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槿惠清华大学名言

时间:2022-04-14 23:5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海外网 | 评论: 次 | 点击:

朴槿惠清华大学名言

1. 朴槿惠访问清华大学引用古文的内涵

2013年6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韩国总统朴槿惠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引用《礼记·中庸》中的一段句子,“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现代译文的意思是,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而走出很远的路之后,才知道与“远”比较起来自己只不过是不远;这也好比登上极高的山之后,才知道与“高”比较起来自己只不过是不高而已。

朴槿惠用“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来显然国家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内涵是,目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虽然在走向合作,但合作的深度还远远不及,地区内和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大,合作潜力很大。就中韩关系,即使双边关系有了一定基础,国家之间加强合作关系的领域也还很多。

气候变化、环境、赈灾、核电安全等问题,包括朝鲜半岛的东北亚地区局势还很不稳定,都需要现在中韩乃至地区各国坐在一起,共同研究,进一步推进各方面的合作。而国家之间,增进相互信任、共同克服困难、达成相同目标与结果的过程尤为重要。

当世界或地区各国合作进一步深化时,才知道过去各国所做的合作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正如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国家关系要达到更高水平,需要各个国家不断努力,不断深化关系。

目前,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亚洲,包括韩中两国的亚洲各国在各方面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将带来更好的连带互动作用。

2. 有关于清华大学的名句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校训算吗?,语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行胜于言。

1、一个人,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2、赚钱是一种能力,花钱是一种水平,能力可以练,水平是轻易练不出来的。

3、年轻人不可以太狂。

4、一个人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一个人的成长,必须通过磨练。

5、这个世界上好书很多,可以改变命运的书很少。

6、这个世界上朋友很多,可以用一生托付的朋友很少。

7、如果发现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件事,一本书,可以改变你的命运。一定要想办法跟他发生关系,否则,他就跟你没关系。

8、当一个人没有成功的时候,装也装出成功的样子。(因为装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你性格的一部分)

9、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不是知识没有用,而是你没有使用,说明你没有用。

10、别人对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命运。

11、笑由心生。(励志名言 )

12、一个人出门的时候,口袋里都装的钱,装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花出去,那里舒服就往那里花。一个人让别人舒服,他就是一个经营者;别人让你舒服,他就是一个消费者。

13、一个人,敢听真话,需要勇气;一个人敢说真话,需要魄力。

14、因为你的存在,让别人快乐起来,你叫朋友;因为你的存在,让别人卓越起来,你是教练;因为你的存在,让别人强大起来,你是领导。

15、一件事情,对你伤害的程度与事情本生没有任何关系,取决于你对这件事的态度。

16、你,简单了,你的世界就简单了;你,简单了,事情就简单了。

17、一件事,会干了,好好干;不会干了,乱干。干的次数多了,自然会干,但是,首先,你要干。

18、一个人,想要优秀,你必须要接受挑战;一个人,你想要尽快优秀,就要去寻找挑战。

19、一个人想要创业,先要学会打工。

20、世界上,成功的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傻子,一种人是疯子。傻子是会吃亏的人,疯子是会行动的人。

朴槿惠清华大学名言

从朴槿惠学习中国古典文化谈弘扬“内圣外王”之道

人民论坛网2015-06-26 09:03:21

从朴槿惠学习中国古典文化谈弘扬“内圣外王”之道

理解内圣外王的内涵,要了解如何做人,人的最高成就是什么?这是中国传统哲学或传统文化的中心问题。今天,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都可以从内圣外王得到深刻启示。

(一)

2013年6月,当今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期间,应邀在清华大学演讲,她动情地说,她年轻时父母先后被刺杀后,从权力顶峰的总统女儿一夜间沦为平民和天涯弃儿。18年痛苦隐居,在“比死亡还痛苦的艰苦岁月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帮助她重新找回“生命的灯塔”。

她对听课人说,中国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使她认识到,当政者进行内在精神修炼的重要性。为此,她闭门学习中国文化,《论语》、《贞观政要》、《明心宝鉴》等中国文化经典成为案头常备书,修身养性。她的演讲令国人振叹,报以热烈掌声!

《论语》记录了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总的精神就是“正心修身”,是成就人生的指南。

该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古典,并称《四书五经》,均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思想、智慧宝库。

《贞观政要》是唐代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吴兢(公元670年——749年)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内容包括大臣的诤议、劝谏、奏议等,该书旨在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理军政的思想。

《明心宝鉴》约于元末明初成书,内容荟萃明代之前中国有关贤圣的品德修养、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论述。此书是中国历史上译介到西方的第一本古籍,被译为西班牙文等。六百多年来,它一直风行于韩国、日本、越南等国,被用于青少年的启蒙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读物和个人修身立志的经典。在韩国,它是李氏朝鲜王朝宫廷的一位女医生“大长今”最早的启蒙读本。“大长今”在培训各地官衙的女医生时,学习的经典课开篇即是《明心宝鉴》。

在中华民族经典的思想体系中,德操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更是统治者执政必备的重要品质。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其精辟地指出,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德政。道德的教化,就像北极星在它自己星座上,漫天星辰都拱卫环绕着它运行在廖远的天际。朱子则一言以蔽之:“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为政在德,做人同样在于德行,只有德行永垂。德之所以立,在于“思无邪”,只有思想纯正,才可能高尚行动。这些伟大思想正是此时朴槿惠视为一剂灵丹妙药,感化了她, 使其“毛颅顿开”,从消沉中振奋起来,勇敢地面对现实,遵循“内圣外王”操行,满怀激情投入新的生活,荡涤去心中杂念,不懈地为实现未来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朴槿惠以中华民族经典之作疗伤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作为人类文化和思想精华的中华民族经典,世人阅读起来是有难度的。但她18年如一日,静下心来,不仅把中国古书读懂,而且从中感悟,遵其修身养性复出,使她内心强大,境界提升。她以为韩国人民忠诚服务的鲜明旗帜,参与竞选,而征服人心,最终成为韩国第一位女总统。

朴槿惠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中国文化的成功,鲜活地向世人实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力量和巨大影响力。

(二)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叙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并深刻地解释了怎样能够得道,从而怎样得以做到内圣外王?可以说,这是中国传统哲学或传统文化的中心问题。

理解内圣外王的内涵,要先了解这个中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做人,人最高的成就是什么?

人有各式各样的。每一种人都可能取得最高的成就。有的人从政,在这个领域里,被认为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样,在艺术领域里,被认为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成为某一个领域的“家”,不能代表做人的最高成就。因为,人可能被分为不同等级或层次,但他们都是人。这可做这样的体会,从政或做事,首要的是做人。做人在于厚积德义,在于修养自己的人品。换言之,做人最高成就是指高尚人格、修身养性,完美心灵。

那么,以中国传统哲学之言,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的标杆是什么?就是成“圣”,而成圣的最高成就则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即天人合一。这可称之为“圣人”。

怎样成为一个圣人?需要理解并超越“入世”与“出世”的哲学观念。

多数哲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关切眼下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以及人的今生,而不关心它的来生。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为“入世的哲学”。

有的哲学家则认为,一个圣人要取得最高成就,必须追求天人合一,关注宇宙,超越道德价值,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这种观点通常称为“出世的哲学”。

这里提到“宇宙”概念,“生命”等概念,古人是怎样解释的,我们做如何理解?

“宇宙”概念是指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古代哲学家给它的定义,是“至大无外”,用通俗的话说,这个整体是无边界的。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整体之中。作为人其心胸要广大,爱要有跨度,而不只是你生活之中的社会,更不要局限于在个人的小圈里,碌碌无为了此一生。

以伦理道德更高的价值称之为超越道德的价值。例如,爱人是一个道德价值,爱神是一个超越道德的价值。何谓神?古代哲学家认为,神的含义是宇宙世界或社会民众,爱神即指爱大家。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深处的一种渴望。根据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指对客观事物信息的了解,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加以体验而高于道德的价值。

老子在《道德经》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就是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是后一个问题。这可做如下理解,阅读不仅促进学识增长,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锤炼修养,使人站高望远,扩展人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品性。

关于“生命”概念,中国传统哲学视之为反思的产物,认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其一讲,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其二讲,道家教导人顺乎自然。庄子认为,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其三讲,人生是苦难的根源。有的道家认为,生命是赘疾,是个瘤,死亡就是除掉那个瘤。

这些看法都主张人应该从被“物质败坏”的世界中解脱出来,所谓生命有涯而精神不死。中国传统文化正以此意说明,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成就,必须追求天人合一,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

中国传统哲学明确提出,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看,出世的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站在“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是积极的,但有太多的欲望左右自己,它是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

中国传统哲学使命正是要在这两级对立中寻求其综合。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能够实现“入世”和“出世”的哲学综合,就是“圣人”。换言之,他既入世,又出世,就是中国圣人。这个做人的最高成就如同佛教中的“佛”和西方宗教中的“圣徒”。

中国的圣人独善其身,有其内涵品格,概括为“内圣外王”:内圣,指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修养;外王,指他在社会活动或为民办事中好似君王。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圣人或圣贤应具有内圣外王的品格,哲学的使命是倡导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其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则或基本原理。

对此,中国传统文化阐述以下要点:

1、“内圣外王”是指政治领袖应当具有高尚的心灵,至于具有这样的心灵的人是否成为政治领袖,那是无关紧要的。至此,可以认为,古人所说的圣人,不是君王或天子(古代对高层官员的称呼),而是圣贤人士、思想家。

中国传统哲学主张,一个圣人是道德完美的人。正如孟子所说的:“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但它必须经过长期修炼,使他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事物中能够坚持永恒的理念世界。对此,孔子有言:“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这是说,君子纯正坚定,不能轻率地违背正义。

2、儒家强调,圣人要在处理世俗事务之中陶冶性情,培养自己成为圣人的品格。对此,他要把处世为人看作不仅是对国民的一种应尽的职责。而且如孟子所说的,把它看作是为“天民”的应尽的职责。圣贤人士视民为天,民意即天意。敬天,就要敬畏人民。人而成为“天民”,要有诚意地、自觉地去做,这不仅是事人,也是事天。所谓不事功利,方可成就极致。

3、内圣外王之道,研究的不仅仅为了寻求这种哲学的知识,而且要培养这样的品德,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种哲学。哲学家(或圣人)应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在生活体验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天人合一。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会丧失。

(三)

根据以上中国传统文化阐明的内圣外王之道的三点基本思想原则,归纳如下:

其一、内圣外王之道是知行一致的哲学思想,知行是不可分割的。

正如著名哲学家金岳霖所指出的:“从认识角度说,哲学家永远处于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说,他永远在行动或将要行动。”“哲学不是仅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哲学家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这里所说的哲学是指内圣外王之道,哲学家是泛指圣贤人士,或圣人。

其二、内圣,是一个人心灵有高尚的精神境界。这是通过长期不懈的修炼达到的。

自身修养、道德修为向来为圣贤人士所看重与践行。古人重视修身,有涵养,明事理,识大局。

孔子认为,君子德行修炼,以仁德为准绳。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孔子这句话含义深刻,仁是一种境界,是道德的极致,仁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是君子之德的第一要义。他这样说,一个人在心里真正建立了仁爱的精神,也就能够宽厚地对待任何人了,也就不会有什么特别看不惯的人和事了。对此,朱子则指出:“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这就是说,诚有为善之仁心,仁德的修养,应当放弃爱与憎的偏执之念,杜绝有损于德行修养的欲求与私心。

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乃是今天被人信奉的人生座右铭。此名言指大智若愚,即不在眼前的物质利益上斤斤计较,而能明达事理、忠厚待人,不做小人之辈。小人在小事上机关算尽,却往往在功德法治上犯错,使自己陷入泥坑。

修身提升涵养,使人们人格健全,成为文明人、文化人,远离野蛮、愚昧。

其三、外王,是指圣贤人士要有君王之风范。

即以内圣为行动指南,始终以内圣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圣人在社会活动或为民办事之中,要视为民是一种天事,以天下为己任,诚心诚意为民尽心尽责,为民造福,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

宋神宗二年,儒家张载出任崇文院“校书”,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希望获得他的支持。对此,他提出治国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经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所说的是要敢于担当,立志远大,为民为国肩负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推动社会发展。这四句话为后世君子或圣人立身行事的座右铭。

孔子说了一句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诚是君子的灵魂、虚伪是道德的大敌。诚信做人,重道而行,光明磊落,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信任;小人言而无信,表里不一,心里藏着 不可告人的勾当,必然焦虑不安,或者戴着面具生活,这种两面人是得不到尊敬的。

孔子还直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其指当权者,意为当权者能以身作则,行为端正,即使不发号施令,也能贯彻下去;当权者自己行为不正,即使三令五申也不会有人听从。

综上所述,内圣外王之道,成就了朴槿惠成功地荣任韩国总统,它更可称之为圣人之道或君子之道,也可称为官德文化,作为任何国人修身操练之道。今天,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都可以从内圣外王之道中得到深刻启示:

人生每一步的成功,都从做人开始。我们要学会修身养性,锤炼自己的涵养,提升道德价值观,做一个新时代的圣贤之人。

注:本文所涉及论据、概念、命题、讨论均引自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

(卢继传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著名中国科普作家、知识经济学家)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