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名言

时间:2022-04-13 10:2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小院之观 | 评论: 次 | 点击:

谭嗣同的名言

1.关于谭嗣同的名人名言

一、清 谭嗣同 《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译文: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二、清 谭嗣同 《有感》: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译文:四万万人一起流下了眼泪,这个天下有没有能安身立命的地方。

三、清 谭嗣同 《仁学》:夫心力最大者,无不可为。

译文:那些心力最大的,没有什么不可以做

四、清 谭嗣同 《答康有为语》: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译文:如果没有行动的人就无法希望未来,如果没有为此死亡的人就没有办法召唤后面的人继续。

五、清 谭嗣同 《似曾》: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

译文: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颜色又很快空

2.关于谭嗣同的名句

谭嗣同名言

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二:我思故园,西风振壑。花气微醒,秋心零落。郭索郭索,墨声如昨。

三:访僧入孤寺,一径苍苔深。寒磬秋花落,承尘破纸吟。潭光澄夕照,松翠下庭荫。不尽古时意,萧萧雅满林。

四: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五: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缆祛泣将别,芳草青且歇。修途浩渺漫,形分肠断绝。何以压轻装,鲛绡缝云裳。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何以表劳思,东海珊瑚枝。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坠欢无续时,嘉会强相期。为君歌,为君舞,君弟行,毋自苦。

六:北风蓬蓬,大浪雷吼,小儿曳缆逆风走。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儿手。缆倒曳儿儿屡仆,持缆愈力缆縻肉,儿肉附缆去,儿掌惟见骨。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

七:家国两愁绝,人天一粲然。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世界几痕梦,微尘万座莲。之后凭吊意,分付此山川。

3.谭嗣同的个人简介和名言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男,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汉族,湖南长沙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人物。在北京北半截胡同41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其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趾思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而据史学家黄彰健考证,后两句应为“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我自……”两句是由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改(中学语文课本为“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及“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谭嗣同临死前的那句话原话是什么

临终时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

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当康梁逃亡时他曾表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菜市口被砍头时,高呼,死何所惧! 扩展资料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谭嗣同代表著有:《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的浏阳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区北正南路98号,始建于明末清初,主体原占地21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62平方米,通高8米,大小房舍24间,南北朝向,全木结构,工艺精美,古朴庄重,系典型江南庭院式民宅建筑风格。 故居原为周姓房产,后由谭嗣同的祖父谭学琴买下。

1859年(咸丰九年),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中进士,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因其官阶显赫,奉旨命名其宅为“大夫第官邸”,因此谭嗣同故居又简称“大夫第”。 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谭嗣同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4月,故居被定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谭嗣同。

5.谭嗣同—领悟生命意义的名言

谭嗣同的绝命诗是“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梁启超把它改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维新派要杀的当然是以慈禧为首的 坚决反对维新变法的封建顽固派啊!

维新派的理想虽然远大,但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的实际--中国广大民众的思想还未开化,依旧处于封建梦寐状态,因此维新变法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没有支持者的变革是难以成功的。因而谭嗣同称“无力回天”。

一方面,谭嗣同作为一个继受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那种心系天下的抱负;另一方面,也深受西方民族民主思想的熏陶。这样一种坚实的信仰诞生于谭嗣同的心中,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为信仰而死,死得其所!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的其所,快哉快哉!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的绝命诗是“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梁启超把它改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维新派要杀的当然是以慈禧为首的 坚决反对维新变法的封建顽固派啊!

维新派的理想虽然远大,但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的实际--中国广大民众的思想还未开化,依旧处于封建梦寐状态,因此维新变法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没有支持者的变革是难以成功的。因而谭嗣同称“无力回天”。

一方面,谭嗣同作为一个继受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那种心系天下的抱负;另一方面,也深受西方民族民主思想的熏陶。这样一种坚实的信仰诞生于谭嗣同的心中,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为信仰而死,死得其所!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

谭嗣同的名言

卖掉所有边陲之地——戊戌变法的领袖谭嗣同,到底是爱国还是卖国

近代史上名气很大的戊戌变法以惨败收场,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留下不少传世名言。

尤其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不断激励着后辈仁人志士。

这位维新党的核心人物得到后世极高评价,梁启超称其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卖掉所有边陲之地——戊戌变法的领袖谭嗣同,到底是爱国还是卖国

百多年后我们回看戊戌变法,它作为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进步。六君子舍身成仁的决心,我辈也感动容。

但历史从来都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谭嗣同的变法细节,恐怕会惊出一身冷汗。

他始终有个大胆的想法:卖掉全部边陲之地。

甲午战争后,要掏的赔款高达两亿两白银之巨,面对这笔天价赔偿,心系国家的谭嗣同就提出了自己的办法。

当时谭嗣同只是个举人,还在老家讲学,说话没什么分量,但他老师欧阳中鹄充任过很多名人政要的幕僚,在京城颇有点名声。

谭嗣同写了封信给老师,里面说到心中的计划:

益当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吉利,以偿清二万万之欠款……费如不足,则满洲、蒙古缘边之地亦皆可卖。

这个计划已不是大胆,而是疯狂。

新疆卖给俄罗斯,西藏卖给英国,再不行,蒙古和大清的龙兴之地满洲也能卖啊,这样二万万两的数目不就够了。

卖掉所有边陲之地——戊戌变法的领袖谭嗣同,到底是爱国还是卖国

当时谭嗣同30多岁,还是个小年轻,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愤青的一时气话,不必当真呢?

谭嗣同用实际行动告诉你,这不是气话,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几年过后,得到光绪帝支持的变法即将开始,谭嗣同这时已经历过公车上书,并入京结交了梁启超、翁同龢等人,还到南京候了两年缺,有了不少历练,自称“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

变法要花钱,钱从哪里来?

谭嗣同不能不考虑这个实际问题,他在和好友贝元征商量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卖地的计划,这次的方案更加成熟,卖多少钱,谭嗣同也给算清楚了:

计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不下二千万方里,每方里得价五十两,已不下十万万。除偿赔款外,所余尚多,可供变法之用矣。

每方里单价五十两,估摸着能卖十亿两,去掉战争赔偿款还能多出许多,变法经费绰绰有余。

并且,这种想法并不是谭嗣同个人持有,整个维新派想卖地的大有人在。

比如,康有为。

吏部尚书孙家鼐也是个维新派,他问康有为:变法的钱从哪里来?

康有为早有准备,果断抛出卖地论,一点都不带犹豫:

无虑,英吉利垂涎西藏而不能遽得,朝廷果肯弃此荒远地,可得善价供新政用,不难也。

维新派并不是私下说说,康有为曾亲自上疏光绪,提及自己的卖地论。不知光绪看到脸上是什么表情,而变法短短103天就告失败,此事也就无疾而终。

卖掉所有边陲之地——戊戌变法的领袖谭嗣同,到底是爱国还是卖国

那么问题来了,没有一寸国土是多余的,寸土必争的想法在现代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谭嗣同、康有为这些维新派在当时也算顶儿尖儿的人物,怎么会有出卖国土的想法呢?

开头就说过了,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了。

谭嗣同的方案不光光是卖地,在他的想法里,这些边陲之地终究无法守住,加之产出效益有限,徒然耗兵靡饷,守之无益,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今夫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无利于中国,反岁费数百万金戍守之。地接英俄,久为二国垂涎。

情愿少卖点钱,把西藏贱卖给英国,新疆贱卖给沙俄,这两国自然对大清好感大增,顺势请求它们保护中国十年,为大清卧薪尝胆赢得一个缓冲期。

以二境方数万里之大,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而卖之则不止值二万万,仍可多取值为变法之用,兼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

这种想法也并不是谭嗣同所首创,类似的想法在甲午战争之前就有清流派大臣提出过,他们的设想是朝廷出点儿钱,雇佣沙俄或者德国到朝鲜去和日本打,和维新派有异曲同工之妙。

卖掉所有边陲之地——戊戌变法的领袖谭嗣同,到底是爱国还是卖国

从卖地的想法上就能看出来,维新派的领袖如此幼稚,这变法还成功得了吗?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真成功了,对今日是祸是福还真不好说。

假设一下,这个计划成功,事情也绝不会向谭嗣同所期望的,英国和沙俄会为大清提供保护。丛林法则才是国际政治的本质,失去边疆后朝廷不仅无法摆脱财政负担,反而会加重财政负担,这是中国作为大陆国家属性所决定。

再举例子,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塞防与海防之争也与之类似。李鸿章这样的晚清顶尖人物,也是出过国见过世面的,他也认为新疆的得失并不重要,而从海上来的列强根本挡不住,一旦登陆就是直取北京,海防比塞防重要得多,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两者择其一,新疆是可以被放弃的。

总之就是一句话: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

幸好还有左宗棠这样的精英,他的视野在李鸿章之上:一个都不能少。

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秩,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所以“时事之宜筹,漠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这件事上,不得不提到慈禧,这老太太的的老妖婆人设也多是在变法之后形成的,当时要没她的支持,左宗棠也不管用。

卖掉所有边陲之地——戊戌变法的领袖谭嗣同,到底是爱国还是卖国

但是,能就此批评谭嗣同,称他为卖国贼或是爱国贼吗,那也是不公平的。

谭嗣同虽然是维新派领袖,骨子里却仍然是个传统儒家士大夫,这套战略的出发点仍然是挽救大清,富强中国,本质并没有恶意。

堂堂大清脆败于小国日本,而且是毫无还手之力那种,带来的震动远不止赔偿两亿两白银那么简单,那是整个国家、满汉各族的切肤之痛。

整个国家的知识分子都在拼命找救国图存的方子,什么办法都用过了,不行。

这种情况下,卖地也不是不可接受了,卖出去,强大了再拿回来,总比窝窝囊囊死掉要强。

卖掉所有边陲之地——戊戌变法的领袖谭嗣同,到底是爱国还是卖国

谭嗣同们意识不到的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国力碾压是一个长期的事实,大清要想实现工业化,远不是一两代人能做到的。而相隔时间越长,对地区的征服、控制成本就越来越高,最后高到无法实现的地步。

最后,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又何苦苛责谭嗣同?

谭嗣同有颗真正爱国的心,也是条铁打的硬汉。行刑时故意安排用的是钝刀,根据《谭嗣同就义目击记》里记载,砍了三十多刀头颅才落地,百年之后读来仍然让人头皮发麻,但这就是当时有志之士的代价。

谭延闿也敬这位本家是条真汉子:

神采扬扬,刃颈不殊,就地上劙之三数,头始落,其不恐怖,真也!

卖掉所有边陲之地——戊戌变法的领袖谭嗣同,到底是爱国还是卖国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想法,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历史使命,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标准要求古代人,他们有自身的历史局限性,没能意识到时代已经变了,仅此而已。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