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学郭明义的名言警句或者诗句有哪些
时间:2022-04-14 12:4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语文梦工场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歌颂学郭明义的名言警句或者诗句有哪些
1. 关于赞美巾帼英雄的诗句、名言或警句有哪些
1. 巾帼不让须眉
2. 不爱红妆爱武装
一、木兰歌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其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
却卸巾鞲理丝簧。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
十年共崎岖。本结弟兄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
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息徒嘻吁。世有臣子心,
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二、杜牧
题木兰庙
弯弓征战作男儿,
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
佛云堆上祝明妃。
三、穆桂英颂
杨门女门群芳谱,血战沙场穆桂英。
碧血青春身百战,风声鹤唳敌威名。
挥师鏖战天门破,拉朽摧枯神鬼惊。
智勇双全明大义,英姿巾帼史峥嵘。
下面是赞美李清照的诗与名人名言:
绿肥红瘦有新词,画扇文窗遣兴时。象管鼠须书草帖,就中几字胜羲之。
2. 关于学习的名言 诗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 赞颂老师的名人名言,格言,诗句有哪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乙亥杂诗》
赞美老师的名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清〗郑燮
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最初等种子. --居里夫人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 ——[美国]布鲁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
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 ——[前苏联]捷尔任斯基
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务学不如务求师. ——杨雄
圣人无常师. ——韩愈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4. 有关学习贵在坚持的名言警句或诗句有哪些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陈遇
3.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4.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5.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8.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9.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 —— 西塞罗
10.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 毛泽东
11.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爱迪生
12.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13.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4.爱学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
15.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很大,有时反会不如那天分比他低的人。——矛盾
5. 有关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诗句,成语有哪些
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尔在
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李嘉图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陈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下面的是古人事例
1.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 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组逖闻鸡起舞
当匈奴贵族横行北方、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晋朝有一些有志气的将领还坚持在北
方战斗。刘琨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刘琨年青的时候,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叫祖逖。在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
洛阳东北)做主簿,晚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
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
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脚踢踢刘琨。刘琨醒来揉揉眼睛,问是怎么回事。祖逖说:“你听
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它在催 们起床了。”
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起来,拿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
就这样,他们一起天天苦练武艺,研究兵法,终于都成为有名的将军。
3.囊荧映雪
车胤捉来萤火虫当读书用的灯,孙康就着雪地的反光读书学习,俩人都是刻苦读书的典范。
4.头悬梁,锥刺股。头悬梁:晋代名士孙敬,昼夜苦读,唯恐困倦,就用绳系发悬在房梁上,瞌睡时把自己拽醒,继续学习。锥刺股:战国时有位名为苏秦的好学者,昼夜勤读,困倦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清醒后继续学习。形容刻苦学习,永不懈怠。
5.程门立雪好像和刻苦读书无关。。
程门立雪的故事,是人人都知道的:宋代杨时,一次去见老师程颐,程颐刚好在打瞌睡,杨时与他的同窗游酢皆侍立不去。程颐醒来时,门外积雪已深一尺。《宋史》记载这个故事,无疑是为了表彰杨、游两人的“尊师重道”。
6. 有关学习的名人名言或诗句
1)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2)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3)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4)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5) 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朱舜水《答野节问》
6)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7)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8) 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9) 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清诗铎·趁早歌》
10)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论语》
11) 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1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论语》
13)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岳飞
14)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孔子
15)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
16) 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17)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8)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
19)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20)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论语学而》
7.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或诗句有哪些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英国)
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英国)
第一次读到一本好书,就象找到了一个好朋友;再一次读这本好书,就象和朋友重逢。(法国)
不好的书使无知者更加无知。(苏联)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伤害。(英国)
一本坏书,比一个强盗更坏。(意大利)
评定一本书,不能凭封面。(英国)
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匆地阅读一本书。(英国)
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英国)
没有一本书可以疏忽地阅读而得到益处。(意大利)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
——刘白羽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托马斯·卡莱尔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理想的书藉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最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一种宝贵的习惯。——高尔基
和书藉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凯勒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
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华盛顿
8. 请问谁有10首勤奋的故事和名言名句
如果您失去了金钱,失之甚少;如果您失去了朋友,失之甚多;如果您失去了勇气,失去一切。
--(德)歌德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德)歌德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德)歌德 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 ——(德)歌德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德)歌德 勇气,是人类一切品格中最宝贵的品格 --(美)约翰肯尼迪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徐玮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吴玉章 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丹麦)易卜生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秋瑾 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 ——(英)赫胥黎 生活就是战斗。
——(俄)柯罗连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心英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雨果 今日歌 文嘉(我国明代画家) 今日复今日, 今日何其少! 人生百年几今日, 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 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 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日歌 钱鹤滩(我国清朝学者)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 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要不是我自己为自己建立纪念碑,这纪念碑,它从何而来?——歌德 登高必自卑,自视太高不能达到成功,因而成功者必须培养泰然心态,凡事专注,这才是成功的要点。——爱迪生 我始终不愿抛弃我的奋斗生活,我极端重视奋斗得来的经验,尤其是战胜困难后所得到的愉快,一个人要先经过困难,然后踏进顺境,才觉得受用、舒适。
——爱迪生 一个成功者以最谦虚的态度来接受一个最忠诚的指导,这并不影响他的独立人格。但是你在接受指导之前,必须进行冷静的分析,千万别存有屈服感。
——麦尔顿 要想成功,就千万不能忽视任何事情……他必须对一切都下功夫,那也许还能有所收获。——屠格涅夫 世上不知有多少人,为着疏懒误了自己的人生。
奋发,活动。做事,谈话考虑问题之类,对某种人是很困难的事。
——莫泊桑 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卢梭 所以要牢记着,职位如不靠你的努力得来,或不是由你成绩换来的,那么一定不能保持你的名誉,是没有什么真正价值的。
——戴尔·卡耐基 不要停顿,因为别人会超过你;不要返顾,以免摔倒。——阿·雷哈尼 提升自己的要诀是切勿停留在原地不动,而欲达到此目的,首先要有不满现状的心理。
但是仅仅不满足是不够的,你必须决定下一步往何处去?千万不要做个只会成天抱怨的懒人。——麦尔顿 有些事情是不能等待的。
假如你必须战斗或者在市场上取得最有利的地位,你就不能不冲锋、奔跑和大步行进。——泰戈尔 在每一条路上都有成百上千的人在勤奋,所以知名之士为数不少。
大海里已经挤满了鲸鱼。——法莱塞 如果说我有什么功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有毅力的结果。
——达尔文 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冯梦龙 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不要心平气和,不要容你自己昏睡!趁你还年轻,强壮、灵活,要永不疲倦地做好事。——契诃夫 开创伟大事业的是天才,完成伟大事业的是辛苦。
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欧阳修 早晨要撒你的种,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
——《旧约全书·付道书》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会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海德 勤奋是智慧的双胞胎,懒惰是愚蠢的亲兄弟。
人生哲理经典语录99: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名句的诞生
齐人有言1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2,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3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4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5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6也。
———公孙丑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齐人有言:齐国民间有句流传的谚语。2﹒镃基:田器、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3﹒地: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方。4﹒鸡鸣狗吠相闻:意指人口繁密。5﹒改辟:改,变更;辟,扩展。6﹒御:阻挡、阻止。
齐国人流传着一句谚语:“即使有智慧,不如趁势而起;即使有好农具,耕种也要趁农时。”而现在的时势,就相当有利于用王道来统一天下:夏、商、周三代兴盛之时,也没有哪一国的国土有超过方圆千里,但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四境之内鸡鸣狗叫声处处可闻,表示齐国的人口已相当繁多。国土不需要另行开辟,百姓不需要重新凝聚,这时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
名句的故事
孟子有一个弟子名唤公孙丑,齐国人。有一回,公孙丑问孟子:“要是先生您在齐国为官,那么能做到像管仲、晏婴曾做过的功绩吗?”
孟子听了公孙丑的话后,先是开玩笑似地说到:“你果然是个齐国人啊,就知道管仲与晏婴,不知有其他人了。”而后,孟子举了曾参的孙子曾西的一个例子,表示连曾西都不愿与得到国君百般信赖、辅政时间那样长却功业那样小的管仲相比较,自己自然也不愿与之相提并论。
这时公孙丑又问孟子:“难道使自己辅佐的君王称霸天下的管仲,以及使自己的君王显名于众诸侯的晏婴都不值得先生您仿效吗?”孟子对此的回答则是:“齐国早拥有称霸天下的力量,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任何人辅政都是一样的。”
作为“王道”的推崇者,孟子不屑与主“霸道”的管仲、晏婴相比,自然有他的道理存在。而从随后孟子举出周文王行“仁政”却无法一统天下,商纣王行暴政却许久之后才被推翻,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孟子的言下之意是,任何事都有个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管仲能成就功业,是因齐国早具备成就霸业的条件,而文王终其一生未能一统天下、纣王迟迟才被推翻,也全是因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所谓的“乘势、待时”,其实讲究的便是“鸭子滑水”那水面下的功夫,表达的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思想。人们不常说“赶得早不如赶得巧,算得精不如运气好”,强调的便是在做好准备之时,善待时机以及捕捉时机的重要性。
历久弥新说名句
孟子所说的“乘势待时”其实就是要人懂得等待机会,并且把握机会。古今中外持此看法的人并不少见,例如《韩非子·八说》中便提及:“以智士之计,处乘势之资,而为其私急,则君必欺焉。”《文选·锺会·檄蜀文》中也说:“今边境又清,方内无事,蓄力待时,并兵一向。”而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居里夫人更是坦白地说道:“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
由这些例子中不难看出,众家学者的言下之意都是要人抓住时机、主动出击,但我们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其实在捉紧时机出击前还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要同时具备足够的智慧,以及足够的积淀,因为就像那句西洋谚语一样,“If you prepare your‐self,you will beable to grasp opportunity for broader experience when it appears.”机会永远是留给准备好的人。
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并认为在动荡的年代中特别容易出现英雄,这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实这并非绝对。因为若不好好充实自己,而仅以投机的心态去面对,机会有时反而也会变得不再是机会。只有正确地分析各种情况,捉准时机、做出判断,才有可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任何人都想“事半功倍”,但有时投机取巧并没有办法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甚至还会造成反效果,对于这种例子,我们一定要引以为鉴。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1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2尧、舜而已矣。”
———离娄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至:极、甚。2﹒法:效法。
孟子说:“圆规和尺,是圆形和方形的最完美表现;圣人,是人伦的最完美典范。要成为君王,应该善尽君王的道理;要为人臣子,就要善尽人臣的道理;这两种为君为臣的道理,都是效法尧舜罢了。”
名句的故事
孟子在这句名言中,强调对君臣制度的实践,这个制度系指尧舜流传下来的典范,简言之,也是公天下时期的君臣之道。君道与臣道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透过《易经》的记载来了解。《易经·系辞》记载,君道为“阳”、小人之道为“阴”,阴阳之数就是君臣之辨,如果占卜时,得到相反的卦象,就是违反君道,会招致灾祸。
违反君道会招致灾祸,这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因此孔孟对于君道、臣道之各司其职、各尽其守的道理,向来很坚持。因此古代所谓的“天子教育”,目的就是要教道皇帝如何去“尽君道”,而历朝的选举制度、宰相制度、监察制度、史官制度等,这些制度的目的即是规范人臣如何去“尽臣道”。
所以,本章说的是君臣之道,进而言之,就是立国的政治制度。孟子以尧、舜的行为作为勉励政治人物的标准,正是希望君臣们都能回复到尧舜时代“无私无我”的理想。
历久弥新说名句
话说金废帝海陵王其为人足智多谋、善巧诈、多猜忌,荒淫且残忍。他之所以成为皇帝,乃是因为他“欲为君则弑其君”,弑杀金熙宗后篡位。登基之后他不仅没有“尽君道”,而且“欲夺人之妻则使之杀其夫”,让妇姑姊妹都成为他的后宫嫔妃。因此史官评鉴说,天下最为无道的君主就是海陵王(《金史·海陵王本纪》)。
《慎子》相传是战国时期赵国人氏慎到所写,为法家的作品之一,其中有一《民杂》篇讨论为君之道、为臣之道。作者说:“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做一个人君对于臣子的选择,不要设限,当尽量去发现每位臣子的专长,并有效地运用,方得以“臣事事而君无事”、“臣尽智力以善其事”,每一位臣子能善用他们的智慧、尽心治事,君王就不需多费心。慎到的意思是,君王要具备识人与用人的能力,人臣则当有自己的政治所长,以为君王、国家所用。慎到还强调,君王的智慧不需要是最优秀的,因为如果太聪明,反而容易将所有的事情揽到自己身上,臣子反而无用武之地,这就变成君臣易位了。
我们来看三国时代的君臣互动关系。刘备收服益州后,打算听从赵云的建议,协助益州百姓恢复正常生活,因此请诸葛亮拟定治国条例。其间,法正对于诸葛亮拟的刑法有点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刑法太严,建议应该采取汉高祖的怀柔作风。
孔明立刻回答,汉高祖宽仁是因为秦始皇用法太过,万民皆怨;而过去刘璋在益州时“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逐渐丧失,因此现在必须“威之以法”,用法律建立国家的威严,人民方知国家恩惠;“限之以爵”,有授予官位的标准,被封官者才会感到荣耀;如此方能“恩荣并济,上下有节”,国家秩序得以建立。
法正听后非常佩服,刘备则依据孔明的规划,让益州逐步迈向安定繁荣,作为他定夺天下的基础(《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刘备就是善用赵云、法正、诸葛亮等臣子的长处,所以有三分天下之势。
仁者无敌
名句的诞生
彼1夺其民时2,使不得耕耨3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4,王往而征5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梁惠王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彼:指他国,这里指秦国及楚国。2﹒民时:正常农耕的时间。3﹒耕耨:耕,耕种;耨,除去田中杂草。4﹒陷溺其民:将百姓陷害、沉溺于水深火热之中。5﹒征:讨伐。
因为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国内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安心耕种来赡养父母,造成父母挨饿受冻、兄弟妻子各自离散的现状。由于他们已使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大王若此时去征伐他们,还有谁会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犹疑,放手去做吧!
名句的故事
梁惠王即位之后,不仅东方败于齐国、大儿子战死沙场,并且西面又被秦国夺去七百里土地、南面受辱于楚国……对此种种,梁惠王并非无动于衷。
也因此,在经与孟子的几次详谈之后,梁惠王终于不再对孟子心存芥蒂,而愿意开诚布公,将心中的憾事告诉孟子,毫不隐瞒地向他表达出自己想为死在战场上的将士报仇雪恨的念头。
既然梁惠王已坦诚,孟子自然也是倾囊相援,再度提出自己一向不遗余力鼓吹的“仁政”主张,并且更为细致地将其分为“内政”及“文化教育”两个层次来谈。
在内政方面,孟子提出三项实际可行的政策:一是减轻刑罚,二是降低赋税,三是让百姓能无后顾之忧地致力于农事,保证人民得到最基本的温饱。而在文化教育方面,则强调儒家一贯主张的“孝”、“悌”、“忠”、“信”;如此一来,不仅能让社会稳定,并且当国家遇到危难之时,所有人才会义无反顾地同心一致、保卫家国。
自然,孟子在提出这些政策之时,也不忘举出他国“倒行逆施”的例子来作为戒谏,具体地分析敌国的致命弱点,明白点出敌国国君因施行暴政而导致百姓民心涣散、人民向往“仁君”的心理,以此作为梁惠王的“定心丸”,引出“仁者无敌”的真谛。
孟子如此有理有据、掷地有声的论点,就是今天听起来,也是相当地具有说服力,引人深思。
历久弥新说名句
所谓的“仁者”,在中国古籍中通常用来形容有仁德之人。在孟子以前,孔子便曾按人格的境界,将人分为智者、勇者和仁者三类,并且在多处提及这三类人的人格特质,例如《论语·宪问》篇中所言,“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以及“仁者乐山、知者乐水”。
至于“无敌”二字,运用的范围就更为广泛了,它意指不可对抗、不可比拟。像《三国演义》第五回中形容吕布时,便是如此描述:“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
自从孟子说出“仁者无敌”后,已成为一种文人用来自勉或者对人格高尚之人的赞颂。不过要注意的是,“无敌”不是指实质上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是形容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无人可拟、无人能及的壮阔胸怀。就像是曾获诺贝尔和平奖而现已辞世的泰瑞莎修女,人们便常以“仁者无敌”来称颂她对全人类一视同仁的无私之爱。
除了“仁者无敌”之外,后世也借用这个句子的句型,结合孔子提出的三类人格特质,衍生出“智者无畏”、“勇者无惧”的类似说法。
现在,你可以试着思考一下,是否有什么样的人,在你的心目中完全符合“仁者无敌”、“智者无畏”、“勇者无惧”的标准。若有,不妨动笔将他们的事迹记录下来,并将此作为砥砺自己向上的动力。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1于巨室2。巨室之所慕3,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4德教溢乎四海。”
———离娄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得罪:触怒、冒犯。2﹒巨室:有声誉的世家望族。3﹒慕:心悦诚服之意。4﹒沛然:恩泽宽广深厚的样子。
孟子说:“治理国家政务并不难,只要不触怒国家中有声誉的世家望族就是了。因为这些有声誉的世家望族所心悦诚服的对象,就会被这个国家的所有人臣服;这个国家所臣服的对象,也会为天下人所臣服;因此君主深厚的德教就会普及天下了。”
名句的故事
我们熟知孟子的政治理念不外乎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会说出“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实在是有其历史背景。春秋时代是代西周而起的历史时段,在这个时段中,周室天子仍旧是存在的,也为春秋各国的公室诸侯所尊重,特别是齐桓公的“尊王攘夷”,让王室与贵族之间大体还维持着封建制度的君臣关系。
由于封建制度趋于式微,周王室已经不再为人所尊重,各国的公室诸侯也面临其国内氏族(巨室)的威胁,例如鲁国公室屡遭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等三家大夫的威胁与僭越,齐国公室更发生田氏取而代之的惨剧,历史从此进入战国时代。封建时期所遗留下的阶级制度,早已不堪回首,各国主政者如果想要政令通达、有效地处理国家政务,对于这些“巨室”多多少少都要使出拉拢、妥协的手段。
因此孟子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只要这些有声誉的世家望族能够臣服于一国之君,自然也会起风行草偃的作用,如此一来,国君的恩泽就可以遍及天下百姓了。有趣的是,战国时代的君主更聪明地开始提拔一些巨室之外的“谋略之士”,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势力,间接降低巨室的政治影响力。
历久弥新说名句
网络上有一篇名为《郭明义点传师慈悲开示》的文章讨论到这句名言。这位作者认为,“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的“巨室”,不应该是指所谓的大家族、大企业,而他也认为孟子所讲的“巨室”,并非指有权势财富的家族。郭先生认为,孟子所讲的巨室是指曾子、子思等这些道德之士,当时的君臣皆会去求教这些大德者,所以为政要尊重这些有德的家族。
《金史》记载有一位名叫宗端脩的人,好学、重名节,官虽至监察御史,但是仕途并不顺遂,他认为正直之道不显于世,因此更加自重自爱。一天,游彦哲向他请教为政之道,他回答:“为政不难,治气养心而已。”“心正则不私,气平则不暴。为政之术,尽于此矣。”从政为官不难,就是要能修养脾气与端正心性,心如果端正就不会偏私,气如果平顺则不会暴戾(《金史·宗端脩列传》)。
有一句名言叫做“为政不在多言”,从政者最重要的还是要脚踏实地做事,不要“光说不练”,满嘴空话,到最后什么都没做;尤其“言出如箭,不可乱发,一入人耳,无法拔去”,射出去的箭是收不回来的,说出去的话也是一样,只要有一个人听到,就如同中箭一样,是无法否认的。当前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政治脱口秀,不就是“乱箭齐发”吗?
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禹1恶2旨酒3,而好善言。汤4执中5,立贤无方6。文王7视民如伤8,望道而未之见。武王9不泄迩10,不忘远。周公11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12﹔幸而得之,坐以待旦13。”
———离娄章句下
完全读懂名句
1﹒禹:人名。夏代开国之君。相传因治水有功,得舜让位,立国为夏。亦称为“大禹”、“夏禹”。2﹒恶:讨厌,厌恶。3﹒旨酒:美酒。4﹒汤:人名。商朝的开国君主。亦称为“商汤”、“成汤”。5﹒执中:执,抱持;中,中庸,不偏不倚。6﹒立贤无方:无方,无定类、无一定方向。立贤无方,推举贤人不拘一格。7﹒文王:帝号。指周文王。8﹒视民如伤:看待人民如同对待伤患,唯恐有所惊扰。形容在上位者对人民爱护之深。9﹒武王:帝号。姓姬名发,文王之子。讨伐商纣而有天下。10﹒泄迩:泄,狎;迩,近。11﹒周公:人名。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12﹒夜以继日:表示夜晚接着白天,一直不歇息。13﹒待旦:等待天明。
孟子说:“禹讨厌美酒而喜欢善言。汤掌握住中正的原则,选拔贤人没有一成不变的常规。文王看待百姓,如同他们受了伤一样的怜爱,望见了‘道’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还是不断追求。武王不轻慢近臣,不遗忘远臣。周公想要兼有三代圣王的功业,实践上述四种美德;要是有不合时宜的,就仰首思索,从夜晚到白天片刻不休息;幸而想通了,就坐等天亮好立即实行。”
名句的故事
商鞅在跟秦孝公讲述帝道、王道时,秦孝公哈欠连连,一副索然无味的样子,并觉得商鞅是平庸之辈。等到商鞅搬出“霸道”之说时,秦孝公立刻眼睛为之一亮,听得津津有味、彻夜不眠。这不仅只是秦孝公的个人特质,而是战国时期大部分君主的共同倾向。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让孟子非常想念大禹、商汤、文王、武王还有周公这几位前代君主。他怀念大禹讨厌美酒的禁欲生活,想念商汤喜欢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贤人,还有文王把自己的人民当成小孩一样的呵护关爱。武王的重感情,不会忽略身旁的人,也不会忘记远方的臣子。还有周公的认真学习,常常从夜晚到白天、无时无刻不在想如何使自己更完美。
这样的君主是孟子梦想遇到的,但是事与愿违,他出生得太晚了。他遇到的君主是,如齐宣王需要力能胜战的志士,或者是魏惠王需要能报仇雪恨的武将,帮他从战场扳回失去的胜利。孟子处处碰壁、不受欢迎,也更让他想象、怀念前代君主的美好。
历久弥新说名句
孟子称赞大禹是一位不喜欢美酒、喜欢善言的英明贤良的君主。英明的可不只有大禹,连大禹的儿子都子承父业,深受人民的想念与爱戴。
有一次,诸侯中的“有扈氏”因故起兵叛变,于是大禹便派他的儿子伯启去制服他。两方大军在“甘”这个地方打了起来,伯启的部队大败而逃。跟在伯启身边的将领们要求伯启略事整顿后再行出兵还击。“不用再战了!”伯启摆摆手说。将领们都觉得奇怪,伯启为什么说不用再战了呢?
伯启回答:“有扈氏扰乱老百姓的生活,我才奉命来围剿他。大家想一想,我的地盘不比他小,率领的部队也是最精良的,结果我却不能完成任务。这是什么原因呢?”伯启停了一下,继续说:“因为我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譬如我没有以身作则带领属下,管教部属的方法也不如他。所以,如果我要让老百姓恢复安居乐业的生活,我必须先纠正自己的错误。”
此后,伯启认真要求自己,与一般的兵士一同作息,天还未亮,就起来操练,生活变得朴实,并选用有品德和才能的人来商讨国家大事。有扈氏从其他诸侯那里知道了伯启的改变,不但不敢举兵来犯,反而带兵前来归顺了。真是所谓:“君有道,士不远千里而来。”君要有道,很少有不“反求诸己”而能成功的。孟子举出的每一位圣人典范,都是能够做到“严以待己”在先。
任何想闯出一番大事业的人,很少有对自己太放纵而获得成功的。西晋人祖逖每天早上听到鸡叫立即起来练剑的故事,大家或许不陌生。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睡在祖逖隔壁床一个名叫刘琨的,每天晚上甚至是拿刀剑当枕头的。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杀敌驱虏,常常担心祖逖会先我一步拿起马鞭攻打敌人!”(《晋书·祖逖传》)。当时的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这两个年轻人,不仅互相激励,每天心中只想如何锻炼自己,以拯救国家。结果两人果真是衰弱不堪的晋国当中少数能在前线立下战功的人。想成功吗?先训练自己有这种“枕戈待旦”、“卧薪尝胆”的精神吧!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名句的诞生
曰:“……欲辟1土地,朝秦楚2,莅3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4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梁惠王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辟:开辟、扩大。2﹒朝:使……来朝之意,朝秦楚意指接受秦楚两国来朝。3﹒莅:临、至。4﹒殆:副词,多用来表示不肯定之意,比如说大概、几乎、可能等。
孟子说:“……您希望能够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让自己可以君临中国,并且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想实现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有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我说的还要严重。因为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可也不会有什么后患。但以您现在的做法,若想实现您的愿望,并且还如此费心力地去施行,以后一定会产生祸患的。”
名句的故事
世人皆知孟子善辩,兼之口才一流,因此,面对着一心一意鼓吹以“王道”取代“霸道”来一统天下的孟子,齐宣王心中纵使仍有以“霸道”来取得天下的念头与野心,但在面对孟子的层层进逼,也只能采取迂回策略,笑而不答。
聪明如孟子,自然洞悉齐宣王心中的想法,毕竟在当时,几乎所有的君王都是如此,否则孟子也不必如此苦口婆心地四处宣扬“仁道”。但能说服、感化一个君王便是好事,因此孟子集中火力,采用了“设套”式的“欲擒故纵”法,先问了几个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问齐宣王贪图不贪图感官享受、是否与诸侯结怨心里才会快活等问题,来诱使齐宣王回答,然后在齐宣王回答“否”之时,将话锋一转道入正题,明白无误地指出既然齐宣王最在乎且追求的事是一统天下,那么若以行使“霸道”之法来为之,根本就等于是“缘木求鱼”,也就是爬到树上去捉鱼,绝对的方法错误。
至此,齐宣王自然不免为自己辩解一番,认为自己不会做出“缘木求鱼”如此荒唐的错误举动,并且也表明孟子之语过于危言耸听。
齐宣王的答案当然早在孟子的预料之中,因此孟子便打蛇随棍上,马上滔滔不绝地开始分析为何以“霸道”来一统天下的方式不仅是“缘木求鱼”,并且严重的程度绝对超乎齐宣王的想象:因为爬到树上捉鱼了不起捉不到鱼,可是若坚持行使“霸道”,则无法统一天下不说,还极有可能危及自身。
而陷入被动状态的齐宣王,在这种时候,自然只能乖乖地听从孟子的“循循善诱”,老老实实地上一堂只有施行“仁政”才能真正一统天下的“王道”课程了。
历久弥新说名句
孟子与齐宣王这一段对话中,最精彩和最深刻之处莫过于“缘木求鱼”这个比喻。它不仅给了齐宣王一个当头棒喝,并且还成了后世千百年来大家经常引用的成语。
“缘木求鱼”亦作“求鱼缘木”,本意是比喻用错方法,徒劳无功。后世许多文章中都沿用了这个精彩绝伦的譬喻,例如《汉书·卷十一·刘玄传》:“今以所重加非其人,望其毗益万分,兴化致理,譬犹缘木求鱼,升山采珠。”以及《孤本元明杂剧·卓文君·第三折》:“盼功名如守株待兔,要求进若缘木求鱼。”大体来说,与它意涵相类似的成语还有“刻舟求剑”、“升山采珠”。
到了现代,人们依然大量地使用这个成语,特别是在报章杂志的标题之中:“画饼充饥与缘木求鱼———看台湾的就业药方”、“政策推动切莫缘木求鱼”等。而无独有偶,外国也有与中国“缘木求鱼”相同意思的俗谚:“get water from a flint”(由打火石中取水)。
但有趣的是,在这个五花八门的世界中,“缘木求鱼”之事还真能存在。在柬埔寨的洞里萨湖区,有不少被水淹没的湖畔树林,而在这些树林里,有一些老树身上有树洞,因此有时鱼儿便会躲到树洞里去,而当湖水退下之时,一些藏身于被水淹没的树洞中的鱼儿来不及随水退走,人们便真可以在树上抓到鱼呢!
不过这当然只是一个特例,我们可不能因为这个有趣的特例而否定了“缘木求鱼”的真实寓意。
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君子1平2其政,行辟人3可也。焉得人人而济4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离娄章句下
完全读懂名句
1﹒君子:这里指在位的官员。2﹒平:使安定、协调。3﹒辟人:辟同避,避开、驱散之意,避人就是驱散或回避路上的行人。4﹒济:过河、渡河。
孟子说:“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出门即使需要驱散路人以为回避,都是可以的。哪里有时间帮助老百姓一个一个地渡河呢?如果执政的人要去讨好每个人的欢心,那日子真的是太不够用了。”
名句的故事
子产是春秋时代郑国的贵族大夫,博洽多闻,长于治术,使得郑国虽然夹在晋、楚两国的争霸中,尚能获得他国的敬畏。子产在担任相国的时候,曾经用自己的驾车,帮助老百姓渡过溱水和洧水。对于子产的做法,孟子批评他“惠而不知为政”,只知施予小恩小惠,并不懂得为政的要领。
孟子认为,对执政的人而言,看到百姓无法渡过河水,应该是赶快去修桥,这样百姓就不用担心怎么渡河了。做官的人只要认真把国家事务处理好,即使出门必须鸣锣开道都无妨,国家政事都做不完了,怎么还有时间帮一个个百姓渡河呢?因为根本的问题是,没有桥可以让百姓过河,当务之即就应该是造桥,而不是用自己的马车载人家过河,这样能够载多久呢?所以孟子批评子产不懂为政的要领。
诸葛亮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三国志》裴注)就是孟子在本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执政者握有权力是要服务天下所有的百姓,创造恒久的社会福利,小恩小惠只能在短暂的时间内让受惠者高兴,时间一久,便会露出马脚了。
历久弥新说名句
政治是众人之事,偶用小恩小惠只能换得暂时的美誉,如果存在的问题没有获得解决,众人的挞伐也是毫不留情的。
陆昌勤发表了一篇文章《走出“关心下属”的误区》。作者说管理者“只有关心下属,赢得下属的忠诚,才能真正建立自己的影响力”。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真正在做的时候,却常常会出现偏差,作者即认为“把关心下属等同于小恩小惠,这一现象在中层管理者中相当普遍”。然而小恩小惠只会累积下属更多的要求,一旦无法满足时,很快就会有反弹,更何况“小恩小惠往往是以牺牲组织整体利益为代价的”。所以说,与其花很多心思去做一些讨好他人欢心的工作,不如从工作的过程中,建立出属下对自己的信赖,这样才是长久之计。
现在社会很流行办信用卡、现金卡、金融卡、会员卡或订杂志等都可以兑换一赠品、小礼物;甚至填写问卷、电话访谈、参观展览,都有小礼物可以拿;看电视节目当然也有奖品。这其实反映出我们社会贪小便宜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业者当然也是看准这种心理,常常有大放送的豪举,只是这样的小恩小惠能让业绩成长多少呢?只要银行的服务不够周全、杂志的内容不符需求、电视节目没有可看性,群众迟早还是会流失的。
君仁,莫不仁
名句的诞生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1而国定矣。”
———离娄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正君:行使正道的君主。
孟子说:“君主心存仁爱,臣民就没有不存仁爱之心;君主执守义理,臣民就没有不执守义理;君主行事端正,臣民就没有人不行事端正。有一个行正道的君主,国家也就安定了。”
名句的故事
儒家理论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可能发生的人际冲突,例如君臣之间、父子夫妇之间、国与国之间等,都有一套调和的系统。正道、仁、义等三个元素,常常出现在孔孟的学说当中,而这些人际关系的实际运作,套用一个字,就是“礼”。“礼”也就是“理”,是我们生活中言行举止的道理,适用于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甚至是君臣伦理。
这样的伦理关系是一种相对的演绎,例如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雠仇。”(《孟子·离娄下》)君主把臣下看做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做腹心;君主把臣下看做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做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做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做仇敌。换言之,儒家是把道德行为转化到政治行为。
所以,只要君主能够率先示范、率先执行,人臣子民没有不会跟着学习仿效,可见君主不仅是管理者,还是教育者。而到了荀子时,国君的地位更加有权威,他说:“居如大神,动如天帝。”(《荀子·正论篇》)这可能与他的“人性本恶”,人的行为都有需要被道正的见解有关。荀子的想法比孟子更激烈,可能受到战国时代上下交相利风气的影响,而孟子则是运用各种相对的论调,来调和当世所发生的问题。
历久弥新说名句
历代为了培养出能够行仁、行义、行正道的国君,从这个储君一生下来的褓母,便开始审慎选择,更遑论严谨的天子教育制度。天子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君主的素养,锻炼其治国的技术,否则日后就无法掌管繁杂的国政。就如同孟子常强调,要注重环绕在君王身边的人的品质,因此天子的老师、伴读等,都有其严选管道,这样方能保证教育出一个贤君圣主。
吴兢《贞观政要》第一章《君道》记载唐太宗告诉魏征:“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唐太宗所持的观点与孟子相同,认为做一个君主必须先要求自己,身体如果端正、影子就不可能歪曲,只要人君端正行事,臣下也就不会行走旁门左道了。当然,唐太宗的这番话受到魏征很大的嘉许。
曾德雄先生写了一篇《“虐囚”及其他》,从讨论美国士兵虐待伊拉克囚犯的事情谈起,到人性、人权,至于政治制度的反省。作者认为,“如果说民主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那么“最好的制度莫过于儒家的‘仁政’”。曾先生指出,儒家的仁政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种“‘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上下齐心合德”的世界。这位作者显然对儒家政治有深切的期望,如果孔子、孟子看到他写的这篇文章,定会深受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