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名言
时间:2022-04-13 18:5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你的热点推荐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名言
1.关于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的名言 古文也可以 寒假作业所迫 急
被外物役使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解释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不应该被外物役使,而应该学会支配万物。然而,人非圣贤,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几个。
什么是不被外物役使,究其本质就是要摒弃外界虚浮之物对自身的影响
近几年来,新闻上频繁的词汇就是“瘦肉精,激素,致癌物质”等。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不知道能吃什么的时代。商家们被金钱,名利所迷惑。他们已经忘记了商业本身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大众,而并非盈利。然而,我们在目睹了这些案件的发生后却并没有停止我们向虚名浮力“追逐”的脚步。小学生要求家长在教师节给老师送礼,大学生自费寻人写毕业论文,高管滥用职权为亲属谋利等一系列发人深省的事件正愈演愈烈。
我们慢慢地丧失了自己的本心,迷失了自己的脚步,跌进了“物”的深渊。
然而,还有很多鲜明的例子让我们赶快从深渊中爬出来。
东晋时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仍为我们所称颂;近代,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研究杂交水稻的贡献仍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甚至在几个月前,还有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身救孩子的感人一幕。他们的思想超然于物,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提醒我们不要被外物役使,做最实,淳朴,美丽的自己。
意识到这些后我们更应该做到好好的使物防止被物使。比如天天陪伴着我们生活的电脑一样,我们应该好好的利用它查资料,学习而不是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自己的人生;又如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要学会适度的开垦,放牧,不要让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发起对人类的攻击。
君子使物,不被物使。让心灵找回主权,把虚浮之物踢进万丈深渊。
2.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什么意思
意思是:是成功的人会恰当利用外界事物,却不会被外界事物所牵制。
出自:《管子下篇心术下》 主要是张扬人的主观能动性。管子bai是位du不空谈的人,穷苦出身,当了总理后辅佐齐桓公称霸,管子的观点是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管子》简介:1、《管子书》相传为管仲所作。刘向序说:“所校徽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zhi太中大夫卜圭书二十七篇,臣富参书四十一篇,射声校尉立书十一篇,太史书九十六篇,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以校除复重四百八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
2、《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管子》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dao管仲之作的集结。
扩展资料:《管子》是中国古代的学术典籍之一, 先秦诸子时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齐相管仲(约版前723--前645)的继承者、学生,收编、记录管仲生前思想、言论的总集。
于战国初年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稷下学宫,由管仲学权派所编撰成书。原书564篇,除去重复的478篇,实为86篇。
3.君子使物,不以已悲,不为物役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是古人先贤留给后世的智慧结晶,出自《管子、下篇、心术下》, 它的意思是成功的人会恰当利用外界事物,却不会被外界事物所牵制。这“物”可以指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物质的牵制指的是人被工具所绑架。会制造并使用工具是人类特有的标签。
工具,这个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的名词,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作为外物要想恰当地被人类所使用,而不束手束脚,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发挥作为人的特有才智,学会不断地更新工具和思想,而不能过度依赖。
4.管子简介名言
管子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国春秋时代齐国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之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虽然是齐国下卿,却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任内大兴改革,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北宋苏洵的《管仲论》对管仲做出了分析和批判。
【名言】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先易者后难。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
翻译:"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整个句子是一个判断句。 “假于物”是介宾结构后置,即“于物假”,“向外物借助”的意思。
扩展资料
《论语》中有“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这句话说的是我们不要被“物”所奴役,君子使用万物,而不被外物支配,这听上去似乎不难,但其实想想又是另一回事,当你抛下自我,一味去追求物质时,已经为物所使。我们的确应该常常提醒自己,万物皆为我用,但非我所属。
虽然荀子也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说君子的资质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之所以高于一般人使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利用己有的条件),但其实更重要的,也更难做到的是“非我所属”的心态。司马光的“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君子少贪欲,就不会被外物所牵制)更是道出了二者的因果关系。
《世说新语》: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两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
一则是“阮裕焚车”的故事——阮裕曾有一辆非常好的车子,无论谁来借,他都会应允。有一次,有人因葬母需要用车,想向阮裕借车却没好意思张口。阮裕听说这件事后,叹道:“我虽有好车但使人不敢来借,要车又有什么用呢?”于是,他便把自己的车子烧掉了。
另外一则是“身无长物”的故事——王恭从会稽回家后,同族长辈王大去看望他,看见他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子,便说:“你从东边回来,自然会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给我吗。”王恭没有说什么。王大走后,王恭就卷起所坐的那张竹席,让人送给王大。自己没有多余的竹席,只好坐在草席子上。王大听说后很吃惊,对王恭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多余的,所以问你要呢!”王恭答道:“您不了解我,我为人处世,没有多余的东西。”
在对待身外之物方面,阮裕与王恭堪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的典范。“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出自《管子·内业》,意思是成功的人会恰当利用外界事物,却不会被外界事物牵制。这句充满哲理的古训告诫我们:克制物欲、不为物役,才能做到正道直行、不偏不倚,说话做事才不会失掉应有的底气和底线。
人生天地之间,须臾离不开外物。然而,人与物究竟如何相处,一直是古圣先哲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里也有类似的话“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大意是,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怎会受到牵累呢!类似的名言还有不少,荀子也有讲:“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这些言论都是说物应受人支配,而不应支配人、奴役人,人要做物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倘若“以物易其性”“弃身以殉物”,人成了物的奴隶,反倒会丧失应有的欢乐和自由。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有一个贪婪的人物,叫葛朗台,是守财奴的代表,在葛朗台的眼中,金钱高于一切,妻子、女儿甚至还不如他的一枚金币。葛朗台对金钱的渴望和占有欲几乎达到病态的程度:他半夜里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密室之中,“爱抚、把玩、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葛朗台一生被物所役,自然也就失去了亲情、快乐。
苏轼在《宝绘堂记》中曾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寓意于物,喻指欣赏美好的事物,通过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情趣;留意于物,则指过分看重外物,耽溺于物、不可自拔。
苏轼的一生,虽坎坷不断,但他随遇而安、随缘自乐,处逆境而能安之若素,临忧患而不颠倒失据。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苏轼能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自己与物的关系。他在《超然台记》中写道:“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苏轼能游于物外,故物可以怡情、可以助兴,却不会蒙蔽他的视野。事实证明,物本无大小贵贱之分,人一旦被束缚其中,便眼界狭小,如在缝隙中观战,不能洞察胜负的关键在何处,自然就“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
清代文集《解人颐》中收录了一首《不知足诗》,入木三分地描摹了许多人的贪婪之相:“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会像洪水一样一泻千里,不可收拾,最终结果也不过是“南柯一梦”罢了。正如古人所云,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为人处世应知足常乐,常思物欲之害,自觉摒弃非分之想,知足、知止、知耻。
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人可以“使”的“物”与日俱增,“使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为物使”的人却也日益增多。然而,“物”本来就是用来“使”的,人要主导、驾驭,而不是被“物”所“物”、所“累”、所“役”,如果相反,“物”便会成为负担、累赘,心为物役,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
今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也应成为我们处理人与物关系的一剂“良药”。人人都有喜好,但要正确对待五色、五音、五味等等,做到有尺有度,不被物所使。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越是物质丰盈、越是诱惑增多,越要学会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学会游于物外,如此才不会被物所累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