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美德名言警句(关于文明美德的名人名言)
时间:2022-04-14 15:4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书海夜航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文明美德名言警句(关于文明美德的名人名言)
1.关于文明美德的名人名言
1、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爱默生语录》
2、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论语》
3、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译为:人之所以比野禽野兽尊贵,是因为懂得礼仪。
4、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李尔王》
5、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论俗语》
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译为: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 只有贤明和品德可以使人信服。
7、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高尔基《童年》
8、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郭沫若全集》
9、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申涵光《荆园小语》
10、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语录》
扩展资料
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素养、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我们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就更应该用文明的行为举止,合理的礼仪来待人接客。这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明礼仪
2.文明礼仪的名人名言
1、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
——爱默生2、不学礼,无以立。——孔子3、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晏子春秋》4、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5、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
——巴特勒6、利益,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与愚人保持距离的一种策略。——爱默生7、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9、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10、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11、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12、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 周恩来13、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郭沫若14、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德谟克利特15、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尔基16、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 契诃夫17、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 马克思18、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 卢梭19、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 邹韬奋20、知耻近乎勇。
—— 孔丘21、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 —— 谢觉哉22、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 德谟克利特2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24、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25、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26、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27、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2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29、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30、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魏徵3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32、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33、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34、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迪35、奢侈总是跟随着淫乱,淫乱总是跟随着奢侈。
—— 孟德斯鸠36、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37、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 苏轼38、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 刘少奇39、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
—— 松苏内吉40、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 萨迪41、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 约翰•洛克42、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 孟德斯鸠43、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
—— 梅里美44、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冈察尔45、脾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
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46、礼仪周全能息事宁人——儒贝尔47、头衔愈大,礼仪愈繁——丁尼生48、生命是短促的,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有时间讲究礼仪——爱默生49、如果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培根50、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洛克51、举行盛大的葬礼,与其说是向死者志哀,不如说是为了满足生者的虚荣——拉罗什富科52、人间的面孔从未像在葬礼中看上去那么世俗——乔•艾琪渥斯53、一个人如果在街上注意观察的活动,我相信,他一定会在灵车上发现最愉快的表情 ——乔•斯威夫特54、人们最看重的是特权,哪怕是主持葬礼的特权——詹•拉•洛威尔55、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56、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57、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58、不学礼,无以立——论语59、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60、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61、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62、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63、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民,政之大节也——左传64、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65、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元•许衡66、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汉•王符67、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6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70、明德尚美,求真扬善。
71、生命因你而美丽,世界因我而精彩,学校因文明而美好!72、天空是广阔的,而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73、校园从此而美丽,从我做起. 闪光的青春,从文明起步。
3.关于文明美德的格言警句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对别人的老人不好;敬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怠慢别人的老人。出自《孝经。
天子章》 不师者,废学之渐也。 意思是:不向老师学习,这等于开始渐渐地放弃对学问的追求。
出自《吕衡州文集·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意思是: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出自《苟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意思是:古来学习的人必须有老师教导。
出自韩愈《韩昌黎集·师说》。 疾学在于尊师。
意思是:要很快学得知识才干,首先在于尊敬老师。出自《各氏春秋·劝学》。
君子隆师而亲友。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老师并和善地对待朋友。
出自“《荀子·修身篇》。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研究学问、说明道理时必称老师是如何教导的,并努力发扬光大。出自《吕氏春秋》卷四《尊师》。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意思是:重视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出自《朱舜水集·劝兴》。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意思是:人不能没有老师指导学习。出自(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就:靠近。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怎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问不向老师请教,最后还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出自〔唐〕韩愈《师说》。
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意思是:人希望自己的子孙有作为,却不知道重视老师的作用,这就好比想保养自己的身体。
但又不穿衣,不吃饭似的。出自(清)王卓《今世说》卷一。
冀:希望。敬:重视;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意思是:人即使本质很好,又有聪明才智,但也要向老师学习,这择高尚的朋友互相帮助。出自《荀子·性恶》。
辨:慧。 若要好,问三老。
意思是:要想把事情办好,要向有经验的老年人请教。见于(明)唐海《中山狼》第三出。
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意思是:拜师解答疑难,交友辨析疑难,师、友对做学问很有帮助。出自(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 意思是:师友之间贵在尊敬和亲热,考察古代文化应当反躬自问。
出自(宋)刘过《湖学别苏召叟》。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
意思是:教师得到敬重,然后知识才有较高的地位,百姓才能重视学问。出自(汉)韩婴《韩词外传》。
师者,人之模范也。 意思是;当老师的人,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
意思是:老师呀老师,简直是儿童的生命,致力于求学,不如下功夫去找寻好的老师。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师道立则善人多。 意思是: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则具有良好行为的人就多。
出自《海瑞集·赠陈元山任古田司训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师长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把他们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而改掉。出自《论语·述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不用老师费大劲就能收到双倍的效果,并感谢老师的功劳;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地教,结果却事倍功半,他不检查自己,反而埋怨老师。
出自《礼记·学记》。逸:安逸;轻松。
庸:功劳。 中华传统美德名言 爱 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持 节 24.三军可夺帅也,。
4.关于文明美德的名人名言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意志坚如铁,度量大似海。 尊敬别人,才能让人尊敬。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 ——(俄罗斯)屠格涅夫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黎巴嫩)纪伯伦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著名作家房龙在他的名著《宽容》中曾经引用《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宽容的定义: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
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宽容的解释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 1. 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
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
其实,宽容永远都是一片晴天。 2.宽容就是忘却。
人人都有痛苦,都有伤疤,动辄去揭,便添新创,旧痕新伤难愈合。忘记昨日的是非,忘记别人先前对自己的指责和谩骂,时间是良好的止痛剂。
学会忘却,生活才有阳光,才有欢乐。 3. 宽容就是不计较,事情过了就算了。
每个人都有错误,如果执著于其过去的错误,就会形成思想包袱,不信任、耿耿于怀、放不开,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也限制了对方的发展。即使是背叛,也并非不可容忍。
能够承受背叛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也将以他坚强的心志在氛围中占据主动,以其威严更能够给人以信心、动力,因而更能够防止或减少背叛。 4. 宽容就是潇洒。
“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宽厚待人,容纳非议,乃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之道。
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活得也累,难得人世走一遭,潇洒最重要。 5. 宽容是一种坚强,而不是软弱。
宽容要以退为进、积极地防御。宽容所体现出来的退让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无奈和迫不得已不能算宽容。宽容的最高境界是对众生的怜悯。
6. 宽容就是在别人和自己意见不一致时也不要勉强。从心理学角度,任何的想法都有其来由。
任何的动机都有一定的诱因。了解对方想法的根源,找到他们意见提出的基础,就能够设身处地,提出的方案也更能够契合对方的心理而得到接受。
消除阻碍和对抗是提高效率的唯一方法。任何人都有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体会,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知识和体验,积极吸取之间的精华,做好扬弃。
7. 宽容就是忍耐。同伴的批评、朋友的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击”实不足取,惟有冷静、忍耐、谅解最重要。
相信这句名言:“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宽。
8. 宽容也需要技巧。给一次机会并不是纵容,不是免除对方应该承担的责任。
任何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何人都要承担各种各样的后果。否则,对方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禁(错),显示出软弱。
9. 有关宽容的格言: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怒。”
——马克吐温 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论语)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李斯) “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
——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一段台词 ●宽容是文明的唯一考核(海尔普斯) ●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容什么的艺术(威廉·詹姆斯) ●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欧文)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西德尼·史密斯) ●诚挚地宽恕,再把它忘记(英国) ●宽宥是人性的,而忘却是神性的(詹姆斯·格兰) ●宽容的人最为性急,耐受力强的人最不宽容(贝尔奈) ●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 ●生活过,而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但是谁能说是不需要宽容的呢?(屠格涅夫) ●正义之神,宽容是我们最完美的所作所为(华兹华斯) ●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这不是他的本性(斯特恩) ●宽容要么对人有益,要么对人有害(伯克)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鲁迅) ●欲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晋书〉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严是爱,松是害,不闻不问要变坏 ●宠是害,严是爱 ●训你是爱你,宠你是害你 ●爱之深,责之严(法国) ●家不严招贼,人不严招险 ●教不严,师之隋 ●欲成方圆,规矩必严 ●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 ●责人要宽,责已要严 ●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刻苦自己,厚待别人 ●以春风待人,以寒风自待 ●待人要丰,自奉要薄;责已要厚,责人要薄 ●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已之心恕人 ●尽量宽恕别人,而决不要原谅自己(西拉斯) ●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已能病之(明·薛宣) ●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一个人都有弱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济慈) ●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处,我们必须允许每一个人保 持其个性(叔本华)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
5.文明礼貌名言警句
1、如果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现代培根
2、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俄国赫尔岑
3、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西班牙塞万提斯
4、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法卢梭
5、知识使人变得文雅,而交际使人变得完善。——美国乔富勒
6、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英国洛克
7、生命是短促的,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有时间讲究礼仪。——美国爱默生
8、礼貌像只气垫,里面什么也没有,却能奇妙地减少颠簸。——英国约翰逊
9、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法国孟德斯
10、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6.关于文明美德的名言
●宽容是文明的唯一考核(海尔普斯)
●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容什么的艺术(威廉·詹姆斯)
●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欧文)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西德尼·史密斯)
●诚挚地宽恕,再把它忘记(英国)
●宽宥是人性的,而忘却是神性的(詹姆斯·格兰)
●宽容的人最为性急,耐受力强的人最不宽容(贝尔奈)
●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
●生活过,而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但是谁能说是不需要宽容的呢?(屠格涅夫)
●正义之神,宽容是我们最完美的所作所为(华兹华斯)
●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这不是他的本性(斯特恩)
●宽容要么对人有益,要么对人有害(伯克)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鲁迅)
●欲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晋书〉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严是爱,松是害,不闻不问要变坏
●宠是害,严是爱
●训你是爱你,宠你是害你
●爱之深,责之严(法国)
●家不严招贼,人不严招险
●教不严,师之隋
●欲成方圆,规矩必严
●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
●责人要宽,责已要严
●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刻苦自己,厚待别人
●以春风待人,以寒风自待
●待人要丰,自奉要薄;责已要厚,责人要薄
●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已之心恕人
●尽量宽恕别人,而决不要原谅自己(西拉斯)
●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已能病之(明·薛宣)
●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一个人都有弱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济慈)
●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处,我们必须允许每一个人保 持其个性(叔本华)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左传〉
●宽猛相济,恩威并重
●宽猛相济能成事
●宽而栗,严而温〈淮南子〉
●治国之道,在乎猛宽得中(宋·朱熹)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南京多宝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林则徐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
宽容使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柔,使坚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高尚。
——阿诺德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但是谁能说自己是不需要宽容的呢?
——屠格涅夫
相互宽容对方的缺点,乃是通向天堂之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林则徐
7.关于文明美德的格言警句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对别人的老人不好;敬爱自己的老人,就不敢怠慢别人的老人。出自《孝经。
天子章》 不师者,废学之渐也。 意思是:不向老师学习,这等于开始渐渐地放弃对学问的追求。
出自《吕衡州文集·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意思是: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出自《苟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意思是:古来学习的人必须有老师教导。
出自韩愈《韩昌黎集·师说》。 疾学在于尊师。
意思是:要很快学得知识才干,首先在于尊敬老师。出自《各氏春秋·劝学》。
君子隆师而亲友。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老师并和善地对待朋友。
出自“《荀子·修身篇》。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研究学问、说明道理时必称老师是如何教导的,并努力发扬光大。出自《吕氏春秋》卷四《尊师》。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意思是:重视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出自《朱舜水集·劝兴》。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意思是:人不能没有老师指导学习。出自(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就:靠近。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怎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问不向老师请教,最后还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出自〔唐〕韩愈《师说》。
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意思是:人希望自己的子孙有作为,却不知道重视老师的作用,这就好比想保养自己的身体。
但又不穿衣,不吃饭似的。出自(清)王卓《今世说》卷一。
冀:希望。敬:重视;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意思是:人即使本质很好,又有聪明才智,但也要向老师学习,这择高尚的朋友互相帮助。出自《荀子·性恶》。
辨:慧。 若要好,问三老。
意思是:要想把事情办好,要向有经验的老年人请教。见于(明)唐海《中山狼》第三出。
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意思是:拜师解答疑难,交友辨析疑难,师、友对做学问很有帮助。出自(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 意思是:师友之间贵在尊敬和亲热,考察古代文化应当反躬自问。
出自(宋)刘过《湖学别苏召叟》。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
意思是:教师得到敬重,然后知识才有较高的地位,百姓才能重视学问。出自(汉)韩婴《韩词外传》。
师者,人之模范也。 意思是;当老师的人,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
意思是:老师呀老师,简直是儿童的生命,致力于求学,不如下功夫去找寻好的老师。出自(汉)杨雄《法言·学行》。
师道立则善人多。 意思是: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则具有良好行为的人就多。
出自《海瑞集·赠陈元山任古田司训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师长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把他们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而改掉。出自《论语·述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不用老师费大劲就能收到双倍的效果,并感谢老师的功劳;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地教,结果却事倍功半,他不检查自己,反而埋怨老师。
出自《礼记·学记》。逸:安逸;轻松。
庸:功劳。 中华传统美德名言 爱 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持 节 24.三军可夺帅也,。
8.文明有礼名言警句
1、礼貌之风为每一个人带来文明、温暖和愉快。——诺·文·皮尔
2、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歌德
3、有礼貌不一定总是智慧的标志,可是不礼貌总使人怀疑其愚蠢。——兰道尔
4、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卢梭
5、有一种内在的礼貌,它是同爱联系在一起的:它会在行为的外表上产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礼貌。——歌德
6、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们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培根
7、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卢梭
8、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
体现中国传统美德的千古流传古佳句,经典深刻,可作人生座右铭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先秦)《诗经·大雅·抑》
【注解】
(1)投:投掷,赠送。
(2)报:回赠,报答。
【翻译】
别人以桃子赠送我,我以李子回赠。
【链接】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有6首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诗经》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诗的作者,绝大部分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是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跨越了大约600年。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孔子删诗”、“献诗”三种说法。
《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4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有15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间诗歌。
《雅》共有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小雅》为宴请宾客之音乐,《大雅》则是国君接受臣下朝拜的音乐。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雅”在此可以指贵族官吏的诗歌。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
——(先秦)《荀子·非十二子》
【注解】
(1)贵:尊重。
(2)贱:鄙视。
(3)不肖:道德不好的人。
【翻译】
尊重贤能的人,是仁的表现;鄙视道德不好的人,也是仁的表现。
【链接】
荀 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他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贡献。荀子学识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32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先秦)《荀子·礼论》
【注解】
(1)俱:都。
(2)人道:为人的道理。
(3)毕:完成,完善。
【翻译】
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开始和终结都做得好,做人的道理就完善了。
利少而义多,为之。
——(先秦)《荀子·修身》
【注解】
(1)为:做。
(2)之:它。
【翻译】
利益少,但道义多,这样的事要做。
【链接】
义
义是仁的具体规范之一。“义者宜也。”孔子提出“君子以义为上”。孟子最重视义,《孟子》一书中义字使用了108次,并经常把仁义联用。道家从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反对仁义说。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庄子也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仁又是违背人性的,坚决主张“绝仁弃义”。基于非道德主义的立场,先秦法家也反对仁义道德。韩非认为,“世异则事异”,“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并揭露仁义之道的内在矛盾,批判仁义的虚伪性。但法家并不简单反对义,而是借鉴了儒家关于义的内涵,认为是调整君臣、父子、朋友、亲疏关系的准则。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先秦)《荀子·子道》
【注解】
(1)从:服从。
(2)道:道义,真理。
(3)义:道义。
(3)父亲:指父亲的命令。
【翻译】
服从真理而不服从君主,服从道义而不服从父命。
【链接】
性恶论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比较。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孟子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与孔子、孟子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强调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不义而强,其毙必速。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元年》
【注解】
(1)其:他的。
(2)毙:因病或伤而倒下,这里借指灭亡、垮台。
(3)必:一定。
(4)速:快。
【翻译】
以不义之举而强大,其灭亡一定会很快到来。
【链接】
《左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多行不义必自毙。
——(先秦)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
【注解】
(1)必:必定,一定。
(2)毙:死。
【翻译】
多做不义之事一定会自取灭亡。
【链接】
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是姜子牙的支孙,世代居住在齐国的都城营丘,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淄一带。为逃避灾难,全家人先到楚国,后又辗转来到鲁国。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左丘明晚年时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辞官回乡,不久就双目失明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来,将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各诸候的要闻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话记述下来,汇集成著名的历史名著《国语》。《国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它与《左传》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
多行不礼,必自及也。
——(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四年》
【注解】
(1)及:危及。
【翻译】
多做不符合礼的事情,最终必定会危及自己。
【链接】
“鲁君子”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爱戴,孔子视其为君子,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一年本)记载:“乐正子春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也。’”《史记》称左丘明为“鲁君子”,肥城亦因此而获“君子之邑”之美称。《论语·公冶长》记载:“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还与左丘明一起入周观史,修《春秋》。《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入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其为表里。”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先秦)《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二》
【注解】
(1)凡:大凡,凡是。
(2)以:因为,在于。
【翻译】
大凡人类比禽兽高贵的原因,就在于人类有一套关于礼的制度。
【链接】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这部书详细地记述了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贤相晏婴(晏子名婴)的生平逸事及各种传说、趣闻,215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构成了栩栩如生且完整的晏子形象。晏婴(前578—前500),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时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问上下、杂上下),不完全真实,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当历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进不失廉,退不失行。
——(先秦)《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注解】
(1)进:做官。
(2)廉:廉洁,廉政。
(3)退:不做官。
(4)行:品德。
【翻译】
做官不忘记廉洁,当老百姓不忘人的品德。
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先秦)《韩非子·观行》
【注解】
(1)目:眼睛。
(2)无以:没有用来。
(3)正:端正。
(4)须眉:胡子和眉毛。
(5)身:人。
(6)迷惑:是非。
【翻译】
有眼睛却没有镜子,就无法观照面容;人若失去道义这个标准,就无法明辨是非了。
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
——(先秦)《列子·说符》
【注解】
(1)而:如果。
(2)唯:只。
(3)是:这。
【翻译】
一个人如果没有义,只知道吃喝,这与鸡狗无异。
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
——(汉)桓宽《盐铁论·险固》
【注解】
(1)地利:地理的优势。
(2)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文德:礼乐教化,与武功相对。
【翻译】
靠地理的优势不如靠上下团结,靠武功不如靠礼乐教化。
【链接】
桓 宽
桓宽,生卒年不详,字次公,汉朝汝南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汉宣帝时举为郎,后官至庐江太守丞。桓宽知识广博,著有《盐铁论》。
乘理虽死而不亡,违义虽生而非存。
——(汉)赵壹《刺世疾邪赋》
【注解】
(1)乘:追逐,追求。
(2)虽:即使。
【翻译】
追求真理,即使死了也精神不灭;违背道义,即使活着也像死了一样。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汉)戴圣《礼记·中庸》
【注解】
(1)近乎:接近于。
(2)知:通“智”,智慧。
【翻译】
喜爱学习就接近于智慧了,努力实践就接近于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了。
【链接】
《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有关典章制度的书籍。《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而且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的篇章,包括《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做理想境界的代名词。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注解】
(1)尚:崇尚,重视。
(2)往:去。
【翻译】
礼崇尚有来有往。有去而不来,这是不符合礼的原则的;有来而无去,这也是不符合礼的原则的。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
——(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注解】
(1)妄:胡乱。
(2)辞费:话多而无用。
【翻译】
根据礼的要求,不应该胡乱议论他人,也不说无用的话。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三》
【注解】
(1)厚:厚道。
(2)毁:诋毁。
(3)以:来。
(4)自益:有益于自己。
(5)要:索取。
【翻译】
厚道的人不诋毁别人而有益于自己,仁爱的人不危害他人而求取虚名。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汉)韩婴《韩诗外传》
【注解】
(1)生:生存,立身。
(2)成:成功。
(3)宁:安宁。
【翻译】
做人不讲礼就难以立身,做事不讲礼就难以成功,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解】
(1)固:本来。
(2)或:有的。
(3)鸿毛:大雁的羽毛。
【翻译】
人本来是要死的,但有的人死得有价值,像泰山一样重,有的人死得没有价值,像大雁的羽毛一样轻。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三国)曹操《礼让令》
【翻译】
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
【链接】
曹 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在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酒以成礼,过则败德。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注解】
(1)酒:喝酒。
(2)以:用以。
(3)礼:礼仪。
(4)过:过度。
(5)败:有损。
(6)德:道德。
【翻译】
喝酒是用以表示一种礼仪的,喝过了就有损道德。
【链接】
陈 寿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小时候好学,师从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汉灭亡后,晋司空张华爱其才,就向司马炎推荐陈寿,陈寿再次为官,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在职期间,陈寿整理出了诸葛亮的文集,命名为《蜀相诸葛亮集》,同时写出了有名的《三国志》,共计65卷。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曹爽传》
【注解】
(1)以:因为。
(2)易:改变。
【翻译】仁爱的人不会因为盛衰而改变节操,讲道义的人不会因为存亡而改变心意。
【链接】
《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共65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60年的历史。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了解“三国文化”多是通过明代的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那么这两部相距千年的著作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在统称《三国演义》。《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后世史学家尊称为“中华史学名著前四史”,历代史学家对《三国志》都有着极高的评价。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认为,陈寿的《三国志》是时至今日已经形成的“三国文化”的源头。
不在顺逆,以久为断;不在憎爱,以道为贵。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梁传》
【注解】
(1)在:在于。
(2)断:判断。
(3)道:道义。
【翻译】
不在乎其言行是顺从还是违背,只要符合义的标准就行;不在乎其感情上是恨是爱,只要是其所作所为符合道义就行。
【链接】
范 晔
范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范晔早年曾任鼓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官至尚书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因事触怒刘义康,迁为宣城郡(郡治在今安徽宣城)太守。后来他又几次升迁,任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因有人告发他密谋拥立刘义康,于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处以死刑。范晔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是撰写了《后汉书》。范晔以《东观汉记》为蓝本,对其他各家撰著博采众长,斟酌取舍,并自定体例,订伪考异,删繁补略,写成《后汉书》。由于他的《后汉书》文约事详,逐渐取代了前人的著作。
若义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义,全生可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乔传》
【注解】
(1)若:如果。
(2)生:生命。
(3)全:保全。
【翻译】
如果道义比生命重要,那么可以舍生取义;如果生命比道义更重要,也可以暂时保全性命。
【链接】
《后汉书》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由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主要记述了上起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其一,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6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二,《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7个类传。为列女立传,最早始于西汉的刘向,范晔在刘向的启发下增写了《列女传》,他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范晔写《列女传》的宗旨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范晔的《列女传》中,有择夫重品行而轻富贵的桓少君、博学的班昭、断机劝夫求学的乐羊子妻、著名才女蔡琰等,一共17位杰出女性,其选择标准不拘于三纲五常的界域。
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以为身谋。
——(唐)吴兢《贞观政要·赦令》
【注解】
(1)怀:怀抱,志向。
(2)蹈:践行。
(3)弘:弘扬。
(4)性:习性。
(5)好:喜欢。
(6)谗:谗言。
(7)身:自己。
(8)谋:打算。
【翻译】
君子的志向是践行仁义,弘扬高尚的道德;小人的习性是喜欢进谗言,为自己的利益打算。
不由礼之事,非不可行也,行之也不能久。
——(唐)杨炯《公狱辩》
【注解】
(1)不由礼:不符合礼的规定。
【翻译】
不符合礼的事不是不能推行,而是推行了也不能持久。
【链接】
杨 炯
杨炯(650—692),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公元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公元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公元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公元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明万历中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年间重辑为13卷。其中《从军行》被编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
恶绝于心,仁形于色。
——(唐)韩愈《郓州溪堂诗》
【注解】
(1)恶:作恶。
(2)形:表现,流露。
【翻译】
只有从心底根除作恶的念头,仁爱才能自然而然地表露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