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带名言
时间:2022-04-13 20:1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语文梦工场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纽带名言
1.纽带的相关名言
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林肯
科学家说在科学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先导和纽带的作用。——周海中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全部的幸福,然而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爱因斯坦
奈克瑟斯,那是被继承着的魂之纽带。——选自《奈克瑟斯奥特曼》
2.友谊名言警句
友谊是联结两颗同类心灵的纽带,它们既被双方的力量联结在一起,又是独立的。
──(法)巴尔扎克
我曾试图用物质上的东西去结朋交友,可到头来结交的尽是些恶人;当我用精神上的赠品、友善的争辩和沸水一般炽热的思想与人相处时,我终于为自己赢得了知音。
──(英)威·布莱克
最可爱的人是心地单纯的人,谁也比不上他们。多交朋友主要不是靠头脑灵活,而是靠心地善良、单纯、性格热情、坦率,对这一点我深信不疑。──(英)奥斯汀
真正的朋友应该讲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多一个真正的朋友,就多一块陶冶情操的砺石,多一分战胜困难的力量,多一个锐意进取的伴侣。──(法)小仲马
只有你给你的朋友以某种帮助时,你的精神才能变得丰富起来。─(苏)苏霍姆林斯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汉书》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易·系辞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
3.作文,情感的纽带——沟通,求素材与好句
纽带指的是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
我们人类不断在创新,在进步,纽带就像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将人和人,国与国,连接成一个地球村。我们依赖的便是这样的纽带关系,有时血浓于水,有时唇齿相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作为渺小的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也难免会和这个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社会将人和人之间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巨大的关系网。你情愿也罢,不情愿也罢,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这个社会,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受到约束。
我们可以独自上学,独自回家,独自吃饭,看起来,是独立的,和这个社会没有多大的关系,谁离了谁都可以。其实,不是这样的。读书的时候,我们手里拿的书,是工人们辛辛苦苦印刷出来的;回家走的路,是工人们辛辛苦苦铺出来的;吃的饭,也是经过很多道工序,才变成香喷喷的米饭,没有谁可以孤立地活下去。就连《瓦尔登湖》里的梭罗,也是时不时和外界发生联系,并不是真的与世隔绝的。
记得有次,我对朋友说:感觉自己没家没爱,孤魂野鬼一样。也收获一些友谊,但虚无缥缈,可有可无,能落到实处的没有。有时,觉得就是一个孤儿。噩梦中醒来,发现,可以倾诉的,只有惨白的墙壁。父母不能,朋友不能,别的人更不能。很多时候,都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和这个世界有什么关系。
但是,仔细想想,并没有这么孤独啊。每天平平淡淡,可能觉得孤苦无依,形单影只。但真有什么事情的话,也会收到满满的感动。平时,也会和家人、朋友保持一定频率的联系。虽然没有见面,但是,牵挂着彼此。好像有一种无形的纽带,将我们紧紧串联在一起。正是它的存在,让感情这种虚幻的东西变得触手可及,让我们时时刻刻感到被爱包围,也乐意付出自己的爱。
我们要共同承担起义务和责任,维护好纽带关系,让人和人之间不再那么疏远,让这个世界充满爱的痕迹。让我们紧握这条爱的纽带,珍惜世间所有的温暖,收获一个又一个美好吧。
4.友谊格言
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
知已肝胆相照
一人知已足平生
为朋友而死不难,难在找一个值得为之而死的朋友
所谓友谊,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朋友是第二个自我
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____纪伯伦
谁要求没有缺点的朋友,谁就没有朋友
朋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使友谊永存.——查理士
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林肯
周围都有好朋友的人,比四面楚歌的人不知幸福多少.__卡内基夫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情深恭维少,知己笑谈多.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
树直用处多,人直朋友多.
怯懦的人,会把朋友送给刽子手.——罗曼·罗兰
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们彼此交换着生?——罗曼·罗兰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 ——奥斯特洛夫斯基
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友谊.——莎士比亚
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西塞图
与朋友交而不信。——《论语》
信任一位虚伪的朋友,增加一个敌对的证人.
什么是朋友?朋友就是你可以精诚相待的人——西塞图
在这个世上,诚实的人最尊重,最珍视的莫过于真正的朋友,这种朋友可以说是另一个自我.
英雄见了英雄爱,虎豹见虎豹欢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门内有小人,门外小人至
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
朋友的深情,刀子砍不断
活着记在心,死了记在骨
敌人的笑脸能伤人,朋友的责难是友爱
用蜜来诱你的不是好朋友,忠言逼谏你的才是好朋友
对你严肃的面孔,那是一盏明灯
5.关于友谊的名言
这个结合是可以离异的,这是两个敏感,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图书又是人们最忠实的朋友。 —— 蒙田
友谊是一棵可以庇荫的树。 —— 柯尔律治
友谊是灵魂的结合,不可能从前面看是蔷薇而从后面看是刺,必须牺牲友谊,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如果能够保持下去。 —— 伏尔泰
酒杯里竟能蹦出友谊来,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我需要三件东西:爱情友谊和图书。然而这三者之间何其相通!炽热的爱情可以充实图书的内容,似乎把明智的友谊的安全感与爱的妒嫉和蠢举相混淆。—— 吕克特
我们不应该不惜任何代价地去保持友谊。—— 马克思
真正的友谊无论从正反看都应一样,正直的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契约。—— 亚当·斯密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 —— 盖伊
把友谊限于两人范围之内的人,从而使它受到玷污。如果为了那更伟大的爱
蕴含哲理格言警句集萃(第89辑)
第六讲 修 身
导 读
修身,是塑造完美人格、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也是人生的立足之本。一个人,只有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时时修正言行举止,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千百年来,中国历代先贤们践行了许多修身的方法,总结了许多修身的经验,值得广大青少年继承和发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是《大学》中的经典名句,指出了修养身心的根本在于“诚其意”、“正其心”,要求人们意念真诚,思想端正,意志坚定,专心致志,最终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南宋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朱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修身要点:“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也就是说,说话做事要忠诚老实,克制愤怒,消除贪欲。他认为,人只有从身心两方面入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才能成就理想的人格。
人的道德品质没有先天的高低之别,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修身篇》中古圣先贤修身的途径及方法,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有益于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培养,也有益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青少年学生只要洁身自好,谦虚谨慎,志存高远,就一定能实现对自我健康人生的塑造。
1【原文】
吾日三省①吾身:为人谋②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③不习乎?
【出处】
《论语·学而》。
【注释】
①省:检查,查看。②谋:谋划,指考虑事情。③传:教授。这里指的是别人传授给自己的知识。
【译文】
我每天都要进行三次反省:查看替别人考虑的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进行了温习?
【赏析与启迪】
从古至今,凡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将反省作为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甚至将“闭门思过”作为生活的必修课。只有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审视内心世界,才能认识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不足,才能有所提高和进步。读书求知的过程中,能养成静心思过的习惯,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那么,你今天的不足就能成为你明天成功的阶梯。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自我反省,不懂得换位思考,就会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陷入盲目自信的误区。青少年涉世未深,容易受到外部环境中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更需要静下心来,将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反思,剖析自身的缺点和错误。
2【原文】
人生莫如闲,太闲反生恶业①;人生莫如清,太清反类俗情。
【出处】
《小窗幽记》。
【注释】
①恶业:坏事,罪过。
【译文】
人活着莫过于活得安逸,但太清闲了反而会生出坏事;人活着以清静为上,但太清静了反而接近庸俗的情趣。
【赏析与启迪】
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负荷。做人,一定要懂得放下烦恼,摒弃俗念,为自己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境。一个能享受清闲妙趣的人,往往不为世俗名利所拖累。
清闲并不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俗话说“无事生非”,说明无所事事的人很容易招惹是非,这也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形。
看过《水浒传》的人,一定记得这样一段描写:高太尉的儿子高衙内成天无所事事,带着一群爪牙惹是生非,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最后死于非命。这样的子弟,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方都有。这类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知理想为何物,胸无大志,游手好闲,只能到处寻找刺激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事实上,某些青少年正是因为游手好闲,寻衅滋事,才走上犯罪之路的。
3【原文】
人善①我,我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出处】
《韩诗外传》,作者韩婴,西汉“韩诗学”的开创者。
【注释】
①善:善待。
【译文】
别人善待我,我善待别人;别人不善我,我还是一样善待别人。
【赏析与启迪】
做人要有包容之心。人与人相处的时候,很容易做到互助友善,但当别人侵害了自己的利益时,仍能宽容对方、帮助对方,就相当难得了。宽容大度,不仅仅能让一个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常言道:你的胸襟有多宽阔,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一位老人在救治一条受伤的蛇时,不小心被蛇咬了一口,但老人没有放弃,继续救治。有人不解地问道:“蛇咬你,你还救它干什么?”老人头也不抬:“它咬我,是它求生的本能;救它,是我的本性。”
人不同于蛇,人是有感情的,当你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时,是否反思过,自己是否善待他人?当你抱怨某某同学难以相处时,不妨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给过别人关心和帮助?如果你回答的底气不足,那就不要责备别人。
4【原文】
物格①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②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③,身修而后家齐④,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出处】
《礼记·大学》。《礼记》中之《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注释】
①物格:事物的道理得到穷究。②意:即意念。③身修:即品德修养得到提高。④家齐:家政得到治理。
【译文】
推究事物的本源才能获得各种知识。获得知识之后,人的意念就会变得诚实;一个意念诚实的人,心态必然端正而不存邪念;心态端正了,品德和修养也会跟着提高;品德和修养提高了之后,家政自然就能治理好。推而广之,国家将会得到很好的治理,国家都得到了好的治理,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赏析与启迪】
人从获得知识开始,由浅及深、由表及里,进而变得诚实。人诚实了,心态便会端正,继而品德和修养都会得以提高,家庭就会变得和睦。家庭和睦了,便没有了后顾之忧,国家便会得到治理,最终达到天下大治。
其实,成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它是有一定规律的,只要掌握了方法,一切皆有可能。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循着规律渐渐深入,就能掌握它的要点。从要点切入,事情自然得到解决。
有些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急于求成,不愿循序渐进地完成各科作业,往往“欲速则不达”,甚至背离了既定的学习目标。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端正学习态度,从最简单、最基本的科目入手,逐步加深对知识的认知能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和锻炼,来磨砺自我的意志,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5【原文】
自天子①以至于庶人②,壹是③皆以修身为本。
【出处】
《礼记·大学》。
【注释】
①天子:古时称帝王为天子。②庶人:平民百姓。③壹是:一切。
【译文】
从天子至庶民百姓,人人都应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赏析与启迪】
千层之塔,始于垒土。一个人做事,如果不从最根本的地方入手,将不会有大的建树。
修身是人的立身之“本”,只有这个“本”巩固了,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一步一步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最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修身,不仅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
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修身”的过程。校规校纪就是为大家“量身打造”的言行准则,是修身养性的切入点。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从一言一行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本能。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达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目的。
6【原文】
躬自①厚而薄②责于人,则远怨矣。
【出处】
《论语·卫灵公》。
【注释】
①躬自:自我检查或反省。②薄:少。
【译文】
凡事多检点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
【赏析与启迪】
自古以来,有德之人立身处世无不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可以不断提高自我的修养水平;宽以待人,可以赢得别人的尊敬和友谊。
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对于偶犯小错的人,我们是可以原谅的,应该给予他改过的机会,而不是刻薄责备。这样,既能使对方知错改正,又让对方保住面子。多一分宽厚、包容之心,确实是处世的一大智慧。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能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辩证地看待问题,一旦发生了矛盾,应该多作自我检讨和批评,而不是一味指责别人。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
性格决定命运。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特别强,比较容易纠正性格上的弱点。平时有意识地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把攻击、责备他人的话丢在风中,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7【原文】
修身①之要:言忠信,行笃敬②,惩忿窒欲③,迁善改过。
【出处】
《朱子大全》,作者朱熹。
【注释】
①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②行笃敬:行为要笃实、恭敬。③惩忿窒欲:惩戒忿恨,消除贪欲。⑤迁善改过:往好的方面去做,将错误改掉。
【译文】
修身的要点包括:说话要忠诚、信实,行为要笃实、恭敬,惩戒忿恨,消除贪欲,向好处去做,把过错改掉。
【赏析与启迪】
修身的关键,是说话要合乎“忠信”之道。偏激会蒙蔽你的眼睛,贪欲会迷失你的心智。这里的核心是一个“善”字。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就会诚实守信,即使有了错误,也会尽力改正。可见,只有向善修身,才能养成高尚的人格。
现实生活中,有的青少年盲目“张扬个性”,比较自私自利,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偏离了道德的主线,这是很危险的。只要从根本上改掉玩世不恭、偏激冲动,从心理上矫正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与狭隘,让自己的行为诚实而恭敬起来;在价值取向上,消除种种不良欲望,以一颗平和的心去看待世事,就基本上达到“修身”的要求了。
8【原文】
俭,美德也,过则悭吝①,为鄙啬,反伤雅道②。
【出处】
《小窗幽记》。
【注释】
①悭吝:吝啬。②雅道:高雅的情趣。
【译文】
俭朴是一种美德,但过分的俭朴就是吝啬小气了,如果凡事斤斤计较,反而伤害了与人交往的雅趣。
【赏析与启迪】
节俭,是一种美德,有助于道德的培养,有助于修养自己的身心。但过犹不及,太过于吝啬就会变成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这样,不仅自己生活会变得了无生趣,人们也不愿与现代的“守财奴”和“吝啬鬼”打交道,更何况成为朋友。
美国的通用公司和日本的松下公司,都是全球有名的大企业,但在管理上,绝不允许员工浪费,就算是一枚大头针、一张打印纸都不行。可见,节俭,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还被世界其他各国人民广泛认可。
节俭钱物除提高个体的生活品质之用外,也能乐于奉献爱心则更好。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有那么多人捐钱捐物援助灾区同胞,就是一种人性升华的表现。
9【原文】
君子①和而不同,小人②同而不和。
【出处】
《论语·子路》。
【注释】
①君子:有德行或品行高尚的人。②小人:指品行低劣、人格卑下的人。
【译文】
君子能和睦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处。
【赏析与启迪】
有品行的人与人相处,讲团结,但不盲目附和,能够在错误面前坚持原则;而品行低劣的人则是以利益为纽带,没有是非对错之分。这样的人,表面上一团和气,事实上钩心斗角、尔虞我诈。
要想让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相处就必须以诚相待,相互帮助,而不是互相勾结和利用。
要想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青少年学生之间就必须以诚相待、和睦相处。但这绝不是充当“老好人”,保持所谓的一团和气,甚至拉帮结伙,欺凌弱小。
10【原文】
谨修而身,慎守其真①,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②矣。
【出处】
《庄子·渔父》。
【注释】
①真:纯真的本性。②累:忧患。
【译文】
勤勤恳恳修养自己的身心,谨慎小心地保持着自己纯真的本性,把所有的身外之物归还给别人,就不会有忧患了。
【赏析与启迪】
人的心理负担,往往是人的种种欲望造成的。如果努力修养身心,保持纯真本性,不贪恋身外之物,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拘束和忧患呢?所谓“还以物与人”,就是说要善于放下心理包袱,摒弃不良情绪。从养生的角度来说,高尚的道德不论对人的精神,还是对身体的健康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有人说:“人不能将钱带进坟墓,钱却能将人送进坟墓”。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金玉良言。看那滚滚红尘中,被金钱所奴役的人不少。金钱本无错,错的是人心过分的贪婪。做人不仅要拿得起,还要放得下。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一定要守得住纯真的本性,懂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足矣。
11【原文】
交友不宜滥,滥则谀①者来。
【出处】
《小窗幽记》。
【注释】
①谀:迎合,奉承。
【译文】
交朋友不能没有选择,太随便了,就会结交到阿谀奉承、别有用心的人。
【赏析与启迪】
常言道:“多个朋友,多条路。”这话说得不错,但不能因为多交朋友是好事,就降低了结交朋友的标准。要结交正直、坦诚的人,不能结交那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那些表面上对你亲热、吹捧的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嘴上说着奉承话,很可能暗地里磨刀霍霍,准备寻找机会在你身上“宰”一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些青少年之所以步入歧途,就和交错朋友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青少年学生在交友时,一定要理智而慎重。尤其是对网络上结识的朋友,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12【原文】
兼听①则明②,偏信③则暗。
【出处】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撰成,因“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得名。
【注释】
①兼听:广泛听取。②明:明白清醒。③偏信:一面之词。
【译文】
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就会明白清醒;如果只听一面之词,就会糊里糊涂。
【赏析与启迪】
通过“明”与“暗”、“兼听”和“偏信”的对比,“兼听”与“偏信”的利弊一目了然。一个善于兼听的人,无疑是一个明智的人,一个乐于纳言的人,一定是一个有胸怀的人。
人的潜意识里,亲疏有别。血缘情感亲近与否,关系着一件事情的判断与解决方式的不同,在信任的程度中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对最信任的人说的话,不会怀疑或极少怀疑,而对旁人说的话,则半信半疑甚至完全不信。事实上,你最信任的人说的话,不见得客观公正,而旁人说的话未必就是错的。关键是怎样将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整理和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由于校园环境的特殊,青少年的判断力与对社会的认知欠缺,同学们极易被鼓动、被误导。遇到心事和苦恼,要多与亲人沟通,多和老师交流,以便及时得到疏导,千万不能偏听偏信,作出不明智的举动。
13【原文】
过①而不改,是谓过②矣。
【出处】
《论语·卫灵公》。
【注释】
①过:动词,指犯错误。②过:名词,指错误、缺点、过错。
【译文】
知道自己有了过错而不去改正,才是真正的错啊!
【赏析与启迪】
孔子在“修身”、“正己”的问题上,非常强调自我反省和改进,要求人们知错就改。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过则勿改”,意思是说有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但错了还执迷不悟,那就是错上加错。
有的青少年学生平时大错不犯,小错却不断;有的青少年学生明知自己错了,就是不肯承认并加以改正。其实,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不但不会丢面子,反而会提升你的修养,改变你的负面形象。
14【原文】
君子以见善则迁①,有过则改。
【出处】
《周易·益卦》。
【注释】
①迁:效仿,学习。
【译文】
品行高尚的人见到好的事情,马上效仿学习,发现错误,就及时改正。
【赏析与启迪】
君子之所以让人敬佩,受人景仰,就是在进德修业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一颗向善的心。看到他人好的行为,就以他为榜样来学习。当发现自身的不足与错误时,立即纠正,使自己的人格、道德日臻完善。
青少年学生的求知过程,就是一个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对自己过去学到的知识进行温习和巩固,又要对新的知识进行学习和吸纳,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要有一个虚心的态度,切不可骄傲自满。见到别人有做得好的地方,一定要借鉴、学习;见到不好的,就必须引以为戒,才会有真正的进步。
15【原文】
其身正①,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②。
【出处】
《论语·子路》。
【注释】
①身正:品行端正。②从:顺从。
【译文】
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别人也会去做;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别人也不会服从。
【赏析与启迪】
不论你要求别人去做什么事,先要以身作则,约束好自己,别人才会甘心情愿地按你的意愿去做;反之,如果你采用高压手腕强迫他人,别人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即使按照你的意愿去做了,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一个人要想说服别人,影响别人,甚至感化别人,首先他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能够严格讲究道德规范,遵守法律法规,从而起到对别人言传身教的楷模作用。
“正人必须先正己。”一个人如果自身不正,随意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怎么可能要求别人做好事情呢?
16【原文】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①也。
【出处】
《论语·述而》。
【注释】
①弃:背离。
【译文】
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这是背离道德的行为。
【赏析与启迪】
有人群居的地方,就有谣言。谣言分为“有心”与“无意”两种。但无论有意而为,还是受人蛊惑,传播谣言总是不道德的行为。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浅薄而苛刻的人,为了满足自己阴暗的心理需求恶意诋毁他人。但谣言止于智者。对于理智的人来说,他们能辨别出事物的真伪,不会去传播那些毫无根据的传闻。
现实中,有的青少年学生偏偏对某些小道消息“很敏感”,听风就是雨。更有甚者,热衷于传播各种传言,弄得人心浮动。一个理智的人,通过听其言,观其形,就能看出事情的真相。而一个愚蠢的人,只会人云亦云。因此,青少年学生应该避免走入轻信谣言的误区。
17【原文】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以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出处】
《论语·季氏》。
【译文】
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轻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赏析与启迪】
这是孔子针对一个人从少年到老年,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重大问题作出的忠告。不仅讲了为人处世,还讲到了身体、气、血与健康的关系。
《淮南子》中说,“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暴强,老则好利。”可见,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有的特点。人世间,诱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孔子提出的戒色、戒斗、戒得,对广大青少年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义。
色、气、财“三戒”既是儒家的修身真言,也是道家的重要养生之道,即便在今天,仍是大家立身处世的准则。
18【原文】
穷①则独善其身,达②则兼善③天下。
【出处】
《孟子·尽心上》。
【注释】
①穷:困厄,失意。②达:得意,显贵。③善:使……向善。
【译文】
失意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能使天下人一齐向善。
【赏析与启迪】
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轮替,人生之路也有风霜雨雪相伴,不可能时时“艳阳高照”。以一颗旷达的心,去对待世间的人与事——当处于人生低谷时,不但不能自暴自弃,还要坚持自己的操守,保持自己的善性,不去做奸邪之事;当自己踌躇满志、春风得意时,不能“人一阔,脸就变”,忘乎所以,而应坚持善性,并以自己的善性去影响、带动别人。
有人说:“生活可以随遇而安,但生命必须有所坚持。”确实,对于一个有智慧的人来说,纵然穷困,也绝不肯潦倒,不肯放弃心灵深处的善良。
一个理性的青少年学生,会懂得自己应当坚持什么,改正什么。所以他们能在别人泡网吧、玩游戏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学习文化知识,积极锻炼身体,为自己的明天打下基础。而那些得过且过、得混且混的青少年学生,则在浑浑噩噩中虚度时光,浪费着自己宝贵的青春。
19【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①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②;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③。致知在格物。
【出处】
《礼记·大学》。
【注释】
①明德:美德。②心:思想。③知:见解。
【译文】
古时想要彰显美德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把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要想整治好家庭,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德;要想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想端正思想,先要意念真诚;想要使意念真诚,先要提高知识见解。提高知识见解,就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与启迪】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里的“八条目”,是儒学所倡导的人格阶梯。《大学》所列的“八条目”包括“内修”和“外治”两个层面,前四级属于“内修”,后三级属于“外治”,其间的“修身”是连接二者的桥梁,为理想的实现疏通了道路。
正因为如此,努力修身达到自身道德的完善,关乎一个人的前途,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铸造了无数志士仁人的君子人格,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个性的解放,人们更加注重内外兼修,精神与物质两线并行。虽然时代赋予道德规范新的含义,不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的人生目标,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对广大青少年来说,一方面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自我人格的培养与完善。只有身心的协调发展,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20【原文】
垂①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②之事。
【出处】
《新语·慎微》,作者陆贾。
【注释】
①垂:流传。②纤微:微小,细小。
【译文】
能成就大事的人,应先做好每一件细小的事情。
【赏析与启迪】
学做事,也是一个修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好高骛远,贪多求大,要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事的成功是以做好每一件小事为基础的。
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可事实未必如此,纵观古今中外取得成功的人,他们在生活中自律性强,从不敢放纵自己;在行为上注重细节,严谨认真,这就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
有一个年轻人参加招聘会。面试结束后,其他应聘者旁若无人地走出会议室,而这位年轻人则将会议室里凌乱的凳子一一扶正,结果,这一不经意的动作,让他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工作。虽然不是每一名青少年将来都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想拥有幸福的人生,却不能忽视生活的细节,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决定了人生的成败。
21【原文】
谨于言而慎于行。
【出处】
《礼记·缁衣》。
【译文】
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
【赏析与启迪】
一个有修养、有理智的人,在说话或做事之前,会根据场合和对象,去控制自己的情绪,说话、做事的分寸都会把握得恰到好处,不会凭一时的痛快,说出让对方尴尬的话,做出让对方难堪的事。
有的同学性格鲁莽,说话大大咧咧,从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做事随心所欲,常常为了一些小事引发矛盾、冲突;在与人交往时,不能以礼相待,甚至失信于人。这样的人,怎么会被老师和同学欢迎呢?
不论哪所学校,都有着一系列规章制度,引导和规范着青少年学生的言行。所以,青少年学生要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
22【原文】
君子不失足①于人,不失色②于人,不失口③于人。
【出处】
《礼记·表记》。
【注释】
①失足:犯严重错误或堕落,这里指行为不检点。②失色:因惊恐而面色变白,这里指仪态不恭。③失口:未经考虑脱口而出的话。
【译文】
君子不让自己的行为有不检点的地方,不在别人面前有失态的地方,不让自己无意中说出不应该说出的话。
【赏析与启迪】
有道德修养的人在社交场合中,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说话能够掌握分寸,做事沉着稳重,绝不鲁莽急躁,流露浅薄之相。
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道德修养好的人,往往是一个注重仪表、讲究礼貌的人,在社交场合会受到广泛欢迎,事业成功的几率也会更大。
有的青少年学生面对老师的时候,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姿,说话闪烁其词,不着边际;有的青少年学生行为散漫,课上行为随便,搞恶作剧,甚至与老师顶撞……这些行为不仅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违背,也是缺乏修养的表现。
23【原文】
瓜田不纳履①,李下不正冠②。
【出处】
《古乐府·君子行》,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一说此诗作者为曹操之子曹植。
【注释】
①纳履:穿鞋子。②正冠:整理帽子。
【译文】
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穿鞋子;而从李树下走过时,不要举手整理帽子。
【赏析与启迪】
这个句子即是成语“瓜田李下”的出处。
虽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但在身正的前提下,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引起他人的误会。在跟自己有利益相关的地方,要注意避嫌。
青少年由于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的不同,很容易引发误会。所以与同学相处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避免别人的猜疑。譬如,在身体有缺陷的同学跟前,要避免谈论伤残方面的话题;在家庭破裂的同学面前,不应谈父母离异方面的事情;当同学犯了错误时,不要幸灾乐祸;在家境不好的同学面前,不要炫富……诸如此类容易引起误会的言行,都应当尽量避免。
24【原文】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①。
【出处】
《菜根谭》。
【注释】
①本然:自然的本性。
【译文】
文章做到最佳境界,说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奇妙的地方,只是把自己内心的感悟和思想表达得恰到好处而已;人的修养达到最高境界,也没有出奇过人的地方,只是使自己的精神回归到纯真朴实的本然之性而已。
【赏析与启迪】
人工雕琢出来的东西,固然精巧别致,但缺少天然的纯朴自然之美。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语言朴实生动,道理浅显易懂,一切都恰到好处。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有德之人,并不是他比别人机敏多少,而是为人淳厚朴实,心地纯净善良。其行为之善,其境界之高,都是出自内心,发之本然。
作文与做人,两者之间有一些相通的道理:不可过分做作,不可弄虚作假。那些最简单、最朴素的人和事,往往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青少年学生必须注重自我人品的培养。平时待人接物,不要矫揉造作;说话做事,不要故弄玄虚,去掉身上所有虚浮的东西,以一颗淡泊与自然的心来对人、对事、对生活。
25【原文】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良药”原文为“毒药”。
【译文】
忠诚的谏言虽然听起来不顺耳,但是有利于事业的成功;有功效的药物虽然味道很苦,但对病情却有极好的疗效。
【赏析与启迪】
这句古训尽管历时千年,仍然是劝世良言。忠言、直言会让对方难堪,却饱含真诚;奉承、蜜语表面上听起来受用,但很多却是虚情假意,甚至包藏祸心。因此,人若要少犯错误,一定要有听得进逆耳之言的雅量。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开创“贞观之治”,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听魏徵等忠臣的直谏。
人性中都有一个弱点,喜欢听好话,对别人的批评不容易接受,这种弱点常常阻碍了人的进步。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些青少年学生之所以表现不好,往往跟不善于接受批评有关。不妨认真反思一下,你是否曾经对父母师长的批评心怀不满?是否对同学的忠告心存芥蒂?如果你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听从亲人和朋友的劝勉,那么,你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26【原文】
慎①终如始,则无败②事。
【出处】
《老子·第六十四章》。
【注释】
①慎:小心,谨慎。②败:犯错误或失败。
【译文】
慎始慎终,就不会失败。
【赏析与启迪】
大家都明白“万事开头难”的道理,所以在做事时,开始都非常谨慎、努力,但经常犯的错误是不能持之以恒,往往虎头蛇尾。这样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比如马拉松赛跑中,有的运动员一开始时遥遥领先,但途中松懈了下来,最终与奖牌无缘;有的企业在创立之初,兢兢业业,取得一定的成绩后,便放松了经营管理,最终被市场淘汰。所以说,任何事情的成败得失,除了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更重要的是要有恒心,做到善始善终。
人生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只有有勇气、有毅力的人,才能战胜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青少年学生的求学历程,往往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要想学有所成,就要对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说明了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的重要性。不论你处在学业的哪一个阶段,都应该将积极进取的态度贯穿始终。
27【原文】
非①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②我者,吾贼③也。
【出处】
《荀子·修身》。
【注释】
①非:指批评。②谄谀:奉承,迎合。③贼:害我的人。
【译文】
正确指出我过错的人,是我的老师;恰当肯定我长处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阿谀奉承我的人,则是存心想害我的人。
【赏析与启迪】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都需要别人提醒、批评或者鼓励。能够指出你的缺点和不足的人,就是你的老师,值得你尊敬。
阿谀奉承者,当心他们心口不一,别有企图,使你无法正确认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甚至让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于这样的人,还是远离为好。
中肯批评者,可把他视为朋友。当你在学习中取得一定的成绩,适时给予你鼓励和支持的人,无疑是你值得信赖的朋友。而那些对你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提出批评,并帮助你改正的人,更值得你好好珍惜。
28【原文】
君子当有所好恶,好恶不可不明①。
【出处】
《与崔群书》,作者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要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注释】
①明:分辨清楚。
【译文】
真正的君子,应当有所喜好和痛恨,要做到爱憎分明。
【赏析与启迪】
一个能明辨是非的人,有正确的立场和个人喜好,能做到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决不会在俗世中随波逐流,丧失处世的原则和做人的底线。
一个人格健全、智力正常的人,不管身处怎样的境地,头脑始终要保持清醒,将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分辨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对于同学们来说,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应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勤奋学习,踏实进取,不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29【原文】
兰①生幽②谷,不为莫服③而不芳……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出处】
《淮南子·说山训》。
【注释】
①兰:兰草。②幽:僻静。③服:佩戴。
【译文】
兰草生长在幽静的深谷里,不会因为没有人佩戴它而不香……君子做正义的事,不会因为没有人知道就停止下来,不再去做。
【赏析与启迪】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是兰草的自然品性;“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是君子的坦荡情怀。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在做善事的时候,并不是为了标榜自己,宣扬自己,丝毫没有作秀之嫌,这就是君子高风亮节的体现。
见义勇为,乐善好施,并不是为了博取好的名声,是人修养与道德成长的需要。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多做点又何妨?对于自己,可以培养一颗善心;对于别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善行?
30【原文】
勿以恶小①而为之,勿以善小②而不为。
【出处】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引《诸葛亮集》,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著有《三国志》、《古国志》等。
【注释】
①恶小:小的恶行或坏习惯。②善小:小的善行或好事。
【译文】
不要认为恶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
【赏析与启迪】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许多大的祸患,往往是由不起眼的小事引起的。小毛病不改,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种陋习,影响了人的一生。
千层之塔,始于垒土。有时,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善意的念头或举动,都是好品行形成的开端。
大与小,是相对的,但善与恶却是绝对的。再小的善也是善,再小的恶也是恶。
有的青少年认为偷别人的一支笔、一块橡皮,属于占小便宜,算不了什么。小小的恶,小小的无所谓会累积,最终纵容成无恶不作。有的青少年也曾立下志向,将来长大后要做好事,要报效社会。其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做好事都可以。一次真诚的鼓掌、一个善意的眼神、一番鼓励的言语……通过这些“小善”的积累,自身的品格也会得到提升。
31【原文】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出处】
《韩非子》,作者韩非,战国时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译文】
最考验一个人意志的,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
【赏析与启迪】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最大的挑战,就是战胜自我的种种欲望。
人是刚强的,又是软弱的。他能够战胜非常强大的敌人,却经常无法战胜自己。一个人的战争,胜者是自己,败者也是自己。这是因为,当人被贪欲、惰性左右的时候,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正确的判断力,甚至丧失斗志。
这世间有许多极有天赋的人,忙碌一生,却没有丝毫建树。不是他们没有本事,而是他们无法克制自我的欲望,约束自我的行为,最终败了下来。
由此可见,要想战胜自我是极不容易的。人一旦战胜自我之后,往往也就超越了过去,进入了一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