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有哪些名言(河津有什么haowand)

时间:2022-04-14 14:4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汾河湾的故事 | 评论: 次 | 点击:

河津有哪些名言(河津有什么haowand)

1.河津有什么hao wand

河津的湖潮村的汾河风光无比美丽!每年夏天吸引成千上万的天鹅野鸭,吸引了无数游人,被誉为“观年天堂”,河水清澈,有一年一度的捕鱼会!河津有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的“鱼跃龙门”-禹门口(大禹庙原址所在地),有“三箭定天山,滩留射雁名”的唐朝大将薛仁贵的寒窑,有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卜子夏的墓祠,亦有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成语“相敬如宾”的出处--清涧“如宾乡”。其它古建筑有:真武庙、高媒庙、抬头庙(西岳庙)、琉璃庙(玄帝庙)、原土庙舞台、樊村的明代舞台等,均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古塔有:镇风塔、汾阴塔、白虎塔(射雁塔),其中镇风塔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回音古建筑,它和樊村的明代舞台都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山西名人古诗有哪些

山西名人古诗有哪些?

孤身唱响田园曲,王孟先声溯此时。 王勃 (约650-676绛州龙门)今河津人 高阁名篇千古稀,天涯海内耀光辉。

河东底蕴文浑厚,陶冶神思无翼飞。 宋之问 (约656-712汾州)今汾阳人 依附权门舌学莺,颂词典雅意平平。

贬迁孤苦悲凉境,悔泪真流始动情。 王之涣 (688-742晋阳)今太原人 颧雀登楼千里穷,凉州把盏忆春风。

短篇不厌包容广,奇句全凭想象丰。 王昌龄 (?-约756晋阳)今太原人 擅长七绝寓情真,兼备刚柔俱绘神。

塞外老兵知己士,闺中少妇解愁人。 王维 (?-761祁)今祁县人 心融天籁笔清新,行觅源泉坐赏云。

酷爱田园非出世,常怀百战老将军。 王翰 (生卒年待考晋阳)今太原人 边庭豪饮近乎狂,笔下男儿血性刚。

醉卧沙场英烈气,读来字字撼胸膛。 卢纶 (?-798?河中)今永济人 雪满弓刀箭术神,典型环境典型人。

昂扬豪迈英雄曲,唱醒边关多少春。 畅当 (生卒年待考河东)今永济人 同是抒情鹳雀楼,襟怀技艺俱堪优。

王名远比畅名盛,捷足先登占上游。 白居易 (772-846晋阳)今太原人 新体势如春草漫,长歌乐府起高峦。

语言通俗艺非俗,拓向民心天地宽。 柳宗元 (773-819河东)今永济人 清峭文奇诗亦奇,诗文双璧互增辉。

谋篇遣句工夫硬,运笔犹如令箭挥。 温庭筠 (约812-866晋阳)今太原人 傲踞恃才官运空,栖身潦倒教坊中。

3.扎马斯有什么名言

1.我所站在的高度远远超过你们。这个宇宙,这个世界,以及一切万物真理,尽在我眼中。最后我发现人类应当毁灭。神所创造的万物唯一的败笔,那就是人类。我要让世界和宇宙:变成更美好的桃花源。为不肯承认失败的神弥补错误。

2.这风景真让人感到悲伤。但我却能看到,大地摆脱了人类这种害虫,她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光芒。桃花源世界建成就在眼前了。愚蠢的人类,等待对你们的审判吧。

3.你只不过是人类,怎么可能理解我话语中蕴含的高尚品格。我的壮志,我的美丽,对!我这个存在的所有一切,是孤高的极致!

4.智慧是神赐予的伟大礼物,你们却滥用于个人利益和欲望,真是愚蠢而野蛮的生物。

5.你们感到自己力量的渺小了,你们这帮赛亚人的攻击,在神面前毫无作用。难道还想和我较量吗?不断挑战吧。直到明白自己无能为力。

4.世说新语中有什么名言警句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德行第一 一陈仲举礼贤1.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②,登车揽辔③,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④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⑤所在,欲先看之。主薄⑥白:" 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⑦。

" 陈曰:" 武王式商容之闾⑧,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①陈仲举:陈蕃,字仲举,东汉末年人。

与窦武等人谋除宦官不成,被害。②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言行成为当时人们的楷模。

③登车揽辔:指为官上任。辔(p i ):马缰绳。

④豫章:汉代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⑤徐孺子:豫章郡隐士。

⑥主薄:掌管文书的官吏。⑦廨(xi ):官署。

⑦武王式商容之闾:武王,周武王。式,同" 轼" ,车前作扶手的横木,此为动词,意思是乘车时双手扶轼,以示敬意。

商容:殷商时期的贤哲,老子的老师。闾:里巷的门。

「译文」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

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

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二鄙吝复生 周子居①常云:" 吾时月不见黄叔度②,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③!" 「注释」 ①周子居:周乘,字子居,东汉末年贤人。②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末年贤人。

③鄙吝:粗鄙贪婪。已复:竟然。

「译文」 周子居(周乘)经常说:" 我只要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黄宪),粗俗贪婪的念头就又萌生了。" 三汪汪如万顷之陂 郭林宗①至汝南,造袁奉高②,车不停轨,鸾不辍轭③;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④。

人问其故,林宗曰:" 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⑤,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⑥,难测量也。" 「注释」 ①郭林宗:郭泰,字林宗,东汉末年太学生领袖。

②造:拜访。袁奉高:袁阆,字奉高,东汉末年贤人。

③车不停轨,鸾不辍轭:比喻停留的时间短暂。轨:车辙。

鸾:鸾铃,此指马车。轭:套在牲口脖子上的器具。

④弥日:整日。信宿:连住两夜。

⑤汪汪:水深广的样子。陂(b ēi ):池塘。

⑥器:器局,气度。「译文」 郭林宗(郭泰)到了汝南,拜访袁奉高(袁阆),车不停驶,马不驻足,就告辞了;到黄叔度(黄宪)那里,却住了整整两天。

有人问他原委,郭林宗说:" 叔度犹如汪洋之水,澄不清,搅不浊,他的气度很宽广,实在让人难测呀。" 四身登龙门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①,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②。

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③。「注释」 ①李元礼:李膺,字元礼,东汉名臣,被宦官杀害。

风格秀整:风度品德高雅正派。高自标持:指在道德操守方面对自己期许很高。

②名教:儒家礼教。③登龙门:喻身价提高。

龙门: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之间,黄河流此地,两岸峭壁耸立,水位落差大。

传说鱼游到此处,能跳过去即可成龙。「译文」 李元礼(李膺)风度高雅,品德高尚,自视甚高。

以弘扬儒教,正定天下是非为己任。后辈的读书人到了李元礼家,受到他的接待,就认为自己登龙门了。

五李元礼赞贤 李元礼(李鹰)尝叹荀淑、钟浩①曰:" 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②。" 「注释」 ①荀淑:字季和,东汉人。

钟皓:字季明,东汉人,归隐后收徒达千人。②清识:高明的见识。

尚:超越。至德:大德,高尚的品德。

师:动词,指可为人师表。「译文」 李元礼曾经赞扬荀淑、钟浩二人说:" 荀淑见识卓越,别人很难超过。

钟浩道德高尚,足以为人师表。" 六真人东行 陈太丘诣荀朗陵①,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②,长文尚小③,载著车中。

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④,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 真人东行。

" 「注释」 ①陈太丘:陈寔(sh ),东汉人,曾作太丘长。荀朗陵:荀淑,曾任朗陵侯。

②元方:陈寔长子陈纪字。将车:驾车。

季方:陈寔次子陈谌字。③长文:陈群字,为陈纪子,陈寔孙。

④叔慈:荀靖字,荀淑的儿子。慈明:荀爽字,荀淑的儿子。

「译文」 陈太丘(陈寔)去拜访荀淑,因为家里穷,雇不起仆人,就让大儿子元方赶着车,二儿子季方手持节杖在后面跟着,孙子长文年岁还小,也坐在车里。到了荀淑那里,荀淑让三儿子叔慈到门口迎接,六儿子慈明敬酒,其余六个儿子上菜,孙子文若还小,就坐在爷爷膝前。

当时太史就向皇帝上奏说:" 道德高尚的人已经向东去了。" 七泰山桂树 客有问陈季方:" 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①?" 季方曰:" 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②,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③,下为渊泉所润。

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释」 ①足下:对人的敬称,多用于同辈之间。家君:尊称别人的父亲,或者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荷:担负,承受。②阿(ē):山脚。

③沾:浸润。「译文」 有客人问陈季方(陈谌):" 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季方回答说:" 我爸爸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树,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万丈深。

5.搜集几句名人名言有哪些

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恩格斯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歌德

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 ——裴斯泰洛齐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卢梭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河津有哪些名言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任罗乐

一、位置境域

河津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西北隅,吕梁山南端,汾河、黄河两条母亲河交汇的金三角,表里山河,地理优越,历史悠久,人文积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现辖5乡(小梁、柴家、赵家庄、下化、阳村)、2镇(樊村、僧楼)、2个街道(城区、清涧),148个村委会,218个自然村,总面积593平方公里,总人口40万人。

二、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河津有皮氏部落(皮氏发明鞣皮制衣,解决了御寒、奉礼需要,与钻木取火、筑巢而居同期,与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齐名),历唐(尧)、虞(舜)、夏(禹)皆为甸服(郊区),先后有4个方国:皮氏、冀、耿、韩。

商、周建耿国,战国为皮氏邑;秦置皮氏县;王莽新朝天凤元年(14年)改延平县,东汉复为皮氏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龙门县;太和十一年(487年)为高凉郡治,辖高凉、龙门二县;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为龙门郡治,领西太平、汾阳二县;唐武德二年(619年),龙门县为泰州治;唐武德五年(622年)析置万春县,贞观十七年(643年)并万春入龙门县;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河津县;1958年11月并入稷山县,1961年12月恢复河津县;1994年1月12日改河津市。

明朝大移民时,河津部分先民被迁徙到北平(今北京)落户,为不忘故里,先民时称河津营。今北京有两个河津营村,一个是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镇河津营村,一个是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河津营村,这两个河津营村都是600年前从河津迁徙的先民第二故乡。

1971年,原河津县的通化公社、里望公社划归万荣县,原乡宁县的下化公社划归河津县。通化公社通化村是隋大儒文中子王通、唐代诗人王绩、王勃的故里,里望公社平原村是明代清廉宰相薛瑄的故里。

三、历史文化

河津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运城是古中国的中心,河津是古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战略要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摇篮之一。

清代河津贡生张汾宿撰写的明伦堂联,高度概括了河津的厚重人文,上联曰:

莫谓人弗杰:周卜子,汉马迁,隋传仲淹,明表敬轩,

那几家硕士高贤,洵足接千秋道统;

下联曰:

漫言地不灵:东虎冈,西龙门,南来飞凤,北迎卧麟,

这一带山清水秀,亦堪壮三晋观瞻。

上联颂扬河津“人杰”,下联颂扬河津“地灵”。

河津历史名人还有:

六朝八宰(六个朝代八位好宰相):

春秋晋国道德宰相郤缺、武勇宰相郤克,唐朝将门宰相薛讷,五代后蜀布衣宰相毋昭裔,宋朝贤良宰相王曙,金朝忠烈宰相李华、创业李复亨,明朝清廉宰相薛瑄。

三王二薛:王通、王绩、王勃;薛仁贵、薛瑄。

河津名胜古迹还有:

大夏禹王庙(即河津东禹庙)(汉代创建,全国七祠八庙之首)。

龙门五桥并架于一河之上,蔚为世界奇观(铁索桥、双曲拱桥、钢桁铁路桥、高层小半径引桥、悬索公路桥)。

四大八景:河津八景、龙门八景、麟岛八景、午芹八景。

三塔:镇风塔、射雁塔、汾阴塔。

九庙:高禖庙、真武庙、玄帝庙、台头庙、古垛后土庙、

吕仙庙、江山庙、玉泉寺、龙门大禹庙。

四处国宝:古垛后土庙、樊村玄帝庙、台头庙、山王西周墓地。

这些都印证:河津历史悠久,人文积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龙门五桥并架

四、十大文化名片

河津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筛选,至少有十大文化名片,在全区、全省、全国甚至在全世界都很有影响。

十大文化名片是:

禹凿龙门的伟大创举;鲤鱼跳龙门的美好传说;

历史悠久的古耿名都;相敬如宾的传统美德;

先贤卜子夏西河设教;中华史圣司马迁故里;

大唐虓将薛仁贵故里;爱国名将董其武故里;

神奇灵秀的高禖庙; 风趣幽默的干板腔。

(一)禹凿龙门的伟大创举

(详见《禹凿龙门——最具“古中国”标识的文化遗迹》一文)

据地质专家考证,龙门形成于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200万年前的地壳运动。那时,自然形成的河道十分狭窄,浩荡的黄河水下流不畅,泛滥成灾。于是在4100年前,大禹率领先民经过四年的苦战,将狭窄的山口开凿成现在的龙门,从此,河水畅通无阻,流向大海。大禹当年凿开的“龙门”,就在禹门口的铁桥下,桥长144米,桥下龙门最窄处95米,两岸岩石上镌凿的遗迹至今犹存。

禹凿龙门,一举打开龙门文化新纪元。后人为纪念大禹功德,尊称龙门为“禹门”,由于禹门是秦晋交通要冲的古渡口,因而也称其为“禹门口”。全国有12处以龙门命名,只有河津龙门是大禹所凿,有“龙门”“禹门”双重称谓,是正宗龙门。

中国十佳魅力城市运城颁奖词:第一句是“舜耕历山”,第二句就是“禹凿龙门”。运城是古中国的中心,尧舜禹三代帝都,河津在尧舜禹时皆为甸服,即郊区,是古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战略要地。

与龙门相连的古迹标识还有禹门口禹王洞、鸽子庵和大禹治水遗迹—错开河。禹王洞是大禹当年的治水指挥所和民工栖身地,传说此洞能容千人之众,禹凿龙门后,工具尽置于此洞。禹门口东禹庙后“有石龛窿然若大屋”,俗称鸽子庵,庵内有悬泉,为古龙门八景之一“鸣泉漱玉”。这个石龛也是大禹当年开凿龙门时民工的居住地,1938年12月,禹门抗战烈士曾守卫在这个山麓岩洞里,打退了日寇的疯狂进攻,阻止了日寇西侵入陕,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诗篇。从龙门向北五公里处有石门,石门是万里黄河最窄的峡谷,两峰对峙,形势险峻,最窄处仅38米。再往北直达孟门、壶口,龙门、石门、孟门合称晋陕大峡谷“三门”。石门西侧有一条通往陕西黄龙的峡谷,传说大禹最初在这里向西疏凿河道,后来发现方向错误,便及时改道,后人因称为“错开河”。禹凿龙门的伟大创举,开辟了“古中国”历史新纪元,这些确凿的古迹标识和厚重的原始文化积淀向世人昭示:龙门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渊源,河津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禹凿龙门的伟大创举,既给河津先民创造了优越的生存条件,更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大禹精神。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凿开龙门,导引天下之水归于大海,他公而忘私的高尚精神,百折不挠、任劳任怨的非凡品质,坚韧不拔的卓越意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龙门文化的基因。

“禹凿龙门”是河津的第一张文化名片,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打造龙门景区。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1907年河津大夏禹王庙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1938年古龙门全图(右为河津大夏禹王庙)

桥下即大禹凿开的龙门,桥长144米,最窄处95米。

(二)鲤鱼跳龙门的美好传说

禹凿龙门的伟大创举,成就了鲤鱼跳龙门的美好传说。龙门初开,落差很大(与壶口一样),大江大海的鲤鱼闻讯逆流而上,争相跳跃龙门,跳过的化而为龙,到达理想境界;跳不过的,养精蓄锐,来年再跳。鲤鱼在争跳龙门中,先驱以自己的脊背作跳板、作平台、作阶梯,让后来者借力一跃而跨越龙门,这是什么精神?这是拼搏精神、争先精神、人梯精神、团队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也就是以奋勇争先为特征的“鱼跃龙门”精神。河津是龙的故乡,河津人是大禹传人。“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大禹精神和鱼跃龙门精神孕育了“争强好胜,勇为人先”的河津精神,千百年来这种精神一直是河津人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

2008年8月国家邮政总局发行小鲤鱼跳龙门邮票,在河津召开发行会;2009年5月“大禹治水传说”和“鱼跃龙门传说”均入选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小鲤鱼跳龙门》邮票

(三)历史悠久的古耿名都

1985年6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河津视察时,亲笔题词:“古耿龙门”。古耿和龙门都是河津的代称。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元代王思诚《河津县总图记》开篇即称“河津本耿乡城”;明嘉靖版《龙门志·沿革》开篇也称“龙门山本古耿国”;康熙版、乾隆版、嘉庆版、同治版、光绪版《河津县志·沿革》,均称“河津古耿地”。七个版本都称河津是“古耿”。

耿国——包括两个时期:商时期的嬴(子)姓耿国和西周时期的姬姓耿国。商祖乙迁至邢后,封其弟祖丙于耿地,公元前1524年祖丙在今河津市山王一带建立耿国,是为赢(子)姓耿国。周朝建立后,周室封同姓人于耿,再次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公元前661 年)被晋献公所灭,封给赵夙为采邑。古耿国延续了863年,古耿文化的优秀基因代代相传。公元前824年,商耿国第32代国君太乙弃国存族,使700年商耿文化得以传承,现在海内外130万耿氏后裔正在光大耿氏文化。

用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提出的“文献与发掘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加以考证,西周时期的姬姓耿国既有文献记载,又发掘出西周珍贵文物,验证了西周耿都遗址就在河津山王村一带。

2007 年山王村出土三件文物——铜鼎、铜盘、铜壶盖,经专家鉴定,这三件青铜器为西周中晚期器物组合,是近年来运城市范围首次出土准确属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青铜鼎和青铜盘为国家一级文物,铜器上的铭文证明,青铜鼎制作时间当在西周共王时期,距今已有2900 余年的历史。

文献记载与发掘的文物,都证明山王村一带确属西周耿都遗址,2013年6月山王墓地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耿名都”城门楼是山王村标志性建筑,系西周耿国都城的南大门。

“祖丙商耿”的确认:

2017年1月15日,世界耿氏文化传承研究会会长、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副秘书长耿献会,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部分耿氏族人精英代表20余人来河津市,在柴家乡山王村寻根问祖,共商发展大计。

之后,鞠振书记和赵建喜市长会见了前来我市寻根的世界耿氏文化传承研究会会长、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副秘书长耿献会一行。双方就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商谈。

2018年5月,在我市召开了首届耿文化研讨会,正式确定:海内外130万耿氏后裔的始祖是商朝第14位帝王祖乙的弟弟祖丙。3500多年前,商朝国君祖乙的弟弟祖丙在河津建立耿国(小方国),山王一带为祖丙耿国都城,已达成共识。耿氏精英为祖丙“商耿”提供了可信的证据,填补了商耿700年历史文化空白。

耿氏家族历史悠久,英才辈出。耿氏精英计划在山王建设古耿文化园,弘扬和传承博大精深的耿氏文化,5月份已与市政府签约,这一盛举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河津优秀传统文化,有力推进河津文化旅游建设,造福河津人民。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古耿名都

(四)相敬如宾的传统美德

春秋时期晋国宰相郤缺夫妇“相敬如宾”典故的发祥地就在河津。郤缺是一位德行很好的宰相,他以“文可兴邦,武可定国”的雄才大略,为振兴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历代修身、齐家、治国的楷模。特别是他与妻子在郤氏封地冀地“相敬如宾”的传统美德,流传万代,家喻户晓。

郤缺与妻子每天吃饭前,妻子先给丈夫行拜礼,郤缺又给妻子还以揖礼;然后妻子给丈夫敬递饭碗,让丈夫先用饭,郤缺恭敬地推让妻子先用,夫妻相互敬重,像对待贵宾一样。有一天郤缺在田间锄草,妻子照例去送饭,夫妻二人依然相敬如宾。这一幕被大臣臼季发现后,将有德行的郤缺推荐给晋文公,从此郤缺为振兴晋国建立功勋,由此产生了相敬如宾的典故。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后人把郤缺锄田之处称为“聚德田”(今清涧一带),把冀地称为“如宾乡”。千百年来,“如宾乡”即是河津的代称,河津人一直引以为荣。当地乡民为纪念郤缺,在聚德田建了冀亭,亭柱上题有楹联:“世世生生耕田而食;夫夫妇妇相敬如宾”。

郤缺夫妇相敬如宾的美德,凝结着厚朴的民族精神和进步的传统文化,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励龙门儿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崇德向善的模范家庭、恩爱夫妻、道德楷模。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冀亭图

(五)先贤卜子夏西河设教

卜子夏(前507—前420),姓卜,名商,字子夏,公元前507 年生于春秋末晋国温邑(今河南温县),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堪称一代宗师。

卜子夏出身穷苦,15岁时步行数百里拜孔子为师,是孔子学生中的文学科高材生。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逝世,子夏与同学在孔墓虔诚地守孝三年。公元前476 年,32岁的卜子夏受晋国魏地卿大夫魏驹(桓子)及其孙魏斯的邀请,来到晋地,在龙门西河(今山西河津一带)设教讲学,长达55 年。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卜子夏

卜子夏第一个将儒学文化传播到黄河流域,其突出贡献有:

1、参与创立儒家学说,整理《六经》,主编《论语》。

2、发明章句,创立传统经学。由他分段、标点并加注的经书,成为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文化知识课本,被称为“万世教科书”。子夏发明章句、标点和注释文义,对于社会文明与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3、创立学堂,打造西河教风。卜子夏首开西河地区私人办学的先河,在长达55年的教学活动中,倡导“有教无类”,鼓励学生“博学而笃志”,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教育弟子学以致其道,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学习各种有利于治国安邦的技艺和知识,形成了独特的“西河教风”。

4、培养弟子,造就治世英才。卜子夏除了做魏斯(魏文侯)的私人老师外,还广招从学弟子三百余人,培养了一大批治世人才,诸如改革家李悝、军事家吴起、政治家田子方、段干木,史学家公羊高、谷梁赤、禽滑(gu)厘等,这些具有雄才大略的治世贤才都是子夏的高足。

5、竭诚传播儒学文化,首开“儒法兼容”先河。卜子夏在竭诚传播儒学文化的同时,首开“儒法兼容”先河,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

卜子夏西河设教所创立的民间办学之风,千百年来在河津发扬光大,形成了捐资兴教民间办学的独特“子夏文化现象”。

在卜子夏西河设教遗风的激励和熏陶下,隋大儒、思想家、教育家王通讲学“龙门书院”和“文中子洞”,教诲弟子近千人,为大唐“贞观之治”培养了魏征、李靖、房玄龄、杜如晦、陈叔达等十多位股肱将相。金代宰相李复亨在家乡光德设帐授徒,培养了八百弟子。明代理学大师薛瑄在河津老城南街兴办“南书院”,授徒讲学,教衍河汾。明清以来,全县义学兴起,民间捐资办学典范层出不穷。

改革开放使子夏西河设教精神更加发扬光大,河津全市兴学育人、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永民中学、俊杰学校等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誉满河东。1984 年以后,全市平均每年有一千多万元的社会捐资集资款用于兴学育人。河津第二高中,是市委、市政府光大西河设教遗风、落实民生指标的民心工程,总投资近亿元,仅社会捐资即达4000 万之多。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公元前420年,这位87岁高龄的伟大先哲在西河逝世。卜子夏逝世后葬于其准故里——河津市东辛封村,后人为纪念他,又在村中兴建了子夏祠堂。今东辛封村东南存有卜子夏墓,墓前献亭砖柱上曾镌刻青石联一副:

二千年教泽长流,莽莽神州,道统固应在东鲁;

七十子门墙并列,彬彬文学,师承今尚说西河。

卜子夏被誉为世界第二位人民教师,(第一位是孔子)。他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被联合国选为主题语布于其总部,成为世界和平团结的象征语,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词。上海复旦大学的校训,就是卜子夏的名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卜子夏的宏论“日知其所亡(wu),月无忘其所能,是为好学也已矣”,悬挂在美国芝加哥文化中心。

近期,子夏后裔计划以河津为核心,打造“西河论坛”,成立“西河流派”,举办“卜子文化节”,将河津打造成“西河圣城”,形成“东有曲阜,西有河津,中国圣城双子星”。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卜子夏墓地

(六)中华史圣司马迁故里

司马迁(前145—前86),姓司马,名迁,字子长, 司马谈之子,汉代皮氏县龙门(今河津市西辛封村)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他出身史志世家,幼年在家乡龙门耕种放牧。10岁时诵习古文。

20岁开始漫游,饱览名山大川,后任郎中官。司马迁36岁时出使归来前往周南去看望父亲,父亲在弥留之际,握着司马迁的手,哭泣着嘱咐他一定要继承父志,光大祖业,写出一部完整的史书。司马迁也流着眼泪表示,一定完成父亲的未竟事业。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38岁时继父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他与唐都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之后,便开始编写《史记》。

武帝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48岁时因给李陵辩解获罪下狱,翌年被处宫刑。武帝太始元年(前96),司马迁50岁时被赦出狱,任中书令。遭受宫刑,对司马迁是一种奇耻大辱,为此他曾痛不欲生。但为了死得重于泰山,为了完成父亲的重托,他摒弃了轻生念头,把编著《史记》当成终生奋斗的历史使命,从此发愤著书,用毕生精力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从而驰名中外。

《史记》完稿后,一式两份,一份托女儿保管,一份藏之“名山”,实际就是国家档案馆。此时司马迁已是十分疲惫憔悴,于是带一名随从叶落归根,返回故里。当行至韩城芝川时,就是现在韩城的司马迁祠附近,司马迁遥望故乡龙门,屈辱涌心,悲愤交加,不幸与世长辞,时年60岁。家人闻讯后,将他的灵柩运回,葬于他当年耕牧的河山之阳——今西辛封村西黄沙岭。司马家族祖茔地在沙樊头、康家庄附近龙背地,因司马迁受了宫刑,按照封建礼教卒后不能入祖茔,因而葬于黄沙岭。

司马迁用毕生心血铸成的《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及传记文学体例,奠定了中国正史的基础,对后世史学影响极其深远,为此司马迁被国人誉为“中华史圣”。《史记》为世界史学史增添了光辉的篇章,1957年,司马迁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历史之父”。

司马迁以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妙的艺术手段,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史记》是文学的历史,也是历史的文学,是文学与史学的高度统一。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对于司马迁的研究,不仅要弘扬他的伟大贡献,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他成功背后的辛酸与磨难,研究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思想境界及人格魅力,研究他发愤著书的敬业精神及其著作的深邃内涵,并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向司马迁学什么?

一是学习他不惧权贵,直言敢谏,秉笔直书的浩然正气;

二是学习他为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甘受凌辱,在个人名节与历史重任之间舍生取义的伟大人格;

三是学习他含辛茹苦,发愤著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四是学习他以身作则,公正无私、淡泊名利的道德典范。

司马迁故里考证(详见《司马迁是河津人——证据确凿》一文)

1、司马迁自报家门,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明确表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河即黄河,山即龙门山,河之北、河之东为阳,山之南为阳,河津正处于河、山之阳。

2、元代监察御史王思诚在《河津县总图记》中明确记述:“司马迁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为之建石室,立碑树垣。”这说明河津在晋代就有司马迁墓和庙。

3、2006年发掘的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固镇村创修上生院石碑记载:“河津,古龙门县,大禹疏凿经之地,如司马迁弘文巨笔者,往往间出。”碑文雄辩地证明,在元代全社会就公认司马迁是河津人。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4、明代文学家李贽在纪传体《藏书》卷四十“儒臣传·史学儒臣司马谈、司马迁”一节中,明确记述:“司马谈,绛州龙门人,谈为太史公,……有子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河津属绛州,而韩城属通州。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5、明代理学家薛瑄写有《河汾五贤咏·太史公》诗,载于明、清《河津县志》,在《秋日家山杂咏》诗中有:“龙门献策文中子,麟趾成书太史公。”“子安诗在名犹盛,太史书成志已劳”之名句。

6、明嘉靖十四年(1535)《龙门志·人物》载:“汉太师史令司马谈,论家要旨(其详出《汉书》)。刘向、扬雄称其有良史才。太史令司马迁,十岁能文,太初中为太史令。修《史记》,传于世。向、雄亦称其有良史才。”这本尚存的明代河津县志,与元代《河津县总图记》一脉相承,都如实记录了“司马迁是河津人”的历史。

7、明代河津知县雍焯创建三贤祠。明代陕西人雍焯,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任河津知县,翌年他在河津县治东创建了三贤祠,“祀卜子夏、司马太史、王文中子”,为司马迁树了碑立了传。

8、明隆庆四年至万历元年(1570—1573),河津县令陕西籍人张汝乾创修《河津县志》,把司马迁作为河津籍人大加赞扬。清嘉庆十九年(1814)河津县令浙江籍人沈千鉴在重修《河津县志》序中所说:“龙门胜地,代有名儒,如司马太史公、王文中子、薛文清公者,后先相映,卓越千秋。”事实上,在明清两代,就已经确立了司马迁是河津人的历史定论,不仅河津籍人引为自豪,陕西籍人也同样认可并对司马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9、明代卫生《重修卜子夏祠堂碑记》明确记载:“河津县西北五里许,有辛封村,西隅负岗南向有子夏祠。创自弘治三年(1490年)……。卜子在圣门,为文学首称,风泽沾濡人心最久,在隋有王文中,汉有司马子长,我朝有薛文清,皆闻风而兴起焉者……。”明代碑记明确记述河津“汉有司马子长”。

10、清代著名学者《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等编纂的清康熙版《平阳府志》,卷之二十三“人物”载:“司马谈,龙门人,建元中为太史令。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愍学者不达其意,乃论六家要指,明其同异。司马迁,字子长。十岁诵古文,弱冠游江、淮、浮沅、湘,涉汶、泗,过梁、楚以归。太初中,为太史令,因论李陵得罪,幽而发愤,修《史记》。刘向、杨雄皆称其有良史才。”《平阳府志》卷之三十一“陵墓”载:“河津县:汉太史公墓,县西十五里。《水经注》曰:“司马子长墓,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垣,太史公自叙曰:迁生龙门,是其坟墟所在矣。”

11、日本学者在河津拍摄的《司马迁故里碑》照片可作物证。抗战时期,一名爱好文物古迹的日本学者曾来河津,实地拍摄了不少照片,其中包括:“司马迁故里碑”、“卜子夏祠堂”、“卜子夏墓”、“觉城寺塔”等照片。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决不是虚构的,它们是河津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照片中的司马迁故里碑,镶嵌在古式砖砌碑楼里,它与古《河津县志》中的记载是完全吻合的。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12、1938年出版、1970年由台湾山西同乡会重刊的《山西名贤辑要》一书,在《司马迁传》中明确写道:“司马迁,字子长,父讳谈,......生迁于山西龙门地方。”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13、龙门是史圣司马迁的故里,现在,河津市西辛封村,还居住着20余户百余众司马谈、司马迁后裔。西辛封村司马谈63代孙司马会泽还保存着祖宗传下来的布牌神符和太史公司马迁的笏板。布牌上面有始祖司马谈夫妇的画像和上祖司马迁及其子司马观、司马临以下十一代子孙的爵名。现在,布牌上排列的家谱已到63代了,族中最小的已排到了65代。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正中为始迁祖司马谈夫妇画像,下一排有司马迁姓名。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14、河津古县志记载:“汉太史公祠在县西”、“汉太史公墓在县西”。司马家族祖茔原在康家庄、沙樊头村附近龙背地,因司马迁受过宫刑,按封建礼教规定,卒后不能葬于祖茔,于是后人就将这位骄子葬于他当年耕种放牧的黄河东岸黄沙岭。后因黄河泛滥,司马迁墓被埋没。此后,人们又在其故乡西辛封村东树起“汉太史公司马迁故里”碑,以作永久的纪念。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几点释疑

1、有人以韩城建有太史祠和司马迁墓,就认为司马迁是韩城人,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一个人的籍贯应以出生地或祖居地为准,不能以墓葬地来确定。韩城的司马迁祠建于公元1064年,原名望祖祠,比河津的司马迁庙晚700余年。韩城的司马迁墓属元代建筑,墓中空空,没有真衣真冠。

2、有人说陕西徐村“同”“冯”两姓是司马迁后裔,这不符合史实。史实是:“东晋末年,宋王刘裕篡位,改国号为宋,经历155年的晋朝灭亡,开始进入南北朝时期。司马氏末代皇帝被毒酒毒死,家族子弟逃回家乡隐居,隐姓埋名。有的在司字前面加一竖,改姓同。有的在马字前面加两点,改姓冯,隐居的地方取名徐村。”司马迁受宫刑,并没有株连九族。

3、有人说郭沫若的赞司马迁诗把司马迁划归韩城,这也不符合事实。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于1958年游览韩城的太史祠时,曾作过一首五言律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郭沫若的诗,没有一句说司马迁是韩城人,只是承认“龙门”“钟毓人中龙”,但他并没有说龙门就是指韩城,他也是以“迁生龙门”为依据的。河津古称龙门,称龙门县达674年之久。

综上所述,人证、物证、碑证、文献都证明:司马迁是河津人。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浩然正气与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

是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

当前,市委、市政府正加大宣传和开发力度,逐步恢复和开发司马迁庙、司马迁墓、司马迁故里等旅游、文物景点,并创造条件,在黄沙岭一带探寻司马迁墓。要通过司马迁故里的研究,弘扬司马迁文化,探寻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人文支撑和精神动力,为全面实现开放智慧绿色文明幸福的新河津做出新贡献。

(七)大唐虓将薛仁贵故里

家住遥遥一点红,飘飘四下影无踪。

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

这是唐太宗应梦贤臣的藏名诗,徐茂公解梦说:这位应梦贤臣叫薛仁贵,龙门人。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唐绛州龙门县大黄村(今河津市黄村、修村一带)人。隋大业十年(614)农历十月十八日出生于平民家庭,早年与妻柳英环贫居寒窑,贞观十八年(644)应募从军,随唐太宗东征。薛仁贵戎马一生,战功卓著,官至右威卫大将军兼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自唐代以来,薛仁贵的英名与当年贫居的寒窑,伴随着他的赫赫战功,远播海内外,他“爱国亲民,忠勇善战”的高尚精神和叱咤风云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更是遐迩闻名,光耀千秋。史书评价“仁贵骁悍壮勇,为一时之杰,至忠大略,勃然有立。”永淳二年(683)农历二月二十一日薛仁贵病逝,享年七十岁,唐高宗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并令官府为其打造灵舆,护丧还归故里。

龙朔元年(661),九姓突厥起兵犯境,唐高宗任命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为副大总管,共赴天山讨伐来犯之敌。当时,九姓突厥拥兵十万,凭借天山地利,派出数十位骁勇骑士前来挑战。薛仁贵在阵中连发三箭,射死敌将三人,其余敌寇慑于薛仁贵神威,均下马投降。接着,薛仁贵又率兵征讨碛北残敌,俘虏敌首领叶护兄弟三人,凯旋而归。当时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从此以后,九姓突厥衰败,不再成为唐朝边患。

乾封元年(666),薛仁贵降伏高句丽后,被授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检校安东都护。在担任安东军政长官期间,他带领当地军民,立即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使得安东士民安居乐业。薛仁贵的事迹,在安东一带流传很广,至今,那里还有薛礼庙和薛仁贵当年征战的遗迹。

开耀元年(681),突厥不断侵扰唐朝北境,唐高宗思念薛仁贵以往功劳,再次召见,封薛仁贵为瓜州长史,不久又授予右领军卫将军兼代州都督,前往云州出击犯边突厥。突厥将士在阵前问:“来者唐将是谁?”答:“薛仁贵”。突厥人又问:“听说薛将军流放象州,已经去世,怎么会复活呢?”薛仁贵当下脱了自己的头盔,让突厥人看,突厥将士看清后,相顾失色,慌忙下马行礼,并赶紧逃跑。仁贵恐敌有诈,就率军追击,大获全胜。

薛仁贵自幼在家学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功底,身经百战而笔墨兼顾,堪称文武双全。他对《周易》情有独钟,编撰《周易新本注义》十四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在安东主政期间,他亲笔撰写《致新罗文武王金法敏书》,洋洋1300余字,是唐代致君王书之经典。薛氏族谱中记载的《薛仁贵家训》,内涵深邃,文采飞扬,诸如“从军报国,责无旁贷,为将为帅,精于谋算,兵胜在义,败归民怨”,等等,字里行间闪烁着薛仁贵的文韬武略。

薛仁贵自从走上投军报国的道路后,用鲜血和汗水捍卫了大唐江山,也为子孙后代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从薛仁贵开始,至其传衍的十二代四十七名后裔尽是忠君爱国之士,特别是从薛仁贵起,薛家五代十四将,用战功和政绩树立了民族英雄团体“薛家将”的光辉典范,享有“将门世家”之誉。

薛仁贵是世人敬仰的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他从平民到将军的传奇经历,“爱国亲民,忠勇善战”的高尚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后人为纪念薛仁贵,在他的故里整修了薛仁贵夫妇当年贫居的寒窑,并创建了白袍洞和射雁塔。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薛仁贵故里景区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薛仁贵寒窑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白袍洞薛仁贵夫妇塑像

薛仁贵寒窑位于河津市城区街道办修村村东的土岗上。相传,薛仁贵年轻时家境贫寒,到一家姓柳的员外家扛长工。柳员外的女儿柳英环看中薛仁贵忠厚善良,是个人才,又同情他的处境,于是私赠衣服,有了往来,建立了感情。员外得知后大怒,棒打鸳鸯,驱赶薛仁贵,但柳英环对爱情坚贞不二,跟随薛仁贵一起离家住进这个破窑洞相依为命。此后,柳英环劝夫从军,为国效力,自己苦守寒窑一十八年,志节坚贞,艰辛度日,精心抚养儿子长大成人。寒窑南侧有一窑洞,名曰“白袍洞”,建于清乾隆六年,洞中仁贵夫妇塑像高大挺立,栩栩如生,洞口对联“三箭定天山,将军威名千秋重;一戟安社稷,英雄气概万古传”尽显薛仁贵之威仪。寒窑西南方有白虎塔也称射雁塔,位于河津市城区街道修村村南300米。塔高7米,八层八面形实心砖塔,宋代建造,是薛氏后裔为纪念薛仁贵汾河滩打雁而建。

薛仁贵寒窑文化凝结着薛仁贵、柳英环夫妇的爱国情怀、忠贞爱情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与高风亮节,史学家评价说:诸葛亮茅庐,杜甫草堂、薛仁贵寒窑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三寒历史文化。薛仁贵精神与寒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励精图治,报国为民,奋勇争先,振兴中华。市委、市政府正全力打造高规格的薛仁贵故里景区。

(八)爱国名将董其武故里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董其武 (1899-1989),樊村镇固镇村人。 1919年,董其武徒步八百里到太原,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斌业中学。1923年董其武中学毕业,怀着“富国强 兵”之志,毅然投笔从戎。

1928年董其武到天津傅作义部,先后任上尉、少校参谋、干部政治训练所队长、陆军第三十八师八十九团中校副团长,陆军第二十八师上校团长。

"九一八"事变后,率部参加长城、绥远抗战,后任国民党陆军第六十八师二一八旅少将旅长,曾被誉为"抗日民族英雄"。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后历任陆军第一O一师中将师长,陆军第三十五军中将军长,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绥远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董其武指挥红格尔图战役,以奇袭捣毁了日军及匪首指挥部,并击落敌机一架。当时,毛泽东派南汉宸携其亲笔贺信及绣有“为国御侮”的锦旗表示慰问,称绥远抗战为“全国抗战之先声”。董其武参加忻口作战被日军炮弹炸伤臂部,他怕影响军心不许身边的人声张,只简单包扎了一下仍坚持在火线指挥。

1949年9月19日毅然率部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绥远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司令员,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九军军长。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1983年当选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胜利功勋荣誉章。

1989年3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

董其武将军一生践行传统美德,廉洁自律,从严治家,堪称儒将风范,道德楷模。党和人民评价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一生为国为人民”、“生为民族精英,死而风范长存”。

董其武从平民到将军,是薛仁贵式的民族精英,是河津人“争强好胜,勇为人先”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爱国将领、忠诚党员。

他身为高官,一生不进赌场、烟馆、妓院,不纳妾,将部队积攒的2900两黄金全部缴公,将自己的房契缴公、稿费缴公,堪称廉洁榜样。

他与夫人姚勤修结发60年,相敬如宾,白头偕老,为老伴洗身、喂饭、喂药、接大小便,堪称模范丈夫。

他言传身教,代儿子向炊事员赔礼,不用公车接儿女,不让儿子打麻将,鼓励儿女经受劳动锻炼、吃家常饭、节约水电,只留家风和日记给儿女,堪称英雄父亲。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董其武是河津人的骄傲,市、镇正全力打造爱国名将董其武故里名片,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争强好胜,勇为人先”的河津精神,培育千万个董其武式的廉洁榜样、忠诚党员。

(九)神奇灵秀的高禖庙

河津高禖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一座以“高禖”冠名、以根祖文化为内涵的道教建筑群。据1976年发现的“乐楼柱子祀”记载,高禖庙创建于夏启之子仲康执政时的丙寅(前2022)年前,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高禖庙蕴涵着中华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联系全球华人的历史纽带,是华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谱系依据。台湾道教地母至君团曾5次来河津高禖庙庙寻根祭祖,并捐资修缮。

高禖有以下4种含义:

1、高禖是活动。高禖是我国历时悠久的祭祀活动之一,源起上古,下及近世,它既是庄重肃穆的宫廷礼仪,又是万民狂欢的民间风俗。商代举行此祭的祠庙设在都城的郊外,原名“郊禖”,“高”乃“郊”之借字,故“高禖”或“郊禖”的本义,就是“郊祭”,是活动,活动的地方叫高禖祭场。

2、高禖是先祖。高禖即先祖崇拜,夏人的高禖祀其先妣女娲、先祖大禹,商人的高禖祀其先妣简狄、先祖契,周人的高禖祀其先妣姜嫄、先祖后稷。

3、高禖是职司。高禖是古代帝王为求子所祀的禖神,“禖”即“媒”,“高禖”即“高媒”,媒神之意。媒神既是婚配之神,也是求子之神,女娲娘娘是华夏第一媒神,高禖是所有媒神的职司。

4、高禖是偶象。高禖即人之先,高禖所祭的石头称为“石主”、“石祖”,即男女生殖器形象,为“人之根”、“人之祖”,也就是人类始祖之意,高禖即人类根祖的偶象崇拜。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正殿女娲娘娘塑像

河津高禖文化融根祖文化、婚育文化、和谐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内涵深邃,博大精深。特别是特殊的民俗——迎神走亲戚,场面格外新鲜。据说,姜嫄的娘家、舅家、老舅家都在连伯村,所以每年庙会前两天,即农历三月十六日,连伯乡亲都要组成百人迎神队伍,鼓乐喧天,仪仗工整,威武庄严地把姜嫄娘娘从正殿迎出,用八抬大轿抬着神像在全村游行散花。旧时,将娘娘神像供于村南另一个大庙内祭拜一天,次日又敲锣打鼓,鸣鞭放炮,送娘娘回宫享受人间香火。这样一年走一家,三家依次轮流,称之为迎神“走亲戚”。这一亲切感人的风俗,体现了当地乡民的传统美德,是河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亮点,是我们今天敬老尊亲、孝敬父母、常回家看看等德孝文化的重要源泉和文化基因。

(十)风趣幽默的河津干板腔

河津干板腔俗名“撂干嘴”,源于汾北沿山一带。它是河津的特色文化品牌,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于1973年被正式列为山西省曲种,2013年入选山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津干板腔历史悠久,大体经历了五个时期:宋元为萌芽时期,明清至民国为发展时期,解放后至文革前为繁盛时期,文革期间为低潮时期,改革开放至今为振兴时期。河津干板腔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社火的压轴节目,是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传统文化。2007 年,河津市干板腔协会成立,当年河津电视台专门开设《干板腔栏目》,10年来已播出200多期1000多个干板腔节目,有600多名干板腔骨干登上大雅之堂。

河津干板腔的源头:

一是先民们上山背炭撂干嘴;

二是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用河津方言土语即兴编成的顺口溜,比如童谣——噢,噢,娃悄悄,十八会上买包包。又如:丁丁脚,傲傲脚,平阳府,海蒲罗。蒲罗南,蒲罗北,老爷(ya 指神)后头撒蜂蜜。这些童谣已带有干板腔韵味。

三是通俗韵文,如《快嘴李翠莲》《三字经》都是干板腔的源泉。《杂字经》是地地道道的干板腔,如:杂字多,写不遍,先将要紧仔细看。念书人,读经传,使的纸墨和笔砚。说一番,庄稼汉,筛子揽筐(cuo)在牛院。贤惠女,名盖县,歪歹婆娘气死汉。其内容风趣幽默,读起来琅琅上口。

河津干板腔与诗歌、快板、快书以及运城、临猗等地的干板腔不同,有自己独特的格律:合拍、押韵、方言、幽默。特别是上下两句句脚押韵,要求“同韵同声”,而且要以河津方言表说,这是河津干板腔的显著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河津干板腔进入振兴时期。广大干板腔工作者开拓创新,自编自演演自己,使广大群众在开心的笑声中受到启迪,受到教育,得到艺术享受,它作为河津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文化基因。它将由文化资源发展为文化产业、文化品牌,并走出河津,走出河东,走向全省,走向全国。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弘扬传统文化  讲好河津故事  ——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简介

博大精深的龙门文化

龙门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讲,龙门文化是河津文化的形象表述,是古今河津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讲,龙门文化是河津的特色文化,它的深邃内涵就是由大禹创立培育、历代河津人传承升华的“争强好胜勇为人先”的河津精神和“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河津人品德。

龙门文化的内容相当丰富,概括讲,有14大系列:

1、水文化。 2、龙文化。 3、农耕文化。

4、青铜文化。 5、企业文化。 6、建筑文化。

7、民俗文化。 8、儒学文化。 9、文学。

10、艺术。 11、旅游文化。12、德孝文化。

13、耿文化。 14、大禹文化。

以上十大文化名片则是龙门文化十四大系列中的精华。

灿烂的龙门文化,打造了一个物华天宝的河津,一个政通人和的河津。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英才辈出,名扬华夏,他们都为龙门文化增光添彩,使龙门文化成为三晋文化、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大禹精神、“争强好胜勇为人先”的河津精神,形成了河津的传统人文精神。

河津先民五千多年的狩猎农耕、谋生立业,特别是禹凿龙门以来战胜灾害、自立自强的艰苦奋斗,造就了具有河津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优秀文化和历史文脉,植根于河津先民的思想观念、举止行为之中,五千多年来经过口口相传,代代传承,逐渐升华为具有古中国精神标识的河津人文精神,概括讲,就是:耿直秉义、好胜争先、重文习武、和谐奉献。

耿直秉义。河津人性格直爽,行侠仗义,为国家、为民族、为贫民、为朋友,敢于慷慨解囊,两肋插刀。元代王思诚在《河津县总图记》中评价说“其民质直好义”,明代创修的《河津县志》称“县境水深土厚,俗尚勤朴”。自夏朝以来,无论是躬耕故里还是迁徙他乡,河津先民赈灾济荒、扶危解困、急公秉义之举不胜枚举。

好胜争先。河津人历来“争强好胜勇为人先”。河津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其生动事例俯拾皆是。由平民到将军的大唐虓将薛仁贵,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为大唐社稷建立赫赫功勋;效法薛仁贵文韬武略,从平民到将军的抗日民族英雄董其武,爱国亲民,义炳云天。他们是古今“争强好胜勇为人先”河津人的典型代表。改革开放以来,河津人创先争优,英杰辈出,特别是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兴企办厂风起云涌,优秀企业家人才济济。河津经济最好时占到运城经济总量的一半左右,并曾荣膺三晋首富、跨入全国经济百强县市之列。近年来,河津人民正在按照“工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土地规模化、城乡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争当运城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重文习武。河津文脉旺盛,源远流长。古有卜子夏西河设教、王通白牛溪设教、李复亨北坡设教、薛瑄南书院设教,涌现出郤缺、郤克“父子宰相”,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太史”,王通、王绩、王勃祖孙三代文豪,李华、李复亨“叔侄宰相”,赵三聘、赵用光与庞尚廉、庞褆“父子进士”。近年来,河津人传承历史文脉,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教育资源整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狠抓教育质量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尊师重教已在古耿大地蔚然成风。

和谐奉献。河津先民历来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并且以团结友善、奉献社会、奉献祖国、奉献家乡为荣。河津人在继承先民这种高尚精神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注入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心地牢固扎根,从而矗起了高昂的时代精神标识。

当前,河津人正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精神,继承弘扬创新,让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倾力打造“两河强市、中原名城、华夏铝都、开放高地”,全面建设开放智慧绿色文明幸福的新河津!

(作者:任罗乐,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原任山西省河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为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河津市史志文化研究会会长。)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