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食其名言
时间:2022-04-14 19:0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贱痞二叔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郦食其名言
1. 楚汉相争时期的名人名言
分一杯羹: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无颜见江东父老: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年少无知:楚汉相争时期,刘邦因西魏王魏豹要背叛就准备出兵讨伐。他询问郦食其魏豹的将领情况。
郦食其说魏豹的大将是柏直,刘邦认为柏直是口尚乳臭、年少无知,就派韩信、灌婴、曹参率军前去攻打魏豹,并获得大胜,活捉了魏豹. 空言虚语: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无立锥之地:楚汉相争时,刘邦被项羽打败,就向谋士郦食其讨教。
郦生给刘邦出主意分封六国那些无立锥之地的后人,讨取民心就可以战胜项羽。张良坚决反对郦生的这种做法,认为刘邦天下都还没得到,分封他们,他们就各自为政,没人帮他打天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楚汉相争时期,韩信活捉赵王歇后,同时活捉他的参谋李左车。
韩信十分谦虚地向李左车求取燕齐之道。李左车建议他暂时休整,同时加强伐燕的舆论攻势,可以不战而胜。
他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2. 张良和韩信有哪些名言
郦食其还没起程,恰好张良从外面回来拜见汉王,刘邦正在吃饭,招呼说:“子房!你靠前边点来。
有个客人为我出了个削弱楚国力量的主意。”接著把郦食其的话全告诉了张良,然后问:“子房,你看怎样?”张良说:“谁替您筹画这个计策的?您的大事完了!”汉王问:“为什么?”张良说:“我请借您面前的筷子,替您筹算这件事。”
张良其说出八条不可的理由。“臣请借前箸以筹之。
昔汤、武伐桀、纣封其后者,度能制其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死命乎?其不可一矣。
武王入殷,表商容闾,式箕子门,封比干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矣。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同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矣。
殷事以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不复用,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矣。休马华山之阳,示无所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矣。
息牛桃林之野,天下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矣。且夫天下游士,离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者,但日夜望咫尺之地。
今乃立六国后,唯无复立者,游士各归事其主,从亲戚,反故旧,陛下谁与取天下乎?其不可七矣。且楚唯毋强,六国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矣。
诚用此谋,陛下事去矣。”(《汉书·张良传》)刘邦饭也不吃了,吐出嘴里的食物,骂道:“这个书呆子,几乎坏了老子的大事!”立即销毁那些刻好的印信。
张良这一筹计,使刘邦避免了授人以柄,踏人复辟老路的危险。
3. 不要浪费粮食的名人名言,警句
1、民以食为天。——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指最重要,最根本的依靠。此句又作“民以食为天”(见班固《汉书·郦食其传》),本句大意是:老百姓把吃饭作为最要紧的事。活着就得吃饭,食物是维持人们生命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生活资料,须臾不可缺少,故此句把它喻为天。
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古风二首其二》
两句大意是:谁知道盘子里的饭食,粒粒都是辛苦劳动得来的。诗共四句,前两句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写农夫耕种的艰难。
3、高筑墙,广积粮。——清代大臣张廷玉《明史·朱升传》
这两句大意是:把城墙筑得高高的,广为储备粮食,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时,攻下了徽州,有人把朱升推荐给朱元璋。
4、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
大意是:粮食是天下百姓生命之所系,是国家之至宝。“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东西。我国自古就有珍重粮食的优良传统,这两句至今仍不失为警世箴言。
5、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汉书·食货志》
这几句大意是:积蓄储备,是国家存亡的命根子,如果粮食储备很多而且财物有剩杂,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6、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西汉政论家晁错《论贵粟疏》
这几句大意是:尧禹时代遇到九年水灾,商汤时遇到七年大旱,而他们的国家却未因水旱灾害而闹饥荒遭毁灭,这是因为他所储藏的粮食多而预先已作了充分准备的缘故。
4. 中国古语“民以食为天”出自()之口
出自《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典故】秦朝末年,有个书生叫郦食其,很有学问。他曾献计帮助刘邦智取陈留,被封为广野君。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霸。刘邦联合各地反项羽力量,据守荥阳、成皋。荥阳西北有座敖山,山上有座小城,是秦时建立的,因为城内有许多专门储存粮食的仓库,所以成为敖仓,它是当时关东最大的一个粮仓。 在项羽猛烈的攻击下,刘邦计划后撤,把成皋以东让给项羽。刘邦想听听郦食其的想法。郦食其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楚军不知道守护粟仓而东去,这是上天帮助汉朝成功的好机会啊!如果我们放弃成皋,退守巩、洛,把这样重要的粮仓拱手让给敌人,这对当前的局面是非常不利的啊!希望你迅速组织兵力,固守敖仓,一定会改变目前不利的局势。”刘邦依计而行,终于取得了胜利。
5. 与食物有关的名言
《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如果需要改变一种饮食习惯,那么最好对饮食全面重新调整一下。——(英国哲学家)培根我为生存,为服务于人而食,有时也为快乐而食,但并不为享受才进食。
——(印度政治家)甘地你应该为生存而食,不应为食而生存。——(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你把消化弄得失常了,就是自己毒化自己的血液。
(德国思想家)恩格斯一个人不先感到饥渴,便享受不到饮食的乐趣。——(古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一生没有宴饮,就像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
——(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一味追求食物精美是生活奢侈的标志,不愿再吃家常便饭是精神病症的预兆。(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人一吃过饭就变得保守了。
——(美国作家)爱默生人之养老之道,虽有水陆百品珍锤,每食忌于杂,杂则五味相扰。——(中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邀人不得夜食,夜勿过醉饱。
——(中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邀人无疑是大地的主人。{ê_又是胃肠的奴隶。
(俄国作家)冈察洛夫人的饮食要从五谷杂粮中吸收多方面的营养,也要从多种蔬菜中吸收营养,不能偏食。——(中国教育家)徐特立口腹之欲,何穷之有。
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中国古代诗人)苏轼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
——(中国古代诗人)苏轼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印度作家)泰戈尔不要忽略你的身体的健康;饮食,动作,均须有节。
&mdash,心灵鸡汤;—(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美食珍锺可以充实肌肤,却会闭塞心窍。——(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朱熹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格言联璧》:博弈之交不终日,饮食之交不终月,势力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荪多·麦克纳波:节食比绝食更难。
饮食适量需要头脑清醒,而滴水不进只需死硬的意志。饮食勿过量,偏食不足称;戒烟不酗酒,脏俯自宁静。
6. 不要浪费粮食的名人名言,警句
1、民以食为天。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指最重要,最根本的依靠。此句又作“民以食为天”(见班固《汉书·郦食其传》),本句大意是:老百姓把吃饭作为最要紧的事。
活着就得吃饭,食物是维持人们生命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生活资料,须臾不可缺少,故此句把它喻为天。 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代诗人李绅《古风二首其二》 两句大意是:谁知道盘子里的饭食,粒粒都是辛苦劳动得来的。诗共四句,前两句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写农夫耕种的艰难。
3、高筑墙,广积粮。——清代大臣张廷玉《明史·朱升传》 这两句大意是:把城墙筑得高高的,广为储备粮食,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时,攻下了徽州,有人把朱升推荐给朱元璋。 4、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 大意是:粮食是天下百姓生命之所系,是国家之至宝。“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东西。
我国自古就有珍重粮食的优良传统,这两句至今仍不失为警世箴言。 5、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汉书·食货志》 这几句大意是:积蓄储备,是国家存亡的命根子,如果粮食储备很多而且财物有剩杂,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6、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西汉政论家晁错《论贵粟疏》 这几句大意是:尧禹时代遇到九年水灾,商汤时遇到七年大旱,而他们e68a84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6306437的国家却未因水旱灾害而闹饥荒遭毁灭,这是因为他所储藏的粮食多而预先已作了充分准备的缘故。
7. 【最早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的是】
阿基米德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当罗马帝国的军队侵犯他的家乡时,七十多岁高龄的阿基米德挺身而出,竭尽自己的心智,为保卫国家而战斗.传说阿基米德制作了一面巨大的抛物镜,把阳光聚焦后反射到罗马的战场上,燃起熊熊大火,罗马士兵无一生还.他发明了一种投石器,能迅速投出成批的石子,把逼近城墙的士兵打得头破血流.罗马军队的统帅马塞尔沮丧地说:“我们是在同数学家打仗!他(阿基米德)安稳地呆在城里,却能焚烧我们的战场,一下子掷出铺天盖地的石子,真像神话中的百手巨人.” 后来,培根在回忆上述历史时,写下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这就是这句名言的由来,你知道了吗?故事也许不假,但“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却是我国古代的王充首创的,原文在此;王充首倡 “知为力”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1620年出版的主要著作《伟大的复兴》的第二部分(他自称为《新工具》)中说:“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结合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这两句话,被后人概括为“知识就是力量”.此后,一提到“知识就是力量”,人们马上会说:这是弗兰西斯·培根首先提出的.果真如此吗?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战国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即有相同的言论.王充(公元27—约97年)在《论衡·效力》中明确提出了“知为力”即“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他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又说:“萧何以知为力.”他认为,“人生莫不有力”,而“力”可分为两大类:一为“筋骨之力”即体力,诸如壮士“举重拔坚”之力,农夫“垦草殖谷”之力,工匠“构架斫削”之力,士卒“勇猛攻战”之力等等;一为“仁义之力”即知力,诸如儒生“博达疏通”之力,佐史“治书定簿”之力,贤儒“论道议政”之力等等.在这里,王充不仅提出了“知为力”的命题,而且还明确地把“力”区分为体力和知力,主张知力与体力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功.他说:“文力之人,助有力之将,乃能以力为功.”在王充看来,是否具有“识知”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他说:“倮虫三百,人为之长.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论衡·别通》)如果没有“识知”这个标志,则人“与三百倮虫何以异?”因此,他特别强调人的“识知”,并以汉初开国大臣萧何、樊哙、郦食其三人的不同作用,具体说明了“知是力”的道理.“夫萧何安坐,樊、郦驰走,封不及驰走而先安坐者,萧何以知为力,而樊、郦以力为功也.萧何所以能使樊、郦者,以入秦收敛文书也.众将拾金,何独掇书,坐知秦之形势,是以能图其利害.众将驰走者,何驱之也.故叔孙通定仪,而高祖以尊;萧何造律,而汉室以宁.案仪律之功,重于野战.”(《效力》)萧何、樊哙、郦食其都是刘邦军中的宿将,当起义军攻克咸阳后,其他将领都争金觅帛,唯独萧何安坐掇书,研究秦国的律令图书,从而“坐知秦之形势”,然后帮助高祖制定正确的政策,使刘汉得以安宁.由此,王充指出:“仪律之功,重于野战.”他进而又从这些具体事实中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知夫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相比之下,知力比体力更为重要.这一思想的提出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即使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当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王充此一首创,实比培根早了1500多年。
六十岁出山,刘邦帐下第一谋士的郦食其,为何最终选择杀身成仁?
前言:《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只要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这是一段对江湖的写实!
江湖况且如此!那么,军帐中呢?庙堂下呢?
且看郦食其为何最终选择杀身成仁:
为了成就沛公的皇图霸业,郦食其自荐游说齐王,愿使齐国成为汉室的附属国。游说成功以后,齐王与郦生把酒言欢,撤除历下的兵守战备以示归诚之心。。
淮阴侯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亨汝!
在高祖刘邦帐下的第一谋士郦食其,深知此次必死无疑。(下文表述原因)
郦生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齐王遂亨郦生,引兵东走。
既知死,何不为大义赴死!以老迈之身,成就汉室的功业,还能帮衬一把弟弟,自己也能在史册上留下一笔。六十岁出山辅助沛公,也成就了一番功业,此时能杀身成仁,也不负此生!
郦食其赴死 剧照
为高祖刘邦立下赫赫之功的郦食其就此惨死。
李白在《梁父吟》中称赞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生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原因陈述:一文一武的两兄弟助力沛公。郦食其为文,为刘邦行筹谋之事;弟郦商,为刘邦攻城略地。这是一对强有力的组合,也决定了他们在刘邦心中和帐下的地位以及影响力。这两兄弟强,相对应的就会挤压其他人的份量,也就会引发内部的倾轧与斗争。
兄弟二人组的功绩:
兄郦食其:
1、 献计并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为沛公拿下粮仓满溢的陈留,封广野君
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此时刘邦的势力,在郦食其的眼中不过是群散漫的乌合之众,既缺乏粮草,队伍人数也不多。当下之际,应先谋得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来做及时的休整,需不断扩充来进一步壮大实力。
郦食其献计夺陈留
2、 配合张良智取峣关,携重金冒死入敌营,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降秦将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峣关易守难攻,以刘邦仅有的两万兵马强攻,即使取胜,那也必将是一场惨胜。张良是献计的,亲身涉险的却是郦食其。若论功劳,郦食其不下张良。
3、 危难之际谏言刘邦取荥阳占敖仓扼关口守白马,获得与项羽对峙的资本
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汉军在彭城、睢水的先后大败,刘邦被项羽率领的楚兵追的是屁滚尿流。若不是韩信攻赵,以及彭越在后方的游击牵制,迫使项羽不得不派龙且领兵进援赵地,项羽自己也得回军迎战彭越。
不得不说郦食其老先生的眼光何其毒辣,逆风局下难得空档的翻盘战机,被老先生发现并掌控了,霸王项羽一家独大的平衡被打破,刘邦也很快迎来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春天。
郦食其献策
4、 再度以身犯险,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王归汉
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
当时是,齐王占据千里之地坐拥七十二城,领兵二十余万之众。具备如此实力的田间,是任何一方都不敢小觑的势力,齐地靠海,且有黄河、济水阻隔的地理优势。若是攻打,极容易陷于长期的拉锯战中,还将大大削弱己方的实力,可能引发渔翁得利的结局。
郦食其自荐为说客,以三寸之舌替代千军万马拿下七十二座城池。这等功绩,实是彪炳千秋!令多少征战杀伐的名将黯然失色。
郦食其墓
弟郦商:
1、领几与沛公同等规模的队伍加入,让刘邦实力骤然翻倍
沛公略地至陈留,六月馀,商以将卒四千人属沛公于岐。
大哥前脚助刘邦拿下陈留,小弟后脚就率全队加入刘邦麾下。对标此时二人的实力,其实是不分伯仲的。几股反秦势力先后从郦生门前而过,却单单只从沛公刘邦,在这里也不得不佩服其兄郦食其的毒辣眼光。
2、立战功,封信成君
从攻长社,先登,赐爵封信成君。从沛公攻缑氏,绝河津,破秦军洛阳东。从攻下宛、穰,定十七县。别将攻旬关,定汉中。
配合刘邦攻打长社,率先拿下登城。后又攻打缑氏、锁渡口、破秦军,取宛、穰两地,平定十七座县城。
猛将郦商一路高歌的英姿,让刘邦是心花怒放,登城一战封信成君,后让其独自领兵平定汉中,这是刘邦对这对兄弟组合的充分倚重。
创业前期是道关键性的门槛,一般来讲,大权是肯定要死死抓在创始人手里的。一旦分权出去,意味着有被别人摘走桃子的可能性。所以即使要分权出去,也该是唯亲的分权。现代商业版图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家族式企业的身影,其道理如出一辙。
在历史记载的这段时期,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外戚吕氏一族领军权握财权的身影,此时郦商能独自领兵就很能说明问题。要知道,跟随刘邦一起举事的众多死党还没有拿到如此待遇。
3、战功卓越,未尝一败,加封陇西都尉,建国后任右丞相
项羽灭秦……以将军为陇西都尉。别将定北地、上郡。破雍将军焉氏,周类军栒邑,苏驵军于泥阳……出钜野,与钟离眛战……以梁相国将从击项羽二岁三月,攻胡陵。
其秋,燕王臧荼反,商以将军从击荼,战龙脱,先登陷阵,破荼军易下,却敌,迁为右丞相,赐爵列侯……以右丞相别定上谷,因攻代……以右丞相赵相国别与绛侯等定代、雁门……以右丞相击陈豨,残东垣。又以右丞相从高帝击黥布……降定郡六,县七十三……二千石已下至六百石十九人。
郦商一路战功赫赫,最后官拜右丞相。期间有一件颇为有意思的事:张良从建国后开始退居幕后,待郦商做到右丞相后,以病为由彻底退隐。(后文会解释)
这两人,一彰文涛一显武略,为高祖刘邦的汉室基业立下赫赫之功,两人一生忠心耿耿,未有不良记录,最关键的是这对最佳拍档还是亲兄弟。
武略
倒是应了那句老话: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你们是威武了,有声望有地位有权利了,可让刘邦帐下的有些人可怎么出人头地呢?
下面就扒一扒刘邦帐下的几股势力:
1. 吕氏一族:这是刘邦老婆的自家人,出钱出人又出力,是嫡系中的嫡系。做出来的功绩也都有目共睹,所以也不会有不长眼的会去打他们的主意,是为第一梯队;
2. 沛县死党:这群人“狐朋狗友”是跟随沛公共同举事的革命战友,一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也一起浴血奋战建功立业,有深厚的袍泽之谊,当为第二梯队;
3. 外来户第一波:郦家两兄弟。这两人的丰功伟绩上面已经表述,再次不做重复,加入革命队伍最早,是为第三梯队;
4. 外来户第二波:张良、韩信等人。
暂时就写这四波。要知道,核心的岗位其实就那么几个,刘邦总领全局,吕氏一族又占了大额,再给沛县的死党分一点,也就所剩无几了。
郦家两兄弟的强势加入,凭卓越的功勋硬是从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嘴里,咬下一大块肉来,已经殊为不易。
等到张良和韩信的加入,能喝点汤就很不错了。况且张良还是个一心二用的主,抱着刘邦的大腿还惦记着复兴韩国。沛公对此毫无芥蒂,但并不意味着张良可以替代郦食其的核心地位。
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张良虽贵为韩国三代相国世家的子孙,且苦学“太公兵法”十载,但其在战场上的表现实在辣眼睛。对此,我相信张良自己也是心中有逼数的。韩国得以复兴,刘邦才是正主。
为了韩国的延续和发展,张良必须仰仗刘邦。可沛公是什么样的人,张良肯定也是十分清楚的,想要得到“投桃报李”般的回报,张良若不取代郦食其的地位,怕是很难办到。
且看张良献计的智取峣关: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献计,郦食其是具体的执行人,携重金入敌营以说降秦将。若不是郦士够机灵,这一下就该交代在秦将手里了。
再看张良对郦食其谋划的评价:
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
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
同为沛公帐下共事的同事,这得是有多大的仇,要说出“陛下事去矣”话来。有没有闻到背后捅刀子的阴谋味道?
刘邦闯下目前的基业,心里面宝贝着呢。张良的一句“陛下事去矣”实在是太戳心,汉王不彪才怪。事实真的有张良说的那么严重吗?不尽然,这是张良抓住了刘邦心理,下的一场豪赌罢了。
为什么说是豪赌呢?
1.因为此时的汉王被项羽围困在荥阳,而战争的胜负谁也无法提前预估。
2.齐王坐拥七十二城领二十余万兵马,加上黄河、济水阻隔的地理优势,想要快速破齐那是做白日梦。若不是郦食其说服齐王在先,田间又怎会撤下兵备防守?韩信又怎能快速拿下齐国?
3.若不能快速拿下齐地,面对来势汹汹的龙且,战果是否会演绎成另外一个样子呢?
4.谁又能提前预估彭越“游击战术”的实际战况呢?
未来尚未发生,一切犹未可知,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现如今的我们是看到了历史的最终结局,可身为那时背景下的任何一个人,敢下如此判断吗?
那么回到郦食其的建议上,你觉得有错吗?
在我看来,郦食其的谋划对此时的刘邦而言,是最为稳妥的!
那为什么张良要哪样说呢?这就回到了开篇提到的江湖恩怨,不过此时的恩怨是指汉王刘邦帐下的各方势力的相互倾轧与斗争罢了。
动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中的革命战友的奶酪,风险系数太大。所以第三梯队的兄弟俩才成了可倾轧的对象,斩其一臂再把韩信送上高位,争取压住郦商的锋芒。(此处为推断之论,仅做参考!)
郦食其英勇就义以后,张良、陈平就成了刘邦身边最为倚重的谋士。在郦商位居右丞相时,张良退隐,这其中的意味各自体会吧。
借用一句经典名言来结尾: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
原创不易,若喜欢,还请点个关注,谢谢!
相关文章:
- 上一篇:描写蜡烛点燃时的优美句子
- 下一篇:踏春赏花的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