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知论名言

时间:2022-04-15 00:2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哲学诗画 | 评论: 次 | 点击:

不可知论名言

1.二十位可知论哲学家的名人名言

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费希特

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黑格尔

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奥古斯丁

凡是活着的就应当活下去。——费尔巴哈

假如进化的历史重来一遍,人的出现概率是零。——古德尔

客观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篇——谢林

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叔本华

我们喜欢别人的敬重并非因为敬重本身,而是因为人们的敬重所带给我们的好处。——爱尔维修

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尼采

荣誉的桂冠是用荆棘编织而成的。(卡莱尔)

什么是成功的秘决: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只有正视自己的无知,才能扩大自己的知识。

我不愿有一个装满东西的头脑,而宁愿有一个思想开阔的头脑。(蒙田)

把你的名字刻在人心上,而不是大理石上。 (爱迪生)

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裴多菲)

懒鬼起来吧!别再浪费生命,将来在坟墓里有足够的时间让你睡觉。(富兰克林)

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培根)

在时间的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莎士比亚)

时间有虚实长短,全看人们赋于它的内容怎样。(马克)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何塞,马蒂)

节约—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大仲马)

你最珍重的品德是什么?—朴素。(马克思)

奉承的话,比杀人的刀还狠。(奥古斯丁)

对真理沉默等于为谬误呼喊。

世界上最伟大的美德是爱祖国。(赫,鲍特夫)

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安徒生)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荷尔德林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维特根斯坦

人的意识屈从于物化结构。——卢卡奇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科学家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才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卡西尔

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梅罗.庞蒂

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能围绕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福柯

科学性的语言游戏希望使其说法成为真理,但却没有能力凭自己的力量,将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利奥塔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罗素

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质特征都是相符的,因为它们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础上,所以善被我们颂扬为美。——托马斯.阿奎那

2.评述康德的不可知论

康德把世界分成可知的和不可知的两部分。

此岸——指可认识的部分,即事物的“现象”彼岸——指不可认识的部分,即超越人们的认识界限而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自在之物”是在人的感观以外客观存在着的,它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产生感觉,但这种感觉是有限的。

其根源于,“自在之物”与“现象”即“此岸”与“彼岸”之间有着一条原则上的界限,是人类认识无法逾越的鸿沟。人们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而不能透过现象去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一句话,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康德可以说是一个可知的不可知论者,或者说,是一个不可知的可知论者。

其原因在于,康德既肯定了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必然真理性,但是又在现象世界之外设立了一个永不可能被认识的自在世界——“物自体”。现象世界是物自体在人类理性中所呈现出的样子,但是由于人类心灵先天框架和范式的影响,认识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而且永远无法校准。

康德的哲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大致分别对应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而他的判断力批判,除了美学专业,一般的哲学专业对其触及较少。

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越经常越持久的加以思索,它们就越使心灵充满有与日俱增的敬畏和景仰: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这句话读来让人感觉甚为心潮澎湃,而且也屡屡被作为试题要求加以论述。

事实上,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分别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研究对象。当然头顶的星空在这里并不仅仅是指天文学,而是整个宇宙自然。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将世界物质化的结果,必然就是机械化。康德所处的年代,已经是牛顿体系的统治时期,牛顿已经将世界严格规定在三大定律之内,而霍布斯的哲学也将人纳入了这个体系: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也被机械化了,人的自由被严格的定律取消了。

而另一方面,怀疑论者休谟又否定了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将知识引向了人的纯粹联想。所以康德要做的,就是既肯定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又要遏止自然科学控制人的自由。

康德肯定自然科学的论述,完全是以休谟为出发点的,或者说,完全是为了解决休谟问题的。首先,在人类认识方面,康德在休谟的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之外,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分类:先天综合判断。

在休谟看来,命题只能分为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而且分析命题是依靠逻辑推理得出的,所以是先天的,综合命题是依靠经验证明的,所以是后天的。但是康德提出,很多命题是综合命题,但是却又是依靠先天的逻辑分析得出的:比如一个数学命题,3+5=8,无论怎样分析3和5两个数字,都无法得出8这个概念;还有一些基本的物理命题:比如物体都有重力,这也是一个依靠逻辑分析的综合命题。

所以,有一些依靠逻辑分析的必然正确的综合命题,康德将它称为“先天综合判断”。而康德之所以要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是因为先天综合判断打破了休谟的综合命题只具有或然性的理论,从而为数学、自然科学等综合命题的必然性提供了基础。

在康德看来,要摆脱之前哲学体系的局限彻底解决认识问题,就要彻底摆脱传统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心灵应该符合世界——无论是唯物论的感性世界还是唯心论的理性世界。取而代之的,康德试图假定世界应该符合心灵。

这个认识论上的革命,康德称之为哲学的哥白尼革命。假定世界应该符合心灵的意思是,心灵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总是给外部世界带去自己的认识范式,总是通过自身认识外部世界的方法来理解世界。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可以说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在认识论领域,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心灵对认识对象的作用,也正是从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开始,辩证法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那么,心灵在认识世界的时候,给世界带去的认识范式是什么呢?康德认为,这个认识范式,就是心灵的直观形式。具体来说,就是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就像两个透镜,心灵总是通过这两个透镜来认识世界。因为数学(包括几何学)都建基于空间的概念,所以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先天性,数学的真理性就是必然的。

而正是由于心灵的直观形式的原因,我们认识到的世界总是受到影响的,是一个非本真的世界,所以就有了现象世界和自在世界之分。物自体向我们展现它,但是我们的总是受到自身心灵的影响而无法完全认识它。

康德的认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休谟问题的,通过先天的时间和空间,康德证明了数学的必然性——然而数学的必然性是休谟也承认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证明自然科学的必然性。

而要证明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就要证明三大概念:自我、宇宙、上帝。当然上帝这个概念是多余的,但是在自然科学尚不发达的康德年代,上帝仍然是作为宇宙存在的原因而被论述的。

首先,自我何以可能?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就已经将经验统一在心灵的认识中,而我们经验的统一就说明了自我的统一,证明了自我的存在。其次,宇宙何以可能?我们的心灵通过形成世界理念,产生出经验中的全部事件的一个综合,这就是宇。

3.莎士比亚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大家都公认一个翻译:生存或毁灭,这是个问题.

其实,它就是你所想的意思,你觉得他是什么意思,它就是什么意思。

是还是不是,你自己想去吧。。

这其实也就是个矛盾的原理

用矛盾分析法来看呢,任何事物都有其好的或者是不好的一面,到底要怎样,这是个问题

因为根据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来说呢,在不同的事实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无限可能的结果。

这又可以牵扯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而唯物主义学派坚持的是可知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由哈姆雷特的本质个性基本上可以推断出他会走哪条路,做出什么决定,但是,一切皆有可能,不管可能性是多少,成正比例反比例,还是成抛物线,人们并不能明确地知晓,哈姆会做出什么决定。。

总之,就是你想的那样啦。你有什么NB想法,那这句话就是那个意思。

没有定论。

4.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

这是从哲学上“事物是不断运动发展的”的哲学道理来看的。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是因为事物是不断变化运动发展的,河流在不断流动,第一次踏入的河流和第二次踏入的河流已经不一样了。因为河流的河水在流动,河流整个在变化发展,所以前后两条河流已经不是同一条河流了,这里的“同一条河流”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河流”。

而“人连一次都不能踏进一条河流”,人踏入河流的一刹那,那个时间点里,人确实是踏入了河流。他的学生只从“事物是不断运动发展的”的哲学角度来看认为河流一直在变,所以不能踏入。但是却忽略了哲学中另一个原理“整体和部分”,即使河流一直在变,但是也是由无数个时间点所组成,在那个时间点上运动是相对静止的,此时人就能踏入一条河流。

5.有关美好情怀、修养的名言名句

一、一个人只要有耐心进行文化方面的修养,就绝不至于蛮横得不可教化。

出自:〔古罗马〕贺拉斯:《书札》

介绍:昆图斯·贺拉斯·弗拉库斯(拉丁语: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希腊语:Οράτιος,前65年12月8日意大利韦诺萨 - 前8年11月27日意大利罗马),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著名的诗人、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诗艺》等。

二、勤勉、知识和人道,不仅有益于私人生活,而且对公共生活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在促成政治治理的伟大繁荣方面的影响作用,正如在造成个人的快乐和兴旺方面的作用一样。

出自:〔英国〕休谟:《论技艺的提高》

介绍:大卫·休谟(David Hume,公元1711年4月26日—公元1776年8月25日),苏格兰不可知论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三、—个人只有在他努力使自己升华时才成为真正的人。

出自:〔法国〕马尔罗:《寂静的声音》

介绍: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小说家,评论家。他天性能说会道,口若悬河,却从来不谈自己的出身家庭和早年生活,终其一生要人相信他生来就是个成年人。

四、啊,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和痛苦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他的心随时都在欢跃,他有说不尽的欢乐!

出自:〔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介绍: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俄语: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нович черничевский,1828年7月12日—1889年10月29日),俄罗斯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评论家、作家,革命民主主义者。

五、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

出自:〔美国〕爱默生:《文学与社会目的》

介绍: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5月25日-1882年4月27日),生于波士顿。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6.关于认识论的名句或古文

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

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沈括) 15、揠苗助长。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16、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18、量力而行。

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

20、相反相成。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

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2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2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23、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24、对症下药。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25、对牛弹琴。

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26、画龙点睛。是说。

7.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Know yourself (Γλῶθι σανό),相传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另外两句是“你是”(ει')和“毋过”(μηδεν αγαν)。或说这句话出自古希腊七贤之一、斯巴达的喀隆(Χλων),或说出自泰勒斯,或说出自苏格拉底。传统上对这句话的阐释,是劝人要有自知,明白人只是人,并非诸神。 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应道:“认识你自己。”(见《哲人言行录》卷一)尼采在《道德的系谱》(Zur Genealogie der Moral)的前言中,也针对“认识你自己”来大做文章,他说:“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

我是谁的提出据说是不可知论者休谟,怀疑者不能怀疑怀疑者自身

8.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

可知论是主张世界可以被认识的哲学学说,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可知论既有唯物主义可知论,也有唯心主义可知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有着根本的区别。

不可知论 与“可知论”相对。一种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以彻底认识的哲学学说。不可知论怀疑、限制或者完全否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 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休谟断言人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在感觉之外是否还有客观事物存在,这是不可知的。康德虽然承认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认人的感觉是外部世界引起的,但是他把客观世界看作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

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它把感觉看成是隔绝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屏障。至今不可知论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还有很大影响。尽管不可知论一般都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凌驾于两大派别之上。但是,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唯一的东西,不仅怀疑人的认识的正确性,而且怀疑事物本身的存在。这实质上是以特殊的方式唯心地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恩格斯指出,对不可知论及其他哲学怪论的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人类实践的成功,充分证明人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尚未认识之物将不断转化为已被认识之物。

在做题时,牢记一点即可: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和一部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那么遇到此类题目就可以解决了。

本专题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注释选编(上)

《论恩格斯的著作“自然辩证法” 》 作者:(苏)凯德洛夫 舒裕宁译

《马克思主义百科辞典》 上卷 作者: 谬盖隆等主编 出版日期: 1993

《社会批判的理论与方法:马克思若干重要理论研究 》 作者: 荣剑著 出版日期: 1998

存在即是有理的,唯心主义“伟大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先生曾经说过:‘存在即是合理’。

不可知论名言

庄子:人不能妄自菲薄,否定的同时要自我肯定

庄子秉承了道家老子的思想,但是他并没有拘泥于老子的学说,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把道家哲学不断地发扬光大,用日常中的小事情和小故事表达出他对生命和宇宙人生的理解。

庄子的思想如何呢?文言看世界特意整理了一些,一起来品读感悟。

庄子:人不能妄自菲薄,否定的同时要自我肯定

1

坚持梦想,不要在乎他人的评论,谋大事者必定有非凡的眼光和勇气,普通人很难理解。

2

要学会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的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会不一样。

3

人不能妄自菲薄,否定的同时也要有自我肯定。

4

懂得合作,事情才能做大做强。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发展壮大。

庄子:人不能妄自菲薄,否定的同时要自我肯定

5

做事要专心致志,如果三心二意,永远不可能干成事情。

6

自由地活着,比被名利、地位压住心灵要强。人生活得自由自在,才有趣。

7

做事收敛锋芒,顺其自然的同时,要反复实践。不停地重复练习,才能领悟出事物的真知。

8

外部世界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聪明人看本质,不看外在形式。

9

争来争去,毫无意义。总是在意眼前的那点蝇头小利,对长远的成长和进步并无益处。

10

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因为你不能代替别人。

庄子:人不能妄自菲薄,否定的同时要自我肯定

11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大都深藏不露,他们表面看起来愚钝,但实际上对事物洞察秋毫。

12

普通人看重私利,廉洁之人看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人生志向,圣人重视自然朴素的精神。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