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耳的名言
时间:2022-04-14 14:5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哲学慢生活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焦耳的名言
1. 用两句话概括焦耳这个人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1818年12月24日-1889年10月11日),出生于曼彻斯特近郊的沙弗特,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物理学家。
由于他在热学、热力学和电方面的贡献,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奖章(Copley Medal)。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能量或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简称“焦”;并用焦耳姓氏的第一个字母“J”来标记热量以及“功”的物理量。
焦耳在研究热的本质时,发现了热和功之间的转换关系,并由此得到了能量守恒定律,最终发展出热力学第一定律。国际单位制导出单位中,能量的单位——焦耳,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和开尔文合作发展了温度的绝对尺度。他还观测过磁致伸缩效应,发现了导体电阻、通过导体电流及其产生热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常称的焦耳定律。
2. 说几个名人名言,要说出名言的来历,关于这个名言的故事,对我们有
焦耳求知——好学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 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阅读的快乐是无以伦比的,生命如流动的小溪,书籍是流动的生命。
生活总是有形形色色的声音萦绕在耳边,感动的涌进了心底,厌倦的也在眉宇间游走了。那耀眼夺目的生命与才情浓缩为一卷卷书页留香于手鼻之间。
3. 焦耳求知这篇短文煮要写焦耳的什么精神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4. [焦耳讲的能量的故事]读后感400字
1、焦耳讲的故事? 还是你的老师编的故事?然后为了显得真实,就说是焦耳讲的故事?2、我曾经很多次,跟这些教师索取他们所说的“科学家说的故事”的外文原文, 没有一次得到原文。
这些教师恼羞成怒,会很愤怒地说:我们给孩子科学 启蒙,给孩子励志,有错吗?我的回答说:启蒙是对的,励志是伟大的。 但是胡编乱造,就是误导。
就是以身示范,告诉孩子们,可以不顾事实, 捏造事实,可以强奸历史,误导视听。你们的愿望是好的,但是你们的 行为是很不光彩的,是错误的示范。
这些教师会雷霆大怒、破口 大骂,国骂三字经一定用上。
3、不可多信,听完就算。太当真了,当你长大后发现一切都是骗局时,你会 悲痛欲绝,怒不可遏。
励志,用自己的嘴,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心。 不要名人名言挂在嘴上,那会养成虚浮、轻率的个性。
学科学,要的是稳沉,要的是专心,要的是踏实。有什么问题,欢迎随时讨论。
5. 勤学励志的名言警句
光阴给人经验,读书给人知识
读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日出照亮大地,读书清醒头脑
三分天才七分学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爱好学习的人是聪明人,喜欢指点的人是蠢家伙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明理
读书造就完全的人格
使人幸福的不是体力,也不是金钱,而是正义和才能。
故事:
一个春蕾女童的故事
请别问我为何焦急、哀伤
请别问我什么样的故事在我心中珍藏
你们的思品课本54页照片中
就有我的形象
也曾和所有的孩子一样
将入学的队伍挤得很长很长
端坐在课堂,漫步在校园操场
我像小苗享受着甘露的滋养
幸福能够永远,是个多美好的愿望
那夕阳如血的夜晚,我不敢想
那弯弯的山路
把我的母亲带向何方
面对父亲烂醉成泥
小弟待喂养
难道我只能辍学
将家庭的重担双肩背上
师爱、友情是力量
更有一朵春蕾在心中绽放
还有一位解放军战士和我结成助学对子
众手为我托起了希望
每一封来信
都是心灵的甘泉、营养
每一张汇款单
都是心爱的书本充饥的干粮
我一次次寄出自己的奖状
以此感谢大哥哥的慷慨解囊
可是这一次我收到的却是大哥哥妈妈的来信
早已退伍的大哥哥也面临窘况
没找到工作的他,那些汇款单意味着怎样的节俭、惆怅
大哥哥静静躺在病床上
却嘱咐老妈妈把钱寄出
随信寄来更真切的嘱咐
要树立振兴中华的理想
而不是什么报恩、补偿
也许匆匆寄出的300元助学金
不足以慰藉大哥哥的创伤
也许我会把大学梦永久珍藏
也许……
6. 关于焦耳的生平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十八世纪,人们对热的本质的研究走上了一条弯路,“热质说”在物理学史上统治了一百多年。
虽然曾有一些科学家对这种错误理论产生过怀疑,但人们一直没有办法解决热和功的关系的问题,是英国自学成才的物理学家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 James Prescott Joule )为最终解决这一问题指出了道路。 焦耳1818年12月24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他的父亲是一个酿酒厂主。
焦耳自幼跟随父亲参加酿酒劳动,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青年时期,在别人的介绍下,焦耳认识了著名的化学家道尔顿。
道尔顿给予了焦耳热情的教导。焦耳向他虚心学习了数学、哲学和化学,这些知识为焦耳后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而且道尔顿教诲了焦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方法,激发了焦耳对化学和物理的兴趣。 焦耳最初的研究方向是电磁机,他想将父亲的酿酒厂中应用的蒸汽机替换成电磁机以提高工作效率。
1837年,焦耳装成了用电池驱动的电磁机,但由于支持电磁机工作的电流来自锌电池,而锌的价格昂贵,用电磁机反而不如用蒸汽机合算。焦耳的最初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他从实验中发现电流可以做功,这激发了他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
1840年,焦耳把环形线圈放入装水的试管内,测量不同电流强度和电阻时的水温。通过这一实验,他发现:导体在一定时间内放出的热量与导体的电阻及电流强度的平方之积成正比。
四年之后,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公布了他的大量实验结果,从而进一步验证了焦耳关于电流热效应之结论的正确性。因此,该定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焦耳总结出焦耳—楞次定律以后,进一步设想电池电流产生的热与电磁机的感生电流产生的热在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1843年,焦耳设计了一个新实验。
将一个小线圈绕在铁芯上,用电流计测量感生电流,把线圈放在装水的容器中,测量水温以计算热量。这个电路是完全封闭的,没有外界电源供电,水温的升高只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又转化为热的结果,整个过程不存在热质的转移。
这一实验结果完全否定了热质说。 上述实验也使焦耳想到了机械功与热的联系,经过反复的实验、测量,焦耳终于测出了热功当量,但结果并不精确。
1843年8月21日在英国学术会上,焦耳报告了他的论文《论电磁的热效应和热的机械值》,他在报告中说1千卡的热量相当于460千克米的功。他的报告没有得到支持和强烈的反响,这时他意识到自己还需要进行更精确的实验。
1844年,焦耳研究了空气在膨胀和压缩时的温度变化,他在这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通过对气体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的关系的研究,焦耳计算出了气体分子的热运动速度值,从理论上奠定了波义耳—马略特和盖—吕萨克定律的基础,并解释了气体对器壁压力的实质。
焦耳在研究过程中的许多实验是和著名物理学家威廉·汤姆生(后来受封为开尔文勋爵,既JJ·汤姆逊)共同完成的。在焦耳发表的九十七篇科学论文中有二十篇是他们的合作成果。
当自由扩散气体从高压容器进入低压容器时,大多数气体和空气的温度都要下降,这一现象就是两人共同发现的。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焦耳—汤姆生效应。
无论是在实验方面,还是在理论上,焦耳都是从分子动力学的立场出发进行深入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在从事这些研究的同时,焦耳并没有间断对热功当量的测量。
1847年,焦耳做了迄今认为是设计思想最巧妙的实验:他在量热器里装了水,中间安上带有叶片的转轴,然后让下降重物带动叶片旋转,由于叶片和水的摩擦,水和量热器都变热了。根据重物下落的高度,可以算出转化的机械功;根据量热器内水的升高的温度,就可以计算水的内能的升高值。
把两数进行比较就可以求出热功当量的准确值来。 焦耳还用鲸鱼油代替水来作实验,测得了热功当量的平均值为423.9千克米/千卡。
接着又用水银来代替水,不断改进实验方法,直到1878年,这时距他开始进行这一工作将近四十年了,他已前后用各种方法进行了四百多次的实验。他在1849年用摩擦使水变热的方法所得的结果跟1878年的是相同的,即为423.9千克重米/千卡。
一个重要的物理常数的测定,能保持三十年而不作较大的更正,这在物理学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事。这个值当时被大家公认为热功当量J的值,它比现在J的公认值 ——427千克米/千卡约小0.7%。
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做出这样精确的实验来,说明焦耳的实验技能是多么的高超啊! 然而,当焦耳在1847年的英国科学学会的会议上再次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时,他还是没有得到支持,很多科学家都怀疑他的结论,认为各种形式的能之间的转化是不可能的。直到1850年,其他一些科学家用不同的方法获得了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定律,他们的结论和焦耳相同,这时焦耳的工作才得到承认。
1850年,焦耳凭借他在物理学上作出的重要贡献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三十二岁。
两年后他接受了皇家勋章。许多外国科学院也给予他很高的荣誉。
虽然焦耳不断进行着他的实验测量工作,遗憾的是,他的科学创造性,特别是在物理概念方面的创造性,过早地就减少了。1875年,英国科学协会委托他更精确地测量热功当量。
他得到的结果是。
7. 焦耳的资料
焦耳
百科名片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1818年12月24日-1889年10月11日),英国物理学家,出 生于曼彻斯特近郊的沙弗特(Salford)。由于他在热学、热力学和电方面的贡献,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奖章(CopleyMedal)。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能量或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简称“焦”;并用焦耳姓氏的第一个字母“J”来标记热量。
焦耳的贡献
焦耳(James Prescort Joule,1818~1889)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1818年12月24日生于曼彻斯特附近的索尔福德。父亲是个富有的啤酒厂厂主。焦耳从小就跟父亲参加酿酒劳动,学习酿酒技术,没上过正规学校。16岁时和兄弟一起在著名化学家道尔顿门下学习,然而由于经常生病,学习时间并不长,但是道尔顿对他的影响极大,使他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1838年他拿出一间住房开始了自己的实验研究。他经常利用酿酒后的业余时间,亲手设计制作实验仪器,进行实验。焦耳一生都在从事实验研究工作,在电磁学、热学、气体分子动理论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靠自学成为物理学家的。 焦耳是从磁效应和电动机效率的测定开始实验研究的。他曾以为电磁铁将会成为机械功的无穷无尽的源泉,很快他发现蒸汽机的效率要比刚发明不久的电动机效率高得多。正是这些实验探索导致了他对热功转换的定量研究。 从1840年起,焦耳开始研究电流的热效应,写成了《论伏打电所生的热》、《电解时在金属导体和电池组中放出的热》等论文,指出:导体中一定时间内所生成的热量与导体的电流的二次方和电阻之积成正比。此后不久的1842年,俄国著名物理学家楞次也独立地发现了同样的规律,所以被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一发现为揭示电能、化学能、热能的等价性打下了基础,敲开了通向能量守恒定律的大门。焦耳也注意探讨各种生热的自然“力”之间存在的定量关系。他做了许多实验。例如,他把带铁芯的线圈放入封闭的水容器中,将线圈与灵敏电流计相连,线圈可在强电磁铁的磁场间旋转。电磁铁由蓄电池供电。实验时电磁铁交替通断电流各15分钟,线圈转速达每分钟600次。这样,就可将摩擦生热与电流生热两种情况进行比较,焦耳由此证明热量与电流二次方成正比,他还用手摇、砝码下落等共13种方法进行实验,最后得出:“使1磅水升高1°F的热量,等于且可能转化为把838磅重物举高1英尺的机械力(功)”(合460千克重米每千卡)。总结这些结果,他写出《论磁电的热效应及热的机械值》论文,并在1843年8月21日英国科学协会数理组会议上宣读。他强调了自然
8. [焦耳讲的能量的故事]读后感400字
1、焦耳讲的故事?
还是你的老师编的故事?然后为了显得真实,就说是焦耳讲的故事?
2、我曾经很多次,跟这些教师索取他们所说的“科学家说的故事”的外文原文,
没有一次得到原文。这些教师恼羞成怒,会很愤怒地说:我们给孩子科学
启蒙,给孩子励志,有错吗?我的回答说:启蒙是对的,励志是伟大的。
但是胡编乱造,就是误导。就是以身示范,告诉孩子们,可以不顾事实,
捏造事实,可以强奸历史,误导视听。你们的愿望是好的,但是你们的
行为是很不光彩的,是错误的示范。。。。这些教师会雷霆大怒、破口
大骂,国骂三字经一定用上。
3、不可多信,听完就算。太当真了,当你长大后发现一切都是骗局时,你会
悲痛欲绝,怒不可遏。
励志,用自己的嘴,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心。
不要名人名言挂在嘴上,那会养成虚浮、轻率的个性。
学科学,要的是稳沉,要的是专心,要的是踏实。
有什么问题,欢迎随时讨论。
9. 焦耳的资料
焦耳
焦耳(James Prescort Joule,1818~1889)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1818年12月24日生于曼彻斯特附近的索尔福德。父亲是个富有的啤酒厂厂主。焦耳从小就跟父亲参加酿酒劳动,学习酿酒技术,没上过正规学校。16岁时和兄弟一起在著名化学家道尔顿门下学习,然而由于老师有病,学习时间并不长,但是道尔顿对他的影响极大,使他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1838年他拿出一间住房开始了自己的实验研究。他经常利用酿酒后的业余时间,亲手设计制作实验仪器,进行实验。焦耳一生都在从事实验研究工作,在电磁学、热学、气体分子动理论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靠自学成为物理学家的。
焦耳是从磁效应和电动机效率的测定开始实验研究的。他曾以为电磁铁将会成为机械功的无穷无尽的源泉,很快他发现蒸汽机的效率要比刚发明不久的电动机效率高得多。正是这些实验探索导致了他对热功转换的定量研究。
从1840年起,焦耳开始研究电流的热效应,写成了《论伏打电所生的热》、《电解时在金属导体和电池组中放出的热》等论文,指出:导体中一定时间内所生成的热量与导体的电流的二次方和电阻之积成正比。此后不久的1842年,俄国著名物理学家楞次也独立地发现了同样的规律,所以被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一发现为揭示电能、化学能、热能的等价性打下了基础,敲开了通向能量守恒定律的大门。焦耳也注意探讨各种生热的自然“力”之间存在的定量关系。他做了许多实验。例如,他把带铁芯的线圈放入封闭的水容器中,将线圈与灵敏电流计相连,线圈可在强电磁铁的磁场间旋转。电磁铁由蓄电池供电。实验时电磁铁交替通断电流各15分钟,线圈转速达每分钟600次。这样,就可将摩擦生热与电流生热两种情况进行比较,焦耳由此证明热量与电流二次方成正比,他还用手摇、砝码下落等共13种方法进行实验,最后得出:“使1磅水升高1°F的热量,等于且可能转化为把838磅重物举高1英尺的机械力(功)”(合460千克重米每千卡)。总结这些结果,他写出《论磁电的热效应及热的机械值》论文,并在1843年8月21日英国科学协会数理组会议上宣读。他强调了自然界的能是等量转换、不会消灭的,哪里消耗了机械能或电磁能,总在某些地方能得到相当的热。这对于热的动力说是极好的证明与支持。因此引起轰动和热烈的争议。
为了进一步说服那些受热质说影响的科学家,他表示:“我打算利用更有效和更精确的装置重做这些实验。”以后他改变测量方法,例如,将压缩一定量空气所需的功与压缩产生的热量作比较确定热功当量;利用水通过细管运动放出的热量来确定热功当量;其中特别著名的也是今天仍可认为是最准确的桨叶轮实验。通过下降重物带动量热器中的叶片旋转,叶片与水的摩擦所生的热量由水的温升可准确测出。他还用其他液体(如鲸油、水银)代替水。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得出的热功当量都是423.9千克重·米每千卡或趋近于423.85千克重·米每千卡。
在1840~1879年焦耳用了近40年的时间,不懈地钻研和测定了热功当量。他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做了400多次实验,得出结论:热功当量是一个普适常量,与做功方式无关。他自己1878年与1849年的测验结果相同。后来公认值是427千克重·米每千卡。这说明了焦耳不愧为真正的实验大师。他的这一实验常数,为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提供了无可置疑的证据。
1847年,当29岁的焦耳在牛津召开的英国科学协会会议上再次报告他的成果时,本来想听完后起来反驳的开尔文勋爵竟然也被焦耳完全说服了,后来两人合作得很好,共同进行了多孔塞实验(1852),发现气体经多孔塞膨胀后温度下降,称为焦耳-汤姆孙效应,这个效应在低温技术和气体液化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焦耳的这些实验结果,在1850年总结在他出版的《论热功当量》的重要著作中。他的实验,经多人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重复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1850年焦耳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此后他仍不断改进自己的实验。恩格斯把“由热的机械当量的发现(迈尔、焦耳和柯尔丁)所导致的能量转化的证明”列为19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第一项。
不可知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可知论与可知论相对,认为除了感觉和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
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经验,不能认识事物本质以及发展规律;是一门否认彻底认识世界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不可知论既对宗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宗教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
下面介绍下几位哲学家对于不可知论的看法:
1.休谟: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的存在
我们必然有很多对事物的理解,仅仅局限在自己所认识的经验范围,局限在自己曾亲身经历过的那些事儿,自己所熟悉的那个圈子里面。
我从来没去过西藏,当有人问我:西藏怎么样,好玩吗?
对于我来说,只能回答:不知道。
西藏有啥地方特色,有啥街头小吃,有啥风景名胜,有啥玩乐攻略,仅仅只能回答:不晓得。
但是没去过,就是没去过,就仅仅只是代表不知道而已,不能说西藏这个地方不存在。
对于浩瀚无垠的宇宙,人类现在所能够了解的知识领域,只能说是沧海一粟,实在是微不足道,也就只好说不清楚了。
当然,更不能说将来会知道,总有一天会知道,暂时不知道,那就算当做是知道了。
这算啥回答?现在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将来知道是将来知道的事儿,不能提前预设那个判断,我总有一天会知道的。
假若按照这种思维逻辑,当然也可以这么反过来说:将来是必然不知道的,世界上永远有需要被认识的事物,永远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无穷无尽,无边无际,没完没了。
就像那个派,那个圆周率,那个3.1415926...
可以说一定有个头,也可以说一定没有个头;这到底啥时候算是个头捏?2019年,谷歌宣布圆周率已经到小数点后31.4万亿位...
对于茫茫宇宙是否存在着那么一条边界,也只能说不清楚,不晓得,不置可否,要不证明一个我看看...
既然是可能性,反正正说反说都说得通,万事皆有可能;既然无法证明,当然也无法证伪。
最保险,最合适,最老实巴交的说法,也就只好是不知道了。
2.恩格斯:不可知论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
对于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才是最为实事求是,最为坦诚相见的回答。
首先这不是你的领域,人家问你黑洞,既然没研究过,当然只能说不晓得。
其次,整个人类理解都有所限制,也没啥不好意思的;到目前为止,所知道范围就这么大。
那么怎么处理?暂时悬搁起来,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皮浪: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
对于那些无法下定论的事情,完全可以,也只能看看再论,等等再说。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科学的发展,不断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
恩格斯似乎感到,费尽心机去证明宗教不存在,不仅没有什么意思,而且是浪费时间。
在此奉上在下双手双脚支持恩格斯,同上第一条观点吧。
3.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一定非要来个结论,非要有种说法,非要采取行动。
在考试选择题中,当然有一种选项,美其名曰“D.不确定”。
对于非我专业所涉及的部分,对于人类并不了解的范围,对于现在尚未探明的领域,乃至于自己毫无兴趣干的事儿。
不知道就是一种最精确,最明智,最诚实的回答,已经很明确告诉你了,答复你了,拒绝你了。难道还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在下的意思吗?
你若还是不依不饶地硬要问我这件事到底有的还是没的,乃至于追根问底: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我等到花儿也谢了...
那只能告诉你我实在也是真的不知道,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打死我也不知道;你着急要答案,要结果,要明明白白,就高抬贵手,另请高明吧。
对于不可知论,最直白的翻译过来也就是不知道;不管真不知道,能力所不及;还是假不知道,懒得和你争,对于你而言,那都无非是一种不知道罢鸟。
4.康德:刺激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本来面貌就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宗教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领域
在这里先行解释下物自体概念:是指认识之外的,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是现象的基础,既然要承认可以认识现象,那么就要承认作为现象基础的物自体存在。
在康德看来,有三个实体不是认知对象,也就是不可知的:灵魂,宇宙与上帝。
把不可认识的这部分划出去;不知道的,我干脆就不管了,这不是我研究的对象,但是我也不去否定它。
在这个领域,自有乐在其中的专业人物自动自发地在进行研究,提供理论,得出结论,比方说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等等;术业有专攻,既然可以成为律师,老师,医师,厨师,当然也可以选择成为法师。
当然,每个人也都可以做出选择,对于不可知道的部分;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也更加可以洒脱地喊上一句: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以此来表明你的立场。
5.赫胥黎:我不肯定也不否认人的永生性;一方面没有理由相信它,另一方面没有反驳它的证据;我也没有先验原因来反对这个教条;人到了每日每时都要用来对付自然环境的时候,就没心思关心什么先验了。只要和其他我相信的事物一样给我足够的证据,我就相信它。有什么不信的理由呢?
对于不可知的领域,就留给有兴趣的人去加以研究,给予说法,进行哲学思辨吧。
目前对我来说,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等到你们研究好了,证明给我看,证据充足,条理分明,逻辑清晰,和我三观一致,那么我当然相信。就像牛顿三条定律,焦耳的能量守恒,拉瓦锡的质量守恒,开普勒的行星运动那样,这么好的东西,放之四海而皆准,为什么非要不相信呢?
但是现在,不好意思,我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来做,没时间,也不擅长研究这方面的事情。
最后再介绍下关于知道的那些事儿,按照贝叶斯理论,哪怕知道,其实也有不确定性。
贝叶斯:证明次数多的假说可信度高,证明次数少的假说可信度低,但有可能存在可信度不是100%也不是0%的假说;在这个思路下,所有物理定律都是到目前为止证明次数和强度相对较高的定律,是不可能被单独一次证伪推翻其在人们心中可信度的;所以世界是概率性的相对可信和相对可知,但是这个概率可能永远无法到达100%。
另外还有这变化莫测的因素存在,按照经验主义休谟所认为的,我们永远也无法证明太阳会一直从东方升起。
对于那些非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体验的事情,只能说是不知道;但是不知道绝对不等于不存在。
本着凡事实事求是的原则,不知道,乃至于不可知,就是人世间最稳妥,最科学,最真诚地回答。
如果意犹未尽,请继续白嫖作者其他文章:
实用主义威廉詹姆斯
弗洛姆:爱是一门技术活儿
实用主义之法:知识必须是有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