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名言翻译(列子名言名句及解释)
时间:2022-04-14 12:0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素缘如水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列子名言翻译(列子名言名句及解释)
1.列子名言名句及解释
一、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此句出自《列子臆说》,翻译为:别人不尊敬自己,那危险侮辱就会来到了。
二、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出自《列子说符》,枉:弯曲,不直。这两句大意是:形体弯,影子自然就曲;形体直,影子自然就正。品德高尚的人,美名自会远播;行为不端的地方,邪僻就容易泛滥。
三、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未笃也。
本句出自《列子列御寇》,凡是求学不勤的人,定是他的志向未坚定。
四、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
语句《列子·汤问》,【译文】心智不多而怒气很盛的人,考虑问题简单,常常因为独断专行而有所闪失。
五、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
《列子》所讲“人而无义”,他说一个人没有真正的知识学问,以及普通哲学的修养,就是文化的修养不够,“唯食而已,是鸡狗也”,这种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那就同鸡狗禽兽没有两样。
2.列子名言名句及解释
一、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此句出自《列子臆说》,翻译为:别人不尊敬自己,那危险侮辱就会来到了。二、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出自《列子说符》,枉:弯曲,不直。这两句大意是:形体弯,影子自然就曲;形体直,影子自然就正。
品德高尚的人,美名自会远播;行为不端的地方,邪僻就容易泛滥。三、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未笃也。
本句出自《列子列御寇》,凡是求学不勤的人,定是他的志向未坚定。四、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
语句《列子·汤问》,【译文】心智不多而怒气很盛的人,考虑问题简单,常常因为独断专行而有所闪失。五、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
《列子》所讲“人而无义”,他说一个人没有真正的知识学问,以及普通哲学的修养,就是文化的修养不够,“唯食而已,是鸡狗也”,这种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那就同鸡狗禽兽没有两样。
3.孟子、孔子、列子的名言
【原文】 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
《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2)时习:按时温习。
(3)说(yue):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5)愠(yun):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读解】 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
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 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油然而生。
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的喜悦几多无猜的欢乐呢? -------------------------------------------------------------------------------- 孝弟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原文】 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2)鲜(xian):少。
(3)与:同“钦”,语气词。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 【读解】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这实际上就是《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就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时所说的:“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
(《孟子·梁惠王上》)。 简言之,只有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爱别人。
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爱的人,是不能敬爱别人的。 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当然,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日益减弱,孝弟与否的问题似乎也逐渐从社会退入家庭,从“法”的领域退入“道德”的领域。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制度的实行,很多家庭已无所谓兄弟姊妹,也就无所谓“弟”(尊敬兄长)的问题和观念了。
这又是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呢? 下 一 篇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
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
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 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三省:多次自我反省。
“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 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温习?” 【读解】 《法句经》说:“人若知爱,则应慎护自己。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省。”
儒者的自我反省当然到不了佛教忏悔或基督教日课的程度,也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注释】 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 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译文】 孔子。
4.列子汤问孔子名言
《列子-汤问》中无孔子名言,只有一则涉及孔子的寓言。一般称“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这篇寓言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能为力。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因而学习是无止境的。
5.我想要《列子》的全部翻译
天瑞第一① 【原文】 子列子居郑圃②,四十年人无识者。
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③。国不足④,将嫁于卫⑤。
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谒⑥,先生将何以教?先生不闻壶丘子林之言乎⑦?”子列子笑曰:“壶子何言哉⑧?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⑨。 吾侧闻之,试以告女⑩。
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
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11) ,四时尔。
不生者疑独(12) ,不化者往复(13) 。往复,其际不可终(14) ;疑独,其道不可穷。
《黄帝书》日:'谷神不死(15) ,是谓玄牝(16)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7) 。'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
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18) ,非也。”
【注释】 ①天瑞——瑞,吉祥,这里指吉祥的征兆。 天人感应论认为,帝王修德,世道清平,会出现祥瑞感应。
本篇认为所谓祥符瑞以至天地万物都是由一个不生不化的本体所产生的,并不是天的意志。 ②子列子——列子,名列御寇,亦作列圄寇、列圉寇,郑国人。
《庄于》中多载其传说,后被道教神化为神仙,唐玄宗封他为“ 冲虚真人”,宋徽宗封他为“致虚观妙真君”。 子列子,后一个“子”表示有德之人,前一个“子”表示是作者或说话人的老师。
《陔余丛考·夫子》:“有以子为师之专称者,《公羊传序》有子公羊子、子司马子。何休释曰:加子于姓上,名其为师也。
若非师而但有德者,不以子冠氏也。《梁溪漫志》云:《列子》书,亦其门人所集,故曰子列子,冠氏上,明其为师也。
不但言子者,所以避孔子也。”郑圃——郑国的圃田。
杨伯峻:“郑之圃田,一作甫田,见《诗经》、《左传》、《尔雅》诸书,今河南中牟县西南之丈八沟及附近诸陂湖,皆其遗迹。”③众庶——指一般百姓。
④国不足——张湛注:“年饥。” ⑤嫁——张湛注:“自家而出谓之嫁。
”卢重玄解:“嫁者,往也。”⑥敢有所谒——敢,自言冒昧之词,犹胆敢。
谒,请问,请求说明问题。⑦壶丘子林——张湛注:“列子之师。”
殷敬顺、陈景元释文:“司马彪注《南华真经》云:名种,郑人也。” ⑧壶子何言哉——何言,犹言何,说了些什么。
⑨语——告诉。 本作“诏”。
伯昏瞀人,又作伯昏无人,张湛注:“伯昏,列子之友,同学于壶子。”瞀,音móu (谋)。
⑩女——同“汝”,你。 (11)尔——指示代词,如此。
阴阳尔,四时尔,指阴阳如此,四时也如此。 (12)疑独——疑,许维遹:“疑读为拟,僭也,比也。
即比拟之意。独,独一无二。
(13)往复——循环。明世德堂本、《道藏》本、北宋本此处只出现一次“往复”,按王重民说,应据吉府本憎补“往复”二字。
(14)际——交界之处。终,终点。
(15)谷神——谷,即山谷之谷,指虚空。任继愈《老子新译》:“谷神,也就是老子的道。
”张湛注:“至虚无物,故谓谷神。” (16)玄牝——牝,音pìn (聘)。
任继愈:“ ‘牝’是一切动物的母性生殖器官。‘玄牝’是象征着深远的、看不见的生产万物的生殖器官。”
玄,幽远,微妙。 (17)勤——许维遹:“勤当训尽。”
任继愈:“勤即尽。 ” (18)谓——俞樾:“谓,当作为,古书‘谓’‘为’通用,说详王氏引之《经传释词》。”
【译文】 列子住在郑国圃田,四十年没有知道他的人。郑国的国君公卿大夫看待他,就像看待一般老百姓一样。
郑国发生了饥荒,列于准备离开家到卫国去。他的学生说:“老师这次出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学生想请教一些问题,老师用什么来教导我们呢?老师没有听到过壶丘子林的教导吗?”列子笑着说:“壶丘先生说了什么呢?即使如此,他老先生曾经告诉过伯昏瞀人。
我从旁边听到了,姑且告诉你们。他的话说:有生死的事物不能产生其它事物,有变化的事物不能使其它事物发生变化。
没有生死的事物能够产生出有生死的事物,没有变化的事物能使有变化的事物发生变化。有生死的事物不能不生死,有变化的事物不能不变化,所以这些事物经常生死,经常变化。
经常生死、经常变化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生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阴阳是这样,四时也是这样。没有生死的事物无与伦比,没有变化的事物循环往复。
循环往复的事物,它的边界永远找不到;无与伦比的事物,它的道理不可以穷究。《黄帝书》说:‘虚空之神不会死亡,它就是幽深微妙的阴户。
阴户的大门,就叫做天地的本根。它绵延不断,好像存在着,用它不尽。
’所以产生万物的自己不生死,变化万物的自己没有变化。 它自己产生,自己变化;自己形成,自己着色;自己产生智慧,自己产生力量;自己消减衰落,自己生长旺盛。
说有使它产生、变化、形成、着色、产生智慧、产生力量、消减衰落、生长旺盛的事物,那是错误的。 ”【原文】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①。
6.《列子·汤问》全文的翻译~~
译文:
殷汤问夏革道:“太古之初有物存在吗?”夏革回答说:“太古时代没有物存在,现在怎么会有物存在呢?后来的人如果说现在没有物存在,可以吗?”殷汤又问:“这样说,事物的产生就没有先后之分了吗?”夏革回答:“事物的开始和终结,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准则。
开始也许就是终结,终结也许就是开始,又如何知道它们的究竟呢?但是如果说物质存在之外还有什么,事情发生之前又是怎样,我就不知道啦。”
殷汤再问:“那么天地八方有极限和穷尽吗?”夏革回答:“不知道。”殷汤一个劲地问。夏革才回答道:“既然是空无,就没有极限,既然是有物,就没有穷尽,那么我凭什么知道呢?
因为空无的没有极限之外‘没有极限’也没有,有物的没有穷尽之中连‘没有穷尽’也没有。没有极限又连‘没有极限’也没有,没有穷尽又连‘没有穷尽’也没有。于是我从这里知道空无是没有极限的,有物是没有穷尽的,而不知道它们是有极限有穷尽的。”殷汤听罢又问:“四海的外面有什么呢?”
夏革回答:“像四海之内一样。”殷汤追问道:“你用什么来证明呢?”夏革回答:“我向东去到过营州,见那里的人民像这里的一样。我问营州以东的情况,他们说也像营州一样。我朝西行走到豳州,见那里的人民像这里的一样。我问豳州以西的情况,他们说也像豳州一样。
原文:
殷汤问于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
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
革曰:“犹齐州也。”汤曰:“汝奚以实之?”革曰:“朕东行至营,人民犹是也。问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至豳,人民犹是也。问豳之西,复犹豳也。
出处:出自春秋战国列御寇的《列子·汤问》。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汤问》,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列子
7.《列子·汤问》全文的翻译~~
译文: 殷汤问夏革道:“太古之初有物存在吗?”夏革回答说:“太古时代没有物存在,现在怎么会有物存在呢?后来的人如果说现在没有物存在,可以吗?”殷汤又问:“这样说,事物的产生就没有先后之分了吗?”夏革回答:“事物的开始和终结,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准则。
开始也许就是终结,终结也许就是开始,又如何知道它们的究竟呢?但是如果说物质存在之外还有什么,事情发生之前又是怎样,我就不知道啦。” 殷汤再问:“那么天地八方有极限和穷尽吗?”夏革回答:“不知道。”
殷汤一个劲地问。夏革才回答道:“既然是空无,就没有极限,既然是有物,就没有穷尽,那么我凭什么知道呢? 因为空无的没有极限之外‘没有极限’也没有,有物的没有穷尽之中连‘没有穷尽’也没有。
没有极限又连‘没有极限’也没有,没有穷尽又连‘没有穷尽’也没有。于是我从这里知道空无是没有极限的,有物是没有穷尽的,而不知道它们是有极限有穷尽的。”
殷汤听罢又问:“四海的外面有什么呢?” 夏革回答:“像四海之内一样。”殷汤追问道:“你用什么来证明呢?”夏革回答:“我向东去到过营州,见那里的人民像这里的一样。
我问营州以东的情况,他们说也像营州一样。我朝西行走到豳州,见那里的人民像这里的一样。
我问豳州以西的情况,他们说也像豳州一样。 原文: 殷汤问于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
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 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
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
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 革曰:“犹齐州也。”汤曰:“汝奚以实之?”革曰:“朕东行至营,人民犹是也。
问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至豳,人民犹是也。
问豳之西,复犹豳也。 出处:出自春秋战国列御寇的《列子·汤问》。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汤问》,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
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列子。
8.列子汤问孔子名言
《列子-汤问》中无孔子名言,只有一则涉及孔子的寓言。
一般称“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译文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这篇寓言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能为力。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因而学习是无止境的。
《列子》十则经典格言,言简意深,遥指人生路!
《列子》十则经典格言。言简意深,遥指人生路。
一、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列子·说符》
顺应时代的发展,便能够走向繁荣昌盛。如果违背了时代的潮流,这样一定会走向灭亡。这句话强调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二、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列子·天瑞篇》
在杞国有一个人,他每天都忧愁天会坠落,大地会崩塌,自己无法存身,因此整日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三、吞舟之鱼,不游支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列御寇《列子·杨朱》
能够将船都吐下的大鱼,不会游于江河的支流中。翱翔在天空中高飞的鸿鹄,也不会栖息在污浊的池塘里。
四、欲刚,必有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列子·黄帝》
若达到刚,则必须用柔的方式来守护;若达到强,必须用弱保存下来。
五、治国之难,在于知贤。--《列子·说符》
治理国家的难处,在于分清谁是真正德才兼备可以委以重任的人才。
六、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列子·天瑞》
天地不是无所不成的,圣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事物也不是什么用处都有的。
七、善持胜者,以强为弱。--《列子·说符》。
善于取得胜利的人们,总会将自身的强大看成是弱小的。这句话是指为人不能够骄傲,这样才可以长久保持胜利。
八、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说符》
因为在大道上面有着太多的岔路,因此才有羊丢失,学者也会因为目标太多而荒废了大好清纯年华。
九、天生万物,惟人为贵。--《列子·天瑞》
上天创造了那么多事物,只有人是最珍贵的。
十、圣人不察乎存亡,而察其所以然。--《列子·说符》
圣明的人不会去关注国家的兴旺,而是会审查国家存亡这一现象,看出国家之所以兴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