给一开始就被扭曲的自由以正确的方向——这是每一个人都希望去做的。我说自由被扭曲了,是因为父母在孕育我们的时候,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他们设想我们将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职业等等诸如此类的希望或寄托。我们的自由被扭曲,也受教育的影响,受新闻和媒体每天提供的信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