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爱读书的名言警句的故事

时间:2022-04-14 22:3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历史客栈 | 评论: 次 | 点击:

古代的爱读书的名言警句的故事

1. 古人爱读书的名言

1、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出自唐代王贞白的《白鹿洞二首·其一》

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如果不是道人来逗笑,还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出自唐代颜真卿的《劝学》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3、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出自宋代赵恒的《劝学诗》

译文:不要恨没有媒人介绍对象,读好书自然有美丽漂亮妻子。

4、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出自唐代杜甫的《柏学士茅屋》

译文: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5、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出自宋代王禹偁的《清明》

译文: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2. 关于古人爱学习,谈学习的故事及名言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

(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

(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

(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安石)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3. 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 故事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 熹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

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

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

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朱 熹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 熹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朱 熹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

――郑板桥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 惟精心寻思,体贴向身心事物上来,反覆考验其理,则知圣贤之书,一字一句皆有用矣。

——薛宣,明朝理学家 读之以为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南宋 尤袤 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

――清 童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明代学者)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 徐谓 (明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王安石 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刘知几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有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

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陈善[宋]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程 颐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 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清] 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吴梦祥[明]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门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 陶渊明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庄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孔子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

4. 古代读书的名言和近代名人的读书故事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字串6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5.

悬梁刺骨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闻鸡起舞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1、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

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就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

妈妈知道了,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

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2、华罗庚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华罗庚正确地回答出来,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我国杰出数学家。

3、任伯年,清朝后期著名画家,上海人。他能成为一个大画家,完全是靠他幼刻苦勤奋得来。

任伯年的父亲也是一位画家,在父亲影响下,他从两三岁开始读书时,就喜欢看父亲作画。十二岁时,父亲不幸过世,家中也随之贫寒,任伯年因此也失学了,到一家扇子店当学徒。

一天干活下来很累,但不管多累,他每天仍坚持画上几笔;没有钱买纸,他就用废纸作画。店中老板知道后,看他的画也的确不凡,让他专门为扇面作画。

从此,任伯年学有所用,画画的积极性更高了。最后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画家。

4、李白小的时候学习不用功,缺乏毅力。有一天,他读书读到一半,就不耐烦了,干脆把书一扔,溜出门玩去了。

李白连蹦带跳地跑着,突然听到“嚓,嚓,嚓”的声音。看见一位老奶奶正用力地磨着一根铁棒。

李白很奇怪,老奶奶告诉他自己在磨绣花针,只要不间断地磨下去,再粗的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的。李白听了,心想:“对呀,只有要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他转身就往家跑,拾起扔在地上的书本,专心致志地读起来。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他打下了扎扎实实的基础。

后来,李白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6. 古人爱读书的故事

1)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2)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3.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4.施洋搓脚夜读: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5.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6.曹禺真读书假洗澡: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7. 中国古代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名言

·中国古代读书名言10则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郑板桥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邹韬奋《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②西方读书名言10则

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

——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

“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

——坎耶里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惠普尔

“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

——德伯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托尔斯泰

“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弥尔顿

“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

——尼克拉耶娃

“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

——赫尔岑

8. 谁有名人爱看书的故事和名言

1、朱自清当衣买书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

拼命买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

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衣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衣,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

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

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

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

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2、曹禺在澡盆里读书 我国杰出的现代剧作家曹禺,在他23岁时就写出了《雷雨》,震撼了当时戏剧界。

后又写出了《日出》、《原野》等很有影响的作品。此外还有剧作《蜕变》、《北京人》、《家》、《王昭君》以及同别人合写的《胆剑篇》。

他所以有如此辉煌成就,绝非偶然,这与他勤学苦读是分不开的。有这样一件趣闻:有一次曹禺的家人准备好澡盆热水,催正在读书的曹禺洗澡。

他进内室以后,很长时间不见人出来,家人在内室外听听,房内不时传出水呼声。又过了好久,仍不见人出来。

曹禺的夫人生疑,推门过去一看,嗨!原来曹禺坐在盆里,正读书入迷呢。他一手握着书本聚精会神地看着,另一只手拿着毛巾下意识地拍打着水面。

他根本没洗,可水早冰凉了。 3、三毛忘情读“红楼” 4、富兰克林的精神食粮 美国18世纪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参加过独立上星期争,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代表美国同英国谈判,后签订巴黎和约,曾创办《宾夕法尼亚报》,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

他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有重要贡献,发明避雷针。著有《自传》。

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家贫无钱上学,从少年时代起,就独自谋生。

常常饿肚子省钱买书读。某一天,富兰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老妇,已饿得走不动了。

连心将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送给她。老妪看富兰克林的样子,也是一个穷人,不忍收他的面包。

“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富兰克林说着拍拍那只装满书籍的背包。

老妪吃着面包,只见富兰克林从背包里抽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孩子,你怎么不吃面包啊?”老妪问道。

富兰克林笑着回答说:“读书的滋味要比面包好多了!”经济拮据,购书能力有限,他只得经常借书读。他常在认间向朋友敲门借书,连认点起一盏灯,专心读书,疲乏了就以冷水浇头提提神,坐下继续阅读完,第二天一早,准时把书还给书主,从不失信。

5、高尔基宁肯挨打也要读书 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

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

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

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

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

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由于高尔基一生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努力,他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海燕》、《鹰之歌》、《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间》、《我的大学》。除此之外,还写了剧本和大量的政论、特写、文艺评论等。

6、爱迪生以书为枕 大名鼎鼎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多达近二千项,被誉为“发明大王”。这与他的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查资料,困极了,他就以书当枕,在实验室躺一会儿。

因此,有人风趣地说:“怪不得爱迪生有那么多的知识,原来他在睡梦中也还要从书本里吸取营养哩。” 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

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

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

9.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小故事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 ———卡莱尔

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 ———弥尔顿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好书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史美尔斯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 ———考门斯基

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 ———革拉特珂夫

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巴甫连柯

我身上所有一切优秀的品质都要归于书籍。 ———高尔基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周恩来说出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源于一次交通事故

大家都知道周总理的那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那是在1911年,周总理当时还只有13岁,就读于沈阳东关模范学校。

有一天,校长问大家都是为什么而读书?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有说为吃饭而读书的,有说为做官而读书的,还有说为光宗耀祖而读书的。

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说出了那句让人振聋发聩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说出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源于一次交通事故

校长听后,非常激动,对大家说:“好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那么,周恩来当时为什么会说出这句话,或者说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源于一次交通事故。

周恩来原本是江苏淮安人,因为家庭的变故,在他12岁那年去了东北,投奔四伯父周贻赓,并就读于沈阳东关模范学校。

周恩来后来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十二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周恩来说出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源于一次交通事故

当时的东北,比江苏淮安更加开放,外国人也更多,沈阳城里还分布着很多外国人的租界,禁止中国人进入,所以,周恩来第一天到沈阳时,就受到了很大的思想冲击。

当时,周恩来对沈阳的繁华非常震惊,就东走走,西看看,但是,伯父周贻赓却拉住他,指着一些地方说:“那些地方不能去,是外国人的地方,中国人要绕着走。”

周恩来很不理解,就问:“这里不是咱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中国人还不能走?”

伯父叹了口气,说:“中华不振啊!那是外国人的租界。”

周恩来又问:“租界是什么?不就在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外国人能走,中国人却不能走?”

伯父看着他直摇头,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总之,以后不要去那些地方。”

就是从这个时候,周恩来的心里就埋下了一颗种子,只等它发芽、成长了。

周恩来说出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源于一次交通事故

入读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后,周恩来认识了很多同学,经常在一起玩耍,一个周末时,周恩来突然问一个好友:“听说外国人的租界很好玩,你去过吗?”

这个同学说:“去过,非常好玩,不过,你去了可得小心点,万一惹了外国人,可就麻烦了!”

两人去了租界后,周恩来顿时被琳琅满目的新鲜玩意儿吸引住了,东看看,西瞅瞅,非常羡慕。

突然,一阵哭声打断了周恩来的兴致,周恩来就跟同学跑过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是一对中国的夫妇在路上走,被一个外国人开的车撞倒了,丈夫当场死亡,妻子就抓住那个外国人司机,哭着要他偿命。

这时,过来一个中国的巡警,问明白怎么回事后,不但没有抓那个外国人,反而还指责这对中国夫妇妨碍了交通,要罚他们的款。

周恩来说出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源于一次交通事故

这个不公正的处罚,顿时激起了大家的不满,议论纷纷,但是,在巡警的威慑之下,也没有人敢出头。

这时,周恩来站了出来,指着那个巡警,大声说:“事情已经很清楚了,你为什么要包庇那个外国司机!”

巡警见他只是一个小学生,就没好气地说:“小孩子知道什么?这就是租界的治外法权!”

周恩来更怒了,继续说:“你也是中国人,为什么不帮中国人说话,反而帮着外国人欺负中国人!”

巡警恼羞成怒,用棍子指着周恩来说:“这里是租界!你要是再敢乱说话,我就把你抓进去!”说完,就转身走了。

周恩来还想继续上去跟他理论,同学赶紧拉住他,说:“算了吧!这里是租界,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就是低一等,没有道理可讲的!”

周恩来百感交集,突然想起了伯父那天说过的话,不禁感慨地说:“看来真是中华不振啊!”

周恩来说出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源于一次交通事故

同学也感慨地说:“是啊,要是真能让中华振作起来,那就好了!”

周恩来目光坚定地说:“一定能的!”

就是因为这次事件,让周恩来受到了很大的思想冲击,从此就立下了志向:一定要让中华振作起来!

因此,当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的时候,周恩来脱口而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个伟大志愿的激励之下,周恩来从此更加努力学习,广泛阅读进步书籍,多方请教各位名师,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到他进入南开大学读书时,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风云人物了。

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周恩来没有辜负自己当年立下的宏愿,最终与广大的革命志士一起,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国,真正实现了“中华之崛起”!

(参考资料:《童年周恩来》《我的伯父周恩来》《魅力口才周恩来》)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