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名言

时间:2022-04-13 17:5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哲学诗画 | 评论: 次 | 点击:

马尔库塞名言

1.马尔库塞的名言

有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有人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走过的人生道路上,有过伤心,有过快乐,但希望一直在心底停驻。

一次考试失意,心情一落千丈。我感到自己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永远不会再有希望。

失落的雨在心底连下了几天,惆怅,无助,孤独,都齐头并进。有一次,我漫无目地的在草地上走着,秋风有些刺骨,周围的树木都是光秃秃一片,草地也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枯黄。

蓦地,我看到一棵青绿的小草,在草地里脱颖而出,竖起一道小小的风景,我惊呆了……它终有一天会变成枯草,但它与秋风作斗争的勇气又何尝不令人敬佩?“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原来,我并不是注定要失败,关键是我付出了多少汗水。

顿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希望依然在我心底停驻,美好如初。

5·12大地震过去一年多了,但回想起美丽的天府之国在瞬间变为废墟,还是感到触目惊心。但在那样危急的情况下,人们献出了自己的爱心,使受难人员化绝望为希望,勇敢的生活下去。

昨天,已经是历史;明天,还是个未知数;把昨天和明天连接在一起的是今天,今天就是希望的发源地。 人的一生就像四季:春播,夏长,秋收,冬尝。

希望总在不断的轮回。 我们现在正值豆蔻年华,我们拥有绚丽的青春,就更要拥有无限希望。

青春像一只银铃,系在我们的心坎上,只有不停得奔跑,它才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我们要把青春展现得更加完美。

明天是一片未知的海,让希望在心底永驻,就不会感到迷茫。

2.马尔库塞的名言

有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有人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走过的人生道路上,有过伤心,有过快乐,但希望一直在心底停驻。

一次考试失意,心情一落千丈。我感到自己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永远不会再有希望。

失落的雨在心底连下了几天,惆怅,无助,孤独,都齐头并进。有一次,我漫无目地的在草地上走着,秋风有些刺骨,周围的树木都是光秃秃一片,草地也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枯黄。

蓦地,我看到一棵青绿的小草,在草地里脱颖而出,竖起一道小小的风景,我惊呆了……它终有一天会变成枯草,但它与秋风作斗争的勇气又何尝不令人敬佩?“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原来,我并不是注定要失败,关键是我付出了多少汗水。

顿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希望依然在我心底停驻,美好如初。

5·12大地震过去一年多了,但回想起美丽的天府之国在瞬间变为废墟,还是感到触目惊心。但在那样危急的情况下,人们献出了自己的爱心,使受难人员化绝望为希望,勇敢的生活下去。

昨天,已经是历史;明天,还是个未知数;把昨天和明天连接在一起的是今天,今天就是希望的发源地。 人的一生就像四季:春播,夏长,秋收,冬尝。

希望总在不断的轮回。 我们现在正值豆蔻年华,我们拥有绚丽的青春,就更要拥有无限希望。

青春像一只银铃,系在我们的心坎上,只有不停得奔跑,它才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我们要把青春展现得更加完美。

明天是一片未知的海,让希望在心底永驻,就不会感到迷茫。

3.关于陶醉的名言或好词好句,快啊

名言: 青春是一种持续的陶醉,是理智的狂热。

作者: 拉罗什富科 陶醉给我一个望文生义的想象是,陶的破碎。陶醉是形式的失去,自我的暂时消失。

就像人们追求理性认识一样,在另一方向上,无论是在情感、意识还是体验上,渴望陶醉成为一种强烈的欲望。人们甚至使用能够对精神状态发生作用的植物来改变意识和体验。

由于当代文化的享乐特性,追求陶醉已经成为快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导价值。如果说在古典时期文化的主要价值是对意识生活和理性建构的追求,那么追求陶醉和满足陶醉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炼丹士所制作的灵丹妙药。

酒店,歌舞厅,游乐园和影院等等,以及一些其他灰色地带,是正当地出售“文化娱乐药片”的合法场所。当代文化把欲望和对欲望的满足形式置于首位。

在陶醉感的实践中,有一些相对安全与合法的方式,某些植物只是轻微地改变了日常生活的感觉经验,它改变了平淡的感觉带来轻微的兴奋,而不是全面地改写了感觉经验。这些植物的精神作用是“透明”和安全的。

我们文化中的茶、烟草、咖啡,就是如此,它们对于意识的作用相当温和轻微,使用这些植物或植物制品的人,并不改变自身的时空坐标,也不强烈地改变自我意识,它们不妨碍日常生活和历行其职责,还会有助于它。然而另外一些强有力的植物的使用却完全改变了使用者的时空体验和自我意识,使他们灵魂出窍飘离了时空坐标和他们自身。

而正是这一点构成了巨大的神秘诱惑:面临陶醉的危险深渊,自我意识的彻底丧失。 也有学者将意识的改变理解为一项基本的人类活动。

诗人和艺术家是以特殊的形式创造影响人类意识和体验的人,他们以此为务,就像后期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诗人追求通灵,追求感觉器官的全面错轨,在这里,陶醉似乎是一种手段或者途径。这种现象甚至还发生在儿童自发的行为中,他们会旋转个不停,一直到晕头转向,当然现在儿童乐园里有了各种各样的设施以达到这样的极限体验。

改变人类意识状态的方式还有许多,传统的冥想、修行(苦行)、辟谷、高唱圣歌和其他神秘的宗教体验,追求陶醉、满足陶醉感甚至可能是许多对宗教入迷的人们的隐秘动机之一。传统而世俗的方式如 饮酒以及食用风味浓烈的食物也是满足陶醉的方式,现代的各种极限运动、观看恐怖片或感觉剥夺试验,它们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具有改变意识状态和情绪体验的功能。

当然,强烈入迷的情感经验本身就具有这样的功能,只是它不能够由行为主体操控,也不能随意进 行重复体验。因此人们只能在单调沉闷的日常生活中想念奇遇。

在所有这些追求陶醉的形式中,最有效也最具争议的是各种植物麻醉品的使用。植物麻醉品是人类快乐的正当性的一个隐喻焦点。

一种可以直接改变人的感觉和意识的具有魔力的植物,既是快乐的天堂偶像,也是地狱里的恶魔,既是祝福又是诅咒,既是解放的力量也是禁忌。陶醉体验涉及毒品和文学、哲学、宗教共同具有的一些范畴与经验:它们涉及哲学和法律上的主体性,自由与依附,自然与文化,解放与压抑等许多问题,而陶醉是这些问题的一个隐喻焦点。

这些植物是一种精神工具。原始宗教和巫医学最早地使用了它。

人类热烈崇拜这些麻醉性的植物(民族植物学家们把它们称为“神在其中”的植物),就像古代印度的苏摩教,据圣典《夜柔吠陀》称,苏摩是一种具有神的力量的能够作用于人的精神状态的植物,人们把它视为通向神的知道的一条神秘途径。陶醉既是一条通向神灵的道路,也几乎是人类的神性体验不可分割的要素。

许多麻醉性植物可以缓解人类的痛苦是它具有快感特征的一个例子,一些麻醉性植物可以使人释放压抑,激发欲望,缓解压力,解除禁忌,平息社会生活给人带来的负面感受。这里我们将很快遇到一个争论或隐喻的歧义。

马克思著名的断言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尽管用其负面意义,他也无法把痛苦的安慰功能从毒品的修辞学中彻底消除)。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说烟馆和酒馆是穷人们的地上天堂。

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在感觉革命和非压抑社会的理想中无疑赞同了麻醉性植物释放压抑的解放功效,在这个意义上,马尔库塞不同意19世纪两位先知的预见,陶醉和解除压抑不仅是穷人的需要也是富人所需。某种陶醉感或着魔状态,是某种艺术家、赌徒、英雄、信徒、沉思冥想者、神秘主义者所共同具备的。

甚至可以在极度痛苦和快乐的时刻的人、祈祷中的人身上看到这种陶醉性的品质。无论赞成还是批评,他们都在把麻醉性植物的使用视为一种精神工具。

无奈这些植物身上凝结着过于复杂多义的隐喻。赞成或批评者在使用它的部分隐喻。

陶醉感涉及这些思想性的主题:自由与依附,快感与痛苦,自我与社会。“陶醉”这个词有着一个区域广阔的语义学光谱。

它被不同的思想体系赋予了有时完全不同的色彩与含义。德里达在《毒品的修辞学》一文中说,毒品的概念有一个被赋予的和制度化的定义:“不管是清晰的还是概略的,它包含了一种历史,一种文化、习俗、价值观、规范,以及纠结一团的话语的整张网络,一种修辞法。”

围绕着它所形成的不是科学的而是道德的和政治的价值判断,并且在。

4.德国著名哲学家有哪些

1康德Immanuel Kant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2马克思 3尼采 Friedrich W.Nietzsche 4黑格尔Lvilhelm Friedrich Hegel 5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6莱布尼茨 7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存在主义哲学 技术哲学的创始人 8雅斯培尔斯=卡尔-雅斯贝斯=雅斯贝尔斯=雅斯贝尔 Karl Jaspers !教育问题 存在主义哲学 9维特根施坦 !分析哲学 10哈贝马斯=哈贝玛斯 Habermas !法兰克福学派 11阿多尔诺=阿多诺 Theodor W.Adorno !法兰克福学派 哲学家、音乐理论家、社会学家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国哲学家之一 12谢林!精神哲学 13胡塞尔 !创立现象学 14狄尔泰 Wilhelm Dilthey !诠释学 15费希特 Johann G.Fichte !行动 16卡西尔=恩斯特·卡西尔=卡西勤 符号形式哲学 名著《人论》!17伽达默尔 !节日 18马尔库塞 !法兰克福学派 19华特.班雅明=本杰明=本雅明=沃尔特·本杰明 Walter Benjamin !文化/艺术作品 20费尔巴哈!21鲍姆嘉=亚历山大·鲍姆嘉滕=鲍姆加登=鲍姆伽通!哲学家、教育家 美学之父 22斯宾格勒=斯本格勒=施宾格勒 《西方的没落》!哲学家、史学家 23莱辛=勒辛!提出教育上亦有和谐原则 24约瑟夫.狄兹根=约瑟·狄慈根!《论逻辑书简》 25威尔什=沃夫冈·韦尔施!"审美人" 26霍克海默尔=霍克海默 M.Max Horkheimer !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之一 27彼得?斯劳特戴克 !Peter Sloterdijk 在德国公众的眼中,是目前仅次于哈贝马斯的德国哲学家 28西美尔=息默尔=齐美尔 Simmel !29施普兰格=斯普兰格=!将社会的价值总结为六大类 30马克斯-舍勒 !31文德尔班!32恩斯特·布洛赫!33施莱尔马赫=施莱艾尔马赫 Friedrich Schleiermach !诠释学 哲学家和神学家 34塞巴斯蒂安.弗兰克!卡尔·克劳斯 弗雷格 分析哲学的先驱 阿芬那留斯 Avenarius 经验批判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布伦塔诺(1838~1917)Brentano,Franz 哲学家,心理学家 意动心理学的创始人 卡尔纳普 迈因策尔 Klaus Mainzer 哲学家、系统科学家 诺瓦利斯 鲍威尔(1809~1882)Bauer,Bruno 亨利希·奥伯斯 爱克哈特 Eckhart,Meister Johannes 神秘主义哲学家,神学家 曼海姆 (1893-1947)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创知识社会学 沃尔夫 《理性心理学》 提出本体论这一概念 拉察鲁斯 创民族心理学 纳特尔 鲁道尔夫·欧肯 得诺贝尔奖 人生哲学 赫尔德 包尔生 《伦理学原理》 鲁道夫斯坦纳 Rudolf Steiner 创Anthroposophy(人智学) 席勒 提出美育概念 保尔逊 冈斯·兰科 伊曼纽尔 欧根·卡尔·杜林 马克斯·韦伯 哲学家兼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冯特(W.wundt) 哲学家,生理学,心理学家 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姆 哲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 《爱的艺术》!赫尔巴特 He'erbate 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5.世界著名的哲学家有哪些

著名的西方哲学家有:

西方古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西方中世纪:奥古斯汀、阿奎那

西方近现代:

英国:培根、霍布斯、洛百克、贝克莱、休谟、斯宾塞;罗素、维特根斯度坦;

法国:笛卡尔、莱布尼兹、帕斯卡、斯宾洛莎、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孔德、帕格森、萨特、福柯--;

德国: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回克思、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弗洛姆、马尔库塞、阿尔都塞--

美国:詹姆士、杜威、波普尔--;

最著名的十五大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培根、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答、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

6.哲学家说过哪些屌炸天的话

“上帝已死!”-尼采“毕达哥拉斯定理。

值得为此大杀其牛!”-黑格尔“数字是宇宙的统治者”-毕达哥拉斯“诸法无我”,"唯我独尊!"-释迦牟尼 "一切即一"-巴门尼德“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戈拉“死亡与我无关”-伊壁鸠鲁“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尼古拉·马基雅维利“幻想决定一切”-帕斯卡“我与宗教为敌”-伏尔泰“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 ”迄今存在的全部社会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我看到资本主义就要灭亡“-马克思”我的语言的局限就是我的世界的局限“-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这就是’不可能是正确的"-赫伯特·马尔库塞“历史不属于我们,我们属于历史”-伽达默尔。

7.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爱情伦理学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伦理观点主要是围绕着“爱”和“性”规划人生并为之指示路向和提供原则的。

弗洛姆的“爱情伦理学”同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有着内在联系,从总体上看有泛爱主义的倾向;马尔库塞的“爱欲伦理学”从存在论的角度对人寻求新的存在,具有相当强的理论感召力和征服力;赖希的“性欲伦理学”是一种赤裸裸的性革命、性解放理论,在许多人还未充分享受到“寓于爱情中的自然的幸福”的情况下,这一理论激荡人们的心灵也不是偶然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一门与他们的哲学观相一致的成体系的独特的伦理学,但他们广泛地涉足伦理领域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且他们的许多伦理观点在20世纪曾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甚至曾经影响了20世纪人类历史的进程。当人们在梳理20世纪伦理学方面的成就时,是无论如何不能绕开他们的。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各种伦理观点中,最超群出众的是弗洛姆、马尔库塞、赖希涉及“爱”与“性”的伦理观点,即弗洛姆的“爱情伦理学”、马尔库塞的“爱欲伦理学”和赖希的“性欲伦理学”。这里,我们也就主要评述这些伦理观点。

一、弗洛姆的“爱情伦理学”nbsp; 弗洛姆研究爱,并创立了“爱情伦理学”。他把他的“爱情伦理学”当作一门人类必须要掌握的学问加以兜售。

人们对他的“爱情伦理学”最感兴趣,从而也得以广泛传播的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他对爱究竟是什么的论述。 他向人们提出这么一个问题: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是,那么要获得爱就得具备一定的知识和做出一定的努力。

或许,爱只是一种愉快的感受,体会这种感受不过是机缘问题,谁交上了好运就可“堕入”其间?他自己回答说,在今天,绝大多数人都赞成后一种说法,而他本人却立足于前一种观点。他坚决主张把爱视为一种艺术,他的至理名言就是:“爱是一门艺术。”

[1](P1) 正因为他认为爱是一门艺术,所以他认为这是需要学习的。他抱怨人们祈求、渴望爱,然而几乎把所有别的东西都置于爱之上,成功、名誉、金钱、权势——人们把所有的精力都耗费在学会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而不去钻研爱的学问。

他说:“我们无须学习如何施爱,导致这种臆说的谬误在于分不清‘堕入情网’和‘长久相爱’之间的区别”[1](P4)、“任何关于爱的理论必须从某种关于人及人类生存的理论开始”[1](P8)。 他认为,爱的重要特征是主动。

当我们爱某人时,我们就是主动地不断地关心所爱的人,而不是仅仅与所爱的人呆在一块儿。他说:“爱意味着主动深入他人,由深入而达到的结合平息了我求知的渴望”、“爱是行动,是人的能力的体现”[1](PP24-25)、“爱是惟一的求知途径”[1](PP35-36)。

我奉献爱,我捧出我自身,我融入他人,由此我找到自己、发现自己。在他看来,既然爱的重要特征是主动,所以爱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爱必须由自己亲自去体验。

他说:“爱,乃是纯个人的体验,无论何人,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亲身体验。”[1](PP122-123) 他指出,爱是热烈地肯定他人的本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是双方各自保持独立与完整性基础上的相互结合。

虽然爱打破了使人隔绝的围墙,使人与人和谐相融,但是爱又让人仍为他自己,依然伫立于其整体性之中。他说:“爱是在保有自我的分离性与完整性的情况下,与自身以外的某人或某物的合一。”

[2](PP166-167) 他认为,爱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他说:“爱的惟一重要性就在于本身”、“爱是人类的自我表达,是使人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的方式”[3](PP143-144),他区别了童稚之爱和成熟之爱,认为只有成熟之爱才是真正的爱。

他说:“童稚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被爱,所以我爱’;成熟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爱,所以我被爱’”、“童稚之爱的爱声称:‘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之爱则认为:‘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1](PP45-46)从这里出发,他进一步得出结论,成熟之爱即真正的爱首先是给予,他提出了这样一个著名命题:“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

[1](P25) 在他看来,爱某个人实际上就是对人的本质的爱。他还指出,人只有通过爱才能理解他人和整个世界。

他说:“人通过爱和理性,从心智上和情感上理解世界。”[2](P165)他具体解释说,人的理性力量使他能通过和客体发生能动的联系,透过事物的表面抓住它的本质,“人的爱的力量使他冲垮他与别人分离的围墙并去理解别人”[2](P165)。

其二,他对各种爱的分析。 对兄弟之爱的分析。

弗洛姆是个泛爱主义者,他主张爱世界上的一切。他认为,倘若一个人只是爱某一特定的对象而对其他人持冷漠的态度,则他的爱是虚假的,它不过是由共生而萌发出的依恋之情,或者说,不过是一种扩大了的利己主义。

他说:“真诚地爱一个人意味着爱所有的人,爱世界,爱生活。”[1](P53)他认为,兄弟之爱表达了这种爱的普遍性。

他说:“一切类型的爱都发端于最本原的爱,即兄弟之爱。”[1](P53)兄弟之爱意味着:人意识到自己对所有的人均应担当责任。

对性爱的分析。他认为性爱往往是自私的,所以他反对把。

8.《判断力批判》(康德)看过的进来

如果说古典美学是的方美学通向现代美学的一座桥梁的话,那么康德美学就是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其思想体系丰富深刻而又包含着矛盾,留给后人无数问题,提供无数启示。其中存在着许多可能成长为美学大树的种子。

这些种子或产生新的美学思想体系,以拓展为具体理论观点,或直接地对当时时代的影响,或间接地对20世纪美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首先,康德二元论先验唯心主义美学引发对美的本质的形而上学追问。

前两大批判,论述自然界的必然和精神界的自由两大领域的先验原理。《判断力批判》则提出美是符合自然必然还符合人的自由的形式。

他明确地说,美是道德(自由)的象征。康德把自然看作现象,把自由看作本体。

这样看来,美虽然以现象界的形式出现,但实质却在于本体(自由)。康德认为,本体是不能认识的,因而美的本质是不能说明的。

这样,康德在对美的特征作了界定的同时,又留下一个大问题:世界的本体究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是对美的问题的解决。由此,现代美学开展了对世界本体、美的本质的不断探讨与追寻。

如由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由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到克罗齐;从弗洛伊德到卡西尔,以及后来的科学主义美学,等等。 其次,开创文艺与美学中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研究道路。

西方文艺理论史上,摹仿与灵感、感性与理性、再现与表现长期尖锐对立。由于形而上学机械论的影响,它们仅从感性或仅从理性观点出发,阐发各自的文艺美学观,因而各有其片面性。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首次打破形而上学的理论框架,确立了采用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方法来研究文艺,将文艺现象作为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整体来进行研究。这样一种较为辩证的研究方法,为整个西方特别是德国近现代义艺理论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在方法上有新的突破,较为深刻准确地揭示了文艺审美活动中感性与理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等互相对立而又统一的“二律背反”的矛盾现象,对后世文艺美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具有丰富的启发性。尽管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并未真正解决了以上矛盾的“二律背反”,但却开启了此后许多文艺美学家的思维,如黑格尔在其《美学》一书中就受着康德的影响,运用了辨证而科学的研究方法,把理性和感性较为完满地结合起来,提出了“文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美的本质观。

第一,确立了文艺美学研究中“情感”所具有的中心地位。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史上,在一千余年的时间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不是将其同哲学、论理学混为一谈,就是将其与生理学看作是一回事。

只是到了康德,才在西方史上首次将文艺美学定位于认识与意志、真与美之间的情感范围和美的领域,使其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从此,文艺美学才与哲学、科学、伦理学、生理学等学科划清了界限。

与此同时,康德还指出了文艺的审美范围在于情感,从而起到沟通知和意的桥梁作用,进而系统地构建了其哲学体系,真正实现了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并且使文学艺术成为了区别于知、意、宗教等不同的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有方式之一。 第四,开了西方文艺理论史上“游戏说”的先河,从一定程度、侧面揭示了艺术的本质。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艺术的本质在于“自由的游戏”的观点,是后世席勒与斯宾塞“游戏说”的直接理论渊源。这一观点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文艺既不受对象又不受概念直接约束而具有自由性的本质特征,反映了文艺创作和欣赏中主体的自由观照及审美创造活动中主客体相统一的规律。

第五,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奠定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艺术形象创造即想象活动过程的研究方向。

康德的文艺美学理论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尽管其论述拓展面很广,但对审美活动的分析却始终不离开主体心理这一基本范围。这虽然与其先验论哲学体系有关,但却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他将对艺术审美活动的分析最终归结为创造的想象力及其过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文艺创造活动是知性力、理性力和想象力等诸种心理功能在以情感为联系中介的有机统一的本质规律,从而指出了文艺创造活动中理性与感性、认识与直观及其善美的和谐一致有机统一的特点。这一理论的确立,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由于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英国经验派将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混同于生理快感的局限性,较为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心理机制,这不仅对于文艺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世探索文艺创作的内在规律,影响也极为深远。 最后,康德的美学理论、文艺美学思想对后世美学发展影响巨大,成了后世诸多美学流派的源头和理论根据。

由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从其主观唯心主义视角将诸多哲学流派、美学、文艺观点集为一体,将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一般与个别、无目的性与合目的性等矛盾集中起来,而又未能真正获得科学的解决,因而他的学说成为后世各种流派的哲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的发源地。西方现当代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

9.成长见证文学的可贵 300字

渐渐懂了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人受制于物的现象悄然滋生,善恶不分、见利忘义的“道德迷失”,重当下轻未来、跟着感觉走的“存在迷失”,还有目标丧失、深度感缺乏的“形而上迷失”有所抬头。人眼睁睁地看着欲望在生活中横行,在精神领域跑马,变得日渐紧张和焦虑,有时又感到空虚、脆弱或浮躁,有身心不得回旋的疲累与窘迫。

这个时候,文学的作用出现了,文学的意义和价值被照亮了。人为物所累,但物不能拯救灵魂;人为不自由所苦,但现实不可能让人彻底摆脱这种不自由。这个时候什么能?文学能。大家深想一下,现在为什么还会对文学感兴趣,会自己掏钱买小说,或试着写小说,不正是为了求得这种精神的拯救与摆脱吗?不正是感到在文学中,自己可以释放浪漫,获得心的平静和自由吗?

文学既可以表现生活的种种伪美与假善,一切的复杂世相,并适度地予以容忍,还其世俗的合理性,从而让读者感到它有切近人生的真实与可信,更重要的是,它还批评它们,让人看到其如何的不合理,从而至少在那个时刻,把自己交给了神圣的真理与正义,进而培植起理想,涵养出道德,抚平心底的创痛,获得前行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站在生活的反面的,通过批评,它使社会保持了健全的理想,同时也因与生活的反差,成就了自己的价值。马尔库塞说:“只有当形象活生生地驳斥既定秩序时,艺术才能说出自己的语言。”能这样说出自己的语言,文学也就站住了。

马尔库塞名言

仅凭一篇论著即奠定哲学地位,现代哲学家马尔库塞22名句!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年—1979年),美籍犹太裔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一生都在从事社会研究与教学以及哲学思考工作,主要在美国的几所著名大学哥伦比亚、哈佛、加利福尼亚等任教。

其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同时也受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很大影响。早年试图对马克思主义作一种黑格尔主义的解释,并以此猛烈抨击实证主义倾向。从5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揭露,主张把弗洛依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仅凭一篇论著即奠定哲学地位,现代哲学家马尔库塞22名句!

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面人。

他试图在弗洛依德文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理性的文明和非理性的爱欲协调一致的新的乌托邦,实现“非压抑升华”,最终实现人的爱欲的彻底解放(切记,马尔库塞的爱欲并不是单纯指性欲,而更多的是劳动中产生的爱和人的本能情感)。

在《单向度的人》中,他指责艺术的大众化和商业化使之成为压抑性社会的工具,从而导致人和文化的单向度。仅凭这一本书,他就奠定了其在哲学界的地位。他认为,艺术(主要指先锋艺术)自动地对抗现存社会关系并加以否定和超越;倾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及普遍经验,促成完整人的再生。

仅凭一篇论著即奠定哲学地位,现代哲学家马尔库塞22名句!

在《反革命和造反》里,他强调艺术既是一种美学形式又是一种历史结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美的世界与渗透价值意义的现实世界的统一。他认为艺术具有对现实的肯定性和保守性以及对现实的否定性和超越性的两重性,艺术的肯定性力量同时也是否定这一肯定性的力量。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人性解放的活动中,它用新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双向度的批判形式。

马尔库塞的思想和哲学头脑究竟如何呢?哲学诗画为你精选了他的22个名句,一起来细读,品味,领悟。

1,单向度的人即所谓的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工业技术下,社会已经开始大量出现这种人)

2,人们面临很多虚假的需求,人们每天为了虚妄的幸福而奔波忙碌,身子太忙,脑子太闲。

3,任何一种潮流呈现压倒态势的情况,都会对人的感觉、精神构成侵害。(娱乐、媒体、信息、技术等已经在以一种压倒的态势占据着人们的闲暇时间和精神世界)

4,工业社会是极权社会,压制了反对声音,产生了单向度的人和社会,在这种环境下所产生的个体大都是缺乏否定、批判和想像能力的人。

——《单向度的人》

仅凭一篇论著即奠定哲学地位,现代哲学家马尔库塞22名句!

5,当人类被剥夺了反思与沉痛的思考后,他们所剩无几。

6,自由选择并没有使主人和奴隶归于消失。

7,当一个社会按照它自己的组织方式,似乎越来越能满足个人的需要时,独立思考、意志自由和政治反对权的基本的批判功能就逐渐被剥夺。

8,直接经验的世界——我们发现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必须被理解、改变甚至颠覆,以便显露出它的实际面目。

——《单向度的人》

仅凭一篇论著即奠定哲学地位,现代哲学家马尔库塞22名句!

9,辩证思想和既定现实之间是矛盾的而不是一致的;真正的判断不是从现实自己的角度,而是从展望现实覆灭的角度来判断这种现实的。在这种覆灭中现实达到其自身的真理。(想改变现实,就要先假设另一种新的现实,把旧的现实世界打破或颠覆)

10,在工业技术的媒介作用中, 文化、政治和经济都并入了一种无所不在的制度,这一制度吞没或拒斥所有历史替代性选择。这一制度的生产效率和增长潜力稳定了社会,并把技术进步包容在统治的框架内。技术的合理性已经变成政治的合理性。(现代政治的弊端之一)

11,非存在并不就是虚无:它是存在的一种潜能,是对存在的一种威胁,是另一种可能。

12,人,好像什么也没有了,变成了全面的奴隶。人们所谓的自由,是自由选择主人的自由,却改变不了主人与奴隶的身份。主人是什么?主人就是奇怪的生产和消费,永无止境的生产和消费。

13,在一个商品社会,人们在其商品中认出自己,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音响和错层式住宅、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

14,我们社会的突出之处是,在压倒一切的效率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准这双重的基础上,利用技术而不是恐怖去压服那些离心的社会力量。以前是革命,现在是技术。

——《单向度的人》

仅凭一篇论著即奠定哲学地位,现代哲学家马尔库塞22名句!

15,发达工业文明的一个最令人烦恼的方面,即它的不合理中的合理性。……把个人束缚于社会的机制已经改变,而社会控制就是它所产生的新的需要中得以稳定的。

16,归根到底,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这一问题必须由一切个人自己来回答,但只是归根到底才是这样;也就是说,只要他们仍处于不能自治的状态,只要他们接受灌输和操纵(直到成为他们的本能),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不能认为是他们自己的。

17,思想和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同既定现实相符合,它们就在多大程度上表达着一种对维护事实虚假秩序的任务所作出的响应和贡献,而这种响应和贡献是一种虚假意识,是一种对社会制度的献媚。

18,为真理而斗争即是从破坏中‘拯救’现实的意义上,真理制约和担保着人类存在。

19,当社会的富裕日益取决于不断地生产和消费无用的垃圾货、不实用的小玩艺、故意制造的易耗品等低劣手段时,个体就决不能仅以传统的方式适应这些要求。(理想的个体是要冲破这种挣钱-消费-消费-挣钱的循环怪圈)

20,实证主义哲学为自己建立起一个自足的世界,一个封闭的、对引起动乱的外部因素防守严密的世界。

21,对现存制度来说,技术成了社会控制和社会团结的新的、更有效的、更令人愉快的形式。(人类的理想在技术的影响和改变下逐渐趋于被淡忘和被弱化,说白了,就是人类被技术所挟持所稳定化了,变得堕落和胆小)

22,当代工业社会,由于其组织技术基础的方式,势必成为极权主义。因为,“极权主义”不仅是社会的一种恐怖的政治协作,而且也是一种非恐怖的经济技术协作,后者是通过既得利益者对各种需要的操纵发生作用的。

——《单向度的人》

仅凭一篇论著即奠定哲学地位,现代哲学家马尔库塞22名句!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