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华文化的比喻排比句子

时间:2022-04-15 06:1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大道知行 | 评论: 次 | 点击:

描写中华文化的比喻排比句子

1. 中国传统文化比喻句与排比句,越多越好

排比 1爱心是冬日一片的阳光, 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爱心是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大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爱心是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铁石心肠受到震撼;

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

爱心是一瓢纷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

爱心是一泪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寐的人领略诗般的恬静。

爱心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亲情的荫庇;

爱心是一阵炎炎夏日的清风,使心急如焚的人感到无比的凉爽

2、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 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

3、你渴望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你渴望理解吗?那么请敞开你的心扉,因为这是通向理解的桥梁。

你渴望成才吗?那么请努力学习,因为努力学习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4、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奋斗就是一支搏风击浪的船桨。

奋斗就是一张通向成功的通行证。 奋斗就是一座达到理想彼岸的桥梁。

希望就是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希望就是一盏黑暗中的指路灯。

5、即使我们只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

即使我们只是一只春蚕,也应该“春蚕到死丝方尽”;

即使我们只是一片树叶,也应该“化作春泥更护花”;

即使我们只是一朵花,也要给人们带来一丝清香;

即使我们只是一颗星星,也要在黑暗中闪出自己的光芒;

即使我们只是一滴水,也要在生命的旅途中作叮咚的脆响;

即使我们只是一棵小草,也要给大地带来一点绿色。

6、书如甘霖,滋润着我们久旱的心田;书如春风,驱走我们心灵的严寒;

书如方舟,渡引我们脱离灾难;我们的身体是吃大米长大的,我们的精神是读书长大的象征。

7、笑,你是嘴边一朵花,在颈上花园里开放。你是脸上一朵云,在眉宇双目间飞翔。

哭,你是伤心的泉水,从眼中喷涌而出。你是悲痛的号角,在嘴边长鸣不止。

哭,你是口中一支笛,在颈上旷野里哀鸣。你是眼边一条河,在鼻侧脸颊上流淌。

比喻:1、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2、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高大的山神,像神秘的古堡,像沮丧的巨人,像一条连绵不断的地毯。

3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耀眼绚丽的云 4月亮慢慢地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

5 春风像一支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6 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7、东方天边的彩霞时刻在变幻,如霜枫,如榴火,如玛瑙

2. 描写中华文化的诗句

★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x0d★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徐行三百米平坦甬道,遥想五千年坎坷长途.论英雄不计成败,数风流可鉴兴亡.浪淘何物?劝归谁家?文化乃长青树,科学乃聚宝盆.创造人间福址,推动历史车轮.\x0d★驶至近代,国难当头.百年忧患,敌忾同仇.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为健儿.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火凤涅磐.挽狂澜于既倒,建广厦于废墟.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国旗冉冉凌空.\x0d★登坛了望,乾旋坤定.天行健,地包容.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对比幽州台,激发冲霄志.哀兵必胜,中华必兴.日月为我祖国作证,风霆为我民族壮行.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驾神舟立于强国之林.。

春节,家国情怀年味馨

春节,家国情怀年味馨

春节,是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重要时刻,是中华民族聚人气、凝人心的重要时分,更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开端。春节的起源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承载着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凝聚着中国人民最深厚的情感。

【01】

珍爱生命辞旧迎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似水流年,留也留不住。中国人自古就珍爱生命,因而在生命流逝中具有界碑意义的年关,积淀下隆重的仪典。

生命的长度以时间计,时间的单位以年、岁计,过一年就增一岁。珍爱生命就珍重这年年岁岁辞旧迎新的交接,生命一年年流来,充满梦想;生命一年年流去,珍重送别。这交接之处就是时间里的年,就像空间里的古代驿站,一年年一站站,是前一路段(时段)的到达点,又是下一段的出发点。

到达和再出发之间,这时节正值天寒地冻的冬季,在自然经济的农耕时代,农作物已冬藏,人也冬闲,安享一年的劳动成果,安安生生过大年,积储能量,协调关系,迎接春阳。正月初一是迎新年的“元日”,而传统过年则不仅指这一天,而是一个过程,可长达月余,其中有几个节点。

冬至是每年中白天最短之日,按传统的阴阳说法是阴盛之时,视为冬天之“至”。我国从东南到西北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自然农业时代,人们仿佛觉得天地生命万物的生长成长都已处于冬眠状态,人也休息生息,静待“冬至-阳生-春又来”。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华北歌谣“小孩小孩你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沿自上古的蜡祭,可视为过年的前奏。俗话“报信儿的腊八粥”,腊八粥有佛教的意义,从养生的意义来看,这是一次普及性的食物养生、冬令进补的“营养餐”,也可起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

小年,在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在南方多在腊月二十四,这已是过大年的序幕。“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三,祭灶王”等民谣里都说到祭灶,祭灶是传统小年的重要节俗。其时大人小孩老围着锅灶转,准备过年的美食佳肴。确乎也是“灶王爷”最忙的时候,传说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情况呢。这节俗提醒人:要“修身齐家”端正家风、家教,好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民谣唱到:“糖瓜祭灶二十三,离过年整八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赶集上店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做黄酒;三十,家家捏饺子。”

终于迎来了“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的除夕,到了辞旧迎新的交接点上,举行仪式——守岁。在生命不同阶段者有不同的感触:“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梅尧臣诗句)。畏老惜残更,跟即将逝去的年华依依惜别,无限感慨。但是不要紧,送走旧年就迎来新年,“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天增岁月人增寿,万象更新,燃起新的希望,升起新的憧憬,擘画新的人生。辞旧迎新可突出“新”,发展出更新、创新精神。

中国人具有时间不断更新的意识,旧时间之将逝即意味着新时间之到来。新生命的诞生,也正可视为原生命的嗣续发展,周而复始,代表生命的生生不息。所以我们把除夕和年初连在一起,把冬储和迎春连在一起。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表现了中国人的生命观。“一元复始”,原指天地之气,春来复苏;万象更新,重新开始,比喻新的一年有新的气象,所以特重除旧布新。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等名句,“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等春联,都突出了这层意思、突出一个“新”字。

新年到来,对个体和社会群体而言,有可能打开新的局面,带来新的机遇,萌发新的希望,从而满怀信心展望未来。正因为年年都有与“天时”相应的辞旧迎新的感觉和心态,所以中华民族虽历经五千年之久,仍然毫无暮气,充满活力,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创造新的美好前景。其中就蕴含着创新精神,这是与当今的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应着重发扬。同样,在人的一生中,中华年都寓含继往开来和生命更新的意义,这是中华年的深刻意涵。

【02】

人伦亲情家国情怀

人伦情义是年俗文化的精髓。对于自然个体来说,标志生命消长的纪念地,最自然的地方就是生命诞生和最初成长之处,这就是家!在这里,有赐予生命的父母,有见证生命诞生和成长的亲属。他们是生命轨迹的护养者、见证人,也是生命仪式的基本队伍。仪式越来越隆重,年复一年积淀成民俗——回家过年。

中华传统节日注重人伦感情。过年回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功利境界回到天伦境界。人之初,从家教始。亲子之互爱出自人的自然天性,是不计功利、不计“支出”“收入”的。这种亲子间的天然关爱和无私慈孝精神,是人类爱心的最初种子,也是道德启蒙的起点和基石。以此为根而繁衍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应是天然而富人性的。仁爱之心,博爱精神,都是这种爱心的推衍和升华。

爱是道德的基础,情感是构成人性的基本元素之一。感情是一切年俗的生命,注入真情实意的年俗,就有了生命的真谛。中华传统节日就是培育人伦道德的沃土,是人伦教化的好载体。“每逢佳节倍思亲”,贯穿过年始终的是浓浓的人伦情义。祭拜祖先、夫妻恩爱、亲慈子孝、感恩长辈、关爱晚辈,安享天伦之乐。敦睦情怀、慈爱心肠扩及敦亲睦邻、友朋温馨、人际和谐。这在中国人的幸福观中占有重要位置,这就是“福”。

除夕的年夜饭是团圆饭,是过年的仪式,是生命的盛典,不仅是在世人的团圆,而且是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不远千里汤风冒雪赶回来,不是单纯吃饺子,而是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赶回来参加阖家团圆的盛典,一年灯火盼人归,归来实现阖家团圆的愿景,这是一种心愿,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心愿、责任与义务,常常还携带着一件件不远千里带回家的礼物,不论贵贱,都承载着人伦的温情。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的家国情怀,这是年节文化的精蕴。

中华文化“立爱自亲始”,但从来不停留于“亲亲”,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以家庭和血缘为主导的“亲亲”扩及“仁民”,再扩及“爱物”,乃至具有“民胞物与”的胸怀。《礼记》说“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人早就把家这个基本关系扩大了,已把人类的爱心和德行由本义属于家庭的亲子之爱,推广到对所有的人、乃至天地间所有的物的更为广泛普遍的爱,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从爱亲走向“泛爱众”,从家庭走向国家、走向社会、走向自然。爱是道德的基础,珍惜这种爱亲的情感体验,把它培育起来,推展开来,就会养成健康发达的爱心和德性。以此为根而繁衍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应是天然而富人性的。

中华文化从来就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对家庭的责任感、整体感中培育对国家民族、对天下的责任感:“位卑未敢忘国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庭是培育爱心和责任感的全天候学校,受益的却不仅是家庭,而是全社会,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

中华年,最容易唤起对亲人、对家庭、对友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充盈着亲情情结、敬祖意识、报本观念、报国情怀,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亲和力。它是社会和谐的促进器、民族情感的黏合剂、爱国精神的强化器。过好年,显然有利于培育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有利于加深全世界中华儿女的亲情,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原载于《人民政协报》,原文有删减,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