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反腐名言(历史上雍正王朝的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确有其事吗)
时间:2022-04-13 03:5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蒋南强读历史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二月河反腐名言(历史上雍正王朝的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确有其事吗)
1.历史上雍正王朝的“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确有其事吗
确有其事。“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的制度是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实行的。是雍正朝的三大德政之一,其他两个,一是摊丁入亩,一是火耗归公。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或称“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此政策是指”官员地主也必须缴纳赋税。“即废除他们免税的特权。
康熙执政四十余年之后国家财政出现危机,税收收入有限。而因固有的封建社会中考取功名者免徭役赋税的制度,官员地主一类真正富有的人却不需上交多少赋税。
不但使财政负担落在穷苦百姓身上,而且国库空虚,因此出台此政策优化税收结构,使社会富有阶级承担更多的税收责任。
扩展资料:
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草创于明代,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
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将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废除,而并入土地税。
火耗归公:
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火耗是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雍正二年七月推广全国,将明朝以来的“耗羡”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并制度养廉银,用意在打击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
此举集中了征税权利,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州县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参考资料:
摊丁入亩-百度百科
火耗归公-百度百科
2.等级制度存在的意义
等级制度的存在其实是从人类开始群居生活就有了的,其实等级制度的存在最主要的目的是对资源分配的一种标准,比如等级高的人就可以享有比等级低的人更多的资源,如果没有等级制度的存在依据人类自私的天性很可能人类早就因为自相残杀而灭亡了,因为谁都想要更多的资源让自己过得好,如果没有等级制度的存在那么谁会服谁呢?但是谁都想要一个公平公正的按劳分配的社会存在,所以共产主义理论才能获得这么广大的市场,但是在我看来那样的制度其实算是一种堕落,等级制度的存在至少让人类有更多的危机感和向上的动力,地位高的人会想办法保证自己的地位,地位低的人会想办法让自己的地位提升···我认为这就是等级制度存在的意义···希望我的答案能给你带来帮助,如果可以请采纳···。
3.胡雪岩:一个彻底失败的商人为何被历史如此厚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x胡雪岩:花花轿子人抬人中国历史惯常以成败论英雄,作为一个彻底失败了的商人,胡雪岩不仅没有被当作落水狗痛打,反而赢得了崇高的历史地位。原因就在于他高举爱国、爱民的大旗,将商人之间的利益之战演绎为一场弘扬民族正义之战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的“超级商人”,胡雪岩无疑有着极大的夺冠希望。
“胡总”的事迹,经高阳、二月河等著名作家的宣传,一时间洛阳纸贵,加之电视连续剧的后续攻势,使“胡总”的形象益发家喻户晓,俨然成为一代商圣。中国历史惯常以成败论英雄,作为一个彻底失败了的商人,胡雪岩不仅没有被当作落水狗痛打,反而赢得了崇高的历史地位,这与他的最后一场商战有着密切关系。
那是与外商之间的生丝之战。胡雪岩痛下本金2000万两白银,争购并囤积生丝。
据说,他之所以如此放手一搏,一是为了解救被洋人们欺压的蚕农,二是要为民族工商业争口气。他的心中装着百姓安康、民族兴旺,惟独没有他自己。
遗憾的是,这项高调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最终成了“豆腐渣工程”。高举着爱民、爱国旗帜的胡雪岩败下阵来,亏损高达1800万两,他所拥有的民营银行“阜康钱庄”也随即倒闭,并引发连锁反应,危机波及大半个中国。
胡雪岩收购生丝的巨额资金,多数来自自己的钱庄,拿着储户的钱,去玩如此高风险的对博,这无疑是板上钉钉的“扰乱金融秩序”行为,但善良的历史对此选择了遗忘。同时被遗忘的,还有在此危机中损失惨重的储户、市民和大小工商业者。
这些“沉默的大多数”,被遮掩在那面高调旗帜的阴影下,他们的一路哭声,则被淹没在掌握话语权的精英们不着边际的欢呼声中。少数一些从“胡总”手上拿到了购丝款的蚕农们,则成为历史油漆匠手中的涂料,为这场黑色的灾难涂抹上了历史浪漫主义兼英雄主义色彩。
被历史厚待了的胡雪岩胡雪岩因缘际会,凭借个人能力和机遇,在商场和官场上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被吸收进了领导班子,混上了二品顶戴,享受着省部级高干的待遇,成为一名“红色”资本家。这位商圣发家致富的秘诀,并非至今仍被传诵的“戒欺”与“真不二价”,那无非是其口号式的“企业精神”而已,类似今日的“求实、奋进”,毫无原创性和技术含量。
当年,高喊类似口号的商人,应当不在少数,但能与官场打成一片、大小通吃的,就绝对只有包括胡总在内的少数一些“优秀企业家”了。从钱庄的打工仔,到名震中外的著名企业家,“胡总”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与王友龄、左宗棠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的。
他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公关就是大清国的第一生产力,只有紧紧地抓住这一发展的龙头,实现某些产业或某些业务的垄断或局部垄断经营,才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部分作家及史家的笔下,胡雪岩俨然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贤人;而作为大清国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他同样也毫不迟疑地“先天下之乐而乐”。
在美丽的西子湖边,“胡总”大建“第宅园囿”,这样的基建投资,无疑也极大拉动了杭州的GDP增长。至于他“姬妾成群,筑十三楼以贮之”,在吹鼓手们的笔下,则成了其个人魅力乃至“伟大爱情”的证明。
参观“胡总”在杭州的故居,依稀可见当年钟鸣鼎食之家的兴盛,那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文化遗产,仍可为当地的“经济唱戏”而搭台铺路,不会被当作“反腐教育”的教材。胡雪岩确有长处,赢得了历史的厚待。
商人的利益之战与爱国无关被厚待了的胡雪岩,事业上自然也要更上一层楼。在成为国内著名的企业家后,他将目光锁定了国际市场,要为中国人争口气了。
争气的支点,选定了丝绸。当时的丝、茶贸易,如同今日的石油,是世界的主流商业。
中国的生丝行业,一直是外贸主导型产业,在1880年前后,其出口比例高达60%以上;仅1880年一年,其出口“创汇”便高达2400万海关两(白银)。这是一个令人垂涎的巨大市场,但它却基本上掌握在外商的手中。
掌握了买方市场的洋商们,根据伦敦的行情,扣除自己的利润和费用后再确定中国市场的“开盘价”。随后,根据这一“开盘价”,大清的二道或三道贩子们,再扣除自己的利润和费用,层层盘剥,最后到了位于产业链终端的蚕农手中,收购价自然被压到极低。
这其中,其实有三个层面的问题:一,“贱买贵卖”本身就是商业的本质,古今中外概莫如此,与商人的国籍无关。在生丝行业,本土的由官方支持的茧行,就一直是行业的垄断者,长期欺榨蚕农,其盘剥程度,远甚外商。
二,流通环节过于烦琐,一条小小的蚕养活了很多闲人,生丝产地的一些商人们,便因此而发愤挤进上海滩,自己直接搭上洋商,减少中间环节,当然,渠道优化后的好处是到不了蚕农口袋中的。三,市场买卖双方的博弈力量发生变化。
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及蒸汽轮船普及之前,国际生丝市场是卖方市场,价格是中国的丝商们(注意,蚕农并没有发言权)说了算,甚至发生了中国产地的收购价大大高于伦敦市场的卖出价的倒挂现象,亏了本的外商们也只能打落门牙往肚里吞;而当国。
4.康熙王朝 经典台词
《康熙王朝》里面关于腐败,陈道明饰演的康熙皇帝的台词是: 当朝大学士,统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罢免四位;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
看看这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班白,哪个不是朝廷的栋梁,哪个不是朕的儿女亲家,他们烂了,朕心要碎了! 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朕是痛心疾首,朕有罪于国家,愧对祖宗,愧对天地,朕恨不得自己罢免了自己!还有你们,虽然个个冠冕堂皇站在朝上,你们,就那么干净吗?朕知道,你们当中有些人,比这七个人更腐败! 朕劝你们一句,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翻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朕刚即位的时候以为朝廷最大的敌人是鏊拜,灭了鏊拜 ,又以为最大的敌人是吴三桂,朕平了吴三桂,台湾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啊,朕收了台湾,葛尔丹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 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们当中,咱们这儿烂一点,大清国就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 想想吧,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哪?忘了!那棵老歪脖子树还站在皇宫后边,天天的盯着你们呢!朕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了,总想着和大伙说些什么,可是话,总得有个头啊 。
想来想去,只有四个字(‘正大光明’匾升起)。
这四个字,说说容易啊,身体力行又何其难? 这四个字,是朕从心里刨出来的,从血海里挖出来的。
记着,从今日起,此殿改为正大光明殿!好好看看……哦,你们都抬起头来,好好看看,想想自己,给朕看半个时辰。
扩展资料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
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
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成年后康熙帝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标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
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康熙。
5.康熙传位之谜
呵呵,楼主的观点很新颖,可见对清史没少用功。
其实雍正即位,本来就是一桩历史的悬案,雍正从他登位那天开始,到现在整整282年,282年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也就说始终存在着雍正继位之谜,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很好的,而且楼主的推测也不无道理,康熙晚年,宫廷争夺皇位的斗争非常激烈是事实,康熙自己说:他说朕,我考终之后,将来我百年之后,置于乾清宫,就是把我放在乾清宫那儿,停尸在乾清宫那儿,“尔等束甲相争耳”,康熙是位明君,既然眼下的儿子不争气,目光长远一点也未尝不可,对乾隆的宠爱是确实的,对皇四子胤禛也是比较认可的。 但一方面,遗诏传位之说不太能服人,另一方面,口头传位之说也值得商榷,《清圣祖实录》有记载,康熙对雍亲王说,“朕病势日臻”,就是说我的病的情况逐渐见好,那这说明康熙这时候还不糊涂,还能说话,既然如此,为何不亲口告诉雍正来即位呢?不是他亲耳听到他父亲的口谕,雍正自己也说,是舅舅隆科多口传给他的。
所以,是否是康熙也早有此想法但又不能确定,就像楼主说的,弥留之际,仓促传位胤禛,实意在皇孙弘历。 呵呵,关于清史,我尚不能窥其仿佛,就此借题揣测一下,献丑了。
我觉得您的想法倒是可以跟清史专家讨教一下。 。
6.殷勤地成语填什么
阿谀奉承 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奉承:恭维,讨好。
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出处: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却小器易盈,况且是个小人,在人前不过一味阿谀奉承。”
阿谀求容 容:容色,好的脸色。曲意奉承,取悦于人出处:《孔丛子·抗志》:“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
拔辖投井 辖,车轴两端的键。指殷勤留客饮酒。
出处:《汉书·陈遵传》:“遵耆酒,每天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卑躬屈膝 卑躬:低头弯腰;屈膝:下跪。
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出处:宋·魏了翁《江陵州丛兰精舍记》:“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后,虽谢安石之贤也,而犹不能免。”
闭门投辖 辖:车轴的键,去辖则车不能行。比喻主人留客的殷勤。
出处:《汉书·游侠传·陈遵》:“遵耆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谄上欺下 谄:讨好,奉承;欺:欺压。
讨好上司,欺压下级。出处:汉·杨雄《法言·修身》:“上交不谄,下交不骄。”
狗眼看人 比喻眼光势力。款曲周至 款曲:殷勤。
待人殷勤,照顾周到细致。攀炎附热 犹言趋炎附势。
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牵衣投辖 指拉住客人衣裳,投其车辖于井。
形容殷勤留客。辖,古代车上固定车轮的零件。
乔龙画虎 形容假心假意地献殷勤。青鸟殷勤 青鸟:古代传说中传送信件的使者。
比喻常通信息,传递消息。趋权附势 趋:奔走;权:权势。
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出处:宋·李觏《名公手书·萧注》:“注鄙人,然而有志于圣贤之术,心铭足下之道,故发此书以闻,非今之趋炎附势辈,闻足下有大名而沽相知之幸,足下其以为是非。”
趋炎附势 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出处:《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杀鸡为黍 指殷勤款待宾客。
推襟送抱 襟、抱:指心意。向对方表示殷勤的心意。
出处:《南史·张充传》:“所可通梦交魂,推襟送抱者,唯丈人而已。”褪后趋前 形容前前后后向人献殷勤。
蚁羶鼠腐 蚁集腥羶,鼠甘腐物。比喻趋炎附势、追逐名利。
蚂蚁喜欢吃腥膻的食物,老鼠喜欢吃腐败的食物。比喻趣味低下。
出处:明 唐顺之 《寄黄士尚书》:“自儒者不知反身之义,其高者则激昂於文章气节之域,而其下者则遂沉酣濡首於蚁羶鼠腐之间。”蝇集蚁附 犹蝇营蚁聚。
比喻不顾谦耻,趋炎附势,到处钻营。出处:《明史·阉党传·崔呈秀》:“暮夜乞怜者,莫不缘呈秀以进,蝇集蚁附,其门如市。”
蝇营蚁附 比喻不顾谦耻,趋炎附势,到处钻营。同“蝇营蚁聚”。
出处:清·顾炎武《与潘次耕札》之二:“吾以六十四之舅氏,主于其家,见彼蝇营蚁附之流,骇人耳闻。”蝇营蚁聚 像苍蝇样往来飞逐,像蚂蚁般纷纷聚集。
比喻不顾谦耻,趋炎附势,到处钻营。出处:明·梅鼎祚《玉合记·卜居》:“朝列,蝇营蚁聚还竞扰,这余膻怎污颊,算自有峰头玉版,鼎中金屑。”
雨后送伞 比喻事后献殷勤。也比喻帮助不及时。
出处:二月河《康熙大帝》第四卷五十三:“不见不见,前些日子朕要死不活的时候,别的阿哥都在这儿侍候,偏偏他[八阿哥]和朕一块病了,如今朕刚回过神儿来,他也好了。雨后送伞,献的哪门子假殷勤呢?”。
乾隆翻脸了(2):直接废除雍正的“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登基第二年,乾隆帝直接废除雍正帝的“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赢得官员、士绅和老百姓的赞许。
当年,雍正帝推进经济改革的重要原因,是康熙执政后期国家财政出现危机,税收收入有限。由于官员地主一类真正富有的人不需上交多少赋税,不但使财政负担落在穷苦百姓身上,而且造成国库空虚。
因此,雍正帝出台“摊丁入亩”和“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政策,旨在优化税收结构,要求官员地主也必须缴纳赋税,废除官员、地主免税的特权,使社会富有阶级承担更多的税收责任,保证国家税收的增长。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听起来很光鲜,很像一句得民心的政治口号,实际只能当标语使用笼络人心,如果真正执行,那必然会遇到阻碍。因为,“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触动了既得利益阶层的蛋糕。
当差就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 、杂役、军役等。纳粮则是封建社会时期,每个朝代的农民,秋收之后向官府交税,从而产生了纳粮。
封建社会的官员和士绅这个群体有着诸多的特权,其中的一项特权就是他们可以“不当差、不纳粮”。他们名下的田产可以不向国家交税,他们可以不用给国家当差服役。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是针对官员和士绅的政策,也就是剥夺他们的特权。对官员和士绅来讲,既要当差,又要缴税,甚至需要交更多的税,这是他们绝对不可能答应的。
从政治学上来讲,这是对千年科举和官僚士绅特权传统的挑战,直接损害清朝以儒治国的政治思想体系和国家管理结构。
科举制度是制度化儒家的核心部分,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因为进入权力阶层的科举考试以儒家文化为基本内容,儒家和权力的关联是通过科举来实现的。科举对于从事儒业的人来说是一条“利禄之途”,如果科举制度被破坏,也就是切断了儒家和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儒业之无人问津也就自然而然了。
清朝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满清一入关立即重开科举考试,这样既帮他们选拔了优秀的人才,同时也有利地解决了满汉之间的矛盾,对稳固满族的统治至关重要,可谓是一举两得,科举被称之为“不劳兵之法”。特别是康熙以儒治国,并在为政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以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为满清政府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雍正实施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开始,各地罢考不断,差别只是规模和数量。如雍正二年,河南封丘出现大规模罢考事件,河南生员抬出孔圣人的牌位反对。举子秀才们说“征收钱粮应分别儒户、宦户,如何将我等与民一例完粮一例当差?”
辛苦读书就是为了中举之后享受特权,结果你说一样要纳税当差服役,那中举和不中举有什么两样,科举制度受到空前的挑战。
这样,清王朝以儒家思想构建的统治体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整个社会丧失了制度体系运转的基石。
雍正的此举是对千年传统政策的挑战,直接触及官僚利益。“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此令一出,几乎所有官员都反对,只有雍正帝的亲信田文镜在河南强行推广,民怨四起,难怪乾隆帝要批评他。很明显,官僚体系的反对,这样在执行层面上就有很大的难度,工作是无法展开的,政策形同虚设。
乾隆帝能够废除“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原因是同为征税的摊丁入亩意外成功,国家税收能够得到增长,达到预期的目标
摊丁入亩,即将税赋中按人丁收取的丁银摊派到土地负担中的地银去。丁银就是不管你是穷人富人,家里有几口人,就交几份钱,按人头多寡来收税。这种人头税无疑加大了社会的不平等,富人养个6个孩子的代价能和穷人一样吗?富人交了6个人的人头税,不过是九牛一毛,无伤大雅。而穷人交了这6个人的钱,可真是要活不下去了。
实行摊丁入亩的税制改革,丁银与田赋以田亩多少为征收依据,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这样的改革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释放社会活力、促进生产发展。
摊丁入亩这条政策,我认为触动的只是一般地主阶层的利益,对官员们的影响很小。因为官员他们的土地都是隐藏的,根本不在地方政府的记录里。即使雍正帝要求这些人自己报出自己隐藏的田地,但是很多官员都没怎么报,就算报也是意思意思,所以官员的税负没有增加。这一条推行后,虽然有些地主会不满,但是对官吏影响不大,显然能够推行成功。
既然摊丁入亩能够实现增加税收的目标,那么一体纳粮就没有必要实施,一体当差自然也没有必要推行了。
雍正帝推出的“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遭到了官僚阶层和士大夫的强烈反对,动摇科举制度,有悖于满清政权的运转,根本无法执行,被乾隆帝废除是必然的。
雍正帝推出的摊丁入亩政策,能够促进税收的增加。这虽然触及了地方豪强们的利益,但也减轻了普通百姓的负担,社会财富能得到一定的均衡。能够见到国库银子增长,乾隆帝自然喜笑颜开,这是摊丁入亩得以保留的最重要考核指标。
“一废一留”体现了国家管理与皇权、官僚阶层、社会负担之间的关系,对理解房产税也许有一定的帮助。
(乾隆帝通过对雍正政策的“一废一留”,看到了官僚体制和知识分子的强大气场,让他下定决心要打破,他的行动即将展开,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